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3-11-16 04: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15日林国强在南宁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长林国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2005年工作回顾

一、“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和市政协的帮助下,在历届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九五”期末至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77.94亿元增至722.66亿元,年均增长11.40%;农业总产值从137.79亿元增至191.07亿元,年均增长7.53%;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41.73亿元增至489.71亿元,年均增长15.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从2.74亿元增至13.60亿元,年均增长37.77%;财政收入从36.46亿元增至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2.58亿元增至362.90亿元,五年累计投资1094亿元,年均增长26.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1

212.43亿元增至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这五年,工业及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改革改制不断深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逐年扩大,招商引资连年攀高,“两会一节”成功举办,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据统计,生产总值实现722.66亿元,比上年净增103.54亿元,增长13.20%;财政收入实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0.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62.90亿元,比上年净增100.14亿元,增长38.11%。经济发展“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我市经济发展又有了新突破。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按年初确定的目标顺利完成,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3元,增长14.20%;农民人均纯收入2677元,同比增收210元,增长8.50%。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91.10亿元,同比增长8.21%;农业增加值119.60亿元,同比增长8.20%。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稳步发展,粮食、甘蔗、水果在种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总产量分别增长6.31%、0.88%和8.11%;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发展势头喜人,肉类、牛奶和水产品产量

2

分别增长10.11%、3.81%和5.10%。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无公害农作物基地面积达67.50万亩,上市蔬菜卫生质量标准排名居全国前列。林业产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植树造林32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7.40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成效显著。全市投入“三大会战”建设资金达4.60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2亿元。修建完工乡村道路165条865.24公里;完成水利建设项目301项,解决了8.7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改善了63.96万亩土地的灌溉条件;新建30151座沼气池;建成100个生态文明村。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9.81亿元,同比增长23.32%;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同比好于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1.28亿元,同比增长13.40%;实现利润13.60亿元,同比增长9.14%。

“实力工程”取得新突破。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7家,比上年增加1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67家,其中南宁卷烟分厂26.12亿元,南糖20.15亿元,南化10.15亿元,南铝6.27亿元。

开发区龙头作用逐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投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76.13亿元,同比增长47.9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23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投资和技术创新成效突出。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

3

59.53亿元,同比增长47.91%;完成技术创新项目230项、技术创新投资4.20亿元。

(三)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整体素质和实力不断增强 商贸中心地位凸显,发展态势强劲。扎实推进“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8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商贸项目提前竣工投入运营,首府商贸基础设施功能得到较快完善和提高。

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得到加强,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接待旅游者1631.80万人次,同比增长17.10%;接待入境旅游者8.33万人次,同比增长27.02%;旅游总收入85.29亿元,同比增长16.72%。

“放心工程”取得良好成效。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粉、肉、奶、药等“放心工程”顺利实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流通配送、信息共享、社会监督、政府监管五大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生产、消费环境。着力抓好农产品检测和防疫检疫工作,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不断完善,完成了对全市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的现场检查及安全信用等级分类。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市财政对信息化建设投入1.20亿元,对推进“数字南宁”建设发挥了引领和示范效应。电子政务等一批政务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重点项目完成建设,信息化项目推广应用成效逐步显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力度明显加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作顺利推进,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化建

4

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136”工程稳步推进 城市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序推进,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顺利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77.15亿元,开工建设92个城建项目。完成了26.90公里的江南堤路园、友爱南路延长线、334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建8个公共停车场等项目;葫芦鼎、桃源等6座越江桥梁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五横三纵四环”的路网格局,城市大交通网络体系按规划初步建成。建成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及其配套工程21项。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工程被评为“2005年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荣获“2005年全国十大优秀会展中心”称号。相思湖新区和中国—东盟商务区已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越南、马来西亚、老挝联络部(办事处)已开工建设。旧区改建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拆迁任务72万平方米。加大拆除违章建筑工作力度,全年完成拆除违章建筑36万平方米。市政公用事业快速发展,新增燃气管道24公里,惠及市民3.90万户;投资2.78亿元建成三津水厂一期工程、埌东加压站3万立方米/日扩建工程,完成管网改造50.24公里,新增供水管网62公里,日供水能力达119.50万立方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制度得到完善。积极推进市政设施有偿使用改革,形成国有市政资产、回收资金、滚动发展的良

5

性循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走向成熟。实施“1858”工程,精品线路和主要干道的“穿衣戴帽”工程顺利进行,市容整治力度加大,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荣获广西第五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特等奖。在切实抓好建筑市场监管的同时,积极做好工程建设清欠工作,清偿、核销网上拖欠工程款7.54亿元,清欠率95.98%。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有序,运行平稳。抓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耕地保护工作,加强土地收购储备,通过“招拍挂”形式出让国有土地总收入13.30亿元。

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大,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乱挖乱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完成竹排冲整治一期工程,抓紧建设江南污水处理厂和埌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抓好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邕江饮用水源专项整治,邕江水质保持在三类水标准以上,确保了首府用水安全。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通过国家检查团检查。“花花大世界”园林产业示范园一期工程建成对外开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0%、绿地率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3平方米。成功承办了联合国2005’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我市城市建设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被誉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企业改革取得良好成果。全面推进南宁手拖-柳州五菱、专用汽车-玉柴集团、南重-南发等重点企业的重组工作。重点对40家企业

6

进行改革改制,已完成了39家。把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实行“一企一策”,形成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劣势企业和资源枯竭型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在财税、信贷、用地等方面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6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40个百分点。

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南宁市行政区划调整,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行政许可项目进一步规范,审批效率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抓好六县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财政改革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缴管理、部门预算等进一步改革措施顺利推进;积极推进南宁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了南宁市现代信用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股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全市县级(城郊)供销社综合改革和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坚持以推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城建、商贸、旅游招商为工作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招商工作力度;各项招商活动成效显著;“两会一节”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了“百企入邕”活动,区域经济合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合同引进资金372.80亿元,同比增长45.58%;实际到位资金180.37亿元,同比增长47.19%。

(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

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新增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同比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险配套政策和社会化管理服务逐步完善。健全了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预警告知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全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得到落实,实现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优抚政策,完成了各项救灾救济工作。90%的市属单位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2570个,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05.1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650人,帮助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916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15%和162%;城镇登记失业率3.90%,低于年控制数0.10个百分点;劳务输出62600人;城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47285人,完成计划的135.10%;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31000人,完成计划的137.78%。

(七)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与经济结合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第三轮科技创新计划,全年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349项。顺利通过2003-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连续三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全国“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地方试点工作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科技项目获国家重点支持创历史新高,争取到国家、自治区补助科技经费达2229.50万元;重点立项实施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173项;签约科技合作项目55

8

项,签约金额11.63亿元。

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基”和“普九”攻坚工作有序开展,隆安、马山两县顺利通过自治区“普九”验收,全市提前两年实现“两基”达标。服务“三农”计划和“城乡帮扶”计划有效实施。资助贫困生就学制度逐步完善,为7万多名贫困生和5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减免学习费用6000多万元。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加大,全市改造29.23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任务顺利完成。

文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社会文化工作卓有成效,在全区率先完成城区图书馆建设,知识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开展。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保护,完成了一批历史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市场发展健康有序。对外文化交流也有新的拓展。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大奖。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全力做好“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市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全市食品卫生质量和公共卫生水平得到全面改善,“两会一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事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开展群体活动615项次,直接参与人数250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在全区比赛中夺得225枚金牌、165枚银牌、157枚铜牌。成功承办了全国龙舟月中国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

9

首届中国南宁—东南亚国际围棋邀请赛、中国—东盟(10+1)国际汽车场地越野赛暨2005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广西南宁分站赛、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全运会竞走预选赛等三项国际赛事、两项全国赛事。

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并获得国家十部委的奖励,率先在全区启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工作,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活动。全市人口出生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各县、区均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类别指标任务。

(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通过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决策之前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密切与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达100%。政府法制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共受理行政复议案158件,其中依法撤销和纠正22件不当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对现行有效的53件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清理审查,依法提请人大废止了8件地方性法规和修订了13件地方性法规;对现行有效的52件市政府规章进行了清理,废止10件市政府规章,修改12件市政府规章;对市政府及办公厅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审查,废止了20件规范性文件。同时对全市600多项行政许可项

10

目进行了清理,其中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52项,改善了本市的投资环境。“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1391个村委会换届选举。

平安南宁建设全面开展。社会秩序保持稳定,治安防范和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局势的能力不断增强。整合资源、整体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取得新进展;开展了“大接访”活动,农民土地征收、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农村“三大纠纷”涉法涉诉等信访突出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有效遏制了刑事案件上升势头,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全力做好“两会一节”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了重要活动的成功举办。抓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事故防范工作成效显著,事故死亡人数比去年下降了10%,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在巩固“三个一”、拓展“五个进”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县区达标竞赛和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等各项活动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再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十个“十佳”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为载体,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社区建设逐步完善,全面组建了179个社区居委会,实现全市市区居民全部纳入社区管理的预期目标。“双拥”工作和军民、警民共建活动深入

11

开展,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民兵和预备役建设得到加强。

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效能监察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全面实行。在全市行政机关中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和目标管理,整顿投资软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和公共服务部门政风、行风的优化和转变。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46个市直重点部门和行业通过与群众直接对话,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意识的提高,更好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基本完成。完成了江南“堤路园”工程;农村“三大会战”工程完成投资4.60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2亿元);建成了友爱南路;修建、改造了市区小街小巷334条;完成了三津水厂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了竹排冲整治一期工程(埌东污水处理厂至市中级法院段);新建了8个公共停车场;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81.66万平方米、竣工50.60万平方米;创建了67个文明社区(平安小区);扶助了3001名贫困生读书;对农村劳动力22.80万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或完善了7个三级以上城区图书馆;修复、建设了5个历史、文化景观项目;实现了村村(5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为生活困难的2470名城乡肺结核病患者提供了免费治疗;为5000对农村新婚夫妇免费进行了地中海贫血筛查;从2005年1月1日起,我市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190元提高到210元;新增就业岗位5.21万个;完成了1102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解决了7个法庭、80个公安派出所的办公用房;新建了3个消防站,新安装了150个消防栓。20件为民办实事任务已基本完成。

12

(九)举全市之力,服务“两会一节”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两会一节”期间,共邀请了800多名国内外重要客商到我市参加经贸活动。全市共签订投资项目90个,总投资181.98亿元,其中内资项目122.35亿元,外资项目7.36亿美元;签订贸易购销合同1245份,总金额135.67亿元,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去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再创辉煌,在2005年度国际节庆协会(IFEA)全球节庆行业奖评选中获得综合类铜奖,这是中国节庆活动首次入围全球大奖。同时,还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奖。参加去年东南亚旅游美食节的游客达36万人次,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南宁在打造“美食天堂”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外,我市还发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不断拓展与东盟、日韩和其他世界各国城市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果川市、英国纽斯利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还与马来西亚怡保市、越南海防市、美国奥克兰市达成结好意向,现我市共与6个国家的6个城市正式结为友好城市,是广西各城市中与国外缔结友城最多的城市,荣获全国友协授予的“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贡献奖”。同时,我市还成功承办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国际体育比赛,进一步提高了南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来,我市民族、台湾事务、宗教、档案、物价、口岸、审计、统计、侨务、人防、扶贫、农机、地震、机关事务管理、市志、社会科学、气象、老龄等部门和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3

国家安全、金融、保险、税务、电信、邮政、供电、烟草、工商、技术监督、铁路、民航、海关、海事、边防、药品监督、检验检疫等中央、自治区驻邕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市政协的帮助下取得的,是全市各县区努力工作、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驻邕部队、港澳台同胞、爱国侨胞和境外友好人士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如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与效益不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三农”工作任务很重,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与我们相关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有关。我们一定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使我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不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桂新跨越的宏伟目标迈进。

14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2006年的主要工作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市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力争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开放带动,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要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推进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在富民兴桂新跨越中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

15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性的加工制造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中国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力争到2010年,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5番;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额比2005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有新的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社会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二、2006年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的“开放创新年”,我们将深入开展开放创新大讨论,不断增强市民开放创新意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坚持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

12%,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配合自治区重点抓好武鸣县和原邕宁县所辖区域新农村建设连片试点示范工作。各县区也要选择一个乡镇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搞好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医疗卫生、教育、广播电视和生态文明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旱、防灾、救灾工作,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经济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

17

程。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加快实施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加大科技兴农和标准化生产力度,不断提高粮食、蔗糖、养殖、果蔬、林竹、花茶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营销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启动“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工程”,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地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技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清理化解镇村两级债务,进一步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补和良种、购置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策划研究,收集、筛选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列入前期项目库储备。加强跟踪协调服务,对重点在建项目统一列入在建项目库进行管理。千方百计为“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问题,确保招商项目、业主、资金、服务四到位。

抓好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开展园区开发模式专题研究,优

18

化整合开发区资源,探索园区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道路。推进开发区共享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整体服务功能。积极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用地不足问题;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运用BT(建设-移交)模式,加快银凯工业园整体开发;引导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路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县(区)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年内部分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明显增加,经济总量初具规模。创造条件争取上级机关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继续实施“实力工程”。以“千亿工程”重点扶持和培育的工业企业为重点,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落实我市有关培育和扶持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快规模扩张,加大技改投入。加大各类资金的扶持力度,使重点骨干企业和工业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尽快发挥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在加快规模扩张的同时要加紧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主要以技术创新、装备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名牌战略以及引导培育主导产业战略的实施来推动工业结构合理化,使我市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代表现代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的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大,工业产业内部的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多元能源,提倡建

19

设适应南方气候特点的节能性住宅和办公用房。鼓励企业学习和创新,按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产,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大经济运行协调工作力度。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各项工业发展指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重大工业项目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大督办工作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与调节,及时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重点抓好煤、电、油、气、运的协调服务工作。

(三)加快发展新兴业态,提升服务业水平

积极构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以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载体,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在全国和东南亚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创造条件,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优势,争取南宁成为全年落地签证城市,方便海外客人来访。重点抓好大明山风景区、昆仑关战役遗址、青秀山美食街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做好旅游宣传合作推介工作,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准的以亚热带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胜地,努力打造“北有桂林、南有南宁”的广西旅游发展新格局,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抓好商圈建设,搞活商贸流通。继续按照发展“两区两带两级城镇”商业布局的思路,加强对以朝阳路为核心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商圈的扶持改造,全面推进特色商业街、专业批发市场、社区商业中心建设,加快餐饮业发展,打造美食天堂。继续实施“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重点抓好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商场和专业市场建设,

20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二篇至第十一篇(5-49章)阐述“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任务;第十二篇(50-52章)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纲要(草案)》的框架和中共南宁市委《建议》框架是互相衔接的,并充分体现市委在《建议》中对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即“四个突出”:一是突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二是突出走开放型发展道路的主线;三是突出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在富民兴桂新跨越中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四是突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关于“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总体要求。市委的《建议》对我市“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作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是我市在富民兴桂新跨越中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作出了我市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的基本判断,提出了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高瞻远瞩,完全符合我市的实际,因此,《纲要(草案)》中对形势的分析和总体要求与市委《建议》的提法是一致的。

36

关于发展目标。根据市委《建议》中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纲要(草案)》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和量化,提出了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人口和人民生活、公共服务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种,考虑到未来五年物价变动的不确定以及统计基数的调整等因素,部分经济指标只提出相对数,不提出具体的绝对数。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十一项工作: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做大做强我市经济总量,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根据《建议》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要求,《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以推进“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迅速扩张,重点发展铝加工、化工与精细化工、食品、制浆造纸、建材、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力能源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增强开发区发展能力。加大招商引资,抓好技术改造,推进资本扩张,增强创新能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知名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城镇化。“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一是扩大中心城市规模。二是加快发展六个县城和一批中心镇(重点镇),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构筑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协

37

调推进一般建制镇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纲要(草案)》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意见选择武鸣县、原邕宁县辖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百万农民进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打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南宁山水、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建设中国绿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二是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突出抓好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汽车以及农副产品、建材、服装、机电等商品贸易;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项目。三是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四是加快发展金融业,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增强我市金融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五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南宁”。六是大力发展会展、房地产等其他服务行业。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城乡互动、工农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是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特别是优化工业布局,逐步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特别是积极参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实施一批对接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城市综合

38

服务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南宁的重点: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节庆文化、演出娱乐、网络文化、博览会展、体育健身等文化产业;三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布局,突出抓好一批迎接自治区五十周年大庆的重要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南宁的四个重点任务:一是大力倡导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二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四是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人口和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构建首府科学完善的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六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七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八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九是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二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三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一是深入推进体制改革。二是推进全方位创新,以创新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以创新提升城市的价值。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二是进一步拓宽项

39

目融资渠道,加强项目建设;三是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做好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

各位代表!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启动,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市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40

促进商贸流通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大工业形成的巨大物流,构建畅通快捷的物流通道体系、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大通关体系,形成商贸和物流枢纽,加快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商贸和物流中心。重点加快江南、安吉、金桥、玉洞四个物流园区建设,争取引进更多龙头物流企业在园区落户。加快会展经济发展,不断打造会展品牌。充分利用我市被列为对外国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办理的全国25个城市之一的契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围绕项目建设为中心,抓好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完成电子政务三期工程、数据资源中心、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平台等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信息化推广应用力度,全力开展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工作,继续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作。加强指导,加快推进县区和部门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

(四)坚持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坚持高起点规划,突出体现城市特色。围绕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和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城市规划为龙头,抓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抓好各个层次和各个片区的建设发展规划修编,抓好五象岭新区规划编制、岭南骑楼风格建筑规划和城市主干道“穿衣戴帽”和亮化美化的规划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县县城和重点镇规划。

21

认真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前期论证规划工作。依法加强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城市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提高其档次和水平。

坚持高标准建设,努力增强城市功能。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六年大变化”目标,以畅通的城市路网系统建设为重点,从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迎接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重大项目等入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切实抓好大沙田至蒲庙10公里等城市干道、快速环道与环城高速公路连接线道路、城市立交、跨江大桥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完善建成区功能,加快启动五象岭新区建设,推动江南、良庆、邕宁区发展;加快相思湖新区、东沟岭区、凤岭区、仙葫开发区的配套建设。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环卫、排水、防洪防震减灾等设施建设,发展城市公用事业。实施植树造林、生态林业等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生态示范试点城市建设,继续抓好“花花大世界”园林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城镇街道以及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线的绿化美化,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树要成林,花要成片”、具有亚热带特色的园林绿化系统。坚持依法治水,抓好邕江等主要河流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快埌东污水处理厂二期、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加大对朝阳溪、竹排冲等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做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建设工作,在不断完

22

善城市功能的同时,大力规范房地产业发展,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商品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健快速发展,让收入水平不同的市民都享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和环境优化的实惠。

坚持高质量经营,着力盘活城市存量资产。积极探索经营城市新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增加社会投入。健全完善城市土地的征用、储备和出让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和效益,严格保护耕地。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有效盘活城市公用存量资产。

坚持高效能管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对道路、广场、照明、健身设施的管理,加强以治理环境卫生、清理整治违章建筑、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整治水气声光污染和实施道路畅通工程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改善城区环境,对城乡接合部实行城市化管理,营造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

(五)积极构建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

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扩大与东盟各国的交流。按照“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的目标,及早做好服务南博会的方案。加大对南博会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服务南博会的软硬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南博会平台与纽带作用,积极推动和扩大与东盟国家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拓东盟市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商务区等项目;支持东盟和

23

其他国家、地区在南宁设立总领事馆、联络处;争取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建立一批友好城市。积极参与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建设,努力在农业、旅游、交通、矿产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实现突破。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切实抓好工业、城建、商贸物流、旅游、农业产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抓好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主导带动作用产业的重大项目招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招商。要采取境外招商与境内招商相结合、规模招商与小分队招商相结合等形式,突出抓好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粤港澳台重点企业的招商。进一步创造条件,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地区总部、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和销售结算中心。切实抓好招商引资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市监察部门和有关单位都要重视投资投诉工作,切实为外来投资者排忧解难;今年试行招商引资工作经费与引进项目资金挂钩包干制。认真做好招商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招商项目库”;加强招商重点项目的跟踪与协调,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长三角经济区各省市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我市与泛珠三角城市的经贸合作,促进产业对接,推进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合作联盟;加强与粤港澳中小企业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以积极的姿态加快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加强与台湾以及区内外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推进南贵昆经济带和北部湾(广西)

24

经济区建设。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出口。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扩大优势产品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在继续开拓欧美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东盟市场特别是越南市场。支持和推动制糖、机械等优势行业企业到境外尤其到东盟各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合作开发和进口煤矿、铁矿及有色金属。加强南宁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口岸对外向型经济的促进作用。

(六)加大各项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优化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一步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加大企业改制步伐,今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以国有企业产权为主要内容,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继续加大国有资产的运营力度,特别是全面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并做大做强做好上市公司。

继续完善各项配套改革。以构建“和谐南宁”和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企业为支撑,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机构、农村流通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

25

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办法;推进以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各级发展非公经济的工作机构和工作网络;将非公经济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贯彻执行;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清除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企业、个体经营户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服务职能,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鼓励各类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积极开展创业服务,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素质培训;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对发展科技类、优势传统制造类、外贸出口类项目等给予大力支持;用好用活扶持中小(非公有制)企业专项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提供配套;积极协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积极引导各类商会和行业协会发挥“鼓劲、自律、维权、发展”的功能作用。

(七)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把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6

提高企业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创新、转化、产业化为主线,全面实施“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第三轮创新计划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利和技术标准推进、科学素养提高”等八项工程和“企业自主创新试点示范、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示范、科技服务特色优势工业产业、科技服务县域经济、中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节能降耗与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研究”等六大科技项目,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认真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科普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建立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具有南宁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以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为重点,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技工教育资源,启动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并举的发展格局。

加强人才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人才政策,营造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27

的环境和氛围。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重点开发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外经外贸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人才汇集机制,加强聚集一批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势人才群体;加强与东盟、泛珠三角等区域城市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鼓励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以多种方式服务南宁建设;加强人才工作载体建设,加强首府人才大厦和南宁市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促进市级人才市场与县区人才市场互联互通。

(八)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积极推进财政增收,合理安排好财政支出。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努力开拓财源,做大做强财源,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严格税收政策,做到应收尽收。建立健全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合理安排好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优先保证政权运转、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的需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资金筹措力度,集中财力更好地为“136”工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加强财政管理,健全财政监督,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努力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进一步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总量;大力发展社区就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努力扩大就业空间。完善公

28

共就业服务制度,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推动就业稳定增长。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工作,加强对企业裁员工作的指导,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鼓励企业稳定就业。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改革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调整个人账户规模,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各开发区为主的各类非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作为重点,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监管。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继续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和办法,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整合资源,全面启动“金保工程”,为群众提供直接的社会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善干部职工住房条件。

关注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工作,帮助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居住、子女上学等特殊困难。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为城乡特困人口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开展社会救助;建立并完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

29

系,做好灾区群众生活救济、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增加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济、“五保村”建设经费投入。扎实抓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维修改造。继续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帮助现有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重视做好劳动关系的协调处理工作,尤其是切实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容易影响社会安定的劳动纠纷问题。大力整顿消费市场秩序,加快改善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关心和支持“春蕾计划”的实施,帮助失学和辍学女童重返校园。改建华侨农林场的归侨危房,改善归侨住房条件。

加强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做好重大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防控、救治和监督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规范和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超过自治区所确定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加大信访事项的督查督办力度,全力做好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完善信访排查制度,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把矛盾消除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解决。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南宁建设,不断扩大平安覆盖面。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爆炸、杀人、

30

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和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性犯罪。推进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基层维护稳定的能力。整合基层综治组织,不断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形成综合治理合力。整合技防资源,构建电子监控网络,提高科技防范水平。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服务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和禁赌斗争,推进禁吸戒毒和“无毒社区”创建,不断减少社会吸毒人员。进一步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积极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深化学校及周边治安整治工作,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切实抓好生产安全和交通安全。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各项基础工作。完善消防站、消防装备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改、保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消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九)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讲文明、懂礼貌、守秩序”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继续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和环保进社区活动,加大文明城区、文明社区和文明示范村镇创建力度。

31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绿城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地方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精品力作,重点办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精品文化活动。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完善文化设施布局。加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水平,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步伐,提高承办各类体育大赛能力,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特别是加强与东南亚的体育交流。加快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积极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健全以“县服务站为龙头、乡镇中心站为骨干,乡镇服务所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的创建活动,建立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妇女儿童发展项目,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继续抓好双拥工作、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巩固军民军政团结。实施依法护侨,进一步扩大

32

海外交流与合作。认真做好全国首次经济普查成果利用工作。做好外事、统计、人防、档案、文史、地方志等工作。

(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促进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级政府要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积极开展行政立法、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和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工作。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依法有序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激励广大公务员勤奋工作,廉洁从政。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效能建设。加大执法监察和行政效能监察力度,继续整顿投资软环境,对违法和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以及行政不作为,要坚决纠正和严肃处理。各级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和

33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反腐败力度,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继续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在抓好全面工作的同时,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筛选、论证,今年继续安排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1.实施城市内涝整治工程(改造明秀、沙井、植物等泵站;朝阳溪清淤),完成部分道路排水渠与泵站改造建设、内河清淤工程;

2.建设经济适用房100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 3.完成邕宁区、良庆区30条小街小巷改造; 4.为生活困难的城乡肺结核患者免费治疗; 5.为贫困高危孕产妇提供免费救治; 6.建立5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7.新增5万个就业岗位;

8.继续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工程;

9.绿化种树150万株、实施20公里城市主干道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工程;

10.修建、恢复2处历史文物保护项目; 11.扶助3000名贫困生读书;

12.完成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13.改造市区50条人行道;

34

14.完成农村8万个劳动力转移就业;

15.为1000个分散居住的无房或危房五保户修建住房; 16.为200户华侨农林场归侨进行危房改造;

17.为5000对农村新婚夫妇免费进行地中海贫血筛查; 18.解决农村8万人饮水问题; 19.实现电话村村通;

20.建设装备一批公、检、法、司办公用房及设备。

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简要说明

各位代表,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而又鼓舞人心的“十一五”规划,作为指导我市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要求,制定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本次会议审议的《纲要(草案)》是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广泛征求了各县区、各部门、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是集思广益和民主决策的成果。为了便于大家进行审议,我就《纲要(草案)》作个简要说明。

一、关于《纲要(草案)》的基本框架

《纲要(草案)》共有12篇52章,第一篇(1-4章)主要是分析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4h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