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单选练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31 21: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选

1.下列哪一时期,多数学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逻辑体系(B)A.古代B.近代C.现代

2.下列哪位教育家所倡导的经验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C)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 1.以下哪个选项属于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A)。A课程的根本目的B教科书的编制C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D具体学科的教学计划的制定

2.影响中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D)A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B教师的自身条件C可运用的课程资源D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3.关注对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组织,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逻辑序列,强调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符合以上特征的是(B)A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B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D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人们在理论上将课程设计取向做了五种清晰的划分,在实际中也是按照其中某一种课程设计取向设计或实施课程B不同课程设计取向之间并非截然对立,不同取向之间的协调有助于设计出平衡的课程C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当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即为课程设计取向D小学教师可能发现其课程取向趋向于人本主义和学术理性主义两者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综合的取向

5.下列对目标模式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B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此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C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D鉴于目标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效率和准确,故而它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 6.下列对过程模式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B)A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是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B儿童在学习中的兴趣不会随时发生改变,故而目标和内容也不必预先制定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D教育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更应突出儿童的发展 7.“课程审议”是以下哪种设计模式常用的方法(A)A实践与折中模式B过程模式C目标模式D批判模式

1. 把课程目标分成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或称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学者是(B)A艾斯纳B舒伯特C泰勒D.麦克唐纳

2. 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应选择哪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D)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螺旋式D直线式

3. 以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

4.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的角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适,这种课程实施的取向称为(D)A.忠实观取向B.生成观取向C.价值观取向D.互动调适观取向

5. 对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属于课程评价的哪个层面(A)A.微观层面B.宏观层面C.中观层面D.总体层面

6.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是C)A.总结性评价B.过程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评价

7. 在课程设计中,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这运用了课程设计的哪种策略(B)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新编D.课程拓展

8.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属于(D)A.课程改编B.课程补充C.课程拓展D.课程整合 9. 针对课堂上或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教师通过不同的载体,如: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是(A)A.课程补充B.课程改编C.课程拓展D.课程新编 10. 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最新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可能改变某一科目和关注焦点而学校课程又必须对此予以重视,此时需要使用(C)A.课程新编的材料B.课程选择的材料C.课程补充的材料D.课程拓展的材料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是(C)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分科课程D.国家课程

2.一般来说,宏观和中观的课程设计主体是A)A.国家B.地方政府C.学校D.教师

3.下列属于课程设计的人本主义取向的代表是(B)A.布鲁纳B.马斯洛C.哈里森D.布拉梅尔德

4.20世纪70年代,美国课程理论家C)在对目标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模式。A.拉尔夫?泰勒B.施瓦布C.斯腾豪斯D.保罗?弗莱雷 5.“课程实施过程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结果”。这是课程实施的(B)的观点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互动调适取向D.以上都不对

6.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了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这属于(A)A.课程改编B.课程补充C.课程拓展D.课程新编

7.根据课程评价的作用性质,可以把课程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C)A.量化评价B.目标本位评价C.总结性评价D.效果评价

8.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A)所支配的A.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C.科技理性D.工具理性 9.下列不属于观察法的一项是(D)A.实况详录法B.日记描述法C.事件取样法D.纸笔测试法

10.B)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书面调查或问题来搜集信息的方法。A.测量法B.问卷法C.文献法D.访谈法

11.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线索的是(C)A.人与自然B.人与社会C.人与文化D.人与自我 12.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A)A.小组活动B.班团队活动C.个人活动D.全班活动 13.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属于研究性学习中的(C)。A.人与自然关系领域B.人与社会关系领域C.人与自我关系领域D.人与文化关系领域 14.下列不属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是(C)。A.平时考核 B.学期考核C.期中考核 D.学年考核

15.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发展”阶段所出现的取向不包括(B)A.理智取向B.工会主义取向C.实践—反思发展取向D.生态取向

16.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首先应具有(C)A.规划与设计能力B.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C.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D.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应是A)。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与分科并行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应是(C)。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并行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应是(B)。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与分科并行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二级管理的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B)为内容呈现形式。A.活动B.主题 C.实践D.单元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特点的是(B)。A.综合性B.知识性C.开放性D.生成性 7.下列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B.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储备,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多元能力获得显著提高。C.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认知性的课程,而是实践性的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亲身体验,积极实践。C.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情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各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D.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性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9.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教师确定。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10.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D)。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步骤:制定活动方案—确立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拓展延伸。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A.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的是“圣人”,而不是“剩人”。B.学科课程中形成的经验、感悟、学习方法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C.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D.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 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和指导教师。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是(A)。A.实践性B.综合性C.探究性D.开放性 13.下列不属于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目标的是(C)。A.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B.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C.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D.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14.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几点是(A)。A.注重过程、突出重点、关注发展、形式多样B.注重结果、突出知识、强调选拔C.注重技能、突出知识、形式多样D.注重方法、突出发展、强调选拔 1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学习方法是(B)。A.信息技术B.劳动与技术C.研究性学习 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包括三个维度,下列不属于这三个维度的是(B)。A.学生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B.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教师专业提高的评价)C.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支持D.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改进的评价

17.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的是(A) A.作品的质量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的评价是(A)。A.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B.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C.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D.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的指导 19.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对象的是(A)。A.对学校的评价B.对学生的评价C.对教师的评价D.对课程的评价

2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D)A.重发展B.重改善C.重过程 D.以上都是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评价的内容有(D)。A.参加活动的态度 B.方法技能C.任务的完成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D.以上都是

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要有三个环节,下列不属于这三个环节的是(B)。 A.开题评价B.作品评价C.结题评价D.中期评价

3.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评价中,对信息情感评价的最适宜方式是(B)。A.试卷评价法 B.典型作品评价法与实践活动评价法C.信息情感观察评价法与信息情感的量表评价法 D.以上都是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方法应充分体现的理念是(D)。A.重过程B.评价主体多元化C.淡化量化评定 D.以上都是 5.校本课程始于(C)。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6.研究性学习的分层模式不包括(D)。A.目标分层B.主题分层C.内容分层D.评价分层 7.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特征是(A)。A.实践性B.社会性C.服务性 D.体验性 8.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B.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C.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D.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9.下列不属于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的是(D)。A.技术初步B.家政C.职业了解 D.职业引导10.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A)。A.学校教师B.课程专家C.学生家长D.社会人士

11.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愿意组织和领导不同形式的活动,并成为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这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C)阶段。A.交流观点B.个人实验C.主动参与D.寻求信息 12. 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目标不包括(A)。A.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B.扩展生活领域,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习惯。C.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D.乐于服务社会,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13.(B)是鼓励和支持校本课程的关键。A.学校教师B.学校领导C.课程专家 D.学生14.下列不属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的是(D)。A.劳动实践B.技术实践C.信息实践 D.社会实践15.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考核不包括(B)。A.平时考核B.年终考核C.学期考核D.学年考核16.一般而言,校本课程的理论主要是针对(C)的。A.社会教育B.家庭教育C.学校教育D.信息技术教育17.校本课程是与(B)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式。A.地方课程B.国家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 18.(A) 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

19.校本课程通常采用的是(C)的课程开发模式A.研制—开发—推广B.开发—研制—推广C.实践—评估—开发D.评估—实践—开发

20.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这对概念是按照(D)来划分的。A.学生可否选择B.课程内容C.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D.课程开发主体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A课程改编B. 课程扩充C. 课程整合D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A. 观察法B. 访谈法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A. 斯塔弗比姆B. 斯太克C. 斯克里文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A)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C. 评价的对象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A. 地方课程B. 国家课程C. 校本课程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D)A经验法B客观法C主观法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A. 教材的改变B. 组织方式的改变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A. 项目活动B. 主题活动C. 研究性学习D. 综合活动 1.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 )A纸笔测试法 B 访谈法C 问卷法 D. 实验法

2.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C)A地方课程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校本课程D. 班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都为(D)A记录B描述C汇报 D. 观察4.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是(C)A. 选修课程B. 国家课程C 必修课程D.校本课程5.美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L. Stenhouse)在对目标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B)A. 批判模式B. 过程模式C 外观模式D实践与折中模式6.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是(A)A. 事件取样法B. 时间取样法C. 实况记录法D. 日记描述法7.以拓宽课程的范围、开拓课程的深度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是(C)A. 课程补充B. 课程新编C. 课程拓展D. 课

程整合

8.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D)A. 形成性评价B. 总结性评价C. 效果评价D. 诊断性评价

1.课程设计的思路包括目标中心思路、过程中心思路和整体设计思路,其中最早论述目标模式的是美国学者(B)A. 泰勒B. 博比特C. 查特斯D. 塔巴2.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是(B )A. 必修课程B. 选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校本课程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的课程评价方法属于(B)A. 量化评价B. 质性评价C. 档案袋评价D. 形成性评价 4.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C)A. 地方课程B. 学科课程C. 国家课程D. 综合课程5.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是(D)A. 教材的改变B. 组织方式的改变C. 知识与理解的改变D.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6.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A. 社区服务B. 劳动实践C. 技术实践D. 信息实践

7.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决定生活的需要,从而编制教育目标的课程设计法是(B)A. 活动分析法B.社会调查法C. 经验法D. 客观法8.A 判断题

1.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相互孤立的。(×)2.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无权参与课程设计。(×)3.古典人文主义是古代课程设置的主要标准(√)4.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1.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能将二者绝对地区分开来。√)2.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宏观课程设计的结果。×)(将“中观”改为“”宏观)3.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体主要是课程专家和教师。√)4.中观和宏观的设计充其量是关于课程的某些条件的准备,只有经过教师进行合适的微观课程设计后才成为真正的课程(×)(将“教师和学生”改为“教师”)5.实用主义课程设计的认识路线在课程设计的基本途径上主张“真理即效用”,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将“教师和课程专家” 改为“由校长、社区代表、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专家和社会专家组成的课程集体”)6.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基本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7.所谓课程设计最优化,就是指课程设计的最大合理化。×)(将“绝对地”改为“相当的”1. 学校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而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属于课程新编活动√2.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3. 教师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是课程改编的内容之一(√)4. 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有时还有历史等串联在一起,这就是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5. 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课外练习是课程选择的一种类型(×)6. 在中小学阶段,常常会有一些超常学生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针对这种“吃不饱饭”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课程拓展(√)7. 要实现教育目的,并不需要先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培养目标(×)8. 课程实施的创生性取向,其课程方案是不确定的√ 9. 只有评价者是课程开发、设计的单位或个人才有资格参与课程评价(×)10.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收集资料,然后就可以进入价值判断阶段了。×1.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2.课程设计的主体是国家,由于教师的设计在范围和作用上非常有限,因此不能被视为课程设计的主体。×3.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内容。√4.组织方式的改变是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5.对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是课程改编的一种类型。√6.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施行的。×7.观察法是研究者直接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观察,调查法则是由研究者通过开调查会、问卷、访谈等方式,间接地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两者可以截然分开。×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9.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教师不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教科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当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主题活动的设计者。√10.课程资源十分广泛,教师可随意地确定主题和课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门实践性课程。(√)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或由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3.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大拼盘,是其他课程的附庸。(×)5.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不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6.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7.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版本比较多。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候,要尽量做到符合学校所处的社区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9.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10.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注重研究结果的评价(×)11.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12.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只能集中使用×13.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15.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16.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18.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不以认知目标为主,而是以各种行为目标和情感目标为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以系统知识的获得为目的(×)19.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以及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2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学校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修的一门校本课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来设计实施(√)21.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大致过程是:发现问题—归纳主题—设计活动—组织实施—反思评价(×)22.分析、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2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组织实施√)24.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切入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实施的有效途径(√)2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资源”,立足于“学生个性”,提倡“因能施教”、“协同教学”√1.课程开发就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因此课程开发无疑就是教师的负担(×)2.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针对原有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学程的修改(×)3.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提倡“决策分享”的民主概念(√)5.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能直接影响学校现行的教学过程(√)6.校本课程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就业期望等产生效应√7.“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是自主学习、自主选题、自主探究√8.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9.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1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必修的学习领域,学校不能灵活使用基本的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0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