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与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02 0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理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绪 论

选择题

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A 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 B 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C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 E 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

2.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的生理学研究水平是 A 细胞和分子水平 B 组织和细胞水平 C 器官和组织水平 D 器官和系统水平 E 整体水平

3.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 A条件反射 B 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 D 防御反射 E 基础代谢 4.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

A 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 B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 人体高原低氧试验 D 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 活体家兔血压描记

5.分析生理学实验结果的正确观点是 A 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

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 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D 器官水平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整体活动规律 E 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6.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液 7.内环境中最活跃的分子是

A 组织液 B 血浆 C 细胞外液 D 脑脊液 E 房水 8.内环境的稳态

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B 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C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D 是保持细胞正常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E 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

9.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

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 B 导致尿量明显增加 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 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 E 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10.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

A 保持内环境稳定 B克服呼吸困难 C 缓解机体缺氧 D适应心功能改变 E 适应外环境改变 11.酸中毒时,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是

A 水重吸收增多 B Na-H交换增多 C Na-K交换增多 D NH3分泌增多 E HCO3重吸收减少 12 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D 旁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13 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C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 14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

A快速而精确 B 固定而持久 C缓慢而弥散 D 灵敏而短暂E 广泛而高效

15 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 A神经调节 B激素远距调节 C 旁分泌调节 D 自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16 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

A迅速,短暂而准确B 快速,高效而固定 C缓慢持久而弥散 D缓慢低效而广泛 E灵敏短暂而局限

17 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与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 A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神经分泌调节 D旁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18 非自动控制见于

A 排尿反射 B 应激反应 C体温调节 D分娩过程 E 血液凝固

19 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可靠体内的 A非自动控制调控B负反馈控制调控 C 正反馈控制系统 D前馈控制系统 E 自主神经调节

20 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出现血中ACTH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节或控制作用?

A 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正反馈控制 D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

21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 A非自动控制 B 负反馈控制系统 C正反馈控制系统 D前馈控制系统 E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22 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 A非条件反射 B非自动控制 C 正反馈控制

2

-+

+

+

+

D 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 23 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

A 快速生效 B产生震荡 C无预见性 D适应性差 E不会失误 名词解释

1 internal environment 2 homeostasis 3 nervous regulation 4 reflex

5 humoral regulation 6 autoregulation 7 negative feedback 8 positive feedback

9 feed-forward 问答题

1 为什么生理学研究必须在三个不同水平进行?

2 内环境的稳定具有什么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调节? 4 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 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C 7B 8D 9E 10A 11B 12A 13A 14A 15B 16C 17E 18B 19B 20D 21C 22E 23A 名词解释

1 多细胞机体中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极为重要。

2 初指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已扩展到各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3 多细胞生物体中通过反射活动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在人体生理功能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的活动。

4 指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

5 多细胞生物体中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主要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它和神经调节相互补充,构成人体内两种主要的调节方式。 6 组织细胞内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是依靠自身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对神经和体液调节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7 在体内自动调控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调整控制系统的活动,使后者的输出变量朝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即通过反馈使某种生理活动减弱,或使某种减弱的活动增强,意义在于维持机体的稳定性。

3

8 在体内自动调控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调整控制系统的活动,使后者的输出变量朝原来相同的方向变化。即通过反馈使某种生理活动不断加强(或减弱)并维持于高(或低)水平,直至该活动过程结束为止。

9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中,某种干扰信息可先与反馈信息到达控制部分而纠正可能出现的控制信息偏差,因而可更快地对某种生理活动进行控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 A磷脂酰肌醇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乙醇胺 D磷脂酰丝氨酸 E鞘脂

2.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

A膜蛋白的多少 B 膜蛋白的种类 C膜上的水通道 D脂质分子层 E糖类

3.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

A磷脂酰胆碱 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 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 4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运输 E 继发性主动运输 5细胞膜内外保持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

A 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 B 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 D K易化扩散的结果 E膜上Na-K泵的作用

6 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7 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

A 载体蛋白 B 通道蛋白 C 泵蛋白 D 酶蛋白 E 受体蛋白 8 Ca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E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9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

A 原发性主动运输 B 继发性主动运输 C 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 D 受体介导式入胞 E 液相入胞

10 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

A 化学性突触 B 紧密连接 C 缝隙连接 D 桥粒 E 曲张体

2+

+

+

+

+

+

+

+

+

+

4

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 A缝隙连接 B紧密连接 C中间连接 D 桥粒 E 相嵌连接 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化学性突触 B紧密连接 C缝隙连接 D桥粒 E曲张体 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 单纯扩散 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运输 D 继发性主动运输 E Na+

-Ca2+

交换

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 A 要消耗能量 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 E 有饱和性 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 糖类 B 脂类 C蛋白质 D胺类 E 核糖核酸

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 A化学门控通道 B电压门控通道 C机械门控通道 D M型Ach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 17 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

A两个α亚单位上B 两个β亚单位上 C 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上 D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γ亚单位上 E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上 18 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的膜蛋白是 A G-蛋白 B 腺苷酸环化酶 C 配体门控通道 D酪氨酸激酶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

19 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 A cAMP B IP2+3 C Ca D Ach E DG

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 A Cl-内流增加 B K+

外流增加 C Na+

内流减少 D Ca2+内流减少 E 胞内cAMP减少 21.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

A心房钠尿肽 B 乙酰胆碱 C 肾上腺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 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

A 心房钠尿肽 B 乙酰胆碱 C 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3 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

A 激活蛋白激酶 B 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 C 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 D 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 E 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 24 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

A K+

和Na+

B K+

和 Cl- C Na+

和Cl- D Na+

和 Ca2+

E K+

和Ca2+

25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 A Na+

B K+

C Cl- D Ca2+

E Mg2+

5

26 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 A 等于K+

的平衡电位 B 等于Na+

的平衡电位

C 略小于K+

的平衡电位 D略大于K+

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Na+

的平衡电位 27 细胞膜外液K+

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 膜电位负值减小 B K+

电导加大 C Na+

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 Na+

-K+

泵向胞外转运Na+

增多 28 增加细胞外液的K+

浓度后,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29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

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0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1 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

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 A 都有开放状态 B 都有关闭状态 C 都有激活状态 D 都有失活状态 E 都有静息状态 32 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 A神经和内分泌腺 B 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

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D 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 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 33 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 A膜电位变化 B囊泡释放 C 收缩 D 分泌 E产生第二信使

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 A 刺激电极正极处 B 刺激电极负极处 C 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 D两处均不发生 E 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 35 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6 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8 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超射 E 极化 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6

42 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 A 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 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 C 仅出现内向电流 D 仅出现外向电流 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

43 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基本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44 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 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E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 45 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

A 离子电流 B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C 离子电导 D 膜电位 E 动作电位 46 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

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 B 电压钳技术 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 D膜片钳技术 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 47 正后电位是指

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 C 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 D 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 E 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 48 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49 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50 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51 细胞兴奋过程中,Na+

内流和K+

外流的量决定于 A各自的平衡电位 B细胞的阈电位 CNa+

-K+

泵的活动程度 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 E 刺激的强度 52 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

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

外流 B 动作电位升支的Na+

内流 C复极化K+

外流 D复极化完毕后的Na+

外流和K+

内流 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

内流

7

5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

54 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

A 动作电位幅度 B 组织反应强度 C 动作电位频率 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 55 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 动作电位幅度 B组织反应强度 C 动作电位频率 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 56 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

A 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 B 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 C 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 D 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 E 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

57 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 A 小10-15mV B 大10-15mV C小10-15mV D 大30-50mV E 小,但两者几乎相等

58 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 A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

59 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

A 5 次 B 50 次 C 400 次 D 100 次 E 500次 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后 61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 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 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 C 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 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 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 62 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

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63 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

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8

++

+

+

+

++

64 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囊泡释放递质时,其主要媒介作用并直接导致递质释放的是 A 神经末梢Na+

的内流 B 神经末梢K+

的内流 C 神经末梢Cl-

的内流 D 神经末梢的Na+

-K+

交换 E 神经末梢Ca2+

的内流 65 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66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

来自于 A 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

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

内流 B 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

内流 C 肌质网上Ca2+

通道开放引起的释放 D 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 E 线粒体内Ca2+的释放 67 有机磷中毒时,可使

A 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 B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C 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 D 乙酰胆碱水解加速 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 68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降低是由于 A 递质含量减少 B 递质释放量减少 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 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 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 69 下列物质中,能阻断终板膜上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 A 河豚毒 B 阿托品 C 美洲箭毒 D 心得安 E四乙胺 70 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

A Ca2+

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B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处

C 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 D Ca2+

的储存库 E 产生终板电位 71 微终板电位是

A 神经末梢连续兴奋引起 B 神经末梢一次兴奋引起

C 数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引起 D 个别突触小泡释放引起的ACH引起的 E 个别Ach分子引起的

72 在神经-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ATP酶 B胆碱酯酶 C 腺苷酸环化酶 D Na+

-K+

依赖式ATP酶 E 单胺氧化酶 73 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

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 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 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 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

74 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长度不变? A 明带 B 暗带 C H带 D 肌小节 E 肌原纤维 75 牵拉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使之伸长,此时其 A H带长度不变 B 暗带长度不变 C 明带长度增加 D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9

76 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属于

A单收缩 B 单纯的等长收缩 C 单纯的等张收缩 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77 使骨骼肌产生完全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A足够强度的单刺激 B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

C 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 D 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 E 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 78 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

的Ca2+

泵主要分布在

A肌膜 B肌质网膜 C 横管膜 D 溶酶体膜 E 线粒体膜 79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

A兴奋性和传导性 B初长度和缩短长度 C 被动张力和主动张力 D 主动张力和缩短长度 E 输出功率和收缩能力

80 骨骼肌收缩时,在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 A肌肉收缩的速度加快 B肌肉收缩的长度增加

C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加大 D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缩短 E肌肉的初长度增加81 各种平滑肌都有

A 自律性 B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C 细胞间的电耦联 D 内在神经丛 E时间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 82 与骨骼肌收缩相比,平滑肌收缩

A不需要胞质内Ca2+

浓度升高 B没有粗肌丝的滑行C 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 D有赖于Ca2+

与骨钙蛋白的结合 E 都具有自律性 名词解释 1 liposome

2 facilitated diffusion 3 chemically-gated channel 4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5 symport 6 antiport

7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8 exicitability 9 resting potential ,RP 10 polarization 11 depolarization 12 hyperpolarization 13 action potential ,AP 14 all or none

15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

10

细胞膜在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仅万分之几秒,随后Na+通道关闭失活。使Na+通道开放的膜去极化也使电压门控K+通道延迟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膜内K+顺电化学驱动力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便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相。锋电位发生后,膜电位产生了微小而缓慢波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期间Na+、K+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Na+通道有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

神经纤维每兴奋一次,进入细胞内Na+是可使膜内的Na+浓度增加约八万至十万分之一,复极时K+外流量也大致相当。这种微小的变化,足以激活膜上的Na+泵,使之加速转运,逆浓度差将细胞内多余的Na+排到细胞外,细胞外多余的K+摄入。后电位完结后,膜内电位才完全恢复到静息状态,不仅电位的数值恢复到静息状态,而且膜内外Na+、K+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使之兴奋性恢复正常,可再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论述题:

1 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性、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实际上就是膜受到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前者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后者又分为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锋电位的波形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

+

当膜受到阈上刺激时,首先引起局部电紧张电位和部分Na通道被激活而产生的主动去极化电

++

位,两者叠加起来形成局部反应。由于Na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Na

+++

通道开放概率和Na内流量也就越大,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Na内流足以超过Na外流,

+

形成膜去极化的负反馈,此时膜外的Na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迅速大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继而出现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化

++

学驱动力时,即Na的内向驱动力和外向驱动力相等时,Na内流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达到

+++

的膜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即锋电位的超射值。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失活,

++

而K通道开放,膜内K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迅速变负,直至

++

恢复到静息时的K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可见,锋电位上升支是由Na内流形成

++++

的Na电—化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由K外流形成的K电—化平衡电位。负后电位亦为K外流

+

所致;而正后电位则是由于生电性Na泵活动增强造成的。

2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的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在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

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

+++

衡电位和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K、Na浓度差都相同的缘故。神经干动作电位则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有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以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起伏和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3 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均为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一)单向传递;(二)时间延隔;(三)容易疲劳;(四)易受药物或内环境改变的影响;(五)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均为局部电位,都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

16

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在于:接头传递能保持“1∶1”的关系,而突触传递则不能保持“1∶1”的关系,通常为“多∶1”或“1∶多”的关系。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多个末梢构成突触,其中有的产生EPSP,有的产生IPSP。所以,突出后神经元的胞体象整合器一样,突出后膜上的电位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即阈电位水平时,才能触发突触后膜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故其传递不能保持“1∶1”的关系。接头传递之所以能保持“1∶1”的关系有以下两个原因:(1)一次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能使200到300个囊泡释放Ach,由此引发的终板电位大约超过引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的所需阈值的3~4倍。因此,每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的引发肌细胞膜兴奋和收缩一次;(2)接头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丰富的胆碱酯酶,可在2ms的时间内将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清除,不至引起多次肌肉兴奋和收缩,保证了接头传递具有安全可靠的“1∶1”关系。

第三章 血液

选择题

1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与血管容积之比 C 与血细胞容积之比 D 在血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E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 人体体液中的蛋白质浓度是

A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D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E组织液〉血浆〉细胞内液 3 血浆的粘度与切率的关系是

A 无关 B 正变 C 反变 D 血流慢时无关,血流快时呈正变 E 血流快时无关,血流慢时呈反变

4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

A α1 球蛋白 Bα2球蛋白 Cγ球蛋白 D白蛋白 E纤维蛋白原 5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

A 各种正离子 B 各种负离子 C Na+和Cl-

D氨基酸和尿素 E葡萄糖和氨基酸 6 60kg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

A 2.8-4.0L B 4.2-4.8L C 5.0-7.0L D 7.0-8.0L E 10-20L 7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A 200mmol/L B 250mmol/L C 300mmol/L D 350mmol/L E 400mmol/L 8 正常人的血浆pH为

A 6.8-7.0 B 7.0±0.05 C 7.2±0.05 D 7.0-7.4 E 7.4±0.05 9 决定血浆pH的缓冲对是

A K2HPO4/KH2PO4 B KHCO3/H2CO3 C Na2HPO4/NaH2PO4 D NaHCO3/H2CO3 E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10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

A 成纤维细胞 B 髓系干细胞 C 淋巴系干细胞 D 基质细胞 E 多能造血干细胞

11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是

A 集落刺激因子 B 生长激素 C 雄激素 D 雌激素 E 促红细胞生成素 12 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

A Na+ B Ca2+ C K+ D Cl- E HCO-3

13 红细胞膜上钠泵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葡萄糖通过哪条途径产生? A 糖原分解和有氧氧化 B 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

C 糖原分解和无氧氧化 D 糖原异生和磷酸戊糖旁路

17

E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 14 使血沉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 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 B红细胞成双凹碟形 C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D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高 E 血浆中卵磷脂含量增高 15 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 A 骨髓 B 肝 C 脾 D 肾 E 垂体 16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A 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B 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C 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D 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 E 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

17 可是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高的有效刺激物是

A 组织中O2的分压降低 B 血糖浓度升高 C 组织中O2的分压升高 D 血糖浓度降低 E 组织中CO2的分压升高 18 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

A 铁和叶酸 B 钴和维生素B12 C蛋白质和内因子 D 铁和蛋白质 E 钴和蛋白质 19 红细胞血管外破坏的主要部位是

A 肝和骨髓 B 脾和骨髓 C 肝和肾 D 脾和肾 E 肾和骨髓 20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缓冲pH B 缓冲温度 C 运输激素 D 运输铁 E 运输O2和CO2 21 球形红细胞的特征是

A 表面积小,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正常

B 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变小,变形能力减弱,渗透脆性增强 C 表面积未变,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降低 D 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增加 E 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增加 22 血浆和组织液各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

-2-4-+2+

A Cl B HPO4/H2PO C Na D Ca E 蛋白质

12

23 某人血量为70ml/kg体重,红细胞计数为5×10/L,其循环血中红细胞每kg体重每小时更新量是 12 12 10 10 9

A.5×10B.10×10C.12×10D. 8×10E.8×10 24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

A 男性活动量大,组织相对缺氧 B 男性骨骼粗大,骨骼造血较多 C 男性体重大 D 男性雄激素多 E 男性苏红细胞生成素多 25 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

A B淋巴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26 成年人骨髓中储存的中性粒细胞约为血液中的 A 1-5倍 B 10-20倍 C 50-150倍 D 500-1000倍 E 5000-10000倍

27 一般认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主要反映

A 循环池中性粒细胞 B 边缘池中性粒细胞 C 血液中中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骨髓释放的白细胞

28 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是

999

A 500×10/L B (10-30)×10/L C (4-10)×10/L

912

D (100-300)×10/L E (4-10)×10/L 29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释放细胞毒素 B 产生抗体 C 参与生理性止血 D 释放组胺 E 吞噬异物

18

30 某人白细胞总数为11×10/L,中性粒细胞为5×10/L,嗜酸性粒细胞占3×10/L,可见于 999

A 急性化脓性炎症 B 正常人 C 血吸虫病 D高原反应 E 婴儿 31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含有

A 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B 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质 C 过氧化物酶和溶酶体酶

D 前列腺素E和多集落刺激因子 E 组胺酶,碱性蛋白溶酶体酶 32 调节白细胞增和分化的主要物质是

A 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皮质激素 C 集落刺激因子 D 调理素 E 甲状腺激素

33 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

A 巨核系祖细胞 B 粒系祖细胞 C 红系祖细胞 D 淋巴系祖细胞 E 巨噬系祖细胞

34 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A 增殖能力强 B 自我复制能力强

C 正常有50%处于细胞周期 D 形态学上不能被识别 E 细胞表面标志均为CD34+/CD38+/Lin+ 35 造血微环境是指

A 骨骼的黄骨髓成分 B 造血器官中的脂肪组织

C 造血器官中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造血调节因子 D 造血器官中的微循环,脂肪细胞 E 骨髓中的造血细胞

36 某成年人的Hb为120g/L,红细胞为3×1012/L,红细胞体积为100μm3

, 此人可能是

A 缺铁性贫血 B 维生素B12缺乏 C 高原居民 D 急性化脓性感染 E正常血象 37 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

A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 B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减慢 C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减慢 D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加快 E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 38 欲准确测得血细胞比容值,应如何校正?

A 测得值×0.91(是各类血管血细胞比容差别的系数) B 测得值÷0.96(压积血细胞之间尚存3%-5%的血浆量)

C 测得值×0.99(占血量约1%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通常忽略不计) D 测得值×0.91÷ 0.96×0.99

E 测得值×0.91× 0.96 ×0.99 39 正常情况下出血时间为

A 0-0.5min B 1-3min C 5min D 6min E 10min 40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 A 粘附 B 聚集 C 释放 D 激活 E 凝集

41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现象称为血小板 A 粘附 B 聚集 C 释放 D 凝集 E激活

42 参与血小板粘附最主要的血小板膜蛋白质是

A GPⅨ B GPⅠb C GPⅡa D GPⅢa E GPⅣ 43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 TXA2 B PGG2 C PGH2 D PGI2 E 凝血酶 44 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

A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PGI2与ATP C 血小板磷脂胶粒 D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DP与TXA2 E 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TP与TXA2

45 在生理止血中,血小板的磷脂酶A2激活,可导致血小板合成并释放

19

A 血小板活化因子 B ATP C TXA2 D ADP E 凝血酶敏感蛋白(TM) 46 血小板释放是指血小板内的 A 致密体释放PF4,vWF的等物质 B α-颗粒释放ATP,ADP,5-HT等物质 C 溶酶体释放凝血因子

D 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各自释放不同的物质 E囊泡释放活性物质

47 目前认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机制是

A 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A2使血小板内血栓烷A2合成减少

B 通过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使cAMP 减少, IP3 ,Ca2+

, cGMP增加 C 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脂酶(PDE),使cGMP增加 D 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系统 E 与ADP代谢产物有关

48 目前认为引起血小板释放的可能机制是

A 血小板内Ca2+

浓度增加及微管环状带和骨架的收缩

B 血小板内Zn2+

浓度增加 C 血小板内cAMP浓度增加 D 血小板内cGMP浓度减少 E 血小板内IP3浓度增加

49 始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是

A FⅢ B FⅦa C FⅨ D FⅪa E FⅫa 50抑制血小板粘附的物质是

A GPIb B vWF C纤维蛋白原 D Ca2+

E 蛋白激酶C抑制剂 51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 A 谷氨酸 B丙氨酸 C γ-羧基谷氨酸 D 天冬氨酸 Eγ-氨基丁酸

52 在凝血因子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

A FⅢ和FⅦ B FⅤ和FⅧ C FⅨ和FⅩ D FⅪ 和FⅫ E PK和 HK 5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途径始于 A FⅤ B FⅧ C FⅨ D FⅩ E FⅪ 54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依赖于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C C 维生素D D 维生素E E 维生素K 55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彼此相互联系是始于 A FⅤ B FⅧ C FⅨ D FⅩ E FⅪ 56 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 A FⅠ B FⅡ C FⅨ D FⅩ E FⅫ 57 丙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 A FⅤ B FⅧ C FⅨ D FⅩ E FⅪ 58甲型血友病是 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 A FⅦ B FⅧ C FⅩ D FⅪ E FⅫ 59 乙型血友病是 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 A FⅡ B FⅣ C FⅧ D FⅨ E FⅪ

60 目前认为血友病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性凝血物质是

A 蛋白质C B 肝素 C 抗凝血酶Ⅲ D蛋白质S E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61 TFPI可与 FⅩa结合的结构功能域是 A K1 B K2 C K3 D K1和K2 E K2和K3 62 能增强AT-Ⅲ的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 肝素 B 蛋白质C C 凝血酶调制素 D 蛋白质S Eα-球型蛋白

63 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自于

A 肝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嗜酸性细胞 D淋巴细胞

20

D 快速充盈期初 E 减速充盈期初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主要依靠

A 地心引力的作用 B 骨骼肌挤压和静脉瓣的共同作用 C 心房收缩的作用 D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E 胸膜腔内负压的作用

10 有关窦房结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基础,正确的描述是 A Ik通道进行性失活是自动去极最重要的原因 B If电流进行性减弱,这种电流可能被铯阻断 C Na+内流进行性增强,这种电流可被河豚毒阻断 D L型Ca2+通道激活,这种通道受儿茶酚胺调控 E T型Ca2+通道激活,这种通道可被维拉帕米阻断 11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

A 0期去极化的速度 B 超射值的大小 C 平台期的长短 D 静息电位水平 E 阈电位的水平 12 兴奋传导最慢的心肌细胞是

A 心房肌 B 浦肯野纤维 C 房室交界 D 左右束支 E 心室肌 13 心房收缩挤入心室的血量约占心室总充盈量的 A 1/15 B 1/10 C 1/4 D 1/2 E 3/4 14 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由于

A 房室瓣开放 B 房室瓣关闭 C 动脉瓣开放 D 动脉瓣关闭 E 乳头肌及腱索的振动 15 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约为

A 2-3L/min B 5-6L/min C 10-15L/min D 20-25L/min E 30-35L/min 16 静息心指数等于

A 每搏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期容积 B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C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D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体表面积 E 每分功/体表面积

17 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下列那一项指标明显增高? A 每搏输出量 B 心输出量 C 心脏做功量 D 心指数 E 射血分数 18 射血分数是指

A 每搏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期容积 B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C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D 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体表面积

19 下列关于正常人右心功能曲线的描述,那一项是错误的? A 一般情况下充盈压为5-6mmHg B 充盈压12-15mmHg 为最适前负荷 C 充盈压15-20mmHg 时曲线趋渐平坦

26

D 充盈压高于20mmHg时曲线平坦或轻度下倾 E 充盈压50mmHg时曲线明显下降

20 关于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正性变力作用机制,正确的描述是 A 由心肌细胞膜上的β2受体介导 B 以IP3和DG为第二信使

C 细胞膜上Ca2+

通道蛋白去磷酸化 D 胞质内Ca2+

来自细胞外和肌质网 E 肌丝滑行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增多 21 左心室做功大于右心室的主要原因是

A 每搏输出量不同 B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径长度不同 C 主动脉和肺动脉平均压不同 D 左心室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不同 E 左心室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同

22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明显下降支的原因是 A 心肌被动张力小 B 心肌主动张力小 C 心肌延展性小 D 心交感紧张性支配 E 心腔内始终有血液充盈 23 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减小的原因是

A 心房收缩期缩短 B 等容收缩期缩短 C 心室射血期缩短 D 等容舒张期缩短 E 心室充盈期缩短

24 健康成年人在强体力劳动时,心输出量约达到

A 5-6L/min B 30L/min C 60L/min D 120L/min E 150L/min 25 下列关于心率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正常人安静时为60-100次/分钟 B 新生儿心率较成年人慢 C 女性心率比男性稍快 D 运动员平时心率较慢 E 甲亢,妊娠病人心率较快

26 心肌细胞分为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 静息电位的水平 B 0期去极化的速率 C 平台期的长短 D 超射值的大小 E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27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 形成去极相的离子流不同 B 静息电位水平不同 C 形成复极相的离子流不同 D 超射值不同 E 阈电位不同

28 传导速度最快的心肌细胞是

A 窦房结P细胞 B 心房结 C 房室交界 D 浦肯野细胞 E 心室肌 29 下列那种情况下,血流阻力会减小?

A 血流粘滞度增加 B 由层流变成湍流 C 红细胞比容增大 D 血管收缩 E 血液温度升高 30 可使静脉回流量减少的是

A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 B 心脏收缩力量增强 C 由卧位转为立位时 D 有节律的慢跑

27

E 吸吸时相

31 在体循环中,血压下降最为显著的部位是 A 主动脉 B 大动脉 C 微动脉 D 毛细血管 E 静脉 32 关于弹性贮器血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管壁富含平滑肌纤维 B 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C 管壁硬化时可使脉压减小 D 心缩期约1/3搏出量留在管腔内 E 起血液储存库的作用

33 关于动脉脉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射血阻力增大时,上升支斜率变小 B 射血速度加快时,上升支变平坦 C 心输出量增多时,上升支幅度减少 D 外周阻力加大时。降中峡位置降低 E 动脉管壁硬化时,传导速度减慢 34 容量血管是指

A 大动脉 B 中动脉 C 小,微动脉 D 毛细血管 E 静脉 35 关于毛细血管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血流速度慢 B 血流阻力大 C 总横截面积大 D 管壁通透性高 E 血容量大 36 中心静脉压正常变动范围是

A 4-12cmH2O B 0-20cmH2O C 4-12mmHg D 0-20mmHg E 0-20cmHg 37 关于中心静脉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指左心房和静脉压的血压 B 正常值为4-12mmHg

C 心功能不全时,中心静脉压降低 D 卧位转为直立时,中心静脉压升高E 过敏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降低 38 关于小动脉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管壁中富含平滑肌 B 管壁厚度与管腔直径的比值

C 在调节全身血压中起主要作用 D 在调节全身血流量中起主要作用 E 在调节组织液生成和回流量中起主要作用 39 动脉血和静脉血氧含量差值最大的器官是 A 脑 B 心 C 肝 D肾 E 骨骼肌 40 主动脉管壁硬化可使

A 收缩压降低 B 舒张压升高 C 弹性贮器作用增大 D 脉搏波传播加快 E 心缩期内主动脉内血流减慢 41 下列那一项指标可用来反映心脏射血的前负荷? A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B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C 心室等容舒张期容积 D 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 E 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28

42 心室射血的后负荷是指

A 心室内压 B 主动脉血压 C 主动脉脉压 D 总外周阻力 E 中心静脉压 43 心室收缩能力的增强可通过下列那一项来实现 A 增加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 B 增加肌小节的初长度 C 增加兴奋时肌质内Ca2+

浓度 D 心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E 降低主动脉的血压水平

44 下列关于心电图波形与心肌动作电位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P波反映心房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 B QRS波群反映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 C S-T段反映静息期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过程

D心电图一个周期等于心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之和 E 心电图反映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效应之和 45 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减慢 B 心肌收缩力减弱 C 心率减慢 D 静脉回流减慢 E 后负荷增大 46 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基本相同的是

A 心脏做功量 B 心输出量 C 动脉血压 D 动脉血含氧量 E 外周阻力 47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水平接近于

A Na+

平衡电位B K+

平衡电位 C Ca2+

平衡电位 D Cl-平衡电位 E HCO3-平衡电位48 动脉脉搏图上的降中峡见于

A 等容收缩期末 B 快速射血期末 C减慢射血期末 D 等容舒张期末 E 快速充盈期末

49 下列哪种情况下,动脉脉搏图上不出现降中峡? A 每搏输出量减少 B 主动脉弹性减弱 C 主动脉血压升高 D 主动脉瓣狭窄 E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0 下列关于人体静脉血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站立时,颅内静脉窦血压可低于大气压 B 呼气初,中心静脉压较吸气初高 C 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D 站立不动时,足背静脉压可达到90mmHg左右 E 行走时,足背静脉压较站立不动时低

51 主动脉血流能在心动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其 A 血压水平高 B 血流速度快 C 对血流阻力小 D 管壁厚 E 有了扩张性和弹性 52 右心衰竭时,发生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 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C 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 淋巴回流受阻

29

E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53 炎症反应时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 淋巴回流受阻

54 毛细血管内血流减慢的原因是其 A 管径小 B 血流量少 C 血流阻力大 D 可扩张性小 E 血压低

55 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不经过下列那个微循环? A 微动脉 B 后微动脉 C 通血毛细血管 D 真毛细血管 E 微静脉

56 下列那一项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加? A 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 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D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E 摄入大量NaCl

57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 (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C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E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58 肾小球病变时或慢性肝病时,发生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 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 静脉回流受阻

59 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的主要原因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多巴胺 D γ-氨基丁酸 E 代谢产物和氧分压

60 血浆中水及溶质分子因静水压和(或)渗透压差异而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为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滤过 D重吸收 E 吞饮 61 在组织液回流中,淋巴回流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 A 水分 B 氨基酸 C 电解质 D 葡萄糖 E 蛋白质 62 下列关于淋巴管及淋巴回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

B 组织液中颗粒可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倒流 C 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淋巴回流将减少 D 组织液中的红细胞,细菌可经淋巴回流重吸收

30

E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淋巴回流量约120ml/h 63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血管紧张素Ⅱ D 血管升压素 E 缓激肽

64 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血管升压素 D 谷氨酸 E γ-氨基丁酸 65 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源于

A 脊髓中间外侧柱 B 脊髓前角 C 延髓疑核 D 星状神经节 E 颈交感神经节 66 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A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 B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 C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增强 D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增强 E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减弱 67 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是 A 肌质网释放Ca2+

减少 B 肌质网对Ca2+

的摄取减慢

C 自律细胞4期If电流减少 D P细胞动作电位0期速度和幅度加大 E 平台期Ca2+

内流减少

68 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支配最弱的组织是

A 窦房结 B 房室交界 C 心房肌 D 房室束 E 心室肌 69 心迷走神经节后神经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血管升压素 D 谷氨酸 E γ-氨基丁酸70 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使

A 心房肌收缩能力增强 B 心肌细胞内cAMP增加

C 窦房结细胞IkACh通道激活 D 自律细胞4期If电流增加 E 房室交界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抑制 71 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A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 B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 C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增强 D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增强 E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减弱 72 下列那种物质对心脏有正性变力作用

A cAMP B 血管活性肠肽 C cGMP D 腺苷 E Mg2+

73 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31

A 去甲肾上腺素 B 乙酰胆碱 C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D 阿片肽 E 谷氨酸

74 下列各类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 A 主动脉 B 微动脉 C 毛细血管 D 微静脉 E 大静脉 75 下列各器官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 A 冠状动脉 B 脑血管 C肾血管 D 骨骼肌血管 E 皮肤血管 76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引起的反应是

A 心率减慢 B 循环系统阻力降低 C 回心血量减少 D 血压降低 E 所支配的器官局部血流增加 77 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起源于

A 脊髓中间外侧柱 B延髓疑核 C延髓孤束核 D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E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78 下列有关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感受器是颈主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B 感受器能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

C 在心动周期中,传入冲动频率随血压波动发生周期性变化 D 反射中枢是延髓孤束核

E 当传入冲动增多时,所有传出神经的冲动都减少 79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

A 减慢心率 B 增加冠脉流量 C 降低平均动脉压 D 重新分配各器官血流量 E 稳定快速波动的血压 80 动脉血压升高时,下列哪项不是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效应 A 心交感紧张性减弱 B 心迷走紧张性加强 C 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 D 交感舒血管紧张性加强 E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81 压力感受性反射

A 平时不起作用 B 只起降压作用而无升压作用

C 主要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 D 随动脉血压水平升高而敏感性增强E 对心率几乎没有影响作用

82 下列那种情况会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A 动脉血压降低 B 情绪激动 C 失血 D 慢跑 E 从直立位变为平卧位

83 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下列那项活动状态而对体循环产生影响 A 心肌收缩力 B 心率 C 外周血管阻力 D 血容量 E 血管顺应性

84 交感神经兴奋后引起的心率加快由下列哪种受体介导 A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B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

32

C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 D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 E M胆碱能受体

85 从下蹲位突然站立而发生晕厥的原因是 A 低垂部位静脉舒张 B 血液发生倒流 C 贫血 D 心率突然减慢 E 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降低 86 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肾素由肾球外系膜细胞合成和分泌 B 血浆中Na+

含量减少可刺激肾素分泌 C 肾素可转变血管紧张素I为血管紧张素Ⅱ D 血管紧张素Ⅱ主要刺激醛固酮分泌 E 血管紧张素Ⅲ主要使血管收缩 87 小剂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引起

A 血压降低 B 皮肤,肠道血管舒张 C 骨骼肌,肝血管收缩 D 心率加快 E 心肌收缩力减弱

88 大剂量静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出现的不同效应主要是 A 心肌收缩力改变不同 B 心率变化不同 C 血压变化不同 D 心输出量变化不同 E 作用持续时间不同 89 下列关于血管升压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N垂体神经元合成并释放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释放增多C 循环血量减少时释放减少 D 生理条件下无缩血管作用 E 生理条件下能使尿液稀释

90 下列那种情况能使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 A 高K+

饮食 B 大量饮清水 C 刺激颈动脉窦 D 刺激颈动脉体 E 大量出汗 91 心房钠尿肽可使

A 使血管收缩 B 使每搏输出量减少 C 使肾排水排盐减少 D 刺激醛固酮释放 E 刺激血管升压素释放 92 下列那种物质主要在局部血循环中起作用

A 心房钠尿肽 B 内皮素 C 醛固酮 D 组胺 E 血管升压素 93 大量失血时,机体首先出现的反应是

A 心,脑血管收缩 B 肾素-血管紧张素释放增多 C 循环血中儿茶酚胺增多 D 尿钠排出减少 E 外周阻力增加

94 夹闭两侧颈总动脉时可使

A 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 B 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C 股动脉血压升高 D 交感舒血管活动增强 E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活动加强

33

95 急性失血时,血浆中最先升高的血管活性物质是 A 血管升压素 B 血管紧张素Ⅱ C 肾上腺素 D 乙酰胆碱 E 醛固酮

96 肾内合成和分泌肾素的细胞是

A 肾上囊上皮细胞 B 球旁细胞 C 致密斑细胞 D 球外系膜细胞 E 近球小管上皮细胞 97 下列哪种物质与局部血循环调节无直接关系 A CO2 B 前列腺素 C 乳酸 D 腺苷 E 肾素

98 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心血管活动直接效应包括 A 心率加快 B 冠脉收缩 C 骨骼肌血管舒张 D 内脏血管收缩 E 心输出量增多 99 β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最多的是 A 皮肤血管 B 肾血管 C 骨骼肌血管 D 肠胃道血管 E 脑血管

100 下列哪一项不是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A 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B 产生渴觉

C 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D 刺激醛固酮分泌 E 抑制血管升压素释放

101 当心肌代谢活动加强时,耗氧增加时,主要通过下列那条途径满足氧供需求A 增加无氧酵解 B 提高单位血液中摄氧量 C 舒张冠脉 D 升高动脉血压 E 降低心率

102 整体条件下,引起冠脉舒张的主要原因是

A 心交感兴奋时,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冠脉平滑肌M受体 B 心交感兴奋时,末梢释放NA作用于冠脉平滑肌β受体 C 心迷走兴奋时,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冠脉平滑肌M受体 D 心肌代谢产生的H+

,CO2,乳酸等对冠脉的刺激 E 心肌代谢产生的腺苷对冠脉的刺激 103 下列哪种因素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最为明显 A 动脉血流速度加快 B 心率加快 C 心肌收缩力减弱 D 射血速度加快 E 动脉舒张压升高

104 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有极强缩血管效应的是 A 肾素 B 血管紧张素Ⅰ C 血管紧张素Ⅱ D 血管紧张素Ⅲ E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105下列各项中,肾素分泌增加引起的生理反应是 A 醛固酮分泌减少 B 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 C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减少 D 肾脏Na+

排出量减少 E 静脉回心量减少

34

106 下列那种物质为缩血管体液因子

A 腺苷 B 缓激肽 C 乳酸 D 内皮素 E 前列腺素 107 下列关于肺循环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血流阻力低 B 平均动脉压低 C 循环血量少 D 血容量变化范围大 E 有效过滤压为负值 108 下列关于肺循环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肺血管舒张 B 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肺血管收缩 C 交感神经兴奋时,肺循环内血容增多 D 肺泡内CO2分压升高,低氧时引起肺血管舒张 E 组胺,5-羟色胺能使肺内小血管舒张

109 平均动脉压在下列哪一范围变化时,脑血流量可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相对稳定A 60-90mmHg B 80-100mmHg C 60-140mmHg D 90-160mmHg E 50-180mmHg 110 下列那种物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A 氨基酸 B CO2 C 去甲肾上腺素 D 葡萄糖 E 乙醇 111 心内兴奋传导最易发生阻滞的部位是 A 心房肌 B 房室交界 C 左右束支 D 浦肯野纤维 E 心室肌

112 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较慢的生理意义在于

A 有利于增强心室肌收缩能力 B 有利于心房或心室同步收缩 C 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期的交替 D 有效避免出现完全强制收缩 E 有效防止出现期前收缩

113 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影响血流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A 血管半径 B 血流形式 C 血液粘滞度 D 红细胞比容 E 血管长度 114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高见于

A 心房收缩期末 B 等容收缩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 减慢射血期末 E 等容舒张期末 115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见于

A 等容舒张期末 B 快速充盈期末 C 减慢充盈期末 D 心房收缩期末 E 等容收缩期末

116 心肌等长自身调节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项来实现的 A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B 心肌收缩能力 C 肌小节长度 D 主动脉血压 E 心力储备

117 下列哪种物质可使心功能曲线左上移

A 肾上腺素 B H+

浓度升高 C 乙酰胆碱 D 血管升压素 E 腺苷

35

118 正常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变动范围使心室活动处于心功能曲线的 A 最小前负荷段 B 上升支 C 最适前负荷段 D 平坦段 E 降支 119 Starling 机制在生理状态下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 A 心输出量 B 心指数 C搏出和回心血量的平衡 D 射血分数 E 每搏功

120 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列哪种关系

A 心率和心输出量 B 心率和搏功 C 搏功和心室充盈压 D 搏功和心室输出量 E 心室充盈压和心率

121 心衰病人心功能曲线位于正常人心功能曲线的哪一方 A 左上方 B 左下方 C 左侧 D右侧 E 右下方 122 心室肌细胞平台期主要的跨膜离子流是 A Na+

内流K+

外流 B Na+

内流Ca2+

外流 C Ca2+

外流 K+

内流 D Ca2+

内流 K+

外流 E K+

内流 Na+

外流

123 心室肌动作电位超射值主要决定于

A Na+

平衡电位水平 B K+

平衡电位水平 C 阈电位水平 D 静息电位水平 E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124 能使动脉血压波幅度增大的原因是 A 心动过速 B 房室瓣狭窄 C 主动瓣狭窄 D 大动脉硬化 E 小动脉硬化

125 对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影响最大是

A 阈电位水平 B 静息电位水平 C 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D 2期长短 E 钠泵功能

126 心肌细胞在超常期内产生的动作电位,其

A 0期去极化幅度大于正常 B 0期去极化速度大于正常 C 兴奋传导速度大于正常 D 时程延长 E 不应期长

127 下列哪一项减少静脉回流

A 交感神经兴奋 B 由立位转为卧位 C 由吸气转为呼气 D 由立位转为慢走 E 心脏射血能力增强

128 在下列微循环结构中,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的是 A 微动脉 B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C 通血毛细血管 D 真毛细血管 E 微静脉

129 下列有关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之比约为2:1

B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血流量控制起主要作用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替收缩和舒张50次/分钟

36

D 安静状态下同一时间内约有20%的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 E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主要受血中儿茶酚胺的调节 130 由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而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的是 A 右心衰引起的全身水肿 B 肾小球肾病性全身水肿 C 慢性肝病性全身水肿 D 丝虫病象皮腿局部水肿 E 局部炎症性水肿

131 新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始于 A 迷走背核 B 疑核 C 孤束核 D 星状神经节 E 心内神经节 132 下列哪一项能引起外周阻力降低

A 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 B 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性降低

C 副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 D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 E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133 下列有紧张性神经元活动的神经纤维是 A 心迷走神经 B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C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D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E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134 下列各项中,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的神经纤维是 A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B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C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D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 E 迷走神经

135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E P物质 E 血管活性肠肽

136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 A 脊神经节 B 脊髓 C 延髓缩血管区 D 延髓孤束核 E 下丘脑

137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

A 心内神经节 B 星状神经节 C 脊髓 D 延髓 E 下丘脑 138 通过轴突反射实现局部血管舒张的是 A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B 交感舒血管纤维 C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D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E 作用于β2受体的交感缩血管纤维 139 在If电流中最重要的跨膜离子流是 A 逐渐减弱的外向K+

电流 B 逐渐增强的内向Na+电流

C 通过T形Ca2+

通道的内向Ca2+

电流

37

D 通过L形Ca通道的内向Ca电流 E 通过由ACh控制的K通道的外向K电流 140 参与防御反应时心血管活动调节中枢主要位于 A 脊髓 B 延髓 C 丘脑 D 下丘脑 E 大脑皮层 141 电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引起的舒血管效应主要见于 A 肝 B 肾 C 消化道 D 皮肤 E 骨骼肌

142 压力感受器反射最敏感的动脉血压的波动范围 A <50mmHg B 50-100mmHg C 100mmHg D 100-150mmHg E >150mmHg

143 在持久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 A敏感性降低 B 敏感性升高 C 敏感性不变 D 不起作用 E 发生重调定

144 实验使动物颈动脉窦内灌注压升高,不可能出现的反应是 A 窦神经上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B 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

C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D 心迷走神经活动加强 E 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145 动物在切除缓冲神经后出现的变化是 A 平均动脉压水平先升高后降低 B 平均动脉压水平先降低后升高

C 平均动脉压水平基本不变,但有很大波动 D 动脉血压持久性升高而不恢复 E 动脉压立即下降到脊休克水平 146 心肺感受器主要感受的刺激是 A 机械牵张 B 血压波动 C 心率改变 D O2分压 E CO2分压

147 小肠粘膜下胆碱能释放的乙酰胆碱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其效应是通过下列哪种物质实现的

A 前列腺素 B 腺苷 C 内皮素 D 一氧化氮 E P物质 148 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具有强烈缩血管效应的物质是 A 内皮素 B 一氧化氮 C 前列腺素 D 5-羟色胺 E P物质

149 给动物注射下列那种物质时,可先有一个短暂降压过程,然后出现升压反应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血管紧张素Ⅱ C 血管升压素 D 内皮素 E 一氧化氮

150 兴奋下丘脑内渗透压感受器可引起

A 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 B 心房钠尿肽释放增加 C 血管紧张素Ⅱ 合成增加 D 心肺感受器兴奋 E 肾素释放增加

38

+

+

2+2+

151 血管升压素在肾脏主要作用于

A 近球细胞 B系膜细胞 C 肾小球上皮细胞 D 致密斑 E 远曲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152 下列关于NO对心血管活动调节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降低延髓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B 激动冠脉β受体,引起血管舒张 C 抑制外周交感末梢释放NA D 介导ACh的舒血管效应 E 阻断NA的缩血管效应 153 肌源性活动最明显的部位是

A 主动脉 B 大动脉 C 小主动脉和微动脉 D 小静脉和微静脉 E 大静脉

154 甲状腺激素在体内能引起冠脉舒张的主要原因是

A 增强血管升压素缩血管效应 B 增强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效应 C 减弱冠状动脉的肌源性收缩 D 发挥激素缩血管物质的允许作用 E 使心肌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

155 高原地区人易发生右心室肥厚,其原因是缺氧导致 A 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 B 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多 C 血栓素A2生成增多 D 前列腺素F2α分泌增多 E 肺循环微动脉广泛收缩

156 肺循环中的微动脉对下列那种物质的反映不同于体循环中的微动脉? A 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 血管紧张素Ⅱ D 低氧 E 肾上腺素

157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与正常人相比

A 心率明显加快 B 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 C 搏功明显增大 D 静息心指数明显降低 E 心力储备明显降低 158 后负荷突然增加会引起

A 心室肌缩短程度增加 B 心室肌缩短速度加快 C 搏功减少 D 射血速度加快 E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

159 心率减慢时,心脏可通过下列那种方式实现充盈和射血平衡? A Starling 机制 B 改变后负荷 C 改变心肌收缩能力 D 改变细胞内Ca浓度 E 改变细胞内cAMP浓度

160 在自然呼吸或人为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不变时,对心血管活动影响有明显差异的反射活动是

A 压力感受性反射 B 心肺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C 化学感受性反射 D 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E 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161 下列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中,能使血压升高的是 A 刺激窦神经传入纤维 B 牵拉右心房 C 扩张膀胱 D 低频低强度刺激骨骼肌传入N E高频高强度刺激皮肤传入N

39

2+

162 下列各种物质中,不能直接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是 A 肾素 B 血管紧张素Ⅱ C 血管紧张素Ⅲ D 内皮素 E 血管升压素 16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底物是 A肾素 B 血管紧张素原 C 血管紧张素Ⅰ D 血管紧张素Ⅱ E 血管升压素Ⅲ

164 能刺激后缘区和穹隆下器等脑内室周器引起渴觉的是 A 血管升压素 B 血管紧张素 C 内皮素 D 肾素 E 心房钠尿肽

165 下列各种物质中,主要通过神经分泌起作用的是 A 血管升压素 B 内皮素 C 心房钠尿肽 D 血管紧张素Ⅱ E 醛固酮

166 主要有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是 A 肾素 B 肾上腺素 C 去甲肾上腺素 D 血管紧张素Ⅱ E 醛固酮

167 下列各项中,与组织液生成无关的因素是 A 毛细血管血压 B 静脉压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 血浆晶体渗透压 E 组织液净水压 168 在下列各血管中,血压波动最大的是

A 主动脉 B 股动脉 C 毛细血管 D 微静脉 E 腔静脉 169 我国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的动脉收缩压为 A 80-120mmHg B 100-120mmHg C 90-140mmHg D 120-150mmHg E 60-120mmHg

170我国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的动脉舒张压为 A 60-80mmHg B 60-90mmHg C 50-100mmHg D 70-100mmHg E 60-120mmHg

171 如果外周阻力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大,则动脉血压的变化是A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 收缩压不变,舒张压升高 C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 D 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明显 E 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

172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降低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A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 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明显 C 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 D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 E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不变

173 下列各项中,能使动脉脉搏波上升支变得平缓的是

40

A 心交感兴奋 B 每搏输出量增大 C 心率减慢 D 主动脉瓣狭窄 E 主动脉硬化

174 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可观察到毛细血管搏动 A 心率加快 B 每搏输出量降低 C 主动瓣关闭不全 D 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增强 E 左心衰 175 下列哪种情况下中,可观察到颈静脉搏动 A 主动脉硬化 B 外周阻力增大 C 右心衰 D 心率加快 E 每搏输出量增大 176 心血管系统中,顺应性最大的是 A 弹性贮器血管 B 分配血管 C 阻力血管 D 交换血管 E 容量血管

177 站立过久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 下肢静脉扩张 B 下肢血流量增大 C 下肢淋巴回流受阻 D 毛细血管压升高 E 机体血容量增大 178 能使机体冠脉血流量减少的是

A 大剂量血管升压素 B 低氧 C 肾上腺素 D 腺苷 E H+

179 在交感缩纤维末梢释放递质过程中起抑制性调剂作用的是A 心房钠尿肽 B 组胺 C 前列腺素 D 内皮素 E 肾素 名词解释 1 cardiac cycle 2 stroke volume 3 ejection fraction 4 cardiac output 5 cardiac index 6 myocardial work 7 Starling mechanism 8 cardiac contractility 9 cardiac reserve 10 premature systole 11 compensatory pause 12 pacemaker current 13 blood pressure,BP

14 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15 peripheral resistance 16 systolic pressure 17 diastolic pressure 18 pulse pressure

41

19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20 arterial pulse

21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22 microcirculation 23 thoroughfare channel 24 arteriovenous shunt

25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26 cardiovascular center 27 baroreceptor reflex 28 buffer nerves 29 volume recepter

30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 31 renin

32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33 vasopressin ,VP

34 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 35 endothelin

36 blood-brain barrier ,BBB 问答题

1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产生的原理、特点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2 为何讲用做功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意义更大? 3 何为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代偿间歇是如何产生的?

4 心脏为何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着自动的、有序缩舒活动? 5 房颤的危害性为何比室颤小得多? 6 弹性贮器血管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7 测量中心静脉压有何临床意义? 8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有哪些因素?

9 高温环境中久立不动和长期卧床病人由卧位突然立起时,为何容易出现头晕,甚至昏厥? 10组织液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1简述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的神经和体液因素有哪些? 12何谓窦弓反射?其反射弧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13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原理。 14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原理。

1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中的作用是什么? 16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有何变化

17心率过快对心脏射血和心脏持久工作有何影响?为什么? 18心房收缩对心脏射血起什么作用

42

19何谓Starling 机制?Starling机制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20前负荷和后负荷如何影响心脏射血

21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肾上腺素和H+如何影响心肌收缩 22试比较心室肌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23心力储备有哪些来源

24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25试述心室肌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 26正常情况下,兴奋如何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和意义

27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 28简述影响心肌兴奋传导的因素 29动脉血压如何形成并维持相对稳定 30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1哪些因素可影响动脉脉搏的波形,波幅和速度 32试述中心静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 33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34微循环有哪些因素构成?有哪几条路?有何生理功能

35组织液生成的有效过滤压如何计算?那些因素可影响有效过滤压 36简述淋巴回流的特点和生理作用

37试述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特点和生理意义 38机体急性失血10%将出现哪些代偿机制

39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如何参与机体心血管活动 40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 41简述冠脉血循环的特点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42简述肺循环的特点和影响肺组织血流量的因素 43简述脑循环的特点和脑血流量的调节 论述题:

1 一次心动周期内,心室腔内压力高低、容积大小、瓣膜开关及血流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特点及形成机制。

3 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特点如何? 4 心输出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 5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6 中等量以下的出血,血压回升机理是什么? 答案 选择题

1B 2B 3C 4E 5A 6C 7B 8C 9D 10A 11C 12C 13C 14D 15B16B 17C 18A 19E 20D 21C 22C 23E 24B 25B 26B 27C 28D 29E 30C 31C 32B 33A 34E 35B 36A 37E 38E 39B 40D 41B 42B 43C 44E 45C 46B 47B 48C 49E 50B 51E 52E 53A 54E 55C 56D 57B 58B 59E 60C 61E 62C 63B 64B 65A 66D 67D 68E 69A 70C 71E 72A 73B 74B 75E 76E 77E 78C 79E 80D 81C 82E 83B 84C 85E 86B

43

87D 88B 89D 90E 91B 92D 93E 94C 95C 96B 97E 98D 99C 100E 101C 102E 103E 104C 105D 106D 107C 108C 109C 110C 111B 112C 113A 114C 115E 116B 117A 118B 119C 120C 121E 122D 123A 124D 125D 126C 127C 128B 129D 130A 131E 132B 133A 134B 135C 136B 137D 138A 139B 140D 141E 142C 143E 144A 145C 146A 147D 148A 149D 150A 151E 152E 153C 154E 155E 156D 157E 158E 159A 160C 161E 162A 163C 164B 165A 166E 167D 168E 169B 170A 171D 172A 173D 174C 175C 176E 177D 178A 179C 名词解释

1 心脏从一次收缩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即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正常心脏活动有一连串的心动周期组成,故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的基本单元。他与心率互为倒数。

2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ml。他是一项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3 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约为60%。该指标考虑了心室射血前室内血液总量的背景,因而较单纯的每搏输出量更为全面。

4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即每分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正常成年人的心输出量为5~6L。是一项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5 每平方米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正常成年人的心指数为3.0~3.5L/(min·m)。是一项适合于不同个体之间进行心功能比较的常用评定指标。

6 心脏(通常指左心室)收缩射血所作的功量。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为搏出量与循环系统压力差的乘积。每分钟心室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分功等于搏功与心率的乘积。心脏做功量与心肌耗氧量相平行,是一项比较全面的心功能评定指标。 7 在无神经、体液因素参与下,心脏随心室充盈量(或心肌细胞处长度)改变而自动调节心输出量(或心肌收缩力)的机制,也称心肌的异常自身调节。这种机制使心脏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泵出,而不至于发生静脉内血液蓄积。

8 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自身收缩力的内在特性或功能状态。他是影响心输出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9 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是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能力之一。健康成年人有相当大的心理储备,在强体力劳动时,心输出量可达安静时的5~6倍。 10 人工刺激或病理性额外刺激引起的心室在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生理学基础与之一。

11 心脏期前收缩后常伴有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不应期内,代偿间歇既可产生。

12 参与自律细胞4期动作电位自动去极化的离子电流。其成分较为复杂,不同自律细胞的起搏离子流成分可有差异。

13 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单位为帕(Pa)和千帕(kPa),习惯上常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是血流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14 指在血液停止流动时循环系统中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反映循环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使血压形成的重要前提。

15 主要指血液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使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流阻力的最主要部分,也是调节循环系统中血流量和血压的最主要因素。

16 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舒张压为 100~120mmHg。其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脉搏输出量的多少。

2

44

17 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舒张压为60~80mmHg。其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18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简称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脉压为30~40mmHg。其大小反映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波动的幅度。

19 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由于心动周期中心舒期较心缩期长,故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0 心动周期中由于血管内压力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动脉管壁搏动。它在临床上尤其是祖国医学的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21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相互关系。在临床治疗休克等情况下,对控制补液量、补液速度和观察心脏射血功能是否健全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22 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23 血液从微动脉、后卫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多见于骨骼肌,平时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较快,其功能不是进行物质交换,而是使部分血液能迅速进入静脉。 24 血液从微动脉经过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的通路。主要分布于皮肤和皮下组织中,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25 决定组织液生成与回流诸因素的总和。有效率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有组织液生成;而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有组织液回流入血。

26 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部位。已知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神经纤维联系,并有许多递质和受体参与其调节活动。

27 主要有分布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的压力感受器受机械牵张刺激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也称降压反射。为体内重要的负反馈之一,在缓冲动脉血压的快速波动,维持动脉血压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28 指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走形与迷走神经干内。

29 位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内许多感受器的总称。主要功能是感受由血容量改变引起的血管壁机械牵张或某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刺激。它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意义在于保持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相对稳定。

30 参与调节心血管活动和水盐平衡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血管紧张素Ⅱ,它具有很强的缩血管效应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

31 由肾脏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进入血循环后能将肝脏合成和释放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Ⅰ,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灌注减少是促进肾素分泌的有效刺激。

32 存在于血浆和组织中,尤其是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将机无生物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活性很强的血管紧张素Ⅱ,因而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33 由下丘脑视上核(为主)和视旁核内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合成,并经轴浆运抵神经垂体储存的一种神经激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和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34 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的一类舒血管物质。其化学本质很可能是NO,可激活血管

2+

平滑肌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引起Cgmp浓度升高,游离Ca浓度降低而使血管舒张。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3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