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1年专升本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1-28 00: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所谓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管理的定义模式——“人——人——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2.※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两者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 2.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人的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

4.人的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四、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1.管理包括两个部分:“物和人”

<1>物的管理是指对“劳动工具、对象和过程”的管理。 <2>人的管理是指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2.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1>个人心理活动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影响。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1>管理心理学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行为因素”。

<2>心理是行为的内在形式;而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注: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为“组织管理心理学”,它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

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也叫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名称——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在1903年提出的,而对其进行研究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闵斯脱博格”在1912出版《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 <1>心理技术学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问题” <2>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最主要的因素。 2.霍桑实验——代表人物是“梅奥”,

<1>梅奥提出“人群关系”理论,他被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霍桑实验进行四次实验:A:照明实验、B:福利实验、C:群体实验、D:谈话实验(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管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式:B=F.(P.E)式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

<1>勒温的“场”理论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1933年他提出了“群体动力”概念。 <2>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要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同情境力场的不相互作用。

4.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

<1>20世纪40年代马斯洛发表了“人的动机理论”。

<2>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类:A:生理 B:安全 C:社交 D:尊重 E: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以学科的面貌出现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8年,美国的“黎维特”的《管理心理学》出版,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发展表现在:

<1>机构扩大人员增加 <2>课题扩大、深入 <3>研究方法的发展很大; <4>研究方向趋于综合化 <5>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6>管理心理学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作出贡献。

3.近20年来,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已取得下列成就:

<1>建立了学术组织与教学的研究 <2>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学著作; <3>各学院开设了管理心理学课程 <4>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员; <5>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1>特点:A:在自然条件下进行 B: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 <2>分类:

<1>依据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可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2>依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3>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缺点:只能消极等待事物的发生,而不能主动获得真实材料进行数据处理。 2.实验法 <1>优点:

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 研究者操作比较方便; 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验证 <2>分类: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3>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以下条件:

A:精巧的实验设计; B:善于使用仪器; C:整理和分析实验材料,从中得出结论。

3.调查法,具体方法包括: <1>谈话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A:目的明确、问题易懂 B:讲究方式、控制进程 C:要求对谈话内容进行

记录。

<2>问卷法:有以下几种:是非法 选择法 等级排列法 4.测验法:即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1>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 <2>缺点:信度和效度系数低。

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

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二、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三、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四、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

注: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这个阶段又分别由三种理论组成。

1.早期管理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其代表有“亚当.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他的贡献是提出“劳动分工学说”。另一位是“大卫.李嘉图”,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他的结论是“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

2.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这种理论的特点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有: <1>巴贝奇——英国数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他的贡献是“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2>另一位是艾末生他对于传统经验管理理论,所概括了管理十二原则,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到西方管理理论初具雏形的胚胎了。

3.科学管理理论:它的显著的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这一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有:

<1>泰罗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他的贡献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及“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

<2>法约尔的代表作是《工业原理与一般管理》,他认为经营有六种职能活动,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活动”;对于管理活动,他强调了五种职能:A:计划、B:组织、C:指挥、D:协调、E:控制;在这五种职能上,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3>韦伯的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要求用“权责合一的等级原则”把各类成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阶层体系。

<4>厄威克他的八项原则是:“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级层原则、控制广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

<5>古利克他的管理七项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二、行为科学理论

注:这是管理理论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包括:

A:人的本性和需要 B:行为动机 C: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者——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

<1>工人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2>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注:所谓非正式组织就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由感情因素形成的联结,它对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 <3>通过对职工满足程度的提高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

<1>人类需要理论:它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2>美国的马斯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 <3>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4>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成果的绩效对职工的价值以及职工认为该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

3.人性管理理论:它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1>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Y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能激励和诱发人的能动性,在目标和动机的支配下努力工作,就能取得成就;主张出现问题时要多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 <2>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现在企业和劳动组织把职工束缚在“不成熟”阶段,人为抑制职工的“自我表现”就会伤害人的积极因素,造成劳资双方的对立。解决的办法是:A: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B: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C:加重职工的责任;D: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和自觉行动。 4.群体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1)勒温提出“团体力学理论”;(2)布雷德福提出“敏感性训练”;

5.领导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1)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2)利克特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3)布莱克、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法”。

三、现代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1.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认为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A:协作的愿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3.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以此作为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中不存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

6.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伯法”,管理就是运用数学手段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从而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

7.除以上学派外,还有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注: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

二、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

<1>感知。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2>记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2.情感过程

<1>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1)由基本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爱好、快乐、嫌恶和悲哀”是基本的情感; (2)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社交、尊重、承担责任”是高级情感。

<2>情感与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它的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包含:A:自我体验;B:生理变化;C:外部表现 3.情感与情绪的分类

<1>按基本表现形态,可分为:A:激情;B:心境;C:热情 <2>按社会性内容,可分为: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 4.情感的两极性

<1>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

<2>人的情感和情绪不但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的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

三、意志过程

1.意志的一般概念:所谓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1>确立目的;<2>能动性;<3>行为调节;<4>心理调节;<5>坚持的作用;

3.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行为的结构: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是意志行为。

4.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典型代表是“泰罗”), X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具有”: 1.天生懒惰、逃避责任; <2>没有大志、不负责任;

<3>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 <4>满足安全和生理的需要;

<5>多数属于上属情况,只有少数人能鼓励自己、控制冲动。 2.X理论的管理措施

<1>重点是提高生产率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无关。 <3>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二、“社会人”的假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44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