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1 18: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文:21 古诗三首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 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

汴”。

2.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

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二、新课 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 )1( )2(设计说明 从单元主题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形成学生的(一)复习过去学习古诗的口诀“读古诗,有韵味;知学习能力。 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对朗读古诗的节奏提出了要求,这也是读出古诗韵味的基本要求。 读正确、通顺。(板书:读古诗) 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2.知作者,解诗题。 (1)诗题“出塞”是什么意思? (2)介绍诗人:出示资料:(展示课件第三屏) 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 法学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板书:明诗意) ②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让学生课前资料,课堂上师生一起交流。 明诗意的过①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有意识地去收集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程,就是让学生自不同的时代(秦、汉)。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 读自悟、提问、交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2)悟诗情 流、解疑,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 “悟诗情”主要引导学生品味“情”生于何处,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通过想①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想象,结合写作背景 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去领悟。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③品读悟情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 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强化学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 读出感情,是有韵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 味的更高要求。引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形成学习古诗的能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力。品读同类的其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隐含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④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品味了这首诗,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三)总结学法,拓展阅读1.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 你能试着用学到的方法选读一首古诗。(展示课件第

他古诗,在于学生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多积累。

五屏)

3.学生自学,集体交流汇报。三、作业

背诵古诗、写生字。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着重于应用学到的方法。

比较异同,为 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 悟诗情奠定基础。 《题临安邸》《示儿》)

从整体上把

指名朗读古诗。 握,调整课文两首(二)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诗的安排顺序,在

教学中处理更顺

读后交流。 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让学生结合1. 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金人终于攻破北宋首注释,理解诗意并

不难,这里只要学

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生理解正确,不要

求表述一致。 上,遗民在做什么?

2. 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4.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象: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 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一组数据,凸

显了沦陷时间之

整整 65 年了。同学们,65 年啊,780 个月啊,近 2400 个日久,人们盼统一时

间之长。 日夜夜呀!

诗人从 20 岁,一直盼到 85 岁。这 65 年每一天作为北

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

补充这首诗, 出示(展示课件第六屏)

增强学生对沦陷区

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遗民痛苦地盼望统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的理解,促使学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生更好地悟出诗中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 之情,体会作者的

感情所在。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5.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

4

(一)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

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 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 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 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

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6.小结。

(二)学习《题临安邸》

由陆游盼统

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南宋王师.1一过渡到当时的

统治者的所作所 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为,引导学生探究 原因。重点引导学 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 .2

生品读后两句,体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会作者的痛苦、愤

(1)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 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2)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展示课件第七屏《清明上河图》)教师简述当时汴州的繁华。

(3)现在的杭州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这重重叠叠的青山,这重重叠叠的阁楼,由于贵族统治者们歌舞不休、醉生梦死,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4)朗读古诗。

恨。

学生从《清明上河图》了解到当时汴州的繁华,引导学生想象现在繁华的杭州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汴州呢?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两位诗人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一)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内心里的痛苦和

悲愤,更好地体会

作乐,一面是作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

两首诗所表达的

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思想感情。 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二)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1

的心?

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 .2

5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四、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0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