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

更新时间:2024-06-23 04: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高考古诗文 (六)古代诗词的结构

古诗词的篇幅不长,其中的意象多呈跳跃性组合;但一首诗再短.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具有其独特的结构。1996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就考了元散曲《[双调]蟾宫曲〃咏史》的结构。下面谈谈与结构有关的几个问题。 结构.是指诗词的组织形式,即对材料的安排n 1.层次

层次是指材料安排的次序,即诗词结构的内部关系,它体现作者思路展开的步骤。古人大抵以?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来归纳格律诗的章法。如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是一酋‘田园诗,极富立体层次感n诗开头两句,抓住了环境的特征,写出雨后新晴的总背景,原野一望无垠,经过雨水的冲涤,显得特别清新明净。这是?起\.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读者引进这一特定的情境中,随着诗人一起远眺。二联写远处可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一座城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是?承\。承首联的?原野旷?来展开。三联先写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正闪动着粼粼波光;山脊背后,一重重峰峦叠翠,突兀而出。随目所及,由远返近,又由近而远,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有层次。这仍是写景,是?再承?,目的是突出夏日雨后新晴野望所见到的天然绝妙的景色。尾联出句是?转?,转写到人,给这幅静态的画面加上动态的人物,给原野平添生气,使整个画面都活动起来。对句是?合\,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和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进而表现出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整首诗,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1

古诗的?起?和?合\,即?开头\和?结尾?,下面还有专题说及。这里只进一步讨论古诗的?承?、?转\

?承\是指承接开头,?转?是说有了承接还要转折。一般地说,有了精彩的开头,承接的话稍见和缓;而?转?又奇峰突起,诗情才有起伏,才有抑扬,才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如欧阳修《戏答元珍》,开头奇峰突起:?春风疑不到天涯\,答句?二月山城未见花?。明快简洁,承接自然,使起句的突兀和惊奇一下子平缓下来。三、四句?残霜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转折突起:残雪压枝,掩盖不住橘枝独俏;冻雷惊笋,跃跃欲动,急待破土而出,此联赞被贬后仍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对前景充满希望。五、六句?夜闻啼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又再转人感时伤事:橘笋傲寒独立,生机勃勃;然而,自己谪居山乡,愁身多病。闻雁北归,新年又至,思乡念起,心中苦闷自然难以排遣。真是壮志未酬,?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乡思感伤又一折,这是再承,又叫?伏?。

这里说的?承?要和缓,?转\要突起,是一般规律,但不是凡诗都是如此安排。因为作品内中呈现的波澜 起伏,决定于生活的矛盾和真实,决定于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感情,而不是故意做作。因此,欣赏时不能据此照套。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问宋祁《木兰花》一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就是考查了诗人对春天美景描写的层次感。

2005年高考广东卷问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一诗中从首句的?聊\到末

3.?诗家语?

王安石将诗词中词语的某些特殊表达称为?诗家语?,意思是说诗词有韵律的限制,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如果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理解,当然就无从鉴赏,读了也不会有

2

真感受。

诗词由于?意在言外?的开放性结构,致使诗词词语具有多义性。但诗词的语言都要求精练、含蓄,避免直说,创作上二强调想象与联想,在句式的衔接上有跳跃,有省略,不严格遵守语法和表述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就出现一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诗家语?旬式乃至诗篇的异常整合格式。如上面提到的杜甫《八阵图》,就表现大跨度的时空,跨越几十年,写出人的一生。

大致说来,?诗家语?的表现形式,我们起码要知道如下三种: (1)倒臵式

由于格律的限制,或为了突出某些词语、某个意思,在表述中使用变式句,即将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不按常式句排列,有前后颠倒现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正常语序应是:竹联。其中颔联、颈联,两两对仗,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l句,中间用逗号分开。除小令外,词分?片?,或叫?阕?。一般分上下两片,片与片之间是乐曲暂时休止;上片开头叫起凋,结尾叫歇拍;下片开头叫换头或过片,结尾叫结拍。

③在句式上,古体诗有齐言,也有杂言,字数、长短没有格律要求;而律诗、绝句都是齐言的,在字数上有严格限制,双句押韵,讲平仄律。词又叫长短句,词牌规定每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总的来说,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从诗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看,传统观念是?诗庄词媚?。唐代以后,诗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写诗是才华的重要体现,与士人的政治前途相联结;而词被视为不登大雅的?小道?,只?宜于宴嬉逸乐?。在表现手法上,诗可以一句一意,句与句之间允许有较大跨度的跳跃,陈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运用

3

自如;而词则宜于紧凑地铺叙描写。古人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句追求凝练和高度概括,词句则讲究渲染、烘托,在铺陈中营造气氛,抒写情思。

5.开头与结尾 (1)开头

诗词创作,讲究?工于发端?,开头切题。统领全篇。切题又开得好的开头.常见的有:

①起势抓纲,即景生情。如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大笔挥洒,以滚滚长江开篇,营造了囊括千古、壮阔无比的气势,把自己的思绪臵于奔腾的浪涛之中,把怀念的历史人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之下,从而为下文抒发自己建立千秋功业的愿望和抱负,抓住了总纲。

②先声夺人,设下悬念。如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首句先摹写声势:狩猎场上,风声阵阵,一支飞箭射向猎物,弓弦发出的响声与风声齐鸣,烘托出猎场上的紧张气氛。在寒风逆吹中持弓射雕,射技高超的神箭手的威武形象也呼之欲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倒叙开篇,造成悬念,达到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古人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起句好尤难得?,本诗起句新颖奇特,气势雄浑,有力烘托诗中主人公形象,确实难得。

③发端突兀,出人意料。如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首诗的起句也属?尤难得?的一类。诗人开篇即说他怀疑春天不会幸临?天涯?(即诗人被贬为县令的峡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了,确是出人意料,也就引人注目:春夏秋冬,时序轮转,乃宇宙规律,峡州何能独无呢?第二句作了回答,那是看见山城早春无花,当是春风不到了,扣住了题目?戏答?的意蕴。如果倒过来,先说二月山时关?,但因音节字数受诗体的限制,于

4

是前面省去?汉?,后面省去?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解释时要把这两个字合起来讲。这是诗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实际上是说,?月?是古时的月,?关?是古时的关,诗中只是用?秦汉?指古代而已,这是诗中互文见义的用法。《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脚扑朔眼迷离,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才很难分出哪个是雄哪个是雌。2006年高考福卷问李商隐《端居》中的三、四句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涉及?青苔?、?红树?与?雨中?、?月中?互文错举,暗示像这样中宵不寐,已非一夕了。古诗中,有时相邻两句所用的词语要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也是互文。

与互文相类似的有所谓互体。互体,指两种事物或意境在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一种表达方式。常见的有当句互体,如?主人下马客在 船?,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下马,一起上了船。也有对句互体,如杜甫《狂夫》诗?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衰红蕖冉冉香?,一句写微风中的绿竹,一句写细雨中的红荷花,句里点明风和雨。说?风?的句里也含雨意,在细雨中绿竹更显得洁净美好,所以说?娟娟净?;说?雨?的句里也含有风意,所以闻到红荷花的?冉冉香?。此外,还有多句互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意思是说:从十三至十六岁这几年,刘兰芝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十分聪明能干。如只按常式句去读,那年只做什么就曲解原意了。对互体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体同样可以解释,但互文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文就不好解释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既然雄雌兔如此不同,不是看它们的脚和眼就分出雄雌了吗?为什么仍说分不出雄雌呢?不作互文,就不好讲了。所以鉴赏古典诗词如不懂得诗家用语和无理而妙,有时会闹笑语的。最后还需指出,互文互体并不是古诗词的?专利?,在古今散文里也可见到。这里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归到?诗家语?来一并提及罢了。

5

4.诗与词的差异

诗词的基本特征,大致相同。但从形式上看,还是有下面一些不同: ①在篇章上,诗只有诗题和诗章两个部分,而词则有词牌、词题和词章三个部分。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牌,是每首词的曲调名称,如《满江红》《卜算子》《生查子》《摸鱼儿》等。不少词只有词牌,没有词题。

②在结构上,诗往往不分段,诗句也都两两出之,如近体诗中的绝句,一、二句叫前幅或前联;三、四句叫后幅或后联。律诗八句四联——首联、颔

联、颈联、尾l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表达效果自然就差了许多。 ③在句式上,古体诗有齐言,也有杂言,字数、长短没有格律要求;而律诗、绝句都是齐言的,在字数上有严格限制,双句押韵,讲平仄律。词又叫长短句,词牌规定每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总的来说,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从诗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看,传统观念是?诗庄词媚?。唐代以后,诗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写诗是才华的重要体现,与士人的政治前途相联结;而词被视为不登大雅的?小道?,只?宜于宴嬉逸乐?。在表现手法上,诗可以一句一意,句与句之间允许有较大跨度的跳跃,陈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运用自如;而词则宜于紧凑地铺叙描写。古人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句追求凝练和高度概括,词句则讲究渲染、烘托,在铺陈中营造气氛,抒写情思。

④起句设问,引入注意。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本来,春花发时无穷艳,月到中秋分外娇,带给人的应该是欢快。然而,这首词劈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是了结的尽头,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与厌烦。为什么会这样呢?自然会引人读下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

6

天?这一总古今、揽宇宙的问句,雄浑博大,奇峰突起,诗人之情奔泻而出,全篇空灵蕴藉之气韵由此生发,确确实实引人注意了。

此外,有兴起,先咏他物引出所咏之词;有议论起,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出奇制胜之效。但承句应与情、景、事结合方佳。

诗歌起句种类当然还可以再列一些,限于篇幅只说上面几种。好的开头总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读下去;好的开头,也一定切题,与内容相合;好的开头还给全篇感情定下基调,起到起意的作用。

(2)结尾

古人认为?一篇全在结尾?,?结句好难得?。因为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给人留下深长的韵味,使人深思回味。诗词好的结尾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好的结尾大多是诗的高潮即诗情提炼的顶点,或深化全诗的气氛,或突出诗的艺术形象,或点明诗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试就几种常见的结尾,举例说明:

①以情作结。上文提到的欧阳修《戏答元珍》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的颈联表现诗人被贬后的情绪很是低落.但尾联却以?野芳虽晚不须嗟?来自慰,说自己曾欣赏过洛阳的牡丹。此时山野的小花开晚了一点,也不必去嗟叹。好像很无所谓,很洒脱,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戏答托词,这一句自慰之言,包含着极深的苦味,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②以景结情。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开头就把人带入一个欢乐的环境中来,随着乐曲声声,舞步频频,何等欢快!但次句一转,说听到的总是?关山?一类的伤别情调,越发拨动了乡愁。通宵狂舞,无边的边声,不尽的离愁,相

7

互对照,交织融合,苦中作乐的情状历历在目。?撩乱边愁?而结之?听不尽?,似言情已到尽头,但诗人却在这里轻轻宕一笔以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作结,展现出一种意境深远的景色,使似乎已达到顶点的边愁散人皓月关山之中,这无声之乐、无言之愁继续在震荡着,这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就使整首诗的意韵更加含蕴无穷了。(2005年重庆高考卷在此设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问周密《夜归》末句?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蕴含了什么感情,也就考了?以景结情?的结构。

③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全诗讽喻的主旨或内在思想意义。如杜牧《过华清官绝句》:?长安回耀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来。?从长安回头望去,骊山林木葱茏,一团锦绣;山顶上那座行宫,平日紧闭宫门,现在一道接一道打开]’;一骑专使扬尘而至,妃子嫣然地笑了。?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为何而笑?悬念环生。结句委婉而又含蓄地揭开谜底:骑手为妃子送新鲜的荔枝来了.把讽喻的主旨一言道破,这就是画龙点睛的结尾。

④议论收尾。结句以议论收尾使诗词的主旨得到充分表达。如王之涣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994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要求鉴赏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后,突出的是什么,就是要求赏析诗的结尾。

⑤问句收束。结句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当读者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诗的旨意。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二句写黄云密布,朔风怒吼,天昏地暗,群雁乱飞,写尽哀景愁情.仿佛天地也为才人的别离烦忧而黯然伤神;三、四句

8

却一转:不须悲伤,你这艺高才广的董君,到哪里都会得到理解、受到欢迎的!这壮语结尾,用反诘方式表达,更显雄浑有力,分外激动人心。

(七)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十分重要。它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但就过去高考题型看.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其沾巾?,王勃在此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杜少府任蜀州的劝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西出阳关?屉河西击廊的尽西头.县内地出向西城的诵道.阳关以西在当时是穷荒绝域,朋友此去难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受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在此l临行之际,?劝君更进一杯酒?,这酒浸透了王维对元二全部丰富、深挚的情谊,这里面既有依依惜别之情,也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深的体贴,包含着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这里剪取的只是一刹那的情景,但蕴含极其丰富。

(2)间接抒情

它是借助于其他方式来含蓄地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根据诗人借用的方式,可分如下几种:

①借景抒情。诗人将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蔓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

9

空尽头,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全诗无一字说惜别,都是写送别时眼前的景物,但惜别之情绵绵不绝,似水长流。

②借物抒情。这是诗人借某物表达自己某种志向或情感,也称之为托物言志,诗中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 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借傲霜斗艳的菊花来赞美农民起义军战士的风貌和性格,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上面说过,有些物象已被历代诗人吟咏相沿成习,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或蕴含特定的情感,平时要积累熟记。

③用典抒情。借古代历史人物的活动、古诗文的某些语句、神话传说来抒发感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借孙权、刘裕的丰功伟绩来表达自己力 主北伐抗金的决心。用典,町使语言精练,增添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2.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1)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①以人烘托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涛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突出秦罗敷的美貌。

②以物烘托物。?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都是以闹衬静(以响衬静)。

③以物烘托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渲染一种苍凉气氛,烘托诗人的沉郁悲伤之情。《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明月,分别烘 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扣人心弦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④以人烘托物。如自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10

全诗侧面描写,烘托出雪下得大,积得深。?折竹?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冬夜的静,更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透露出了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烘托分正衬、反衬。正衬,是同类性质的景物的正向烘托,白衬白,黑衬黑,用乐景写乐情,用哀景写哀情,如《琵琶行》《登高》。反衬,用相反或相对的景物反向烘托,如白衬黑,黑衬白,用乐景写哀情,用哀景写乐情。2006年江苏卷问魏初《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考的就是反衬手法。

(2)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对于某些比较复杂而有深刻意义的事情,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有些意义不便明说,这时诗人常常借用象征手法,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在抒情方式上是托物言志。上片写梅花的困难处境。写愁不用比喻,而是用环境、时光、自然现象来烘托,?情景双绘?。下片,托梅寄志。梅花,开得最早,是它迎来春天,但它?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妍斗艳,而它却不去争春,凌寒先开,只是表一点迎春报春的真诚;苦,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群芳如有?妒?心,那是他们的事情,?一任??妒?去吧。这是把写物与写人交织在一起,以梅自喻,表现陆游不与争宠

11

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荣的傲骨。这在表现方法上就是象征。

(3)白描

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都采用了白描手法。

(4)渲染

指从正面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着重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与静,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作者心情是焦急的。末句实际只反衬主人公等友的焦急心情。

(5)虚实相生

诗词中的?虚?,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①诗词中的?虚?表现为:A.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梦境。诗人常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即以虚像显实景。如《蜀道难》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神话写蜀道之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之高峻。李商隐《锦瑟》的?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B.历史的景和境。《赤壁怀古》中

12

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周瑜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的壮举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指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这仍属虚境。C.虚拟未来之境。这类境是假设的,但它表现的情是现实的,即虚境显真情。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推想之词,但诗人将虚景实写。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第四句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是虚写,写得生动、逼真、奇特,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诗词中的?实?。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两人泪别的实景;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实写扬州著名景点二十四桥的荒凉清幽。 虚实相生写法,可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先写客中实景,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

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6)动静相衬

诗词中常有动态或静态描写,动静是一对矛盾,或以动衬静,或动静相生,相辅相成。如《扬州慢》中?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一个?荡?反衬了?冷月无声?,静中有动。古代山水诗在表现某种山林野趣时,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常有追求清幽静谧、远僻尘俗的癖好。而在那种清静境界中,往往捕捉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声象来作反衬,更能显出此境 清静;其实,诗中清静之境乃诗人恬淡安静心境的载体,也是诗人刻意追求的那种审美

13

境界。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就刻意追求?动中有静,寂中有音?的审美境界。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来反衬萍池的幽静;在那绿萍靡靡的一汪清池里,当一叶轻舟荡过之后,满池的绿萍渐渐弥合;而岸边的拂柳却又把刚刚弥合的绿萍再度撩拨开来。这满池的绿萍在轻舟与垂杨的拂荡下,一开又一合,一合又一开,萍池

显得如此幽静而富有生机,绝非一池。

2006年高考天津卷要求简析张籍《凉州词》其一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就是重视了表达技巧的考查。

至于这类以动态物象来突现静境的名句佳语,则常可在一些诗中见到,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林静因浣女而喧,荷静因船下而动,都是动景与静景结合。

(7)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这就是诗人带给读者的思考:摆脱世俗,超然物外。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扬后抑,用?喜?作铺垫,?忽?字过渡,因见杨柳嫩绿之色,想起当年送别丈夫参军,至今未回,自己孤苦伶仃,顿生孤寂落寞之感,?怨?上心头,悔不自胜。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

14

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诗人在此只是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但读者还是看到汉文帝在政治上是昏愦慵弱的,这就是抑。?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方面的艺术处理独到,新警含蕴、唱叹有情。这首诗所指,实非一人。晚唐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所指,实属整个统治阶层,也淡淡地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而只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就是侧面描写了。如《陌上桑》,正面写罗敷的装束,昆现她貌美;正面写人物的对话,显示她的智慧和她性格勇敢刚毅;诗中还写到人们因见到罗敷时的种种表现: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用的是侧面描写。再如《琵琶行》写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睦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都是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作正面描写。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8)主客移位

在表现亲情的古诗中,常见?诗从对面飞来?,?纯从对面落笔?的一种写法。有人称为?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唐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捉,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邡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名篇。首联想

15

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二联用小儿女?不解??忆?,反衬妻子?独看?的?忆?;三联设想妻子独自看月而孤独地久立的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从对面透过一层的写法,表达自己思家之情;因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愿望,于是结句反问:?什么时候,我和你能倚着帷幕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两地看月相思而泪流不止了。这就是巧用对面写法,使全诗之情缠绵悱侧而不衰飒颓唐。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直写,后两句从作为思念对象的对面落 笔,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思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更浓郁,更鲜明。

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驿站逢上冬至日,孤灯一盏,形影相吊。三、四句则想象在此深夜里,家中亲人也围坐着,说着在外的游子。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就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一种孤寂的心情。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这也是从对方落笔,语言质朴无华。

3.修辞手法 (1)比喻

借比喻摹形绘声,传情达意,增强诗词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喻经过联想点化,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硅.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清,?无譬不成诗?。

16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岛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以?尘网?喻庸俗的官场,以?羁鸟?、?池鱼?自喻,以?旧林?、?故渊?比喻清新的农村、和谐的自然。连用多个比喻.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刘禹锡《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哩一青螺?,君山在皓月银辉之下,愈显得青翠,洞庭水愈昆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那样惹人喜爱。(见1997年高考卷)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末句也用了比喻.本体是湖中的波涛.喻体是?银山?,生动地描写了-雨中湖面波涛汹涌的景色。两诗都是游洞庭望君山时所作,但由于天气情况的差异,两位诗人看到的景色却截然不同。

(2)比拟

把物拟人,或把人拟作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诗中多用比拟以融情于物,引发联想,突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宋祁《玉楼春》中?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里的?明月?、?斜阳?.人町以直接和它们对话.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死的东西写活了。清代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也用了比拟手法.把人的志向寄托在苔E。诗中说苔生长在阴暗低湿的地方,却晶莹闪光,生命的活力丝毫不减?苔花虽只有米般大小,但也要按期开放,溢光流彩,毫不示弱。前叙后评,全诗赞扬的足那些幼小稚嫩的年轻人.人小志大.勇于拼搏,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用与它相关的词语来代替本名,它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述形象生动,富有变化,而且赋予词语新的意境。如唐代陈羽《从

17

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一、二句写景,极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反衬从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三、四句意在写人,却不见人,而是与人有关的?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且笛声、红旗最能表现行军将士的精神风貌。莽莽的大山,成行的红旗,雪白旗红.山静旗动,好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4)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的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处使用夸张手法。先说站在楼上可以摘下星辰,又说在楼上高声说话会惊动天上仙人。再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愁生白发,鬓染秋霜。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深重的愁思!?秋霜?指花白的头发.这里用的是比喻。但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却是夸张。

(5)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对比与衬托不同.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两者相得益彰,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衬托则烘?云?托?月?.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有主次之分,偏正之别。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鲜明,形象地揭示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李绅《悯农》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将?无闲

18

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唐代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索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中首联就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第二联?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这是?早?,而?一枝?又发于众梅之前,更显其?早?,起到了点题作用。第三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尾联语义双关.明写诗人对梅花的希望,实则写自己的理想:明年春闱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螯头。辞意充满自信。

(八)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言志。志,指思想、抱负、志向等。因此,?诗以意为主?;?意?,指诗词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个考点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①概括全诗的主旨。主旨指的是全诗表达的某种 感情,或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感悟所作出的总结,如忧国忧民、愤世嫉俗、蔑视权贵、怀才不遇、怀古伤今、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登高览胜、惜春伤秋、思乡念友、离愁别恨、 相思相知,等等。

②评价诗词的意义。主要评价诗词的积极意义及其社会影响,有的也可指出其局限性。

③分析作者的态度。态度往往是抽象的,诗中只用一句话,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来表述。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评价他对人物、事件、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

一篇成功的作品,总是情志兼容,即情中蕴志,以志统情。情须纯正.志须高远,二者结合,方称佳作。 所谓?情须纯正\,是说情感当受志的统帅和节制,合乎真善美的要求;所谓?志须高远?.是指能以哲理为骨架,关怀国事,

19

忧虑民生,胸襟博大,志向高尚等等。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8岁的陆游,曾身着戎装驻守大散关,他目睹沦 陷区遗民冒险报敌情的爱国行为,也感受了边地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豪情。但由于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人民收复故土无望,就连诗人本人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削职回归山阴故里。20年过去了,闲居乡里的诗人也已68岁高龄,但仍像20年前一样思念着、惦念着当年与他并肩战斗而至今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遗民。从诗题就看到诗人彻夜未眠,未眠就因为?有感\,感什么?这就是诗人要言的?志?。作者选取夏文化发祥地、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黄河,和被看作祖国脊梁的中原诸岳作为中原的象征,作为祖国河山的代表人诗,言下之意是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而南宋统治者却臵若罔闻,不图收复,多么令人感伤,多么令人愤慨!诗至三、四句,这种愤怒的感情终于喷发,沉痛呼号:宋朝的军队,理应解放宋朝的故土,拯救宋朝的百姓,而现在的情形却是沦陷区人民被损害与被侮辱,泪眼望穿,年复一年,仍不见宋朝的军队啊!至此,诗人爱国爱民的激情,有如黄河之水一泻无余,表达了诗人?年年失望年年望?那种悲壮深沉的心声。

古诗词取材广泛,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多彩。下面着重从8个方面举例阐述之。

1.思乡怀人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诗人从贬所泷州(广东罗定)逃归洛阳途中的心境。他 说,自从被贬斥岭南蛮荒,就与家中音信中断。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捱过了漫长时光。越是走近日思夜想的 家乡,越是感到胆怯心慌。遇见从家乡来的人,也不敢询问家中的情况。为什么?诗中抒发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诗人一反常

20

态的表现,正是最真实地显示出他在特定的处境下的特殊心态o?情更怯?的含义:①自已是被贬之人,家人的境遇怕也是凶多吉少。自己长期困居岭南,音信不通,他越近家乡,顾虑越明显,令他胆怯惶恐;②心中越惶恐不安,越想了解家中情况,但又担心自己的忧虑得到证实,于是没勇气向乡人探询;③自己的逃归是犯法行为,如去向乡人探询不仅会暴露自己的身份,而且弄不好还会再次连累家人,因此怕见熟人。诗中真切而又生动地写出了自己既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家中近况,又怕知道家中真情,最终强自抑制探询的急切愿望这一系

列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对故乡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不尽的牵挂。 古诗词中的思念亲友这类诗很多,如李益《行舟》中?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托大雁在飞过洛阳时,代为问候;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中?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情动心碎,以表思乡之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心以告慰友人,表达了对充分信任的故友亲朋的深情c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主体思乡怀人的背景,把握好与怀念之人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意象,透析情与景的内在联系。 2.赠友送别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怅惘空寂的离愁。开篇写在歌声中无奈地送别友人;接着写友人乘舟出发所见江上的景色:?红叶青山\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在此,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一个?急?字也透出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的深情。友人远去了,站在谢亭送别的诗人不胜酒力,加上心绪不佳竟然睡着了。一觉醒来,天色已晚,又是风又是雨,让诗

21

人顿感怅惘孤寂,于是凄黯地走下西楼o

这类诗所表达的情感,或是依依的留恋,或是情意深长的劝勉,或是坦诚心志的表白等。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表情谊的深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情调昂扬,表现出对友人的情谊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寄予安慰的劝勉;而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两人的情感都浸泡在极度的悲愁之中,可见依依不舍的感情。鉴赏这类诗,先要搞清楚主客关系,弄清究竟是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的环境,尤其要把握好相关的意象,探索情与景的关系。

3.忧国伤时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首句以精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概括出杭州西湖的秀丽景色:山外有山,青山叠嶂;楼外有楼,琼楼玉宇,无数青山楼台,参差错落,一望无际。在这翠楼之中更有夜以继日的轻歌曼舞、靡靡之音。这些脂粉香风把游人都?熏醉了。看到南宋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不思兴国复家,而苟且偷安,诗人按捺不住发出这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罢休的呼喊: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你们何时才能结束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何时才能振作精神,开始收复中原的千秋大业?诗人在此告诫人们:昔日的汴州,也是一派歌舞之景,可等到金兵攻入,北宋皇帝、大臣都成了阶下囚,汴州顿成一片荒芜。今日的杭州,也将是昨日汴州的延续。眼看亡国的灭顶之灾将要发生而?游人?们却不自知,真是可悲可恨!全诗深沉悲怆,以平实的语言讽刺南宋统治者对金称臣纳贡以换取暂时的安宁,全忘了被占的领土、皇帝被俘的奇耻大辱,偏安于江南一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诗人极大的愤慨以及忧国伤时的情怀。

22

这类诗要么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要么反映离乱的痛苦,要么同情人民的疾苦,要么对国家民族前途担忧,要么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表达出一种忧国伤时之情。如杜甫《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诗人以哀痛的笔调,再现了时代的苦难,揭示了苦难的根源,正如张养浩《潼关怀古》所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鉴赏这类诗,首先要弄清忧的是什么?国\、伤的是什么?时\,把涉及的史实、时代背景和有关的人物、事件搞明白;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品味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来。

4.怀古咏史

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隋炀帝为游览江淮,前后动员百多万民工开凿了运河,汴河即是其中一段。运河是随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来的。

首句撇开隋亡的旧事,正面重笔写汴河的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条丝袅娜,两岸绿野千里,田畴相接,望中一片无边春色。?隋家宫阙?指汴水边的炀帝行宫。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荒废颓败。?已成尘?用夸张的笔墨强调往日的豪华荡然无存,与首句春色之无边、永恒,形成怵目惊I心的强烈对照,以见人世沧桑、历史无情o三、四句进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发感慨:柳絮春风,飘荡如雪,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好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这不能不使人徒增感慨了: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里,仿佛正是隋朝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杨花的杨与炀帝的炀谐音)。令人感伤的是

23

隋鉴不远,覆辙在前,而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未能从隋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哀而不鉴,复哀难免o

怀古咏史诗,代表诗人是唐代刘禹锡、杜牧等,这类诗常见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或古人事迹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从某个角度来说,与上一类?忧国伤时\诗是相通相融的。这类诗,怀古咏史只是一种手段,抒怀伤今才是目的。怀古多是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较虚,较空灵;咏史则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较实,较具体。鉴赏这类诗,一要弄清作品中所涉及的史实和有关的人物,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引发思古之情,都会有现实因素。此类诗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阐发观点,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乌江亭》则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白的观点各异;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结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敬仰之意;或对比类比,寄托忧伤;或借古讽今,痛惜兴衰;或总结史训,以古谏今。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抒发了对君王被奸邪蒙蔽的现实的不满之情o

5.山水田园

这类诗主要指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一类诗歌。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借以表达或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流露隐逸避世之情;或展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东晋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的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到了盛唐两者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oI随意春芳

24

歇,王孙自可留。\全诗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渔舟?等意象的刻画,描绘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洁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寓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其中?清泉?、?松\、?竹\、?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中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为表达诗人这种感情倾向,诗中采用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鉴赏这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首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诗人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富含诗人独特的审美情操,要品味出诗中平淡自然却显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品格;其次要领会作者在描摹景物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6.边塞军旅

这类诗,以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反映戍边将士艰苦生活为基本内容。边塞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胡天北地,冰消雪化,是牧马的季节了。傍晚,战士赶着战马归营,已是明月洒下清辉。开篇通过?雪净?、?牧马\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这?雪净\带来了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颇有几分象征胡马北还、边地危解的意味。这样,开端就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壮阔、开朗、明净的基调。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借问梅花何处落?,是说,何处吹奏起这《梅花落》?借助风传笛声,一夜间吹遍这边地关山。此景此情,楚楚动人。三、四句之妙还在:将?梅花落\拆用,在读者眼球里,无形中创设出一种虚景,仿佛这

25

边地吹送的不是阵阵的笛声,而是四处飘散的落梅花瓣,其色其香洒满关山。这无形的声幻化成有形的象,战士由听曲而心想其状,自然忆起故乡的梅花(边地无梅花)来,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有了思乡的情调。但哀而不伤,首句定下的是乐观开朗的基调,这也与盛唐人常有的豪情有关。

读这类诗,首要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它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国运兴衰的晴雨表,因此把握时代特征就能更准确地品味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其次,要体味出诗的思想感情: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或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或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等等。不过,也要注意到更多的边塞诗中体现出种种矛盾心态: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生活艰辛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相交织。这就有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感慨。

7.咏物言志

此类诗,多是借助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情怀,花草鸟虫皆有品,一花一木总关情;诗人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的前六句,全是咏赞梧桐树的特点:天生枝叶繁茂,虽孤零零长在那里,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根深深地扎在大地里,越老越壮,越是炎阳高照越是茁壮。其实,这?孤桐?正是诗人形象和心志的写照,从而借物咏志,表达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26

(桐木是造琴的好材料,?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愠:怨恨,疾苦。)

鉴赏这一类诗,首先要抓住诗人所咏之物的特点。如林和靖笔下的?梅?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郑板桥笔下的竹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于谦笔下的石灰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其次要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选取什么物,寄托什么情,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生活作风、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咏菊,是抒写他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黄巢咏菊是把菊花与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同样是写?梅?,陆游展现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贞自守的高风亮节;郑板桥颂的是?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的不媚富贵、不嫌贫贱的高贵品质;毛泽东赞美的则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8.爱情婚姻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鲜艳的花朵,也是诗词创作的永恒主题。爱情诗主要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及爱慕之情,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它的内容不仅关涉到相恋相爱的男男女女,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关怀、互助、纯洁、美好、高尚、幸福等情怀的展现。透过这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文明中人情、人性纯真的一面。

从表达的情感看,有情窦初开、处于初恋中的热情的,如《诗经》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有情深意笃,处于两地苦恋相思的,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情人虽在却生如死别、深挚无告、令人窒息而声声泪、字字血的,如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有抗婚、殉情来反抗封建社会迫害的,如《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

27

依?,?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绵绵情怀。此外,还有闺怨诗,对长期戍边将士怀念的思征夫词和对长期经商在外的怨商人语,由于这两类人的妻子不免空闺独守、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因而生发怨情而为诗词;还有对已死配偶的怀念和追思的悼亡诗,如苏轼《江城子〃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评价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心事,诗人就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其感情的倾向是消极的、贬斥的,还是积极的、褒扬的;其中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泄对负心人的怨恨,或两地相思情苦,或揭露控诉扼杀爱情婚姻的罪恶,等等。在分析中要注意?事?与?情?两者结合是否紧密贴切,所抒之情是否深挚感人;其次可从分析诗中人物性格人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考虑凭借什么技巧表达出来。

这里要附带提及,中国古诗词中有将自己比作女子的传统表达手法,如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不懂得中国古诗词这一习俗,很容易误判为爱情类诗。其实这首诗是水部张籍识破当时蓄意割据一方、罗织人才的节度使李师道想拉拢的用心,作诗谢绝。诗人在诗中以?妾?自拟,以?有夫?示明自己出仕,以?双明珠\喻李所送的延聘重礼。全诗是说:感激李司空的赏识,一度将双明珠系在红罗小袄上;但思及?良人(丈夫)?供职朝廷才从怅惘中惊醒过来。尽管深知对方并无不可告人的企图,但为了表明忠贞,还是?还君明珠?,结句借用当时伦理道德观念,委婉表明自己所处的境地、思想活动及立场,婉拒对方的拉拢。如果对这种传统的表达手法不了解,不明白诗中的寄托,当

28

言情作品读之,是没法读懂的。朱庆余于科举考试前给张籍试探之作《闺意呈张水部》,及张籍《酬朱庆余》都是以女子为喻,属于这类作品。

综上所述,对任何一首诗词的鉴赏,第一步都应该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这一步,我们的阅读和鉴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只有跨越时空的界限,到诗词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氛围中去感受,我们才有可能读懂它,欣赏它。

二、古代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古诗词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产品,是一种客观存在,自有它的客观规律和一些被公认的鉴赏方法及可操作的途径。

(一)鉴赏的思想准备 1.审美观点

好的诗词,都具有美的品格。这是因为诗人都具有敏锐的心灵触觉,对外在事物中美质的发现和内心世界中情感波动的感知尤为擅长。在一般人眼里,日出日落,明月清风,小桥流水,花花草草,是再普通不过的景色,所以看不出有什么诗意甚至也感不到有什么特别的美可言;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到诗人的笔下,这一切似乎都生机勃勃,饱含着万种风情。写诗的人与众不同,就是懂得用审美的眼光介入生活,从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中表现出自己美的情操,表达出自己有一定人性深度的执著情怀,给人们以永远的激励和启示。陆游作诗《示儿》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人面对死亡,仍心系祖国命运;明知死后万事皆窄,却嘱托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完全忘我的爱国情怀不就是一种崇高的诗品、人品,一种永恒的美吗?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血战到底、

29

视死如归的气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这种种诗情都成为中华民族宝费的精神遗产,对于蝮造民族灵魂都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这些震撼人心的诗篇、诗情,在阅读欣赏时,一定要有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以同作者一样强烈的生命投入的方式去体验、去领会其中的情思与意蕴,才会品出诗美来。

2.历史观点

这哩是说,鉴赏古诗词时,要尊重历史,学会把诗词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判断其对历史有什么贡献,对艺术发展有什么创新,既不能以今非古,否定一切;也不能以古非今,拜倒在古人脚下。比如诗词中反映出的?忠君?思想,我们就不能一口咬定那是封建性的糟粕,其实,国家处于分裂之际,提倡忠君以抗外侮,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独立,就具有爱国主义的意义。

(二)鉴赏的基本途径 1.微观解读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必须先解读诗歌的语言。因为任何感情.任何内容,都需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

(1)考析字词

寻求真味读懂,这是阅读、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也是诗歌鉴赏的测试重点,测试思想感情的题也往往由语言点切人。试举大家最熟悉的李白绝句《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小诗明白如话,都解作?诗人看到透过窗棂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还以为是一层白霜?;或理解为:?诗人长夜不寐,或是夜阑梦回,见到一片银白的光。神思恍惚之中,他不由惊诧,屋里为何洒落着浓霜??但细心揣摩,?疑?并不是?以为?,也不是?神思恍惚?,应解读为?好像?。因为诗首句已经肯定是?床前明月光?.第二

30

句就不会误以为是?地上霜?。这与?疑是银河落九天?、?山重水复疑无路?中 “疑?字是同样用法。

这个浅显的例子足可以说明,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先弄懂字句的意思,切不可望文生义,似是而非;否则鉴赏就无从谈起。如果持个一知半解,强要?鉴赏?作答,还会有好果子吃吗?

解读字句,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文定义。这是因为同一个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是不同的。

在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时,应注意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来仔细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具体操作,宜从下面一些地方着手:①关注动词,如王维《过香积寺》(见2003年全国卷)第三联的?咽?、?冷?二字是诗眼,都居于动词位臵上,绘声绘色显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②关注修饰语,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的?忽?字是副词作状语,表明闯入怨妇眼帘的柳色,很快让她想起当年折柳送别丈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懊恼了当初而伤感起来。③关注一些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特殊词,这些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考析字句,除对字词因文定义外,还要注意上面已 提及的一些?诗家语?现象。如诗词倒装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语序应是?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断肠?。诗句倒装,有时因受韵律限制,有时是变叙述为描写,避免平板。

还要注意互文互体,这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还要懂得双关,这是古诗词中常可遇见的。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晴?字就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关顾了?东边日出西边雨?这自然界的?晴?,另一方面关顾了?闻郎江I二踏歌声?

31

这心灵上的?情?。利用谐音,以眼前事物的?晴?为表,以心灵上的?情?为里,表里相谐,意味深长。

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它总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藏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要克服鉴赏中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的东西?泡?出来,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看明白了,读懂了,才有鉴赏的可能。

诗歌的语言,由于跳动性很大,读诗时自然会感到语言断断续续,不连贯。为能在鉴赏中有利于综合性的思考,对诗中不连贯的地方还需要加以填补。也只有懂得诗中跳跃的奥妙,并把跳跃之间的关连因我们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连缀时,我们才算真的读懂了,并获得欣赏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免直说,常见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要克服这鉴赏中的困难,还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找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2)透视意象,得之言外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Ⅲ考查鉴赏晏几道《鹧鸪天》一词,问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快速准确回答这道题,考生事先掌握在占诗词中某些意象表示作者什么思想情感是很关键的。由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一提到这些形象性侧语时,脑海里就会出现相应的事物表象,一旦这些表象进入具体的诗歌情景中,它就转变成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上面的问题,词中之所以写杜鹃的啼叫声,是因为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小如归去?,而《鹧鸪天》这首词是游子思乡,所以最适宜从描写杜鹃啼叫声人手。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仿佛这些意象都有一定的文化密码。在阅读占诗词时,最好掌握…定

32

数量的原型意象,能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密码。

透视意象鉴赏古诗词,还应考虑到它们创造意象(形象)的特点。一般说来,诗人内在之意总是诉诸外在之象(如上举的虫鸟草木之类),鉴赏时则应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才能得之言外。

(3)认取诗眼,品第高下

上面说过,?诗之有眼,犹人之有日?。人有眼睛,才能观察世界,传达感情;画龙点睛,龙才会飞起。同理,诗词有眼,才能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要弄清诗意,捕捉诗眼,分析诗眼就显得十分重要。试读卢纶《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如何去认取诗眼呢?首先是粗读,从字面上或许很快捕捉到?衰草?、?寒云?、?暮雪?、?风尘?这样一组哀景写实的词语,写?少孤?、?离别?、?掩泪?,通过这物象、事象的疏理,应该初步看出诗人?送李端?感到十分?悲?了。这?悲?字是不是诗眼?便可带着这个问题去反复揣读了:首句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遍地枯草,迎风抖动,在这种环境气氛下 送别,怎能不?正堪悲?呢?次句脱口而出,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悲?,提挈全篇。第二联说李端此去的路在那阴沉沉的暮霭中向天外延伸,而诗人返身归去时,大雪纷纷。?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了?寒云?,送别之景融人了惜别之情,下笔沉重,给人无限阴冷和重压之感,有力烘托了送别双方的苍凉心境,仍紧扣着一个?悲?字。第三联写送走友人,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自己年幼丧父,早早就漂泊外地,作客他乡,遭际多舛,难免涌起与友人相识恨晚之感。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将惜别与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仍未离开一个?悲?字,把全诗的思想感情陡升至高潮。经历了这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诗人的胸腔再一次涌起依

33

依不舍的情绪。不禁又回转身去,遥望那?寒云外?掩面而泣;然而友人还是走了,值此风尘纷扰的时世,什么时候才会有我们再见面的机会呢?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悲?字上。可见这?悲?字是贯串全篇的诗眼。认取这个诗眼,再回头去诵读,文意当会一步步地深入理解。

高考试题,一般要求结合全诗赏析诗眼。下面提供两种赏析涛眼的方法: ①比较法。选用意义相近的字代,通过比较,品评诗人用字的精妙。如上文提到的高考试题?溪涨清风(吹、掠、袭、拂)面?,就要求运用比较法去赏析这组动词的优劣。一比较,当可看出选用?拂?字最妙了。

②语境法。将关键的字眼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 分析揣摩,作出符合情理的阐析。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要鉴赏李白《菩萨蛮》中?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就要联系上文?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了解到楼上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下文见鸟归而思游子。于是我们可以想到她独自伫立在玉阶上,是在苦苦等待而毫无结果,心情是那样的孤寂、怅惘。这一个?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全首词的主旨更为鲜明、突出,此?空?字当是诗眼。

品评诗眼、词眼在诗词中的作用,即提炼关键词语在诗词中所起到的艺术效果,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和作答:一是凸现形象,二是表情达意,三是营造意境。

2.宏观把握

感情是诗的基础。但诗词的创作又不仅仅是感情的冲动,它必然有理性的介入,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为诗词箍赏增加了难度。因此,鉴赏古诗词时,应?知人论世?,学会从作者的生平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去把握诗词的主旨。具体从宏观上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34

(1)分清类别,弄清背景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 有特点。而古诗词的分类标准较多,因而在鉴赏之前先要弄清其分类标准。如要先鉴别出鉴赏的对象是诗,是词,还是曲;是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是近体诗,是五言,还是七言,是律诗还是绝句。其次,还可按表达方式分,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按内容分,是咏史诗,是咏物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或爱情诗呢?分清类别对鉴赏一定有好处。因此,要学会分类鉴赏。因为不同类别的诗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定的内容特点。

(2)深入意境,领略神韵

一个人从最初接触诗词开始,决定着他能否进人意境的因素,是取决于他能否从解读诗词中引起共鸣。这是因为诗词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在描写人、事、景、物时,都注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和态度。正如上面所述,诗人在抒情时,常常又寄情于物,借物载情,将感情寄寓于自己精心选择并加以刻意描绘的形象之中。诗人创作的诗词,是诗人自己心灵的呼声,是他对社会、对生活作出的回应。这种呼声和回应,由于是在社会现实的客观环境下产生的,自然会有许多同一般人的经历与遭遇相似之处。这就是诗词能够在读者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的基础。要理解意境意义,首先要把握诗歌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在脑海里形成那种事或景所展示的画面,再看看这个画面有什么特点,想像作者处在这个特定景中有何感情;同时还要注意诗中的景是清新、亮丽,高亢、明快的,还是凄清、悲凉,阴暗、低沉的,这样才能较好把握诗歌的意境。但是诗词创作又是以诗人的独特的感受为基础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未必会与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相契合,因而它就不会在所有人的心灵上引起共鸣。

共鸣是一种诗词阅读的心理现象,也是进入诗词的第一个脚印。而真正进入

35

诗词,应当是在诗词中读到了与自己内心相呼应的感情的时候。但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古诗词表现的感情与生活内容是读者所没有经历过的,这无疑是增加了进入和理解这类诗词的难度。

怎样办?答案只有一个:设身处地去体验。

所谓设身处地去体验诗词中的感情和经验,就是要求鉴赏者以具体诗词形象为出发点,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贮存,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手段,予以创造性的拓展,在作品的审美召唤下,从虚构中达到一种体验。只有通过想象来体验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才能进人艺术的再创造,使诗的形象更丰满、更充实、更 完善;也才能让鉴赏者领悟诗词意境之美。离开了想象和某种意义上的虚构,就谈不上什么审美鉴赏了;对缺乏想象力的人来说,再美的诗也是毫无意义的。

试阅读、鉴赏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口f.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夏任滁州刺史。他说,今天在官署的休息室(郡斋)里颇感到冷清寂寞,忽然间想起全椒山中隐居修行的道士友人。他大概正在涧底下捆扎荆柴,归来又像仙人一般煮白石充饥吧!我多想马上盛着一瓢酒进山,在凄风苦雨的晚上远去慰问慰问他。无奈纷纷的落叶积满空山,我该到何处才能寻到他的行踪呢?

初读,就应按上文所说弄懂诗的语言,粗知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友情的诗,调动起自己思念友人的经历和心情,随着诗情、诗脉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从虚构中体味意境,领略诗情。

这首诗,落笔即写寂寥冷清的?郡斋?环境。委婉表达出诗人牍案之余的孤寂和生活的乏味。正因为环境之?冷?,心情之?冷?,才由己及人,忽然想

36

起山中苦修的友人。这?山中客?具体的生活情景怎么样?诗中看似言实,实则作者是一种猜想,我们读诗就应该跟着作者的思路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位道七在山中一定顶风冒寒,跋山涉水,躬身拾柴,捡?石?煮食,清修苦炼,也一定和诗人一样孤独无依、无所慰藉的吧!诗人如是想,自然就觉得闲居斋内,空白悬想,于己于他何补呢?还是送一瓢酒去,让他暖暖身子,在这秋风夜雨之时,也享受到一丝友谊的安慰吧!然而涛人终没有去,他想:这些修炼的苦行道士,洒脱飘逸.行无定踪。何况这秋天艰,落叶满山,连路也不好找,他们走过的足迹自然也被落叶所掩埋了。那么。到哪里能找到这些来去无常的人呢!

经过这番想象,诗脉、诗情自然理出来了:诗人由郡斋的冷想到山中的道十,由道士的清苦想到远去送酒安慰他,终于又觉得他这种人来去无踪而无可奈何;这样,自己心中的孤寂的心情,也终于无从消解。诗人这些复杂感情的抒发,是通过意境(形象与感情的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见着诗人在郡斋寂寞与无聊;?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事象,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也有诗人的理解与同情;?欲持?与?远慰?就是诗人同情的具体表现;?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物象了,满山落叶,秋气萧森,该足多么的空寂让人愁!这种种事象、物象和情感串连起来,组成一个个意象,便构成情韵深长的意境,于签赏着的主动参与,便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而产生共鸣,诗歌陶冶灵魂的作用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挥。

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中的一些形象总是诗人凭着某种想象构制出来的一种幻象。虽然幻象是一种精神的虚构,却因为它具有审美内涵和价值, 从而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而被读者所接受,所以鉴赏诗词时就必须开动机器,大胆去联想去想象,进行再创造才会产生共鸣,才会有真体验。一个完全没有想象和联想能力的人,是根本无法读懂诗词的,更谈不上有真正意义的鉴赏了。

37

(三)鉴赏的具体方法

具体的方法请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答题前做到?三看?.强化答案准确度

(I)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也常常是作答的切入点。它往往直接揭示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如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李益《春行即兴》中?春行?表时间、事件,?即兴?揭示了诗人触景生情,写所见所闻所感。

(2)看作者

①通过作者来确定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初唐?王勃、骆宾王、陈子昂等以刚健壮大的审美追求,促进了唐诗的革新运动,一洗纤弱之风,使人读起来仿佛有一种浩然之气激荡在胸中。?盛唐?诗坛上名家辈出.杰作如林。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李白及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和山水田园诗派的乇维、孟浩然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强化了,盛唐诗歌中的热情受到理性的抑制,因此杜甫的诗变得?沉郁?,在其他诗人那里,激情或转化为怪诞,或转化为哀苦。?晚唐?少有自由奔放的朝气,没了满怀激烈的勇气;多了失望,多了无奈,哀婉衰飒的气氛笼罩着这个时代的诗歌。诗人或借对历史的追怀而喟叹现实,或借对自然的眷念而厌倦人世,或借对爱情的描写求取个人的心灵的慰藉。而宋诗比之唐诗,正如钱钟书

38

先生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一方面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比起唐代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人,都要简单得多,比较重理智轻感情;另一方面宋代强化了文人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文人比较注熏个人对国家刈‘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人诗歌的题材和丰题多选在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执著.对前途的追求;在艺术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的显露、遣词造句的精工和对理趣的追求,

②看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是豪放派词作,还是婉约派的词篇。次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整体趣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等都有固定风格外的创作。

③注意走近作者。这就是说鉴赏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如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闰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奇了,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步入文坛、步入仕途行.儿度遭贬,被斥归乡,与农民相伴,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他诗歌创作的主线就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明乎此,回答2005年北京卷比较鉴赏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与《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就容易多了。

(3)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一些占诗词的前面有一个不长的?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

39

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如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还有的暗示题目的答案。2005年16套高考试题,就有9套附上:注释;其中天津卷鉴赏汪元量《湖州歌》,山东橙鉴赏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和?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的有关提示,答案的准确度势必受到影响。 2.分析试题的类型.力求答题到位

本来历年选人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浅易,切入角度较小,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答题的结果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近年采取?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设计题目,较有层次,因此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如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造成整体?意会?,?言传?不到位。

占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会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一螳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供大家选用。

(1)?诗眼?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3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