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探析
更新时间:2024-05-01 14: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推荐度:
- 相关推荐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探析
摘要:“90后”大学生目前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由于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的诸多变化,这一代群体的心理呈现出了与以往大学生不尽相同的新特点。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的基础上,探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寻找对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9-03
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已经逐渐走出了校园,而“90后”开始成为目前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新生力量开始发挥作用。“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中国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教育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分析 (一)社会环境 1、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都给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一时期的“90
后”,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丰裕的物质生活资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障等等。社会给了“90后”这一代年轻人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使得没有经历过“苦”为何物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2、社会文化多元化
“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世界动荡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在国际范围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以及全球化不断加强;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的经济体制使我国和西方在各方面的交轨更加频繁,各种各样的思潮伴随而来,西方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思想,而“90后”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还不够成熟,很容易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错位甚至扭曲。 3、互联网的普及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过份依赖互联网对他们良好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利用网络,他们可以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但同时也容易养成他们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另外,网络上的信息繁芜复杂,而对于迈入大学校园的“90后”大学生,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辨别力相对比较差的情况下,很容易吸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从而养成爱慕虚荣、拜金、
盲目崇拜等不良心理。 (二)学校环境 1、应试教育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时期,虽然有经历过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些变化,如提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减负”政策,但是这些国家政策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并未从深层次的教育体制入手进行改革,使得他们还是面临着以往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应试教育还是占据着国民教育的主导地位。应试教育的缺点就是过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而非综合素质的提升,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强化了对机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90后”大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限制。
2、大学扩招的影响
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大学实行了扩招计划,使得原来大学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由此引起了近些年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均衡现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一个沉重的压力。在这种毕业就可能面临着失业的情况下,“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就业以及自我定位和认识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 1、家庭结构变化
现在“90后”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面对的是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又由于有着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要什么给什么,这些“90后”俨然就是家里的“小太阳”,所有人都围着他们转,在这样“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角色下,很容易使这些“90后”孩子养成自我、自大以及抗挫力弱的心理特征。 2、父母的教养方式
“90后”大学生家庭结构简单化以及现代的物质生活理念,使得“90后”大学生父母的生活态度也相应地可能发生很多变化。他们大多都把重心放在了对事业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很容易养成孩子自私与冷漠的心理特征。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个性凸显,强调自主意识,责任感弱
“90后”大学生与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在个性上表现的更为鲜明,无论是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上,都体现了这一代群体追求个性的特质。他们性情率真直接,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无拘无束,在心理上无所牵绊,大肆追星、满口网络流行语、穿衣着装非主流等等,对自我的表现毫不掩饰。
“90后”大学生开朗自信,自主意识较强。他们这一代大学生群体由于从小到大都在家人的庇护下长大,娇生惯养,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因此“核心”意识强烈,他们习惯了周围人都以自
己为中心,自我认可度过高,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理解,在行事中不能够顾及他人的心理感受。这就使得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很少为他人着想,只强调自我心理需求的满足,导致责任感弱化。 (二)思想叛逆,缺乏抗压能力,依赖性强
“90后”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丰裕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眼界比以往的大学生更为开阔,每个人对待事物及其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看法,比较早熟。但是在这种表面的早熟背后,却往往隐匿着他们本身年龄段所固有的幼稚因子。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具备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社会认知的能力,不希望什么都听父母的,在自己的主观意愿和父母或社会的传统意愿相违背时,他们常常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现出叛逆倾向。但是殊不知他们的认知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浅表层,而并不能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从小就是家里“香饽饽”的“90后”大学生,凡事都有父母亲人的照顾和爱护,在日常生活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再加之从来都没有受到过挫折和打击,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和任何意志的磨练,一路顺风顺水地在父母羽翼的保护伞下长大,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缺乏抗压能力,很容易受到伤害。 (三)情感贫乏,注重网络交往,人际力差
家庭环境优越以及父母平时的工作繁忙,使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忽视了和孩子真正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这不可避
免地使这些“90后”大学生在情感上处于贫乏的状态。又加之“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这使得他们从小就接触到了网络,当现实中的情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容易去网络上寻求理解和情感的弥补。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共同体,在网络中进行的情感交流都是很飘渺化和远离正常交往规范的。“90后”大学生在网上交往脱离了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应该有的约束,使得交往简单化,他们在键盘点击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和对话,这种长期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交往,使他们人际关系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在网络上和陌生人交流游刃有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得如何与周围同学或朋友相处,同学之间有了摩擦不知道如何解决和应对,表现出交际贫困的局面。
(四)认知狭隘,看重实际利益,功利性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对自身实际利益更为看重。又由于生活在网络媒体的时代,使得他们信息的获取量更加广泛,他们通过网络,可以获知时政要闻、了解经济动态、关心国计民生等等,激烈的社会竞争给这些“90后”在心理上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使得他们对社会有了更现实的认识,他们更趋向于关注对自身发展有利以及实际的物质利益而非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在一项对南开大学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的“职业期待调查”中,在一项“对未来职业最看重的因素”的回答中,31.31%的大学生
选择了“经济收入”,紧接的才是“个人的兴趣”、“特长的发挥”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等,从该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90后”大学生在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中,金钱这一因素成为他们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另外,在谈及评优和入党动机时,很多“90后”大学生也表达了是为以后能找个好工作才去努力争取的真实想法。这些都足以看出“90后”大学生日趋上升的功利主义思想。
三、“9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努力:重塑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应该注重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建立优秀心理品质的基础。作为高校,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理特征还不够稳定和成熟,很容易因为外界一些消极因素而使其价值观发生偏离,因此,高校作为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90后”价值观的教育上,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作用,深层次地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2、学校应该重视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
健康意识
(1)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并且将其设为必修课,配备一批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2)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应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系统,以更好地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在有的高校已经成立了这样类似的机构,但是大多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发挥实际作用。
因此,高校应规范并且有效的利用心理咨询的平台,关注“9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保证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方向。 (二)家庭助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加强代际沟通交流 1、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足以说明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因此,“90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庭给予一定的推力。“90后”大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抗压力差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保护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作为家长,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能力,必须放开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培养他们独立生活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有效的一条路径就是加强对金钱的控制,不能一味地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可以适当
地让他们去做做兼职,一来可以体会到赚钱的不易,让他们懂得有节制的消费;二来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塑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心态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家长应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要使“90后”大学生走出情感贫乏的状态,家长的责任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90后”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上的慷慨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的关爱,使得孩子的快乐和忧伤无法向家人倾诉,遇到困难也不会告诉父母,只好求助别处。长此下去将使他们失去正确的互动方向,产生冷漠、不愿交往等不良心理。作为家长,应该善于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多多进行交流,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社会引导:塑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实践工作岗位 1、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90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仅是家庭、学校的义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各个阶层都应该联合起来,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应该掌控好舆论导向,引领正确、健康、道德的新风尚;娱乐圈的艺人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公众形象,加强社会责任感,引领积极健康的时尚文化等。
2、社会应多提供实践岗位,增加“90后”大学生的锻炼机会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一个舞台,是展现才华、提升自我能
力、培养独立性以及增加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社会各个阶层应为“90后”大学生多多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磨练意志等,以达到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正如2004年国务院发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面对在中国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心理倾向表现出与时代对接的新特质,应引起各方的广泛重视,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畅.重视“90后”第一代大学生的价值新取向[j].中国国情国力,2009,(10).
[2]李晓雷,郭秀华.论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及教育途径—以沈阳医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正在阅读: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探析05-0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04-28
2011-1-11 广州市物价局、广州市建委关于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文件编号:穗价8号11-28
电子电工(教研组总结)06-01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 千人糕公开课教案04-21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04-08
福建省内部份旅游景点介绍06-23
供配电课程设计-某机械厂降压变电所的电气设计 - 图文06-21
澳大利亚英文简介08-14
舌尖的中国02-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探析
- 对策
- 特征
- 心理
-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