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更新时间:2024-06-12 05: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文化产业被国际社会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一种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采取一系列包括经济、法律、行政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及相关产业给予不同形式的财政支持或赞助。一是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赞助、补助和奖金等。每一个从事文化活动的企业或民间协会均可向文化部直接申请财政支持。二是地方财政支持。法国的大区、省、市、镇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三是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规章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有关企业可享受30%左右的税收优惠。 投资主体多元化。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实现了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性。美国政府对于文化艺术的资助一般不会超过文化组织所得的20%,其余部分则必须由申请者从政府机构以外筹集。美国政府尤其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和支持,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数额要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此外,美国的文化产业还得益于财团的资助。以传媒为例,美国的主流媒体大多由各大财团控股,依靠财团巨大的财力和其他资源维持其运营。 融资方式多样性。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较高,在美国各个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文化产业管理法制化。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视通过法律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联邦国家,加拿大的文化产业由联邦、省、市政府分别管理,联邦负责全国性的文化事务,主要通过颁布各种法规对全行业进行宏观管理。省、市政府进行的是微观管理,他们依据其管辖范围,通过各种法规和条例进行管理。健全完善的文化法规协调了宏观和微观管理关系,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管理文化产业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日本通过法律法规调控文化市场的手段已经逐渐机制化。这些年来,日本先后颁布了著作权管理法、IT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法律、法规。新的法律颁布后往往还有更为具体的措施相配套,使文化产业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障碍 投融资渠道不畅通。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产业项目投入基本上是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主,还没有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每年有限的文化专项资金被投向十几家乃至几十家文化企业,每家文化企业得到的资金非常有限,而且使用方向也受限制,无法满足日趋巨大且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其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另一方面,当前激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参与文化活动的创新举措和政策倾斜还较少,导致民间资本的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急需资本扶持的文化项目只能望梅止渴。 融资方式不合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很大的助力,但这是一种事业型投入方式,而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投资方式。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较低,在融资手段上比较原始,即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银行信贷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缺乏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如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近期公布的《2011中国文化产业上市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仅有88家,这只是我国众多文化企业的冰山一角,绝大多数地区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还处于空白。

文化领域立法薄弱滞后。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无法和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除《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部分内容涉及相关行业的文化产业外,其他文化产业门类的规范和管理主要依靠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以及法律层级和效力都较低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诸如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法制环境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的风险成本急剧攀升,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是政府管理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依据。 文化发展先进的国家,都有较为成熟完善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能对文化产权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的文化投资法规、章程、实施细则以及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并通过监督实施,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文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文化产业投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定这些法律法规中既要体现社会效益,又要注重经济效益;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充分考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的发展规律。此外,投资环境的改善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对国内的投资者还是对外商来说,投资环境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政府就必须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可根据文化产业的具体性质和作用,采用各种税收优惠鼓励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对不同文化单位、不同文化产品实行不同的税率,调节文化资源配置,引导文化产业朝着符合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发展文化产业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往往会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应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包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社会资金投入、国外资金投入等。为此,必须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广泛动员外资及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按照国家文化产业特点和文化市场供求情况,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具体来说,对公益性文化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营利性文化项目,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随着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投入的逐步加大,政府应尽快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将竞争性项目的投资让位于民间资本。政府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采取资本金投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鼓励组建区域文化发展协调基金和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项目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 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机制。根据文化产业的特征和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制定和完善适应文化产业信贷准入政策、准入条件,扩大文化产业贷款客户范围,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相关项目和企业的发展。着眼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对不同文化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方案,除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外,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影视制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方式,多渠道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优化资信评估和授信审批体系,提高信贷工作效率。加大对重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扩张。 积极鼓励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要针对文化企业实力选择不同直接融资方式,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来说,要积极鼓励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进行融资;对那些具有高成长性的文化企业,要协调有关部门提供上市服务,通过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对资金实力与发展前景俱佳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融资,使资本市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概况,自文化产业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走过了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趋势已经显现,据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发展速度是23%以上。高于同期GDP限价年均增长速度的近一倍,当时是12.6%,很多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速度高于当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朝阳行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其中像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率先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深圳市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为21.7%,预计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已经成为当地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义、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逐步构成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明显,影响力很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这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一个阶段性的概况。

解读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的谋篇与发展

刚刚面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大篇幅着力论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在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十二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重要任务。 赛迪顾问政府业务群组近年来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本文将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创新、文化投融资三个方面对纲要进行重点解读。

公益性与经营性并重:文化建设的方法论转型

《纲要》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2001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家计划,十六大则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把发展文化产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十年间,文化产业从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上升到频繁出现在国家核心决策层文件中的关键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中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把文化领域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提出“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思路。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平台与公共资源;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充分利用和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与人才,增强文化创新能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 文化资产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载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合力、相互推动的关键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资产的整合,即通过经营性文化资产的收益来反哺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资产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共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因此,科学划分文化资产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属性,是文化资产整合的前提条件,这既是制度性的嵌入,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科技引领创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手段、数字化趋势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蓬勃兴起。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纲要》提出要“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和辐射力,成为了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发展路径。

伴随互联网、高新技术、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品种类上的不断拓展和不断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越来越快,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且出现相互融合的态势。新兴文化业态是先进技术糅合了传统的文化因子,是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高新技术的载体平台上。新兴文化业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这三个层面的集中,形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核心内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兴文化业态也呈现出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即文化空间载体的集聚性。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互动协作,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结成产业的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形成基地或园区,如动漫产业园区、影视传媒基地、数字出版物中心等,

使各类新型文化业态在空间上形成整合,在经济空间重组、社会空间极化的耦合作用下,显现出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类型,使整个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经济效应。

金融助推发展:文化与资本的对接融合

在文化市场机制建设方面,《纲要》指出,“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2010年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银行业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可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相继出台、渐成体系,促进了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的发展。

通过金融资本市场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破解文化产业投融资瓶颈,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文化市场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逐渐成熟及文化产品投资回报率的逐年增长,文化与资本的对接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进程。在高端层次实现文化创意与金融资本的完美对接,需要积极探索文化资源金融化的可行性路径,也即沿着“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这一路径推进实施。只有完成文化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产权化,与金融市场深度结合,方能最终完全适应和充分利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基金,及大众投资者等各类投资主体所接受,从而完成文化资源金融化的最终转化,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更为有利的环境中。

文化资本是文化与金融融合生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文化资本构成的基础,是文化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不仅需要知识智力资源资本、艺术审美与内容资源资本与精神消费市场资源资本等三大资本的支撑,更需要建立在金融资本基础之上的关系的整合,即文化资本运作。文化资本运作,指把文化资本应用到市场与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相应增值与财务收益,主要包括创意价值的构建与评估、整合其他资源过程中的创意资本化策略,以及文化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商业营销策略等。在文化资本具体运作中,把握增值的实效性、价值构建的整体性、整合运营最佳时机、与有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相结合、控制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是实现文化资本的保值、增值的几项重要原则。

未来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着力点,首先需要进一步解决体制障碍,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融资担保、项目评估、产权界定、权益转让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要完善法规和监管制度,不仅要监管市场的利益输送,也要监管相应文化产品和项目的投资风险,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减少内幕信息、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

展望十二五,《纲要》已经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比201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赛迪顾问建议的具体实施要求包括:加强创新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的细分化研究,为新的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先导性研究基础;切实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化市场环境和市场体系的建设,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瓶颈、资本瓶颈、文化内容产品的瓶颈;关注文化产业与文化空间载体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以及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促进文化消费加大财税投入 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码

10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第一次提到扩大文化消费,并提出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业内人士分析,在扩大文化消费方面,政府应该引导、扶持企业进行模式创新,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而在税收优惠方面,力度应更大一些,并应该建立全国性文化产业税收优惠体系。 首次提及扩大文化消费

“《决定》中专门提到扩大文化消费,这在中央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首先应当提升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成为国民消费“支柱性需求”。

关于文化消费的两组数据常被各大媒体引用。一组是根据相关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达到1.5万亿元;另一组是根据国际经验,按我国当前人均GDP为4000美元测算,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在5万亿元左右。这说明文化消费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张晓斌介绍,文化消费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公共文化消费,二是商业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依靠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而商业文化消费则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大众主动进行文化消费。

提高商业性的文化消费,企业是主体。企业如何创新模式,生产出有质量的文化产品,是文化消费能够提升的关键。在这方面,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支持者。

目前文化企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产品单一、竞争力不够,很难吸引大众主动去购买和消费。“对于文化企业来说,重视内容生产、创新商业模式是其发展壮大的根本。文化说到底是内容创意生产,而这很难预测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一定盈利。但如果政策支持力度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会大大增强。”陈少峰分析道。

文化创意是未来产业核心,体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

文化艺术产业如今被称为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等,是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华,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载体,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的行业。创意产业是国际上一种新兴服务业的产业分类概念。欧美国家最初对创意产业范围界定为十三个行业,后随着创意产业的不断推进,现将旅游、博物馆、美术馆、体育乃至交响乐等也纳入到其范畴内。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特征表现为:不依赖自然资源,以创新能力为依托;智力密集;不断形成新门类;具有广泛产业关联带动性;产业组织模式特殊,依赖集群效应发展。

如今,创意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创意产业迅速崛起。而奥运会的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也显示出体育作为创意产业之一的突出地位,体育及其相关的教育培训、设施装备、新闻传播、管理服务具有鲜明的创意产业特色,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体育产业的增长点正在从训练表演传播领域转向更加贴近大众的亲自参与体验的健身市场。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前景最广阔的未来支柱性产业。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改革,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增长

点之一,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并逐步健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5p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