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生命的高度重建人文课堂生态

更新时间:2023-11-04 09: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站在生命的高度重建人文课堂生态

甘肃省永昌县城关一小 喻学荣

【中文摘要】:课堂是否把儿童的快乐、幸福、纯真、活泼、自由、权

利等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本身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大问题,真实而美好的人性,可谓人文课堂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人文课堂 对话课堂 探究课堂 情感课堂

【作者简介】:喻学荣,男,1968年出生,甘肃省永昌县城关第一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电话:15009457806

电子邮箱:yckdfg@163.com

样刊投递地址:甘肃省永昌县城关第一小学 邮政编码:737200

关于课堂的研究,源远流长,几乎所有的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并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有一些论述不乏真知灼见,如“使课堂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课堂。”“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呐喊,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课堂观”。因而,我们需要站在生命的高度,构建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一、什么是人文课堂生态

既然承认课堂是师生联手打造生命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的主要场所,则课堂已不仅仅是为“教学而存在”、为“知识而存在”的一块冰冰之地,它应该是为师生生命而存在的一个无限丰富的隐性生态。这应该是一个充满童

真童趣、充满生命热情的地方,一个赋予师生双方生命以新的启示、新的顿悟、新的发现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应该是以生为本的,应该是充满人情味的,应该从“生态”的视界予以重新理解。

那么什么又称之谓人文课堂生态?且从一则教例来说起:

窦桂梅老师讲《游园不值》时,从她对“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剖析诗意过程,到“扣”“敲”的意境引领,从“一枝红杏”到“三枝红杏”的对比品味,从贾岛到叶绍翁,从“推敲”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哉?”的领会,从古诗到古文,一路走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领略古诗的韵味及诗人的写作意图,最终给人以兴尽而返的快意。

由教例我们获得启示,所谓的课堂生态正如窦桂梅老师给予学生的全方位体验的那种状态。这种师生生命动态发展、自由舒展的状态正是人文课生态课堂最重要的特征。这样的课堂其知识不是僵化的,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春色满园关不住”,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一段差点就被遗忘或被遮蔽的遥远记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概而言之,人文课堂生态是这样一种涵义:课堂是否把儿童的快乐、幸福、纯真、活泼、自由、权利等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本身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大问题,真实而美好的人性,可谓人文课堂的核心价值。

二、重建人文课堂生态的几个主张

主张之一: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优秀的教师应当摈弃课堂教学中的的独白。说实话,正是教师的独白导致了对话缺失。时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已经少见,然而,只有少数尖子学生能幸运地成为回答问题者。鉴于此,师生之间心理的“解冻”并确立起一种积极的对话氛围是改良传

统教学体制的首要问题。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种平等对话者的姿态和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真实灵动的人文课堂;二是要积极营造学生愿意对话的阅读氛围;三是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大胆的对话;四是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当然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对话期待”,由此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使对话能得以深入并且从生命的高度营造出浓浓的人情味。

主张之二: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一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始料未及的问题:“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诸葛亮请鲁肃同去借箭,在船上为什么不和鲁肃下棋,而要喝酒呢?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每一步安排都有自己的用意,那他这样做的用意又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片哗然。实际上,课堂上的意外或者“奇思异想”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如果我们真正站在生命的高度看待,我们就没有必要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设防,而是应当关注更多的意外,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给意外正名,善待意外,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主张之三: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或“标准答案”给知识画上句号,或者扼杀孩子进一步“冒险”的念头。事实上,当我们放手让学生尽情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冒险之时,学生的灵性才会一点一滴地显现出来,或者孩子的生命才会涌现出它的本真状态。就语文课而言,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都并非是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触动,是智力的一次次

锤炼,是漫长字词历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如果课堂上能够重现这些,并且重新创造,那么每一堂课不仅不是平淡无味的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将把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期望带往更高更远的地方。

主张之四:献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情感与情感的深情握手,心灵与心灵的深度碰撞。优秀的教师应当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的传递和陪伴必将对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特殊的冲击力,会把学生置于情感的旋涡,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当然,重建一个浓浓的人文课堂生态需要我们做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还可以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一个建构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总之,主张从“生命”的高度重构人文课堂生态,应该说是其凸现人文精神的有效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者 应该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应该促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刚性”转向“怀柔”状态,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持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的生命鲜活,如此,一个生机勃勃的人文课堂生态气氛也便形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3w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