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分别业品第四(a4)校对完整篇

更新时间:2024-04-22 10: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别业品第四

分别业品第四

前世间品明有漏果,是苦谛,此业品和随眠品,明有漏因,是集谛。世间品所讲的有漏果,虽然不出有情世间,器世间,但它们有众多差别,果不孤起,仗因方生,这些差别,由何而起呢?此即是本品所要讲的内容,如颂云:“世别由业生。”论云:“非由一主先觉而生,但由有情业差别。”又如经云:“世间依业而转,有情依业而转,有情为业所缠,如车依轴而行。”综上可知,了解业品,是颇必要的。

业者:造作为义。是迷于宇宙万有事理的烦恼所发身体之动作和言语活动等。业有二业、三业、五业之别。全品共一百三十一颂,分为三大部分:一、明业体性,二、释诸业名,三、杂明诸业。

二一 明明 五二 种三

业 业 庚一 明二三业

二明能造大种 己一明所造业 二 三广明表无表

二诸门分别

戊一正明业体 二 三杂明诸业 二 释 诸业 名

丁三丙一二别明

明业

有体

漏性 因三 三 世别由业生 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业 所作谓身语

第一句标业因;第二句明二业;余二句明三业。

世别由业生:标业因。有情、器世间种种差别,皆由业力所生,非自在天或大梵天一因生、非数论师计神我与自性合作二因生,亦非胜论师计能作者造作而成。

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明二业、三业。业分思业与思所作业(思已业)。思业,以心所之思,直称为业,也就是意业,是指心内的思惟分别的造作。思所作业:身语二业思之所作,由思已作,名思所作。即于心中思惟造作已,显现于外的动身体发言语之业,是心外之业,此思所作业,有分身与语,合前思业,即所谓的身、语、意三业。(列表如下):

二业

思业 思所作业

三业

身-—— 约所依立名,身谓色身,业依身起。 语-—— 约自性立名,以语自性,即是业故。

意-—— 约等起立名,业即是思,与意相应,意等引起。

辛一 总明表无表 此身语二业

俱表无表性

此身语二业,各有表业,无表业二性,分为四种,和意业成为五种业。 表业:表示于外的行为,语言,他人能见能闻,知是善是不善,名为表业。

109

分别业品第四

无表业:吾人的所作所为以及语言,成为过去时,尚有一种势力存在,又无法表示于外

为人知其为善为恶,称为无表业。

辛二 别明身语表

思已业

语业

二业 思业

三业 意业 身业

五业

意业 身表业 身无表业 语表业 语无表业

三 证 有 无 表

二 别 明 身 语 表

辛 一 总 明 表 无 表

庚 二 明 五 种 业 三 身表许别形 非行动为体 以诸有为法 有刹那尽故 应无无因故 生因应能灭 形亦非实有 应二根取故 无别极微故 语表许言声

前九句明身表业;最后一句明语表业。

第一句论主据有部立形色为身表体。次五句破正量部以行动为身表体。再三句论主破有部的实有形色为身表体。

这二颂半主要辨别身语表业有无实体。有部说有实体,经部说是假立的。 身表许别形:有部许身表业以形色为体。即由思力等起别别不同身形,如合掌,杀缚等形,表明善恶业,名身表业。

正量部说行动名身表。他认为有为法中心心所及音声光明等是刹那灭,定无行动。身表业色属行动,非刹那灭,如礼佛等,身转动时,事若未终,此之动色,非刹那灭,此身动时,表善恶业,所以身表业以行动为体。

非行动为体 以诸有为法 有刹那尽故 应无无因故 生因应能灭:

此论主破:身表业不是以行动为体。因为诸有为法不仅心心所等有刹那的,一切的一切都有是有刹那的。既然都有刹那,可见没有长时久住的行动,行动尚且没有,怎可以彼为体? 身表业色定无行动???????宗

有刹那故???????????因 如声光等???????????喻

声光等是有为法,因为有刹那故,所以没有行动,身表业色是有为法,如声光等有刹那故,当如声光等无有行动。

正量部救说:我宗只许身表无刹那灭,所以有行动。你论主以刹那为因,犯随一不成过。

论主立量破:身表定有刹那????????宗

从有尽故??????????因 如心所等??????????喻

110

分别业品第四

因为心所后有尽,心所有刹那,身表后有尽,身表有刹那。论说:“诸有为法,皆有刹那,其理极成,后必尽故。”就是说有为法灭不待因,只有果法才待因生,灭为无法非果,所以不待因(有为法生起待因,灭时不待因)。如抛物空中,抛出时,须假籍人力,向下堕时,不须人力。由此可知,待因而有的是生起果法,灭无的无法,是不待因的。(有为法生起待因,灭时不待因)

正量部又说:我说的灭,是待因灭,与你所说不同。如世间现见柴薪等。要与火合,方致灭无。可见有为法灭,必须待因,不是所有法灭,都不待因。

论主破:“应无无因故”。按你所说薪灭待因,那么应一切法灭无不待因,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现见心心所法及灯焰等,不待因也可灭,故知薪等灭亦不待因。(生法待因灭,无因不生。灭法待因灭,无因不生。)(现见觉焰不待因而灭,明知薪灭亦不待因灭。)

薪等灭定不待因???????宗 有为摄故??????????因 如觉焰等??????????喻

论主进一步破:假如象你说薪等灭,火合为因,那么“生因应能灭”,就是说若薪等灭,火合为因,有熟变生。下熟初黄,中熟次黑,上熟最黑。中熟生时,下熟即灭,上熟生时,中熟即灭,当生中上熟体时,应是灭下中熟因,生灭相违,那能生因体岂不又成为灭因了吗?论说:“故无有因令诸法灭,法自然灭,是坏性故。自然灭故,才生即灭,由才生即灭,刹那义成。有刹那故,定无行动,身表是形,理得成立。”

上面论主站在有部的立场,以种种理破正量部的身表以行动为体。有部以为自宗所立身表以形色为体,非常正确。但是在经部看来则不以为然。下面论主又站在经部的角度破有部以有实体的形色为身表体的说法。

形亦非实有 应二根取故 无别极微故:形色也不是实有。形色皆由显色聚一面多生。假立长色,待此长色,于余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于四方面皆可生中,假立方色,于各方面圆满中,假立圆色。高、下、正、不正,同样是假立的,皆非实有。如火槽,往一方速运,便见为长,若速周旋,便见为圆,无有实体。

若形色有实体,应有一色境成二根取过失。如长等色,一为眼根见,二为身根触,因为身根触时亦知长短。但十二处中无一色处为二根所取,可见形色无实体。再说,离显色外,无别极微名为长等。所谓长等形色,皆是显色聚积假安立的。

语表许言声:此明语表。有部以语言音声为体。因为离开言声别无音声,可以表达语业。经部以发语思为语表体。论主同意经部意见部用“许”。

辛三 证有无表

前界品中,以经部师不许无表是实有的。彼说无表是由审虑、决定、动身、发语四种思现行,于色心上熏成种子,防非止恶,假立无表。论中列举了三个理由:1、由先誓限唯不作恶,名为无表。2、无表所依过去大种,大种尚非实有,何况无表。3、无

111

分别业品第四

表无色相所以无表无实体。下面有部以八义证无表为实有。(有部则认为身语表业是实在的,以大种所造色为体,这就是两部争论的要点)。

说三无漏色 增非作等故:等:余四证等字收。此二句颂,是有部依契经列举八义证无表为实有。1、说三色证;2、说无漏色证;3、说福增长证;4、说非作成业证;5、法处色证;6、八正道支证;7、别解脱戒证;8、戒为堤塘证。

这里略说经部的思种子义。如受戒人誓断七非,于加行位熏成加行七思种子,后至受戒第三羯磨,遇此胜缘,从此加行思种子上再熏成根本思种,与前加行思种并起,第一念七支种子,第二念七支种子??乃至未捨,念念七支增长,若捨则不增长。恶戒也是这样。又说于一思种刹那刹那七支功能增长。大乘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大乘熏第八识,经部熏色心,即色心持种子,于色心上有生果功能,假立种子。离色心外,更无别体。

关于业,有身口意三种,这是佛教的共说。只是解释不同。

有部说:意业以思心所为体,思心所发动的形色名身表业,引生的语言,名语表业。身表以形为体,语表以言声为体。由身语表业刹那灭引生的无见无对的色法,名无表色,即无表业。皆以大种所造色为体,都是色法,都有实体。

经部譬喻师说:“表无表业,无实体性,身语意三业,皆以思心所为体。思分四种:即审虑思(思考)(审:决定义,意业体。)、决定思(决定做法)、动身思(身业体)、发语思(语业体)。身语二业都是思心所引起的。

《唯识学探源》说:“这还在三业方面说,谈到无表业。譬喻论者只说成就,后代的经部说是因思心所的熏习而微细相续渐渐转变,简单的说,无表业是微细潜在相续的思种子。他与有部对立起来,有部说是无表色,他却说是种子思”。兹将两派不同主张,列表如下:

意业

身表业 表业 语表业

身无表业

无表业 语无表业

以思心所为体 以审虑、决定思为体 以形色为体 以动身思为体 以言声为体 以发语思为体 以大种所造色为体 以思心所种子为体 以大种所造色为体 以思心所种子为体

有部

经部

112

分别业品第四

庚一 明表无表大种异

前说无表大种所造与表大种所造是否相同?

此能造大种 异于表所依 “指”:指无表色

此无表色所依的能造大种与表所依的能造大种,是各异的。因为无表色细,表色粗,不可能依一四大种因,造出粗细二种果来,所以表无表所依的大种是不同的。 庚二 明能造时间异

表与大种必同时生;无表与大种有少分时异。

二 三

明 明

能 大

造 种

时 所

间 依

异 地 异

庚 一 二 明 明 表 能 无 造 表 大 大 种 种 三 异

欲后念无表 依过大种生

欲——指欲界简别色界定俱无表,必与能造大种同时。

唯欲系无表色初刹那,与能造大种同时(又名作俱无表)。第二刹那所起无表乃至无数念的无表,皆依过去(前念)大种所生。所谓依过去大种所生,并不是说大种在过去世能造现在未来的诸色,而是说作俱大种住现在时,有股强有力的力量,能够悬造未来的诸念无表,使之落谢于过去世,然后现在未来的无表,依他而得生起。如以手掷轮,轮依地转,轮喻无表,手喻过去大种,地喻现在大种。(第二刹那后的名作后无表)

过去大种(转因)

能所造同异表

表业

无表业

表与大种必同时

同时 色界定俱无表

欲界 初念无表与大种

第二念以后无表与大种 无表

现在大种(随转因)

异时

庚三 明大种依地异 有漏自地依 无漏随生处

此二句颂把身语无表分为有漏和无漏两类。欲界的别解脱律仪无表和色界的定共戒无表属有漏,道共戒无表属无漏。

有漏自地依:有漏无表依自地大种所造。因有漏法为界地所系,不能逾越。如论说:“欲界所系身语二业,唯欲界系大种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静虑身语二业,唯是彼地大种所造”。

无漏随生处:无漏戒,即道共无表。此道共无表,只能随身生处大种所造。是说身生欲界有情无漏戒现前,即欲界系大种所造。尽管欲界无漏是依色界六地(四根本及未至中间),但不依彼地大种所造。理由有三:

113

分别业品第四

1、无漏法不堕界地。

2、没有大种是无漏的,无不系的大种所造。

3、由所依身的力量起无漏戒,所以道共无表是随身生处的大种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静虑,无漏戒现前,亦即依彼生处大种所造。列表如下:

有漏 欲界别解脱律仪,欲地大种造

色界定共律仪,色地大种造

唯自地 随身生处

大种依地别

无表

无漏 道共律仪—————————

已一 约类以明 此表无表,在五类门(异熟生、所长养、刹那性、等流性、有实事。)中属哪几类? 是哪类大种所造?

已 戊 无表无执受 亦等流情数 散依等流性

二 一 二

有受异大生 定生依长养 无受无异大

明 约 诸

表唯等流性 属身有执受 性 类 门 第三、四句:此二句明以散地别解脱大种。“散”:指欲界;界 以 分

地 明 别 “依”:所依大种。

前六句:明无表类及所依大种。执受——是执持四大种为生命体的感受。无表色不管是散位的、定位的、皆无质碍只是身语表业活动时,

激发内心的潜在力量,无可执受,名无执受。无表色是等流性(如善表业生善无表业等)。“亦”显此亦是刹那性,如初无漏苦法忍道共无表非等流性。又此无表依内身起,有情数摄。

欲界别解脱无表所依大种,属等流性,是从同类因生故。又此大种,是散心位有情的异熟果身,必以爱染心执为生命体,名有执受。身口七支无表,一一是由各别大种所生,如不杀生无表,由不杀生的大种所生,不偷盗无表,由不偷盗大种所生,反之,不杀生的大种不生不偷盗无表。

定生无表,总有二种,即定共无表和道共无表。此二无表,所依的大种,唯长养性,以在定中,必能长养四大种故。又定大种,是无执受,以于定位,必无爱心执此大种为内自体故。定无表身口七支,同一四大种造,以此大种与定心俱,定心是一,大种亦一。

后二句:明表类及所依大种。身语表色,同类因生,唯等流性。于中身表,名有执受,以属身故;语表名无执受,以不属身故。余义与散无表同。

114

分别业品第四

表 无表所无表类及所依大种 依大 种 五

表类 及所依 大种 门

定地 定共无表 道共无表 散地 别解脱无表 别戒无表所依大种 定、道戒无表所依大种

身表 语表 无执受 等流性 刹那性 等流性 有执受 长养性 无执受 等流性 有执受

异大种

数 同大种 异大种 俱舍——谓表业无表业,皆为四大所生之实色性,谓之表色无表色。 庚一 明性界地(约三性、三界、九地辨别表无表业)

无表记余三 不善唯在欲 无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无有覆表 以无等起故

无表记余三:明三性。无表色不通无记,唯善恶有记性。语表业及意业皆通三性。为什么无表不通无记?因为无记心势力微弱,不能引发强无表可在因灭后,果仍续起。 I不善唯在欲 无表遍欲色:明欲界系无表;表、意业,皆善,此不善,唯欲界有。以不善业,乃从无惭、无愧及三不

庚 一 明 性 界 地

已 二

明 余身性 势力界 地

二 有不

善根

起,这些心所唯欲界有,上界已断除,故不善唯欲界有。善及无记,诸地皆有。无表色唯遍欲、色界,不通无色界。此有二义:1、因无色界无能造大种,故无所造无表;2、因无色界无身语活动,亦无律仪无表。(欲色界有身语活动,云有律仪)

表唯有伺二 欲无有覆表 以无等起故:明地摄。前说无表通欲色二界,此说表业在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三地中,只在有寻有伺、无寻唯伺二地中有,(即欲界和初禅名有伺二地),因为要有寻伺才能引发表业,二禅以上,已无寻伺,所以没有表业。

从心发动名等起(能发心)。欲界没有有覆表业,因为欲界没有能发动有覆表业的等起心。欲界的身边二见,虽是有覆无记心,但是见所断(造业的远因),不能发表业。能发表业的心唯修所断(造业的近因)。此有覆表业,唯初禅有。如契经中说,有一次马胜比丘,到大梵天中,问大梵王说:此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梵王不能解答,为在梵众中不失权威,保持体面,乱说一通。过后又向马胜比丘谄媚地说:我实不知,你还是去问佛吧!起谄诳心(欲界谄诳心属不善性,色界的属有覆无记),发身语表,名有覆表业。

115

分别业品第四

辛一 明三性所由

性 界 地 分 别

意业 表业

无表业 善 无记 恶 善 恶 无记 善 恶 有覆 无覆 欲界 色界 初禅

无色界

二 明 二 种 等 起

辛 庚 一 二 明 明 三 三 性 性 所 二 由

胜义善解脱 自性惭愧根 相应彼相应 等起色业等 翻此名不善 胜无记二常

前面所说表无表业,是由等起心所发的。如等起心是善性,所引发的表无表业也是善,反之是恶。前颂说:“欲无有覆表,以无等起故”。可见等起心是关键。那么是不是善等三性都在等起心上分别呢?那不一定。这颂即由自性义、胜义、相应、等起四种原因辨别三性。

1、胜义善:解脱即涅槃。以涅槃中最安稳,离众苦,犹如无病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又名为义,所以涅槃名胜义善。

2、自性善:根——指无贪等三根。即无贪等三根及惭愧,此五法体性是善,犹如良药,名自性善。

3、相应善:“彼”指自性善五心所,除自性善等及烦恼心所外其余心心所法,自性非善,但与彼自性善心所相应,而成善性,名相应善 ,如良药水。

4、等起善:“等”无意思;“起”令起者或令起;“色业”指身语表无表业。“等”等取,生住异灭四相及得,二无心定。这些法是由自性,相应善所引发的,名等起善。如良药水所引生乳。(如前说,凡身语二表,都要依等起心为因才得生起,假定是以自性善及相应善为所等起,则色业就名等起善。)

翻此名不善:即明四恶。翻此四善名四不善。

⑴胜义不善,即生死法,苦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积久不易治的病)。 ⑵自性不善,即贪、嗔、痴三不善根及无惭无愧,性是不善,犹如毒药。 ⑶相应不善,与自性不善相应而起的心心所,如毒药水。

⑷等起不善,由自性、相应二不善所等起的身语表无表业等,如毒药水所引生乳。 胜无记二常:明无记。胜义无记,即虚空,非择灭二种常。因为是常名为胜义;非道所证,名为无记。理实有为无记,名自性无记,此论略而不说,正理论具明。

正理论卷三十六说:“由于无记唯有二种,一者胜义,二者自性,有为无记,是自性摄,不待别因,成无记故。无为无记是胜义摄,以性是常,无异门故。”所以没有相应,等起二种无记,因为诸心所法,非善即不善,无一心所属无记性。也就没有与之相应的相应无记和为心等起的等起无记。

116

分别业品第四

问:若等起力令身语业成善不善,那么在此业上能造大种亦等起生,为何大种唯无记性?

答:以作者心本欲起业,非四大种,此难不成。 辛二 明二种等起

此引经发难,如上所说见所断惑不能引发表业,为何契经中说:由邪见故起邪思维,邪语,邪业及邪命呢?答:此不相违。为什么?如颂曰:

等起有二种 因及彼刹那 见断识唯转 唯随转五识 于转善等性 随转各容三 如次第应知 名转名随转 修断意通二 无漏异熟非 牟尼善必同 无记随或善

前四句明二等起,次四句约六识明差别,余颂约三性辨异同。

等起有二种 因及彼刹那 如次第应知 名转名随转:“彼”:业的代名。“转”:是转起或生起义。引发表无表业的等起心有二种,一因等起,发业前的心名因等起(将作业尚未作业,先在内心思惟考虑,应如是如是作,能引业故,所以称因,即审虑、决定、发动三思名因等起);二刹那等起,与业俱心名刹那等起。(正当作业一开始实现于行为时,与彼作业同时而起的心心所,名刹那等起,在时间上同一刹那)。如上次第因等起心名转(能转业),即对于将要作业,能起引发作用的转业心。刹那等起,名随转(随业转),即正作业时,不相离的随业转心。

二种等起中,能令身语业成善不善的是刹那等起。

见断唯识转:见所断的意识,只能为转,可以资助寻伺心,发起身语表业,但为远因。不为随转,因为正起业时的外门转心,见所断无。如正理论说:“见所断心为因等起发身语业,定不能为刹那等起,见所断识虽能思量而无功能动身发语。”所以前说见所断惑不能引发表业,外门转惑唯修所断。

唯随转五识:五识身无分别,不能为转;因外门起,只能为随转。

修断意通二:修所断意识,因有分别,故能为转;又能外门起,亦为随转。 无漏异熟非:无漏法因唯在定中,不能发业,非转非随转。异熟心,任运而起,亦不能发业,仍非转非随转。

见所断意识——唯成转心 眼等五识———唯成随转心

修所断意识——能成转心又能成随转心

无漏心、异熟心——不能成转心,亦不能成随转心

于转善等性,随转各容三:明转随转三性不同。转心是善性,随转容有善不善无记三性;转心是不善性,随转心亦容有三性;转心无记性,随转心仍容有三性。即同一因可能引发不同的果,这是约凡夫位上说的。

牟尼善必同,无记随或善:明佛心。佛的转心若是善性,随转心必定是善;佛的转心若是无记性,随转心或是善性,或是无记性。以佛世尊于说法时,心或增长,无萎

117

分别业品第四

歇故,所以此无记转心,通善随转。(此说佛尚有无记心,是依有部宗许佛有异熟,通果,威仪三无记心。若依大众部宗,佛无无记心,心唯是善,以佛常在定中故。)

四1:是转非随转——“见断识唯转”见所断意识只能为转,但为远因助寻伺心,能起表业,不句 为随转于外门心,正起业时,见断无故。

分2:是随转非转——“唯随转五识”五识无分别故,不能为转,外门起故,能为随转。 别 3:亦转亦随转——“修断意通二”修所断意识有分别故,能为转,向外门活动名随转。

4:非转非随转——“无漏异熟非”无漏法唯在定中不能发业,异熟心任运而起不能发业,故

皆非转非随转。

二 别 明 初 律 仪

辛 一 明 三 善 律 仪

五 约 处 明 成 就

四 明 舍 差 别

三 明 得 戒 因 缘

二 总 明 成 就

庚 一 别 解 律 仪 二

二 依 三 别 解 五

已 一 明 三 无 表

戊 三 广 明 表 无 表 二

论说:傍论已了,复应辨前表无表相。 已一 明三无表 无表三律仪

不律仪非二

无表有三种:1、律仪无表;2、不律仪无表;3、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 律仪——能遮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仪。

由表业而发生无表业时,必期望于能发动之善恶心,需发动势力强胜之身表业、语表业,而由此表业发生无表业。因此,一切表业不一定都有无表业,即无表色之现起,乃限定于律仪善,不律仪恶,及非律仪非不律仪之善恶之强者。论十四说:无表略说有三,一者律仪;二者不律仪;三者非二。上述之律仪,为法律仪式,是防遮身语之过非之善戒;不律仪为恶戒;非二,可说是处中无表。处中无表并不表示无记业所发之意,因为无表色乃强烈的善恶业所击发的印象,故无记业之无表色,即不能击发,故所谓非二,是在要期心与否之处,并不是在善恶之点。即虽然是善恶,但指有无要期心(誓愿)!

辛一 明三善律仪 律仪别解脱 静虑及道生

别解脱律仪——别别弃舍身语之过非所得之无表(唯欲界有,欲缠戒)

静虑生律仪——静虑是定。人入此定,自然远离身语之过非。这是与定俱律

得之无表。(又名定共戒,色缠戒)

道生律仪 ——“道”指趋向涅磐之道,唯无漏智。无漏善心起时,随善 有

之起,自然过离身语之过非。这是与无漏心俱得之无表(亦

名道共戒,无漏戒)

118

分别业品第四

壬一 明初律仪

初律仪八种 实体唯有四 形转名异故

各别不相违

第一句标名;第二句明体;余二句释其所由。

初律仪八种:别解脱律仪分八种:1、比丘;2比丘尼;3、正学;4、勤策;5、勤策女;6、近事;7、近事女;8、近住。

三 别 解 异 名 二 安 立 四 戒 壬 一 明 初 律 仪

辛 二 别 明 初 律 仪 三

苾蒭:(旧译比丘),译为乞士,常行乞食,所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或为除谨,是对于众生之福小,因果皆觉饥馑,而说苾蒭,因有戒行的良福田,因果都除去饥馑之意。

正学:(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为沙弥尼将当为比丘尼之前二年,为试炼而特别的应予修学的戒律,有六法。弘一大师在四分戒本随讲别录中说:“六法净心,二年净身;前者试看大戒受缘,后者可知有胎无胎。”

勤策:在沙弥尼律仪已学过,不多讲。

近事:是在家男女,为亲近奉事三宝而持的戒律,即受持五戒。 近住:为近时而住,是在家男女于一昼夜受持的八关斋戒。 实体唯有四:名虽有八,实体唯四:即比丘、勤策,近事、近住。

别 解 脱 律 仪 有 八

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正学———六法:不摩触,不盗四钱以下,不杀生,不小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勤策———十戒 勤策女——十戒 近事———五戒 近事女——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非梵行,不虚诳语,不饮

近住——八关斋戒 酒,不涂饰香鬘歌舞视(前七戒,后一斋) 听,不坐高广大床,不

非时食。

比丘 勤策

(接受大比丘僧勤加策励)

近事

近住

实 体 唯 四

六种中前五是出家戒,后三是在家戒。近住律仪是一昼夜之戒(但经部认为是通多昼夜之戒),余七种是尽形寿之戒。又静虑,无漏(道生)二律仪,唯有无表业,无有表业,是和定心或无漏心俱而自然令得。不律仪、有表无表、非律仪非不律仪,有表但无表。有时有,有时没有,下面会讲到。

形转名异故:形,指根形,即男女根。是说根形转变,只异名字,戒体不变。也就是说当男性变成女性,或女性变成男性,戒体既无所舍亦无所得,即令本来的比丘律仪转名为比丘尼律仪,或比丘尼律仪转名为比丘律仪,不须重受戒。沙弥,沙弥尼,正学女,近事男,近事女亦如是。

各别不相违:问:若从近事受勤策戒,又从勤策受比丘戒,这三次受的三种戒,是

119

分别业品第四

渐次由少增多立三种名呢?还是三种戒体各别具足顿生?

答:三种律仪,其体各别,具足顿生。如比丘身中有二百五十戒,俱时而转。(同时起作用)

问:三种律仪,同有不杀生等,为什么有不同戒体呢?

答:由因缘别,相望各异。因,指求戒心。有发心求五戒,或求十戒,或求具足戒,故因有别;缘,指戒师。如五戒从一师受,十戒从二师受,具足戒从十师受,知缘有别,所以同是杀生等,但却有异。论说:“若无此事,舍苾蒭律仪,尔时则应三律仪皆舍,前二摄在后一中故。既不许然,故三各别。然此三种,互不相违,于一身中俱时而转,非由受后舍前律仪。”即受沙弥戒,不舍近事戒,受比丘戒,不舍近事,沙弥戒。因此舍了比丘戒还可做沙弥,近事,不然的话,舍了比丘戒,沙弥,近事也没有资格做了。 (八关斋戒——一日一夜;菩萨戒——尽未来际;五戒、具足、式叉尼戒——尽形寿) 壬二 安立四戒(定名以戒律为标准)

受离五八十 一切所应离 立近事近住 勤策及比丘

受离五所应离,安立近事律仪。近事,指在家男女二信众。婆沙论中举三说:一、亲近修事诸善法;二、亲近承事诸善士(比丘,比丘尼);三、亲近承事诸佛法。

受离八所应离,安立近住律仪。近住,为亲近三宝一宿而住,学习出家律仪的在家二众。婆沙亦举三说:一、近阿罗汉住;二、近尽寿戒住;三、近时而住。

受离十所应离,安立勤策律仪。勤策,即常为比丘勤加励策。又名息慈,息恶行慈。又名求寂,求取涅槃之果与圆满寂静。

受离一切所应离,安立比丘律仪。比丘,译乞士,即乞食、乞法之士。又名近圆,圆指涅槃,由离一切身语恶法,则近于涅槃。

比丘,义理颇广,略译有八:1、乞士;2、除馑;3、怖魔;4、破烦恼;5、净戒;6、除士;7、熏士;8、破恶。

壬三 别解异名

俱得名尸罗 妙行业律仪 唯初表无表 名别解业道

别解脱戒有六种异名:

1、尸罗:译为“戒”。它的本义是平治的意思。即戒能平治恶不善业,故名尸罗。又有清凉义,戒能消除身心热恼。如有颂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

2、妙行:智者所称扬的行为。又戒行清净能得爱乐果,名妙行。 3、业:所作自体,说名为业。

问:岂不无表亦名无作,为何今说所作自体?

答:有惭耻者,受无表力,不造众恶,名为不做,表思所告造,得名所作。 4、律仪:能防身语七支过非名为律仪。

5、别解脱:初受戒时,别别舍弃种种恶,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第二念后,

120

分别业品第四

虽能舍恶,因非初念,不名别解脱,只可名别解脱律仪。律仪可通初后位,因此防非止恶没有差别。

6、业道:又此初念亦名业道。即受戒前的求戒思,名业;初念戒体名道,思所游旅,名为业道,亦名根本业道。第二念不名业道,唯名后起,非畅思故。

(第五、第六这两个名称,都是唯在初念的表无表而得的。因在受戒时第一念表无表的不杀生戒等,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别别弃舍杀生等种种罪恶,所以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又此初念,名根本业道,前求戒思到达受戒的第一刹那,获得究竟圆满,畅遂其所思,名根本业道。)

壬一 明成三戒

三 会 经 二 律 仪

二 明 断 律 仪

壬 辛 庚 一 二 一 二 明 约 总 总 成 世 明 明 三 明 成 成 戒 成 就 就 就 三 二

八成别解脱 得静虑圣者 成静虑道生 后二随心转

第一句明成别解脱;次二句明成定道戒;最后一句明差别。

八成别解脱:从比丘至近住共八众,这八众各

自受不同的戒,虽各人的戒法有多少不同,但总名成就别解脱律仪。

得静虑圣者,成静虑道生:得静虑,指得四根本静虑及未至、中间、兼上三静虑近分定,总名静虑。得静虑,有情,名成就静虑生律仪,又名定共戒,因此戒从静虑生。得圣者,指得有学无学二类圣者,若得圣者,即成就道生律仪,又名道共戒,因此戒从得圣道而生。

后二随心转:

三 戒 差 别

别解脱戒——不随心转戒,异心、无心恒有故。(如受戒是善心,以后无论何心,此戒

依然存在)

定共戒 道共戒 ——随心转戒,入定则有,出定则无,随行者心而转故。

壬二 明断律仪(能断烦恼的律仪)

未至九无间 俱生二名断

“二”指静虑戒和无漏戒,因这二律仪是与定俱生,故名俱生二。此二律仪,又可名断律仪。此二戒与未至地九无间道俱生时,以能永断欲缠恶戒和能起惑(能起破戒烦恼),名断律仪。其中前八无间道俱生的二戒,唯断欲惑,第九无间道俱生的二戒,能断欲惑,兼断恶戒。因为恶戒是缘缚断,要断尽能缘的九品惑,才能名断,所以前八无间道不能断恶戒。欲界烦恼只有未至地能断,所取未至地九无间道断。解脱道证灭,所以只有无间道名断律仪。

121

分别业品第四

未至地

九无间 九解脱

前八无间俱生二戒 第九无间俱生二戒

唯断欲惑 断欲惑兼断恶戒

名断律仪 非断律仪

(无间道断烦恼,解脱道证涅槃)

从以上所知,似乎唯有身语律仪,但余经有说,意根律仪。

壬三 会经二律仪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仪

“合”是综合义,合起来。若无合字,容易被人误解为正知为意律仪,正念为根律仪。

契经中说:“身律仪善哉,善哉语律仪(护身善哉,护语亦善),意律仪善哉,善哉遍律仪(护意最善)。”又契经中:“应善守护,应善安住眼根律仪”。此二经所说意及眼根二律仪,以什么为自性?此二自性又非表无表,应当是什么?

意、根律仪,皆以正知正念二法为自性。若在意识中生的名意律仪;若在眼根识中生的,名根律仪。正知是慧,慧的功能是抉择什么是善即去行,什么是恶即远离。正念是明记不忘。遇善事时,记得修持,遇恶事时,记得远离。

癸 癸一 约世明成就

三 二 一

住别解无表 不律仪亦然 住 约 约

善 世 世

刹那后成过 未舍恒成现

恶 成 明 成 处 成 得静虑律仪 恒成就过未

中 中 就

四 成 表 无 表

圣初除过去 住定道成中

三 明 恶 戒 异 名

二 成 就 表

壬 辛 一 二 成 约 就 世 无 明 表 成 三 就 四

前三句明别解脱无表,次一句明不

律仪无表;第五六句明定共无表,第七句明道共无表;最后一句双明定道。 “中”指现在。

从最初第一刹那至未舍戒前

约世明成就 人众安住别解戒 不 律 仪 修定者安住定共戒 圣者安住道共戒

未舍前 初刹那后 未舍前 初刹那后

初刹那至未舍已来 初刹那 初刹那后

过去

现在

未来

注:定道二戒,若住定观中,必成就现在,若出观,不成就现在,以此二戒随心转故。

122

分别业品第四

癸二 约世成处中

住中有无表 初成中后二

“中”指现在;“二”指过去、现在。住中,又言处中,即住律仪不律仪之间,指非律仪非不律仪。光记说:“非极善律仪,非极不善律仪,故名处中。”善珠的表无表章义镜说:“处中有善及不善,谓虽善业非是极善,虽是恶业非是极恶,既处中庸,故云处中。”又伽略十三说:“誓受一时,亦名不律仪,若不誓受而行杀者,但名处中。”

此住中律仪不一定皆有无表,但有时有:当人行善是纯净时或作恶是极恼时,这样的住中律仪,方有无表。若有无表即是善戒或不善戒所摄,此住中无表在初刹那成就现在,初刹那后至未舍前,成就过、现二世。

非律仪非不律仪,为处中无表。即:善,而非律仪,恶,而非不律仪。是指不属于律仪、不律仪,是没有要期心之善恶,并不是指属于善恶之任何一方之无记。也就是说,如不律仪人,不依制戒如法之律仪,而随时,应缘而行礼佛。布施,即善之处中无表。又如不是为了活命之要期心而行杀生等事时,就会得恶的处中无表。其他不摄于律仪、不律仪之善恶的身语业的无表,均摄在处中无表。 癸三 住善恶成中

问:住律仪有成恶无表没有,住不律仪有成善无表没有?若有经时如何?

住律不律仪 起染净无表 初成中后二 至染净势终

“染”是猛利烦恼;“净”是纯净的信心。

安住律仪的人有起染无表,如比丘,有时为极胜烦恼所驱,作杀缚等业;安住不律仪的人有起净无表,如屠夫等遇善缘,起清净信心,作礼佛等业。

初刹那成就现在,后刹那成过现二世,成就的善恶无表待染净势力终尽时,其无表才失去。

壬二 成就表

表正作成中 后成过非未 有覆及无覆 唯成就现在

表正作成中,后成过非未:明成有记表。有记表:指律仪、不律仪、处中。正作身语表业时,成就现在初刹那后,通成过去,非成未来,因是不随心转色,势力微劣,所以不成未来表业。

有覆及无覆,唯成就现在:明成无记表。无记表业只成就现在。

问:前说表无表业,由等起心引发,为什么无记等起心通三世,无记表业只成现在? 答:等起心中,无记心最劣,无记表业从劣心起,其微劣程度,更劣于等起心。第一、无记心虽劣,但不从他起,无记表业,必从他起。第二、如正理论说:“如无记心能发表业,所发表业不生无表”。(能表心可通三世,所表业不通三世)

123

分别业品第四

壬三 明恶戒异名

恶行恶戒业 业道不律仪

恶戒的异名有五种:

1、恶行:罪恶的行为,是诸智者所呵厌法,果非爱故,立名恶行。 2、恶戒:污净尸罗,故名恶戒。 3、业:身语所造恶业,故名为业。

4、业道:十恶的根本业道所摄,故名业道。

5、不律仪,即放纵七支恶行,身语活动向恶发展,故名不律仪。

壬四 成表无表(或成表业非成无表,应作四句,此颂只二单句)

成表非无表 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圣 成无表非表

“圣”指经生圣者。

圣者

1、经生 —— 初、二果——来欲界受生 2、不经生——三、四果——不来欲界受生

1、成表非无表 ——住中人以劣思作善恶,唯发表业,以心劣故,不发无表。

成 2、成无表非表 ——经生圣者,住胎位,现表业未生,过去表已舍,故不成表;表成就无表 欲色圣者成定,道无表。 无表 无色圣者成道无表. 四句 3、表无表俱成 ——住中人,以殷重心造善恶业及不经生圣者住现在位。

4、非表非无表 ——凡夫住胎,俱不成就。

辛一 明得三律仪

定生得定地 别解脱律仪

“等”指十诵律。

定生得定地:明定生律仪。定地:指未至、中间、四根本及上三近分静虑。定生戒与定心俱生。得定地即得定生戒。

彼圣得道生:明道生律仪。彼,指前静虑的六地(唯此六地有无漏道),即未至、中间、四根本。圣:指圣道。若住定地不得圣道亦不得此戒。要得彼圣无漏道,即得道生律仪,因无漏律仪是与无漏道心俱生的。(上二戒自然得)

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明别解脱律仪。别解脱律仪,由他教得。此有二种:一、从僧团传受得,如比丘,比丘尼,正学女依众发戒。二、从个别人受得,如沙弥、沙弥尼、近事等五众不依众发戒。

124

彼圣得道生 得由他教等

五 明 得 三 戒 别

四 明 近 事 戒 三 明 近 住 戒 二 明 时 分 齐

辛 庚 一 三 明 明 得 得 三 戒 律 因 仪 缘

五 分别业品第四

得 三 律 仪

定共戒 ——从定而生 道共戒——从无漏圣道而生

别解脱戒——依师传授教诫而得

比丘比丘尼、正学——依僧团传受得 沙弥、沙弥尼——从二人受 近事、近事女、近住——从一人受

从个别人受得

等 —— 等取十诵律。十诵律说有十种得具戒法:1、自然得;2、见谛得;3、善来得;4、自誓得;5、论议得;6、受重法得;7、遣使得;8、边五得;9、羯磨得;10、三皈得。以上十种中,后八种皆有表无表,初二种唯有无表,而没有表业。

壬一 明别解脱戒 (受别解脱戒为期多少?)

二 明 恶 戒 时

壬 辛 一 二 明 明 别 时 解 分 脱 齐 戒 二

别解脱律仪 尽寿或昼夜

别解脱律仪的时间期限,有二类: 1、比丘等七众以尽形为期,即终身受持。 2、近住以一昼夜为期,即唯一昼夜受持。

这是有部规定的时限。经部师说:或一昼夜,或多昼夜,随行者的受持能力和自觉而定,亦无不可。《成实论》九说:“有人言:此但齐一日一夜,是事不尔,随受多少戒,或可半月乃至一月,有何咎耶。”

壬二 明恶戒时 恶戒无昼夜

谓非如善受

不律仪时限,只有决心尽形寿造业的(屠宰,偷盗等),才得不律仪,所以无一昼夜不律仪,因为没有像律仪那样从师受恶戒的,虽不对师受,但由个人产生坏善意乐,即得不律仪。

比丘等七众

尽形寿

戒时 别解脱戒 分齐 近 住

不律仪 一昼夜 有部

多昼夜 经部

尽 形 寿(菩萨戒尽未来际)

壬一 明受方法

近住于晨旦 随教说具支

下座从师受 离严饰昼夜

受近住戒须具备七大条件:

1、于晨旦:发心受此戒的佛子每逢六斋日的早晨太阳初出时开始授戒。

三 明 受 戒 人 二 明 具 八 支

壬 辛 一 三 明 明 受 近 方 住 法 戒

三 六斋日,即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二天。六斋日,梵语叫逋沙他,与每半月布萨说戒的布萨同一义,意为“长净”,长养善法,清净梵行的意思。为什么要选这六天为斋日呢?智论卷十三说:“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

125

分别业品第四

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福,以避凶衰”。

我们持斋的目的,不是怕天神来伺察善恶,不是怕疾病凶衰,而是为了种植出世之因。不过,每月之中,既有如此的六天,比较重要,所以佛陀也就选了这六天,作为八关戒斋的斋日。)

2、下座:受戒时,一定要戒师上座,弟子下座恭敬合掌,若不恭敬不发律仪。 3、从师受:善律仪必须从师受,不容自受。

4、随教说:师先教说,受者后随说,若先若俱,均不得戒。 5、具支:具受八支,缺一不成。

6、离严饰:受戒时,衣著应朴素,不得华丽,免生憍逸。 7、昼夜:即至明旦日初出时为止,整一昼夜受持。 若不依上如法受持,只能称妙行,不得名近住律仪。 壬二 明具八支(为什么受此近住必具八支?)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为防诸性罪 失念及憍逸

此颂把八支分为三类,防止三种过患。为防止这三种过患,所以必具八支。 一、戒支四为防诸性罪,是说八支中,远离杀盗淫妄四种名戒支,立此戒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诸性罪的,若不远离即犯性罪。

二、不放逸支一为防失念,远离饮酒名不放逸支,立此支的目的,是为了不失正念,因为酒能乱性。若不远离,易失正念,造诸恶业。

三、禁支三为防憍逸,远离后三名禁约支,立此禁约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憍慢放逸心生。

近 住 必 具 八 戒

戒支

不逸支 禁约支 不杀生 不偷盗 为防诸性罪

不淫欲 不妄语 不饮酒 为防失念 不涂香华鬘,不歌舞观听

为防憍逸 不 坐 眠 高 广 大 床

不 非 时 食

经部 有部

前七 非时食 合名斋,分名支 斋支 斋体

斋的意义是“清净”。从事相上说,过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皆过午不食;从根本上说,身口意三业清净便名为斋。

圣严法师说:前七是戒,后一是斋。持斋不是吃素,而是过午不食,八关戒斋,以此持斋为体为主为本为要。八关戒斋的重心,是设法关闭众生的生死之门。八关戒斋的作用,是在由此关卡而走出众生的生死之门。生死的主要关键,端在淫欲与饮食的二大

126

分别业品第四

祸源。儒家说:“食、色、性也——众生之成为众生的根本原因”。依佛法的观点说:饮食为生死的增上助缘,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众生皆由不断淫欲,所以不离生死;一切众生,皆因贪恋淫欲之乐,所以既助成后代子孙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的索之所束缚缠裹;众生之有淫欲,乃是与生俱来,淫欲之形成两性的交接,则又必在饱暧之后,所谓“腹饱思淫欲”,所以淫为生死根本,食为生死助缘,若能超越于淫欲与饮食之外,必已了生脱死,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已无淫念,但仍不离识食,故仍不出生死。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为了抑制淫欲,所以持斋。出世的生活,端从戒淫与持斋做起,饮食虽为生死的助缘,淫欲却由饮食的满足而起,正因如此,持斋虽非戒,却是戒之体了。 戒分两类:

八 渐次戒——级级增加,瑜伽菩萨戒。

顿立戒——梵网菩萨戒、璎珞菩萨戒、八关 明

斋戒。 饮

酒 壬三 明受戒人

七 明 离 虚 诳 语

六 明 娶 妻 不 犯

五 明 离 邪 行

四 明 三 皈 体

三 明 三 品 戒

二 会 经 文

壬 一 发 戒 时

辛 四 明 近 事 戒 八 近住余亦有 不受三皈无 “余”指受了三归的人。

所以说不受三皈无。 壬一 发戒时

不唯近事可得近住戒,只要受过三皈的人亦得近住戒。但不受三皈定不得近住戒,

关于近事律仪,经部与有部的主张略有不同。依经部宗,以受三皈名三皈近事,后说五戒相,名五戒近事,受三皈后五戒随受多少皆发得戒。依有部宗,受三皈竟即发五戒,要具五戒方名近事。所以论说:“如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实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此名曰邬波索迦。为但三皈,即成近事?(经部引契经问)离近事律仪,则非近事。(有部师言,要受五戒方名近事),若尔应与此经相违(经部师难)?此不相违已发戒故(有部师答)。何时发戒?(经部师问)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芻等

称近事发戒:答发戒时。如上契经说:“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的时候,即发近事五戒,依求戒心即拟受五戒,所以受三皈即发五戒。

说如苾芻等:明举喻证。问:那么宣说学处(五戒)又有何用?

答:无失。如经中说:“舍杀生等,犹如比丘,一白三羯磨竟,发比丘戒,后说四重学处者,令识相坚持”。近事戒亦如是,先受三皈已发近事戒,后说舍杀生等,令识相坚持,所以近事必具五戒。

127

分别业品第四

壬二 会经文

何言一分等 谓约能持说

若皆具律仪,何言一分等:经部师引经难。若如你说,皆具律仪,方名近事,为什

么佛在契经中说有四种近事?如正法念处经云:“优婆塞有四种,何等为四?一分行,二、半分行、三数数行,四一切行。”

谓约能持说:有部通释说。按理近事应具五戒,但经言四种差别,是约受戒者能持的能力而言。(是说对于所受的五戒能持一分,先持一分等。经中并未说有受一分等)。

壬三 明三品戒 下中上随心

上品心——得上品戒

中品心——得中品戒 三品戒 下品心——得下品戒

若皆具律仪

发心

戒品分三等:

1、若于正受戒时,刚闻戒师法语,心即开通,发最上广大之心,遍缘法界一切有情无情,悉愿断除一切罪恶,悉愿修持一切善行,悉愿广度一切众生者,得上品戒。

2、若于正受戒时,虽听戒师开导,亦缘一切有情无情之境,但其愿心不大,唯求自脱生死,全无度生之志者,得中品戒。

3、若于正受戒时,亦听戒师开导,或以性智狭劣,或因心意散乱,故致缘境不周,但得戒相的守持,无能发挥戒体的功用者,得下品戒。

如果心猿意马或者听不清戒师的言语,或者听若罔闻,糊涂随众而跪拜起立者只能种种善根,根本无戒可得。 壬四 明三皈依体

皈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皈

皈依佛,不归佛身,但归依成佛无学法(佛身中的尽智、无生智,以无漏五蕴为体),由无学法,能成佛故。皈依僧,是皈依成僧学无学二种法,此二种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皈依法,是皈依涅槃,择灭法,一切众生身中所证择灭是善是常,寂灭一相故。

若依论主的意思,非直接归依佛无学法,亦归依佛身,以损生身,成无间罪,故知佛身亦真佛体,故须归依。归依僧,亦归依僧身,以所依身是比丘故,都应皈依。

皈依:是救济义,因为皈依三宝能解脱众苦。

三皈依

有部 经部 (论主明此说) 佛——成佛无学法 法——涅槃择灭法 僧——成僧学无学法 佛身

一切众生所证涅槃法 比丘僧

128

分别业品第四

壬五 明离邪行

为什么世尊于余律仪处立离非梵行,唯于近事律仪中只制离欲邪行?

邪行最可呵

制欲邪行有三因:

易离得不作

1:欲邪行侵犯他妻是感恶趣因,是世间君子和出世圣人最可呵责,非梵行则不是这样。 2:欲邪行,易远离,在家众,躭着欲乐,难离非梵行,所以不制。

3:圣者于欲邪行决定不作,得不作律仪。经生圣者性戒成就虽容易,多生也不犯,离非梵行则不那

容易,初、二圣者容有自妻,犹有非梵行。由上三因,所以近事但制欲邪行。

壬六 明娶妻不犯

得律仪如誓 非总于相续

问:有的人先受近事律仪,后娶妻妾,为犯欲邪行吗?

答:不犯。因为他们在受戒时,只是发本誓离邪行,并非发誓,我总于一切有情相续离非梵行,故不犯。

壬七 明离虚诳语

以开虚诳语 便越诸学处

问:为什么只制离虚诳语,不制余离间语等为近事戒呢?

答:有四种原因:1、虚诳语最可呵;2、在家众易远离;3、圣者得不作;4、旨在防护一切学处。学处是戒的异名,即戒是所应学处,越是违越。若是开了虚诳语,当违越一切学处,被检问时,皆可说我没有做。便成诳语。因此于戒有多所违越之蔽,佛欲令其坚持一切律仪,所以制离虚诳语。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不偷盗 不杀生 不淫 不妄语 不饮酒

壬八 明离饮酒 遮中唯离酒 为护余律仪

为什么于诸遮罪中不制离余罪,唯遮饮酒?

答:因为酒会乱性,饮酒者,心必放逸,易犯余律仪,佛为使在家弟子能如法守护其余律仪,故于一切遮戒中,唯戒饮酒。

129

分别业品第四

壬一 明得处时同异

此别解脱律仪、静虑、无漏律仪,于何处何时得?从彼得一种或亦得余二种?

从一切二现 从根本恒时 得欲界律仪 得静虑无漏

从一切二现,得欲界律仪:明得别解脱戒。一切,指加行、根本、后起三个阶段。拿杀生来说,加行就是起杀心,备杀具;杀心相续。

得欲界律仪:

三 明 得 恶 处 中

二 明 有 情 支 因

壬 辛 一 五 明 明 得 得 处 三 时 戒 同 别 异 三

根本就是正行杀至断命的一刹那;后起就是断有情命,不肯悔改,杀无表业随转不息,

1、从一切得:远离加行、根本、后起,这一切发罪处,名从一切得别解脱律仪。 2、从二得:“二”指有情、非情类(得罪处所);性罪、遮罪类(即得戒性质)。情非情处,都有性罪和遮罪。如于有情处,行杀等业,属性罪;与女人同室宿等,属遮罪。于非情处,盗取外财,属性罪;掘地断生草等,属遮罪。于此情非情处,远离性遮二罪 ,名从二得别解脱律仪。

3、从现得(约所依处的时间上说):得戒,是于所依处有情的蕴处界上得。蕴处界虽通三世,而得戒唯从现在有情蕴处界,不从去来,去来不是有情处。如杀生,是从有情生命体上得杀生罪,现受别解脱戒,远离杀生罪,即于有情所依生命体发戒。又如盗他财物,是从有情所依止处得罪,现受别解脱戒,远离偷盗,是从他有情所依止(器界)处得别解脱律仪。

有情处

所依体——正报生命体 所依处——依报资具等物

四句分别:

1:得别解脱戒,不得定道戒——从现世的相行后起及诸遮罪得别解脱戒。 2:得定道戒,不得别解脱戒——从去来根本得,以去来故不得别解脱,由根本故得定道戒。

3:三律仪俱得——从现世根本业道得,以现世故,得别解脱戒是根本故得定道戒。 4:俱不得——去来加行后起得,以去来故无别解脱戒非根本故,无定道戒。 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明得定道戒。1、从根本得。得静虑、无漏二律仪,只从根本业道得,不从加行后起得。因为加行后起属散心位,定前定后的散心位,无此二律仪。2、从恒时得。恒时,即三世,即从三世得定道戒。因此二戒与心俱转,其戒俱心力量很强,既能缘三世,亦能防范三世罪。又此二戒是从远离性罪得,非从远离遮罪得。

130

分别业品第四

从一切得

处同异 从 二 得 从 时 得 (时同异) 加行——起杀心,备杀具 根本——正断众生命 后起——杀律仪续起 性罪 有情类

遮罪 性罪 非情类

遮罪 过去 现在

未来

别解脱戒

定共戒

道共戒

三 戒 得 处 时 同 异

壬二 明有情支因

问:无论得律仪或不律仪,皆从有情、支、因三方面得,但二者在三方面的得,是同还是异?一定不同。

律从诸有情 支因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 有情支非因

律从诸有情,支因说不定:明律仪从有情支因得。

一、律从诸有情得。得戒的对象是一切有情,如受不杀生戒,发心不杀一切有情,若发心有限,只对某部分有情不杀,就不能得戒。

二、律从支得说不定。支,即身语七支。由于受戒者的不同,从支得不定,如比丘、比丘尼,即从七支得戒,若沙弥等五众,即从四支得戒。

三、律从因得说不定。因,即受戒三品心。受戒,有完具三因而受的,如一人先以下品心受五戒,次以中品心受十戒,后以上品心受具足戒。有不完具三因而受的,如唯受近事等,三心不能同时生起,所以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有情支非因:明不律仪从有情支因得。1、不律仪从一切有情得(心想杀诸有情)。2、不律仪从一切支得,身三口四,皆造恶。(律仪难得渐受,可以有不具支,不律仪易得顿得,故具支)3、不律仪非从一切因得。得不律仪决定无有由下中上三品因而得,因三心不俱起故。

什么叫做不律仪?正理论说:“此中何名不律仪?谓诸屠羊、屠鸡、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kui kuai)、典狱、缚龙、煮狗及罝弶(ju juang捕捉义)等??

经部师说:诸不律仪非从一切有情处得。非屠羊等不律仪者,于自父母及其子女等处有损害意,亦非定从一切支得,有屠羊人于一生中,不与不取,除已妻妾,不于他人行非梵行;或有痖人不能发语,无语四过。

有部师说:由彼遍损善意乐(起坏心),瘟者虽不能言,用手比试,表欲说义,所以具一切支。若不要期尽寿,及不具支,兼不遍有情,但得处中恶,不名不律仪。

壬三 明得恶处中

问:已说不律仪从何而得,但是由何方便得不律仪及处中?

131

分别业品第四

诸得不律仪 由作及誓受 得所余无表 由田受重行

诸得不律仪,由作及誓受:明得恶戒方便。得不律仪有二因: 1、由作得。彼生在不律仪家,由初次作杀等,起加行时,即发恶戒。

2、由誓受得。彼生在其余普通家,为了活命,怀杀害心,便发誓言,我从今日乃至命终,作如是业,养活自身,起誓心时,即发恶戒。

得所余无表,由田受重行:明得处中方便。得处中无表有三因: 1、由田得,田即福田。于诸福田所,施园林等,彼施无表,初施即生。 2、由受得,受即誓言,由自誓言。若未礼佛,不先吃饭等。 3、由重行得,起殷重作意,行善或行恶,便发无表。

得 三 无 表

律仪无表

不律仪无表 处中无表

别解脱戒——从师受得 定共戒———从定而发 道共戒——从无漏道生

——1、由作得;2、由誓受得

——1、由田得;2、由受得;3、由重行得。

辛一 舍别解脱

舍别解调伏 由故舍命终 及二形俱生 断善根夜尽 有说由犯重 余说由法灭 迦湿弥罗说 犯二如负财

前四句有部意;第五句经部意;第六句法密部意。余二句有部通难。“调伏”是戒的异名,能调伏

诸根律仪不律仪得戒因缘差别,已如上说,今说舍戒因缘差别。

舍别解脱戒有三家说法:

一、 有部意。别解脱戒由五缘舍:

五 舍 非 色 善 染

四 舍 处 中 无 表 三 舍 不 律 仪

二 舍 定 道 戒 辛 一 舍 别 解 脱

庚 四 明 舍 戒 差 别 五

1、由故舍。⑴有舍戒之心;⑵在有解人前;⑶发有表业,陈说舍戒词。三缘缺一,不成舍戒。

2、由命终时舍。因为戒是依身得,所依身舍时,戒亦随舍。

3、由二形俱生时舍。因为男女根生,,由所依身受坏,心亦随变,又二形身非戒所依(非持戒律仪之器)。

4、由断善根时舍。因为戒依善心发,善心既断,戒亦随舍。

5、由夜尽时舍。指舍近住戒,因为近住戒是在家者一昼夜受持,时限已过,戒自然舍。(别解脱戒总说五缘舍,别说除近住戒五缘舍外,余戒皆四缘舍。) 二、经部师说: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其他一切戒法皆消失。(论主赞同说) 三、法密部:法密部说,正法灭时,一切学处,结界羯磨等都停止了,即舍别解脱

132

分别业品第四

戒。(正法时——戒律成就;像法时——禅定成就;末法时——净土成就)

迦湿弥罗说,犯二如负财:此为萨婆多部解脱犯四重戒,不舍戒。他说非犯一重戒,即舍一切戒,有犯有持,得二种名。如负债的富翁,在他负债时,名为富人及负债者,还债后,又名富人。犯戒也是这样,初得戒时,名具尸罗,后破戒,名犯戒者,后又发露忏悔,还得清净,又名具戒人。 辛二 舍定道戒

舍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舍圣由得果 练根及退失

舍定生善法,由易地退等:明舍静虑律仪。舍定共戒由三缘:1、由易地舍。由下地生上地时,舍下地之戒,又由上地生下地时,舍上地戒,因为有漏善法,为三界所系。2、由退失舍。先得胜定,后发烦恼而退失时,其戒亦随之而舍。3、由命终舍。论说:“等言,为显舍众同分,亦舍少分殊胜善根。”少分殊胜善根,指暖等四加行善。是说依未至定引发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于临命终时,或生欲界(当地),或生上界(易地),当暖等四善根舍时,其无表亦随之而舍。

舍圣由得果,练根及退失:明舍无漏律仪。舍道共戒亦由三缘:1、由得果舍。若得果时即舍向道所摄律仪;若得后果时,即舍前果及向道所摄律仪。2、由练根舍。钝根转为利根时,即舍钝根所摄律仪。3、由退失舍。退失果道及胜果道(向道,名胜果道,趣胜果故),即舍彼道所摄律仪。(例如罗汉起欲界惑而退失时,其戒与罗汉果道,同时俱舍。)

辛三 明舍不律仪 舍恶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舍不律仪由三缘:1、由死时舍。所依身灭,恶戒随舍。2、由得戒舍。得恶戒的人,后遇善缘,得别解脱戒或定共戒时其恶戒便舍。3、由二形俱生时舍。因为二形身,性情羸劣,不堪律仪不律仪。所依身变了,恶戒亦随舍。论说:“住恶戒者,虽或有时起不作思,舍刀網等,若不受得诸善律仪,诸不律仪无容弃舍。譬如避发病因缘,不服良药,病终难愈。”

辛四 舍处中无表 舍中由受势

作事寿根断

舍处中无表由六缘:1、由受断舍。受,誓受,如作是念:我从今起,每吃饭前,必先礼佛三拜或默念三宝一遍,由此引发处中善无表。一旦觉得厌烦,便作是念:从此舍彼所受,所受无表与之俱舍。2、由势力断时舍。由净信或烦恼势力所引无表,由彼势力断坏,无表随舍,如箭离弓弦,势力尽时,便自堕地。3、由作业断时舍。当所受之业不作时,无表也舍。4、由事物断坏时舍。事物,指所施的寺舍、敷具、园林等。即所施的这些事物坏时,无表亦舍。5、由寿命断时舍。寿命断时,无表便舍。6、由根断时舍。若起加行断三善根时,便舍三善根所引处中善无表;若起加行断三不善根时,便舍三不善根所引处中恶无表。因为处中势劣,起加行根断时便舍。

133

分别业品第四

辛五 舍非色善染 (上来已说舍诸无表色,那么欲界非色善法及余一切非色染法当如何舍?

舍欲非色善 由根断上生 由对治道生 舍诸非色染

舍欲非色善,由根断上生:明捨非色善(指心等善法)。欲界的非色善法由二缘捨:1、由根断时捨,即在断善根时捨非色善。2、由上生时舍,即生上界时捨。(生得善及闻思积成的加行善,此善由三善根生)

由对治道生,舍诸非色染:诸:指三界。三界非色的心等染法,皆由一缘捨,即对治道生时捨。分开来说:见所断的对治道生(道谛的烦恼),就捨见所断的一切非色染法;修所断的对治道生,就捨修所断的一切非色染法。 庚五 约处明成就:

问:在三界五趣中,哪一界趣的有情,才得成就律仪、不律仪?

恶戒人除北 生欲天色界 二黄门二形 有静虑律仪 律仪亦在天 无漏并无色 唯人具三种 除中定无想

恶戒人除北,二黄门二形:恶戒所依处。恶戒,在三界五趣中,唯欲界人趣中有,人趣中又除北洲(无极重、无惭愧),余三洲中有,三洲的人又除二种黄门及二形人。

1、扇掳(guai) ——

生 —— 犍

妬 变 半

—— —— —— ——

无根,生不男;

五种不男2、留拿 3、伊梨沙掌拿 4、半择迦 5、博叉 —— —— —— —— 生不全,或根被割犍不男

扇掳

见他行淫生妬,根发,妬不男 男逢变女,逢女变男,变不男 半择迦 半月为男,半月为女,半不男

二种黄门

律仪亦在天,唯人具三种:别解脱戒所依处。人天二趣容有律仪,是约三种律仪说的。约人趣说,亦除北洲,因彼处无受戒,故无别解脱律仪;因不入定,无定道律仪。除二形等人,由于一身中起男女欲增上,没有志操,于正思择,无力堪能,无极重的惭愧心,无善律仪。除扇掳等,由彼等身如盐硷(jian,碱)地,不生嘉苗,亦不生秽草,善恶意乐皆不坚定,无律仪及不律仪。唯有人趣具有别解脱等三种律仪,天趣无别解脱律仪。(天趣无结界,羯磨等事)

生欲天色界,有静虑律仪:静虑律仪所依处。欲色二界天趣,均能入定,有静虑律仪。生欲界天容有静虑律仪;生色界天定有静虑律仪。但无想天只成就静虑律仪,不能现得。无色界中,因为无色,定无静虑律仪。麟说:“谓无色故,现在无戒,有漏系定,故生上不成下过未戒,不同无漏。

无漏并无色,除中定无想:无漏律仪所依处。无漏律仪,不但欲、色界有,并在无色界也有。彼无色界虽不现行,但得成就,此指圣者生无色界中,因圣者法前法后得而不失,所以成就色界过去未来的无漏律仪。无漏律仪虽通三界,但于色界中要除中间定及无想天。因中定,起戒取见;无想天怀偏见,皆属异生,不生无漏律仪,余十六天中皆有圣者,皆容得有无漏律仪。

134

分别业品第四

欲界

约 处 明 成 就 律 仪

色界

天 趣

中定梵王,无想天 余 天 人趣

北洲 三洲 黄门、二形 余 人 不作恶不作善无律仪 不 律 仪 作恶故,有不律仪 别 解 脱 戒 定 共 戒

道 共 戒 ———— 圣者

凡夫

无 色 界 (约成就)

十一明三邪行十明十业道九明三恶行等八明三牟尼等七明黑白等六明曲秽浊五明身受业四明三时业三明三受业二明三福等三业戊一明三性业二释经诸业十一

戊一明三性业 安不安非业

济诸苦,说名安稳。反之名不安稳。

戊二 明福等三业

情,名非福业。

上二界的善业,名不动业。

问:世尊不是说下三定皆名有动,为什么有动地招感无动异熟?

答:下三定虽有灾患动,但从业对果,约自地处所,其异熟业果不动。如初定业招初定异熟果,初禅处定无转至二地处,为受业果处定,所以立名不动。欲界业属动业,

135

安 稳 业 ——— 善业——得可爱果,济拔众苦故。 不 安 稳 业 ——不善业——得非可爱果,损恼有情故。 非安非不安业——无记业——不非可说为善恶故。

为什么叫安稳?由此善业,能感可爱异熟果,暂济众苦;由此善业,能证涅槃,永

福非福不动 上界善不动

上说三性业,是从业的本质上讲,此说福等业,是从伦理和它的结果分类。 此颂初句标名,下五句别释。

欲界善业,能招可爱异熟果,有益于有情,名福业。不善业能招不可爱果,损害有

名善恶无记

欲善业名福 约自地处所

不善名非福 业果无动故

分别业品第四

如作当生天业,由别的缘力,可生余趣。如一婆罗门行布施,本当生天,由见大象认为殊妙,由念愿力,遂生为护地象子。或转人中受果,所以欲界业名动业。如论十五说:“色无色界自地处业。无容转异地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

戊三 明三受业

顺乐苦非二 善至三顺乐

余说下亦有 由中招异熟 顺受总有五 谓自性相应 诸不善顺苦 上善顺非二 又许此三业 非前后熟故 及所缘异熟 现前差别故

此三颂:初颂正明三受;次颂引证;后颂明顺受;“下”指下地。

颂文初句标名,后三名别释。顺乐受业,从欲界至第三禅至四地的善业,名顺乐受业。

顺乐受业,从欲界至第三禅定四地,所有的善业名顺乐受业。 顺苦受业,欲界的一切不善业 ,名顺苦受业。

顺不苦不乐受业,从第四禅至有顶地的所有善业,名顺不苦不乐受业。因为第四禅以上,只有舍受。

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是不是第三定以下诸地都没有捨受业?婆沙十五说,约有两家说无。

1、说下地粗动,捨受微细,下地不寂静,捨受寂静。

2、说下地有情所起善业,皆为求乐受,无求捨受的,所以下地无捨受。

有余师说,第三禅以下亦有顺不苦不乐受业,中间定唯有不苦不乐受,由中间业,定招中间异熟果,由此明知下地亦有非二业。论主认为有理,故采用以破上师。光记说:由中间定无寻唯伺业,能招中定舍异熟故,以生中定唯有捨故。

又许此三性,非前后熟故:引证。此引发智论证实下地有捨异熟,发智论说:“颇有三业非前非后(即同一时受异熟)受异熟耶?曰有。1:谓顺乐受业色,顺苦受业心心所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2:又顺乐受业心不相应行,能感人天命根等,顺苦受业色,谓人天中色香味触;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法,此业能感不苦不乐受,及相应异熟。今引此文为证,是证明欲界有舍异熟。3:又顺乐受业心心所法,顺苦受业心不相应行,顺不苦不乐受业色。”由此证知下地(欲界)亦有顺非二业,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受异熟果,因为上界无苦受业。

未后四句颂文:明顺受。什么是叫顺受?前说由善恶业感无记果,此业与果性质不同,如何说有顺乐受等?论中有三义释顺受义:1、约利益释,业能为因,利益乐受,因能益果,立顺受名。2、约所受释,果是能受,业因是所受,所受顺于能受,立顺受名。3、约能受释,乐果是业所感,所以当乐果起时,业因是能受,乐果是所受,能受顺于所受,立顺受名。顺苦受业,顺非二受业,亦有三释,准此应知。

136

六 明 业 即 爱 果 五 明 现 法 果 业 四 明 定 业 相 三二明明中差有别 业

已一明四业

戊四明三时业六

分别业品第四

明了顺受义后,方明顺受总有五种。 五 1.自性顺受——以三受为体 种 2.相应顺受——以一切触为体 顺 3.所缘顺受——以色等六境为体 受 4.异熟顺受——能感的异熟业

5.现前顺受——现在正现行的受

此虽泛说五种顺受,但于前所说的三顺受业中是第四异熟顺受。论说:“由业能招受异熟故,虽业(因)与受(果)体性有殊,而得名为顺乐受等” 能感业的异熟业,顺于所感的异熟果。 已一 明四业

此有定不定 定三顺现等 或说业有五 余师说四句

此明三时业。时即感果的时间不同,分为四种。

此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明四业。此,指前说三受业。此三业有定不定二类。定业分三:1、顺现受业,指此生造业,即生受报(现生造业,现世受果报)。2、顺次生受业,指此生造业,第二生受报。3、顺后次受业,指此生造业,第三生以后受报。不定业,不定受异熟故,或于三世时不定故,立不定名。

或说业有五:明五业。或有将不定受业开为二种:1、异熟定时不定;2、异熟与时俱不定。合前三种定业,成为五业。(果必受,于三世时不定,但有果定时不定业,无有时定果不定者,但于时定,果必定,以时离异熟无别性故。)

余师说四句:明八业。余譬喻师说业分八种,就是于前四业,各开二种,成为八业,并作四名,列表如下:

报 定——时报俱定 报不定——时定报不定 报 定——时报俱定

定业 顺生业

报不定——时定报不定 报 定——时报俱定

顺后业

报不定——时定报不定 报 定——报定时不定

不定业——顺不定业

报不定——时报俱不定

顺现业

已二 明差别(明四业差别)

前说三时业,虽有四、五、八业的三说不同,但论主唯取四业说,故此进而说四业差别。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诸处造四种 地狱善除现 坚于离染地 异生不造生 圣不造生后 并欲有顶退

“善”是合理义;“容”是容许义。“并”是亦不造生后业。四善容俱作:四业、五业、八业的三说中,论主以四业说为善说。但在时间上说定业不定业以解释经中所说的四种业相差别。定业分三,不定唯一,合为四业,是说最善。

这四种业,不一定一时俱作,但容有俱作。如一烦恼极重的人在同一时自行淫欲,

137

分别业品第四

遣一人行杀,一人盗窃,一人说虚诳语,四根本业道,一时完成。此所俱作的四业,某一感现报,一感生报,一感后报,一感不定报。

引同分唯三:问:四业中,几业能引众同分?(何者引总报的引业,何者引别报的满业。)婆沙一百十四卷有三说:

1、顺生、顺后二业,会招总报与别报;顺现、顺不定二业唯招别报。 2、顺生、顺后、顺不定三业,各招总报与别报;顺现业,唯招别报。 3、四业,各招总、别报。(论主取第二说,故颂曰:“引同分唯三”。 )

答四业中,能引众同分的只有三业,即除顺现受业,因为现身同分是过去的业所引生的。

不退凡夫圣者并退圣者于四业造不造

异生不造业

顺现 顺生 顺后 顺不定

四业

圣者不造生后

退圣者 不退圣者 离欲圣者 离有顶圣者

诸处造四种,地狱善除现:总答。问:何界何趣能造几业?

答:总的来说,诸界诸趣,或善或恶,随其所应,皆容许造四种业。但是地狱有情,造恶业容许造四种业,但善业要除去顺现受业,因为地狱中无可爱果,顺生受等三业容有。人趣中,若善若恶,皆可造四种业。天趣中,随其所应,只可造善的四种业。

坚于离染地,异生不造生,圣不造生后,并欲有顶退:坚,是不退的意思。此通异生及圣人。离染地,九地各有其染,看其离染的程度,判定他属于某离染地。一个于欲界离染地的不退异生,只容造顺现受等三业,不造顺生受业,因不退性离了此地诸染,于第二生决不仍生此地。如正理论说:“异生不退若离彼染,无容于彼无间受生,故彼应除顺生受业;于上地殁必还生下,故容造彼顺后受业。娑婆说:若诸异生,生在欲界,未离欲界染,能造欲界四种善不善业,若已离欲界染,未离初静虑染??,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三种善业,除顺次。”一个生于欲界的圣者,如已离欲界地染,若是不退圣者,只造顺现、顺不定二业,不造顺生、顺后二业,因不退性离此地染,决不再生于下地。如正理论说:“圣者不退若离彼染,必无容有于彼更生,故彼双除顺生、顺后。”若是有退圣者,如退离欲界染的不还果人,亦不再造欲界的顺生、顺后二业,初定以上的诸业,仍容有造。又如退离有顶地的阿罗汉果,对于诸地的顺生、顺后二业,都不再造。(所谓有退圣者,只退彼所得果,诸已退果的圣者,必不立刻生命结束,就在这一生中,还可修得所退果的。下面有详讲。)

已三 明中有业

138

分别业品第四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种业 皆顺现受摄 类同分一故

颂文初二句:欲界中有容有能造二十二种业,即中有位、胎内五位、胎外五位,此十一位中,皆可造定、不定业,共二十二业。

颂文后二句:中有所造的十一种定业,是顺现受摄,因为中有与本有是同一类同分,是一业所引。如世间品说:“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又如婆沙一百十四卷说:“若中有位所造诸业,至本有位受异熟者,此业当言是顺现法受,顺次生受耶?答:此是顺现法受非顺次生受。所以者何?中有、本有总众同分无差别故。”中有所造的十一种不定业,或顺现受,或顺生受,或永不受报。

《西藏生死书》有说:“四种中阴”。1、临终痛苦中阴;2、法性中阴;3、临死受生中阴;4、受生业力中阴。

已四 明定业相 何为定业相?

由重或净心 及是恒所造 于功德田起 害父母业定

定业相,约有四因:1、由极重烦恼或纯净心所造的善恶业,定受果。2、恒时相续所造的善恶业,虽非重心,亦定受果。3、于佛法僧三宝等(得胜果,慈定,灭尽定)功德田处作业,虽非重惑纯净,亦非恒时,定受果。4、于生身父母处,随轻重心,行损害事,必定受业果。

已五 明现法果业(现生造业,现生受果的业) 何为现法果业相?

由田意殊胜 及定招异熟 得永离地业 定招现法果

由田意殊胜:明凡夫。能得现法果的业因有二种:1、由田殊胜(心轻境重),田指业境。据说有比丘,在僧众中,作女人语,便变为女。虽是偶作遊戏,用心虽轻但对境重大现生受果。2、由意殊胜(心重境轻)。据说过去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时的一个黄门,见五百牛将被割种,即发善念,将五百牛买回得救,由此善事,黄门转丈夫身。对境虽是畜生,但意乐殊胜,现生受果。

后三句颂文:明圣人。除上二种现法果业外,还有余业也能招现法果。如生在某地的阿罗汉或不还果圣人,已经永离此地杂染,但在未离染前造作的报定时不定的善恶业,定能招现法果。若还有顺生、顺后的定业,则证明尚未永离杂染,还要受异熟果。而时果俱不定业,以永离染故,不再受果。

已六 明业即受果

问:于何功德田起业定即受果?(此颂补充说明上科定业相的第三因)

于佛上首僧 及灭定无诤 慈见修道出 损益业即受

此举六种功德田,若于此六功德田作损益业,当即受果。

1、于佛上首僧,佛虽非声闻,但仍属圣僧所摄,是僧中的上首。2、于从灭尽定出

139

分别业品第四

者,因此定中极似涅槃,初出此定时,其身殊胜(此生命体是尊贵高尚的),是胜上依身。3、从无诤定出者,因此定为止他烦恼。以无量有情为所缘境,初出此定,由于无量殊胜功德熏身相续,最为殊胜。4、从慈心定出者,因此定中,以无量有情为所缘境,意慈随转,增长安乐,初出此定,由于无量殊胜功德熏身相续,最为殊胜。5、从见道出者,此见道中永断见惑,获得清净依身。6、从修道出者,此修道中永断修惑,得阿罗汉,获得殊胜依身。此上五种依身,取初出定,名殊胜功德田,若于彼身行损益业,当即受果。

已一 明二受

有没有一种业,唯招心受,非身受异熟,或招身受,非心受异熟呢?有的。

已 戊 二

明 心 狂 等

一 明 二 受

五 明 身 心 受 二

诸善无寻业 异

许唯感心受 恶唯感身受 是感受业

心受业:与第六意识相应之受,名心受。感其心受相应之异熟果之业,名心受业。

身受业:与前五识相应之受,名身受。感其身受相应之异熟果之业,名身受业。 诸善无寻业,许唯感心受:明感心受。从中间定至有顶地善业,唯感心受,不感身受。因为身受必与寻伺俱生(五识为寻伺)。以其无寻唯感心受。(中间定以上不具寻伺)

恶唯感身受,是感受业异:明感身受。欲界恶业,唯感身受,不感心受。因为苦受在前五识身,如与心俱苦名忧。忧非异熟,因忧受为分别起,异熟即无分别起。是感身受的二业差别,欲界善有寻业通感身心受业。

已一明心狂等 有情心狂在何识、何因、何处?

心狂唯意识 由业异熟生 及怖害违忧 除北洲在欲

心狂唯意识:诸有情心若发狂,唯在意识,因为前五识无分别,定无心狂。 由业异熟生 及怖害违忧:有情心狂,约有五因:列表如下:

1、用药物咒术,令他心狂。 2、或令他饮毒药酒。 3、现威严怖禽兽等。

1、由异熟业因(过去因) 4、放火烧山林。

5、造坑井损众生。 6、作余业令他失念。 2、由怖(现在缘) 3、由害 4、由违 5、由忧

因非人惊怖,遂致心狂。 因恼非人,遭非人害,令彼心狂。 由四大种乖违,能令心狂。 由忧愁过度,能令心狂。

当 感 心 狂 异 熟 果

心 狂 的 五 因

除北洲在欲:欲界五趣中,除北洲外,皆容有狂。地狱恒狂,余趣有情容有狂。欲

140

分别业品第四

界圣中,佛定无狂,其余圣人,若大种乖违亦容心狂。因是圣者,无异熟生;因超五畏(不活、恶名、大众、死、恶趣畏)无惊怖;已离不端正行,为非人所敬,无伤害;已证法性,无忧愁。

1、定业:必要受其果后方得证。

圣者无异熟生令狂者有二 2、不定业:因为已得圣界,就使令无果,

故圣者不从异熟生令心发狂。

欲界

北洲 地狱 恒狂

余三洲——五趣 余趣

余圣人 容有狂

圣者

佛 凡夫

戊六 明曲秽浊 说曲秽浊业 依谄嗔贪生

经说:依谄而生的身语意三业,名为曲业;依嗔而生的身语意三业,名为秽业;依贪而生的身语意三业,名为浊业。

已一 明四业

三 二 叙 明 异 无 说 漏

已 一 明 四 业

戊 七 明 黑 黑 等 业 三

依黑黑等殊 应知如次第 所说四种业 恶色欲界善 能尽彼无漏 名黑白俱非

颂文初二句:总标四业。佛说黑黑等四种业,是依业果性类不同和所治能治之别而立。

颂文后四句:别释四业。如其次第,欲界恶业,其性是染,故名

黑;由此黑业所感的不可意异熟果亦黑,故名黑黑。(因果共黑)色界善业,其性不染,故名白;又所感的异熟果可意亦白,故名白白。(因果共白)欲界的善业,因杂的恶之处,故为黑白;又所感的异熟也杂有非爱之果,亦为黑白,故名黑白黑白。无漏业,其性不染,故非黑;不感异熟,故非白 ,合名非黑非白。以上三业,是所对治,此无漏业,是能对治。

黑黑业 ——欲界不善业

黑黑等业

白白业 —— 色界善业

依所

依业果性类不同而立——所对治 能治

而立

黑白黑白业——欲界善业

非黑非白业——无漏业——————————————能对治

第二白白业中,不摄无色界之善,在卷十六中举出传说,叙述立上面四业,乃其有中有、生有、身口意三业,然无色界虽有生有,却无中有,虽有意业,却无身语业,故无色界被除外。 已二 明无漏断

141

分别业品第四

诸无漏业,主要是指见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和修道中的九无间九解脱道,这些无漏业,能离前三有漏业。

四法忍离欲 离欲四静虑 前八无间俱 第九无间思 十二无漏思 一尽杂纯黑 唯尽纯黑业 四令纯白尽

前一颂:见道中的苦、集、灭、道四法忍,修道离欲九品思惑的前八无间道,共十二无漏思,只能永断不善的黑黑业。四法忍只断欲界见四谛理所断的不善业;八无间道只断修所惑等起的不善业。

后一颂:1、离欲界第九无间道思,能断尽欲界见所断的黑白杂善业及修道所断的第九品纯黑不善业。2、四静虑一一地中的第九无间思。各能永断自地有漏的纯白善业。(此断,非断善体,乃断染污心所,即能缘烦恼。)

无 漏 断

欲界 苦集灭道四法忍 九无间道

前八无间 第九无间断 十二无漏思断

纯黑业(欲恶) 杂业(欲善) 纯白业(色善)

色界四地各第九无间思断

已三 叙异说

有说地狱受 余欲业黑杂 有说欲见灭 余欲业黑俱

前说的四业中,第一,第三皆有异说,虽均出于婆娑论,但并为不正义。于中前师约五趣以明,后师约五断以说。

此颂叙二种异说:1、顺地狱受业,名黑黑业;欲界所余的善恶业,名为黑白杂业。2、欲界刚所断业,名黑黑业;欲界修所断业,名为黑白俱业。

戊八 明三牟尼等

无学身语业 即意三牟尼 三清净应知 即诸三妙行

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 :明三牟尼。牟尼是寂默的意思。无学的身业,名为身牟尼;无学的语业,名为语牟尼;无学之意,名意牟尼。即意不是意业,意业不名意牟尼。由于胜义牟尼,唯以心为体,而心隐微,体相难知。身语二业,由于离众恶可比知心,有比知用,立为牟尼。意业无比知用,故不名牟尼。(意业即不是胜义,也没有比之作用,所以不得名为牟尼。)

身口——离众苦故,可比知心 无学 意 ——胜义牟尼,以心为体

意业——非胜义,又非能比

三清净应知,即诸三妙行:明三清净。身语意三清净业,名三妙行。此三清净通有

142

分别业品第四

漏、无漏善,有漏善能暂时离垢;无漏善能永远离垢。

问:为何无学才称牟尼?

答:无学诸烦恼永寂故,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即名清净,故无学身语即应名牟尼。 戊九 明三恶行等

恶身语意业 语名三恶行 及贪嗔邪见 三妙行翻此

不善的身、语、意三业,说名三恶行。意业是思心所,意恶行中,在意业外的贪嗔邪见(非意业),亦名意恶行。(有部于意恶行以思心所为体的意业外,别立贪、嗔、邪见之三种。经部即说贪等之三种,乃主张业与烦恼都有别体之故,如合为一体,即有无明即行,爱取即有的过失。)与此相反,即善的身、语、意三业,名三妙行,非意业的无贪、无嗔、正见,亦名意妙行。

二 约 前 后 辨

壬 一 约 根 本 明 五 明 业 道 相

四 问 答 分 别

三 明 业 道 依 处

二 明 三 根

辛 一 明 表 无 表 二 二 明 业 道 差 别 五

庚 一 正 明 业 道 体

六 明 业 道 果

五 约 处 成 业 道

四 明 业 道 思 俱 转

三 义 便 明 断 善

二 明 业 道 名 义

已 一 明 业 道 性 二

戊 十 明 十 业 道 六

庚一 正明业道体

所说十业道 摄恶妙行中 粗品为其性 如应成善恶

初句标名;次二句出体;最后一句归结。

经中所说有十业道。以前面的三恶行、三妙行中的粗品易知的摄为十业道体。如其所立,摄前妙行,名善业道;摄前恶行,名恶业道。

身恶行 恶行与 语恶行

业道相摄 意恶行 身妙行 妙行与 语妙行

业道相摄 意妙行 令有情断命、失财、失妻等 如加行、后起打搏、饮酒等 虚诳语、离间语等

染心说笑话等(轮王、北州染心歌咏) 贪、嗔、邪见等 轮王、北洲贪等

粗显——业道

非粗显——非业道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加行、后起善及离饮酒,施供养等 离 虚 诳 语 等 爱 语 等 无贪、无嗔、正见 诸 善 思 等

粗显——业道

非粗显——非业道

143

分别业品第四

注:以五不男——意乐轻动,故不能断善根;余男女——意志坚定,故能断善根。 断善根以什么为体?断善根以非得为体。因为断善根位,善得不生,善非得相续而生,善非得生位,名断善根。

断善根后,还能不能续善根?如何续?断善根后,还能续善根。续善根时,有二条件:1、疑有因果,善根得续;2、起正见信有因果,善根复续。

前说断善根是渐断,此说续善根是九品顿续,然后渐渐现起。如病人就医顿时除病,但气力要渐渐增长。现世续善根的除造五逆罪人,因为经说造逆并断善根者,是不能在现身中续善根的。然他们有没有续善的可能?有如下表:

由邪教力断者,将生地狱时(中有位) 造逆者并断善根 由宿习邪见力断者,地狱将没时

地狱现身时善根不续

续善根

已四 明业道思俱转

业道思俱转 不善一至八 善总开至十 别遮一八五

业道思俱转:总标。不管是善,不善业道,都离不开思心所,与等起思俱时而转。 不善一至八:明不善业道与思俱转。十不善业道 中,有一俱转乃至八俱转,无九、十俱转。因为贪嗔邪见意三业道,各依自力现前,决不能同时生起。一俱转,如贪嗔邪见随一与思俱转。八俱转,如于加行位,遣使造杀等六恶业,自行欲邪行,此时七业道究竟。行欲邪行时,必有贪心,为八俱转。

善总开至十 别遮一八五:明善业道与思俱转。十善业道通据隐显,名为总开。隐是处中善,显是律仪。约隐显则有十俱转。如果别据显相,则没有一、八、五俱转。

十 善 业 道 与

俱 转

口 业

不邪淫 不诳语 不间语 不恶语 不秽语

善意识现前得五支 善五识现前得具戒

依无色尽智无生智现前得具戒 静虑尽无生智现前得具戒 善意识现前并具戒

有随转色七并意识

149

不偷盗

恶无记心现前得具戒

善 意 识 善 五 识

无贪 无嗔 无贪 无嗔 正见 不杀生

恶无记心现行一支 善五识现前 尽无生智现前 善意识现前 恶无记心得三戒 善意识现前得二支 善五识现前得三戒 善意识现前得近住三戒

三 四 五 六 七

一俱转

分别业品第四

已五 约处成业道

不善地狱中 粗杂嗔通二 杂语通现成 余欲十通三 无色无想天 前七唯成就 贪邪见成就 北洲成后三 善于一切处 后三通现成 余处通成现 除地狱北洲

问:善恶业道,于何界趣处,几唯成就?几通现行?

前三句:明地狱不善。十不善业道,于地狱中,唯粗恶语,杂秽语,嗔三业道通现行,成就。因由相骂,有粗恶语;由于悲叫,有杂秽语,由互相憎,有嗔恚。贪邪见二业道唯成就,不现行。因地狱无可爱境,贪不现行;现见业果,邪见不起。(成就,约得而不失说;现行,约发生活动说)

次二句:明北洲不善。北洲唯成就贪嗔,邪见而不现行。不摄财物,为我我所;贪不现行;身心柔软,无有恼害,嗔不现行;无恶意乐,邪见不现行。唯杂秽语通现行,成就,因彼有情,有时染心歌泳。

余欲十通三:明欲界余处不善。余欲界中天、鬼、傍生及三洲人,十恶业道,皆通成就,现行二种。然有差别者,天、鬼、傍生身三语四前七业道,唯有处中,无不律仪,人趣三洲俱有处中及不律仪。

杀生 偷盗 邪淫

现行 成就 现行 成就

现行 成就

地狱 北洲 天 鬼

前七业道 唯处中

十 诳语 恶 恶语 业 间语 道 秽语

贪 嗔

傍生 无不律仪 三洲人具处中不律仪

邪见

善于一切处 后三通现成:明善业道通三界五趣。此下明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在三界五趣一切处中,可以通于现行,成就的,唯最后的无贪、无嗔 、正见三善业道。

无色无想天 前七唯成就:明无色无想天。圣者生无色界,唯成就过、未、无漏七支律仪,彼无色故,七支律仪定不现行。无想天中,因为无心,亦不现行,唯成就过未静虑律仪所摄的七支律仪。

余处通成现 除地狱北洲:明余处善。除北洲地狱,其余欲色二界天、人鬼、傍生四趣,名余处。在此四趣中,身三语四的七支善色,一一皆通现行,成就二种。然有差别者,鬼及傍生,唯有处中善,不具律仪,而于色界,唯有律仪,无处中善;通具处中善及律仪的,是三洲人及六欲天,但六欲天只有定道律仪,无别解脱律仪,三洲人三种

150

分别业品第四

律仪皆有。如下页图: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十 不妄语 善 不间语 业 不恶语 道 不秽语

无贪 无嗔 无痴

色界 欲天 鬼 畜 三洲人

三界五趣

处中善 定共戒 道共戒 别解脱戒

现行 成就

现行 成就

无色界、无想天

现行 成就

已六 明业道三果 不善及善业道,所得果如何?

皆能招异熟 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断命坏威故

皆能招异熟 等流增上果:总明三果。十恶业道,皆能招感异熟,等流、增上三果。行十恶业道从命终堕落地狱是异熟果。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及《对法论》都说,于三恶趣中,堕下中上品业,受傍生、饿鬼、地狱异熟。《华严经十地品》则说下品是饿鬼因。受三恶趣异熟果已,来生人中,余业未尽,还要受等流、增上果。列表如下:

十恶业道 杀生者 不与取者 欲邪行者 虚诳语者 离间语者 粗恶语者 杂秽语者 贪者 嗔者 邪见者

等流果 寿命短 资财乏匮 妻不贞良 多遭诽谤 亲友乖违 常闻恶声 言不威肃 贪心炽盛 嗔心增长 痴心浓厚

增上果 光泽鲜少 多遭霜雹 多诸尘埃 多诸臭秽 所居险曲 田多荆棘咸鹵

时常变改,不能随意受用 果少 果辣 果少或无果

此令他受苦 断命坏威故:

明别释所以。即为什么十恶业道各招三果呢?(就杀生略为说明)

杀生是令他人受苦,故感地狱异熟果;断他寿命,故招寿命短促之等流果;坏他威光,故招资具少光泽的增上果。其余业道,类此可知。

十善业道也感三果,如不杀生,生于天中是异熟果;天中果满,来生人中,得寿命

151

分别业品第四

长是等流果;由此善因,感外资具,有大光泽是增上果。其余九善业道和上九不善业道相违,推此可知。 戊十一 明三邪行

又契经说,八邪支中分色业为三,即邪语、邪业、邪命。邪语是由嗔痴所生的语业,邪业是由嗔痴所生的身业,邪命是由贪痴所生的身语二业。为什么在邪语、邪业之外,另立邪命?

贪生身语业 邪命难除故 执命资贪生 违经故非理

贪生身语业 邪命难除故:明正答所问。由贪心所生的身语二业,因为难以断除,另立为邪命(为生命而起的不善身语二业名邪命)。由于贪细微,能夺诸有情的心,不易觉察,贪所起的业,又难禁护。所以佛为令行人能殷重修习正命,所以离前邪语,邪业外,别说一邪命。如有颂说:“俗邪见难除,由恒执异见;道邪命难舍,由资具属他。”

执命资贪生

违经故非理:明破所执。有余师执缘命资具(执缘活命,诸资生具),

贪生身语,名为邪命,非一切贪皆名邪命,如戏乐歌咏,虽从贪生,不资命故,非邪命,此释违经,不合正理。如戒蕴经中,观象斗等,世尊亦,立在邪命中,以邪受外境,虚容延命,是贪所生,皆名邪命。

比丘当离四邪命,四众弟子当离五邪命。四邪命:1、下口食: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二仰口食,观星宿推测盈虚,三方口食,谄媚豪贵,游说四方,四维口食,以咒术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为业者。

五邪命:1、诈现异相,博取信仰,2、自说功德学问;3、占相吉凶;4、高声现威,大言壮语;5、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

六 明 三 断 果

五 明 三 学 果

四 明 诸 地 果

三 明 三 世 果

二 明 三 性 果

已 一 十 九 八 总 明 明 明 明 诸 书 顺 诸 法 等 三 业 异 体 分 果 名 善

七 明 施 戒 修

六 明 菩 萨 相

五 明 三 时 障

四 明 三 重 障

三 明 引 满

二 明 本 论 业

戊 丁 一 三明 杂业 明得 诸果 业六 十

己一 总明诸业果

如前所说,果有五种,此中何业,能有几果?

断道有漏业 具足有五果 无漏业有四 谓唯除异熟

余有漏善恶 亦四除离系 余无漏无记 三除前所除

“余有漏”指断道外所余有漏。“余无漏”指断道外余无漏。断道,指无间道。此无间道有二种功能:以能证无为说,名能证断;以能断烦恼说,名能断惑,所以名断道。此断道分有漏业、无漏业二种,今将诸业得果,列表如下:

152

分别业品第四

断 道

无漏业(四果) 非断道

有漏善恶(四果) 无漏无记(三果)

有漏业(五果)

异熟(异熟果是有漏业所招感的,无漏业不招感果) 等流 增上 士用 离系

五果

注:异熟果是有漏业所招感的,无漏业不招感果。 己二 明三性果

善等于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后二三三果

善等于善等:总标三性。前善等,指善不善无记三业。后善等,指善不善无记三法。将善等业望善等法,以明果数。善等三业,以色行二蕴少分为体。善等三法,以五蕴为体。

初有四二三:分别三性对果。善业望善法有四果,五果中除异熟果,因为异熟果是无记故。望不善法有士用、增上二果;因善引生,是士用果;善法不障是增上果;善望不善,非同类故,无等流果;非断道故,无离系果。善业不招不善果,无异熟果,望无记法,有异熟,士用,增上果,因不同类,无等流果,非择灭故,无离系果。

中有二三四:不善业望善法,有士用、增上二果;望不善法,有士用、增上、等流三果;望无记法,有四果。五果除离系果。

后二三三果:无记业望善法,有士用、增上二果;望不善法,有士用、增上、等流三果;望无记法,有士用、增上、等流三果。

善业

性相对果

望 善 法 四果 望不善法 二果 望无记法 三果 望 善 法 二果 望不善法 三果 望无记法 四果 望 善 法 二果 望不善法 三果 望无记法 三果

异熟 等流 士用 增上 离系

五果

不善业

无记业

问:无记与不善如何为等流?

答:谓遍行不善(即苦谛下的邪见、身见、边见、疑、无明并集谛下的二见,疑、无明,所相应业,为遍行不善业)及见苦所断惑(即苦谛贪嗔慢等,非遍行相应惑业)此二业为同类因,是诸同类,皆能引生,身边二见,二见业望彼二见果,虽性不同,以同是染污故,与不善为等流果。

己三 明三世果

过于三各四 现于未亦尔 现于现二果 未于未果三

153

分别业品第四

此颂以三世业对三世法明果多少。三世业范围较狭,以色、行二蕴少分为体。三世法范围较宽,以五蕴为体。

过去业望于三世法,各各具有四果。五果中,除离系果。离系果是无为法,无为法的自体,不属于三世所摄。现在业望于未来法,也同前一样具有四果;望于现在法,有士用、增上二果,为俱有、相应因,有士用果,为能作因,有增上果,因现在只一刹那,无异熟果,因现在无前后,无等流果,因堕三世,无离系果。未来业望未来法有增上、士用、异熟三果,未来虽无前后,但其善恶业为因,当有异熟果。

三世相对果

过去业

过去法 现在法 各四果 未来法 现在法(二果) 未来法(四果) 未来法(三果)

异熟 等流 士用 增上 离系

五 果

现在业 未来业

论说:“不说后业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后业果故。”是释颂中现在世不说过去法,未来世不说现在、过去法的意思。

己四 明诸地果 同地有四果 异地二或三 此二句颂,是约诸地业望诸地法,能为果的差别。

同地有四果:九地中,随便哪一地业,对于同地法,能为四果,五果中除离系果,因离系果不属地所摄。

异地三或三:九地业中,有漏业及无漏业。若是此地有漏业,对于异地法,能为士用、增上二果。如欲界加行善心于入初禅定有引生力,是士用果;于彼法不为障碍,是增上果。若是无漏业,对于异地法,能为三果,加等流果,因无漏法,不堕界地,异地相望,有同类因,可为等流果。

九地

此地因得他地果为异地

自地因得自地果为同地

异熟 等流

士用 五果 增上 离系

有漏 无漏 己五 明三学果

学于三各三 无学一三二 非学非无学 有二二五果

学业 三学业 无学业

非学非无学

学法

三学法 无学法

非学非无学法

色蕴少分 无漏戒为体 行蕴少分 道共思为体 有漏色行二蕴少分为体

以学位有为无漏为体 以无学位有为无漏法为体

除有为无漏法外,以余一切法为体

154

分别业品第四

学于三各三:有学业望于学等三法各为三果,学业对于学法,无学法各能为等流、增上、士用三果。学业与学法同是无漏,是等流果,学业不障学法的生起,是增上果,学业与学法,有引起力,是士用果,学业与无学法为三果者亦尔,学业对于非二法,亦有三果,除异熟、等流,能为断惑证真,故有离系。

学业

学 法 无学法 非学非无学法

异熟 等流 增上 士用 离系

注:学业是无漏的不感异熟果,学业是有为的不得离系果。 学业望无学法三果,其中士用果约在金刚定时引生尽智说的。

无学一三二:无学业对于学法,能为一果,即增上果,因为无学业不障学法生起,是增上果,对于无学法,能为士用、增上、等流二果。无学业于无学法,同是无漏,是等流果,有引生力,有士用果,不障生起,有增上果,对于非学非无学法,能为士用、增上二果。

无学业

学法 无学法 非学非无学法 异熟(无学的无漏业不感异熟果) 等流 增上 士用

离系(因为无学业是有为的,所以不得此果)

后二句颂文:非学非无学业,对于学法,能为士用,增上二果,因为一切学人当

初皆从有漏心引生无漏观,故有士用果,不障学法生起,有增上果;对于无学法,能为二果,同前学法;对于非二法,能为五果,同前有漏道业具有五果一样。

非学非无学业

学法 无学法 非学非无学法

异熟 等流 士用 增上 离系

己六 明三断果

见所断业等 一一各于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以行蕴少分为体 以色行二蕴少分为体

以四蕴为体,除色蕴 以五蕴为体

以一切无漏法为体

后有一二四 皆如次应知

见所断业 三断业 修所断业 非所断业

见所断法 三断法 修所断法

非所断法

155

分别业品第四

初三句颂文:三断业,一一各于三断法为果的差别。见所断业,对于见所断法,能为士用、增上、等流三果。身见相应思业,能引生边见等,有士用果,同是染圬性,前后相生,有等流果,不为障碍,为增上果;对于修所断法,能为四果,除离系果,因为离系非修所断法;对于非所断法,能为一增上果。

见所断法

见所断业 修所断法

非所断法 异熟果 等流果 增上果 士用果 离系果

中二四三果:修所断业,对于见所断法,能为增上、士用二果,无间引生,有士用果,不为障碍,有增上果;对于修所断法,能为四果,除离系,因为修所断法,不是无为;对于非所断法,能为士用、增上、离系三果,修所断业有漏善心能无间引生非所断法无漏心,有士用果,不为障碍,有增上果,修所断业有漏道断惑,能证非所断法择灭,有离系果。

见所断法 修所断业 修所断法 非所断法

末后二句颂文:非所断业,对于见所断法,能为一增上果;对于修所断法能为士用、增上二果,从无漏观出时,可能引生有漏心,知有士用果;对于非所断法,能为四果,除异熟果,因为无漏业不招异熟果。

见所断法

非所断业 修所断法

非所断法 异熟果 等流果 增上果 士用果 离系果

异熟果 等流果 增上果 士用果 离系果

戊二 明本论业(本论:惠晖说指发智论)

染业不应作 有说亦坏轨 应作业翻此 俱相违第三

染业不应作,有说亦坏轨:明不应作业。此有二说:有说从非理作意等起的染污身、口、意三业,名不应作业。有余师说,非但染污业,名不应作,就是坏轨则的身等三业,也名不应作业。(如:应是行住,如是著衣吃饭等无记业,违背世俗礼仪之类的皆是。)

应作业翻此:明应作业。有说善业,名应作业。有余师说,合轨则业,亦名应作。

156

分别业品第四

俱相违第三:明俱非业。俱违前二,名第三非应作非不应作业。若依初师说,四种无覆无记及有覆有记业,皆为第三业;依后师说,无记中则除威仪路。(上二说中,谁说为正?正理四三说:“若依世俗,可亦可然,若就胜义,前说为善。)

已一 明业感多少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问:此引业,是由一业引一生呢,还是引多生呢?又此一生,但为一业所引呢?还是多业所引?

答:但由一业唯引一生,此约总报而言,若约别报则由众多满业圆满。譬如画师,先以一色图其形状,喻引业;后填众彩,喻多满业。

已二 明引满因体

已 戊 二 一 三 明 明 明 引 业 引 满 感 满 因 多 因 体 少 二

二无心定得 不能引余通

能引能满有情之生命体的,不唯是业力,一切善不善法,都有引满的功能,不过由于业力殊胜,所以特就引满二业而说。唯当注意的,就是在这当中,与业俱有的,固然能引能满,假定不与业俱,势力微劣,只能为满不能为引了。他们的体性怎样? 上二句颂,是说二无心定及善恶得,只能为满,不能为引。二无心定,虽有异熟,而非能引,其能引业是第四静虑及有顶等至。又二无心定因为无心不与业俱行。善恶业得虽与业俱有,但诸业与得不是一果。除上三类,余一切善恶法,皆通引满。

色法 心法 有漏法 心所法 二无心定得 不相应法

余 法

与业俱者,能引能满,势力强故

不与业俱,唯满非引,势力劣故

庚一 明障体

三障无间业 及数行烦恼 并一切恶趣 北洲无想天

五无间业,是业障体;数行烦恼(恒起烦恼)是烦恼障体;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是异熟障(报障)体。(有此果报,必障碍佛法听闻及圣道的修持。)

二 约 处 辨

庚 一 明 障 体

二 别 明 业 障

已 一 正 明 三 障 二 戊 四 明 三 障 二

此三者为何说为障?婆沙百五十说:“如是三种能障碍圣道及圣道加行善根,是故名障。为什么不忏烦恼障、报障而但忏业障呢?这有两种意义:一者业力甚大,故须先忏,烦恼障潜伏力弱,故后忏之,至于报障已结成恶果,只有受报,无法忏除了。二者,忏悔业障,犹如去其水土之缘。由烦恼种子自然干枯,恶法实无法出生。

157

分别业品第四

上品 猛利 烦恼

数行,难伏除故,说为障体。

中品 下品 迟钝 非数行,易伏除故,非障

体。

论说:“此三障中,烦恼与业,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内,亦不可治。”(不得圣道)

庚二 约处辨 问:上述三障,于何趣中有?

三洲有无间 非余扇掳等 少恩少羞耻 余障通五趣

前三句颂文:明业障处。人趣中,除北洲外,余三洲的男女才有造无间业。余扇掳等,虽杀害父母,但非无间业,因为彼父母对他少恩少爱念,他对父母亦少羞耻,惭愧心,没有重恩,所以无无间罪。(北洲人禀性善良,成就本性尸罗,无无间业。诸恶趣中,虽有杀害父母等事,但不成无间罪,因为鬼及傍生无深恶意乐;地狱中已现见诸恶业果。天中无恶意乐及已现见诸业果,不作无间业。又大德说,傍生类中,觉慧分明,亦成无间,如聪慧马。曾闻有马,人贪其种,令与母合,觉知是母,便即羞死。)

余障通五趣:明余二障处。余烦恼、异熟障,通于五趣,然异熟障,于人趣中,唯北洲;于天趣中,唯无想天。

人趣 五 趣 天趣 三

男女 五不男 北洲 无想天 余天 恶趣 三 洲

业障——五无间业为体 烦恼障——数行烦恼为体

异熟障——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为体

庚一 明业障体

业障以五无间为体,五无间以何为体?

此五无间中 四身一语业 三杀一诳语 一杀生加行

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于五无间业中,有四属于身业,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说,应以身语意三业为体。)

六 明 无 间 同 类 五 明 罪 重 大 果

四 明 加 行 定 无 间

三 明 成 逆 缘

二 明 破 僧

庚 一 明 业 障 体 已 二 别 明 业 障 六

有一属于语业,就是破和合僧。(此据有部学者说,以身语二业为体,若据经部上座部

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名为三杀;破僧诳语,名一诳

15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5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