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学物理1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12-04 07: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级大学物理(1)考试复习提纲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读五遍,理解好,会用它们分析问题,教材上第一章、第二

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例题、习题全会做。

大学物理(1)基本要求

1. 2. 3. 4. 5. 6. 7. 8.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定义与计算

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定义与计算

相对运动速度的计算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动量定理的应用

变力的功的计算和功能原理的应用

转动定律的应用,转动惯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的适用条件,用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分析碰撞与转动问题

9. 角动量与动量的区别与计算

10. 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和动力学方程中各量的物理含义与计算 11. 简谐振动的合成,求合振动的振幅和合振动的初相

12. 平面简谐波方程中各物理量的含义,波动方程的应用,波动中质点运动速度和波速的区别

13. 波线上两点相差的计算 14. 波的干涉处理方法

15. 驻波形成的条件与驻波特点 16. 波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7. 声强级和声强的关系 18.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19.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应用

20. 理想气体内能及其变化的计算,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1. 分子平均动能和气体温度的关系 22. 理想气体的三种速率大小关系与应用

23. 理想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4.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5. 等温过程方程、等压过程方程、等体过程方程、绝热过程方程,及其功的计算,热量的计算

26. 热力学循环过程特点

27. 热机循环效率的定义,循环效率的计算

28. 卡诺循环的特点,循环图线,卡诺循环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卡诺循环效率 29.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的含义 30. 熵的定义与计算 31. 什么是熵增加原理?

注意:题型一般有填空。选择、问答、证明、计算,斜体字为计算题出题范围,计算题力学两个,波动一个,热学一个。

以下填空题会做

1、试说明质点作何种运动时,将出现下述各种情况??0,其中a?为切向加速度,an为法

向加速度:(1)a??0,an?0: ;(2)a??0,an?0: 。 2、质量为m?5kg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F?(5?3t2)i(SI),则从t?0到t?2s的时间内,力的冲量I? ;物体动量的增量?p? 。

3、一质点系所受的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内力仅为保守力,该质点系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动量是否守恒?对某固定点的角动量是否守恒?

???4、在x,y面内有一运动质点其运动方程为 r?10cos5ti?10sin5tj(SI),则t时刻其

速度 ;其切向加速度 ;该质点运动轨道方程是 。 5、一小车沿半径为R的弯道作园运动,运动方程为s?3?2t(SI),则小车所受的向心力为 ,(设小车的质量为m)。

2??6、 粒子B的质量是粒子A的质量的4倍,开始时A粒子的速度为3i?4j,粒子B的速度为????2i?7j,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粒子A的速度变为7i?4j此时粒子B的速度等

于 。

7、一物体在某瞬时,以初速度?0从某点开始运动,在?t时间内,经一长度为S的曲线路径后,又回到出发点,此时速度为??0,则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率: ;物体的平均加速度: 。

8、力F作用在质量m?10kg的质点上,在此力作用下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x?8t?3t2?4t3(SI),则在t?0到t?4s的时间间隔内:力F的冲量大小

为 ;力F对质点所做的功为 。

、质点沿半径R作圆周运动,运动方程为??6t?t2(SI),则t时刻质点法向加速度大小为 ,角加速度 ,切向加速度大小 。

??10、 一物体质量M=2kg,在合外力F?(3?2t)i的作用下,从静止出发沿水平x轴作直

线运动,则当t=3s时物体的速度 。

11、一列火车以8m/s的速率向东行驶时,若相对于地面竖直下落的雨滴在列车的窗户上形成的雨迹偏离竖直方向45,则雨滴相对于火车的速率是 。

012、一质点从静止出发,沿半径R?2m的圆周运动,切向加速度a??5m/s,当总加速度与半径成45o角时,所经过的时间t? ,在上述时间内质点经过的路程s? 。

13、一列火车以10m/s的速率向东行驶时,若相对于地面竖直下落的雨滴在列车的窗户上形成的雨迹偏离竖直方向60,则雨滴相对于地面的速率是 。

14、一沿X轴作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振幅为A,周期为T,振动方程用余弦函数表示,如果该振子的初相为4?/3,则t?0时,质点的位置在 ,运动方向 :势能是 ,动能是 。 15、 当机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则一媒质质元的最大变形量发生在 ,一媒质质元的最小变形量发生在 。 16、一弹簧振子,振动方程为x?0.1cos(?t?0?3)m。若振子从t?0时刻的位置到达

x??0.05m处,且向x轴负向运动,则所需的最短时间为: 17、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时,在传播方向上媒质中某质元在负的最大位移处,则它的 动能为 ,势能为 ;

18、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沿传播方向相距为?/2,(?为波长)的两点的振动速度必定 。

19、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其合振动的振幅为20cm,与第一个简谐振动的位相差为?/6,若第一个简谐振动的振幅为103cm,则第二个简谐振动的振幅为 ,第一、二两个简谐振动的位相差为 。

20、两个相同的弹簧各悬挂一个物体a和b,其质量之比为ma:mb?3:1。如果它们都在竖直方向做简谐振动,其振幅Aa:Ab?1:5,则两者周期Ta:Tb? ,振动能量

E1:E2? 。

21、 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 ,拍频等于 。

22、一驻波表达式为y?Acos8πxcos100πt (SI).位于x1 = (1 /4) m处的质元P1与位于 x2 = (3 /4) m处的质元P2的振动相位差为 ?。

23、如图所示, 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m,

若P1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1?Acos(2?vt??),则P2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与P1点处质点振动状态相同的那些点的位置是 。 24、两相干波源S1和S2的振动方程分别是y1?Acos(?t??)和

y2?Acos(?t????).S1距P点5个波长,S2距P点 3.5个波长.设波传播过程中振幅不变,

则两波同时传到P点时的合振幅是 。

25、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质点由平衡位置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处所需要的时间为 ;由最大位移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处所需要的时间为 。

26、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u=80m/s ,t=1s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简谐波的波长 ,振幅 , 频率 。 26

y2?0.15cos[20π(t?x1)?π] (SI) 波在x = 0处发2002生反射,反射点为自由端,则形成的驻波的表达式为__ _。27、 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各体现了 、 不可逆性。 28 理想气体分子的自由程与 有关,平均碰撞频率与 有关。 29.理想气体准静态多方过程方程为PVn?C(常量),则其由状态(P1,V1)到状态(P2,V2)气体对外所做的功A= 。 内能改变量为 。摩尔热容c? 。 30、一个作可逆卡诺循环的热机,其效率为?,它逆向运转时便成为一台致冷机,该致冷机的致冷系数w?T2,则 ?与w的关系为 .

T1?T231、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 。对于不同气体计算内能你会吗?

32、 等温过程的功 ,热量为 。等压过程的功 ,热量为 。等体过程的功 ,热量为 。

33、会运用动量守恒守恒、角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动力学问题。 34、会计算含刚体定轴转动的动力学问题。

35、会依据条件求振动方程和波动方程,比较振动速度与波速。 36、理解驻波形成的思想,会计算驻波方程,会分析驻波特点。 37、会计算准静态过程的功、内能改变量和热量。

38、理解热机工作原理,会计算热机循环效率,会依据卡诺循环效率分析问题。

教材上的重要习题

1-8,1-11,2-3,2-10,2-11,2-18,2-19,2-29,3-5,3-9,3-18, 3-23,3-28,4-5,4-6,4-8,5-9,5-13,5-14,5-15,例题13-3。

参考答案

1、 变速曲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18i牛米

3、 不一定,守恒,不一定

4、 v??50sin5ti?50cos5tj,0,x2?y2?100 5、 16mt/R 6、 i?5j

7、 S/?t,?2v0/?t 8、 1680Nm,154560J 9、 (6?2t)2R,2,2R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9m/s

11.3m/s 0.63s,1m 5.77m/s

-A/2,向负X轴运动,kA2/8,3kA2/8

平衡位置处,最大位移处 1s 0,0 相反

10cm,?/2 1.73:1,1:25

同方向频率相近的谐振动叠加,两振动频率之差绝对值 0

y?Acos(2??t???2?2A

T/6,T/12

0.8m,0.2m,100Hz

L1?L2),x?km?L1(k取整数) my?0.3cos?xcos(20?t?) 102?28、 29、 30、

??kT 22?dP见教材习题

??1???

31、

E?Mig/mo,l氧气i?5,??3g2m/o,l氮气RT,氦气i?3,??4?2i?5,??28g/mol,氢气i?5,??2g/mol

32、

见教材表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1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