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1、2、3、4、5章打印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8 13: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1-5章)

第一章 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理论框架 知识点1:现代农业的内涵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原始农业:有目的的种植、养殖;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制工具为主。

(2)传统农业:技术状况长期不变;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变化小;人力资本稀缺。

(3)现代农业: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产农业生态系统。现代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

注意:美国约翰梅尔按照农业的性质对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1)传统农业,农业技术基本上是停滞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增加;(2)低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且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3)高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业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人地比例逐渐下降,农场平均规模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

2、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1)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渠道包括:引入农业新产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开辟新的农产品市场、开拓农业生产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形式

(2)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3)集约化经营的理念。集约化经营的三种模式分别是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和劳动力集约。我国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重点推行劳动集约,适度推进资金、技术集约。

(4)全球化理念: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 (5)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土地经营形成规模、专业协作形成规模、联合发展形成规模。 (6)标准化的理念

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为支撑;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知识点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结果高效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手段科技化:当今世界各国农业的竞争,本质是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 3、要素投入集约化: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4、服务社会化:农户、合作社、政府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 5、农民职业化: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

6、产业领域广、链条长:逐步形成绿色、蓝色、白色农业三组鼎立。 7、农业经营方式一体化:一体化经营的三种类型一是工商业公司直接经营农场;二是工商业公司与农场签订合同;三是农场之间建立合作社。8、农业功能多样化:生活休闲、缓解城市污染 9、资源配置市场化: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知识点3: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

1、生态农业: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2、有机农业:不用化肥、农药及其他合成的化学制品,成本高、产出率低,将会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存在;

3、立体高效农业:立体种养,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 4、高科技型农业:包括分子农业、太空农业、精准农业等; 5、观光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生产、消费融为一体,是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形式。

知识点4: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可以出多选)

1、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

2、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对农业资源的挤压);3、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贸易连年逆差)。 知识点5: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美国模式:人少地多是其主要特点,因此主要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农户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

2、日本模式:人多地少是其主要特征,因此主要依靠技术和资金实现农业现代化;

3、中间模式:资源禀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制约因素,主要以德英法为代表;

4、其他模式:以色列。

知识点6: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可以出多选) 1、具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2、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

3、具备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有较完善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第二节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考点】发展阶段

1、启动建设阶段:1953-1978年。开始于农业合作化。农业建设主要是农业的基础建设:大规模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以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为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特点:以水利化、机械化为建设重点,依靠集体的力量,自上而下,行政推动,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大规模农业基础建设。

2、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2年。开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建设重视物质投入,优化农业结构,追求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

中央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探索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出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3、全面推进阶段:1992—2015年

①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②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③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和保护农业。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④坚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⑤坚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

此阶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论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考点】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进展

(1)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一步改进; (2)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 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 ②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③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第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4)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5)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 【考点】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1)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资源短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和最大制约因素。

(2)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小规模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面对的基本前提。只有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约农业,不可能盲从欧美等国规模化大农场的路子。 (3)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矛盾 (4)农业投入不足和要素大量外流的矛盾 (5)参与国际竞争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矛盾 (6)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第三节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考点】推进策略

1、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1)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同步;(3)要转变资金向城市工业流动的偏向。 2、实施分阶段、分区域、重点突破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①分阶段的目标

第 1 页 共 1 页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1-5章)

技术目标:靠科学技术装备农业,达到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保护环知识点2:农业企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和作用 境、发送和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农业现代化的必1)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然结果。 2)劳动力:包括农户务农人员、企业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员。 经济目标:农林牧副渔的产值构成、商品率、人均产量、企业目标(投3)资本: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货币资金 入产出率、劳动收入等)。农业现代化的直接价值取向。 4)技术:传统农业中是非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生态目标: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率、土壤肥力、草原利用率等。 要素。5)制度:农业企业所选择的体制、机制和行为规范。大的方面社会目标:农业人口供养数、人均农牧产品占有量、农林牧渔产出商来说包括管理体制,如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小的方面如企业的用人机品率、农村人口识字率、文盲率、科技人才拥有率等。 制。它是一切企业中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 熟记:表格“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指标,2015年、年均增长率(%) 6)生态资源存量: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自

然基础。如水资源。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5.4; 粮食播种面积(亿亩)>16; 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6; 资源存量 科技进步贡献率(%)>55; 知识点3:农业企业的特征 适宜农户没沼气普及率(%)>50; 1)盈利性:利润=商品价格-成本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0; 2)独立性:企业经营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居首位的是企业经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310 管理水平。3)法人性:受国家法律保护和制约 ②分区域的定位 4)拥有经营自主权,政府不能行使企业的职能5)经营的分散性 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6)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7)生产条件艰苦,自然风险大 方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8)从事第一产业相关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 重点推进区域 粮食核心区、其他主要产品优势区 第二节 农业企业的分类与企业组织形式 率先实现区域 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不拘小节三角洲地区和海知识点1:农业企业分类

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常委会城市等大1、按资产所有制形式划分: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农企)、集体所有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 制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联营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稳步发展区域 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 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是指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企业,集体所有制企③重点突破的选择 业指所有权属于集体的企业如乡镇企业。

一是制定和实施农业高科技发展规划。二是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 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做大后,企业制度转型,自营“家族式”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三是通过的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快农业科技研理转变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扩展与传播。 2、按产出形态划分:产品生产型、劳务和服务型企业 (3)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现代农业 3、按生产经营范围和内容划分:专门提供农产品的专业化企业和综合(4)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 性企业;农产品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企业;农业服务型企业。 (5)通过农业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4、按生产要素结合形态划分:劳动密集型(香囊)、资金密集型、技【考点】政策措施 术密集型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保障措施。领先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5、按地域空间划分:地区型农业企业和跨地区农业企业 靠不住的。①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6、按经营形态划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 策扶持③强化产销区之间的利益衔接 7、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独资、合伙、合作、公司制企业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知识点2:企业组织形式 ①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来实现养殖业的规模化 1、独资企业:个人出资、归个人所有和经营,通常也称为个体企业。②通过实现区域布局和开展统一服务来实现种植业的规模化 不具有法人的主体资格。2、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的作用;合伙企业的③建立建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五大体系:标准体系(以农兽分类,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不具有法人的主体资格。3、合作社企业: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模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自愿参加,民主管理,按章程处理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人一票。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应急体系、监管体系 属于特殊的法人企业。4、公司制企业: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3、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①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②加强农技推1)管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广队伍建设③培育多元化推广组织④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 三方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2)4、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①细化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 公司制企业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公司制企业的②加快落实补助奖励机制的各项政策③做好技术保障和管理服务 作用:有利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资本聚散;有利于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①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5、股份合作制企业:既具有合作制属性,又具有股份制属性的混合制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三个不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企业。其优点在于它能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优点,体现劳动的联合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和资本的联合双重属性。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最高决策权属于股东大会;益。③加快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乡村调解、县市仲决权通常采取按人、按股双重标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可以申请裁、司法保障。④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农业投资确有保退费退股;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提留规定比例的公积金和公益金。 障的条件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第三节 农业企业组织管理体制

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国家对农业的资金入,知识点1:建立与健全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意义与原则 应优先解决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和资源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 (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 第二章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 原则。(4)企业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第一节 农业企业概述 知识点2:农村双层组织管理体制 知识点1:农业企业的界定 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农业企业是指在一定的地点,集合劳动力、土地、设备、资本和技术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等生产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和相关服务,并在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的经济单位。 统一经营层次的主要职能:(1)管理协调。行使土地公有权,组织 农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农业基本建设、抗灾;对合作社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社的重要社会经济责任,向国家缴纳税金,向社会提供优质而丰富的产品和服活动规定统一的行动准则和对重大问题做出统一决策等;(2)生产服务,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还务。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组织一家一户办不到或要不断增加盈利,积累资金,发展自己,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虽能办到但不经济的事情;(3)资产积累。管好用好现有的公共积累不断增加企业成员的收入,提高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 和固定资产,统一组织,筹划兴办企业。

第 2 页 共 2 页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1-5章)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途径:(1)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保证。(2)完善土地承包形式,搞好土地的定等估价;实行土地调整、转包和转让;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3)加强制度建设。(4)发展集体经济。(5)强化服务功能。 知识点3:国有农场的管理体制 1、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沿革

国有大中型农场内部一般实行农场——分场(专业公司)——生产队(厂)三级管理或四级管理。农场是领导和经营中心,统一领导全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干预下属场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场内部各管理层次大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内部各种形式的小农场原则上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 2、国有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概括为:以农场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农场内部各式小农场分散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大农场套小农场,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双层经营的体制中,联系统与分的纽带是经济承包合同。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正确处理统分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农场、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健全服务体系。

知识点4:国有农场的公司制改组

确定国有农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制度;确定国有农场的公司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集团)、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等;

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1)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2)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建立资本金制度;(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4)剥离社会职能,减轻农场负担。 知识点5:国有农场企业集团 概念: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资金、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联合、合并、兼并、协作等形式,由多个具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和单位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特征:企业集团具有规模大、结构层次多、经营范围广、功能多的特点。 主要的类型:主导产品型(依托一个大型企业作为核心,以该企业的名优产品为龙头);经营服务型(依托若干企业,形成互相提供信息、扩大销售和服务范围为主的企业集团);同一部门联合型(由同一部门不同规模、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组成);多元复合型(跨地区、跨行业)。 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1)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把子公司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参股和经济协议把众多的协议企业固定联结在一起,使众多企业结成一个连锁发展、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2)按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管理集团。(3)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而是经济协作关系。(4)集团的领导体制由各成员单位协商确定。 国有农场企业团的主要形式:(1)有条件的垦区(农场群)改组为大型企业集团;(2)以实力强大的大中型农场、工商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3)有条件的国有农场建制改组为综合经营型企业集团。

国有农业企业集团的配套政策:将国有产权明确授权给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清理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赋予企业集团对外经营权;赋予企业集团筹资、融资权。

第四节 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知识点1:企业的经营机制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这个有机体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影响下,围绕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内在结构功能状况及运转方式、运转过程的原理和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的总和。

企业经营机制与企业经营方式的区别:(1)企业经营方式是指企业由谁来经营,以及怎样经营,亦即企业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方法与形式的总和。(2)企业经营方式的选择是企业经营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企业经营机制构成:(1)从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看,企业经营机制一般由企业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产出机制、调控机制及信息反馈机制构成。(2)从责、权、利三方面关系看,企业经营机制是由企业动力机制(包括收入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市场导向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构成。

市场导向机制的表现形式:(1)按市场供求规律来组织经营活动。(2)从市场上获取生产要素。(3)产品通过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4)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供求机制的含义:企业的供、产、销、运、储等诸经营要素的运

行必须符合供求规律的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和发挥作用。

价格机制的内涵:价格是调节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产品的科学定价,引导企业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

竞争机制的意义:优胜劣汰规律,促进经营要素的科学有机组合,促进以市场为基础有效配置资源。 风险机制的意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能降低经营风险和损失。 知识点2:企业经营机制的运行特点 客观性:企业经营机制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且经营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某种作用,从而导致一定的结果; 内生性:对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企业会自动作出反应。比如,一旦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某些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市场饱和等),企业会在其动力机制的作用下,通过降低消耗、挖潜改造、开发新产品或转产等方法去规避风险,力争取得最大利润。 系统性:企业内部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制的连锁反应。 动态性:企业经营机制在企业运行的每个流程中发挥作用。 知识点3:企业的管理机制 1、企业管理机制的含义 企业管理机制,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2、企业管理机制的内容: 约束机制:是指为了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管理的预期目标,在有机组合企业管理的内在要素中,发挥调节、监督和控制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激励机制中的激励方式:理想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制度激励。其中,制度激励中最常见的激励方式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 流动机制:是指为了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在企业管理内在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有机组合中,通过市场流动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双向选择的用工上岗机制,企业各类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在财务管理上,企业的资产可以进入市场,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流动,通过市场盘活资产,使不良资产或闲置资产能有效利用,是资产保值增值。 效率与公平机制:效率是指企业经营能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效益。而公平是指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公平的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公平机制。 资本扩张机制中,股份有限公司(该机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特有)资本扩张的两种形式:①资本积累式。②资本集聚式。 第五节 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知识点1:承包经营 1、国有农场的承包经营 大多数国有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承包责任制。

第一个层次是农场向国家(主管部门)的承包。实行财务包干上缴。①一般国有农场自负盈亏的办法,少数盈利较多的农场定额上缴利润。②一些国有橡胶农场、农工商联合企业、农垦部门直属企业,实行定额上缴利润;微利企业自负盈亏、独立自主经营。③一些条件差的农场还有亏损,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补贴,限期扭亏,超过期限则自负盈亏。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的承包经营 知识点2:股份制经营

股份制经营是采用入股的办法筹集资金,成立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实行独立的自主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经营形式。 股份制经营优点:①有利于筹集资金,通过入股集资。②实现企业内部所有制多元化。可以得到各方面的监督和帮助。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横向经济联合。④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知识点3: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指将企业出租给承租者(集体或个人),以取得租金收入的经营形式。

特点:1.租赁经营以有偿转让资产经营权为目的,承租人必须按期缴纳租金;2.承租者与出租者之间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3.租赁经营一般要以承租者的财产作抵押;经营亏损时,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4.承租者除缴纳租金,在保证不损坏生产资料的原则下可以完全自主地利用所租的资产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有权处置自己的产品和收入。租赁经营有个人租赁和集体租赁两种形式。

第 3 页 共 3 页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1-5章)

第三章 涉农财政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 涉农财政理论概述

知识点1:财政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1、财政的基本范畴

(1)实际意义:国家的财政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经济学意义: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3)国家现代化角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财政的使命是为治理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公共风险提供基础和支撑。 2、公共财政与现代财政(民生财政)

公共财政是从经济学中得出来的,是市场的视角,是物本财政。公共财政的理念强调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市场不能做的交给政府来做,强调的是效率。

现代财政:是人本财政、民生财政。民生是社会的基本价值。民生财政是属性的定位,是主体的概念,与财政上的民生支出范围无关。也就是说,现代财政对公共风险的治理,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制度安排,所有政策,包括目标取向,都应当以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

我国财政公共性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意味着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还没有完成)但在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同时,又不能满足于公共财政本身,应有现代财政的追求,(公共财政建设与民生财政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致力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风险治理,另一方面使财政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与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撑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应该是“法治财政、民生财政、稳固财政、阳光财政、效率财政”。这五个方面以民生财政为核心。

3、财政的基本概念

(1)财政收入: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为抵御公共风险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按收入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行政收入等。

接管理权属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收入来源基础,也是涉农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

(2)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抵御公共风险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主要包括维护国家正常运转支出、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以及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调控的支出等。

(3)财政管理体制: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4)财政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在我国,预算投入、税收、财政补贴、财政信用和担保、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都可以构成财政政策工具,这些也是我国经常运用用于支持“三农”的政策工具。 知识点2:财政政策相关理论 1、财政支农的意义

(1)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需要财政支持。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业的资源报酬率低,农业的社会投入比重不高;农业结构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使其市场竞争力小;再加上农业生产本身是生物性生产,自然规律起很大作用,无法与机械性生产相抗衡等,决定了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政府对农业进行有效的投入,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办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

(2)现阶段涉农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农措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财政支农的原则(1)统筹发展原则。(2)市场化原则。 (3)公共风险的原则。 3、涉农财政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确保粮食安全: (2)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保证粮食稳定生产都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3)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涉农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直接投资政策:

(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政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手段,也是财政投融资的重要政策工具,直接服务于政府鼓励的项目和产业,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3)财政贴息: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财政贴息的作用包括:①可以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来推动较多的信贷资金去服务于财政规定的投资方向,可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缓解财政困难;②财政贴息对用款单位来说是一种优惠,有利于扶持和发展社会“短线”事业。 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①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②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 (4)风险补偿金:是当某些项目的贷款产生风险时,财政对经办银行或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相应补偿,以此来激励金融机构对这类项目的贷款积极性。补偿对象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等。 风险补偿金的补偿方式包括增量补偿、损失补偿和新增客户补偿三种方式。 (5)财政担保:是以使用风险投资的原理支持政府倡导的领域加快发展。具体到政策操作层面,不一定是政府直接对与农业有关的项目提供直接的财政担保,也可以通过对为农业提供担保的公司提供补贴、公用经费、专款资助等多种形式进行。

(6)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对部分特定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一定鼓励或照顾的各种特殊规定的总称。 5、涉农财政政策内容和重点领域

(1)涉农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①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②支持农业科技进步。③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④支持生态建设。⑤支持抗灾救灾。⑥支持扶贫开发。⑦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⑧支持农村改革。

(2)涉农财政政策的重点领域:①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等。②支持抗灾救灾。③增加财政扶贫投入,支持扶贫开发。④积极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⑤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能力。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投资,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⑦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⑧涉农税收优惠、减轻农民负担。⑨推行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⑩支持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缓解县级财政压力。

第二节 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知识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历史 1、第一阶段(1978~1994年)

2、第二阶段(1994~2002年) 3、第三阶段(2003年以来) “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四补贴”(种粮直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从政策层面上,把财政支农的重点由原来的以促进农业生产为目标,转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财政支农新的着力点。

目前,以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

知识点2:涉农财政政策改革的基本经验 1、财政支农的力度不断加大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财政用于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这是县级以上财政部门

第 4 页 共 4 页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1-5章)

对农业资金投入需要遵循的最基本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上必须首先保障农业投入的法定增长。

②“三个高于”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资金用于农业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③新增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 ④把来自于土地的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⑤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和鼓励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2、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

财政支持“三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 3、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日趋显现

大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投入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等社会事业发展。 如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方向迈进;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转变;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 4、财政支农机制日益灵活 知识点3:当前涉农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干预引导过度,市场作用遭到抑制 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方式无外乎干预、引导、扶持三种。

干预手段主要有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储备供求的调节和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引导手段主要有先进科技应用推广、农业保险普及、组织化程度提升;扶持手段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减免和限制政策解除。这三种方式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混淆使用的情况,集中反映为行政手段干预过度,农业发展活力受到束缚。 2、生产环节投入过多,供销链条投入不足 当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有农业水利土地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现代化推广投入、农业农民增收投入等,这些投入很明显都是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投入。供销渠道的不畅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最大羁绊,农业高风险情况也随之形成。市场失灵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畅通供销链条,开拓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新模式的农业发展出路。 3、奖补形式设置简单,引导推动缺乏效率 当前政府对农业的奖励和补助形式仍旧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综合补贴等直接补助形式为主,以中央发起、地方配套为条件,且奖励补资金缺乏机动灵活的设立、退出、转变、整合的辅助机制,缺少应对新出现且有地方特性农业问题的有针对性的专项资金。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完善 知识点1: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背景 1、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是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1)彰显三大理念。一是以民为本。二是同步同等。使得农村发展与城市同步、农民权利与市民同等。三是创新务实。

(2)释放三大信号。1)多元、激活。积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2)赋权、开源。3)平等、共享。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瞄准三大抓手。1)优化配置资源要素。2)培育壮大发展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组织集约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3)均衡供给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现代财政助推“三农”发展新跨越

(1)基于国家治理的财政理念全面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基于现代财政制度的支农功能全面转变。一是从城乡割裂向城乡一体转变;二是从被动保障向主动治理转变;三是从散状投入向整合集中转变;四是从“自上而下”向“两线并行”转变。(3)基于深化财税改革的支农力度全面强化。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央加大强惠农富农力度的政策取向不会改变,基层财政的事权分担和财力配置趋向“稳定、对称、均衡”,为财政支持“三农”发展带来政策利好。

知识点2:完善涉农财政政策的思路和原则 1、基本思路:财政支农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全面统筹谋划,突出改革重点,打破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活力、持续发展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2、主要原则: (1)切实把握好三个关系。一要把握好政策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二要把握好改革总体目标与具体政策措施的关系。三要把握好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

(2)牢牢守住四条底线。一是粮食安全底线,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既要在数量上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在质量上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生态安全底线。三是社会安全底线。四是资金安全底线。

(3)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传统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转变。二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三是转变农业发展视野,从基本依靠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向积极稳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四是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从自上而下、政府主导推动向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转变,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果。 知识点3:涉农财政政策的完善措施 1、创新政策手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创新支持方式,促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创新生态支持机制,改善农林环境质量 4、创新扶贫机制,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5、创新资金管理机制,提高涉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绩效导向、公开透明、多元监管、健全制度的原则,着力创新涉农财政资金分配机制、资金整合统筹使用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资金监管机制,改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支农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第四章 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 第一节 农村金融概述

知识点1:农村金融的含义和特点

1、农村金融的含义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

农村金融、农业金融和小额信贷三者之间的关系:农村金融主要是指向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农业金融,主要指为农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活动提供融资服务的农村金融活动,如向购买化肥的农民提供贷款;小额信贷主要是为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它包括农业金融和农村金融活动领域的中低收入群体。 2、农村金融的特点

(1)涉及面广;涉及农村各个领域。

(2)风险较高:农业产业易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另外,农村货币资金周转慢,流通时间长。 (3)政策性强:农村金融必须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目标开展工作。 (4)管理较难: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和资金需求的不平衡性。 区别于普通金融的特点:

(1)关联风险:农村金融活动更容易受到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 (2)户均贷款、储蓄规模均很小,贷款管理成本高 (3)缺乏传统的抵押品

(4)分散、分割的市场: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分割的市场 (5)较强的季节性

(6)补贴性的信贷支持:与农村市场的脆弱性有关 (7)基础设施很差:享受的是与城市不同的政策待遇 知识点2: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需要立足于四点:1)有利于克服不对称信息;2)有利于克服缺乏抵押品所带来的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困难;3)增加金融资源对农户的“可得性”;4)以市场化模式来增进金融效率。 2、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有利于包括所有中低收入群体在内的金融需求者都能够享受到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制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层次:是指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能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包括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同时,非金融机构实际上也常常是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第 5 页 共 5 页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1-5章)

(2)从事该食品生产的企业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

(3)出厂的食品经检验合格。

4、QS标识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有权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知识点5:中国的食品安全制度 1、食品安全管理的含义

(1)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主要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环境保护部等机关部门。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2)食品安全管理的客体是与食品有关的各个环节,包括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从而保证实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利益目标。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

(3)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食品安全管理是永久性存在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会经常进行调整。

(4)食品安全管理只能是通过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食品市场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以确保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食品安全管理的目标

(1)减少食源性疾病,保护公众健康;

(2)防范不卫生的、有害健康的、误导的或假冒的食品,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3)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依照规则的国际或国内食品贸易体系,保持消费者对食品管理体系的信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食品管理体系构成

大多数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由5个单元构成:①食品法规;②食品管理;③食品监管;④实验室检测;⑤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 4、中国食品安全制度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第六节 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法律规范 知识点1:基础性法规

有关农业质量标准的基础性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动物防疫法》、《合同法》、 《环境保护法》、《计量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年颁布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

1、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制度方面:(1)动物检疫监督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行业标准、检疫管理办法和检疫对象,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2)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产地前必须由动物检疫员实施产地检疫。(3)国家对生猪等动物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4)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者加封动物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5)动物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展览、演出和比赛。动物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出售和运输。(6)人工捕获的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野生动物,须经捕获地或者接受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方可出售和运输。(7)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 2、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制度上:(1)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和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对进出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生产、加工、存放过程,实行检疫监督制度。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2)进境需检疫。输入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应当在进境口岸实施检疫。(3)出境需检疫。(4)运输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过境的,应持有输出国家或地区出具的检疫证书,在进境时向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报检,出境口岸不再检疫。(5)携带、邮寄植物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进境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国家禁止如下物品进境:动植物病原体、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动物疫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动物尸体;土壤。(6)运输工具需检疫。 知识点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4月29日通过,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制度:(1)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强制实施制度。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禁止销售。(3)防止因农产品产地污染而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4)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管理制度。(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6)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发布制度。(7)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2、对农产品产地管理的规定:(1)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2)禁止违法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3)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4)县级以上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认定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应当提出禁止生产区域。

3、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定:(1)依照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2)依照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3)对其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

4、对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要求:(1)对规定在销售时应包装和附加标识的农产品,应当按照规定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进行标识。(2)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等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3)销售的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 5、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制度规定:(1)县级以上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2)监督抽查检测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检测机构承担,并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费用;(3)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对经检验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有权查封、扣押;(4)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销售、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 知识点3:食品安全法 1、《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

①食品生产和加工(简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简称食品经营);

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③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④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⑤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2、《食品安全法》涉及主体包括: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 11 页 共 1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4u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