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木总关情

更新时间:2023-11-08 05: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花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词只是以客观的“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因此必须仔细审视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反观近些年,高考对咏物诗的考查频率较高,2002至2008六年高考共考查了11首咏物诗,选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备的咏物诗。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考咏物诗的鉴赏指导? 一、从正确理解吟咏对象的内在神韵来鉴赏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从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沈祥龙曰:“咏物之什,在借物以寓性情。”(《论词随笔》)的确,古人写咏物诗时往往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这些事物的表面上,而是切合所咏之物的内在神韵,关乎着诗人寄托的情感,正所谓“一花一木总关情”。 如,陆游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梅的内在神韵关乎着诗人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里的菊花内在神韵无疑关乎诗人人格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常见的吟咏对象,如月亮的内在神韵,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柳的内在神韵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落花的内在神韵多传达青春易逝、

人生无常的深沉慨叹和哀愁;流水的内在神韵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夕阳的内在神韵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大雁的内在神韵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杜鹃、寒蝉的内在神韵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等等,不一而足。由此看来,从正确理解咏物对象的内在神韵来鉴赏高考咏物诗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体悟诗人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情感来鉴赏

古人云:“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世间万物纷芜杂,各具形态,各具性情。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或者观察的角度、了解的深浅等不同,因此虽同咏一“物”,也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感受。 先以“咏梅”的诗歌为例:

林逋的《山园小梅》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赞为咏梅的绝唱。因为诗人特定环境是: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个性情感。

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当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

自然有共通的地方。所以,诗人就借颂梅花,暗喻自己不畏强暴的个性情感。

陆游的《梅花绝句》一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写此诗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年事已78岁高龄,赋闲故乡山阴。此诗正是借梅花来关乎着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个性情感。 再以唐代的“咏蝉三绝”为例:

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特定环境正是唐贞观年间,又身居高官,事业有成。为此,他借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自己高洁清远的个性情感。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命运多舛,获罪下狱。诗人借蝉自喻,表达自己遭谗被诬后悲愤的个性情感。

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终生不得志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李商隐,此时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的个性情感。

可见,同样是写“梅”或“蝉”,由于诗人各自特定的环境不同,所关乎着的个性情感也是不同的。为此,鉴赏咏物诗与体悟诗人特

定环境下的个性情怀是密切相关的。 三、从准确把握咏物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的真切感受,常借助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双关、借代等手法。下面结合具体的诗作阐述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咏物诗: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七绝从表面上看是写石灰,即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突现出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但细细推敲,不难见出诗人的别具匠心,其在咏物,实为言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咏石灰,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鉴赏本首诗,准确把握其咏物言志运用比喻的手法是关键。

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鉴赏这首咏物诗,很显然关键是准确把握本诗是运用象征的表达技巧来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

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注意把握诗歌用春日之柳的繁盛与秋日之柳的衰落对比的手法进行鉴赏,就清楚地看出了诗中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由此看来,鉴赏咏物诗歌时一定要细心分析、准确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否则,丢分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四、从辨析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差异来鉴赏

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笔者发现不少地方将二者混为一谈,不知何为咏物诗之托物言志,何为非咏物诗之借物抒情?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加以辨别: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首是咏物诗,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后两首是非咏物诗,采用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原因分析如下:

1.前两首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杏花”,例二为“山泉”。后两首描写的“事物”都不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黄鹤楼”、“扬州”、“孤帆、“碧空”、“长江”等。

2.前两首的事物特点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揭示出来的,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而后两首的景物特点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描绘出来的,多个景物共同构成一个渗透着作者情感的特定意境。

3.前两首作者借助“杏花”、“山泉”的某些特性所要表达的感情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例一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借山泉表现了恬淡自然、清高自首的品格。例二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后两首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的“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例三借描写一幅暮秋的凄清图画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例四借写远望友人离去时的情景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4.前两首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常常要作直接的评述,并通过对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肯定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志。例一中的“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例二中的“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后两首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一般是不明确揭示的,例三中的颈联、尾联除了抒发自己的“悲秋”、“多病”、“艰难”等感慨外,对首联、颔联所描写的事物特点未作任何评述。例四中不仅对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未作任何评述,连作者的感慨也都隐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了。

身为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鉴赏,同时要记住诗人所写的一花一木总与自己的情感有关。这样,

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在高考咏物诗鉴赏题面前望题兴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2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