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3-05-28 22: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7卷第6期2006年1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hua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7No.6Dec.2006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陈 文 革

(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认知现象政治和现实,为制定某种政策或采取某项行动制造舆论,,揭示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

[关键词] 隐喻; 政治语篇; 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 H0-05 [[] 1673-0755(2006)06-0088-04

一 、(一)[4]

响。他指出语篇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是辩证的。语篇一方面

由社会结构构建并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社会结构各个方面的构建。这些方面间接或直接地影响、限制着语篇。因此,可以说社会结构决定了什么可以在语篇中表达出来而什么不能。反过来,语篇又显示了反映在语篇中的世界的意义。

二 隐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Lakoff和Johnson在论述隐喻的专著中称隐喻不仅体现

权力、冲突、控制、统治等政治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语篇,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几乎所有语篇都可以认定为政治性的,也因此所有对语篇的分析都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政治语篇。如家庭会议,也涉及到权力与控制,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讲,也可把它视为政治性的会议。在人与人之间、机构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都会产生权力与控制的问题。但是若这样把所有的语篇都当作政治语篇看待,过于拓宽政治语篇的范围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不妨把政治语篇限定为那些与正式或非正式政治背景和政治从事者,特别是政客、政府、政治传媒以及在政治环境下为取得政治目标的政治支持者有关的语篇。这种限定也并不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如何看待一个家庭对一政治事件的讨论?是把它看作是家庭语篇或是政治语篇?在某个层面上,两者都是,就看它的侧重点是什么。

Sykes认为意识形态是有关世界本质及其运作方式的思

[1]

在语言中也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中,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

[5]在。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源域)来理解和经历另

一类事物(目标域)。Lakoff和Johnson列举了三种隐喻:结构性隐喻,即一种概念通过另一种概念来构建,如“Argumentis

war”。方位性隐喻,即抽象的概念系统通过空间概念系统组

织起来,如HAPPYISUP;SADISDOWN.GOODISUP;BAD

ISDOWN。这类隐喻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特点和我们观察事

物的方式(文化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实体性隐喻,即我们与物质实体,特别是我们的身体的接触使我们能用不同方式把对事件、活动、情感和思想等看法通过一些实体、物质来表达,如INFLATIONISANENTITY。拟人是最明显的实体性隐喻,它把一些物质实体进一步细化为人,从而使我们能以人的动机、特征和活动来理解各种各样不是人实体的经历。隐喻概念和用来表达这些概念的词语之间存在着许多蕴涵关系,透过各种各样的蕴涵关系,新隐喻将我们种种相关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对我们今后看待某一事物的方式产生影响。

每个隐喻都会带出一个历史脚本(script)或一个背景事件(frame)。Schank把历史脚本定义为对将在一个众所周知

[6]和明白的情况下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组期待。历史脚本是

想或理论。通过界定社会世界的参与者与过程以及它们的关系,通过界定关系的评估标准和这些关系可能被改变的方式,意识形态解释了事情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意识形态使我们能够理解世界,评估世界并且在世界中从事一些有意义的行为。Kress指出意识形态是有关源自于意识形态使

[3]

用者的历史和社会位置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

[2]

态在语篇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为了“理解”语篇也在有意无意地利用意识形态。

(二)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Fairclough把语篇看作是一种语言实践。它以一种社会

实践的形式再现世界,人们根据语篇来行事并互相产生影非常有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摆明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收稿日期] 2006-08-12[作者简介] 陈文革(1972-),男,福建南安人,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

第6期          陈文革: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情,其他人的各种行为会暗示些什么内容。历史脚本使我们少思考,从而简化思维的加工过程。Werth把背景事件

(frame)定义为一种“经验空间”。它代表了个人和言语社区

[7]针对具体的语言表达的一些浓缩、凝练的经历。语言表达

89

目标群体的共鸣,谁就为能为他的政策观点赢得更多的支持。

(一)隐喻的框架作用

隐喻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政治语篇使用了丰富的隐喻,这种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代表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政治语篇中的新隐喻提供了新的选择材料的角度和观察的方式。例如,美国在对外宣传中经常把一些潜在的对手,特别是那些不愿意与它合作,敢公然跟它叫

(roguenations)来比喻。嚣的国家,用“无赖国家”“无赖”一词

如一个单词会使人回忆起通常出现该表达的经历。“某些事件,就像某些人物和地方一样,成了某行为和政策定位的象征。这些事件、人物和地方起到了‘方向性隐喻’的作用。”

[8]

隐喻经常通过援用现在实践与过去实践的对等式,帮助我们重构政治现实,为政策导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使用者所使用的历史脚本和背景事件来连接过往经历与现在事件的认知系统,从而发现意识形态连续体。

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人类大脑认知世界的方式。如上面所提到,隐喻使我们能以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甚至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但在选择显来源域的某些特征时,一致的地方。因此,,价值观、“突出”来,哪些方面应该“隐藏”起来的。三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参与国家事务,改造社会。在政治斗争中,经常要为自己的行为、政策辩护,否定、攻击对方的观点、政策。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重新解释政治现实,利用语言来操纵人们的思想。Chilton和Schaffner提出合法化(legiti2

matization)和非法化(Delegitimatization)的概念。他们把合法

在日常的生活中隐喻目无法纪,不可信赖、不道德的、不诚实的或胡作非为的人。因此所隐喻的主要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家,被列为“无赖国。这些内涵构,它带出社会的政治智,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重新框架关于“无赖国家”新闻报道的隐喻空间。与“无赖国家”相对应的关键内涵包括:对自己的国民实施酷刑,其统治者为自己利益掠夺国家资源;不遵守国际法,威胁邻国,公然违背其加入的国际条约;千方百计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其他先进军事技术,以威胁他国;资助全球恐怖主义分子;反对美国的价值观,反对美国以及其所代表的一切。

从政治智慧看“,无赖国家”这个隐喻既是创新,又承袭了旧有的传统。创新在于将“无赖”与“国家”放在一起构成一个隐喻“,无赖”的恶劣品行、败坏道德和国家的复杂性放在一起,产生令人讨厌的效果。承袭是指它与我们生活中已有关于“无赖”的概念和这个概念包含的价值诉求、感觉经验结合起来,直接、明白地揭露了类似国家对世界的危害,使公众很容易地接受这个隐喻。“无赖国家”这个概念很快成为揭示藐视国际法、危害世界和平的国家非法行为的有效概念,这种隐喻一旦与反恐斗争联系起来,对于美国打击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听从其指挥形成有力的支持。

(二)隐喻的筛选作用

化解释为政治活动者在以直白或映射的方式提出理由让人信服遵从时所使用的语言技巧,[9]其中就包括隐喻的使用。政治活动者利用隐喻等语言技巧,一方面极力宣扬自己的政绩和美化自己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丑化、诋毁对手的形象,攻击对方的政策。

在政治实践中,要让他人相信你,做你想让他们做的,所持的观点能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利,就必须操纵,至少注意再现的语言形式,来再现人们所能知道、相信的甚至是人们的看法。为什么人们所能知道、相信的事实甚至是他们的看法,还能被人所操纵?这就需要了解什么是事实。按照习惯的解释: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事情又被解释成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信息(消息)在信息论中是指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受符号者(读者)事先不知道的。按照上述解释,事实是客观存在着的,信息是通过符号被传送的。事实被你我他目睹,事实被言说。任何耳闻目睹,它只要出现在人的记忆中,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被保留,它也是被语言组织过的,所以不存在不依附于符号的事实,信息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事件的真实只能在被描述中表现,只能在约定俗成的语言规

[10]则中体现。描述所用符号的非透明性就注定了“描述的”

社会和政治现实毕竟是抽象的思想系统,一般人很少接触复杂的政治实践,更少参与政治活动,因为这些似乎都离普通老百姓很远。因而一个政治家要达到政治目的,赢得公众支持,把自己的政治观点灌输给民众,使其易于理解和接受,就需要用隐喻来使这些抽象的思想概念化、具体化,使其贴近普通大众。不同隐喻带有不同的倾向性,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因此,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帮助大众筛选信息的作用。例如,针对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美国各界存有很大争议。一些人把这次战争称为“另一场‘越战’”,而布什父子和他们所代表的政府却坚持把它描述成“另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如:

1.“Theyhavecommittedoutrageousactsofbarbarism”he[Bush]chargedatarallyinMashpee,Mass.”Brutality-Idon’tbelievethatAdolfHitlereverparticipatedinanythingofthatna2ture,”headded,inabitofverbaloverkill(Newsweek,12Nov.90)

不等于“真实的”,但是它可能具备真实性。这就给隐喻提供了空间。毕竟社会以及政治现实是抽象的思想体系,需要隐喻来使它们概念化并加以传递。谁的隐喻更生动、更能引起

90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恶棍,伊拉克人民则是弱者,英雄要把弱者从恶棍的迫害下解救出来。于是,战争就变成了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对于这种普通的隐喻,人们一般是毫无戒心的,所以这种隐喻概念很成功地帮美国政府说服民众,达到了发动一场“正义”战争的目的。我们来看看美国媒体是如何描述布什以及其所代表的美国,萨达姆以及他所代表的伊拉克的:

在描述萨达姆时,

1、把萨达姆说成是“野蛮的、不道德的”:

a.IftanksmoveintoSaudiArabia,mockingBaghdad’sbutchermaynolongerseemstobefunny.(Newsweek,24Sept,90)

b.Iraq’sleadermaya-trenchedtyrant,butforisof,unityandself-reli2(,2丧失理智”:

SaddamHusseinthinksintermsofcircles”saidAmitziaBaram,aHaifaUniversityexpertonIraq.(Newsweek,13Aug.90).

b.Surely,SaddamHusseinmusthavebeenoutofhismindtoinvadeKuwait.(Newsweek,lOct.90)

3、说萨达姆“不成熟”:

a.SaddamseemedtobeplayinghisfamiliarroleasbullyoftheMiddleEast.(Newsweek,6Aug.90)

b.Thefecklessinternationalresponsetohismuscleflexingduringthepastdecadehasnourishedhisbeliefthathehaslittletofearifhemisbehaves.(Time,13Aug.90)

2.We’redealingwith“Hitlerrevisited,”atotalitarianismandbrutalitythatisnakedandunprecedentedinmoderntimes.

[11]

小布什一次在海军基地的讲话中,也把伊拉克的暴乱分子形容为像“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一样“残忍的敌人”,他说在道德上,对伊战争与二战时盟国与“轴心国”战争是对等的。按照“统治者即国家”“国家即人”,这个隐喻,希特勒即德国,萨达姆即希特勒,美国发动的就是另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而相反地,一些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民主党议员却将这场战争比喻为越南战争:“Thisis

GeorgeBush’sVietnam.”“WearefacingaquagmireinIraq,justaswefacedinquagmireinVietnam”。对此,布什总统都是极

[12]

力反驳的,说“这种类比是错误的”“,它会给萨达姆传递错误的信息”。事实上,两方都是想通过筛选一些对他们有利的信息传递给民众,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人们通过越南战争这个背景事件和历史脚本,想到的是“混乱、难以预料、赢、不受欢迎”。对伊战争会使美国陷入像其在“泥潭”,浪费国家的人力、财力达姆身上,同起来,,他要传递给民众的信息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出发点是维护世界和平,拯救世界,所以这战争从道义讲是正义的、合法的。”“越南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背景事件的目标域都是伊拉克战争,但很明显,它们指向不同的地方,强调着不同的信息,传递着不同的观点,目的也是为了重构政治现实。

(三)隐喻的情感激发、劝说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劝说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依靠劝说者的性格和可信性;第二种方法是依靠劝说者在被劝说者中激起感情的能力;第三种是依靠“真理或表面上是真理的证据”。劝说能力应该是所有政客最主要的能力,为了兜售自己的政治信仰,他就得应用各种手段来劝说民众接受他的观点。政客劝说的主要一种方法是通过诉诸感情。隐喻具有很大的情感移就功能,它能“偷偷地把感情带进

[13]

来”。宣传家和政治家都擅长使用带有倾向性的或暗示性

相反地,他们却把布什塑造成一位英雄,一位理智、成熟、文明仗义、讲道德的人物,如:

a.PresidentBushstoodinfrontoftheUnitedNationslastweekandofferedwhatseemedlikeanolivebranchtoSaddamHus2sein.(Newsweek,15Oct.90)

b.Bushsoundslikeahigh-schoolfootballcoachontheeveoftheBigGame…(Newsweek,21Jan.91)

美国媒体、政府使用了这一系列的隐喻、历史脚本和背景事件,旨在重构政治现实,引导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为其对伊军事行动的顺利实施寻找法理上的依据与道义上的支持。尽管许许多多的人看得出事实并不是像这些隐喻所说的那样,但一旦他们接受了这些隐喻,这战争就像一场正义的战争了。这就是政客们所乐于使用的隐喻的劝说功能。

(四)隐喻的类推说理作用

的词语来达到劝说的目的。19世纪早期的政治家约翰伦多夫(JohnRandolph),在侮辱一位政敌爱德华利文斯顿时说,他是“amanofsplendidqualities,bututterlycorrupt.Likerotten

mackerelinthemoonlight,heshinesandstinks.”这番侮辱之辞

把利文斯顿才华出众的美名变成了一种累赘。在这个隐喻中,倒成了腐败的一种标志,腐烂时发出的臭气反而使其大为生色。伦多夫使用了“moonlight”一词,来暗示变质的鱼在月光下不会看上去那么光亮,以此暗示利文斯顿是什么货色,从而激起人们对利文斯顿鄙视的感情。

在“海湾战争”前,为了达到让民众支持,至少不反对其发动的战争,为了让民众相信对伊战争是正义、合法的战争,美国媒体、政府用了大量的隐喻,把伊拉克,主要是萨达姆说成是一个野蛮、不开化、独裁、失去理智、不成熟、欺压百姓的懦夫,而把布什描绘成是文明、讲道德、理智成熟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从认知图式看,美国被描绘成一个英雄,萨达姆是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让民众支持其发动对伊拉克战争,试图向其国民兜售“自我保护”的故事(self-defencestory),说萨达姆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石油生命线”。按照“国家即人”的推理,如果一个人的喉咙被卡住,就无法呼吸,其健康就受到损坏。同样地,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线受到威胁,其经济活动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势必威胁美国的经济健康运转,国民生活质量必然受到损害。然而其国民却不买这个账,毕竟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不是“正义”的人应该做的事。所以他又发明了“仗义”故事

第6期          陈文革: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rescuestory),说伊拉克正在(rape)科威特人民。同样“强奸”

91

al.(eds.).The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C].Ox2ford,UK:BlackwellPublishing,2001.238.

[2] Sykes,M.DiscriminationinDiscourse[A].InvanDijkT.A

(ed.).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Vol.4[C].Lon2don:AcademicPress,1985.87.

[3] Kress,G.IdeologicalStructuresinDiscourse[A].Invan

DijkT.A(ed.).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Vol.4[C].London:AcademicPress,1985.29.

[4] Fairclough,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Cam2

bridge:PolityPress,1992.63-67.

[5] Lakoff,G.&Johnson,M.WeLiveBy[M].

Chicago:Universityof,1980.3.

[6],R.andIntelligence

L):UP,1998.7-9.P.Worlds:RepresentingConceptualSpacein

NewYork:Pearson,1999.43.

[8] Stuckey,M.E.RememberingtheFuture:RhetoricalEchoes

ofWorldWarIIandVietnaminGeorgeBush’sPublicSpeechontheGulfWar[J].CommunicationStudies,1992,(43):240.

[9] ChiltonP.andSchaffnerC.DiscourseandPolitics[A].In

vanDijkT.A(ed.).DiscourseasSocialInteraction[C].London:Sage,1997.213.

[10] 李岩.符号学VS新闻学[J].中国传媒报告,2005,

(2).

[11] Bush,George.PublicPapersofthePresidents[C].Wash2

ington,DC:UnitedState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90.1449.

[12] CNNLarryKingLive.InterviewwithEdwardKennedy.

Transcript#040500CN.V22.http:ΠΠΠuniverseΠdocument.2004,April5.

[13]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地,按照“国家即人”的隐喻,如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正在被强奸而视而不见的话,这个人就是不讲道义的人;相反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一个正义的人应该做的,是值得赞誉的和肯定的事情。所以通过隐喻的类推说理及情感移植作用,布什这次成功地改变民众对该事件的看法,重建现实,说服了其民众。

(五)隐喻的评价作用

隐喻的源领域一般是人们所熟悉的(当然也有我们不熟悉的),每一个隐喻都可以带出一个背景事件或历史脚本。通过对该源领域的评价,加上人们已有的背景事件或历史脚本,就可以评价目标领域的事物。一方面,它有助于确定决策者当前所面临的形式的本质,评估其所潜在的风险并提供一定的处方来解决该困境。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通过预测成功的可能性对所能采取的策略进行评估,道德上的正义性,。以“越南战争”和以及一些反战人士把“,把美国

),其所传递的,从道德上讲是非正义的,从经济上是要牺牲巨大的代价的,其结果将是失败的。通过这种隐喻,人们易于对眼前复杂的政治、社会形势作出自己的评估,形成自己的意见。四 结论

隐喻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现象,它已渗透于人们的日常和政治生活中。政治语篇利用隐喻的框架、筛选、评价、特别是情感激发等作用,来支配人们的判断推理,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大众的意识形态,为制定某项政策或采取某行动造势,最终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参考文献]

[1] Wilson,John.PoliticalDiscourse[A].InD.Schiffrin,et

出版社,1994.277.

TheUseofMetaphorinPoliticalDiscourse

CHENWen-ge

(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men361005,China)

Abstract: Metaphorisnotonlyalinguistictechnique,butalsoanimportantcognitivephenomenon.Metaphoricallanguageiswidelyusedinpoliticaldiscoursetoconceptualizethecomplexpoliticalsituationsandthechangingsocialreality.Metaphor,therefore,representstheideologicalandsocialcognitionofthediscoursecommunity.Thispaper,basedonsometextsinEnglishnews,exploresandidentifiesthefram2ing,selecting,persuading,reasoningandevaluatingfunctionsofmetaphorinpoliticaldiscourse.

Keywords: metaphor; politicaldiscourse; ideology; socialcogni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5r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