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前辅导

更新时间:2024-01-17 01: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

第一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诗经》、《楚辞》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基本特点、成就;掌握作品选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主要内容是有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概述。在先秦诗中的诗歌起源及原始歌谣中,我们必须要了解诗歌起源和和劳动有关系。在原始歌谣中,我们应该知道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无疑是一首古老的猎歌,描写渔猎时代人们砍竹接竹,制造狩猎工具,然后追捕猎物的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先民们的劳动生活。除《弹歌》外,《礼记·郊特牲》中的《蜡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显然是一首祭祀农业神的祭歌。原始歌谣中产生最晚的是表达婚恋内容的抒情诗。《吕氏春秋?初音》中《候人歌》:“候人兮猗”四个字。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

此外,在甲骨卜辞和《易经》的卦爻辞中也保存了一部分古老歌谣。 2.《诗经》

知道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首先要了解《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所录均为可配乐歌唱的乐歌,即歌诗,故其按乐调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雅、颂的区别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即土风俗曲之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是民歌,反映普通平民的爱情婚姻、农业生产、征战劳役等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丰、镐)的音乐视为正声。“雅”与“风”的区别,正如“雅言”与“方言”的区别一样。雅有大、小之分,大概仍然和音乐有关,共105篇。小雅74篇,多为下层官吏的怨刺作品,也有一部分民间诗歌。大雅31篇,多为朝廷宴享时所用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乐歌,分周、鲁、商三颂,共40篇。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毛诗独行,故今传者为毛诗。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2)《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

1、祭祀颂德之作。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堪称周氏族发祥创业胜利的“史诗”。 2、宴飨之作,也称宴饮诗。以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行苇》等。

3、反映王道兴废、政教得失的政治诗,包括美、刺两个方面。“美”诗是对当时当权者及政治人物的颂扬,如大雅中的《常式》。小雅中的《六月》《出车》。怨刺诗,是对昏君佞臣及社会弊端的揭露和讽刺,如大雅中的《板》《荡》,小雅中的《节南山》《小弁》,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等;

4、婚恋诗。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关雎》《蒹葭》《郑风·谷风》《卫风·氓》。

5、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如《七月》《丰年》《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6、是有关征战和徭役的诗歌,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 (3)《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是我国文学辉煌的开端,是富于首创性的杰作。这些诗篇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热情关注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直面人生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它涉及面广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举凡征人之苦,劳人之怨,国难“黍离”之悲。故土怀归之思,以及亲朋契阔,男女哀乐之情,这些诗文所屡见而富于民族特色的主题,在《诗经》作品中均发其端,导其源。

其次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方法。按照朱熹的解释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譬喻,打比方,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的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

再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的形式多数是四言,一般是隔句押韵,分章,各章复沓回环,读来节奏舒卷徐缓,音节和谐流畅,是我国四言诗的高峰,在诗体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诗》中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乐美。双声词如参差、踟躕、栗烈、流离、悠远等;叠韵词如绸缪、辗转、窈窕、沃若等;叠字如关关、呦呦、依依、采采、钦钦、苍苍、谆谆等,它们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表示内心活动,都能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流利婉转,音韵和谐。《诗》中有很多词汇,如“瞻望”、“伫立”、“翱翔”、“颠沛”、“一日三秋”、“忧心如焚”、“赳赳武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至今还为人们习用。 《诗经》的影响

《诗经》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光辉的一页。它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它的写实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诗人直抒胸臆,敢于大胆地反映现实,旗帜鲜明地颂美与怨刺。这种强烈的现实性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其次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鉴。特别是比兴,在古代诗歌中已不单纯是表现手法,而是生动的形象与深厚的内容、蕴蓄无穷的风格的统一。它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原则。另外,《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3.《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出国屈原等人所创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新体诗。 (1)《楚辞》的产生

要掌握“楚辞”一词在汉武帝时已经出现,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少量韩大人的作品辑录在一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先秦时期的楚辞作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宋玉是屈原之后最主要的楚辞作家,和屈原并称“屈宋”,《汉书艺文志》称其“有赋十六篇”,但至今确信为宋玉所作者,仅有《九辩》一篇。唐勒和景差均无完整的作品传世,赋先秦的“楚辞”实际上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2)《楚辞》的特征

楚辞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南方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地方特色。

2、句式参差,多为长篇抒情诗。

3、创造了在抒情中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 (3)《楚辞》的地位和影响

1、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2、对后代的影响。从西汉的贾谊、司马迁,东晋的陶渊明,到唐代的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贺,

以及后世的众多作家,无不从“楚辞”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楚辞”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它对汉代的骚体诗以及汉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手法,均为后世众多的诗文作家所取法。 (二)两汉诗 1.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我国民歌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1)汉代乐府民歌的名称由来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主要职能有二:一是写词配曲,加以演练,以供统治着需要;二是采集民间歌谣。表面上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以了解民情,其实主要也还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声色之娱。汉代人将这些合乐的曲辞称为“歌诗”,六朝人才称其为“乐府”,“乐府”遂称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其中的民歌部分称为汉代乐府民歌。 (2)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东汉时期作品,60余首,他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首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奢侈横暴,记录了百姓们的不平和反抗,如《妇病行》是反映这一内容的典型作品。

其次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与《诗经》时代相比,汉代男女青年在爱情婚姻上受礼教的压抑更重,但从现存作品看,其时人们表达爱情情感的浓烈程度,并不逊于《诗经》,而且更具悲剧色彩。如《有所思》写一女子思念远方情人,本想赠以珍贵礼品,却“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但这种深挚的感情,并不易断绝。她的一举一动,又害怕外人知道,内心充满矛盾。与此相类者又有《上邪》,女主人公向自己的所爱发出爱情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必无之事为誓,语辞铿锵,感情真挚浓烈,非爱之至深者不能道。

在表现爱情婚姻问题的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是较突出的一类。《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代表。前者写的是因丈夫喜新厌旧而爱驰的弃妇,最具普遍性。诗通过对话,真实表现了弃妇的委屈心理和故夫后悔、恋旧的复杂心态。弃妇温顺、柔情的性格正是在汉代儒学影响下形成的新的人物性格。与此不同,《孔雀东南飞》是另一类型的爱情婚姻悲剧。此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再次反映了动乱的时代给下层文人造成的漂泊之苦和忧惧之情,如《乌生》告诉人们世情险恶,随时随地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枯鱼过河泣》以枯鱼过河喻世道险恶,告诫人们行事要谨慎。

此外,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语言浅朴自然,格调清新明朗,活泼欢快。

总之,汉乐府民歌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感情。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首先是其生动的故事性。

其次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再次灵活自由的句式和朴实凝练的语言。 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是现实主义传统,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是它为我国叙事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2.文人五言诗

汉代的文人诗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受“楚辞”影响的楚歌。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瓠子歌》。 二是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这是汉代文人诗的主流。 (1)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概况

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其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诗经》时代已有了五言诗句,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孺子歌》《长城之歌》等初具五言诗格局的歌谣,但五言诗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汉代的五言诗出现在民间,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五言诗名作。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此后文人写五言诗者见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宋子侯《董娇娆》、辛延年《羽林郎》等。至东汉末年桓灵之际,文人五言诗已趋于成熟,成就最高者是东汉末年 《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和影响

其主要内容:有写游子思乡和思妇怀远的,如《行行重行行》《明月何姣姣》等;有表现男女相思相恋的,如《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等;有表现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的,如《西北有高楼》等。有反映失意文人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情绪的,如《驱车上东门》等。古诗十九首虽未能深入反应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东汉末年社会的影子,透露出某种时代的气息。

《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组诗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强的叙事性,并能将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统一起来;它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性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怀;它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在语言运用上,它虽明显表现出文人诗“雅”的特点,但又不是僵化的书面语言,没有人工雕饰的痕迹;它多用经过加工的口语,精炼准确,生动妥帖,言近旨远。明人胡应麟称其“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评说极为中肯。

刘勰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预示着一个文人五言诗时代即将到来。《古诗十九首》作为早期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魏晋南北朝诗

魏晋南北朝指从汉献帝建安年间起到隋文帝这近四百年的历史。这是我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的时期,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探索和转变时期。 1.建安诗歌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此时曹操已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只是傀儡。社会政治的巨变,给文学带来了新气象,为我国诗歌发展划出了一个新时期。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选择题或者判断题) (1)建安风骨(理解与辨析)

建安诗人都生活在现实政治斗争之中,他们关注现实,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但同时,他们也目睹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现实。这样的社会背景和人生阅历,使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

时代的脉搏。他们直面现实,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用诗歌广泛而真实地反应了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2)建安诗歌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曹操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它缔造了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登高必赋,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诗歌的新风气。

曹丕现存诗40余首,主要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乡,《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清河作》等为其代表作。其《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字子建,有《曹子建集》(《陈思王集》)。存诗80多首,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为界公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溢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代表作有《白马篇》P267、《送应氏》P260、《名都篇》P270等;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P263、《野田黄雀行》P273、《七哀》P260、《美女篇》P270、《吁嗟篇》P272、《洛神赋》P189、《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 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大力促进了诗歌的文人化和抒情化。钟嵘《诗品》概括其诗风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并誉为“建安之杰”。

王粲(177-217)是七子中诗歌成就最高,其《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刘勰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蔡琰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如今系于其名下的诗作有三首: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学界多认为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做,其他二首疑为后人伪托。

建安十五言腾踊的时代,是我国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把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推向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2.魏晋诗歌

魏晋诗歌主要曹魏政权后期和两晋诗歌。 (1)阮籍与正始诗歌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司马懿先称病以麻痹曹爽等人,248年趁曹芳、曹爽祭扫明帝墓之机发动朝廷政变,曹爽与何晏、丁谧等人皆被杀。曹魏与司马氏之间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使当时的文人对时局深以为忧,同时对自己的生命也极为担心,多有如履薄冰之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王戎、阮咸、刘伶和向秀,其中一阮籍成就最高,82首五言《咏怀诗》是其代表作。这组诗全面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态度、生存状态和思乡情怀,多用比兴、暗示象征手法,风格含蓄深隐。《咏怀诗》开创了我国古代抒情组诗的体例,对后世颇有影响。 (2)西晋诗歌

太康(280—289)是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司马炎于265年称帝,建立西晋,在位时间共26年。太康初期,晋灭东吴,统一中国。当时的社会有两大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天下兴平而趋于享乐(后宫近万人);二是门阀森严,但已开始不满九品中正制,注意选拔寒微之士。此影响于文学,太康文学的重形式、重模拟之风和左思反对门阀制度的思想都与当时的政治特点不无关系。

进入西晋,诗歌士族化倾向日趋明显,尤其是太康年间以潘岳和陆机为代表的诗人,在内容上歌功

颂德,形式上刻意雕琢,这一时期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是左思,其《咏史》八首借咏史以咏怀,风格豪壮。后人称之为“左思风力”。西晋末年,清谈玄理之风大盛,玄言诗应运而成。 (3)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东晋偏安江左,玄言诗逐渐统治了诗坛,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等。以阐发老庄思想及佛理为基本内容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如道德论”,毫无艺术性可言。

东晋末年出现了陶渊明,为诗坛带了新的活力。他以其出色的田园诗创作,为我国古代诗坛开拓了一片新土,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 3.南北朝诗歌

南朝主要指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主要指北魏北齐和北周,大体从公元420年刘裕建宋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 (1)文人诗歌 谢灵运与山水诗

晋、宋之际,诗歌中描写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多,如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淡乎寡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当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写下大量的山水诗时,立刻被人们所接受并模仿。于是,山水诗终于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而谢灵运便是确立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著名的诗人。其今存诗90余首,以山水诗为主,《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门岩山宿》《登池上楼》等为代表作。

总之,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眺、唐代的王维等,都曾受到过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客观上提高了描情状物的能力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为永明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之为“元嘉之雄”(《诗品》)是有道理的。 鲍照和七言诗

刘宋时期的鲍照今存200多首,多为五七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为其最著名的代表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这组诗歌把本位北方牧歌的《行路难》改造成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隔句押韵、用韵自由的七言歌行体,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鲍照也是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的人。他汲取民歌的丰富养料,创造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渐趋成熟的七言乐府诗,为后来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鲍照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而且变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从他以后,七言体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王恺运《八代诗选》卷十二至卷十四,专选齐至隋百余年中的这类诗歌,名曰“新体诗”。因此,后人又称永明体为新体诗。永明诗人大胆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和革新,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 谢脁与永明体

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齐梁时期,音韵声律之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谢眺等人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将其自觉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大大增加了其节奏感和音韵美,产生了面目独具的新体诗,称为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存诗200余首,谢眺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萧纲和宫体诗

齐梁时期,“宫体诗”风靡诗坛。宫体诗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以描摹女性的体态情貌和宫中享乐生活为主要内容,雕饰藻绘,讲究声律,风格绮艳。其开色情描写之风对后世诗坛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真正给北朝诗坛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是由南入北的著名诗人庾信。今存诗25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拟咏怀》27首。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涛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杜甫赞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 (2)乐府民歌

继《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形成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民歌现存五百多首。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声歌曲和神弦曲以及西曲歌三类组成,大部分来自民间,少量出自文人之手或经过文人润色。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因为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经济条件充裕,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出怀春之情。《华山畿》《懊侬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西洲曲》等均为名作,多视角地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生活。

南朝民歌一改汉乐府民歌篇幅长、多叙事的特点,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以抒情为主,笔触细密,尤善心理描写,语言明白晓畅,多用比兴、象征和隐语双关等手法,更个清新自然,委婉含蓄。

(2)北朝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60余首,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是五胡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被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作者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汉各族人民。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草原旷野,所以诗中景象多具北方苍茫雄浑的特点。如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敕勒歌》。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民歌爽快直露,质朴刚健,与南朝情歌缠绵委婉、含蕴温情的情调大不相同。如《捉搦歌》《折杨柳枝歌》)。这些歌曲直率而朴素,不遮不掩,毫无忸怩羞涩之态。

北朝乐府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选 (一)《诗经·黍离》

1.“黍离之悲”的含义:后来黍离之悲作为慨叹亡国之情的一个典故,对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2.重章复沓与抒情方式:重章复沓与抒情方式。

(二)《诗经·蒹葭》

1.伊人形象: 2.重章复沓的手法:

3、情景交融,是其又一特色。 (三)屈原《湘夫人》 1.屈原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作品,多数研究者认为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23篇作品。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有诗集传世的诗人,是“楚辞”的创始人和最高代表。《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以至后世常用“骚”来代指“楚辞”。屈原对后世诗歌和辞赋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鲁迅称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

楚辞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研究楚辞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历代注本及研究著述极多,重要的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等。 2.《九歌》的基本知识

《湘夫人》是《九歌》中代表作。《九歌》是一组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11首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3.情景交融的手法 4. 精细的心理刻画 5.语言特色

(四)《汉乐府·陌上桑》

1.情节梗概。2.罗敷形象。3.侧面描写的手法。4.语言特色。

(五)《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离别相思的主题与社会意义

2.艺术特色。首先是感情诚挚,曲折细腻。其次是诗意含蓄,表达委婉。此外,此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明丽自然,声韵和谐,都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纯熟的语言技巧,显示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基本风貌。 (六)曹操《短歌行》 1.曹操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诗品》:“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刚劲激越,苍凉雄浑,典型地体现了“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语言方面,首先是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七)陶渊明《饮酒》其五 1. 陶渊明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其诗内容丰富,包括哲理、赠别、咏怀、咏史、羁旅、田园等,而以田园诗成就最高。

2. 诗人的人生态度。3. 融情景理于一体的表现手法。4. 语言特色。此诗语言精美而自然。5. 背诵诗 (八)南朝民歌《西洲曲》

学习要点:这是一首情歌,写一女子在与情郎分别之后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出女主人公对情郎真挚的无限思念之情。从思想内容看,此诗无非是男女离别相思的传统主题,但其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造诣。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抒情诗。此诗语言精美、娴熟、婉转流利。由于此诗采用特殊的抒情方式,比兴手法和谐音双关手法的大量运用。《西洲曲》是一首杰出的爱情诗,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水平,它与北朝民歌中的《木兰诗》堪称南北朝民歌中的双壁,家传户诵,历久不衰。

第一章练习部分 判断题1:

1.中国的诗歌产生于劳动中。

2.先秦时期的诗歌特征:诗、乐、舞“三位一体”。 3.诗歌的起点是《诗经》。

4.到了战国时期,在楚国出现了一种诗歌----楚辞,成就最高的是屈原,代表作是《离骚》,这是我国古代的抒情诗,也是浪漫主义创作的典范。

5.《诗经》、《离骚》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的基础。 6.《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05篇。 7.《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史诗的光辉起点。 8.《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9.汉乐府诗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留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10.东汉后,五言诗开始取代四言诗。

11.《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汉代文人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的成就。 12.《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13.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4.建安诗歌的“三曹”“建安七子”。 15.正始诗歌“竹林七贤”。

17.两晋诗歌“田园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谢灵运)。

18.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19.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战乱和分裂。 20.蒹葭出自《诗经》。

21.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出现。 22.南北朝民歌“乐府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23.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5.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王粲成就最高。 2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27.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28.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29.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左思风力 30.“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鼻祖----陶渊明。 31.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判断题2: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

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6、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7、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写景名句。 8、鲍照对诗歌形式的主要贡献是为七言诗拓宽道路,其诗歌代表作有《拟行路难》18首。

9、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大力写作乐府诗,他是继曹丕之后,对七言诗贡献最大的诗人。

10、继承建安风骨或发扬其精神的诗人有: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

11、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12、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谢朓、梁诗人何逊等。

13、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题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矣望长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春江日暮景色,“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写建康(南京)周围的景色,是写景名句。

14、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5、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出使西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赋》。

选择题: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 )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B)

2.《诗经》中的情爱诗大都出自( )。

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A)

3.曹丕在七言诗发展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作了( )。 A.《同声歌》 B.《七哀诗》

C.《燕歌行》 D.《善哉行》 (C)

4.建安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是( )。 A.许穆夫人 B.蔡琰

C.左芬 D.薛涛 (B)

5.《木兰诗》一般认为产生于( )。

A.魏晋 B.北朝

C.南朝 D.隋唐 (B)

《吴越春秋》是东汉的一部杂史,作者赵晔。主要讲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故事,是历史演义的雏形。东汉的另一部杂史《越绝书》也以吴越争霸为线索,同样具有吴越文化的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文

魏晋散文的建安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和建安诸子,尤其曹操和曹丕、曹值兄弟,不只开风气之气,也对散文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文风“清峻”“通脱”。清峻指简约严明,通脱指率真随意。曹操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都是直写真情实意,绝不避讳顾忌,行文自由随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挥洒自如。曹丕、曹值兄弟的文章,情趣意切,尤为注重藻采骈偶,开启建安文坛词采华美的风向。曹丕的《与吴质书》《与繁钦书》等,曹植的《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都是“以情纬文,以文补质”的佳作。

正始时期玄学盛行,波及文坛,出现了大量谈玄的论辩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这个时期的“师心以遣论”的代表作。

西晋散文,与诗歌发展趋向一致,也以繁缛绮丽为特征。这个时期的文章诸体兼备,也不乏情感诚挚、文采斐然的佳作。如李密的《陈情表》,张载的《剑阁铭》,潘岳的《马汫督诔》《哀永逝文》,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辨亡论》等,都是传世名篇。东晋散文受到玄风及玄言诗的影响,文采趋向古雅平淡,然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作传世。综观两晋文坛,散文创作成就较高者,还是潘岳和陆机。潘岳最擅长哀诔之作,他的《哀永逝文》写得情深辞茂,真切感人。陆机为文则词藻富赡,形式华美,善于用典,工于骈偶,他的不少文章已经接近成熟的骈文。 南北朝散文与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另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南朝刘宋时期,骈体文正式形成。此一时期骈文的代表作家是颜延之、鲍照和范晔。颜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陶征士诔》,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即为后人不断称颂。范晔《后汉书》的论赞部分全是骈文,其中也不乏名篇,如《宦者传论》等。齐梁时期,社会环境安定,帝王倡导并身体力行,有力地促进了散文和骈文的发展。萧纲的《晚春赋》《采莲赋》、萧绎的《荡妇秋思赋》等都是不乏审美价值的骈体辞赋作品。齐梁以后,是骈文的成熟期。其中像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王俭的《褚渊碑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丘迟的《与陈旧之书》、吴均的《与朱(一作宋)元思书》,以及刘峻的《辨命论》《文绝交论》等,更是流传久远,广为传诵。南朝骈文到陈代的徐陵、庾信,达到高峰。如徐陵的《玉台新咏序》、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等发展达到了极至。

北朝散文大体仍然沿着汉文化的传统观念发展,尊宗儒学,讲究经世致用,但同时也受到南朝文风影响,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文采斐然。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水经注》既是一部讲水道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散文名著。它根据水道流程记述河流两岸的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其中有不少描写山川景物的名篇,文学价值较高。《洛阳伽蓝记》描述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四十个大的佛寺建筑,内容也包括北魏建都洛阳四十年的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等。其中也不乏写景状物的美文,骈散兼行,典丽清拔。这两部散文名著,对后世文家产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颜这推的《颜氏家训》,虽是一部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的著述,但也涉及当时许多人情世态。文章骈散相间,以散文为主;风格平易亲切,时有讽刺之笔。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它与公羊高的《公羊传》、穀梁亦的《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它参照了《春秋》,但自成体系,是一部独立完整的著作。

《左传》被视为古代散文的典范,历来选注本极多。重要的古代注本有晋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等,今人杨伯峻有《春秋左传注》。

1.思想内容。2.叙事特点。3、人物形象的描写。郑庄公、姜氏、颍考叔、祭仲、公子吕等。

(二)《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战国策》主要记叙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高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战国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事透辟周祥,巧用譬喻,语言犀利,铺张扬厉,在描写人物方面生动、形象。这些特点对后世作家影响很大。

1.思想内容。2.刻画人物的方法。3.结构特点。4.语言特色。

(三)《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与儒家思想

《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弟子们记录而成的记载孔子与弟子们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如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后学将其言行辑录为《论语》29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学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中庸”和教育思想。“礼”在孔子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来匡正社会秩序。“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最高准则。孔子主张以仁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从而体现出他的政治思想。“中庸”思想史谢眺“礼”与“仁”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境界的重要渠道。孔子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创立私学,并且以“有教无类”地方法取消教育对象的界限。把成“人”成“君子”作为教育目的,并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在中国已经世界思想史上地位显赫,具有重要影响。他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这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每篇均以首句前两字为标题,每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都非常简短,多为独白式的与炉火二人对话,以口语为基础,吸收书面语言的长处,简洁精练,生动隽永,幽默风趣,情味盎然,有许多极富哲理和启发性的语句,称为后世的警句格言。《论语》还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式长短错综,富于变化;抑扬唱叹,极富感情色彩。《论语》虽以记言为主,但也不乏对孔子师徒生动形象的描绘,颇具文学意味。

本篇记述了 孔子与弟子们的一段对话,以“言志”为中心,通过问志述志评志三个环节,描写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的志趣、性格以及孔子的思想与神态。不仅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也体现出孔子循循善诱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2. “为国以礼”的政治思想。3.人物刻画和语言特点。4.语录体的特点。

(四)《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 1.孟子与其仁政学说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性善,将个人道德范畴中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仁”发展为统治者应该实行的“仁政”学说。他提出“仁政”“民为贵”“君为轻”等“重民”思想。他认为“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他从尊重人、重视人的生命的人本主义观点了发,坚决反对以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战争,主张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尊贤使能,重视知识分子;兴办学校,加强教育。孟子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故后世将他们二人的思想全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孟子游说各国时对各种问题所发表的重要言论,虽然总的说来它还没有脱离语录体,但在篇章结构、论证方法、言辞文采上较之《论语》,有了很大的进步。《孟子》今存七篇,每篇各分上下,共三万一千多字。《孟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注释较详、广泛流行的为朱熹的《孟子集注》。

2. 思想内容。3.多种修辞方法。

(五)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1.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三千多年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各体有机配合,构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巨著。

《史记》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传记性作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项羽的性格特点。3.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4.典故释义:破釜沉舟 项庄舞剑 四面楚歌。 (六)萧纲《晚春赋》 作者简介

萧纲(503-551),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萧纲是梁代文学家,自幼爱好文学,在做太子期间写过不少纵情声色的诗歌,而他身边的一些文学侍从又竞相模仿,于是形成了“宫体诗”的流派。萧纲是宫体诗的倡导者和主要作家之一。在骈赋方面,他也是齐梁骈偶文风的代表人物。他的赋尽管题材相对狭窄,内容单薄,但由于他是宫体诗的健将,又倡导骈偶,讲求声律辞藻,所以像《晚春赋》《采莲赋》这些描写山水自然的骈赋淡雅清爽,明净隽秀,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骈赋的形式:骈赋,又称“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炼词熔典,行文流畅,词气通顺;讲究一定声律,音韵自然和谐。

本篇在艺术上极大地发挥了宫体诗、骈赋等文体注重文采辞藻的特长,把艺术审美作为文章的最高目标,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移情于景的手法。动静关系的处理。语言特色。

第二章练习部分 选择题: 1.《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 ) A.微言大义 B.艳富浮夸 C.质朴平实 D.辩丽恣肆

2.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的史学家是( ) A.司马谈 B.司马迁 C.班彪 D.班固

3.孔子生存于( ) A秦朝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西汉

4.孔子的思想体系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纵横家

5.孔子晚年主要贡献是( )

A编著《论语》 B整理修订《诗经》等典籍 C编订《战国策》 D创作《诗经》

6.先秦时期的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7.《论语》的编纂者是( ) A孔子 B孔子弟子

C孔子及其弟子 D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8.《孟子》属于( )

A.寓言体 B.论辩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9.晁错政论文的代表作是( )

A.《论积贮疏》 B.《论贵粟疏》 C.《陈政事疏》 D.《盐铁论》

10.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是( ) A.诗言志 B.不平则鸣 C.文以载道 D.发愤著书

11.使司马迁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的重大事件是( ) A.李陵之祸 B.夺门之变 C.党锢之祸 D.乌台诗案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编年体 C.纪传体 D.纪事本末体

13.东汉时出现的杂史类历史散文中,最知名的除《吴越春秋》外,还有( ) A.《越绝书》 B.《昌言》 C.《春秋繁露》 D.《吕氏春秋》

14.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15.下面主张中属于墨子的是( )。 A.兼爱非攻 B.知雄守雌 C.行王道施仁政 D.法后王

16.《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记事本末体

17.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是( )。

A.抒情散文 B.描写散文 C.史论散文 D.时评散文

18.《尚书》是中国第一部( ) A.文学散文集 B.历史散文集 C.哲学散文集 D.艺术散文集

19.《老子》一书是( )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0.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文本是( ) 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 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

21.《春秋》作为史书其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22.《尚书》的语言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23.《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 ) A.儒家的言论 B.道家的言论 C.阴阳家的言论 D.纵横家的言论

24.《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 A.国别史 B.纪传史

C.编年史 D.纪事本末史

25.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26.庾信最有代表性的赋作是( )。 A.《恨赋》 B.《别赋》

C.《小园赋》 D.《哀江南赋》 练习题:

1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的对偶,好象是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2、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芜城赋》,孔稚圭讽刺假隐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3、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4、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6、《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7、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9、《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10、《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第三章唐宋诗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分期、主要派别及名家名篇。掌握所选篇目的作家生平、代表作、主要成就、诗作内容、艺术特色等。

有关唐诗的基本知识,首先要了解唐诗的盛况:一是作家作品多。二是题材内容广泛,流派纷呈。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讽喻诗、咏史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等。三是体裁丰富,众体皆备。不但传统的古体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歌行等)应有尽有,而且创造了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七言排律等等,以及五七言绝律的组诗等。四是风格众多,流派纷呈。五是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还有唐诗的分期,要掌握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将唐代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关于诗体知识,需要了解的是通常人们将唐诗分为七大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排律)、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唐诗中还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长律等,但均数量不多。这七类诗人们又按其是否讲求声律将其归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凡不合声律的诗皆称为古体诗,又称往体诗,主要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五言古诗比较单纯,均为齐言,在唐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们,成就最高者是李白、杜甫和韩愈三家。七言古诗情况较为复杂,凡诗篇中有七言句子的,无论是徒歌、乐府,还是骚体,均可称七言古诗。七古形成于六朝,至唐才真正成熟。七古内涵较广,既包括古诗、歌行,也包括乐府和杂言。歌行体是在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长于铺排;音节、格律较为自由;句或灵活多变。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而以李白、杜甫之作为最盛。乐府诗,本该是入乐可歌的,但唐代的乐府诗多不歌唱。其情况有二:一是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如《战城南》《白头吟》等;二是“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如由杜甫开创,元稹、白居易扬光大的新乐府诗。

凡讲求声律的诗皆称近体诗,又称格律诗、今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七言长律。律诗滥觞于齐梁永明新体诗,定型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律诗的句数、字数、对仗、声律等都有严格的规范:除长律外,每首八句,每句五或七字,不可随意增减;律诗八句共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一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颔联和 颈联必须对仗(即由两个平仄相异、词性相对、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的对称句式),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亦可不对仗;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严:首先要押韵,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换韵,通融者可放宽至“邻韵通押”,否则即为出韵。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不入韵,二、四、六 、八句必须入韵,三、五、七句不能入韵;其次是平仄,律诗的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平仄规定,句式均分为平起和仄起两种,四句为一个单元,每首诗重复一次。

凡对仗或声律不合于规范而又称律诗者,皆为拗体。唐代的五律成熟较早,且名家众多;七律难度大,成熟较晚,经杜甫隐数人。律诗在唐人手中定型,又由唐人将其推向极致。很律诗是唐代诗人苦心研炼的对象,也是他们应用最广的诗体之一,故有人认为律诗是唐诗的代表。

绝句的显著特征是每首四句。它起源于乐府,而得名则与联句有关。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写联句诗的风气很盛,一般都是作五言四句,如果在联句中有人作了一首,而别人未能联唱下去,这四句诗就被称为断句或绝句。七绝的名称至唐代才有,只不过是借用了五言绝句的名称。绝句作为近体诗,也必须遵守近体诗的声律要求,只是对于对仗没有严格要求。 按照律诗规范所写的绝句称律绝,少量不合声律的绝句称古绝。绝句篇幅短小,更显精炼、含蓄、自然,读起来更易上口,因此受到普遍欢迎。加上绝句便于即兴创作,故有唐一代,染指者不可胜计,名字辈出,名作如林。初唐四杰、李白、王维之五绝,李白、王昌龄、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之七绝,历来享有盛誉。

2.唐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1)初唐

初唐诗坛有两大作家群:一是基本上继承六朝以来“以绮错婉媚为本”的宫廷诗人,主要诗人有由隋朝入唐的元老虞世南、唐太宗李世民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他们多为权臣贵进,注重形式,台阁气息浓郁。李世民大力提倡革除浮华文风,其诗内容丰富,境界阔大,但仍“好作艳诗”“学庾信体”,未能完全摆脱宫体诗之束缚。上官仪特别注重诗歌的对仗,人们称其诗为“上官体”;沈宋的主要成就在使律诗定型化和规范化;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之一,其诗擅长五律,《诗籔》称其为初盛唐五律之冠。二是改革六朝诗风的诗人,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众的文才与盛名,使他们极为自负,充满了博取功名的憧憬;卑微的官职与地位,又使他们心中郁积着不甘久居人下、坎坷于圣明之代的雄杰之气。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四杰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倡导一种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由于种种原因,四杰仍残留着不少南朝遗风。直到陈子昂出现,齐梁诗风才被彻底否定,这位抱负远大、任侠使气的诗人,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优美的声律词来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为唐诗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盛唐

盛唐指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初(766)。短短五十年涌现了十几位大诗人。盛唐诗歌的主体是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诗派、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而又加以发展,将山水和田园紧密结合,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达到诗意与画境的完美结合。孟诗素雅古朴,冲淡中不乏壮美之气;王诗自然清雅,诗中有画,代表了山水田园派的最高成就。这一派的重要诗人还有常建、储光羲、祖咏、裴迪等。

盛唐国事强势,但又边事不断;投笔从戎,到边塞建功立业是文人中的一种时尚,加上边塞诗悠久的渊源,故边塞诗作者众多,促成了边塞诗的空前繁荣。边塞诗派以并称“高岑”的高适和岑参为代表。高适的边塞诗思想深刻,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内容,且多直抒胸臆,风骨遒劲,更富现实主义精神。岑参的边塞诗多写西北军旅生活、边塞风光及边地风情,充满异域情调,且语奇体峻,多用想象、夸张,风格壮丽恣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王翰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获“诗仙”之称,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得“诗圣”之名,他们分别登上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峰巅。盛唐的两大派和两大诗人共同开创了唐朝一代诗风,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也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

(3)中唐

中唐指代宗大历年(766)至文宗大和九年(835),诗坛上掀起了诗歌创作的又一次高潮。代宗大历

年间,诗坛上的活跃人物是刘长卿、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刘长卿以五言律诗享誉当时,自诩为“五言长城”。韦应物以山水诗和以山水为依托的抒情诗为最好,“高雅闲淡”,自成一家,和稍后于他的柳宗元并称为“韦柳”。以钱起、卢纶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虽名噪一时,然内容贫弱,较少时代气息,艺术上追求清丽空灵、精巧纤巧,风格较为平庸。此外,大历诗人李益,以边塞诗见长,较好地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

中唐诗坛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地学习汉魏乐府,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如白居易《卖炭翁》、《杜陵叟》等。白居易认为,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且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诗歌还必须既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

韩愈、孟郊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形成了韩孟诗派。最先呈现出怪奇倾向的是孟郊,毕生的失意和沦落使他的诗风幽冷,往往以幽僻、清冷、苦涩意象表现其寒苦的生活,尤其善于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被苏轼称为“郊寒岛瘦”。韩愈形成雄怪的诗风虽受过孟郊的直接影响,但青出于蓝,成就远在孟郊之上。韩愈有极强的用世之心,性格狷直褊狭,曲折艰辛的入仕经历和屡遭贬黜的官场生涯,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因此,他的诗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而且常常跃动着一种怨愤郁躁的情绪。他特别喜欢搜罗奇语,雕镂词句,创造前人未曾使用过的险怪意象,甚至以丑陋的事物入诗,形成了以丑为美的特色。

韩孟诗派的另一位重要成员是天才少年李贺。这位没落的宗室后裔致身通显的强烈心理期待与贫寒的家境、冷酷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心理甚至比自幼羸弱的身体还要脆弱。因此,他的失落感和屈辱感较常人要沉重得多,精神极度抑郁,畏惧着死的同时又对生无可留恋。于是,他不断地思索人生、命运、生死等问题,写鬼怪,写死亡,写游仙,写梦幻,抒发着自己无尽的苦闷。 此外,刘禹锡、柳宗元也自成一家。永贞(805)革新失败后,远谪遐荒,不得复用。但柳宗元过于执著,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无法超拔,终于郁郁而终,致使他的纪游诗文也染上了浓郁的凄清色彩。而刘禹锡身上昂扬的乐观精神和坚毅的个性,却使他能够直面苦难,超越苦难。因此,他的诗作胸次高迈,骨力劲健,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应当说,是政治上的挫折玉成了他的咏史怀古诗,那种对历史和人生深刻思索,睿智而又隽永。中唐诗歌数量最多,诗歌流派也最多。

(4)晚唐

晚唐指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哀帝天右三年(907)唐文宗时期开始,唐王朝便已经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资空竭。随着唐王朝危机的深化,唐诗风貌发生了又一次转变。杜牧诗深受杜甫、韩愈的影响,不但内容充实,而且众体兼长,七绝成就尤高;气势劲健,语言精美,风格清丽明快,豪爽俊逸。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李商隐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的诗句,成了晚唐时代和诗坛的最形象的写照。诗坛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预示着一个伟大诗歌时代就要结束了。

小李杜之后,诗坛又呈多元化局面,但主要倾向有二:一是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批判现实派,他们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写实讽喻传统,写下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二是以司空图、韩偓为代表的隐逸派,他们多承大历十才子和小李杜的某些特点,沿着重艺术形式的方向发展。宗旨,晚唐诗歌渐趋衰微,可视为盛中唐两次创作高潮的余响。 (二)宋诗

宋代时我国继汉唐之后有一个长期统治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从宋太祖建国(960)至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陷落于金,史称北宋;从宋高宗迁都临安至宋帝昺祥二年(1279)亡于元,史称南宋。宋代时一个诗词文全面繁荣的时代。就诗歌而论,《全宋诗》收录作者9000余人,诗歌20万首,远超过唐

代。 1.北宋诗 (1)初期

北宋初年诗坛,承五代余习,“卑弱”是其根本毛病。为改变这种状况,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道唐诗中寻找出路,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白乐天体。宋初李昉、徐铉等人有意仿效白居易的应答酬唱之作,务为浅切,然未得白诗之讽喻精神。这一派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他继承白诗的讽喻精神,并进而学习杜甫,以浅切平易之笔墨抒怀言志,实为北宋诗文革新之滥觞。二是晚唐体。此派除宰相寇准外,多为在野名士,以魏野林逋为代表。他们以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为崇拜对象,多写闲逸情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诗境狭小,成就不高。三是西昆体。宋真宗景德年间,王若钦、杨亿等人在秘阁编撰《册府元龟》一书,吟风弄月,互相酬唱,后由杨亿将这些诗编为《西昆酬唱集》,此诗派也由此而得名。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追求用典丰缛,对仗工隐,辞藻艳丽,音韵和谐。西昆派重视艺术表现,对白体和晚唐体的缺失有所矫正,但其脱离现实、追求唯美的偏颇,也给诗坛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宋初三体诗的出现,表现了诗坛想改变“卑弱”现状而向唐诗回归的倾向。 (2)中期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伴随着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而勃起的。宋仁宗年间,范仲淹是政治革新的主导人物,同时也是诗文革新的积极鼓吹者;欧阳修是诗文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庆历新政的参与者。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共同致力于诗歌革新,称为宋诗革新的开拓者。他们有意学习李白的自由奔放和韩语的以文为诗,也推崇平淡自然的诗风,共同促进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的形成。欧阳修的诗对矫正西昆体的华靡和晚唐体的卑弱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奠定了宋诗的基本格局。

北宋诗坛的全盛时期是在神宗和哲宗两朝,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是北宋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前期诗风近于欧阳修和梅尧臣,政治诗和勇士诗都很出色;改革失败、退隐钟山后,多为写景抒怀的绝句小诗,长于取境,精于锤炼,富有理趣,形成独具特色的“王荆公体”,也称“半山体”。苏轼是登上北宋诗坛顶峰的人物。他有意学习李白杜甫韩愈和欧阳修,晚年学习陶渊明,其诗融合各家,独具一格。其“以文为诗”的特色,充分显示了宋诗成熟期的总体风貌,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江西诗派和后世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后期

北宋后期诗坛,影响最大的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文兼长,而主要成就在诗。他推崇杜甫韩愈和苏轼,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诗歌主张,大大发展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和以文字为诗的风气。由于黄庭坚的诗歌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追随他的诗风,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下附诗人20余人,江西诗派的名称由此而来。元代方回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 2.南宋诗

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他著有《诚斋集》,存诗4200多首。他早年学诗,始学江西诗派、王安石等,继而学唐人绝句,最终深悟学即病,转以自然为师。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与杨万里为同榜进士,但范成大仕途畅达,官至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因名其集为《石湖集》,存诗近2000首。他作诗师法众家,但能自出风格,兼有“清新

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他的诗歌注意揭露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催租行》和72首“使金诗”等;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则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胸襟。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文学氛围的家庭。早年历经动乱,培养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南宋后期诗坛:永嘉派、江湖派

“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

江湖诗派是指在南宋后期以江湖游士为主要成员,以献诗卖文为生活,基本上依附于权贵的一个文人群体,主要成员有范成大、戴复古等。杭州书商陈起于1225年把以江湖诗人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汇刻为《江湖集》,江湖诗派因而得名。他们的诗歌题材以平民生活和世俗人情为主,风格率真自然,感情直露。 (三)唐宋诗的地位和影响

二、唐宋诗选

(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根据《旧唐书·贺知章传》,知其为扬州人。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等并称为“吴中四杰”,驰名京师。《全唐诗》中仅存其诗两首,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此诗不但意蕴丰富,而且艺术上极为成功。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体”诗格的代表,是七言歌行体的楷模。闻一多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熟》)。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唐诗选》)。 (二)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1.孟浩然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

2.写景抒情的特点。这是一首怀人之作。3.语言特色。

(三)李白《将进酒》

1.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2.“愁”的内涵。3.诗人的自我形象。4.背诵全诗

(四)杜甫《登高》

1.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2.抒情特色.3. 通体对仗的特色.“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4.背诵全诗

(五)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岑参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景物描写。3.语言特色。

(六)白居易《长恨歌》 1.白居易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双重主题说。3.故事性与抒情性结合。4. 人物刻画。5. 语言特色。

(七)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及其诗歌创作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历德顺宪宗三朝,一生渴望替国家尽力,但始终怀才不遇,生活困窘。李贺诗歌的体裁主要为五言七言乐府。在艺术上,主要继承《楚辞九歌》、古乐府传统和接受齐梁秾艳诗风的影响。多用托古讽今、比物征事的手法,多用非现实的幻想,虚构神灵、鬼怪的奇特境界,追新出奇,力避浅俗,形成虚荒诞幻、奇峭冷艳的浪漫主义风格,称“李长吉体”。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这首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首先,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其次,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再次,语言新颖奇特,精到妥贴

(七)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李商隐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创作颇丰。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同时也与温庭筠齐名,有“温李”之称。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深远。《无题》诗深情绵邈,辞藻幽美,然诗旨隐晦曲折,有人认为是政治寄寓诗,但更多的认为是爱情诗。

主要特色是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此诗充分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风格特色。“春蚕”一联,向被视为爱情之绝唱。 3.背诵全诗

(八)黄庭坚《登快阁》 1. 黄庭坚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并且开创了江西诗派,称为北宋开宗立派的著名诗人。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其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在艺术表现和审美观念上,他标新立异,追求曲折新奇,锤炼字句,讲究用典,生律拗峭,形成生新瘦硬的风格,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这是一首七律名作,多方面体现了黄诗的基本特点。1. 字句特色.2. 典故运用.

(九)陆游《关山月》 1.陆游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文学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诗、词、文俱佳。存诗约9300余首。其诗洋溢着现实主义光辉,风格多样,众体兼备,尤以七律为最。其词风格多样,代表作《卜算子·咏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时代特色:这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名作。结构特点:此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此诗在化叙事为抒情,将叙事、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方面,在平仄韵交替变换、使声情和谐方面,也均有特色。

练习部分

判断题:

1.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4.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5.李白和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6.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诗佛”、李贺“诗鬼” 7.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8.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

9.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 10.在两宋诗坛上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苏轼、陆游

11.苏轼是开拓宋诗新的境界、赋予宋诗新的生命的一位诗人,是宋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12.黄庭坚是与苏轼同时期成就突出的诗人,并称“苏黄”

13.“一祖三宗”(“初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14.“四灵诗派”:徐照、徐玑、赵诗秀,翁卷

15. 刘长卿以五言律诗享誉当时,自诩为“五言长城”。 选择题:

1.“初唐四杰”中长于歌行体诗歌的是( )。 A.王杨 B.卢骆 C.王骆 D.卢杨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作者是( )。 A.刘希夷 B.刘禹锡 C.刘长卿 D.刘琨

3.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的是( )。

A.《出塞》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登黄鹤楼》 D.《登高》

4.在李白诗中出现得较多的、最感亲切的形象是( )。 A.清风 B.明月 C.落花 D.流水

5.杜甫的《秋兴八首》属于( )。

A.七律连章体 B.七绝连章体 C.七言排律 D.七古组诗

6.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是( )

A.善于描写战争场面 B.善于描写边地风光 C.表现军中苦乐 D.表现征人思乡

7.在杜甫诗歌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七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8.刘长卿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 A.乐府 B.歌行 C.五言诗 D.七言诗

9.“声律与风骨兼备”所标志的是( ) A.唐代近体诗的形成 C.各种诗人群体的形成

10.属于大历“十才子”的一组诗人是( ) A.韦应物、刘长卿、钱起 C.钱起、李端、卢纶

11.王维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C.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12.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

A.杨炯和杜审言 B.宋之问和沈佺期 C.陈子昂和张若虚 D.魏征和上官仪

13.《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中的名篇,被后人评为( ) A.古今五律第一 B.古今七律第一 C.古今五绝第一 D.古今七绝第一

14.“大历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 )

A.同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 B.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 C.他们长期在江南任职 D.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15.初唐贞观年间宫廷诗风的代表性作家是( ) A.上官仪 B.刘希夷 C.宋之问 D.张若虚

16.杜甫诗风的最显著特点是( ) A.平淡自然 B.慷慨悲凉 C.沉郁顿挫 D.缘情绮靡

17.“大历十才子”齐名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序相近 B.诗风相近 C.经历相近 D.官位相近

18.作诗尚怪奇、重主观指的是( ) A.王孟诗派 B.高岑诗派 C.韩孟诗派 D.元白诗派

B.刘长卿、戴叔伦、李端 D.卢纶、李益、顾况 B.盛唐诗风的形成 D.各种诗歌之美的形

19.晚唐诗人中近体诗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 A.李商隐 B.杜牧 C.许浑 D.李贺

20.初唐时期创作水平最高的宫廷诗人是( ) A.早有诗名的杨师道、李百药、虞世南等前朝耆老 B.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的“初唐四杰” C.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坛新秀

D.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21.“初唐四杰”是指( )。

A.王杨卢骆 B.陆杨范尤 C.黄秦晁张 D.王杨罗骆

22.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 )。

A.《将进酒》 B.《蜀道难》 C.《梦游天姥吟留别》 D.《行路难》

23.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诗是( )。

A.政治讽喻诗 B.咏史诗 C.无题诗 D.感伤诗

24.“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 )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5.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 )

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 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

26.“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 ) A.杜甫七律的创作特色 B.杜甫五律的创作特色 C.杜甫七绝的创作特色 D.杜甫新乐府的创作特色

27.李贺的诗被称为( )。

A.长吉体 B.武功体 C.简斋体 D.山谷体

28.对白居易的处世态度和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被贬江州 C.“二王八司马”事件 D.甘露之变

29.下列诗人中被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是( ) A.杨万里 B.陆游 C.陈与义 D.范成大

30.下列作家中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重要成员的是( ) A.王禹偁 B.范仲淹 C.晏殊 D.苏舜钦 31.赵师秀被列为“永嘉四灵”之一,他的别号是( ) A.灵晖 B.灵渊 C.灵舒 D.灵秀

32.下列诗人别号被列为诗中一体名称的是( )

A.陈与义号简斋 B.范成大号石湖 C.刘克庄号后村 D.杨万里号诚斋

33.白居易的著名诗作《长恨歌》属于( ) A.讽谕诗 B.闲适诗 C.感伤诗 D.杂律诗

34.下列作家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

A.谢翱 B.赵师秀 C.周密 D.王沂孙

第四章 唐宋词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唐宋词的形式特点、宋词的两大流派,教材中所选作品之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了解相关作家之字号、生平、艺术成就、代表作品等内容。

首先要了解,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最初指的是歌词,即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诗。因此,词的各种名称几乎都和音乐相关。每首词都可以配合适当的曲子,所以词在其产生的唐代一般被称为曲子和曲子词。

有关词的基本知识,1. 词的产生

明代徐师曾说:“凡依已成典谱作出歌词,便日‘填词’。填词行,而词之名始立。”(《文体明辨》)词是供歌唱用的,故音乐性是其生命;词必须是依曲填写的,《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以及唐人的部分律绝虽也能演唱,但它们都是先有诗,后配曲,所以它们只能叫“诗”,而不能称“词”。

词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定论。大体说来,六朝是其滥觞期,隋和初、盛唐是其发展期,而中唐是其形成期。

1.词的体制(了解)

词,作为一种语言并不齐一的新格律诗,自有其不同于诗的独特体制。

词的称谓极多,诸如乐府、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乐章、歌曲、琴趣等,但其基本体制是一致的。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忆江南》《念奴娇》等。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绝不可没有词牌。每年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一个曲调演奏一遍叫一阕,故一段歌词也称一阕或一片。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有三阕、四阕者。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唐宋时,人们按词的节拍将其分为令、引、近、慢,至明代又按词的字数将其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慢词)。

2.词的婉约与豪放

唐、五代是词的形成和发展期,两宋是词的成熟和高峰期,但在唐宋两代从未有人明确将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最早用“豪放”“婉约 ”来评说宋词的是明人张綖。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至清初王士禛,又将二“体”改为两“派”,并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稼轩称首”(《花草蒙拾》)。此后人们多以此来梳理宋词,至20世纪,已成通行做法。其实,这种分法并不科学。其好处是简明,能大体看出宋词发展的脉络;其不足是简单,把宋词异彩纷呈的风格流派简单化了。

何谓“婉约”?何谓“豪放”?学界历来没来严格的界定,只能概而论之。所谓“婉约”,主要指文辞的柔美简约,蕴含深婉。从内容上看,多写爱情、婚姻、家庭以及羁旅行役、怀乡恋土等私人化的情感;其抒情注重细腻入微,委婉含蕴;一般说严守音律,声韵和谐,偏重于优美、阴柔之美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家如晏殊、欧阳修 、张先、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所谓“豪放”,主要指文辞的慷慨淋漓,无拘无束。从内容上看,多反映社会及人生的生大主题,诸如理想壮志、国家兴亡、军国大事、民生疾苦,以及民族意识等社会化的情感;其抒情多豪迈直率、激昂粗犷,气势恢弘;

一般说能遵守词的音律规范,但又不为音律所束缚,偏重于壮美、阳刚之美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家如苏轼、张孝祥、辛弃疾、陆游、陈亮等。 (二)唐五代词 1. 民间词与早期文人词 二、敦煌曲子词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晔(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馀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敦煌遗书发现后,王重民将其中词的抄卷辑为《敦煌曲子词》,共得词161首。其中《云谣集杂曲子》30首,是我国第一部词总集。敦煌曲子词的代表作有《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望江南》(莫攀我)等。敦煌曲子词既有小令,也有长调。民间词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一些诗人的关注。中唐时期,文人填词风气渐开,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王建、韦应物等均为早期文人词作家。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等均为代表作。 2. 温庭筠与花间词 一、 温庭筠其他花间词人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未入五代。孙光宪仕于荆南,和凝仕于后晋,其馀仕于西蜀。《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温庭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词名家的人。其词多为代言体,多写思妇、宫女及青楼女子的生活和情思。拘于爱情一隅,遂成为诗词在内容上的明显分野。温词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多从容貌服饰及情态上描写女人,必出细腻,色泽浓丽,次年工程秾艳香软的风格。温词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与诗歌划清了界限,竖起了“诗庄词媚”的界碑,使词在修辞意境上形成了有别于诗的独特风格,开创了真正的文人词传统,奠定了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交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就是西蜀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花间集》收其词48首。韦词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文人词开始走上抒情化道路 。

3. 李煜与南唐词

偏安江左的南唐也是五代时期一个文化中心和词的创作中心。南唐词以“娱宾遣兴”为宗旨。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主要词人是元老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南唐君臣沉溺声色与西蜀相类,但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也相应雅一些。所以从花间词到南唐词,风气有明显的转变。

冯延巳,字正中,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阳春集》中存词百余首,多写歌舞宴饮、男女相思,但也多隐含他对国事、身世的忧伤。冯词很少精细描摹女人的容貌情态,而重在通过景物意象抒发情思,形成清丽秀雅、委婉含蓄的词风,对宋初词有较大影响。

南唐中主李璟,存词四首。《摊破浣溪沙》为传世名作。

李煜,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十五)

南唐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正是南唐词的优长。

(三)两宋词

1. 北宋词

宋初词坛仍继承花间派余绪,多写艳情等传统题材,多用小令的形式。其中有些作家继承了南唐词的某些特点,将士大夫特有的生活感受写入词中,促进了词的雅化,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人物。

晏殊词雍容闲雅,清峻婉曲,代表了令词的风格特色。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

张先多写男女之情,善于创造恬静朦胧的意境,以善用“影”自闻名,有“张三影”之称。他开始较多地写作慢词,成为宋词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人物。

晏几道是晏殊的儿子,与其父合称“二晏”。晏几道作词态度认真,感情真挚,工于状景,长于抒情,其纯情与秀气更增加了词的典雅气息。

柳永是北宋词坛最受欢迎的词人。他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率先大量创作慢词,使词更加普及,极大地推动了词的发展与繁荣。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

苏轼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以诗为词”,有意打破诗词界限,为文学创作而填词,打破了婉约词一统天下的格局,大大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为词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秦观年轻时即受到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赏识,他的一生也因为与苏轼的关系而沉浮不定,后人称他为“古之伤心人”。其词集名《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也写了不少羁旅行役之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等。他的小令则将感伤写得细腻生动,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秦观还有一些感情相对亮丽的词,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北宋末年的周邦彦是词史上一位集大成的人物。他精通音律,又做过大晟乐府的提举官。他继承了花间词、柳永词中的文人词因素及其它词人之优长,词语精炼,结构精密,思力深透,音韵和谐,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特色,是格律词的代表人物,对当时及后世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南宋词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我国词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女词人。她有《词论》一篇,强调诗词分野。力主词“别是一家”。

南宋前期,爱国思潮高涨,岳飞、张元干、张孝祥等都写下了一些爱国词,这些词慷慨悲壮境界阔大,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张元干,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人。著有《芦川词》。曾作《贺新郎》词送给因主战而被贬的胡诠,以明心志。除了悲悼中州沦丧、志士流放以外,也表现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深情厚谊。其词作风格在慷慨悲凉之外,也有清丽婉转的一面。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曾与奸相秦桧结怨,屡受打击。他积极支持张浚北伐。著有《于湖居士长短句》,存词220余首。代表作有《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和《念奴娇》(洞庭青草)等,其词风明显受到苏轼的影响,他是从苏轼到辛弃疾豪放词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辛弃疾南宋中期爱国主义词人。他用词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壮志未酬的愤慨,把豪放词推向了高峰,真正形成了“苏辛”豪放派。在他周围的陆游、刘亮、刘过,在他之后的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都有著名的豪放词作,统称为“辛派词人”,称为南宋词坛最引人瞩目的作家群。

宋末的词人一方面大力纠正辛派词人的粗疏,另一方面对词的语言技巧、形式等方面作了新的开掘和总结,逐渐形成了所谓“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省)人。姜夔精通音乐,兼擅多艺,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他的词有感叹国事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低回深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也有不少咏物词,仅咏梅的就有28首,其中代表作是《暗香》、《疏影》二首。

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这一评价最初是由张炎提出的。

吴文英,号梦窗,别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以布衣游幕终生。词集名《梦窗甲乙丙丁稿》,后易为《梦窗词集》。他的词风以密丽取胜,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等。吴文英的词在艺术上注意锻炼字面,意旨幽深,结构跳荡。宋末张炎曾拟之如“七宝楼台”。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著有《梅溪词》一卷。他的词情景交融,咏物、节序之作尤为人称道。代表作有《双双燕·咏燕》等。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他的词在语言上注意雕琢,故国之感深沉,清代常州词派列学词四家,尊王沂孙为一宗,代表作有《眉妩·新月》。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词集名《山中白云词》。清代浙西词派奉为宗师之一。他的词以咏物著称,代表作有《解连环·孤雁》等。 3.宋词的成就和影响 二、唐宋词选

(一)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温庭筠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温庭筠(812——866?),本名歧,自飞卿,太原祁人,初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家道衰落。他才思敏捷,相传他写律赋能八叉手二八韵成,人称“温八叉”。温庭筠能诗能词,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其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温词原有《金荃》《握兰》二集,均散佚。《花间集》收录其词66首,近人王国维辑其词为《金荃词》,收录其词70首。

掌握词的要点:1、女主人公的形象。2、表现手法。

(二)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1.李煜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掌握要点:1、思想情绪。2、倒叙手法。3、比喻与白描。4.语言特色.5.背诵全词

(三)柳永《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 1.柳永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柳永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柳词在题材、体制及表现手法方面均有新的

突破,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其词之俗,更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以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大大促进了词的普及;其词之雅,也更符合封建文人的口味,促进了词的进一步雅化。柳永是宋初成就卓著的大词人,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得分化自他开始,宋代的婉约清新派词人如秦观、李清照等,典丽精工派词人如周邦彦、姜夔等,无不受其影响。有《乐章集》传世,存词210首。 掌握要点:1、思想内容。2、情景交融。3、语言特色。4.背诵全词

(四)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1.晏殊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掌握要点:1、故情景交融是其重要特色。2、意象丰富是此词的另一特色。3、拟人化手法的妙用。

(五)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苏轼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掌握要点:1、词人的自我形象与旷达的人生态度。2、语言特色。3、背诵全词

(六)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秦观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掌握要点:1、健康的爱情观。2、 巧妙的构思。3.背诵全词

(七)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她是宋代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武陵春》“风住尘香”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掌握要点:1、思想内容。2、铺叙与对比手法。3、语言特色。

(八)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掌握要点:1、象征、暗喻与典故运用。夏承焘先生曾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来评说此词。 练习部分

1.《花间集》的编者是( )

A.欧阳炯 B.赵崇祚 C.皇甫松 D.韦庄

2.具有鲜明的“士大夫之词”特征的词是( ) A.敦煌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 C.花间词

3.“词为艳科”的局面始于( ) A.晚唐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4.柳永对词的发展作出的主要贡献是( ) A.开创豪放词风 B.集婉约派之大成 C.扩大词的题材 D.大量制作慢词

5.下列词句中,用比兴手法警告投降派的是( ) A.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B.怨春不语

C.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D.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6.下列词作中,通篇运用比兴的一篇是( ) A.《念奴娇》(洞庭青草) B.《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C.《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D.《点绛唇》(燕雁无心)

7.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 ) A.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 C.伶工之词 D.士大夫之词

10.其作品被张炎讥为“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的词人是( ) A.姜夔 B.史达祖 C.吴文英 D.刘克庄

判断题:

D.南唐词

1、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

2、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3、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 4、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

5、秦观的词集名为《淮海居士长短句》。 6、北宋末年格律词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

7、李清照有《词论》一篇,强调诗词分野。力主词“别是一家”。

8、南宋“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 9、姜夔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 10、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

11、张炎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

第五章 唐宋文

(一)唐宋文的概念及唐宋八大家 1. 唐宋文的概念

我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包罗极广的范畴,并不专指某种文体。从我国古代对文章的分类来看,从《文选》到《文章辨体》,再到《古文辞类纂》,有五花八门的数十类,但从无“散文”这一类。西方把文体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四大类,我们今天所说的“散文”即是沿用了西方的散文概念。从我国古代散文的创作实际看,“散文”应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属韵文范畴,但其在行文体制上则更近于散文,而不近于诗歌。

古文就是古典散文,是与今体(骈体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古文”一词,古已有之,但多泛指古代典籍,与文体无涉。“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始于中唐的韩愈。“古文”所指我国古代散文,主要包括先秦盛汉的散体文和唐宋两代古文家所开创的新体古文。

唐宋两代之文,既有古文,亦有骈文和辞赋,但唐宋两代各有一次古文运动,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代表着散文的主流和最高成就;骈文、辞赋虽延续不断,但成就和影响有限,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异,其总趋势是逐渐向古文靠拢,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唐宋文,只讲“古文”。 2. 唐宋八大家

唐宋出现了两次“古文运动”:先有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中唐古文运动,后有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两代古文运动一脉相承,后人习惯将其积极参加者称为“古文家”,称其文为“唐宋古文”。而在这众多的古文家中,成就最高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把八大家部分文章单独放在一起,最早见于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已失传),但直到明嘉靖时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个名称才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 (二)唐文 1. 初盛唐文

唐朝建国,骈体文以绝对强势的文体统治着文坛,但古今文体之争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千古一帝”的唐太宗,其文虽未能完全脱去六朝绮丽文风影响,但却力主改革浮华文风,提倡务实,提倡文章应有益“劝诫”,对扭转文风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初唐前期除了傅奕、吕才等用古文写反佛文章外,贞观年间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名臣多写直言极谏之文,批评南朝骈文为“亡国之音”,呼吁南北文风合流;武则天时代,“初唐四杰”的文章虽仍多沿用骈体,但在内容、气骨和兴象方面,已与传统的骈文有了明显区别。初唐时期致力于文风改革且成效卓著的陈子昂,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想:他否定齐梁“彩丽竞繁”的文风,提倡建安风骨和风雅兴寄的传统。

他真正为反对骈文而写作古文,开唐代散文改革风气之先,为唐代古文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盛唐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其由盛转衰的嬗变时期。开元盛世,直言极谏之文和粉饰盛世之文同时成为主流。直言极谏之文以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代表,其文章情理俱胜,质朴自然,骈散相间,颇有古文特色;粉饰盛世之文则以张说和苏頲为代表,时人称之所谓“燕许大手笔”,实则多为歌功颂德之作。

盛唐后期的苏源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均强调文章应本于儒家思想,要有益于社会教化,元结更主张文章应悯时伤世,“救世劝俗”“导达情性”,成为韩愈之前最重要的古文家。安史之乱以后的梁肃和柳冕都是重要的古文家,特别是柳冕,把经术、教化、文章、王道以及社会治乱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教化中心论主张,成为中唐古代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 2. 中唐古文运动

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在韩愈及柳宗元的大力倡导下,出现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古代散文革新运动。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骈体文为批判对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变革,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提出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首先,他们明确提出了“文以明道”的原则,作为古文运动的思想纲领。 其次,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创作口号。

再次,在语言方面他们既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词必己出”对于前人的著作也只是“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又要求“文从字顺各识职。”

中唐古文运动是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文学革新运动,蔡元培称之为“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古文家,写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学作品,确立了古文的新体制,扩大了古文的实用范围,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手法,一扫骈文积弊,改变了一代文风。 3. 晚唐文

晚唐是唐代古文的衰微时期。韩柳诸公谢世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古文渐趋衰落,骈文又东山再起。

晚唐前期,文坛尚不太冷落。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古文家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杜牧为代表,基本上沿中唐古文的大方向前进,坚持古文创作,尚质朴,反浮华,反因袭,并以其气盛词雄的文章风采,成为晚唐最有成就的古文家。二是以刘蜕、孙樵为代表,他们虽写古文,但沿袭了皇甫湜、沈亚之求奇求险的路子,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出现明显的偏颇。

晚唐后期,文坛更不景气,所可述者,就是这一时期的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一批关注现实的知识分子,既不满意骈文回潮,也不满意某些古文家的新形式主义。他们发展了古文运动中的“杂文”形式,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战斗精神的小品文。成为晚唐文坛的一种特殊产品和耀眼的亮点。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是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蒌》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此论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小品文的成就和倾向。

小品文有其突出的特点和成就,也有其不可讳言的不足与局限。它不过是古文动土的一抹余晖,没有、也不可能扭转古文日衰的定局。 (三)宋文

1.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宋太祖立国到宋真宗统治时期,是诗文革新运动准备阶段,先驱者主要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开提出重道致用、宣扬教化、尚朴崇散、推尊韩柳,反对华靡文风。王禹偁力主“革弊复古”,以“传道而明心”为其为文宗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文风简易晓畅。穆修、石介都提倡为道而文,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偶,以提倡韩柳文自任。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上的不成熟和创作上的偏颇,故影响不大。

从北宋中期欧阳修登上文坛起至欧阳修去世,是诗文革新运动蓬勃发展时期。面对要改变骈俪和怪异文风的双重任务,欧阳修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为诗文革新运动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写出了堪称楷模的古文,使北宋古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

欧阳修去世至北宋末年,是诗文革新运动取得最终胜利时期。苏轼举起韩、欧这两面大旗,成为文坛领袖,把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都提升到最完善的地步,标志着唐宋两代古文运动的结束和新体古文体制的最终确立。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在古文方面的主张,是韩柳理论的新发展:第一,文章应有教化美刺功能,补世救时,利于风教,切于实用。第二,文道统一,发展了“道” 观念,在重道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文”的作用。第三,推崇杜诗韩文,提倡“古其理,高其意”的文章。第四,倡导简朴平易,反对生僻艰涩,坚持文从字顺、平易晓畅的文风。

北宋古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六大家的创作中。欧阳修文备众体,各极其工。精到细密,浓富诗意,语言精纯,平易流畅,风格深婉自然,代表作有《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秋声赋》等。苏洵文以议论见长,文笔豪分健,其代表作有《六国论》等。曾巩的文风与欧阳修近似,以说理为主,其代表作有《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等。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文见长,逻辑性和概括力强,语言峻洁,直抒胸臆,代表作有《游褒禅山记》《祭欧阳文忠公文》《答司马谏议书》等。苏轼文以雄健奔放、挥酒自如为特色,代表作有《教战守策》《前赤壁赋》《留侯论》等。苏辙散文纡徐曲折,饶有情趣,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墨竹赋》等。此外,司马光和理学家周敦颐等,也都以文章著称。 2. 南宋文

贯穿南宋一代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是宋与金、元之间的民族矛盾,反映在统治集团内部,则主要是主战和主和派的矛盾斗争,故爱国主义思想高涨是南宋一代古文最引人注目的特色。

两宋之交及南宋初期,国难当头,最高统治者屈辱投降。当此之际,有心救国、无意为文的爱国名臣宗泽、李纲、胡铨等人纵论国家大事,指斥昏君佞臣,其文章慷慨陈词,略无顾忌,唱出了抗敌救亡的时代最强音,留下了最富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南宋中期,宋金议和,统治者又过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享乐生活,但一批正直文人则不满朝延苟安,力主抗金复国,故论政之作仍是文坛主流。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陈亮、叶适,以及理学家朱熹、周必大等,都写下了不少指斥时弊之作。

南宋末年,正治腐败,文禁也严,文章亦随世而变。其文章可述者大略有三类:一是受朱熹影响的道学之文,以真德秀、魏了翁等为代表;二是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之文,以陆秀夫、文天祥、谢枋得等为代表;三是遗民们的苍凉怨愤之文,以林景熙、郑思肖、谢翱等为代表。 (四)唐宋古文的地位和影响

唐宋古文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元代散文,皆祖述唐宋。有元一代的散文家,思想上多膺服程、朱理学,而为文则多钦慕唐宋八大家,理学与唐宋古文传统的结合,主导了元文的发展。明代,虽有秦汉派和唐宋派之争,但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唐宋古文。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刻意复古的结果是陷入了新的形式主义。明中期,出现了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一批作家,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力主学习唐宋八大家,形成明代最大的文派唐宋派。清初散文成就不高,但不论是强调文章经世

致用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还有清初三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多赞成明代唐宋派的主张,强调继承唐宋八大家的传统。清中叶以方苞、刘大槐和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是清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文派,连同其支派阳湖派,无不近承明之唐宋派,远继唐宋八大家。“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但并未能终止唐宋古文的影响,更没有斩断后人对唐宋古文的传承。 二、唐宋文选

(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韩愈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苏轼说:“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学习要点:

1、思想意义。2、叙事与议论并重。3、(理解与辨析)为许远辩诬的论证方法。4、南霁云形象的刻画手法。

(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柳宗元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学习要点1、借题发挥的表达方式。2、结构线索。3、语言特色。 (三)皮日休《原谤》 1、皮日休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袭美,一字逸少,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襄阳人。皮日休是晚唐时期的诗文作家,与陆龟蒙并称“皮陆”。其诗继承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传统,是批判现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多短小精悍之作,是晚唐小品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学习要点1、思想意义。2、严密的推理。3、犀利的语言。 (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欧阳修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学习要点1、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理解与辨析)“成败由人”的中心论点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理解与辨析、判断)叙事与说理紧密结合。4、语言特色。明人茅坤称之为“千年绝调”;清人沈德潜称之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四)苏轼《前赤壁赋》 1、苏轼简介: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词、文、书、画皆通的大文豪。他的散文气势纵横,豪放自然,如行云流水,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题材丰富,风格清雅,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的新风气;他的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境界,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重点掌握)学习要点1、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一乐一悲一乐的感情线索。2、景、情、理的有机结合。3、语言特色。4.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五章练习题部分: 判断题或选择题

1、“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始于中唐的韩愈。

2、“古文”所指我国古代散文,主要包括先秦盛汉的散体文和唐宋两代古文家所开创的新体古文。 3、唐宋出现了两次“古文运动”:先有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中唐古文运动,后有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4、明嘉靖时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个名称才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

5、初唐时期致力于文风改革且成效卓著的陈子昂,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集中阐述了

自己的文学思想:他否定齐梁“彩丽竞繁”的文风,提倡建安风骨和风雅兴寄的传统。

6、粉饰盛世之文则以张说和苏頲为代表,时人称之所谓“燕许大手笔”,实则多为歌功颂德之作。 7、盛唐后期的苏源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均强调文章应本于儒家思想,要有益于社会教化,元结更主张文章应悯时伤世,“救世劝俗”“导达情性”,成为韩愈之前最重要的古文家。

8、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在韩愈及柳宗元的大力倡导下,出现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古代散文革新运动。

9、再次,在语言方面他们既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词必己出”对于前人的著作也只是“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又要求“文从字顺各识职。”

10、中唐古文运动是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文学革新运动,蔡元培称之为“文学上的一次革命”。

11、晚唐后期,文坛更不景气,所可述者,就是这一时期的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一批关注现实的知识分子,既不满意骈文回潮,也不满意某些古文家的新形式主义。他们发展了古文运动中的“杂文”形式,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战斗精神的小品文。

12、从宋太祖立国到宋真宗统治时期,是诗文革新运动准备阶段,先驱者主要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开提出重道致用、宣扬教化、尚朴崇散、推尊韩柳,反对华靡文风。王禹偁力主“革弊复古”,以“传道而明心”为其为文宗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文风简易晓畅。

13、欧阳修去世至北宋末年,是诗文革新运动取得最终胜利时期。苏轼举起韩、欧这两面大旗,成为文坛领袖,把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都提升到最完善的地步,标志着唐宋两代古文运动的结束和新体古文体制的最终确立。

14、欧阳修文备众体,各极其工。精到细密,浓富诗意,语言精纯,平易流畅,风格深婉自然,代表作有《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秋声赋》等。苏洵文以议论见长,文笔豪分健,其代表作有《六国论》等。曾巩的文风与欧阳修近似,以说理为主,其代表作有《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等。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文见长,逻辑性和概括力强,语言峻洁,直抒胸臆,代表作有《游褒禅山记》《祭欧阳文忠公文》《答司马谏议书》等。苏轼文以雄健奔放、挥酒自如为特色,代表作有《教战守策》《前赤壁赋》《留侯论》等。苏辙散文纡徐曲折,饶有情趣,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墨竹赋》等。此外,司马光和理学家周敦颐等,也都以文章著称。

15、明中期,出现了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一批作家,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力主学习唐宋八大家,形成明代最大的文派唐宋派。清初散文成就不高,但不论是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还有清初三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多赞成明代唐宋派的主张,强调继承唐宋八大家的传统。 16、苏轼说:“文起八代之衰”是指()。 17、叙事与议论并重:《张中丞》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议论与叙述并重。 18、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称誉皮日休“并没有忘记天下”,可谓至论。 19、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 20、《五代史伶官传记》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1、明人茅坤称之为“千年绝调”;清人沈德潜称之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是指的哪一篇文章() 22、清中叶以方苞、刘大槐和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是清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文派。

第六章 古代戏曲

一、古代戏曲概述 古代戏曲的起源及形成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艺术中大致包括文学剧本、戏曲音乐和舞台美术三个部分。中国文学、音乐和美术的深厚积累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代诗歌的成熟和繁荣为作为戏曲唱词的韵文出现提供了很好的准备;在音乐方面从先秦时期的音乐歌舞和俳优,到汉代角抵戏等“百戏”,再到唐宋时期的“参军戏”“院本”和诸宫调等,都为戏曲艺术的孕育提供了很好的营养。

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是以唱北方曲调为特色的北杂剧和唱南方曲调为特色的南戏。元代中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元中叶后,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一些北方作家参予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使南戏吸收了北杂剧的一些优点后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迅速发展起来。至元末,南戏已经更为成熟,产生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北杂剧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13世纪上半叶,即北曲杂剧中独立出来与院本分开是发生在金元之际,这和金章宗时(1189-1208)诸宫调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诸宫调为元杂剧提供了较为成熟的联套方式和叙述方式,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音乐和叙事基础,而元杂剧已是完全成熟的戏剧形态。 (一)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

概括而言有三个方面:

综合性、写意性(写意性表现在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时空处理的自由化和人物表演的行为化三个方面)、技艺性 (三)元代杂剧 (1)元代剧的体制

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剧本结构、音乐体制和角色与演出体制三个方面。

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概括为“四折一楔子”。元杂剧中的宾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等多种,宾白虽然不演唱,但在念诵时也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元杂剧中的科范是指剧本中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如“出门秋”“调阵子一遭科”“内作起风科”等。元杂剧剧本后面有例有“题

目正名”,也叫做“题目”或者“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习惯上把最后一句作为全剧的剧名。

北杂剧产生于中国北部地区,它所运用的曲调,是在北方流行的曲调。

元杂剧的角色分工更趋细密,有正末、外末、冲末、正旦、外旦、老旦、净、孤、勃老、卜儿等。由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2)元杂剧的产生与分期(了解) (3)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元杂剧初期的作家和作品见于《录鬼簿》的著录,五十六位“前辈”作家全部是北方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郑廷玉、高文秀、纪君祥、石君宝、马致远等一大批优秀作家,从作品风格来说,主要是本色,即“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

前期的作品大约可分为四种类型:历史剧、社会剧、公案绿林剧和婚恋剧。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梧桐雨》和《汉宫秋》是元代历史的双壁,剧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这些作品,或表现对吏治黑暗的愤懑和对道德良知、伦理秩序的企盼;公案剧和绿林剧在元代前期剧坛非常多,反映了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的社会现状。如公案剧中的《鲁斋郎》《陈州粜米》《蝴蝶梦》等,绿林剧中的《双献功》《李逵负荆》等;婚恋剧有《曲江池》《青衫泪》《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凸显了混迹市井的失意文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这一时期的剧作家最主要的有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纪君祥、马致远等。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是大都(今北京市)人,多与当时的杂剧、散曲作家交好,与杂剧名演员珠帘秀交往甚密,博学能文,滑稽多智,经常出入歌楼酒馆,放浪形骸,玩世不恭。他一生所作杂剧约66种,现存放较可靠的有16种。其剧作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社会剧以《窦娥冤》思想成就最高,堪称一代悲剧之杰作;其爱情风月剧以《救风尘》《望江亭》等为代表,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妇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历史剧以《单刀会》《西蜀梦》等为代表,均借缅怀历史来表达对现实的感受,充满着时代精神。关汉卿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杂剧创作,使元杂剧体制趋于完备,写出了富有民族特征的戏曲典范之作,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王国维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黄梁梦》,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 元杂剧发展到中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题材方面,社会剧和历史剧减少,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重要位置。

文人剧的著名作品有《荐福碑》《王粲登楼》《范张鸡黍》《扬州梦》等。这些文人剧通过刻画文人的坎坷仕路,深刻提示了元代知识分子整体的悲剧命运;爱情剧从市井的文人风流转向以礼节情的伦理要求,王实甫的《西厢记》堪称划时代的杰作。其他优秀的爱情剧还有《倩女离魂》《梅香》《两世姻缘》《举案齐眉》等;隐逸道化剧多为敷演全真教“五祖七真”度脱升仙故事的作品和歌颂山中高士隐居多渠道故事的作品。著名的作家是马致远,《岳阳楼》《黄梁梦》《任风子》等为其代表作。这类作品还有《陈抟高卧》《七里滩》《铁拐李》等。这一时期的作家中郑光祖名声较著,《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为其代表作。郑光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晚期元杂剧的活动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金仁杰、范康、萧德祥、秦简夫等。这一时期是元人开始总结杂剧创作经验、艺术规律的时期,出现了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三部对后代元杂剧研究影响深远的著作。晚期的杂剧创作在关目安排、情节结构上较前期有了较大提高。代表性作品有:秦简夫的《东堂老》《赵礼让肥》,萧德祥的《杀狗劝夫》等。此外还有历史剧《孟良盗骨》《风云会》,神仙道化剧《城南柳》《升仙梦》等。

元代统一中国后,北杂剧占据了元代戏曲舞台。但是流传民间的南戏并没有消失,并且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南戏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是宋代作品,《宦门子弟错立身》和《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是元代作品。这三种剧本保留了宋元南戏的本来面目。其他的元代南戏如《琵琶记》《白兔记》《杀狗记》等都仅存明代刊本,已经失去元代的面貌。高明的《琵琶记》是民间戏文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南戏振兴和成熟的标志。 (四)明清传奇 1.明清传奇的体制

和杂剧的衰落相反,明代南戏经过明初百余年的民间酝酿,随着南戏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流播全国,至嘉靖、隆庆时期声腔愈变愈繁,相应的是创作的兴盛。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队伍,使南戏的剧本体制不断规范,音乐体制也逐渐格律化,剧本中的民意性逐渐减少,而文人趣味则逐渐增加。嘉隆时昆山人魏良辅,在吸收南北曲诸腔的长处的基础上,改革了昆山腔,彻底改变了南曲“随心令”的民间风格。梁辰鱼按照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一时靡然向风,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浣纱记》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传奇的基本确立。

(理解与辨析)“传奇”的本意是指记述奇人奇事。唐宋人用“传奇”指称唐代的一种小说体裁。从宋代至清代,小说、诸宫调 、北杂剧、南戏都曾称为“传奇”。明清以来称“传奇”者,一般是指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传奇”体制包括南本体制和音乐体制,有如下特征:(1)副末开场,以剧外人的口气念诵两阕词,介绍剧情大意或创作意图。(2)分出标目。明代中叶后的南戏剧本已经以“出”或“折”作为剧情的段落了,但出目不整齐。传奇剧本则一般以四字或两字标目。(3)分卷。万历中期后,传奇通例分为上下卷。(4)出数。传奇剧本,一般都在三十出以上;(5)生旦家门。副末开场后的随后两出,例由生扮男方角全场、旦扮女主角登场。他们先唱一支引子,接着念由诗、词、四六骈文组成的定场白,作用是介绍自己,引出剧情;(6)下场诗。传奇剧本在每出末尾,照例由角色念诵两句或四句韵语,然后下场,这种韵语称为下场诗。下场诗用于表明本出结束,或者总结本出和为下了留下悬念。(7)音乐格律体制,就是南九宫十三调。要求每出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中要有一出全用北曲或者用南北合套的形式。

2.明代传奇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明代传奇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自成化年间(1465-1487)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南戏向传奇的转变期,亦即传奇的生长期。这一时期的传奇作家从整理、改编宋元南戏入手,吸取北杂剧的优点,逐渐建立起篇目较长、分出标目、有下场诗等的规范化传奇体制。从题材上可分为伦理教化剧、历史剧和爱情剧。这一时期教化剧的代表作有邱濬的《伍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竭力宣扬纲常名教。邵灿此作对于传奇创作有重要意义:一是将人物的悲欢离合置于宋金交战的历史背景下的这种半虚半实的戏剧创作观念;二是语言风格追求典雅绮丽,甚至堆砌辞藻,这种风气影响了以后的传奇创作;三是以紫香囊贯穿全剧,成为后世传奇的范式;四是用韵严格遵守《中原音韵》,堪称传奇的典范。历史剧多以虚实的参半的写法来表现浓郁的道德观念,如《双忠记》《东窗记》等。爱情剧如《南西厢》《明珠记》《玉玦记》等,显示了作者承认个体感情和封建制度、伦理之间的冲突,但力图寻求情与礼的和谐,执著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信条。这些爱情剧都具有曲辞华美的特点。

从嘉靖二十六年到约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传奇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这些杰出作品分别在各自的题材、主题上的为后代传奇树立了范式;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革新;沈璟编纂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传奇的音乐格律确立了范式;文人作家开始在传奇中

寄托强烈的社会居中意识和人生感慨。所有这些,标志着传奇体制的成熟,表现出传奇在题材上的开拓。《宝剑记》和随后出现的《浣纱记》《鸣凤记》号称明代“三大传奇”。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明中期传奇作家思想境界和艺术创造力的显示成熟和提高。

杰出的戏曲作家汤显祖在万历十五年(1587)将旧作《紫箫记》改编为《紫钗记》,又相继完成了《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为《玉茗堂四梦》。汤显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酣畅的笔墨,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意义,确立了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地,也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临川派。

沈璟编纂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确立了传奇格律音韵的规范。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吴江派。他和汤显祖在传奇创作方面有分歧:汤显祖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而沈景从表演的角度要求戏曲要“合律依腔”。“汤、沈之争”对我们今天认识戏曲文学是有意义。

万历二十八年直至明亡,是明传奇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是明传奇创作最为兴盛的时代,出现了孟称舜、冯梦龙、吴炳、李玉、阮大铖、范文若等众多句家。传奇的文体风格逐渐成熟,在创作上也有一些新的趋势。人们逐步认识到;传奇是一种和诗不同的崭新的文学样式;文辞、音律“合则双美,离则两伤”。此后,文辞韵律兼美成为传奇创作的基本规范;传奇的语言风格应该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而不是俚俗本色或堆砌辞藻。从戏剧结构上说,后期的作品讲究谋篇布局,穿插照应,起承转合。 3.清代传奇的代有性作家作品

清初传奇延续了明代的创作高潮。它的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明清之际的江山易姓,极大地震撼了汉族知识分了,他们或者借戏曲抒发亡天下之哀,宣泄郁愤情怀,如吴伟业来《秣陵春》;或者入清后绝意仕进,借戏曲创作来表明自己对新朝的不合作态度,这方面的代表是李玉。

其次,随着演出的主体由家庭戏班转向职业戏班,产生了一批以戏曲创作为职业的作家,如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如李渔、薛旦等文人,他们不仅为自娱而作,更主要的是要符合演出要求,满足观众的需要。这些职业作家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戏曲创作的繁荣,而且对传奇的审美风格也产生了相当影响。清初传奇作家逐步建立了新的传奇规范体制,就是李渔开始树立的“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以是否符合舞台演出为标准的戏曲现;他在《闲情偶寄》中等一次提出了“结构第一”的理论命题,包括“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几个方面。这种观念的确立,明确了戏曲和诗、词的文体界限,在剧本创作上的表现就是:传奇折数减少;结构第一的艺术要求;以俗为雅的语言风格。

清代传奇的高潮期由入清(1644)持续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出现了以李主为代表的苏州派,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流文人作家群、以吴伟业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作家和饮誉大江南北的“南洪北孔”(洪升和孔尚任)等优秀作家。

以李玉为代表的是苏州派作家大都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布衣文人,他们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讥切时弊、关注现实的社会剧,显示了很强的平民色彩。李玉在明末创作的“一、人、永、古”(《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以李玉为主创作的《清忠谱》是其中的代表作。苏州派作家从舞台艺术实践出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作品讲究戏剧结构,主脑突出,关目严整,音律和谐,曲白本色,在清代舞台上长期流传。

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流文人在清初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热衷于演绎佳人才子的风流韵事,如范希哲的《十醋记》,万树中的《风注棒》,周稚廉的《珊瑚欤》等,其中以李渔的《风筝误》《怜香伴》《蜃中楼》为代表作。李渔号称“风流道学”,为人颇被人指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于颉颃,即开明人亦所不及”(杨恩寿《词余丛话》)。

以吴伟业为代表的正统文人借传奇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叹、身世之感,或借传奇显示渊博的学识

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表现出主观化和案头化的创作倾向。他们的作品突出表现了上层社会的时代精神、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发愤著书的艺术传统和以文字为剧、以才学为剧、以议论为剧的审美追求。代表作品有吴伟业的《秣陵春》、丁耀亢的《化人游》、尤侗的《钧天乐》。康熙年间,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将清代戏曲创作推向高潮,“南洪北孔”的出现,集传奇创作之战,树立了两部不朽的艺术典范,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戏曲创作曲终奏雅。

从康熙五十八年(1719)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以杂剧和传奇为中心的戏曲创作逐步衰落,剧坛最重要的动向是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声腔衰落和以乱弹为代表的花部声腔的崛起。创作和演出的脱离终于使传奇创作向诗文复归,并逐渐退出文学舞台。尽管如此,仍有一批作家锲而不舍地创作传奇,如蒋士铨的《空谷香》《临川梦》《冬青树》等。

从道光元年(1821)开始,传奇创作进入尾声。此时时局动荡,国势衰微。一些作家用传奇反映时代的事件,如梁启超的《新罗马传奇》写变法革新、湘灵子的《轩亭冤》写秋瑾遇难,从体制到语言都有了新创。但从总体上说,以曲牌套体为特征的传奇、杂剧创作基本上退出了文学舞台。 二、古代戏曲选

(一)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1.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约 1230—1310):名德信,字实甫,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中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共五本),《西厢记》也因此被认为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学习要点1、反封建的主题。2、崔莺莺的形象。3、情景交融的手法。4.背诵《正宫端正好》《二煞》两支曲

(二)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节选) 1.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在归隐的玉茗堂中,汤显祖先后创作了《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连同此前的《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学习要点:1、《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本篇系《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但人们习惯上称该出为“游园惊梦”。2、以情反理。3、杜丽娘的形象。4、抒情浪漫色彩。5. 背诵《醉扶归》《皂罗袍》两支曲

(三)孔尚任《桃花扇·却奁》 1.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6-1718),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岸堂,自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是清代著名的戏曲家,《桃花扇》是其代表作。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定稿,上演后轰动一时。《桃花扇》的成功,使孔尚任誉满文坛,时人把它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学习要点1、李香君的形象。2、对比衬托手法。3、背诵《川拨棹》《前腔》两支曲

第六章练习部分 判断题:

1、至元末,南戏已经更为成熟,产生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3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