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06 0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饮食男女》的情节结构及视听语言分析

摘 要:李安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他的影评不仅主题意蕴深刻,对情节结构的设置和视听语言的运用也极其讲究。本文通过对《饮食男女》情节结构及视听语言的分析,揣摩李安的影像风格。

关键词:情节结构;视听语言; 广角镜头;人物调度

李安,两次获得奥斯卡奖,多次摘得各种国际影坛重量级奖项。可以说,李安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电影创作以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故事性和从容的叙事以及优美的画面等因素博得了大众的喜爱。在他的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总是以奇妙的方式获得暂时的平衡。同时,“作为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之一,他能够将新浪潮电影平实的纪实风格与戏剧性巧妙的结合起来”[1],使得影片展现出一种一如李安本人般独具东方特色的淡雅平和的气息。

《饮食男女》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圆山饭店最了不起的大厨朱师傅和三个女儿的故事。朱师傅在老伴去世后独自抚养三个女儿。然而随着女儿的长大,她们各异的性格和渐渐强烈的逃离旧家庭的愿望,令老朱感到力不从心。他想维持家庭的愿望只能靠每周末的家庭聚餐来得到形式上的实现。每一次的聚餐都会有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爆炸性的新闻,从老二家倩宣布买房到房子投资失败再到家宁和老大家珍先后通过婚姻突然的离开父亲的家。

李安采用热开头处理方式拉开《饮食男女》的序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浓浓的家庭气息的场景段落。开头老朱在厨房做饭的主要特征是节奏明快,氛围浓烈,再加上镜头横摇至墙上老朱的生活照交代了老朱作为一名大厨的身份背景,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娴熟精湛的厨艺。接着开头部分继续为我们拉开叙事,分别交代了老朱三个女儿的身份背景,老大家珍信仰基督教,老二家倩是一名美丽的女强人,老三家宁在一家快餐公司做职员。至此影片的主要人物都出场完毕,进入到第一个情节点,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老朱欲言又止以及家倩首次提出要搬出这个家,姐妹们的谈话里又暗示了梁伯母即将回国事宜,为接下来的出场人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拉开了下面的故事发展。

值得一说的是电影开头部分的蒙太奇手法,广角镜头及大量特写镜头运用,使得开端冷静又充满了识别度,尤其是对食物镜头的特写令人不觉垂涎三尺,另

外李安只用了四个镜头就交代了整个影片的主要人物,流畅的剪辑技法令人叹为观止。影片中讲述仪式性的周末家庭聚餐共有6次。这6次聚餐的情节设置和镜头语言运用,不仅有力的推动了情节上的外在发展,更展现了人物心理的逐渐变化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改善。

我最想说的是老朱最后一次准备晚餐和最后一次聚餐,这两次聚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朱最后一次准备晚餐,是准备好要对大家宣布自己和锦荣的婚事。也许是内心的紧张与慌乱,尽管有两个女婿的帮忙,老朱的厨房依旧是一派鸡飞狗跳之势。他不仅把炒菜的铲子掉到了地上,连雕冬瓜盅这样手到擒来的简单工作也力不从心。这场戏和第一场老朱的娴熟形成了强烈对比,似乎在暗示着,旧有的循规蹈矩的家庭秩序即将分崩离析,新的秩序正在酝酿之中。而最后一次吃饭,老宅就只剩下家倩在厨房忙乎,只剩下老父亲来赴宴。老朱是以客人的身份和二女儿吃饭的,老朱丧失了味觉的人生,在这餐女儿亲手煮的饭中,重新开启。最终,父女两人双手紧握的画面,温馨而感人。

整个故事的核心理念是:现代社会与传统伦理,饮食与男女。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虾没打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没有逃过传统劫数,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实里。从现代到传统,饮食到男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化,老朱是一个传统的代表,然而在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散失后的伤心与失落,也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愿意作为一种传输纽带去爱着这一传统。导演在缜密有致的剧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了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

《饮食男女》无疑是李安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在主题上实现了“完美的破坏、传承与重建”的完整表达,更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十分细腻纯熟,做到了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李安的电影在“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摇摆的新浪潮电影提供了一种出路”[2],而他也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这条出路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化戏剧——<饮食男女>的读解》.田卉群.《经典影片读解教程》.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安早期电影的文化研究》.柯小兰 刘玉平.《电影评论》.

(借鉴于百度文库,有删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6p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