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0年药大生理学问答题详解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11 14: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99-10x=70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0年试题
三、简答题
1、试叙述细胞膜嵌入蛋白和表在蛋白的主要功能。 答:
1、 人在剧烈运动后血压会发生什么变化?简述机体使血压恢复正常的主要调节过程。 答:血压升高。 一、周围循环阻力
(一)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 这是对血压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调节机制。交感神经末梢纤维广泛地分布于全身的小血管上,它的活动作用于小血管的平滑肌上,使小动脉保持一定的张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时,使小动脉收缩,血压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时,则小动脉相应地舒张,使血压下降。中枢神经的活动也可以通过植物神经的活动影响血压。 通常,上述的神经调节机制是通过反射途径而自动调节的,位于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上的压力感受器是重要的血压调节器官。当血压过高时,牵拉感受器,通过交感神经的传入纤维将信息传至血管运动中枢,使交感神经的活动性降低,交感神经的缩血管纤维受到抑制,从而使血压降低。反之,当血压过低时,也通过这种反射途径,使交感兴奋性增张,血压得以恢复。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当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刺激肾脏入小球动脉壁细胞分泌肾素进入血液。肾素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的缩血管作用很微弱,但当进入肺循环后,它在一种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它是一种很强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以升高血压(图2-11)。①血管紧张素Ⅱ可使全身的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周围循环阻力增大,血压上升。②血管紧张素Ⅱ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更多的醛固酮,后者可促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起到保Na+和存水的作用,使循环血量和回心血量增加,血压升高。③做为一个次要的因素,由于小静脉也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对血压的升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心钠素
心钠素又称心房利钠利尿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多肽,它具有强大的利钠和利尿的功能。心钠素虽然在许多器官中都存在,但最主要的分泌器官是心房,人和大鼠的心房都含有丰富的心钠素,其含量可达160~200ng/g组织。
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反,心钠素具有强的降血压作用,其降压机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主要的作用有:①心钠素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心钠素抑制Ca2+内流和由肌
浆网内释放。②心钠素有强大的利钠、利尿作用,使循环血量降低,心排血量降低。③心钠素使组织和血浆中的cGMP含量增加,而后者是多种化学物质和激素舒张血管的中间介质。 四、其他舒血管物质
组织细胞活动时释放出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其中某些具有舒张血管功能。
(一)舒缓激肽(bradykinin)和血管舒张素(kallidin)存在于某些腺体中,被激活后对血管具有强大的舒张作用。 (二)组胺 它在组织损伤时被释放出来,具有局部舒张血管的作用
(三)前列腺素PGI2 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当血管受损时被释放出来,具有很强的舒张血管的作用。 以上三种舒张血管物质,多在局部起到舒张血管作用,一般不大影响全身的血压。 五、心排血量的调节
虽然在正常情况下,做为对血压的调节机制,心排血量不是主要的,但在很多病理生理的条件下,心排血量参予血压的调节。
(一)心室的收缩功能 当心肌受到损害(例如缺血、坏死、炎症等),心肌丧失其部分收缩功能,从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量来维持正常的血压。在急性期这种表现尤为突出,而在慢性心功能不足时,其他的代偿机制发挥作用,血压一般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二)循环血量的调节 急性的循环血量不足,例如体液的大量丢失,失血等,机体常不能通过代偿机制来弥补其损失,采取正确而迅速的措施加以补充是必要的。否则低血压、休克难产纠正,成为不可逆性。
慢性的循环血量不足,可以通过水盐代谢的调节逐渐补充上,前面所述及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就是水、盐代谢调节机制之一。心钠素则从相反的方面来排出过多的钠和水,保持体液的平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也是水、盐代谢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
(血压的产生需有两个要素:一是心脏的收缩将适量的血射入动脉系统内,它是血压的能量来源。二是周围血管(小动脉)的阻力,没有阻力则血液不能保存在血管内,也就不能产生压力)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
一、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能影响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的改变实验证明,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关于自身调节的机制,多数人认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入球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受牵张刺激而收缩,血流阻力增大,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压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入球动脉管壁舒张,血流阻力减小,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减少,血压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无明显变化。这说明机体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实现的,以保证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但如果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时(如大失血),超出了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少尿,当动脉血压降至5.3~6.7kPa(40~50mmHg)时,可导致无尿。高血压病晚期,因入球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而狭窄时,亦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甚至无尿。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波动。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才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增大,尿量增多。例如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所致。
肾小囊内压的改变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当发生尿路梗阻时,如肾盂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肿瘤压迫等,可引起患侧囊内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此外,有的药物,如某些磺胺,容易在小管液酸性环境中结晶折出,或某些疾病发生溶血过多使滤液含血红蛋白时,其药物结晶或血红蛋白均可堵塞肾小管而引起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下降。
二、肾小球血浆流量
肾小球入球端到出球端,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造成有效滤过压递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必然影响有效滤过压递减的速度。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与肾小球血浆流量密切相关。当血浆流量增多时,其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变慢,有效滤过压递减速度随之减慢,肾小球毛细血管生成滤液的有效长度延长,滤过率增大;相反,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生成滤液的有效长度缩短,滤过率减少。正常情况下因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肾小球血浆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或处于大失血、严重缺氧等病理情况下,因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减少时,才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三、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允许通过的物质分子量大小来衡量。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很容易通过滤过膜上各种大小孔道;但大分子物质,如分子量为69000的血浆白蛋白则很难通过,而且还存在涎蛋白的选择性阻挡作用,因而它在滤液中的浓度不超过血浆浓度的0.2%;分子量超过69000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根本不能通过滤过膜。此外,血浆中分子量为64000的血红蛋白,本可以滤过,但它是与珠蛋白结合成为复合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能通过。发生大量溶血时,血中所含血红蛋白量超过与珠蛋白结合的量,这时未与珠蛋白结合的血红蛋白便可滤过由尿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
正常情况下滤过膜通透性比较稳定,只有在病理情况下才发生改变而影响尿的成分。例如肾小球炎症或缺氧时,常伴有蛋白尿。过去认为这是滤过膜通透性增大所致。近年来研究发现,此时滤过膜通透性是减小而不是增加。蛋白尿的出现是由于病变使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涎蛋白减少或消失,对带负电荷白蛋白的同性电荷相斥作用减弱,使白蛋白易于滤过所致。当病变引起滤过膜损坏时,红细胞也能滤出形成血尿。
肾小球滤过膜总面积约1.5~2m2。人在正常情况下,全部肾小球都处于活动状态,因而滤过面积保持稳定。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肿胀,基膜也肿胀加厚,引起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致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小,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4、何为突触后抑制及IPSP?并简述两者形成的原理?
答: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类型。①传入侧支性抑制曾被称为交互抑制,其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②回返性抑制: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它使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产生原理::(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5.何为激素?并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特点。
答:由生物体特定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性物质。通过与受体结合而起作用。
作用:①处理激素之间以及激素与神经系统、血流、血压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控制各种组织生长类型和速率的形态形成;
③维持细胞内环境恒定。
特点:
① 特异性,指激素是选择性地作用于器官(包括内分泌腺)或细胞的特性。特异性的本质在于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膜或胞浆内存在有与该激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② 高效能,激素在体液中含量很少,一般为10-8~10-11g/L,但作用明显,为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某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稍有过多或不足,便可引起机体代谢或功能异常,分别称为该内分泌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 ③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一种化学信使,它以化学的某种方式传递给靶细胞,从而加强或减弱其代谢过程和功能活动。 ④激素间相互作用:各种激素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可以相互影响,有的表现为相互增强,如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均能升高血糖,而有的表现为相互拮抗,如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与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相拮抗。还有允许作用,某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器官或细胞直接产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激素能产生效应的必备条件。例如只有在有糖皮质激素存在时,去甲肾上腺素才能发挥缩血管作用。 2009年试题
三、简答题
1、结合Na通道的状态简述骨骼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答: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轴突膜上的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细胞间隙中的一部分Ca2+进入膜内,促使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靠近,并与轴突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中的ACh以量子式释放至接头间隙。当ACh通过扩散到达终板膜时,立即同集中存在于该处的特殊化学门控通道分子的2个α-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内部构象的变化,导致通道的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以Na+为主)的通透性增加,出现Na+的内流和K+的外流,其总的结果使终板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使邻旁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激活该处膜中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和K+通道,引发一次沿整个肌细胞膜传导的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了神经纤维和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2、简述窦房结为何能控制心脏跳动及影响窦房结自律性的因素。 答:窦房结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的基础。3期复极化末的膜电位达到最大值之后,并不保持在稳定的水平,而是在4期内自动而缓慢地去极化,使膜内电位逐渐减小,故称为4期自动去极化。影响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去极化的速度;②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③阈电位水平。 3、试述影响尿浓度和稀释的因素。 受神经和体液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神经因素:肾主要接受肾交感神经的支配和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而前者收缩比后者更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刺激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增加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Na+、Cl-和水。肾交感神经抑制则有相反的作用。 体液因素:(一)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发生在髓袢、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内。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和保持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先决条件,而抗利尿激素的有无是决定尿液是否被浓缩或稀释的关键因素。外髓部渗透梯度是由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Cl的扩散有密切关系。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保持主要依靠直小血管的作用。 (二)尿液的生成主要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抗利尿激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其释放调节与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有关。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即“保Na+保水排K+”作用;其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K+、血Na+ 浓度的调节。 (三)心房钠尿肽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心房钠尿肽具有明显的促进NaCl和水排出的作用。循环血量增多使心房扩张和摄入钠过多时,刺激其释放。心房钠尿肽通过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促进入球和出球小动脉舒张(以前者为主)以及抑制肾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的重吸收减少。
4、简述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答: 1.单向传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冲动只能沿着特定的方向和途径传播,即感受器兴奋产生的冲动向中枢传递,中枢的冲动则传向效应器,这种现象称为单向传布。 2.反射时和中枢延搁。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射时(reflex time),这是兴奋通过反射弧(relex arc)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其中兴奋通过突触时,经历时间较长,即所谓突触延搁。 3.总和。在突触传递中,突触前末梢的一次冲动引起释放的递质不多,只引起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如果同一突触前末梢连续传来多个冲动,或多个突触前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冲动,则突触后神经元可将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总和起来,待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前者称为时间总和,后者称为空间总和。在中枢内兴奋的总和实际上就是突触总和。 4.扩散与集中。由机体不同部位传入中枢的冲动,常最后集中传递到中枢内某一部位,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兴奋的集中。 从机体某一部位传入中枢的冲动,常不限于中枢的某一局部,而往往可引起中枢其它部位发生兴奋。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兴奋的扩散。 5.兴奋节律的改变。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如果同时分别记录背根传入神经和腹根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可发现两者的频率并不相同。 6.后放。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常可看到,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放冲动,使反射能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放。 7.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中枢内每一神经元兴奋性可受到其它神经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其兴奋性受到影响而升高时,其兴奋阈值降低,则兴奋的传递易于进行,反射易于发生,这一现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称为中枢兴奋的易化作用。与此相反,当某一神经元的兴奋性因受到其它神经元的影响而降低时,则兴奋阈值就升高,使中枢兴奋的传递难以进行,反射也较难发生,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兴奋的抑制作用。 8.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部位。因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突触小泡内的递质将大大减少,从而影响突触传递而发生疲劳。突触也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称为突触的敏感性。(突触对PH值和某些药物极为敏感 5.试述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答:1.血糖的作用 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从而促进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下降至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在持续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三个阶段:血糖升高5min内,胰岛素的分泌可增加约10倍,主要来源于B细胞贮存的激素释放,因此持续时间不长,5~10min后胰岛素的分泌便下降50%;血糖升高15min后,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次增多,在2~3h达高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分泌速率也远大于第一相,这主要是激活了B细胞胰岛素合成酶系,促进了合成与释放;倘若高血持续一周左右,胰岛素的分泌可进一步增加,这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B细胞增生布引起的。 2.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作用 许多氨基酸都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其中以精氨酸和赖氨酸的作用最强。在血糖浓度正常时,血中氨基酸含量增加,只能对胰岛素的分泌有轻微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在血糖升高的情况下,过量的氨基酸则可使血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加倍增多。务右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加时,也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3.激素的作用 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激素主要有: ①胃肠激素,如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抑胃肽都有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②生长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以及胰高血糖素可通过升高血糖浓度而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长期大剂量应用这些激素,有可能使B细胞衰竭而导致糖尿病; ③胰岛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也可直接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 4.神经调节 胰岛受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刺激迷起神经,可通过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迷走神经还可通过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2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2008年
三、简答题 1、简述电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兴奋的机制。 答:引起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引起兴奋。 电刺激会导致电压门控式离子通道的开放,改变膜内外电荷的分布而引起动作电位。 2、简述心肌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答:自律心肌细胞丧失了收缩性,但它们和工作心肌细胞一样具有传导性和兴奋性。而且它们还具有独特的自律性,所谓自律性,就是这些心肌细胞在其动作电位的4期存在着一个自动去极化过程,并会产生新一轮的动作电位。 3.、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乙酰胆碱对血压的作用。 答:肾上腺素具有与交感神经兴奋类似的作用,使血管收缩,心脏活动增强,血压升高。肾上腺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产生强烈快速而短暂的兴奋α和β型效应,对心脏β1-受体的兴奋,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作用于骨骼肌β2-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减低舒张压。 甲状腺素:加快代谢速度,刺激心血管的兴奋性,心脏活动增强,血压升高。(*) 乙酰胆碱:血管扩张作用,减慢心率,减慢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传导,减弱心肌收缩力,缩短心房不应期,降低血压。 4、给家兔灌胃50ml蒸馏水,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尿量将增加。原因:给家兔灌胃蒸馏水后,水可在结肠内被吸收入血,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ADH分泌减少,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使尿量增多。 (促进ADH分泌的主要刺激因素是增加血浆的渗透压(通过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起作用)和降低动脉压或血容量(通过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容积感受器的传入通路)。ADH具有两个主要的作用:1.ADH通过对血管加压素V1受体的作用,引起体循环小动脉收缩,包括引起肾脏小动脉的收缩。2.ADH增加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这主要是通过增强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ADH与主细胞基侧膜V2受体相结合,增加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从而使细胞内的ccAMP的浓度增加。引起镶嵌到细胞腔膜面中的水通道增多。)
5.叙述下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相互关系。 答:一般认为,经典的各种特殊感觉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味觉(除嗅觉外)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他们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质的第四层细胞。每一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丘脑的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但它不引起特定感觉,主要起联络和协调的作用。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要在大脑皮质产生感觉,有赖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互相配合。只有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冲动,才能使大脑皮质的感觉区保持一定的兴奋性。同时只有通过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各种感觉冲动,才能在大脑皮质中产生特定的感觉。 6.叙述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系统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调节的中心。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所分泌,其生成和分泌受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皮质素(ACTH)的调节和控制,而ACTH则又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调节。接受刺激的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至大脑皮质,进而刺激下丘脑分泌CRF,CRF作用于腺垂体细胞,通过其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促进ACTH的合成及分泌。ACTH则通过相同的机制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以促进其合成及分泌糖皮质激素。 2)分泌到血浆中的皮质激素一方面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另方面,当其血浆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又对垂体前叶和下丘脑发生作用,分别抑制ACTH和CRF的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调控下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2007年 四、简答题 1、简述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主要特征及通道的类型。 答:主要特征: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 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 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门控通道的类型:门通道可以分为四类:配体门通道(ligand gated channel)、电位门通道(voltage gated channel)、环核苷酸门通道(Cyclic 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s)和机械门通道(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2、简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 答:1.双向传导2.绝缘性3.相对不疲劳性4.生理完整性。 ((1)双向传导 在实验条件下,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均可向两端传导。但在体内,由于神经纤维总是作为反射弧的传入或传出部分,所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往往单方向传导。 (2)绝缘性 神经纤维由于其神经膜及髓鞘的绝缘作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冲动基本上不会波及到邻近纤维,谓之神经纤维传导的绝缘性。这样,在混合神经干内,传入、传出纤维各自传送相关信息而互不干扰,保证了信息传送的准确、可靠。 (3)生理完整性 神经纤维能将信息传送到远隔部位,不仅要求其结构的完整,而且必须功能正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的因素可以破坏神经纤维的生理完整性,如用冷冻或药物作用于神经纤维某一局部,破坏其生理功能的完整性时,可造成神经冲动的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在医疗实践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医疗的目的,如采用低温麻醉和药物麻醉的方法进行手术,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和痛苦。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传导冲动而不容易产生疲劳。实验发现,当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部分时,肌肉很快因疲劳而不再收缩;但是,当预先阻滞了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信息传递而以持续高频刺激神经纤维,10小时后除去对神经-肌接头部位的阻滞,此时仍可看到肌肉的收缩。这就证明了神经纤维依然保持着正常的传导功能。) 3、简述心肌工作细胞兴奋过程中Na+通道的机能状态。 答:分为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状态。 当膜电位处于正常静息电位水平-90mV时,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这种状态下,Na+通道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Na+通道是关闭的;另一方面,当膜电位由静息水平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膜内-70mV)时,就可以被激活。Na+通道迅速开放,Na+因而得以快速跨膜内流。Na+通道激活后就立即迅速失活,此时通道关闭,Na+内流迅速终止。 (上述兴奋的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能够被激活作为前提。事实上,Na+通道并不是始终处于这种可被激活的状态,它可表现为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功能状态:而Na+通道处于其中哪一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这就是说,Na+通道的活动是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的。当膜电位处于正常静息电位水平-90mV时,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这种状态下,Na+通道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Na+通道是关闭的;另一方面,当膜电位由静息水平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膜内-70mV)时,就可以被激活,Na+通道迅速开放,Na+因而得以快速跨膜内流。Na+通道激活后就立即迅速失活,此时通道关闭,Na+内流迅速终止。Na+通道的激活和失活,都是比较快速的过程;前者在1ms 内,后者约在几毫秒到10ms内即可完成。处于失活状态的Na+通道不仅限制了Na+的跨膜扩散,并且不能被再次激活;只有在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时,Na+通道才重新恢复到备用状态,即恢复再兴奋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复活。由上可见,Na+通道是否处备用状态,是该心肌细胞当时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而正常静息膜电位水平又是决定Na+通道能否处于或能否复活到备用状态的关键。Na+通道的上述特殊性状,可以解释有关心肌细胞兴奋性的一些现象。例如,当膜电位由正常静息水平(-90mV)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Na+通道被激活,出现动作电位;而如果静息状况下膜电位为-50mV左右,即肌膜处于持续低极化状态时,就不能引起Na+通道激活,表现为兴奋性的丧失。至于Na+通道上述三种状态的实质以及膜电位是如何影响Na+通道性状的问题,目前尚未彻底阐明。) 4、长期卧床突然直立头晕眼花,其血压发生的变化和发生机制? 答:血压降低。 发生机制:当人从我为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因跨壁压增大而扩张,容纳的血量增多,故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降低。 长期卧床的病人,静脉管壁的紧张性降低,可扩张性增高,加之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少,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 5、工人大量发汗引起尿量的变化及原因? 答:引起尿量减少。 大量发汗使机体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 抗利尿激素通过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缩。 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理。 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EPSP的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由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故发生净的正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7、叙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答:(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甲状腺主要是通过下丘脑的促甲状腺释放、垂体的促甲状甲状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下丘脑、垂体与甲状腺构成调节轴,共同调节甲状腺功能。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TRH,促进腺垂体分泌TSH。TSH是调节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 (二)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反馈性调节。血中游离T3、T4浓度的改变,可对腺垂体TSH的分泌起反馈性的调节作用。) (三)体内外各种刺激可以通过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促进或抑制下丘脑分泌TRH,进而再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 (四)甲状腺功能的自身调节,这是指在完全缺少TSH或TSH浓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甲状腺自身对碘供应的多少而调节甲状腺素的分泌。 (五)甲状腺滤泡受交感神经支配,电刺激交感神经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甲状腺素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TRH,促进腺垂体分泌TSH。TSH是调节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动物去垂体后,其血中TSH迅速消失,甲状腺吸收碘的速率下降,腺体逐渐萎缩,只靠自身调节(见后)维持最低水平的分泌。给这种动物注射TSH可以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分泌。切断下丘脑与脑垂体门脉的联系,或损坏下丘脑促甲状腺区,均能使血中TRH含量显著下降,TSH、及甲状腺激素含量也相应降低。这说明下丘脑-腺垂体- 甲状腺间存在功能联系。 甲状腺激素在血中的浓度,经常反馈调节腺垂体分泌TSH的活动。当血中游离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时,将抑制腺垂体分泌TSH,是一种负反馈。这种反馈抑制是维持甲状腺功能稳定的重要环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时,TSH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滤泡代偿性增大,以补充合成甲状腺激素,以供给机体的需要。 (二)体内外的其它刺激 体内外各种刺激可以通过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促进或抑制下丘脑分泌TRH,进而再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例如寒冷就是通过皮肤冷感受器经上述环节促进甲状腺分泌。 (三)自身调节 甲状腺功能的自身调节,这是指在完全缺少TSH或TSH浓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甲状腺自身对碘供应的多少而调节甲状腺素的分泌。当食物中碘供应过多时,首先使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碘的转运发生抑制,同时使合成过程也受到抑制,使甲状腺激素合成明显下降。如果碘量再增加时,它的抗甲状腺合成激素的效应消失,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增加。此外,过量的碘还有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的作用。相反,外源碘供应不足时,碘转运机制将加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也增加,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低。碘的这种作用原理尚不清楚。 (四)交感神经的作用 甲状腺滤泡受交感神经支配,电刺激交感神经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2005年 一、 小问答题 1、 纤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过程。 答: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维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阶段。
2、 何谓阈刺激、阈强度、阈值和阈电位? 答:能引起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叫做阈刺激。 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的大小称为阈值。 3、 评定心脏泵血压功能的指标? 答:(一)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中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人约70ml,简称为搏出量。 (二)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为4.5~6.0L/min。 (三)射血分数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5%。 (四)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正常人约为3.0~3.5L/(min·m2)。 (五)心脏做功量 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4、 何谓肺内压,在呼吸中肺内压有何变化? 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是指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在呼吸暂停,呼吸顺畅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随胸腔容积的变化而改变。 在吸气初期,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入肺。随着肺内气体量的逐渐增加,肺内压升高,至吸气末,若呼吸暂停,声带开放,呼吸道通畅时,此时的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在呼气初期,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肺内气体量逐渐减少,肺内压随之下降。至呼气末,肺内压又降至大气压水平。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变化的大小与呼吸运动的深浅、缓急和呼吸道通畅程度有关。 用力呼吸时,肺内压变动增大。 呼吸道不够通畅时,肺内压的变动增大。 (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大气压与肺内压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人工呼吸是通过人为地造成肺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来暂时维持肺通气,以纠正人体缺氧,促进自发呼吸的恢复。) 5、 简述调节钙磷代谢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答:。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PTH)与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CT),以及1,25一二羟维生素D3共同调节钙磷代谢,使血浆中钙、磷浓度相对稳定
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它是调节血钙与血磷水平最重要的激素。 降钙素(CT)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血钙和血磷。
维生素D3的作用是 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各激素具体作用: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它是调节血钙与血磷水平最重要的激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肾脏的作用 PTH与肾小管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cAMP—PKA信息转导系统,促进远端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血钙升高。同时,PTH可抑制近端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磷的排出,使血磷降低。
2.对骨的作用 PTH可促进骨钙入血,其作用包括快速效应与延缓效应两个时相。快速效应在跗H作用后数分钟即可出现,使骨细胞膜对Ca2+通透性迅速增高,骨液中Ca2+进入细胞,然后钙泵活动增强,将Ca2+转运至细胞外液中,引起血钙升高。延缓效应在PTH作用后12~14h出现,一般需几天或几周后才达高峰。这一效应是通过刺激破骨细胞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骨组织溶解加速,钙、磷大量入血实现的。
3.对小肠吸收钙的作用 PTH可激活肾内的lα-羟化酶,后者可促使25-OH-D3转变为有活性的l,25-(OH)2-D3,间接地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PTH的分泌主要受血浆钙浓度变化的调节。甲状旁腺主细胞对低血钙极为敏感,血钙浓度轻微下降,在1min内即可引起PTH分泌增加,促使骨钙释放和肾小管对钙的吸收,使血钙浓度迅速回升,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调节方式。 二、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
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 (一)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
CT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血钙和血磷:①对骨的作用:CT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减弱溶骨过程,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组织钙、磷释放减少,增加钙、磷沉积,使血钙和血磷下降;②对肾的作用: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氯的重吸收,增加它们在尿中的排出量。此外,CT还可抑制小肠吸收钙和磷。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CT的分泌主要受血钙浓度的调节,血钙浓度增加时分泌增多,反之,分泌减少。CT与PTH对血钙的作用恰好相反,两者共同作用调节血钙浓度的相对稳定。进食可刺激CT的分泌,这可能与几种胃肠激素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关,它们均可促进CT的分泌,但其中以促胃液素的作用最强。
维生素D3,又名烟碱酸胺、胆骨化醇。维生素D主要有以下生理功能: 1、 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2、 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3、 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4、 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5、 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用于佝偻病、骨软化症及婴儿手足搐搦症,佝偻病兼有龋齿者也可用本品防治。大剂量也用于皮肤结核、皮肤及粘膜各型红斑狼疮等。 6、 简述EPSP和IPSP的产生机制。 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EPSP和IPSP都有这四个特点) 7、叙述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同2008年简答题第5题) 答:一般认为,经典的各种特殊感觉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味觉(除嗅觉外)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他们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质的第四层细胞。每一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丘脑的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但它不引起特定感觉,主要起联络和协调的作用。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要在大脑皮质产生感觉,有赖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互相配合。只有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冲动,才能使大脑皮质的感觉区保持一定的兴奋性。同时只有通过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各种感觉冲动,才能在大脑皮质中产生特定的感觉。 1、 简要说明尿浓缩的机制。 答: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重吸收水的动力来自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建立,即髓质的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不断升高。肾皮质部组织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而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组织液的渗透压逐渐升高,这表明肾髓质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步升高,具有明显的渗透梯度。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200mOsm/L,形成浓缩尿。 二、 大问答题 1、 试述组织液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答: 组织液是血液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由于近微动脉端毛细血管内血压高于近微静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组织液滤出,而静脉端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另外,有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2)毛细血管通透性; (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2、胃液的成分、性质及生理作用是什么?(同2007年简答题第四题) 答:主要成分: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L,胃液的成分除水分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粘液、HCO3-和内因子。 生理作用:(一)盐酸的作用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可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③盐酸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⑤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二)胃腺主细胞分泌入胃腔的胃蛋白酶原是无活性的,在胃酸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作用。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主要产物是多肽和胨,少量多肽和氨基酸。但胃蛋白酶必须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有作用,其最适pH为2.0,随着pH的增高,其活性降低。 (三)胃内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胃底泌酸腺的粘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其主要成份为糖蛋白。粘液覆盖于胃粘膜的表面,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 (四)在人体,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与食入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使与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机体缺乏内因子,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何谓反馈,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答:反馈控制系统:是一种“闭环”系统,即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示受控制部分活动,而受控部分的活动可被一定的感受装置感受,感受装置可再将受控部分的活动情况作为反馈信号送回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可以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调整对受控部分的指令,因而能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如果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方式称为负反馈。 如果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方式称为正反馈。 前馈控制系统为前馈控制的一种形式,是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进行某种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受控部分在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时,又及时地受到前馈信号的调控,因此活动可以更加准确。 4、由于大失血血压降至70毫米汞柱后尿量的变化及原因。 答:尿量减少。原因: 大量失血血压下降会导致内脏中血液流入血管,组织液渗透进入血管,使血管内血流量保持正常水平。但血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血液中胶体渗透压下降,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为了避免因大量失血出现休克等,保障循环血量,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机体抗利尿和醛固酮分泌增加,会引起减少尿量,最严重的失血会使肾脏缺氧,可引起肾功能下降,出现少尿无尿。 5、简述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和分泌的调节。 答: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该激素分泌受ATC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 hormone)调节。 生理作用: 1、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和糖原合成,抑制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而使血糖来路增加,去路减少,升高血糖。 2、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分解,抑制其合成,形成负氮平衡。GCS可提高蛋白分解酶的活性,促进多种组织(淋巴、肌肉、皮肤、骨、结缔组织等)中蛋白质分解,并使滞留在肝中的氨基酸转化为糖和糖原而减少蛋白质合成。 3、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可激活四肢皮下脂酶,使脂肪分解并重新分布于面、颈和躯干部。 4、水盐代谢:有弱的MCS样作用,保钠排钾。引起低血钙,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ADH的抗利尿作用。 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系统 (1)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 下丘脑CRH可促进腺垂体分泌ACTH,并在CRH节律性分泌控制下,腺垂体ACTH分泌表现为日周期节律波动。下丘脑CRH神经元又受脑内神经递质的调控。 (2)腺垂体对肾上腺皮质的调节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处于腺垂体ACTH的经常性控制之下。在下丘脑CRH和腺垂体ACTH节律性分泌控制下,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分泌也表现为日周期节律波动。生理状态下,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又在日节律基础上呈脉冲式,一般在清晨觉醒前达到高峰,随后减少,白天维持较低水平,夜间入睡后分泌逐渐减少,到午夜降至最低,以后又逐渐增多。ACTH对肾上腺皮质的作用是:①刺激糖皮质激素的分泌;②刺激。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与网状带的生长发育。 (3)轴系的反馈调节 非应激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可反馈性减少腺垂体ACTH的合成与释放,同时腺垂体对CRH的反应性减弱。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主要作用于垂体,也可作用于下丘脑,称为长反馈;ACTH还可反馈抑制cRH神经元,称为短反馈。临床上给患者长期应用外源性的皮质激素制剂,可使CRH和ACTH分泌受抑,以及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萎缩,如果突然撤除皮质激素类药物,将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危急症状。 2.应激时的调节 在应激时,上述轴系的负反馈调节被抑制甚至消失,致使血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 6、叙述外周神经主要递质,受体,受体分布以及释放这些递质的神经纤维。 答: 外周神经递质包括存在于自主神经系统及躯体运动神经元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1)合成和降解:ACh的合成和降解都很简单。 乙酰辅酶A(AcCoA)和胆碱(choline)在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或称胆碱乙酰化酶(ChAT)的催化下形成ACh和辅酶A(CoA)。 ACh的降解是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作用下转变成胆碱 (Choline)和乙酸(acetate)。 AChE是体内活性最强的酶之一,一个酶分子在1s之内可催化分解25000μmol的ACh。一次冲动释放的ACh可在数毫秒内被全部分解完。由于有如此高的活性,因此ACh由酶的降解作用是突触中终止ACh作用的主要途径。 (2)贮存和释放:ACh可贮存在囊泡之中,并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出去。ACh的降解产物胆碱可被末梢重吸收后再利用。 (3)分布:前已述及,ACh在外周可分布于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自主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后纤维及某些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在中枢也有大量的ACh。因此ACh既是一种外周神经递质,也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 (4)受体:ACh 受体可以分成毒蕈碱类(M)及烟碱类(N)两大类。平滑肌 、心肌及腺体上分布的是M型受体。M型受体也存在于脑内。M型受体又可以分成M1、M2、M3等不同亚型(详见“自主神经系统”一节)。N型受体分布在节后神经元、骨骼肌及中枢神经系统之中。N型受体又可再分成不同的亚型(如N1、N2等)。人类重症肌无力病人,由于体内能产生一种抗体对抗和破坏自己体内骨骼肌上的N型受体, 使骨骼肌不能很好地接受由运动神经元释放的ACh的调控而产生肌无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去甲肾上腺素 (1)合成和降解:去甲肾上腺素在化学结构上有一个儿茶酚胺的结构。在体内凡具有儿茶酚胺结构的化合物都称之为儿茶酚胺类物质,它们都由同一个前体(酪氨酸)生成,有共同的降解途径,在功能上也有类似之处。体内存在的儿茶酚胺成员一共有三个,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多巴胺(DA)。这三种物质都可以成为神经递质。
儿茶酚胺的降解主要由单胺氧化酶(MAO)及儿茶胺酚氧位甲基移位酶(COMT)两种途径。 (2)贮存、释放和重吸收:合成后的NE贮存于囊泡之中。由于囊泡中NE的浓度大大高于胞浆,因此在贮存时,NE进入囊泡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是一种耗能的主动转运。有些药物如利血平,可以阻断这种转运,从而使胞浆中的NE不易进入囊泡而受到酶的降解。在利血平作用一段时间后,整个神经末梢中NE含量降低,功能降低。因此,利血平具有耗竭NE的作用。由于利血平能耗竭末梢中的NE,早年它常被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病。NE的释放是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的。释放后的NE,在突触间隙中主要以重吸收方式终止其作用。 (3)受体:能与NE相结合的受体属于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又可分为α及β两类。NE对这两类受体都有亲和性,都能与之相结合,但对α受体的亲和力更高。α受体主要存在于外周血管,特别是与动脉血压调节有关的阻力血管。它的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NE对小血管有很强的收缩能力,如果作皮下注射可以使局部小血管强烈收缩造成组织缺血而坏死,因此临床上皮下注射NE是禁止的。 2004年试题
三、小问答题
1、 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血液的生理功能。 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功能,调节体温。 ①运输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②参与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③保持内环境稳态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④防御功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⑤调节体温 血液也是一种胶体,在做实验时不慎被划伤流血,可以使用氯化铁紧急止血.原理:血液是一种胶体,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使血液介稳性被破坏,可以使胶体发生聚沉.而血液中氢氧根含量很少所以不会大量形成氢氧化铁. 3.静脉回流的因素。 答:静脉回流是体循环静脉管输送血液流回右心房的过程。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愈多;反之则减少。(2)心脏收缩力量:心缩力量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室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静脉回流增多。心衰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积(压力)增加,从而妨碍静脉回流。(3)体位的改变:当人从卧位转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静脉的可扩张性大,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骨骼肌收缩时,位于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在健全的静脉瓣存在前提下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回流。(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增大,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体循环的静脉回流;呼气时回流减少;同时,左心房肺静脉的血液回流情况与右心相反。 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它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道静脉等也会发生静脉曲张。 4.胃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 胃的运动形式有: (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并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 50ml 增加到进食后的 1.5L。这一运动形式使胃的容量明显增大,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其生理意义是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 (2)紧张性收缩: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可使胃腔内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还可以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3)蠕动:出现于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其生理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也有利于食物被磨碎,并被推入十二指肠。 5.简述肾血流的自身调节。 (1)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肾动脉平均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80~180mmHg)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基本保持恒定,这种现象称为肾血量的自身调节。关于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解释,目前基于肌原学说和管球反馈学说。 肌原学说认为:当肾灌注压增高时,血管平滑肌因灌注压增高而受到牵张刺激,使平滑肌的紧张性增加,血管口径相应缩小,增大血流阻力,因而肾血流量变化不大;当灌注压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这样使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管球反馈学说认为: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及钠量增多,致密斑发出信息,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恢复到正常。相反,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及钠量就减少,致密斑发出信息,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至正常水平。 (2)神经体液调节 一般情况下,肾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不明显。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血管紧张素等对肾血管有收缩作用;前列腺素对肾血管有扩张作用。但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在正常肾血流调节中的意义尚不能肯定。 一般而言,通常情况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脏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并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而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及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使全身血液重新分配,减少肾血流量,从而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6.叙述脊休克的症状及产生原理。 答: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产生原因:反射消失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易化作用),而不是由于损伤刺激引起的。 (特点:反射活动暂时丧失,随意运动永久丧失。表现为:脊休克时断面下所有反射均暂时消失,发汗、排尿、排便无法完成,同时骨髓肌由于失去支配神经的紧张性作用而表现紧张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也降低,血压下降。) 7.在正常的情况下,眼镜是如何看清6米以内的物体的。 答:当我们看5m以外的物体时,认为物体发出的光线是平行的,眼不需要调节就能看清楚。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到达视网膜黄斑部。当看近处物体时(5m内),由于近处物体发出的光线是散开的,要想看清,这时眼需要动用调节功能。调节开始时,首先是睫状肌收缩,牵拉晶状体的悬韧带松弛,由于晶状体是富有弹性的双凸形的组织,靠其自身的弹性向前后变凸,使屈光力增强,牵引作用放松的越多,屈光力越强,直到焦点能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就一直维持在这个状态。这时我们就能清楚地看清近处物体。当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恢复扁平,即生理状态,远处物体也就看清楚了。 (为了能看清物体,眼球必须进行以下动作: (1)眼的调节 物体所反射的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能聚焦在视视网膜上,此时就可看到物体了,但看近时光线是分散的,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必须通过睫状肌的工作,使晶状体变凸,使光线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这就是眼的调节。眼看远不用调节,看近必须要使用调节,方可看清物体。 (2)瞳孔的收缩 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且保证看物清除。为介绍像差,看近时瞳孔也应缩小。 (3)眼的集合 当物体向近看时,为了能让物体向眼内反射的光线分别投射到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这样就可把投射到两眼上的像合成一个像,而不产生重影,眼球就需要向内转动一定角度这叫眼的集合。) 8.叙述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答: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摄取、贮存碘,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甲状腺素能加速全身细胞的氧化过程,促进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作用,提高机体代谢率。同时,对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甲状腺功能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活动的调节,还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身调节:①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GnRH,经垂体门脉系统运至腺垂体,促进其合成、分泌TSH,后者作用于甲状腺,促进其腺泡细胞增生,合成、分泌T4、T3。当血中T4、T3浓度升高时,将负反馈于腺垂体,使TSH合成和分泌减少,从而T4、T3合成分泌减少,使其在血中浓度降至正常水平。T4、T3对下丘脑是否有负反馈作用,目前尚无定论。甲状腺功能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间接控制。体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可作用于感受器,通过该功能轴反射性地调节甲状腺的功能。例如寒冷刺激可促进T4、T3分泌,使机体产热增多,利于御寒;②自身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有一定限度,而且缓慢。当食物供碘过多时,甲状腺摄碘减少,对TSH的敏感性降低,使T4、T3的合成和分泌不致过多。相反,碘供应不足,甲状腺摄碘能力增强,对TSH的敏感性提高,使T4、T3合成和分泌不致减少。如果长期缺碘,超过自身调节的限度,血中T4、T3浓度降低,就会减弱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造成TSH分泌增多,甲状腺细胞增生,甲状腺肿大。这称为单纯性甲状性肿或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的功能活动受大脑皮层一下丘脑一垂体前叶系统呈反馈性调节和控制。垂体前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直接兴奋甲状腺细胞功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和合成。TSH又受血液中甲状腺素浓度的影响,当血液中甲状腺素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它抑制TSH的产生(负反馈作用),使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的速度减慢;反之,当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甲状腺素浓度下降,又能引起TSH的分泌增加(反馈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使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的速度加快。TSH的分泌除受甲状腺素反馈性抑制的影响外,还主要受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直接刺激。当甲状腺素释放增多时除对垂体TSH释放有抑制作用外,也对下丘脑释放的TRH有对抗作用,间接地抑制TSH分泌,从而形成了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反馈调节系统。此外,甲状腺对体内碘缺乏或碘过剩也有适应性调节,如血液中无机碘含量升高时,能刺激甲状腺摄碘及其与酪氨酸结合而生成较多的甲状腺素,但当血液中无机碘蓄积到一个临界值后,可引起碘与酪氨酸结合的进行性抑制及甲状腺素合成与释放的降低。甲状腺通过上述调节系统控制,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与代谢功能。) 四. 大问答题 1、 何谓跨膜信号转导,有几种方式? 答:跨膜信号转导: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外界信号通过引起膜结构中莫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以新的信号传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的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这个过程就叫跨膜信号转导。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的过程。 根据细胞膜上感受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蛋白-PLC(磷脂酶C)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 2、 急性失血(失血量占总血量的10%)可出现哪些代偿性反应? 答:人体急性中等量以下失血(失血量占总血量10%以下)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血量逐渐恢复,不会出现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其所产生的代偿性反应的出现大致如下:(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失血30秒内,动脉血压尚无改变时,首先是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当失血量继续增加,通过降压反射减弱和化学感受性反射增强,引起三方面的效应:①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特别是腹腔脏器的小动脉强烈收缩),动脉血压下降的趋势得以缓冲,于是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血管的供血。②容量血管收缩,以保证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③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呼吸运动加强。交感神经兴奋还可以同时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儿茶酚胺,通过血液循环的运送,参与增强心脏活动和收缩血管等调节过程。(2)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失血1h内,因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回收多于生成,使促进血浆量恢复。(3)机体失血约1h后,比较缓慢地出现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生成增加。这些体液因素除有缩血管作用外,还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重吸收,有利于血量恢复。血管紧张素Ⅱ还可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使机体通过饮水增加细胞外液量。(4)血浆蛋白质部分由肝脏加速合成,在一天或更长时间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细胞加速生成,约数周才能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量的20%时,上述各种调节机制将不足以使心血管机能得到代偿,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血量达全身总血量的30%或更多,就可危及生命。 3、 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稳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内环境的的各种理化性质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一方面外环境变化和细胞新陈代谢不断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另一方面体内的各种调节使内环境恢复平衡状态。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可以认为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都在于维持稳态。稳态被破坏,必然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活动,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 给家兔灌胃大量的蒸馏水后,尿量的变化?为什么?(同2007年简答题第4题) 答:尿量将增加。原因:给家兔灌胃蒸馏水后,水可在结肠内被吸收入血,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ADH分泌减少,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使尿量增多。 (促进ADH分泌的主要刺激因素是增加血浆的渗透压(通过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起作用)和降低动脉压或血容量(通过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容积感受器的传入通路)。ADH具有两个主要的作用:1.ADH通过对血管加压素V1受体的作用,引起体循环小动脉收缩,包括引起肾脏小动脉的收缩。2.ADH增加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这主要是通过增强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ADH与主细胞基侧膜V2受体相结合,增加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从而使细胞内的ccAMP的浓度增加。引起镶嵌到细胞腔膜面中的水通道增多。) 5、叙述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含氮激素分子较大,一般不能进入细胞内,只是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再通过G蛋白改变膜内的某些酶(如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酸)的活性,影响细胞内的信息传递物质,即第二信使(如cAMP、三磷酸肌醇等)的产生,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系统,最后影响蛋白质磷酸化过程,引起特定的生理反应。 含氮激素,包括蛋白质类,多肽类,胺类(氨基酸衍生物) 5、 何谓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其产生原理是什么? 答: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类型。①传入侧支性抑制曾被称为交互抑制,其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②回返性抑制: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它使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通过使来自突触前末梢的化学传递物质的分泌减少,而抑制其突触作用,这种类型的抑制称突触前抑制。 (根据在夹层型突触上的发现,一次向中纤维去极化(PAD)的发生是其特征。但不限于一次向中纤维,极化在丘脑部的二次纤维末梢也有发生。)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 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 - 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这时,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递质的作用即离子透性的增大约在1毫秒内结束,以后EPSP将按膜的电时间常数消失。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2003年
二、 问答题 1、何谓生电性钠泵? 答: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因素有哪些?
答: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②阈电位的水平;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在心室肌正常节律性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亦称额外收缩)。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这是因为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中,因此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发生反应。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②4期自动除极化的速度。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每搏输出量对于收缩压的影响要强于对舒张压的影响。
2.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室舒张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收缩压的增加较小,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对舒张压的影响要大于对收缩压的影响。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值变化。 动脉血压的形成 :
1.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约为0.93kPa(7mmHg),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2.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压强能)。
3.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在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
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实验证明,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愈多。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静脉抽吸血液。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
3.体位改变: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中容纳的血量增多。因此,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血供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长期卧床的患者,静脉管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加之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体在站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回心血量和在没有肌肉运动时就不一样。一方面,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肌肉泵的这种作用,对于在立位情况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潴留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5.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也能影响静脉回流。胸膜腔内压是低于大气压的,称为胸膜腔负压。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 (或称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部分组成。 营养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至微静脉的通路,是组织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陕,其主要功能并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直捷通路在骨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为多见。 动-静脉短路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其管壁结构类似微动脉。在人体某些部分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特别是手指、足趾、耳郭等处,这类通路较多。动-静脉吻合支在功能上不是进行物质交换,而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的。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包括:①细胞直径和缝隙连接的数量及功能;②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③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3.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有哪些? 答:缩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包括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和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不同血管的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所不同,有些血管平滑肌有自发的肌源性活动,而另一些血管平滑肌很少有肌源性活动。但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影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大类,两者又统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故一般称为并感缩血管纤维,其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内,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与β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但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皮肤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在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血管纤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中神经纤维分布很少。 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在安静状态下,并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1-3次/秒的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当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时,血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时,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减低,血管舒张。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放电频率在每秒低于1次至每秒8-10次的范围内变动。这一变动范围足以使血管口径在很大范围内发生变化,从而调节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并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可引起该器官血管床的血流阻力增高,血流量减少;同时该器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使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的生成减少而有利于重吸收;此外,该器官血管床的容量血管收缩,器官内的血容量减少。 近年来,用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证明,缩血管纤维中有神经肽Y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存,神经兴奋时两者可共同释放。神经肽Y具有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2)舒血管神经纤维;体内有一部分血管除接受缩血管纤维支配外,还接受舒血管纤维支配。舒血管神经纤维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有些动物如狗和猫,支配骨骼肌微动脉的交感神经中除有缩血管纤维外,还有舒血管纤维。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阿托品可阻断其效应。交感舒血管纤维在平时没有紧张性活动,只有在动物处于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在人体内可能也有交感舒血管纤维存在。 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少数器官如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等,其血管平滑肌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外,还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例如面神经中有支配软脑膜血管的副交感纤维,迷走神经中有支配肝血管的副交感纤维,盆神经中有支配盆腔器官和外生殖器血管的副交感纤维等等。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后者与血管平滑肌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副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活动只对器官组织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的影响很小。
3)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皮肤伤害性感觉传入纤维在外周末梢可发生分支。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冲动一方面沿传入纤维向中枢传导,另一方面可在末梢分叉处沿其它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邻近的微动脉,使微动脉舒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这种仅通过轴突外周部位完成的反应,称为轴突反射。这种神经纤维也称背根舒血管纤维,其释放的递质还不很清楚,有人认为是P物质,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组胺或ATP。近年来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中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P物质共存;另外,在许多血管周围常可看到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纤维分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强烈的舒血管效应,故有人认为这种多肽可能是引起轴突反射舒血管效应的递质。
4)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有些自主神经元内有血管活性肠肽和乙酰胆碱共存,例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元和支配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元等。这些神经元兴奋时,其末稍一方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腺细胞分泌;另一方面释放血管活性肠肽,引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组织血流增加。 4.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答:胰液一般是指人体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的一种无色无臭的碱性溶液。成年人每日分泌量为1~2升。胰液中的无机物主要是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是由胰腺小导管管壁细胞所分泌,其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碱性环境,并保护肠粘膜免受酸的侵蚀。胰液中的有机物是多种消化酶,可作用于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食物成分,因而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胰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胰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胰脂肪酶能将中性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5.近球小体的功能? 答:近球小体能将髓拌升支粗段内小管液的成分变化的信息传递到该肾单位的起始部分,即肾小球,从而调节该肾单位近球细胞肾素的释放和肾小球滤过率,这一过程即称为管球反馈。 近球小体 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致密斑 是髓袢升支粗段的远端部分与该肾单位的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相接触处的一些特殊分化的上皮细胞。 2.系膜细胞 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球外的系膜细胞。 3.颗粒细胞 指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也称近球细胞,能合成、储存和分泌肾素。 6.甲状腺可以分泌哪些激素?其主要作用? 答: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T4,T3)和降钙素。为氨基酸衍生物,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 在寒冷,紧张时分泌。 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首先会刺激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液中这一激素浓度的增高会作用于腺垂体促进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即提高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促甲状腺激素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使其腺细胞分泌量增加,即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 (一般不直接作用使血糖升高。) 生长方面与生长激素起协同作用;体温调节方面与肾上腺素起协同作用。 降钙素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其主要靶器官是骨,对肾也有一定的作用。 降钙素的作用:1.对骨的作用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减弱溶骨过程,这一反应发生很快,大剂量的降钙素在15min内便可使破骨细胞活动减弱70%。在给降钙素1h左右,出现成骨细胞活动增强,持续几天之久。这样,降钙素减弱溶骨过程,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组织释放的钙磷减少,钙磷沉积增加,因而血钙与血磷含量下降。
成人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作用较小,因为降钙素引起的血钙浓度下降,可强烈地刺激PTH的。PTH的作用完全可以超过降钙素的效应。另外,成人的破骨细胞每天只能向细胞外液提供0.8g钙,因此,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对血钙的影响是很小的。然而,儿童骨的更新速度很快,破骨细胞活动每天可向细胞外液提供5g以上的钙,相当于细胞外液总钙量的5-10倍,因此,降钙素对儿童血钙的调节则十分明显。
2.对肾的作用降钙素能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及氯的重吸收,使这些离子从尿中排出增多。
7.叙述钙离子在神经递质释放中的作用? 答:参与信息传递:钙与cAMP和cGMP一样,起着偶联作用参与细胞活动的调节,通过激活或抑制依赖它的一系列蛋白酶系统而对细胞内广泛反应过程进行调节,一些神经递质在神经末梢释放同样也有受钙离子调节的多种蛋白质参与。 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 血钙降低可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当降至6 mg%时,可出现强直性惊厥,降至4 mg%时,则出现昏迷。而当血钙浓度过高,则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表现为肌无力,甚至意识丧失。 当神经冲动抵达神经末稍时,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钙离子由细胞膜外进入膜内,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贴紧、融合起来,然后小泡与突触前膜粘合处出现破裂口,小泡内递质和其他内容物就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在这一过程中钙离子的转移很重要。如果减少细胞外钙离子的浓度,即细胞膜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差下降,则神经递质释放就要受到抑制,而增加细胞外钙离子的浓度差,则递质释放就增加。所以,钙离子由膜外进入膜内数量的多少,是直接关系到递质释放量的。钙离子是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贴紧融合的必要因素。钙离子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小泡移动;另一方面是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便于小泡和突触前膜接触而发生融合,直接作用是钙能维持调节肌体内许多生理生化过程,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内分泌显得分泌,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促进细胞的再生。细胞的完整性得以保护,整个器官、整个系统、整个人体完好无缺,疾病得以防治。从信号系统的传递来说,细菌、病毒侵入人体是“钙”首先发现它们,并通过信号系统传递信息到细胞防御系统,调动巨噬细胞消灭细菌和病毒。可见钙的作用之大。 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受钙离子浓度的控制,当机体缺钙时,神经递质的释放就要受到抑制。神经递质包括兴奋作用递质和抑制作用的递质,前者以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为代表,后者以多巴胺,5—羟色胺和γ—羟基丁酸为代表。当机体缺钙引起神经递质释放受抑制,则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传导功能下降,在儿童身上表现为夜惊、夜啼、性情乖张、烦躁、易激动、失眠、多动、出汗等,中老年人则出现神经衰弱与神经调节能力下降的表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易紧张、疲劳、耐力下降等。
钙参与许多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加压素、催乳素及胰岛素等的分泌。 参与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变化及心肌收缩与舒张的过程 跨膜动作电位2时相(平台期)是由于进入细胞内的Ca2+-Na+与流出细胞外的K+相互平衡所致。钙是心肌收缩的“触发”物质,心肌收缩力受钙浓度改变的控制,高浓度的钙可导致心律失常并使心跳停止于收缩期。此外,钙可增加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参与血液凝固的复杂过程,参与血压的调节 钙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据报道原发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内血管钙离子高于正常值,且钙离子浓度与血压呈正相关。)
影响钙剂吸收的因素: ①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物;②甲状旁腺激素;③降钙素;④阳离子,如钠、钾、镁等,另有氟、磷酸盐等;⑤一些药物,如抗癫痫药、利尿药等;⑥一些激素类,如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⑦生理因素等。另外,体内氨基酸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了钙的吸收。而植物中草酸等,可与钙结合成不溶性钙盐,而抑制钙的吸收。体内消化道的酸碱度与钙的吸收也密切相关。据研究表明,在通常膳食情况下,肠净钙的吸收率仅为34%。 8.在反射弧分析实验中,用浸有硫酸的棉花涂搽蟾蜍腹部,下肢为何会屈曲? 用硫酸刺激脊蛙腹部皮肤,脊蛙发生剧烈的搔扒反射。 (用硫酸刺激脊蛙后肢的脚趾,脊蛙发生了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9.何谓跨膜信号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详述目前已知的三种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同2004年大问答题第一题) 答:跨膜信号转导: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外界信号通过引起膜结构中莫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以新的信号传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的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这个过程就叫跨膜信号转导。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的过程。 根据细胞膜上感受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蛋白-PLC(磷脂酶C)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 10.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其影响机制?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每搏输出量对于收缩压的影响要强于对舒张压的影响。 2.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室舒张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收缩压的增加较小,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对舒张压的影响要大于对收缩压的影响。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值变化。 11.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其有何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胸内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它始终低于大气压,故亦称“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由胸廓的弹性扩张和肺的弹性回缩这两种对抗力量作用于胸膜腔而形成,它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有助于静脉血的回流。) 12.何谓丘脑的特异性射系统和非特异性射系统?它们各自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2008年问答题第5题)
正在阅读:
基于AutoCAD的多边形间的间隙核查11-15
大班教案影子的谜语(20220422094056)04-08
《看见恶魔》02-07
山西农大附中2014-2015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试题(附答案)12-21
徽州区汽车贸易公司名录2018版270家 - 图文05-18
初中化学总复习资料11-03
散货船扫舱洗舱费管理规定12-19
伟大的妈妈作文600字06-20
表扬的力量作文500字07-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大生
- 问答题
- 理学
- 详解
- 图文
- 99
- 10
- 非公企业党建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
- 兰大《护理管理学》15秋在线作业3
- 小箱梁、空心板安装专项施工方案 - 图文
- 石材幕墙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木瓜粉加工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教师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 (2)
- 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
- 2010专升本计算机真题
- c#程序设计之画图小程序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长城》教学设计
- 南开18秋学期(清考)《公共财政与预算》在线作业
- 2018年学生会新学期工作计划书
- 四大商业模式
- 金蝶EAS用户手册丛书--参考指南(总账-期末处理)
- 竣工报告
- 2017卫报英国大学综合排名完整中文版新鲜出炉
- 监理细则
- 2011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及解析
-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十七再造_不是自动化改造,而是重新开始
- 2015年三类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