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更新时间:2023-08-24 07: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纲原文呈现]

1.(1)维新思想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情揭秘]

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

1

线索1 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2 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3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一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历程

——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明了考什么、怎么考

1.(2016·高考全国丙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2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2.(2016·高考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D项。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全国卷的命题切入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趋势过程。, 2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原理分析背景影响。, 3 爱国、自强主题下各阶级承担历史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 4 不同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先进与落后的相对性评价。

——清晰记什么、怎么记

核心词:器物→制度→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

3

4

5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

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维新思潮比“中体西用”思潮的四大突破

(1)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发展到制度层面。

(2)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4)救亡图存: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6 2.新文化运动的四个突出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新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知道练什么、怎么练

1.(2017·陕西西安联考)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 .社会生活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社会群体的角度

解析:选D 。社会生活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与题意不符,故A 项错误;现代化主要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与题意不符,故B 项错误;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与题意不符,故C 项错误;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题干中知识分子、近代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都应当属于社会的不同群体,故D 项正确。

2.(2017·山西大同检测)下表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他们( )

7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洪仁玕: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孙中山: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侵略

A .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 .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 .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 .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解析:选C 。材料中各人的观点不能说明中国人坚持独立外交原则,故A 项错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普遍持反对态度,故B 项错误;从魏源“师夷长技”思想主张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先进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故C 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孙中山思想主张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理论依据,故D 项错误。

考点二 三民主义——在斗争中与时俱进的民主革命旗帜

——明了考什么、怎么考

(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 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

C 项正确。B 、

D 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全国卷命题单纯考查新旧三民主义的试题并不多,大多结合救亡图存的阶段特点考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综合联系及其历史人物的爱国使命感。

——清晰记什么、怎么记

核心词: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社会转型

1.旧三民主义——20世纪初

(1)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评价

①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20世纪20年代

(1)内容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及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1.认识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转型表现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2)思想上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8

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

(4)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

2.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历程

(1)“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早期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法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层层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4)民主共和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并围绕着三民主义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得到初步实现。

(5)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民主、科学为思想武器,宣扬民主与科学,倡导新道德、新文学,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6)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知道练什么、怎么练

1.(2017·湖南永州联考)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解析:选B。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但尚未达到“让民顶天立地”,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反对帝制,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

9

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

重要理论指导,与“以民道代天道”“有民无天”相符,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迷信,与“以民道代天道”“有民无天”不尽相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传播

在后,与“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江西九江联考)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

十五、企业之有独占性质者及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铁路航道等,当由国家经营管理之。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宣言》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扶助农工、节制资本”,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

跨考点综合提升

1.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

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

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10

2.近代社会各政治势力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七)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郑州联考)从下表信息可知,当时中学教育的突出特征是( )

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A.推崇国学亦重视西学B.考试制度逐步淡化

C.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D.封建教育体系瓦解

解析:选A。根据表格中当时学堂的课程开设“修身”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等说明仍有传统国学教育的内容,“外国语”“算学”“博物”等说明有教授西方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教育交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2.(2017·河南开封联考)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

11

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 )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观点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变革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新疆乌鲁木齐联考)早期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在《变法》一文中说:“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

C.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解析:选D。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是从黑格尔思想演化而来的,真正进入中国史学界并产生社会影响,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故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虽然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是并不全面,故B项错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脱身于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他们此时尚不能提出诸如设议院、开国会等政治主张,其主张的变法仍是局限于“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来挽救农耕文明之下的内外交困的清王朝,故D项正确。

4.(2017·四川眉山、广安、遂宁联考)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D.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解析:选B。“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说明王韬没有认识到议会制度和

12

君主立宪的本质,即法在王上、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A、C两项错误;王韬认为“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王韬主张保留君主,与卢梭思想不同,故D项错误。

5.(2017·河北石家庄抽检)“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全面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维新变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6.(2017·山东淄博联考)《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解析:选D。材料中涉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更多的是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

7.(2017·江西宜春联考)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

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

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

13

解析:选D。根据材料“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可知,他们介绍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位进步人士)“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并不能表明限制君权已经达成共识或议会制度得到国人普遍赞同,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出使英国”“流亡香港和英国”“为外商当买办”“参加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

8.(2017·江苏南京、盐城联考)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 )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林纾批评新文化运动中“覆孔孟,铲伦常”即“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林纾反对“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得出他反对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和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的主张,故B项正确;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故D项错误。

9.(2017·浙江台州名校联考)“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材料中评价的事件是( )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的信息可知,该事件已经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故C项正确。

10.(2017·河北保定适应检测)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解析:选C。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而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思想新、信仰新,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14

由此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不能体现文化融合,故D项错误。

11.(2017·河南郑州联考)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

A.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

解析:选C。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是“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的表现,故A项错误;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是“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的表现,故B项错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在五四运动之后……局限于政治斗争了”相符,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与题中“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7·河南洛阳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解析:选B。各种思潮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河北邢台抽检)“群”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群分”

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材料二“群学”

《群学肆言》是严复于1896年开始翻译的西方社会学名著之一。此后几年,“群学”一词

15

在进步思想界流行。梁启超曰:“善为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团,大而一国之议院,莫不行少数服从多数之律。”

材料三“群众”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材料四“群聊”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群学”流行的有利条件。“群学”流行对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1919—1925年,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群众”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泛使用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4)材料四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有哪些?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荀子属于儒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分(指差异性),故义以分则和”,说明群分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实现社会和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活动背景,可知,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上西方政治思想传播;第二小问,首先思想上,维新派宣传“群学”,传播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进入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其次政治上,推动了爱国救亡的戊戌变法,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第(3)问第一小问,抓住关键时间“1919—1925年”,可知“哪些”包括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等;第二小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依靠工农群众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词语体现了社会群体的划分体现鲜明的阶级色彩。第(4)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四中关键信息“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可判断时间和条件,“群聊”时代必须借助网络技术,改革开放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变得开放而新潮,加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的村民交往更为便捷频繁;第二小问,此问言之有理即可,如使人际关系朝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网络力量不容小觑等。

答案:(1)派别:儒家。

目的: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回答富国强兵、实现统一也可得分)

(2)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任答两点即可,答甲午战败,列强瓜分,民族危机严重也可酌情给分)

意义:维新派宣传“群学”,传播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进入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爱国救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6

(3)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共成立,以工农群众作为其阶级基础;1924年后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群众运动高涨。(任答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符合史实与时段也可给分)

特征: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共依靠工农群众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群体的划分体现鲜明的阶级色彩。(答案须从革命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来概括时代特征)

(4)条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人们交往方式的开放与新潮;经济全球化背景。(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促使人际关系朝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网络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14.(2017·福建莆田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函一1907年。近仁老叔大人尊前:半年之中通问殊少,吾叔或能谅我懒也。日前,乃以儿女之私,辱吾叔殷殷垂示,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遵命。……老叔欲得何家诗集者,请以书名见示,当为老叔得之也。此颂道安!侄騂顿首

函二1914年。近仁老叔足下:得六月十三日手书,喜极。此函之前,曾有一书,收到后已奉答,想曾达览矣。……近读何书?亦乞见示。匆匆奉白,即祝?珍摄!并请菊坪夫人秋安!适顿首

函三1917年。胡近仁君:匆匆一别,已隔百余里。……此法无论如何,终有益无损耳。匆匆不及见湘帆一别,见时乞代致意为荷。菊夫人处亦望致意。适

函四1920年。老近:谢谢你的信。我的病好些了。……可惜我病中不能细谈诗。我的女儿名素菲,身体还好。你们修县志,修的怎么样了?适

——摘编自《胡适书信集》

注:以上信函为胡适与胡近仁小叔来往信函。1910—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从材料可知1920年以前的信函以文言文为主,称呼、格式要求严格,带有长幼尊卑色彩,1920年以后的书信是白话文形式,称呼和格式都简单化,总结其中反映的社会变迁信息,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西方先进文明传播及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变迁。

答案:(示例一)信息:写信的称呼、最后的问候简化;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民主精神;旧礼法受到冲击。

说明: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示例二)信息:白话文日渐流行,不断得到推广。

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0n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