04第四节:新植甘蔗高产栽培技术

更新时间:2024-05-05 2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节 新植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

栽培甘蔗的目的是获得较高的蔗茎产量和甘蔗蔗糖分含量。目前生产条件下,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是:(1)每667m2有效茎数达到:大茎种5000~5500条、中小茎种6000~6500条以上;(2)平均单茎重达到:中大茎种1.3~1.6kg以上,中小茎种1.1~1.4kg以上;(3)每667m2产原料蔗7.0~8.0t以上;(4)甘蔗蔗糖分14.5~15.0%;(5)每667m2含糖量1000㎏以上。

甘蔗高产高糖是由品种、环境和栽培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甘蔗高产优质栽培强调“良种、良地与良法”相配合。本节主要讨论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如何培肥地力和给予优良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一、 蔗作土壤的培育

(一)良好蔗作土壤的肥力特征

土壤是甘蔗生长的基础。培育良好的蔗作土壤是甘蔗取得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

甘蔗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十分严格,一般除了盐碱地不适合栽培外,其余土壤类型均可栽培,并获得一定的产量。但是,甘蔗植株高大,生长期长,产量高,需水需肥多,要获得甘蔗高产高糖,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蔗作土壤环境,才能满足甘蔗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要求。

所谓良好的蔗作土壤,是指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能在甘蔗不同生育期间不断满足甘蔗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并且具有很好地协调这些生活条件的能力。

各地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甘蔗生长的蔗作土是耕作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强,通

1

气性能良好的中沙壤土或壤土。高产稳产的蔗作土壤(即良好的蔗作土)具有“深、松、细、平、肥”五大共同特征: 1. 深

深是指土壤有适宜于甘蔗根系伸长的深厚的耕作层。甘蔗根系伸入土层的深度受到耕作层的深度、耕作措施、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类型和品种特性等因素的影响。根系进入土壤最深的可达到3~4m,而一般甘蔗栽培品种常在1m左右,很大部分根都集中在35~45cm范围内。高产稳产蔗作土壤一般耕作层都达到30cm以上(最好达到35~40cm)。

2. 松

松是指松紧适中的土壤结构。即土壤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松而不散。松紧适中的土壤水、肥、气、热协调好,有效孔隙度适中,土壤容重小,保水保肥力强,液相和气相比例适当,因而有利于甘蔗生长。

3. 细

细是指土壤经耕作后土块细碎,细而不粉,能较好地协调水分和空气之间的矛盾。一般含有机质多的砂壤土和壤土经耕作后较容易形成疏松细碎的土壤结构体。砂性土和粘土只要通过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深耕熟化和改土等措施也能培育成结构较好的土壤。

4、平

平是指土面平整,无明显的凸地和凹坑。土面平整的蔗地有利于排灌,雨后无积水现象,全田甘蔗生长均匀。

5. 肥

肥是指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和供应水肥的能力。能够持续、稳定和平衡地供应养分,以满足甘蔗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因此,土壤中不仅要有一定的速效养分,还要储备有大量的缓效养分。据大量的研究表明,高产稳产的蔗作土壤有机质含量2.5%以上(教材P282:3.0%~5.0%);全氮0.15%以上(教材:0.16%~0.30%);全磷0.12%~0.18%;全钾1.5%~2.5%。水解性氮90~120mg/kg,速效磷

2

(P2O5)30mg/kg以上,速效钾(KO2)120mg/kg以上。阳离子代换量大于20cmol(+)/kg(以上4个指标教材有误),盐基饱和度不低于70%,土壤pH之4.2~8.0,最好是6.5~7.5之间。土壤的固相:气相:液相=4:3:3;土壤微生物含量每克土108以上,好气微生物与嫌气微生物之比为20~50:1。具有足够的中微量元素,少含或不含对甘蔗有害的物质(土壤含盐量<0.35%,Cl-含量0.199%以下)。

(二)广西蔗作土壤的特点

广西蔗区主要集中在低海拔的丘陵坡地、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以及河谷地带,其中无灌溉条件的丘陵旱坡地占80%以上。

广西蔗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这些土壤类型分布于广西各地,其中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占广西土壤的70﹪以上,属于富铝化土壤。

广西旱地各种土壤类型的分布,随着地形、气候、母质、植被的不同而有规律的分布。在垂直分布上,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为黄壤, 800~500m的山地分布着红壤,500~200m的丘陵台地分布着赤红壤(过去称为砖红壤性红壤),200m以下沿海台地分布着砖红壤,低地、河口三角洲、河流两岸及洲地分布着冲积土。从水平分布上,北纬22°以南分布着砖红壤,北纬22°~23°30/(或北回归线)分布着赤红壤,北回归线以北广泛分布着红壤。石灰土除河池市有成片分布外,在桂南地区和紫色土都有间杂分布在以上土类之间。

广西的旱地蔗作土壤,多数是带有“薄、瘦、粘、酸”共同特征的中低产蔗地。所谓“薄”是指土壤耕作层浅薄,一般在20cm以下;所谓“瘦”是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1.5%),有效养分缺乏;所谓“粘”是指土质粘重,容易板结;所谓“酸”是指土壤酸性大,pH值4.5~5.5之间或更低。浅薄的土壤耕作层和瘦瘠的土壤,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差,满足不了甘蔗生长的要求,如不加以改良很难获得甘蔗高产稳产。

3

(三)良好蔗作土壤的培育

培育良好的蔗作土壤,能满足高产高糖甘蔗群体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需求。

目前广西的旱地蔗作土壤能达到“深、松、细、平、肥”特征要求的并不多,而多数是带有“薄、瘦、粘、酸、板”共同特征的中低产蔗作土壤类型,对甘蔗生长极为不利。另外,由于绝大多数的蔗地多年连作,每年收获的产品从蔗地中带走了大量养分,而多年来种植甘蔗施用有机肥的数量越来越少,以致蔗地肥力下降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通过培肥地力才能满足甘蔗高产高糖生长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常见的培肥地力具体措施有:

1、合理深耕,结合施有机肥

深耕是加深耕作层的重要措施。甘蔗的根系密集地分布在表土35~40 cm的土层中,深耕有利于根系的生长;深耕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不但对当年的甘蔗有利,而且能提高宿根甘蔗蔸的生活力,有利于宿根甘蔗的发蔸和生长。

传统的牛耕方式,翻耕深度一般只有13~15cm左右,满足不了甘蔗根系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根系不发达,所以甘蔗抗旱、抗倒能力差,产量不稳定。因地制宜地采用机械耕作,逐年加深耕作层厚度使之达到35~40㎝以上,能显著提高甘蔗产量。据邕宁县明阳糖厂试验,机械深耕32.4cm比用牛套犁浅耕17.6cm的蔗地,每667m2增产1.77t,增产率达42%;武宣县在桐岭乡试验,机械深耕35~40cm比用牛耕10~15cm的蔗地,每667m2增产1.96t,增产率达55.1%。因此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的整地提倡改传统的牛套犁浅耕为现代的机械深耕深松。

高产稳产蔗地要求深耕35~40㎝以上为宜。但深耕的深度要因地制宜,对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的蔗地可一次深耕到位;对土壤贫瘠、浅、薄的蔗地,一次翻耕不宜过深,以免将底土(生土)翻出土面,熟土翻下去,破坏了耕作层,影响当年甘蔗产量,对这类

4

土壤应采用逐年深耕,并结合施有机肥,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深耕的方法有全面深耕和种植沟深耕两种方法,前者的增产效果比后者好,但后者省工增产效果不如前者。

深耕方法:采用四轮驱动拖拉机带动有铧犁进行土壤全面深翻耕,深度为35~40cm左右(根据土壤肥力而定),翻耕后晒垡10~15d以上,以促进土壤风化,然后再用四轮驱动拖拉机带动旋耕耙以16~20cm的深度进行旋耕碎土,形成松碎平整、适宜开行、播种和有利于甘蔗生长的耕作层。

在深耕的基础上施用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肥力,提高养分的库存量,增产效果更好。 有机肥源可来自糖厂滤泥、蔗渣灰、蔗叶还田等。 2、合理轮作

蔗地合理轮作,特别是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学、物理性状以及土壤微生物状态,协调土壤养分的利用,延缓地力衰退。轮作可使甘蔗产量提高20%以上,消除因病虫草鼠等为害而造成的损失15~20%。

3、配方施肥

甘蔗配方施肥是在增施有机肥基础上,根据甘蔗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单位面积蔗茎产量等因素,提出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配比和相应的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不仅能满足甘蔗生长对营养元素的平衡要求,提高产量,同时也能提高土壤肥力。配方施肥的方法有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NPK比例法和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等,可因地制宜使用。

4、蔗叶还田

甘蔗收获期全部蔗叶干重约为生物产量干重的15%,为原料蔗鲜重的10~12%。每667m2产蔗5t,可有干蔗叶(包括收获时的青叶折算)500~600㎏。按其养分含量折算,约含N 3~4㎏、P2O5 2~3㎏、K2O 7~8㎏,还有大量的有机质及其他中、微量元素营养。如果将全

5

砍种方法:将蔗种上的嫩叶鞘剥除干净,然后将蔗种平放在木板上(蔗芽向两侧),用锋利蔗刀砍种。一般砍成2个芽一段的双芽苗,但对于幼嫩的梢头部,可砍成3~5个芽一段的多芽苗。下种时常遇低温或干旱威胁较大的地区或季节(如冬植蔗),为了保证全苗,也可采用3~4芽苗。

大面积生产上一般不提倡单芽苗种植。单芽苗虽然没有顶端优势的抑制作用,但切口多,种苗易失水受旱害和易感染凤梨病、赤腐病,影响发芽率,所以生产上一般不采用。

砍种时要注意把老、嫩种苗分开堆放,以便分开浸种、消毒和催芽,分开种植,使种苗萌发一致,幼苗生长均匀。

当前一些蔗区由于土壤干旱、劳力不足等原因,也有采用不砍种而直接播种的。其方法是施肥后蔗种不剥叶,不砍种 ,将蔗种全茎排放于播种沟内,再用锋利蔗刀将蔗种横砍成3段种苗,或不横砍而用全茎作种苗。这种方法能省工,能增强种苗的抗旱能力,但发芽率较低,种苗消耗量大。

(3).浸种

作用:浸种能促使种苗吸收充足的水分,提高酶的活性,加快蔗糖和蛋白质等物质的转化,促进种苗萌发,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据试验,用清水浸种的种苗比不浸种的提早3~5d发芽,而用石灰水浸种的又比用清水浸种的提早5d发芽。尤其对久贮失水过多的种苗,浸种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生产上常用的浸种方法有清水浸种和2%石灰水浸种两种方法,以后者效果较好。石灰水浸种能提高转化酶活性,加速蔗糖转化成还原糖、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能促进种苗对水分的吸收;石灰水呈碱性,有利于抑制凤梨病和赤腐病的发生。

清水浸种:用流动水浸种的时间宜长一些,一般浸种2~3d。反之,浸种时间宜短一些,一般1d左右,并要注意经常换水。

2%石灰水浸种:浸种前先按浓度要求配好石灰水,然后取其上

11

清液浸种。注意不能先放种苗后配石灰水,以免灼伤蔗芽。浸种时间一般为梢部苗12~24h,中下部老茎苗24~48h。具体时间要根据浸种时的气温情况而定,气温>25℃时时间短一些,反之气温<25℃时浸种时间长一些。

(4).消毒

种苗消毒的作用是预防播种后至幼苗三片真叶前凤梨病菌和赤腐病菌对种苗的侵害,从而保证蔗芽顺利萌发和幼苗健壮生长。冬、春植蔗播种时气温低,发芽慢,如果不进行消毒,种苗在较长的萌芽期内很容易受到上述病原菌的浸染而降低或丧失发芽能力,即使能勉强发芽出土,也会由于种茎腐烂、丧失养分供给能力而使蔗苗瘦弱,甚至死亡。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药剂消毒法:①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50%苯来特,以0.1%的药液浸种消毒10分钟。②50%代森铵1:400倍药液浸种消毒2~3分钟。③在2%浓度石灰水中加入50%苯来特,每1000㎏石灰水加0.2㎏苯来特浸种24h。

温汤(水)消毒法:用52~57℃温水浸种20分钟,在浸种期间保持52℃左右的温度,能有效地预防凤梨病和赤腐病,加快种苗萌发速度。用54℃的温水处理种苗8h,对防治宿根矮化病有较好的效果。

温汤与药剂结合消毒法:用52℃温水处理种苗18~20分钟后再用药剂处理2~3分钟,或用52℃苯来特水溶液(苯来特:水=1:1500)浸种20~30分钟。

(三)、下种技术 1、因地制宜,适时下种

甘蔗是收获营养体的作物,在水肥供应正常情况下,生长期越长,产量越高,糖分积累也较多。所以,适时早播(早下种)是延长甘蔗生长期,提高产量和蔗糖分的有效途径。

12

确定甘蔗播种期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一般当土表以下10㎝内土层的温度稳定在10℃以上、水分适宜时便可下种。

广西桂中、南蔗区,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度可以种植甘蔗,根据新植蔗下种时期不同可分为春植、夏植、秋植和冬植4种不同的植期。

春植蔗是立春至立夏前(2~4月份)下种,当年11月份以后收获的甘蔗植期类型,是目前我国大陆各蔗区新植蔗的主要类型。

夏植蔗是立夏以后至芒种(5~6月份)下种,翌年2~3月份以后收获的甘蔗植期类型,目前广西蔗区只作为繁殖良种的一种栽培制度。

秋植蔗是立秋以后至立冬前(8~10月份)下种,翌年10月份以后收获的甘蔗植期类型。秋植蔗生长期长达12~18个月,产量高,成熟早,但占地时间长。目前广西蔗区只有柳州、来宾、河池三市有栽培。北海市种秋植蔗只作良种繁殖使用。

冬植蔗是立冬以后至立春前(11月~翌年1月份)下种,11月份以后收获的甘蔗植期类型。冬植蔗生长期比秋植蔗短但比春植蔗长,种植技术到位的冬植蔗,产量和糖分比春植蔗高。目前我国南方几省区正大力推广,拟用冬植蔗加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代替春植蔗。

根据气候条件,春植蔗适宜下种期一般为:桂南蔗区立春至雨水、桂中蔗区雨水至春分、桂北蔗区惊蛰至清明。如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适当提早播种期。

有条件的地方应改革耕作制度,发展秋植蔗或冬植蔗,延长甘蔗生长期,提高单茎重和蔗糖分。

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协调群体与个体间的生长矛盾,使甘蔗群体与个体协调生长,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既保证有较多的单位有效茎数,又保证有较大的单茎重,从而获得单位面积较大的产蔗量。

所谓合理密植是指根据不同的甘蔗品种,不同的施肥管理水平,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能比较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从而获得相对高产量的种植密度。 (1).合理密植的原则

从当前的生产实际出发,合理密植总的原则是:依靠母茎,充分

13

利用早期分蘖,抑制后期无效分蘖的发生。在单位面积有效茎数构成中,一般主(母)茎占70~90%,分蘖茎占10~30%。主茎成茎率高,有效茎数多,单茎重大,成熟早,糖分高,在产量构成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早期分蘖的成茎率也较高,单茎重也较大,所以在生产上应充分利用;而后期分蘖的成茎率很低,往往不能成为有效茎,且消耗了养分,栽培上应该注意控制或间除。

(2).下种量

下种量是合理密植的具体表现,下种量的多少因气候、品种、水肥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而定。一般高温多雨、水肥条件好、栽培管理水平高的蔗区,甘蔗生长期长,生长量大,单茎重较大,种植密度宜稀,下种量可相对少一些;相反,土壤瘦瘠,缺水缺肥,管理粗放,气温低、霜期早的蔗区,由于甘蔗生长期较短,单茎重较小,种植密度宜密,下种量可相对多一些。大茎品种植株高大,叶片繁茂,单茎重较大,单位产量要求的有效茎数较少,种植密度可小一些,下种量可少一些,相反,中、小茎种下种量要多一些,种植密度大一些。萌芽力和分蘖力强的品种种植密度宜稀一些,反之则宜密一些。下种季节温度高时(如秋植蔗),发芽率高下种量可少些,相反,下种季节低温干旱(如冬植蔗)下种量宜多些。

根据广西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类型、栽培管理水平及生产条件,甘蔗高产高糖群体比较适宜的产量构成和种植密度如下表。

高产高糖甘蔗产量构成及种植密度

产量指标有效茎数 平均单茎重

品种类型 22

(t/667m) (条/667m) (㎏)

7~8

大茎种 中茎种

5000~5500 5500~6000

1.4~1.6 1.3~1.5

下种量 适宜行距

2

(芽/667m) (㎝) 7000~8000 8000~9000

100~150 90~130

种植密度(芽·/m)

10~18

冬植蔗下种量应增加15~20%;秋植蔗下种量宜减少20~30%;如果不浸种消毒的下种量应增加15~20%。

14

(3)、行距

在相同的下种量,采用不同的行距,群体的配置就不同。一般认为,相同的下种(芽)量以宽行窄株的群体配置较能充分利用光能,因而产量较高。但行距的宽窄,应根据甘蔗品种、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因素确定(在开行一单元中已阐述)。

3、下种方式及摆种方法

合理的下种量还必须配合合理的下种方式和摆种方法,才能使蔗田植株均匀分布,达到合理密植,提高光能利用率。

(1).下种方式

目前生产使用的下种方式有:单行顶接条播、双行顶接条播、双行品字形条播(或称三角形条播、双行狗脚迹排种、双行品字形排列)和梯形条播等(见图5-2)。其中以双行品字形条播法为最为常用,其次是双行顶接条播法(下种量较大时使用)。

(2).摆种方法

摆种时要求种苗平放,芽向两侧,避免“天地芽”;同时要将种茎与土壤压紧,紧贴土壤,避免种苗“架天桥”,以利于种苗吸收水分萌芽生根。双行摆种要求播幅(两行种苗之间的距离)达10cm以上。水田蔗要求将种苗摆在种植沟的一侧,播种后用另

一侧的土壤盖种,将种植沟整理成深6~10cm、宽约10~12cm的辅助排水沟,形成种植沟顶、植蔗床、辅助沟三级沟的种植方式(见下图1),利于蔗田排水。旱坡地种蔗则要求将种苗摆放在种植沟底的中间,从植沟的两侧取土盖种,做到深沟浅种,以利于保水(见下图2)

15

图5-2 甘蔗下种方式模式图

(引自霍润丰主编.作物栽培学(下册).1992.)

4、施药防虫,覆土盖种

摆种完后先在种苗的两侧撒施农药,以防治地下害虫对发芽率的影响及幼苗期的螟虫为害,然后再覆土盖种。当前种植阶段通常使用的长效杀虫剂品种有:①3%呋喃丹颗粒剂5kg/667m2;②5%杀丹2毒死蜱颗粒剂4~5kg/667m2;③5%毒2辛颗粒剂4~5kg/667m2。

覆土的厚薄要根据土壤温度和湿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综合决定。水田蔗、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或有灌溉条件,或下种时温度较高,覆土可薄一些,以便于利用光照提高土温,促进蔗芽萌发,一般覆土厚3~5cm。反之,下种时温度较低,或旱坡地种蔗、沙质土、土壤水分少而又无灌溉条件下覆土要厚一些,以利于保水保温,一般覆土厚7~10cm为宜。冬、春植蔗覆土厚一些,秋植蔗覆土薄一些。

5、喷施化学除草剂

覆土盖种后在畦面上喷施化学除草剂防除杂草,能有效地减轻杂草为害和降低人工除草的劳动强度。甘蔗的化学除草剂种类很多,一般每667m2用40%莠去津200g加80%乙草胺40ml,兑水50~75kg,

16

于下种后5d至蔗芽萌发前均匀地喷施在畦面、植沟和行沟上。除草剂的药效期一般约60~80d。

6、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综合栽培技术之一。具有显著的增温、保湿、保持土壤良好物理性状、减少肥料淋溶和挥发等生态效应。甘蔗地膜覆盖栽培①能提早下种,出苗早,有效地延长甘蔗生长期,提高单茎重和蔗糖分;②能提高出苗率,使幼苗生长壮、匀、齐,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成茎率高,有效茎数多。因而地膜覆盖栽培能显著地提高甘蔗产量和蔗糖分,据盖膜与不盖膜比较试验结果,春植蔗盖膜增产28.8%,蔗糖分提高0.52%(绝对值,下同);冬植蔗增产15.0%,蔗糖分提高0.59%。

地膜覆盖栽培主要抓好“三湿”下种、提高盖膜质量、早施肥、化学除草、人工破膜、适时揭膜等技术关键。

四、甘蔗的营养特点与施肥 (一)、甘蔗的营养特点

1、甘蔗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甘蔗正常生长需要C、H、O、N、P、K、Ca、Mg、Si、S、Cu、Fe、Mn、Zn、B、Mo、Cl 17种(教材19种,但其中Na和Al不是必需元素),甘蔗对每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差异很大,但每种营养元素对甘蔗生长的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也不可相互替代。

甘蔗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C、H、O需要量最大,约占甘蔗对营养元素总需要量的99%(占植株干重的95%以上),其余元素总和只占营养元素总需要量的1%左右(约占植株干重的5%左右)。

C、H、O需要量最大,但可以从空气和水中不断获得,供应量充足; Si、Mg、Cu、Fe、S等元素的需要量较少,土壤中含量较丰富,也较易得到满足; Mn、B、Zn、Mo、Cl的需要量极少,五种元素总量仅占植株干重的万分之一左右(100mg/kg左右),除特殊情况下,一般土壤不缺乏或很容易得到满足;Ca的需要量较大,但在

17

非酸性土壤中也不算缺乏;唯有N、P、K三要素,甘蔗的需要量较大,土壤一般难以满足甘蔗生长的需求,必须通过施肥补充。在酸性土壤中Ca也满足不了甘蔗的需求,需要施石灰或施钙镁磷肥加以补充。在长期连作并且很少施有机肥的蔗地,近年来出现缺Zn、B、Fe等微量元素的现状,在这类蔗地中适量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可增产5%~10%的幅度。

2、甘蔗吸收N、P、K三要素的规律

(1)甘蔗对N、P、K、Ca、Mg的吸收量

甘蔗一生对N、P、K、Ca、Mg的需要量,以K最多,其次是N,再次是P、Ca和Mg。

甘蔗对N、P、K、Ca、Mg的吸收量,因品种、株龄、耕作制度、施肥技术、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产量水平等的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生长期长、单产水平高的需要吸收较多的养分。若以收获每吨原料蔗茎的吸收量计算,则生长期长和单产水平高的甘蔗较生长期短、单产水平低的吸收量少。据全国各地资料和广西甘蔗研究所测定的结果,甘蔗对N、P、K、Ca、Mg的吸收量如下: 资料来源 全国综合 广西甘蔗所 甘蔗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不能直接作为实际施肥量。这是因为肥料施进土壤后,由于挥发、受雨水冲刷流失、被土壤固定及施肥方法、耕作条件等因素影响到肥料的效果和利用率,一般当年利用率只有10~30%左右;另一方面,不同的土壤类型的供肥能力不同;此外,甘蔗施肥除了直接供给甘蔗当年利用外,还需要补充甘蔗从土壤中吸收带走的养分。所以甘蔗施肥量应多于甘蔗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必须以当地土壤养分的调查结果和实际田间试验数据为依据,结合考

18

收获每吨原料蔗需要吸收的营养元素量 N 1.5~2.0 1.346 ±0.292 P2O5 1.0~1.5 0.740 ±0.300 K2O 2.0~2.5 2.061 ±0.698 CaO MgO 0.50~0.75 0.50~0.75 虑产量指标、成本等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施肥量。

(2)甘蔗对N、P、K的吸收特点

①、不同生长时期吸收量不同 甘蔗一生中不同生长时期对N、P、K的需要量不同,总的吸收趋势是:生长前期和后期吸收量较少,中期吸收量大,即:“两头少,中间多”的吸肥规律。

萌芽期:主要依靠种苗自身贮藏的养分,无需向外界吸收肥料。 幼苗期:苗根和叶片不断增长,需肥迫切而吸收量少,约占全生长期营养总吸收量的1%左右,其中以N大于P、K。

分蘖期:甘蔗不断增生分蘖,且叶片也在逐渐增多,所以需肥量逐渐增多,约占总需肥量的7~8%。此外,分蘖盛期至伸长初期是吸收N素营养的高效期,此期甘蔗吸N量多,施氮肥效好,利用率高。

伸长期:由于根、茎、叶迅速大量增生,同化产物大量形成,因而对三要素的吸收量最大,其中N占总需要量的50%以上,P、K约占70%以上。

工艺成熟期:由于气温渐降和雨量减少,甘蔗生长渐趋缓慢,最后停止伸长,所以对三要素吸收量又逐渐减少。此期水田蔗和迟熟品种对N的吸收量约占总需要量的30~40%,旱地蔗或早熟品种占10~20%;P、K各占20%左右。 ②、生长早期吸收的N、P、K营养可重复利用 甘蔗吸收的N、P、K可以重复利用,生长早期吸收的N、P、K首先在鲜嫩组织储存起来,随着株龄的增长,这些鲜嫩组织(主要是叶组织)逐渐衰老。当枯老叶片在失去生理机能前(即枯死前),可将叶片中的养分转移到鲜嫩叶及梢头和茎部,再供这些组织利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蔗前、中期吸收的N的重复利用率约为1/3左右,P、K的重复利用率各为1/2以上。本课题组于1991年用ROC1作供试品种,P、K肥全部作基肥施用,N化肥30%作基肥70%作攻茎肥施用,测定结果:早期施用的N转移率高达80.18%~81.40%,P的转移率70.83%~73.08%;K的转移率72.28%%~73.91%。所以甘蔗前中期施足氮肥,一般后期

19

不会早衰,后期可以少施或不施;磷、钾肥的重复利用率高,前期集中施用,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③、生长前期需肥迫切 甘蔗苗肥和分蘖期吸收的养分虽然不多,但幼苗对三要素的需要却非常迫切,对养分缺乏最为敏感,一旦缺肥,则影响到幼苗生长和分蘖产生,导致幼苗生长瘦弱,分蘖减少,即使伸长期再加倍施肥,也难以补救,最终使产量下降。可见,甘蔗前期施肥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栽培必须重视前期施肥,要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和分蘖肥。

(二)、甘蔗合理施肥原则

甘蔗合理施肥原则:(1)基肥、追肥并重,施足基肥,适早追肥,重施攻茎肥 ;(2)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3)因土配方,N、P、K合理配合施用 (4)看天、看地、看蔗追肥。 1、基肥、追肥并重,施足基肥,适早追肥

甘蔗生长期,需肥量大,需肥期长。在当前缓释肥、控释肥未普及应用前,如果只施基肥而不施追肥,会使甘蔗植株由于后期养分不足而脱肥早衰,形成“缩尾”现象(俗称“老鼠尾”甘蔗),影响产量。相反,如果只施追肥而不用基肥,则会使甘蔗生长早期未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以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出现生长畸形,上粗下细,头重脚轻(俗称“茶盅脚”甘蔗),容易倒伏,同样也会降低产量和蔗糖分。因此,必须注意施足基肥,适当早追肥,做到基肥、追肥并重,以持续不断地满足甘蔗整个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要。基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适当配施少量速效N素化肥,或施用甘蔗专用复合肥、复混肥等作基肥;追肥则以速效N素化肥为主。

广西蔗区容易发生秋旱,旱地甘蔗的有效伸长期早而短,一般9月上旬前蔗茎的伸长已开始急速下降。因此追肥宜早施,使追肥能在甘蔗生长前、中期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产量。一般认为所有的追肥宿根蔗在5月底前、春植蔗在6月底前全部施完比较有利于旱地甘蔗的

20

高产稳产。

2、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有机肥养分全面,能供给甘蔗多种营养元素,同时肥效长,在甘蔗整个生长期间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甘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再者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但有机肥的N、P、K含量较低,无法满足甘蔗的需求,同时养分释放缓慢,尤其是在甘蔗生长前期,由于气温低,有机养分分解更慢,释放的养分远远满足不了甘蔗幼苗生长的要求。相反,无机肥的单一营养元素含量高,同时养分释放快;但无机肥的肥效短,养分单一,同时养分容易被土壤固定或随水流失,且单施偏施情况下土壤结构易被破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够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既可及时供应甘蔗在某一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迫切要求,又能促进有机肥的分解,为甘蔗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且能提高无机肥的肥效,从而使甘蔗生长良好,产量高品质好。因此,甘蔗高产高糖栽培强调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防止单施无机肥。今后,推广商品型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将是甘蔗施肥的一个发展方向。

3、因土配方,N、P、K合理配合施用

三要素肥料对甘蔗的生长同等重要,缺一不可。N多而P少时,分蘖少,植株易倒伏,蔗汁品质变劣;P多而N少,会造成甘蔗地下部与地上部生长失调,单茎重减小;缺少K素,则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其他生理作用受影响。研究证明,氮、磷、钾肥料合理配合施用,有显著的增产增糖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甘蔗抗逆性能和有利于培肥地力等。因此,甘蔗高产高糖栽培必须N、P、K配合施用。但是由于土壤保蓄、供应三要素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施肥时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栽培条件等实行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一般旱地甘蔗全生育期N、P2O5、K2O的配施比例为:1:0.5:1。

在重视N、P、K合理配施的同时,根据需要配合施用适量的中、

21

微量元素,更能满足甘蔗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促进甘蔗生长。 4、看天、看地、看蔗追肥

“看天”施肥即根据气候条件施肥,尽可能利用雨前或雨后土壤湿润条件下施肥;

“看地”施肥即根据土壤条件施肥,沙土多次少施,粘土少次多施; “看蔗”即是要根据甘蔗品种和田间长势施肥,耐肥高产品种多施,易倒伏的品种少施,长势弱的多施,长势旺盛的少施,迟熟品种多施,早熟品种少施等。

(三)、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施肥技术 1、甘蔗的施肥量

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的施肥量因品种、植期、株龄、气候、土壤、耕作措施、施肥技术、产量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异。在目前的主栽品种及生产条件下,广西旱地糖料甘蔗高产高糖栽培全生育期的总施肥量为: 原料蔗产量 5~6 7~8

2、甘蔗的施肥技术

甘蔗的施肥技术通常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近几十年来,由于甘蔗的种植区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土地肥沃的三角洲平原和沿海地区向土地比较瘦瘠的旱地转移,施肥水平也从原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向以化肥为主转变;生产技术也从原来的强调精耕细作向尽量减少人工作业的轻简栽培转变。因此,甘蔗的施肥技术也从原来的少量多次施肥方法向少次多量的施肥方法转变。

甘蔗的施肥技术根据施肥时期不同分基肥和追肥,追肥中又可以

22

推荐施肥量(kg/667m2) 尿素 40~50 50~65 磷肥 钾肥 >500 >1000 75~100 20~30 75~100 30~50 N:P2O5:K2O 2:1:1 2:1:2 (吨/667m2) 有机肥 酸性土壤还需要加施石灰粉100㎏/667m2 分为攻苗肥、攻蘖肥、攻茎肥和壮尾肥。不同的施肥技术,施肥时期和施肥量都不相同。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施肥技术。

(1)、“三攻一补”施肥法(此法已淘汰)

这种施肥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在广东、福建、广西各地普遍使用的施肥方法,这种施肥方法分为基肥和追肥,追肥中根据甘蔗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氮肥的施用分为攻苗肥、攻蘖肥、攻茎肥和壮尾肥。

基肥:将100%有机肥、100%磷肥和50%~100%的钾肥作基肥施用,基肥不施氮素化肥。种植前15天左右将有机肥与磷肥伴匀堆沤,种植前再与钾肥拌匀,甘蔗开沟后将肥料均匀撒施在种植沟内,肥料与土壤拌匀后再摆蔗种种植。基肥不施氮素化肥,理论是甘蔗种茎含氮量可以满足甘蔗萌发至三叶期使用;同时认为使用氮素化肥容易伤害蔗芽(当时的氮肥多为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等,很少有硝酸铵或尿素。)

追肥:追肥分攻苗肥、攻蘖肥、攻茎肥和壮尾肥。

攻苗肥一般在主苗3~4叶期追肥,春植蔗在4月上、中旬施用;苗肥的作用是为幼苗期提供速效养分;肥料种类和施肥量氮化肥占总施肥量的5%~10%,钾肥不施或施用总量的50%,施肥后小培土3~5cm。

攻蘖肥一般在主苗5~6叶期甘蔗刚出现分蘖时,春植蔗在5月初至5月中旬施用。其作用是促进早期分蘖的发生;施肥量占氮肥总量10%~20%,施肥前中耕除草,施肥后小培土3~5cm。

攻茎肥一般在主苗13~16叶期蔗茎拔节的初、中期,春植蔗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施肥。其作用是为蔗茎大伸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施肥量占氮肥总量的50%~60%。

壮尾肥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甘蔗伸长后期追肥。其作用一是为甘蔗后期伸长提供养分,防止早衰;二是提高蔗蔸的含氮量,为宿根蔗芽提供养分。施肥量占氮肥总量的10%左右,一般采用雨后撒

23

施不培土。壮尾肥的不良效果是推迟成熟,早期糖分下降。

传统的“三攻一补”施肥方法施肥的次数过多(含基肥达5次),耗费的劳动力过大;前期不利于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壮尾肥施肥过迟,旱地甘蔗没有多大增产作用,水田蔗虽然有增产作用但影响正常成熟。所以,20世纪80年到末期以后逐渐被淘汰,被新的施肥方法所代替。

(2)、三次施肥法(当前常规施肥法)

这种施肥方法是对“三攻一补”施肥法的改进。按照施足基肥,早施壮苗攻蘖肥,重施攻茎肥的原则进行施肥。

施足基肥 将100%的有机肥和磷肥、50%~100%的钾肥、10~20%的氮肥,在甘蔗下种时混合后集中施于种植沟内。

早施壮苗攻蘖肥 在主苗5~7片真叶发生时,将占总施N量30%左右的氮肥,占总施K量0%~50%的钾肥,拌匀后根际施肥,结合施长效农药并小培土3~5cm。

重施攻茎肥 在甘蔗主茎12~13叶期蔗茎开始拔节伸长时,将占总施N量50~60%的氮肥和防虫的长效农药拌匀根际施肥,结合大培土20cm以上。

(3)、地膜覆盖一次施肥法

这种施肥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称为地膜覆盖少耕法。其施肥方法是将全部氮肥一次性与有机肥和磷、钾肥一起拌匀后作基肥施在种植沟内,与底土拌匀后再盖上一层薄土,然后将种苗摆在其上面,覆土盖种3~5㎝,喷施除草剂,最后盖地膜。在甘蔗的整个生长期间不追肥,也不揭膜,到伸长初期喷芽后除草剂防治杂草。该法省工,早熟高糖,施肥管理得当时产量与常规施肥法相差不大。但这种方法要求技术较高,由于肥料浓度大,若有不慎将产生肥害而影响种苗萌发,降低出苗率;同时旱瘦瘠薄是广西蔗作土的特征,保肥能力较差,因此,该法也易出现生长中后期脱肥现象而影响产量(约减产10%左右)。

24

今后,如果缓释或控释肥料大面积推广使用后,这种施肥方法有望在大面积推广使用。 (4)、两次施肥法

这种施肥法与地膜覆盖一次施肥法同时诞生,是在一次施肥法的基础将氮肥分二次施用。它适合旱地蔗作土及旱地甘蔗生长的特点,同时对于肥料不足的农户也可以将肥料集中施在甘蔗生长关键时期。当时有地膜覆盖二次施肥法和露地二次施肥法,其中以地膜覆盖二次施肥法产量和糖分最高;露地二次施肥法产量次之。

这种施肥方法具体做法是:将30~50%的氮肥与全部的有机肥、磷肥、钾肥一起作基肥,拌匀后施于种植沟内,并与沟底土拌匀,然后摆种、施药、覆土、喷除草剂、盖地膜(或不覆盖地膜)。幼苗期和分蘖期不中耕、不施肥,到伸长初期揭膜并将余下的50~70%氮肥全部根际施肥并大培土。该法既发挥了氮肥早施的特点,又避免了生长后期脱肥,在旱地上使用效果较好,如果结合地膜覆盖栽培效果更佳。

五、甘蔗的需水特性及排灌

甘蔗是旱地作物,比较耐旱。但甘蔗植株高大,含水量多,水分的供应状况对产量的影响很大。我国有80%、广西有90%的甘蔗种植在缺少灌溉条件的旱地上,甘蔗单产的高低受当年降雨量多少和降雨量的时空分布所制约。

(一)、甘蔗的需水规律

甘蔗的需水规律是指甘蔗的一生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要及变化状况。

1、全生育期耗水量

甘蔗是一种含水量较高的作物,据国内的一些资料报道,甘蔗根、茎、叶的含水量分别为68.8%、74.5%、67.0%左右,分生组织的含水量常达85%左右,甚至高达90%以上。

25

甘蔗的植株高大,叶片多、叶面积大、生长期长、种植行距宽,叶面蒸腾和蔗田蒸发量大,生理和生态需水多,所以甘蔗全生长期的需水量和耗水量都很大。据研究报道,每合成1份蔗茎干物质,约需耗水366~500份。

每生产1t原料蔗的耗水量因气候、土壤、品种、栽培技术、生长期长短及产量水平高低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是生长期长而单产高的甘蔗,其耗水总量增加,但生产每吨甘蔗的耗水量随着单产的提高而降低。根据广东、广西的研究资料表明,亩产2.75~12.76吨蔗茎的蔗田,全生育期的耗水量为584~1473m3,每生产1吨原料蔗耗水量为83.5~289.2m3,平均为150.2m3。其中产量水平为5吨/亩以下的蔗田,每生产1吨原料蔗平均耗水量为171.9 m3;产量水平为5~10吨/亩的蔗田,每生产1吨原料蔗平均耗水量为128.8 m3;产量水平为10吨/亩以上的蔗田,每生产1吨原料蔗平均耗水量仅为99.7 m3。

2、不同生育时期耗水量规律

虽然甘蔗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很大,但其不同的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却不同。各生育期的需水规律为“两头少,中间多”,即萌芽期少,分蘖期渐多,伸长期最多,成熟期又渐少。据广东、广西、海南的试验资料反映,华南蔗区甘蔗各生育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百分比为: 生育期 萌芽期和幼分蘖期 苗期 占总耗水量8.4~18.1 (%) 3、甘蔗各生育期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

为了满足甘蔗各生育期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要,一般要求蔗地土壤耕作层的含水量要达到如下要求:

生育期 适宜土壤含水量 (%)

26

伸长期 54.3~57.8 工艺成熟期 2.4~19.8 15.4~21.7 适宜土壤含水量上、下限(%) 上限 下限 萌芽期 幼苗期 分蘖期 伸长期 工艺成熟期 70 65 70 80 60~70 75 75 80 90 70 55 55 60 70 60 (注:土壤含水量用相当于最高田间持水量的%表示) 甘蔗伸长期旬降雨量>50mm,蔗茎旬生长量15cm以上;如果旬降雨量<20mm,蔗茎旬生长量<10cm;旬降雨量<10mm,蔗茎旬生长量只有5cm左右。 (二)、蔗田水分管理 1、灌溉

有灌溉的蔗地,在土壤干旱时灌水增产作用显著,据湛江的试验报道,高旱蔗地当10~15天不下雨时灌溉一次,能增产5%~10%; 本课题组2001~2004年用不同的品种试验,在伸长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结果比正常供水的处理减产6.73%~17.26%,平均11.18%,12月中旬前甘蔗蔗糖分降低1.54%~2.40%(绝对值,下同),平均1.82%。

(1)确定甘蔗需要灌溉的指标

根据我国蔗区的实践,甘蔗不同生育期只要土壤含水量下降到适宜生长的下限指标即可灌水。

确定甘蔗需要灌溉的指标,除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外,还可通过以下指标确定是否灌溉:

①测定+3~+6叶叶鞘含水量;伸长期叶鞘含水量<83%时即需要灌溉;

②测定蔗茎生长量:6~9月份蔗茎日平均伸长量≤1.0cm时即需要灌溉;

③两次降雨间隔时间:如果两次降雨(雨量≥20mm)间隔时间15天以上,中午蔗叶卷曲,蔗田土壤变白时也需要灌溉。

27

(2)甘蔗灌溉技术

当前甘蔗的灌溉技术主要有沟灌、喷灌、微灌(包括滴灌、渗灌、微喷灌)等。

①沟灌

沟灌是在蔗行间开沟或利用中耕培土后形成的蔗沟灌溉引水,水在沟中流动过程中,借助毛细管引力和重力作用向灌水沟沟底和沟两侧入渗土壤,以湿润周围土壤的地面灌溉方式。沟灌的特点是能使灌溉水从沟内渗到土壤中,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较小,土壤不易板结和龟裂,保湿时间长,同时投资少,田间灌水有效率可达80%以上,所以是地面灌溉方法中较好的灌溉方式,为当前甘蔗生产的主要灌溉方式。但浪费水量50%~60%。

② 喷灌

喷灌系统有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喷灌是利用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将灌溉水通过喷灌系统输送到蔗田, 经喷头均匀地喷洒在甘蔗上, 为甘蔗正常生长提供水分的一种灌溉方法。喷灌将水喷射到空中,散化成细小的雨滴状,像下雨一样灌溉甘蔗,水分除渗入土壤被根系吸收外,部分水珠还被茎叶所吸收,这相当于在甘蔗田中营造了一场小至中雨,因此,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具有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调节田间小气候、省水(一般比沟灌节水50%左右)、省地、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但与沟灌相比,喷灌投资大,且风力达3~4级以上时喷灌的均匀度较差,同时当空气湿度较低时喷灌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易挥发,一般损失达10%左右。目前喷灌方式在甘蔗生产中使用也较多。

③ 滴灌

滴灌技术分为地埋式滴灌、地面滴灌等。地埋式滴灌是将滴灌毛管按精准要求辅设在甘蔗行的耕层内,适时适量将甘蔗所需的水、肥、农药等直接灌注到甘蔗根系区。地面滴灌是将带有抗堵塞功能的滴灌管按精准要求辅设在甘蔗垅间地面上,适时适量将甘蔗所需的水、肥、

28

农药等输送到甘蔗根系区。滴灌技术是目前甘蔗灌溉方式中较为科学先进的灌溉方式之一。与传统灌溉相比, 滴灌技术可节约用水分30%~60%,产量提高30%以上, 糖分提高1%(绝对值)左右,提高土地利用率5%~10%。滴灌技术在节水、保持土壤地力、保持土壤结构等方面也均优于喷灌。同时,滴灌还可以结合灌溉施肥施药,据研究,甘蔗使用滴灌技术肥料的利用率高达90%, 是常规施肥的3~4 倍。滴灌技术存在问题如地下管道堵塞等尚待进一步解决,且投资也较大。目前在甘蔗生产上使用仍不多。

此外,当前甘蔗的灌溉技术还有地面渗灌、微喷灌等,这些灌溉技术都是当前最先进的节水甘蔗灌溉技术,但因其投资较大,故目前在甘蔗生产使用较少。

2、排水

在甘蔗萌芽期、幼苗期和分蘖期。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或田间渍水时均需要挑沟排水。水田蔗和地下水位高的低洼蔗地,均需挑沟排水。

广西桂中蔗区春季雨水较多,蔗田容易渍水,需要注意排水。甘蔗伸长初期如果淹水没顶3天以上,部分植株生长点死亡;淹水没顶7天以上,大量植株生长点死亡。

(三)、 旱地甘蔗防旱抗旱技术

针对旱地瘦、瘠、薄、旱的特点,旱地甘蔗的防旱抗旱措施主要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主,结合其他综合栽培措施提高甘蔗充分利用降雨的能力。

1、提高蔗地保水能力技术

(1)深耕深松,加厚耕作层 通过深耕深松,加厚土壤的耕作层,使土壤能接纳更多的雨水,提高土壤保水抗旱能力和土壤含水量,据试验,在原来浅耕基础上每深耕10cm,土壤含水量提高1%(绝对值)。同时深耕深松,也能加厚耕作层,有利于根系向下深扎,吸收

29

深层土壤的水分,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2)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有机肥不但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供给甘蔗多种元素营养,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吸水能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使蔗田适时封行,荫蔽蔗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4)深沟种植,中培土,减少雨水径流 坡度较大的旱地,深沟种植,并只进行中培土,让更多的雨水滞留在蔗沟内,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5)雨前雨后中耕 雨前雨后中耕均可提高对自然降雨的利用率,起到防旱的作用。雨前中耕松土能使土壤接纳更多的降水,雨后及时中耕松土,能切断土壤毛细管水上升,减少水分上升而被蒸发,且有利于下次降雨时土壤能接纳更多的水分。同时中耕也有利于促使根系深扎,增强吸水能力。

(6)封沟蓄水,提高降雨的利用率 甘蔗伸长期正值雨季高峰期,因此应充分利用降雨来达到防旱抗旱。 甘蔗大培土后将蔗沟两端堵封,以利蔗沟储蓄雨水,提高对降雨的利用率,预防秋旱对生长后期的影响。

(7)地膜覆盖或蔗叶覆盖栽培 下种后地膜覆盖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大培土后利用剥下的枯老蔗叶覆盖蔗垄,一方面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力,另一方面还能在下雨时减缓雨水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

2、提高甘蔗利用降雨的能力

(1)选用抗旱性强的品种 抗旱能力强的品种,一般根系较发达、入土力强,其植株的抗旱能力也较强。

(2)适早播种 因地制宜采用秋植、冬植或早春植,促使甘蔗早生快发,使植株在夏季到来之前进入伸长期,充分利用4~9月份的降雨量增加单茎重。同时,发展秋植蔗还能充分利用秋季雨水,满足

30

甘蔗萌发期对水分的需要。

(3)利用雨前雨后播种 雨前雨后及时抢种,能使土壤接纳更多的降雨,充分利用有限的雨水,保证种苗的萌发需水。

(4)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结合早追肥,可促进甘蔗根系发达、早生早长早封行,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提高抗旱能力。

(5)因蔗剥叶 剥除枯叶能使蔗田内通风透气,但同时也增加了蔗田土壤水分蒸发。因此旱地甘蔗是否需要剥除枯叶,要根据甘蔗的生长情况而定。除了病虫害发生严重或气根发生较多的蔗田需要剥除枯叶,以及大培土剥除脚叶外,旱地甘蔗一般不剥叶,利用枯叶保持更多的蔗茎水分,增加植株的抗旱能力。

六、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为甘蔗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的生产过程。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田间管理是一件较复杂的工作,它包括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但《作物栽培学》课程中,田间管理一般只讲授从播种或移栽后到收获前的管理措施,包括查苗补苗、施肥、排灌、中耕培土、防治病虫害等主要技术措施。

(一)、前期田间管理

前期田间管理指从甘蔗播种后至甘蔗分蘖末期,包括萌芽期、幼苗期和分蘖期的田间管理。

前期是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茎数的关键时期。 1、前期田间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获得足够苗数,通过田间管理使每亩壮苗数达到:大茎种6000~7000苗,中小茎种7000~8000苗。

任务:在抓好种植质量关的基础上,创造适宜于蔗种萌发、幼苗生长和分蘖发生的环境条件,在保证全苗、齐苗和壮苗基础上,促进早分蘖、早生长,增加壮苗数。同时,抑制后期无效分蘖发生,减少

31

养分消耗,确保田间有足够的壮苗数,为实现甘蔗高产、高糖打好基础。

2、前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 (1)植后加强管理,保护种茎

甘蔗从萌发到3片真叶发生期间,植株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种茎。因此,防止种茎干枯霉烂,避免种茎感染病害和遭受虫害,是这段时期田间管理的首要措施。如遇干旱,要及时采取抗旱措施,避免种茎水分干耗;反之,如遇大雨或是田间积水,要及时排除积水,以免种茎因缺氧而产生酒精中毒及感染凤梨病和赤腐病。旱地种蔗要做好植后萌芽期的防旱保苗工作,水田种蔗则要做好冬、春植蔗萌芽期的防寒防渍工作。

(2)查苗补缺,保证全苗

因种苗质量及下种后涝、旱、病、虫和人畜等多因素的影响,通常甘蔗的大田萌芽出苗率只有50~70%或更低,因此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苗现象。为了保证蔗田的全苗、齐苗、匀苗和壮苗,当蔗田中大部分幼苗长出2~3叶左右时,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凡是亩苗数低于4500苗、蔗行内缺苗断行达30㎝以上的均应进行补苗。 补苗的来源:一是下种时预育苗(预育量约为下种量的5~10%);二是对于缺苗较少的田块采取移密补稀;三是补种相同品种且已发株的宿根甘蔗蔸;四是缺苗断行较严重而又缺苗补的,应该移苗并垄,空出的蔗地重新补种甘蔗,让全田生长均匀。

补苗最好在阴雨天或在土壤湿润时进行,以提高成活率。补苗后要淋足定根水。如果所补植的蔗苗较高大,应除去三分之一长的叶片,以减少叶面蒸发水分,促进成活。补植的蔗苗成活后,要增施一次以速效氮肥为主的“偏心肥”,以促进所补蔗苗的生长,使全田蔗苗生长均匀,提高成茎率及产量。

(3)看苗追肥,促进壮苗,提早分蘖

32

在施足基肥基础上,甘蔗前期田间管理中一般只追肥1次或不追肥。采用三次施肥技术的,在甘蔗分蘖初期追施1次分蘖肥,以便促进壮苗和提早分蘖,施肥的时期和数量在以上章节中已详述。如果采用两次施肥技术,因基肥施用的速效氮肥数量较大,已足够甘蔗幼苗期和分蘖期的需要,前期不需追肥。

如果前期施攻蘖肥的,一般与长效杀虫剂农药拌匀后施用,并小培土3~5cm。

(4)防旱排涝

甘蔗苗期和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和长分蘖,生理需水不多,但对土壤氧气要求严格,是一个既需要水又怕水的生育时期。因此,田间管理中要加强对水分的管理,注意做好蔗田的防旱排涝工作,避免因土壤缺水或因田间积水而影响幼苗的生长和抑制分蘖的产生。

(5)防除杂草

当前,由于甘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化学除草技术,旧的中耕除草技术已逐渐被化学除草所代替,种植后喷芽前除草剂防除杂草的蔗地,一般不进行中耕以免打破除草剂的药膜层,降低除草效果;如果种植后不喷施芽前除草剂的蔗地,也是采用芽后化学除草代替中耕除草,具体方法是:在甘蔗幼苗发生4~5片真叶时采用芽后选择性除草剂兑水均匀喷洒甘蔗行间杂草,待大多数杂草死亡后再用人工清除蔗地中部分恶性杂草。目前常用的芽后选择性除草剂配方有:①二甲、莠灭复配除草剂: 72%二甲四氯60~80g+80%莠灭净130~150g;②55%敌二莠复配除草剂150~210g/亩:有效成分80%敌草隆占15%,72%二甲四氯钠盐占10%,80%莠灭净占30%。

(6)防治病虫害

甘蔗萌芽期、幼苗期和分蘖期的主要病害有:凤梨病和赤腐病,危害蔗种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防治方法一是做好种苗消毒,而是加强蔗田水分管理,防止积水。

甘蔗生长前期的主要虫害有:蔗螟、蔗龟、蓟马、蔗飞虱等,蔗

33

螟为害造成主苗或分蘖苗枯心,蔗龟为害造成大量半干枯死苗,蔗螟和蔗龟防治方法是种植时和施攻蘖肥时强调施用长效杀虫剂防治;蓟马和甘蔗叶蝉在分蘖期危害较严重,发现时用触杀剂或胃毒剂兑水喷施防治,当前常使用的农药有5%锐劲特(氟虫腈)乳剂60~100ml或48%毒死蜱(乐斯本)60~100ml兑水50~75kg喷洒心叶加以防治。

(7)间苗定苗

分蘖盛期以后,通过间苗定苗有计划地控制田间苗数,既保证了田间有足够的基本苗数,使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同时又使植株分布均匀,每株蔗苗都有充分的生长条件,此外还有利于集中养分供给主苗和早生分蘖生长需要,提高成茎率和单茎重。因此,对水肥条件好、幼苗生长旺盛、分蘖苗数过多、田间苗数过密的蔗田,应及时进行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的原则是“五去五留”:去密留疏、去弱留强、去迟留早、去浅留深、去病留健。间苗定苗一般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分蘖盛期进行,此次留苗量要比计划有效茎数多留20~25%;第二次在分蘖末期或伸长初期进行,此次留苗量要比计划有效茎数多留10~15%。经过两次定苗后,应保留每亩有6000~8000株有效苗。

间苗定苗时要“稳”和“狠”。时间不能过早或过迟,间苗过早,常因田间苗数尚不稳定而易造成缺苗;过迟,则过多的后期分蘖苗已消耗了养分,而影响主苗和早生分蘖的生长,达不到间苗定苗的目的。 由于间苗工作常花费大量的劳动力,生产上通常采用提前大培土的措施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的产生和生长。

(二)、中期田间管理

甘蔗中期田间管理指伸长期的田间管理,即从甘蔗主茎开始拔节伸长到拔节伸长基本停止的田间管理。春植蔗一般指每年6~9月份的田间管理时期。

伸长期是提高甘蔗单茎重最有效的时期,同时也是有效茎数巩固时期和蔗糖积累打基础时期,因此是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时

34

期。

1、中期田间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是提高单茎重和成茎率。

任务:在保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伸长期高温、多雨、阳光充足的有利条件,狠抓水肥管理,最大程度地满足甘蔗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促进蔗茎更好地伸长与增粗,提高单茎重和成茎率,从而夺取最高甘蔗产量。

2、中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 (1)早施重施攻茎肥

伸长期是甘蔗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需肥量最多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必须做到施肥充足而又及时。

施肥时期:攻茎肥宜早施,一般在甘蔗主茎有12~14片真叶、蔗茎开始拔节伸长时施用攻茎肥。旱地甘蔗要求在6月底前施完肥料。

施肥种类:以速效氮肥为主,根据不同的施肥技术不施或施用一定量的钾肥。

施肥量: 常规施肥法(三次施肥法)一般施肥量应占总施N量的50%~60%,每亩施用尿素25~30㎏或碳酸氢铵50~60㎏。二次施肥法则应占总施N量的50%~70%左右,钾肥施用量占0%~50%。一次施肥法也应根据植株长相判断是否需要补充施肥。

施攻茎肥结合是长效杀虫剂和大培土进行,将肥料和杀虫剂均匀撒施在蔗株基部,再进行大培土,培土高度约为20㎝左右。

(2)防旱排涝

有灌溉条件的蔗地,两次降雨量≥20mm的降雨间隔超过15天以上时,或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70%时均需灌溉。

内涝、洪水过顶3天部分生长点死亡,过顶7天大多数生长点死亡。严重积水影响根系生长,也造成生长不良,需要及时排水。

(3)大培土和预防倒伏

35

作用:抑制后期分蘖;促使蔗株基部茎节上的根点萌发产生新根,扩大根系吸收面积和支持固定植株,促进植株生长和预防倒伏;覆盖深埋肥料,减少挥发或流失,提高肥效。

大培土一般结合施攻茎肥进行。培土厚度要因地制宜,沿海地区台风多培土要厚一些,要求达20cm以上;耕作层浅薄的旱地可培土薄些,培土厚度约为10~15㎝。

防倒伏:甘蔗生长到中后期,蔗株高大,遇台风易倒伏,对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的产量及蔗糖分影响很大。沿海地区,每年的8~10月台风出现频繁,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倒伏的工作。在选用抗倒力强品种、深耕浅种及前期促进根系良好发育的基础上,中期还应做好以下防止倒伏的措施:①及时剥除枯叶,减轻蔗株风压;②大培土、高培土,增强蔗株抗风抗倒能力;③在8~9月份甘蔗生长中后期,把蔗行中邻近的3~4株甘蔗或邻近两行的甘蔗扎成三角形或“人”字形的蔗束,使之相互支撑,能大大增强抗风能力;④台风过后要立即检查,发现倒伏蔗株要在1~2天内扶起,培土压实,避免蔗株弯曲生长而影响产量和蔗糖分。

(4)防治病虫害

伸长期的主要病害有梢腐病、黄斑病、锈病、褐条病等。梢腐病通常在伸长初期至伸长盛期高温高湿天气,种植密度过大,过量时氮肥等条件下发生,感病程度因品种而异;黄斑病多在高温高湿,偏施氮肥生长茂盛的蔗田发生,水田蔗比旱地蔗发生严重;褐条病多在伸长盛期以后瘦瘠或缺磷的蔗地发生,长期阴雨有利于褐条病的暴发流行;以上三种病害,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苯来特1000倍溶液加磷酸二氢钾150g喷雾心叶,连喷2~3次,隔5~7天喷施一次。锈病的发生与品种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冷凉多湿天气有利于锈病的发生与流行,感病的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异,在感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30g,加磷酸二氢钾150g对水60~75kg喷雾,每7~10天1次,连喷2~3次。

36

伸长期的虫害主要有蔗螟、绵蚜虫、粉介壳虫、蝗虫、黏虫等。 蔗螟主要以第三代二点螟(6~9/上)、第三代条螟(7/中~9/下)、第四代黄螟(7/上~9/上)为害造成螟害节或枯梢,在蚁螟未钻入生长点或蔗茎前用5%锐劲特(氟虫腈)乳剂60~100ml或48%毒死蜱(乐斯本)60~100ml兑水50~60kg喷洒心叶加以防治。

绵蚜虫、粉介壳虫在6月下旬至7月初和9月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或5%吡虫啉乳油20~30ml,或用50%辟蚜雾水剂50~60ml、或50%抗蚜威粉剂25~30g,兑水50~60kg喷雾防治。

(5)及时剥除枯叶

作用: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虫为害,抑制气根发生,减轻蔗株上部的负重,防止蔗株倒伏。

剥叶要根据蔗田的实际情况而定,严格执行“三剥三不剥”的剥叶原则:蔗株生长茂盛、田间萌蔽度大的要剥,病虫害严重的要剥,气根多的要剥;高旱坡地不剥,留种田不剥,青叶不剥。

蔗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过多剥除会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单茎重的提高。据测定,甘蔗+1~+6叶的光合作用最强;+7~+9叶的光合作用由上而逐渐下降,但尚未完成养分转移;+10叶以下的叶片光合作用较弱。所以剥除枯老叶时每株应保留有青叶不少于9~10张。

(三)、后期田间管理

甘蔗生长后期是指伸长后期至工艺成熟期这段时间,时间点从10月份起至收获这段时间均属于甘蔗的生长后期。

甘蔗生长后期是蔗糖累积最快的时期,是提高甘蔗蔗糖分的关键时期。

1、甘蔗后期田间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保证正常成熟,提高甘蔗蔗糖分

任务:在保证后期有一定伸长量的基础上,促使甘蔗正常工艺成

37

熟,积累更多的蔗糖,从而达到高产高糖的最终目标。

2、甘蔗后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水分管理,促进正常成熟

甘蔗的工艺成熟期要求耕作层的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相对干燥的环境有利于蔗糖积累。但是9月中下旬~10上中旬伸长末期和工艺成熟初期的甘蔗仍有一定的生长量,此时如果土壤过于干旱,也会影响蔗茎的伸长增粗而降低产量;同时过于干旱,光合作用受阻光合产物少,也不利于蔗糖的合成、运输和积累;再者,高温干旱条件下光合产物形成的中间产物多,会引起蔗汁品质下降。因此进入工艺成熟后要注意逐步减少土壤水分。秋旱常有发生,干旱较为严重,应注意做好防旱措施。当工艺成熟初期耕作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60%时,有灌溉条件的蔗地可灌一次水,但收获前二个月应停止灌水,以免影响甘蔗正常成熟。

(2)继续剥除枯老叶

工艺成熟初期继续剥除枯老叶,可使田间通风透光,促进积累蔗糖,同时也引以方便收获,缓解收获时的劳力困难。

(3)防虫防鼠

本时期仍有绵蚜虫和粉介壳虫危害,防治方法与中期相同。 靠近水边的蔗地,进入伸长后期,鼠害比较严重,可用敌鼠钠盐配成毒谷,再老鼠尚未危害甘蔗前投毒谷防治。

(4)防霜防冻

在常年出现霜冻的地区,甘蔗工艺成熟期常受到霜冻的为害而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应做好防霜防冻的田间管理工作。

采用以下措施可避免或减轻霜冻的为害:①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②种好管好甘蔗,减少虫害和防止倒伏,增强蔗株自身的抗霜冻能力;③霜前采用灌水或熏烟的方法,霜期保持土壤湿润,以缓和降温,减轻冻害;④若甘蔗已遭受冻害,应尽快砍收送糖厂压榨,以减少糖分损失。

38

(5)化学催熟

广西自然条件较适宜于甘蔗成熟,一般甘蔗成熟度较高,加上目前生产上主栽品种多为早熟高糖品种,只要配合良法栽培,一般均能正常成熟,达到高产高糖。但对种植在水田的高产高糖田,或因迟熟品种种植时间过晚,或氮肥施用过多过迟,而使甘蔗表现迟熟的田块,可施用乙稀利或其他催熟药剂促进甘蔗成熟。但必须严格注意催熟剂的使用技术,尤其是使用浓度和时期。浓度过大会造成甘蔗不正常的过早成熟而影响产量,严重者可减产10%以上,且影响来年宿根甘蔗生长,浓度过小则起不到催熟的作用。一般要求在喷药后30d内收获完毕,以免引起退糖。

七、 甘蔗的收获与留种

甘蔗收获与留种,是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抓得好,不但可以获得高产优质的原料蔗,而且还为下一年的宿根蔗生产打好基础;相反,不但当年产量和糖分受到影响,而且还影响下一年生产。如低砍收获比高砍收获每亩增产245~500kg;适时砍收的甘蔗蔗糖分比早收甘蔗高1%(绝对值)以上。

(一)、收获 1、适期收获

适期收获是获得高产高糖的关键环节,在甘蔗工艺全熟期收获,原料蔗的蔗糖分最高,还原糖含量最低,蔗汁纯度最佳,品质最好,是最适宜的收获期,也是高糖高榨最理想的时期。但是,糖厂的压榨加工能力有限,不能等所有的甘蔗都达到全熟期时再同时收获。因此,甘蔗的收获必须根据成熟的先后,先熟先收,迟熟后收,使整个榨季能最大限度地压榨加工达到工艺成熟期的甘蔗。

2、砍收原则

甘蔗收获一般要遵循“五先五后”原则:早熟品种先砍,迟熟品种后砍;秋植、宿根甘蔗先砍,冬、春植蔗后砍;不留宿根的蔗地先砍,

39

留宿根的蔗地后砍;旱地蔗先砍,水田蔗后砍;不留种的田块先砍,留种田块后砍。

实际收获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要求是既要做到先熟先砍,又要有利于留种蔗或宿根甘蔗蔸的护茎养蔸。留宿根的蔗地最好安排在2月中旬以后砍收,砍收后可以及时进行开垄松蔸管理。在此以前砍收的留宿根甘蔗地,要用蔗叶覆盖,防旱防霜。

3、砍收方法及质量 (1)砍收方法

有人工砍收和机械收割等方法。机械收割省工省时,能大大减轻收获的劳动强度,在国外机械收获每小时可收获约50吨左右。

人工砍收提倡小锄入土低砍,不但能增加当年的蔗茎产量,同时对于留宿根的蔗田也有利于翌年宿根发株和减少病虫害。一般要求砍入土3~5cm左右,地下留有高度为10~15cm以上的蔗头(桩)。

(2)收获质量

收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当年的甘蔗产量和翌年的宿根甘蔗生长。砍收质量包括原料蔗茎质量和留宿根甘蔗蔸质量两个方面。

按糖厂对原料蔗收购的质量要求,蔗茎梢部要砍至生长点(鸡蛋黄)以下20cm左右的部位,如果需留种,则根据需种量的多少砍至适当部位,然后将蔗茎上的叶片、叶鞘、气根等杂物削除干净,达到“五无”的质量要求:无蔗叶、无须(气)根、无泥土、无死尾蔗、无腐烂物。

留宿根的蔗田,砍收工具要锋利,用力要均匀,做到一锄(刀)砍断,不砍裂蔗头,砍留的蔗头高度要适当,蔗蔸要埋在土内,同时尽量避免在雨天收获,以减少收获时人畜践踏使土壤紧实对蔗蔸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二)、留种与蔗种贮藏

甘蔗收获时要做好选种、留种工作,对于留下的蔗种要妥善保管,安全贮藏,以满足来年继续生产对蔗种的需求。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72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