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检查细则

更新时间:2023-12-16 15: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检测细则

路基土方工程 4.2土方路基

4.2.1土方路基应本要求:

1在路基用地和取土坑范围内,应清除地表植、杂物、积水、淤泥和表土,处理坑塘,并按施工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基地进行压实。表土应充分利用。

2填方路基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不得有明显碾压轮迹,不得亏坡。

3应设置施工临时排水系统,避免冲刷边坡,路床顶面不得积水。

4在设定取土区内合理取土,不得滥开滥挖。完工后应按要求对取土坑和弃进行修整。 4.2.3土方路基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边线与边坡不应出现单向累计长度超过50m的弯折。

2路基边坡、护坡道、碎落台不得有滑坡、塌方或深度超过100mm的冲沟。 土方路基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上路床 轻、中及重交通荷载等级 检查项目 高级公路 0~0.3m 0.3m~0.8m 0.3m~1.2m 0.8m~1.5m 1.2m~1.9m >1.5m ≥93 特重、极重交通荷载等级 检查方法和频率 ≥96 ≥96 ≥96 按附录B检查; 密度法:≥94 每200m每压实层测2处 ≥94 下路床 特重、极重交通荷载等级 压实度1? 轻、中及重交通荷载等级 (%) 上路堤 特重、极重交通荷载等级 轻、中及重交通荷载等级 下路堤 >1.9m 2? 3 弯沉值(0.01mm) 纵断面高程(mm) 不大于设计验收弯沉值 按附录J检查 水准仪:中线位置每200m+10,-15 测2点 全站仪:每200m测2点,4 5 6 中线偏差(mm) 宽度(mm) 平整度(mm) 50 满足设计值 弯道加HY、YH两点 尺量:每200m测4点 3m直尺:每200m测2处×≤15 5尺 水准仪:每200m测:2个断±0.3 满足设计要求 7 8 横坡(%) 边坡 面 尺量:每200m测4点 4软土地基处置

4.4.1软土地基处置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换填地基的填筑压实要求同本标准第4.2节土方路基。

2砂垫层:应分层碾压施工;砂垫层宽度应宽出路基边脚0.5-1.0m,两侧端以片石护砌;砂垫层厚度及其上铺设的反滤层应满足设计要求。

3反压护道:护道高度、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压实度不低于90%。

1

4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沙袋和塑料排水板下沉时不得出现扭结、断裂等现象井(板)底高程应满足设计要求,塑料排水板超过孔口的长度应伸入砂垫层不于500mm。

5粒料桩:施工工艺应符合规范规定;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试验;桩体应连续、密实。

6加固土桩: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强度试验;施工设备必须安装喷粉(浆)自动记录装置,施工工艺应符合规范规定。

7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强度试验;混合料应拌和均匀,桩体施工应选择合理的施打顺序,成桩过程中应对已打桩的桩顶进行位移监测。 8刚性桩: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施工工艺应符合规范规定。 9软土地基上的路堤,应满足沉降标准和稳定性的设计要求。 加固土桩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5? 6 检查项目 桩距(mm) 桩径(mm) 桩长(mm) 单桩每延米喷粉(浆)量 强度(MPa) 地基承载力 规定值或允许值偏差 ±100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满足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抽查2%且不少于5点 尺量:抽查2%且不少于5点 查施工记录并结合重型动力触探 查施工记录 取芯法:抽查桩数的0.5%,且不少于3组 抽查桩数的0.1%且不少于3处 3冲击碾压法

4.3.1冲击碾压法可用于处理湿陷等级为Ⅰ~Ⅱ级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以及零填和高度小于4m的路堤下的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地基土的含水率宜为10%~22%。湿陷性黄土处理厚度宜为0.5~1.0m,不宜超过1.5m。

4.3.2冲击碾压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冲击压路机现场碾压试验或当地经验确定,缺少资料时可按式(4.3.2)估算。

D??mgh10 式中:D—有效加固深度(m);

m—冲击轮的质量(t);

g-重力加速度常数(9.81m/s2);

h-冲击轮外半径与内半径之差(m); α-修正系数,可取0.7。

条文说明

采用冲击压路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在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均进行过立项研究。众多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分析表明,25kJ三边形冲击压路机的有效影响深度(使土体压实度增大1%的最大深度)约为1.4m,可有效地消除1.1m深度范围内土体的湿陷性;20kJ三边形冲击压路机的有效影响深度约为1.1m。冲击碾压法浅层处理效果明显,但不能提高深层地基的承载力。

冲击压路机由大功率牵引机和压实轮组成,压实轮有三边、四边、五边和六边形等形状以及实体、

空体及可填充式等类型,冲击能量以25kJ为基本型号,还有15kJ、20kJ、30kJ等。

4.3.3设计应查明冲击碾压范围内的各种构造物,并应根据构造物的类型制定相应

2

的保护措施。冲击碾压与构造物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冲击碾压与构造物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 构造物类型 U形桥台和涵洞通道 其余类型桥台 重力式挡墙 扶壁(悬臂)式挡墙 导线点、水准点、电线杆 互通式立交桥梁 房屋建筑 最小水平安全距离(m) 距桥台翼墙端或涵洞通道:5 10 距墙背内侧:2 距扶壁(悬臂)内侧:2.5 10 10 30 4.3.4对不符合表4.3.3安全距离要求但又需施工的路段,可采取下列措施: 1开挖宽0.5m、深1.5米m左右的隔振沟进行隔振沟进行隔振。 2降低冲击压路机的行驶速度,增强冲击碾压变数。

4.3.5冲击碾压施工前应选择代表性路段进行碾压试验,确定冲击压路机型号、施工工艺参数、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试验路段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 4.3.6冲击碾压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冲击碾压前应先用平地机将原地面大致整平,再用钢轮压路机静压或振压将地表适当压实。 2冲击碾压宜采用排压法,纵横向轮迹交错,纵向相错1/6轮轴距,横向轴缘相互重叠20-30cm。 3冲击碾压处理的最短施工长度不应小于100m,场地宽度应满足保证冲击磁压速度的要求。 4地基土的天然含水率±3%,天然含水率较高时应在晾晒后冲击碾压,天然含水率较低时应补充洒水后冲击碾压。

5冲击碾压过程中应对沉降值、压实度、湿陷系数进行测试,及时掌握压实效果。。

6冲击碾压工序完成后,应采用平地机进行初步整平,再用钢轮压路机振动碾压1-2遍,并进行压实收光。

条文说明

冲击压路机的行驶速度需适当,一般为10~13km/h。过快的行驶速度会使冲击轮离地面,与地面的接触时间短,不利于冲击力的传播与土体压实,也容易损坏机械;速度过慢,则冲去能量太小,压实效果不好。

4.3.7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结束后7-14d内,按1处/2000㎡的抽检频率,在设计处理深度内每隔0.5m取1-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压实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

2施工结束后15-30d,可采用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瞬态瑞利波法或钻孔取样试验等方法检验地基土的强度变化情况,评价冲击碾压的效果。载荷试验的频率应按1处/3000㎡控制,且不应少于3处;其他方法的检测频率可适当增大。 强夯法

4.4.1强夯法可用于处理各湿陷等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适宜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厚度宜为3-6m,不宜超过8m。

4.4.2强夯法的有效处理深度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或当地经验确定。当初步设计缺少相关资料时,强夯法的有效处理深度可按表4.4.2中所列的相应单击夯击能估算。

强夯法的有效处理深度(m) 单击夯击能(kN·m)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全新世(Q4)黄土、晚更新世(Q)黄土 3.0-5.0 5.0-6.0 6.0-7.0 中更新世(Q2)黄土 - - - 3

4000-5000 5000-6000 7000-8500 7.0-8.0 8.0-9.0 9.0-12.0 - 7.0-8.0 8.0-10.0 注:1.对应栏内,单击夯击能小的取小值,单击夯击能大的取大值。

2. 强夯发的有效处理深度系指消除土体湿陷性的深度范围,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4.4.3设计应查明夯点距离周围房屋建筑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可参考表4.4.3确定。当施工场地不满足安全距离要求时,应在需要减振的方向开挖减振沟。减振沟深度不应小于2m。

强夯施工最小水平安全距离参考值 单击旁击能(kN·m) 1000-2000 3000 4000 5000 条文说明 安全距离与振动引起的地表水平振动速度峰值有关,一般将速度峰值小于5cm/s作为破坏界限,将速度峰值小于或等于2cm/s作为安全界限。表4.4.3是根据安全界限确定的,其中单击夯击能超过4000kN·m的工程应用偏少,注意结合试夯确定。此外,房屋建筑受振动影响的损坏程度,还与房屋建筑的坚固程度有关,实际工程中需结合建筑材料类型、建造年限等因素综合考虑施工安全距离。

最小水平安全距(m) 单击旁击能(kN·m) 最小水平安全距(m) 40 50 60 65 6000 7000 8000 - 70 75 85 - 4.4.4强夯夯锤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锤或铸钢锤,夯锤上宜设置2-4个上下贯通的透气孔。单击夯击能4000kN·m以下采用的夯锤底面直径宜为2.5m;单击夯击能5000kN·m以上采用的夯锤底面直径宜为3.0m。在单击夯击能不变的条件下,宜采用重锤、低落距。

4.4.5起吊夯锤用的机械设备宜选用履带式起重机,可在吊臂两侧辅以门架,提高起重能力和安全性。

4.4.6强夯施工前应在代表性路段选取试夯区进行试夯,确定夯击方案、单击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间歇时间等参数。每个试夯区场地面积不应小于500㎡。

4.4.7强夯处理地基土的含水率宜在8%-24%之间。当含水率过高或过低时,可取下列处理措施:

1含水率小于8%时,可洛阳铲等成孔注水润湿土体,待3-7d后进行施工。 2含水率大于24%时,可通过晾晒待含水率降低后再行施工。

4.4.8强夯施工过程中,当土体难以压实时,可挖开晾晒、换土或填入适当厚度的砾石、片石夯击。

4.4.9强夯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夯点宜按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布置,夯点中心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2.0倍。

2强夯宜分为主夯、副夯、满夯三遍实施。第一遍主夯完成后,第二遍的副夯点应在主夯点中问穿插布置;副夯点与主夯点的布置间距及单击夯击能应相同。满夯夯点应采用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满夯单击夯击能可采用主夯单击夯击能的1/2-1/3。 3两遍夯击之间宜有一定的时间间歇,间歇时间根据试夯结果确定。

4强夯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单击夯击能小于2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2000KN· m-4000kN·m 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不宜大于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大于200m。最后一击的夯沉量应小于上一击的夯沉量。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4

3)夯坑不应过深而造成提锤困难。 条文说明

两遍夯击之间间歇时间的长短与土的粒径、含水率、夯点间距、拟处理土层的厚度等因素有关。单从土性上来讲,低液限黏土一般考虑7-14d,低液限粉土一般考虑3-7d,砂土一般考虑1-3d,由于稍湿(饱和度≤5%)的湿陷性黄土没有或很少自由水,在夯击过程中不在孔隙水压力消散的问题,因此试夯两遍之间可以不间歇施工。

4.4.10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结束后7-14d,按1处/2000㎡的抽检频,在设计处理深度内每隔0.5m取1-2个土样进行室内验,测定土的压实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

2施工结束后15-30d,可采用荷载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瞬态瑞利波法或探井取样试验等方法检验地基土的强度变化情况,评价强夯的效果。载荷试验的频率应按1处/3000㎡控制,且不应少于3处,其他方法的检测频率可适当增加。 4.5挤密桩法

4.5.1挤密桩法可用于处理湿陷等级为Ⅱ-Ⅳ级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适宜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宜为5-12m,不宜超过15m。挤密桩法宜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桥台、台后及高挡墙(高度≥6m)基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2采用强夯法对附近房屋建筑、构造物或其他设施造成影响,且不便采取减(隔)振措施。 3路线处于黄土冲沟,强夯等大型机械作业困难或强夯施工对自然边坡稳定性构成威胁。 4.5.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宜采用石灰土挤密桩或干拌水泥碎石挤密桩;其他等级公路可采用石灰土挤密桩或素土挤密桩。

4.5.3挤密桩的处理宽度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1.3条的规定外,其宽度范围尚应按图4.5.3所示算,即宽度以最外一排桩之外柱径的一半为界。

4.5.4挤密桩的中心可距S,应按柱间土得到有效挤密的原则确定,可按式(4.5.4)估算,宜为孔径的2.0-2.5倍。

??S???dc?D2???d0d2

?dc??d0

式中:D—挤密填料孔直径(m)

d-预钻孔直径(m),无预钻孔时取0;

β—桩位在平面上呈三角形布置时β=0.952,呈正方形布置时β=0.886;

??d0-处理前地基土受为层范内,各层土的干密度厚度加权计算的平均值(g/cm3);

5

????dc-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干密(g/cm3),???c?dmax;

?dmax?-桩间土的最大干密度(g/cm3),由室内重型击实试验确定;

?c-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挤密系数,不宜小于0.90。

4.5.5当挤密处理深度在12m以内时,不宜预钻孔,挤密孔直径宜为0.35-0.45mm;当挤密处理深度超过12m时,可预钻孔,预钻孔直径宜为0.25-0.30m,夯扩挤密后成桩的直径宜为0.50~0.60m。干拌水泥碎石挤密桩的成桩直径不宜大于0.30m。

条文说明

因为预钻孔夯扩挤密法成桩比沉管挤密法成桩多出预钻孔体积的取土量,在挤密处理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前者需要的孔内填料量比后者多。当要求的处理深度不太大时,沉管挤密法成桩更加经济。预钻孔夯扩挤密法的优点是施工噪声低,振动影响小,能减小长桩施工长时间振动对周围的影响。

4.5.6挤密桩的桩顶,应设置一层厚度为0.3-0.5m的石灰土垫层,掺灰量宜为6%-8%。 4.5.7当地基土的含水率低于12%,或土质坚硬成孔挤密困难,影响挤密效果时,可对处理范围内的土层采取预浸水增湿措施.

4.5.8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效果试验。当成桩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对设计与施工参数进行调整,重新进行试验或改变设计. 4.5.9沉管法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管宜选用壁厚不小于10mm的钢管,应在管壁上每隔0.5m清晰设置观测入土深度的标识。 2沉管初始阶段,宜采用低锤轻击。当桩管沉入深度超过1m,方向垂直且稳定后,再加大落距,直至桩管下沉到设计的深度。

3成孔后应检测成孔的直径、深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发现缩径等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4.5.10预钻孔法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机械可采用螺旋钻、机动洛阳铲、钻斗等,钻杆上应有明显的深度标识。

2钻进过程中,当出现钻杆跳动、机架明显晃动或无法进尺等异常情况时,应停机检查是否遇到石块、砖砌体等地下障碍物。在排除障碍物之后再继续施工。

3钻进到达设计深度后,应保持在该深度处空转清土,然后停止回转,提升钻杆至孔外卸土。采用钻斗钻机时,钻进到达设计深度后即可停钻,直接提升钻杆至孔外卸土。 4.5.11桩孔夯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石灰土挤密桩桩孔内所填石灰土掺灰量宜为10%-12%。石灰应采用消石灰,不得采用生石灰。石灰中CaO+MgO含量不应低于55%,宜采用Ⅲ级钙质消石灰或Ⅱ级镁质消石灰。

2干拌水泥碎石挤密桩桩孔内所填水泥碎石的配合比宜为水泥:石屑:碎石1.0:2.6:3.3。水泥宜采用P.O42.5R;石屑粒径宜为0~5mm;碎石粒径宜为5-20mm,其含泥量不应大于5%。 3素土挤密桩桩孔内所填土料宜采用塑性指数7~15的黏质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5%,亦不应夹有砖块、瓦砾和石块。

4沉管法成孔回填的夯实机宜采用锤质量0.2t以上的夯锤,分层夯填之后的桩体压实度不宜小于93%;预钻孔法成孔夯扩回填的夯实机应采用锤质量1.0t以上的夯锤,分层夯填之后的桩体压实度不宜小于93%,夯扩后的桩径应达到设计要求。 5开始填料前,应将孔底夯实。

6填料应严格按规定的数量对称均衡地填入桩孔,并按规定的落距进行夯击,待夯击达到规定的次数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料。不得边填料、边夯击施工。 4.5.12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6

1施工单位应及时抽检孔内填料的压实质量,抽检频率应为总孔数的2%,且每台班不应少于1孔。自桩顶向下0.5m起,宜每1m取2个土样测定干密度,计算本层填料的压实度平均值λci,

?按式(4.5.12-1)计算出全桩长(n径处。

层)的平均压实?c。取样点的位置应在距离孔心2/3孔半

??

ci????ci??i?1??nn?????

2全部桩孔填料施工结束后,质检部门应按总孔数的1%,且总计不应少于9孔,进行填料的压实质量检测。取样点要求同上。同时应进行桩间土挤密效果检测,检测孔数量应为总桩孔数的0.3%,且不应少于3孔。自桩顶高程向下0.5m起,在检测孔中宜每1m取2个土样(桩孔外100mn处1个、相邻桩中心点1个)测定干密度,计算该层土的挤密系数平均

?ci。桩长小于

或等于6m时,全部深度内取样点不应少于10点(5层);桩长大于6m时全部深度内取样点不

,

?应少于12点(6层)。按式(4.5.122)计算全处理厚度内(n

?层)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c

?c(4.5.12-2)

3当设计对地基承载力有具体要求时,对素土桩应在成桩后7-14d,对石灰土桩、水泥碎石桩应在成桩后14-28d进行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载荷试验检测频率应为总桩数的0.2%-0.5%,且不应少于3处。

4当桩孔填料压实质量、桩间土挤密效果检验不合格时,应进行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现场浸水载荷试验,以综合判断处理后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实际效果。当在承载力特征值压力下进行浸水时,可将浸水沉陷稳定后承压板的沉陷量与其直径或宽度的比值小于0.015,作为判断处理后是否消除地基湿陷性的标准。现场浸水载荷试验不宜少于3处。

条文说明

施工过程中对桩孔填料压实质量的检测取样,一般采用长把小环刀直接在桩孔中从夯填层取样,或在夯填成桩之后(石灰土桩不超过成桩后48h,水泥碎石桩不适宜)用洛阳铲沿桩长分段挖孔,采用长把小环刀取样。质检部门检测一般采用开挖探井取样可与桩间土挤密效果检测的探井合并进行。检测开挖的探井,在取样结束之后需分层回填夯实,压实度不小于90%。

????ci??i?1??nn?????灰土挤密桩

图42.3-3灰土挤密桩锤击沉管法施工工艺框图

(1)确定处理范围,完成清表、整平、碾压处理。灰土挤密桩施工采用柴油打桩机锤击钢管打入土中侧向挤密成孔,卷扬机提升式夯实机逐层夯实成桩。

7

(2)尺量放出逐桩点位,桩位放样工作须一次完成,放样用空心钢管打入地下200-300mm,然后灌入白灰的方法。

(3)打桩机后开始成孔。桩机按布置的桩位就位,桩机保持垂直,用吊锤或经纬仪检查垂直度,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就位时严格控制桩位的误差小于20mm;锤中心应对准灰点由随班技术人员认可后方可开锤。在成孔过程中,根据地层软硬情况及时调整重锤落距。从整个场地来看,应依次逐排由外向内进行,以确保桩间的挤密效果,同排内应间隔1~2孔进行。成孔后清底夯实、夯平,夯实次数不小于8击,并立即夯填灰土。

(4)成孔后要及时对桩孔进行检查验收,检查的内容有:桩径,孔深、垂直度。有无缩径、塌孔、回淤等现象。如遇塌孔或缩径现象,则采用回填灰土复打处理。

(5)灰土混合料的拌和:灰土拌合机选择在挖方路段k3+000和k5+500处,减少远运利用,灰土混合料拌和采用稳定土拌和设备在拌和场集中进行拌和,同时配备碎土设备消除土壤的土块。拌和土必须使用经试验合格取土场的土源,按预定配合比在拌和设备内拌制灰士混合料。混合料需拌和均匀,混合料中不应含有大于20mm的土块:并应使混合的组成和含水率(12%,)如果达不到需补水。

拌合时工地试验室严格控制灰土含水率、灰剂量。拌和后确保灰土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其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

(6)夯填施工顺序:清底夯→虛填→夯击→成桩。灰土分层回填夯实,逐层以量斗定量向桩孔内下料,每层回填厚度250~400mm,采用电动卷扬机提升式夯实机分层夯实,落锤高度不小于2m,每层夯实不小于10锤;夯填前测量成孔深度、孔径,作好记录。

(7)夯锤落距要随时检查,由专人负责填料夯击,要做到填料均匀,避免回填速度过快,夯击次数不够。回填夯实采用连续施工,每个桩孔一次性分层回填夯实,不得间隔停顿或隔日施工以免降低桩的承载力;

(8)成桩过程中,须随时观察周边地面升降和桩顶上升,桩顶上升过大则意味着断桩,须调整成桩施工工艺。

4、填挖结合部加强处理

(1)填挖高差大于2m或地面坡度较陡的纵、横向填挖交界须做补强处理。对于填挖高差大于4m,地面横坡陡于1:1的的横向填挖交界路段,在填方区及填挖结合部会沿高度间隔2.1m采用液压夯补强压实。对于填挖高差大于4m,地面横坡陡于1:1的纵向填挖交界路段,在填方区设置不小于10m的过渡段,5%灰土夯填,并于填挖结合部及过渡段沿高度间隔2.1m采用液压夯补强压实。

(2)待填方区分层填至结合槽底部后,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再分层铺筑下路床顶面铺设第二层土工格栅,最后铺筑上路床。

(3)铺设土工格栅时,在挖方侧应进行有效锚固,铆钉采用10钢筋弯制成U型,锚固长度不小于20cm。

4)液压夯夯点采用梅花形布置,夯点中心间距按小于1.5m控制。

5)夯击前须在经整平,压实的填筑层表面放样、定位夯点,开始第一遍夯击,每夯点以最后3击的累计夯沉量不大于15mm为准控制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次数。

(6)第1遍夯击完成后,在其每3个夯点形成的三角形中心设置1处夯击点,进行补强夯击。 路床处理

1)下路床施工前须对路基进行复测、修整,挖方段按要求完成重锤夯实处理。

2)5%石灰土拌和采用拌和站集中厂拌,工地试验室安排专人现场控制灰剂量、含水拌和均匀性。

3)施工前先铺筑试验段。施工前选择一长度不小于200mm的填方地段作为试验段,以取得机械设备最佳组合方式及相关控制参数以指导施工,压实层厚按20cm控制。

8

(4)碾压应在石灰土接近最佳含水量下进行,摊铺好的石灰土应争取当日碾压完毕。

(5)石灰土路床分层施工时,下层碾压完成后,可立即在表面酒水养护,铺筑上一层石灰土进行覆盖隐蔽,不需要专门养生期。上路床成型后,须洒水、保湿、养生7d以上,并进行交通管制。 4.5土工合成材料处置层

4.5.1土工合成料置层应符有下列基木求: 1土工合成材老化,外观应无破损、污染。

2土工合成材有应贴下承层,按设计和施工要求铺设、张拉、固定。 3土工合成材料的接缝搭接、黏结强度和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上、下层土工合成材料搭接缝应交替错开。

防裂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置层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下承层平整度、拱度 搭接宽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满足设计要求 ≥50(横向) ≥150(纵向) 3 黏结力(N) >20 检查方法和频率 每200m检查4处 尺量:抽查2% 抽查2% 4.5.3土工合成材米料处层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工合成材料无重叠、皱折。 2土工合成材料固定处不应松动。 路基施工 6.1一般规定

6.1.1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清楚设计意图和技术标准,进现场核对。应根据设社文件核对后的工程项目、工程量、工地特点、工期要求和施条件,结合实际设备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6.1.2施工前应做好临时排水,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水久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并与工程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协调。

6.1.3天气干燥季节施工,应做好施工现场防尘。

6.1.4防护工程施工应与路堤填筑和路堑开挖施工紧密结合、合理衔接,防止降水、风蚀对坡面的破坏。

6.1.5支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施工季节特点和工期要求设置必要的临时防护工程,边坡临时防护工程宜与永久支挡工程相结合。

6.1.6应合理布置堆料场地和弃渣场地,材料和弃渣不得随意堆放

6.1.7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法和工序施工,及时反馈施工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 6.1.8应做到工完场清,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6.2路堤填筑

6.2.1黄土路堤填料可采用新黄土和老黄土,但路床部分不宜采用老黄土。应测试填料的CBR值:当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取掺石灰等处理措施。石灰缺乏的地砂砾填料。

条文说明

老黄土包括Q1黄土(午城黄土)和Q2黄土(离石黄土)。由于其透水性差,干湿难以以调节,大块土料不易粉碎,故路床部分不宜采用老黄土。但是Q2黄土的上部土层不太坚实,大块土料可以粉碎,在料源缺乏时可以采用。要将掺石灰处理黄土作为首选,以提高路基防水性。

6.2.2黄土路堤宜采用15t以上的重型振动羊足碾压实,松铺厚度宜为0.25-0.30m。高路堤采用冲击压路机补充压实时,宜采用冲击轮势能25kJ的机型,每填高2-2.5m补压一次;采用强夯补充压实时,夯击能宜为800~1000kN·m,每填高3-4m补压一次。

9

6.2.3黄土碾压时的含水率宜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当含水率过小时,应均匀加水后再行碾压;当含水率过大时,可采用翻松、晾晒降低含水率,也可掺入适量石灰处理。 6.2.4路堤填筑期间因故较长时间停工时,应将压实面做成横坡2%-4%的路拱,并将路堤边坡整理拍实。复工时,应对压实度进行检测,满足要求时方可继续填筑。 6.3路堑开挖

6.3.1路堑开挖应从上而下进行,不得掏底开挖和采用大量爆破施工。当黄土层含石过多、开挖困难时,可采用雷管进行破碎施工。 6.3.2施工中应保持开挖坡面平整,不可随便刷方。当发现边坡有变形迹象时,宜采取合理的减载措施。

6.3.3施工开挖接近设计高程时,应通过实验查明路床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视土质和含水率情况,必要时采取挖除换填、掺灰改良、晾晒等处理措施。 6.4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施工

6.4.1防护与支挡工程所用的砂浆、混凝土,应采用机械集中拌和,不得直接在砌体面上或路面上人工拌和,并应随拌随用。 得直接在砌

6.4.2喷浆、喷混、挂网喷浆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护施工用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2喷护作业前应进行试喷,确定合适的水灰比。 3挂网锚杆孔应采用高压风清孔,注浆固定锚杆。

4铺设钢筋网前宜在坡面上喷射一层混凝土,钢筋网与坡面的间隙宜为30mm,随后再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钢筋网和锚杆不得外漏。

5应自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当喷混厚度超过60mm时,宜分两层喷射。喷层厚度应均匀,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6喷层周边与未防护坡面的衔接处应做好封闭处理。 7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泄水孔、排水孔和伸缩缝。 6.4.3护面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用石料应为色泽均匀、结构密实、无裂纹、未风化的硬质岩石,混凝土预制块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浆砌砌体应错缝,不通缝、叠砌、贴砌和浮塞,砂浆饱满密实,勾缝应牢固、美观。

3墙体应根据伸缩缝和沉降缝的长度分段砌筑,泄水孔、耳嘴、砂砾反滤层应与墙体同步施工。

4砌体应自下而上逐砌筑,直墙顶。当为多级防护时,宜先砌上墙。 6.4.4植物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植物防护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施工季节进行施工。

2植草、植灌可按穴种、沟种、撒种、铺草皮及植生袋等方武实施,宜首选穴种。 3植树苗木出圃时,单株植物应带原土栽植,土球用草袋包装牢固。

4每个植树坑底应施加Q.5kg有机肥作底肥,并填入50mm松土,防止接触烂根;然后分次回填,边填边踩并意提苗,保持直立稳固。

5植草、植灌、植树后,应适时洒水、浇水、施肥并冶病虫害,加强前期养护。养护期限应根据坡面植被生长状况而定,不宜少于45d。 6.4.5液压喷播植草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植草前应对坡面进行整理、适当平整,清除杂物。

2对喷播采用的种子应以批次为单位做发芽率试验,重新测定千粒重,作为确定各种植物种子用量的依据。对具有蜡质的草种和灌木种子,应进行温水浸泡等催芽处理,以确保出苗率。

10

3喷播施工应按设计比例配制水、草种、肥料、木纤维、保水剂、黏合剂等的混合物。 4喷播施工草种发芽后,应定期检验植被覆盖率,及时对稀疏无草区进行补播。 6.4.6藤蔓植物防护施工可参照植草、植灌防护施工。 6.4.7骨架植草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骨架施工放样应准确,应根据设计图纸定出关键点的坐标和位置,用钢钎或竹签在坡面上标定,之后挂线开挖骨架沟槽。

2砌筑骨架时应自下而上逐条砌筑,并与边坡及开挖骨架沟槽紧贴;先砌筑骨架衔接处,再砌筑其他部分骨架,两骨架衔接处应处于同一高度。

3骨架砌筑灌浆应饱满,不得出现空洞;勾缝应平整、光滑。灌浆宜采用1:3.5-1:4.5的水泥砂浆,勾缝宜采用1:2-1:3的水泥砂浆或1:0.5:3的水泥石灰砂浆,砂浆配合比应满足强度要求。

4在骨架底部及顶部和两侧范围内,应采用水泥砂浆砌片石镶边加固。

5当边坡坡率缓于1:1时,骨架内宜回填客土。回填客土时宜使用振动板使之密实,靠近表面时用潮湿的黏土回填。骨架表面与回填客土表面应平顺且密贴,以防地表水沿缝隙渗入。当边坡坡率陡于1:1时,骨架内不宜回填客土,宜采用穴种植草。

6骨架内植草工程应在骨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进行,植草施工可参照植草、植灌防护施工。

6.4.8铺网植草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植草前应对坡面进行整理、适当平整,清除杂物。对土质条件差、不利于草种生长的坡面应回填改良客土,回填客土厚度宜为50-75mm,并用水润湿让坡面自然沉降至稳定。 2三维网应顺坡铺设,剪裁长度应比坡面长1.3m。

3三维网铺设方式宜为平铺式和叠砌式相结合,网之间应重叠搭接,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0mm。 4三维网宜根据坡面土体条件采用木柱、锚钉等固定,四周以U形钉固定。

5网格内填土宜采用客土或土、肥料及腐殖质土的混合物,填土应充满网包,人工分层充填拍实,且洒水湿润,至网包层不外露为止。

6播种可采用人工撒播,也可采用液压喷播。采用人工撒播后,应撒5-10mm细粒土。 6.4.9厚层基材喷播植草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施工应根据设计孔位采用风钻成孔,钻孔孔眼方向应与坡面垂直。锚杆孔应冲洗干净(在黄土中,不应用水冲洗,应输送高压风吹孔),然后安装锚杆并用水泥砂浆封填。

2铺网时应张拉紧,网间搭接宽度不宜小于50mm,并每隔0.3m用18号铁丝绑扎,安装锚杆托板固定网。

3应按设计比例将绿化基材、纤维、种植土及混合植被种子依次倒入混凝土搅拌机料斗搅拌,搅拌日时间不应少于lmin,搅拌应均匀。

4基材混合物的喷射应分两次进行,先喷射不含种子的基材混合物,然后喷射含种子的基材混合物。喷射应均匀。

6.4.10路基沿河冲刷防护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植树防护应选用喜水性树种。林带应由多行树木组成,乔灌木应密植。植树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2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应在坡面密实、平整、稳定后铺砌。砌块应交错嵌紧,不得浮塞。砂浆应饱满、密实,不得有悬浆。

3抛石防护宜在枯水季节施工。抛石体应选用质地坚硬、耐冻且不易风化崩解的石块,抛石体边坡坡度和石料粒径应根据水深、流速和波浪情况确定。石料粒径应大于300mm,坡度应不陡于抛石石料浸水后的天然休止角。抛石厚度宜为粒径的3~4倍;用大粒径时,不得小于2倍。

11

4导流构造物施工前,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施工过程中水流冲刷农田、村庄、公路和下游路基。丁坝坝头应按设计进行平面防护,处理好坝根与相连接的地层或其他防护设施的衔接。顺坝应按设计处理好与上下游河岸的衔接,使水流顺畅,坝根附近河岸应按设计防护加固至上游不受水流冲击处。

5改移河道工程施工,河道开挖应先挖好中段,然后再开挖两端。河床加固设施及导流构造物的施工应合理安排,及时配套完成。利用开挖新河道的土石填平旧河道时,在新河道未通流前,旧河道应保持适当的流水断面。 6.4.I1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承载力应达到设计要求。挡土墙基础开挖后,应进行核实检验;当基底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提请变更设计。

2挡土墙应随开挖、随下基、随砌筑,并做好墙背反滤、防渗水设施。

3挡土墙施工时,应根据设计图的分段长度,结合墙趾实际地形、水文、地质变化情况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缝宽宜为20~30mm,应整齐一致,上下贯通并应填缝处理。沉降缝和伸缩缝可合并设置。

4墙背应及时进行人工回填,墙后填料应满足设计要求。采用石灰土作填料时石灰剂量可采用5%~6%,石灰中CaO+MgO含量不应低于55%,宜采用Ⅲ级钙质消石灰或Ⅱ级镁质消石灰。土料可采用与路基段填筑相同的土料。

5墙背回填碾压时,在距墙背0.5~1.0m范围内,不得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应使用小型机具夯实或人工夯实。

6.4.12重力式挡土墙、半重力式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砌筑墙体所用石料应采用结构密实、石质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缝的硬质石料,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

2砌筑墙体所用砂浆的类别和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配料应准确。宜采用机搅拌,搅拌应均匀、充分。砂浆经运输后,应检查其稠度和分层度,稠度不足或分层的砂浆应重新拌和至符合要求。砂浆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砌体缝隙应填满压实,胶结牢固。

3墙体采用浆砌片石砌筑时,片石应分层错缝砌筑。石块应大小搭配,相互错叠咬接紧密。采用块石砌筑时,块石应平砌。现浇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应分层浇筑,插捣密实,不应出现蜂窝、麻面、露筋、空洞。

4采用台阶式基础时,台阶与墙体应连在一起同时砌筑,基底及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应砌成垂直通缝,砌体与台阶壁间的缝隙砂浆应饱满。

5当采用重力式挡土墙作为抗滑挡土墙使用时,不得全断面开挖,应开挖一段砌筑一段,并应做好边坡的临时防护措施

6.4.13石笼式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石笼基底应大致整平,必要时用碎石或砾石垫层找平。

2石笼应做到安设位置正确,搭叠衔接稳固、紧密,确保整体性。

3填充石料应自身稳定,大面朝下,适当摇动或敲击,使其平稳。石料间应相互搭接。 4网箱封盖应在顶部石料砌垒平整的基础上进行。应先使用封盖夹固定每端相邻结点后,再加以绑扎;封盖与网箱边框相交线,应每隔25cm绑扎一道。 6.4.14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士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悬臂式挡土墙和扶壁式挡土墙宜就地整体浇筑,也可采用装配式施工。

2现场整体浇筑时,应根据设计图纸制作模板。模板宜采用钢模;当采用木模时,应在模板内侧加钉镀锌薄铁皮,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安装的模板不得与脚手架相连。模板与钢筋安装工作应配合进行,模板结构应与所彩用的刚筋安装绑扎方法及混凝土的浇筑方法相适配。

12

3现场整体浇筑时,每段墙的底板、面板和肋的钢筋应一次绑扎,宜一次完成混凝土灌注。当采用现场分段浇筑时,应设计要求进施工,并预埋好连接钢筋。连接处混凝土面应严格凿毛,并清洗干净。凸榫应按照设计尺寸开挖,并与墙底板一同灌注混凝土。 4混凝土浇筑应均质密实、平整、无蜂窝麻面、不露筋骨,强度符合设计规定,做到搅拌均匀、振捣密实、养生及时。灌注混凝土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养护。

5装配式施工时,应在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开始安装。预制墙板与基础应按设计要求连接牢固

6.4.15锚杆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施工前应做锚杆抗拔力验证试验,以验证锚杆结构的承载能力能否达到设计要求。 2铺杆应按设计尺寸下料,并应做好储存、调直、除污、防锈等加工处理。锚杆钢筋接头应焊接,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1.5~2.0m应设置一个对中支架,以便锚杆在孔内正确就位。 3钻孔定位应准确,锚孔的倾角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时,不得加水钻进。钻孔后应将孔内粉尘、石渣清理干净。

4安装普通砂浆锚杆时,锚杆应安装在孔位中心。灌浆应采用孔底注浆法,灌浆压力不宜小于0.2MPa。砂浆锚杆安装后,不应敲击、摇动。普通砂浆锚杆在3d内,早强砂浆锚杆在12h内,不应在杆体上悬挂重物。应待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开始安装肋柱、墙板。 5锚杆挡土墙宜采用一次注浆法。当需要显著提高土锚的抗拔力时,可采用二次注浆。 6安装墙板时,应边安装墙板边进行墙背回填及墙背排水系统施工。 6.4.16锚定板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拉杆应采用延伸性好的钢材。安装应确保拉杆顺直,拉杆与肋柱、锚定板的连接紧密牢固。拉杆埋于土中部分,肋柱、锚定板上的锚头及螺丝杆均匀做防锈处理和防水封闭。 2锚定板吊装时,应保证肋柱不前倾。应视基础设计情况,确定肋柱是否需要支撑。 3锚定板挡土墙的施工工序应按照逐层拼装挡土墙、拉杆、锚定板,逐层填土的顺序循环进行。墙后填土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以发挥锚定板在填土过程中的抗拔能力,保证锚定板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

4拉杆及锚定板理设,应先填土后挖槽就位;挖槽时,锚定板宜比设计位置高30-50mm。锚定板前方超挖部分宜用C10水泥混凝土或石灰土回填夯实。不得直接碾压拉杆和锚定板。

5应现场进行原型锚定板的拉拔试验和锚定板土墙的监测,监测内容和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6节的相关规定。

6.4.17加筋土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筋土挡土墙采用黄土填料时,应选择粗粒组的黄土或掺碎石、砂砾等,并采用重型击实标准,严格按要求压实。

2填料每层摊铺后应及时碾压,防止填料摊铺后由于不及时碾压而改变填料的含水率。 3拉筋底面的填料应平整密实,压实时不应使用羊足碾碾压。拉筋应平顺铺设于已压实整平的填料上,不应有弯曲或扭曲,然后将其连接在面板拉环处,敷设时拉筋应与面板背面垂直。 4填料摊铺、碾压应从拉筋中部开始,平行于墙面碾压,先向拉筋尾部逐步进行,然后再向墙面方向进行,不得平行于拉筋方向碾压。填土分层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根据拉筋间距、碾压机具和密实度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5安装直立式墙面板应按不同填料和拉筋预设仰斜坡,仰斜坡宜为1:0.02-1:0.05,墙面不应外倾。

6施工过程中应按表6.4.17的要求对加筋土挡土墙进行监测。

表6.4.17加筋土挡土墙施工监测要求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3

1 2 3 每层面板顶高差 轴线偏位 面板垂直度 ±10mm 10mm +0, -0.5% 抽检4组板 挂线量3处 吊线量2处 注:1.以20m为检查单位,小于20m仍按20m计。 2.面板安装以同层相邻两板为一组。

3.面板垂直度的正、负号分别表示向外和向内。

6.4.18桩板式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板式挡土墙施工工序为先施工桩,后施工挡土板,桩身施工参照抗滑桩施工。挡土板可预制或现浇。

2安装挡土板应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挡土板安装时,应边安装边回填,并做好板后排水设施。

3挡土板应按设计要求与桩体正确连接,配套完成。 6.4.19抗滑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滑桩应严格按给定坐标,准确放线定位。施工前应先对桩位附近边坡或表层易滑塌部分采取措施,并做好锁口盘及桩位附近地表水的拦截工作。

2抗滑桩施工时应做好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施。抗滑桩宜在旱季施工;雨季施工时,应在孔口搭设雨棚。

3抗滑桩可采用人工开挖或机械成孔。采用人工开挖时,应做好保证人员安全的措施和应急预案;采用机械成孔时,黄土层中应采用旋挖成孔,不宜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

4桩井开挖应根据坡体变形情况隔桩或隔两桩开挖。桩井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

5抗滑桩应分节开挖,每节开挖深度宜为0.5-2.0m。开挖一节,应及时做好节护壁。当护壁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下一节。不得在土石变化处和滑动面处分节。护壁各节纵向钢筋应焊接,不得简单绑扎。在围岩松软、破碎和有滑动面的节段,护壁应增加钢筋,并应在护壁内顺滑动方向用临时横撑加强支护,并观察其受力及变形情况,及时进行加固。当发现横撑受力变形、破损而失效时,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

6浇筑护壁混凝土时,应紧贴围岩灌注,灌注前应清除孔壁上的松动石块、浮土围岩较松软、破碎、有水时,护壁宜设泄水孔。护壁混凝土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 7桩井采用浅眼爆破法施工时,应严格控制用药量。桩井较深时,严禁用导火索和导爆索起爆。孔深超过10m时,应经常检查井内有毒气体的含量;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或发现有害气体本时,应增加通风设备。

8在桩孔开挖过程中,地质人员应下坑进行地质编录,核对地层岩性及滑面位置当发现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提请设计变更。

9桩坑挖到设计高程后应进行验槽,保证封底厚度。桩身混凝土浇筑时应边灌注边振捣,全桩混凝土应不间断一气呵成,当滑坡有滑动迹象或需加快施工进度时,宜添加速凝剂、早强剂等。桩身主筋的接头不应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

10锚索抗滑桩桩身应预留锚索孔。锚索施工可按本规范第6.4.20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6.4.20描固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错索材料应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应顺直、无损伤、无死弯。锚固段应除锈、除油污,不得使用有机械损伤、电弧烧伤和严重锈蚀的钢绞线。不得将钢校线及锚索直接堆放在地面或露天储存,应避免受潮、受腐蚀。考虑到描索张拉工艺要求,实际下料长度应比设计长度多留1.5m。

2锚索孔位应按设计图标示测放,钻孔俯角与锚索倾角一致,其倾角允许误差为±1°;考虑

14

沉渣的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应大于设计深度1.0m

3锚索成孔不得加水钻进;成孔困难时,可采用跟管钻进。钻进过程中应对每孔地层变化、钻进速度、漏风、反渣、地下水情况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作现场记录。应根据岩性及完整性确认通过滑动面破碎带至稳定地层中,有足够锚固长度后终孔。成孔后,应采用高压风清空,清除孔中碎屑或地下水。

4锚索孔内宜灌注水泥砂浆,水灰比宜为0.4-0.45,灰砂比宜为1:1,砂浆体强度不应低于30MPa。应采用从孔底到孔口返浆式注浆,注浆压力不宜低于0.3MPa。注浆应饱满、密实,必要时宜采取二次注浆。

5张拉应在砂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式张拉前先对锚索进行1-2次试张拉,荷载等级为0.1倍的设计拉力。

2)锚索张拉分级进行,除最后一级应稳定10-20min外,其余每级应稳定5min,并分别记录每一级钢绞线的伸长量。在每一级稳定时间里应测读锚头位移3次。当张拉到最后一级荷载且变形稳定后,卸荷至镜定荷载锁定锚索。

3)锚索锁定后,在48h内发现有明显的预应力松弛时,应进行补偿张拉。锚索锁定后,切除适量钢绞线,用C30混凝土及时封闭锚头。 6.5排水工程施工

6.5.1对排水沟渠进行铺砌加固前,应先对基底进行夯实、掺灰夯实等处理。压实度应达到90%。

6.5.2各类排水设施采用浆砌片石铺砌时,应选用有平整面的片石。各砌缝砂浆应饱满,保证不渗水、不漏水。

6.5.3当急流槽较长时,应分段砌筑,分段长度宜为5-10m。接头用防水材料填塞,应密实无空隙。混凝土预制块急流槽,分节长度宜为2.5-5.0m,接头采用榫接。

6.5.4填石渗沟的石料应洁净、坚硬、不易风化;砂砾应采用等粒径粗砂或20-40mm砾石,含泥量应小于2%,不得采用粉砂、细砂。当用于排除层间水时于,渗沟底部应埋置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层。在冰冻地区,渗沟理置深度不得小于当地最小冻结深度。

6.5.5边坡渗沟的基底应设置在潮湿上层以下的干燥地层内。基底应铺砌防渗层,沟壁应设反滤层,其余部分采用透水性材料填充。

6.5.6支撑渗沟的基底埋入滑动面以下0.5m;当滑动面较缓时,可做成台阶式支撑渗沟,台阶宽度宜大于2m。连接支撑渗沟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 6.5.7渗井施工符合下列规定:

1深井开挖应根据土质选用合理的支撑形式,并应随挖随素撑、及时回填。

2渗井填充料的含泥量应小于5%,应按单一粒径分层填筑,不得将粗细材料混杂填塞。下层透水层范围内宜填碎石或卵石,上层不透水范围内宜填砂或砾石。井壁与填充料之间应设反滤层。

3渗井顶部四周应采用黏土填筑围护,井顶应加盖封闭。 6.5.8仰斜式排水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成孔直径宜为75~150mm,仰角不宜小于6°。孔深应延伸至富水区。

2排水管直径宜为50~100mm。渗水孔宜梅花形排列。渗水段应裹1~2层无纺土工布,防止渗水孔堵塞。 6.6施工监测

6.6.1应做好高路堤填筑、深路堑开挖、抗滑桩受力与位移、锚固工程支护效应的监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评价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提供预报数据,跟踪和控制施工进度。

2在可能发生险情时提供报警值,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做好信息化施工。

15

3检验加固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对边坡加固的有效性。 4为有关位移反分析计算及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土体特征参数

6.6.2高路堤填筑变形监测应在路中心、路肩、坡脚位置的地基上埋设接杆式沉降板或无线接收式沉降标观测地基沉降量;同时随着逐级填筑,在各级平台上埋设位移监测桩监测路堤稳定性。可采用全站仪或GPS对位移监测桩进行观测。 6.6.3深路堑开挖变形监测宜采用下列方式

1施工期巡视检查,即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工作。巡视范围应达路堑坡口线以外不小于50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检查地面有无裂缝,并对发现的裂缝记录其深度、宽度、连通性、充水状况等发展变化情况,分析论证其对坡稳定状况的影响。 2)应观察记录坡面的岩层产状,节理发育状况及地下水出露情况。当出现结构面组合不利于边坡稳定,地下永涌出等情况时,应边坡稳定状况进行分析。

3)应检查边坡是否出现裂缝、是否出现掉渣或掉块现象,表画有无隆起或下陷等。据此分析边坡稳定状况。

2进行边坡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应在路堑坡口线以外10m,范围内埋设2~3个位移监测桩,同时随着逐级开挖,在各级平台上埋设位移监测桩。应通过对观测数据整理、分析,判断高边坡的稳定状况。

3进行深层变形监测,应在边坡内部通过钻孔安装布置测斜仪、多点位移计、滑动测微计等,监测边坡内部变形情况,分析、判定可能的滑裂面位置。

条文说明

深层变形监测应针对砂质黄土(或有砂夹层)边坡、具有构造节理的黄土边坡、具有垂直节理的黄土边坡进行。测斜仪用于监测深层水平位移(X方向),多点位移计用于监测深层垂直位移(Z为向),滑动测微计可同时监测深层三向(X、Y、Z)位移。一般情况下布置测斜仪监测,当边坡条件复杂时布置两种或三种仪器同时监测。

6.6.4抗滑桩受力与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受力监测应通过桩前、桩后布置土压力盒进行。桩前土压力盒应布置在滑动面以下,桩土压力盒应布置在滑动面以上。土压力盒上下布置间距宜为3m左右。

2位移监测应在桩身内布置测斜管,观测抗滑桩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位移扭转情况,结合土压力观测结果,分析边坡变形发展趋势;同时,根据抗滑桩的位移反算其受力,并与 与边坡变形发展趋势;同时,根据抗滑桩的位移反算其受力,并与设计值比较,掌握其安全性 并及时预报可能发生的危险。

6.6.5边坡锚固工程支护效应监测,应采用锚杆应力计及钢筋计进行。 6.6.6施工监测周期与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路堤填筑和深路堑开挖的监测周期应自路基施工前开始,路面铺筑完成后结束。

2路堤填筑期间,每填筑一层应观测1次;路堤填高超过极限高度之后,应每天观测1次。休工期,第一个月应每3天观测1次;超过1个月后,可每月观测1次。

3边坡开挖期间应每天观测1次;暴雨和连续降雨期间应每天观测3次;边坡刷方和防护措施全部结束后3个月内,可每周观测1次。

4抗滑桩受力与位移监测、边坡锚固工程支护效应监测应自锚固工程施工之后开始,路面铺筑完成后结束。可每周观测1次,暴雨和连续降雨期间应每天观测1次。 排水工程

5.3混凝土排水管安装

5.3.1混凝土排水管安装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排水管基础应满足设计要求。

2管材应逐节检查,不得有裂缝,破损。

16

3管节铺设应平顺、稳固,管底坡度不得出现反坡,管节接头处流水面高差不得大于5mm。管内不得有泥土、砖石、砂浆等杂物。 4管径大于750mm时,应在管内作整圈勾缝。

5抹带前,管口应洗刷干净,管口表面应平整密实,无裂缝现象。抹带后应及时覆盖养护。

6设计中要求防渗漏的排水管应做渗漏试验,渗漏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土排水管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抗压强度或砂浆强度(MP) 在合格标准内 2 3 4 5 管座 管轴线偏位(mm) 流水面高程(mm) 基础厚度(mm) 肩宽(mm) 肩高(mm) 6 宽度 厚度 15 ±10 不小于设计值 +10,-5 ±10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按附录D.时录F检查 全站仪或尺量:每两并间测3处 水准仪、尺量:每两并问进出水口各1处,中间1-2处 尺量:每两并问测3处 尺量:每两井问测2处 尺量:按10%抽查 项次 1 2 3 4 5 检查项目 沟底纵坡 沟底高程(mm) 断面尺寸 边坡坡坡度 边棱顺直度(m) 截水沟、排水沟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符合设计要求 0, -30 不小于设计要求 不陡与设计要求 50 检查方法和频率 水准仪:每200m测8点 水准仪:每200m测8点 尺量:每200m8点 每50m测2处 尺量:20m拉线,每200m测4处 5.3.3混凝土排水管安装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出现附录P中基础外观限制性缺陷。

2管口缝带圈不得开裂脱皮;管口内缝砂浆不得有空鼓。 3抹带接口表面不应有间断和空鼓。 防护工程

6.2砌体、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6.2.1砌体、片石混凝土挡土墙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砌筑砂浆强度。

2地基承载力、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砌筑应分层错缝。浆砌时应坐浆挤紧,嵌填饱满密实,不得出现空洞;干砌时不得出现松动、叠砌和浮塞。

4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施工缝及片石埋放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5沉降缝、伸缩缝、泄水孔的位置、尺寸和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沉降缝及伸缩 缝应竖直、贯通,采用弹性材料填充密实,填充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片石混凝土挡土墙实测项目 项次 1?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规定之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安附录D检查 检查方法和频率

17

2 3 4? 5 6 平面位置(mm) 墙面坡度(%) 断面尺寸(mm) 顶面高程(mm) 表面平整度(mm) ≤50 ≤0.3 ≥设计值 ±20 ≤8 全站仪:测墙顶外边线,长度不大于30m时测5点,每增加10m增加1点 铅锤法:长度不大于30m时测5处,每增加10m增加1处 尺量:长度不大于50m时测10个断面,每增加10m增加1个断面 尺量:长度不大于30m时测5点,每增加10m增加1点 2m直尺:每20m测3处,每处测竖直、墙长两个方向 6.2.3砌体、片石混凝土挡土墙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浆砌缝开裂、勾缝不密实和脱落的累计换算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1.5%且单个最大换算面积不应大于0.08㎡。换算面积应按缺陷缝长度乘以0.1m计算。 2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3墙体不得出现外鼓变形。 4泄水孔应无反坡、堵塞。 桥梁工程 8.2桥梁总体

8.2.1桥梁总体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桥梁工程应按设计文件内容全部完成。 2桥下净空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3特大跨径的桥梁、结构复杂的桥梁和承载能力需要验证的桥梁应进行荷载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和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桥梁总体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桥面中线偏位(mm) 桥面宽(mm) 车行道 人行道 3 4 桥长(mm) 桥面高程(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20 ±10 ±10 +300, -100 ±(L/500)0+20) 全站仪或钢尺:检查中心线处 水准仪:桥面每测每50m测1点,且不少于3点;跨中、桥墩(台)处应布置测点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全站仪:每50m测1点,且不少于5点 每50m测1个断面,且不少于5个断面 8.2.3桥梁总体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的内外轮廓线形应无异常突变。

2结构内外部、支座、伸缩缝处应无残渣、杂物。 3桥头不得出现跳车。

8.3钢筋、预应力筋及管道压浆 83.1钢筋加工及安装

1钢筋加工及安装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 钢筋安装应保证设计要求的钢筋根数。

2)钢筋的连接方式、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面积应满足设计要求;接头位置应设在受力较小处,任何连接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

3)钢筋的搭接长度、焊接和机械接头质量应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4)受力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及其他损伤。

5)钢筋的保护层垫块应分布均匀,数量及材料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6)钢筋应安装牢固,钢筋网应有足够的钢筋支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不应出现移位。 2钢筋加工及安装实测项目应符合表8.3.1-1-~表8.3.1-4的规定,且任一点的保护层厚度不得

18

有超过表中数值1.5倍的允许偏差,在海水或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中保护层厚度的偏差不应出现负值。保护层厚度应在模板安装完成后混凝土浇筑前检查。 3钢筋加工及安装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表面应无裂皮、油污、颗粒状或片状锈蚀及焊渣、烧伤,绑扎或焊接的钢筋网和钢筋骨架不得松脱和开焊。

2)焊接接头、连接套筒不得出现裂纹。

钢筋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1△ 受力钢间距(mm) 同排 2 3 检查项目 两排以上排距 梁、板、拱助及拱上建筑 基础、锚碇、墩台身、墩柱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5 ±10(±5) ±20 ±10 ±10 ±5 ±20 ±5 尺量:每骨架抽查30% 尺量:每构件各立模板面每3㎡检查1处,且每侧面不少于5处 ±10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长度≤20m时,每构件检查2个断面;长度>20m时,每构件检查3个断面 尺量:每构件测10个间距 尺量:按骨架总数30%抽测 箍筋、构造钢筋、螺旋筋间距(mm) 钢筋骨架尺寸(mm) 长 宽、高或直径 4 5△ 弯起钢筋位置(mm) 保护层厚度(mm) 梁、板、拱肋及拱上建筑 基础、锚碇、墩台身、墩柱

钢筋网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检查项目 网的长、宽(mm) 网眼尺寸(mm) 网眼对角线差(mm) 网的安装位置(mm) 平面内 平面外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0 ±10 ±15 ±20 ±5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逐边测 尺量:测5个网眼 尺量:测5个网眼 尺量:测每网片边线中点 钻(挖)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钢筋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5 6 检查项目 主筋间距(mm) 箍筋或螺旋筋间距(mm) 钢筋骨架外径或厚、宽(mm) 钢筋骨架长度(mm) 钢筋骨架底端高程(mm) 保护层厚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0 ±20 ±10 ±100 ±50 +20,-10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每段测2个断面 尺量:每段测10个间距 尺量:每段测2个断面 尺量:每个骨架测2处 水准仪:测顶端高程测,用骨架长度计算 尺量:测每段钢筋骨架外侧定位块处 7.6施加预应力

7.6.1预应力张拉用的机具设备和仪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的张拉宜采用穿心式双作用千斤顶,整体张拉或放张宜采用具有自锚功能的千斤

19

顶;张拉千斤顶的额定张拉力宜为所需张拉力的1.5倍,且不得小于1.2倍。与千斤顶配套使用的压力表应选用防振型产品,其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的1.5-2.0倍,标定精度应不低于1.0级。张拉机具设备应与锚具产品配套使用,并应在使用前进行校正、检验和标定。 2张拉用的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标定、配套使用,标定应在经国家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标定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当处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标定 1)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 2)张拉次数超过300次;

3)使用过程中千斤顶或压力表出现异常情况; 4)千斤顶检修或更换配件后。

3采用测力传感器测量张拉力时,测力传感器应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每年送检一次。 8.3.2预应力筋加工和张拉

1预应力筋加工和张拉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预应力束中的钢丝、钢绞线应顺直,不得有缠绞、扭结现象,表面不得有损伤。 2)单根钢绞线不的断丝,单根钢筋不得断筋或滑移。

3)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接头面积应不超过预应力筋总面积的25%,接头质量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4)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和龄期应满足设计要求,应按设计要求的张拉顺序进行操作。

5)预应力钢丝采用镦头锚时,镦头应圆整,不得有斜歪或破裂现象。

6)管道应安装牢固,接头密合,弯曲圆顺。锚垫板平面应与孔道轴线垂直。 7)张拉设备应配套标定和使用,并不得超过标期限使用。 8)锚固后预应力筋应采用机械切割,外露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后张法实测项目 项次 1 管道坐标(mm) 梁长方向 梁宽方向 梁高方向 2 管道间距(mm) 3△ 4△ 5 断丝滑丝数 张拉伸长率 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6% 每束1根,且每断面总数不超过钢丝总数的1% 目测:每根(束)检查 尺量:每根(束)检查 同排 上下层 ±30 ±10 ±10 ±10 ±10 满足设计要求 查油压表读数:每根(束)检查 尺量:每构件抽查30%的管道,测2个断面 尺量:每构件抽查30%的管道。每个曲线段测3点,直线段每10m测1点,锚固点及连接点全部测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张拉应力值 3预应力筋加工和张粒立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应无油污、超过20%表面积的锈迹,锚具、连接器表面应无裂纹、油污、锈迹,外套管应无裂纹、机械损伤。

2)预应力筋及管道线形不得出现弯折。 3)预应力管道应无破损、连接松脱。

7.9.2后张预应力孔道宜采用专用压浆料或专用压浆剂配制的浆液进行压浆。所用

20

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应采用性能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低碱硅酸盐或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性能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15.4条的规定。

2外加剂应与水泥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不得含有氯盐、亚硝酸盐或其他对预应力筋有腐蚀作用的成分。减水剂应采用高效减水剂,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中高效减水剂一等品的要求,其减水率应不小于20%。 3矿物掺合料的品种宜为I级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并应符合本规范第6.15.8条的规定。 4水不应含有对预应力筋或水泥有害的成分,每升水中不得含有350mg以上的氯化物离子或任何一种其他有机物,宜采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清洁饮用水。

5膨胀剂宜采用钙矾石系或复合型膨胀剂,不得采用以铝粉为膨胀源的膨胀剂或总碱量0.75%以上的高碱膨胀剂。

6压浆材料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比表面积应大于350㎡/kg,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6.0%。

7.9.4用于后张孔道压浆的设备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搅拌机的转速应不低于1000r/min,搅叶的形状应与转速相匹配,其叶片的线速度不宜小于10m/s,最高线速度宜限制在20m/s以内,且应能满足在规定的时间内搅拌均匀的要求。

2用于临时储存浆液的储料罐亦应具有搅拌功能,且应设置网格尺寸不大于3mm的过滤网。 3压浆机应采用活塞式可连续作业的压浆泵,其压力表的最小分度值应不大于0.1MPa,最大量程应使实际工作压力在其25%~75%的量程范围内。不得采用风压式压浆泵进行孔道压浆。 4真空辅助压浆工艺中采用的真空泵应能达到0.1MPa的负压力。 8.3.3预应力管道压浆及封锚

1预应力管道压浆及封锚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浆体的各项技术性能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

2)预应力管道在压浆前应清除内部的杂物及积水。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时,其气密性应达到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3)管道最高位置应设置排气孔,排气、排水孔应在原浆溢出后方可封闭。

4)应在设计要求的时间内进行压浆,同一管道压浆应连续一次完成。不得有漏压浆的管道。 5)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完成后48h内,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防冻或保温措施。 6)应按设计要求浇筑封锚混凝土。

预应力管道压浆及封锚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检查项目 浆体强度(MPa) 压浆压力值(MPa) 稳压时|间(s)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满足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满足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按附录M检查 查油压表读数:每管道检查 计时器:每管道检查 检查方法和频率 3预应力管道压浆及封锚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封锚混凝土与相连混凝土应无大于5mm的施工接缝错台。 2)封锚混凝土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1孔灌注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成孔后应清孔,并测量孔径、孔深、孔位和沉淀厚度,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后,方可灌注水下混凝土。

2)水下混凝土应连续灌注,灌注时钢筋笼不应上浮。

3)嵌入承台的锚固钢筋长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的锚固长度。

2钻孔灌注桩实测项目应符合表8.5.2的规定,且任一排架桩的桩位不得有超过

21

钻孔灌注桩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桩位(mm) 群桩 排架桩 3△ 4 5 6 7 孔深(m) 孔径(mm) 钻孔倾斜度 沉淀厚度(mm) 庄生完整性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100 ≤50 ≥设计值 ≥设计值 ≤1%S,且≤500 满足设计要求 测绳:每桩测量 探孔器或超声法波成孔检测仪:每桩测量 钻杆垂线法或超声法波成孔检测仪:每桩测量 沉淀盒或测渣仪:每桩测量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全站仪:每桩测中心坐标 每桩均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采用低应变每桩不低于Ⅱ类 反射波法或超声波透射法;每桩检测 8.5.9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1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及内表温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施工缝的设置及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2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实测项目应符合表8.5.9的规定。

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平面尺寸(mm) 3 4 5 6 B<30m B≥30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30 ±B/1000 ±30 ±20 ≤15 ≤8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测2个断面 尺量:测5处 水准仪:测5处 全站仪:纵、横向各测2点 2m直尺:每侧每20㎡测1处,且不少于3处,每处测竖直,水平两个方向 结构高度(mm) 顶面高程(mm) 轴线偏位(mm) 平整度(mm) 3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2)应无建筑垃圾、杂物和临时预埋件。 8.6.1混凝土墩、台

1混凝土墩、台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模板及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2)施工缝设置及处理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现浇墩、台身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断面尺寸(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20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每施工节段测1个断面,不分段施工的测2个断面 3 全高竖直度(mm) H≤5m 5m

22

5△ 轴线偏位(mm) H≤60m H>60m 10,且相对前一节段≤8 ≤15,且相对前一节段≤8 ≤5 ≤8 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5 全站仪:每施工节段测顶面边线与两轴线交点 6 7 8 节段间错台(mm) 平整度(mm) 预埋件位置(mm) 尺量:测每节每侧面 2m直尺:每20㎡测1处,每处测竖直、 尺量:每件测 现浇墩、台帽或盖梁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5 6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m) 断面尺寸(mm) 轴线偏位(mm) 顶面高程(mm) 支座垫石预留位置(mm) 平整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值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20 ≤10 ±10 ≤10 ≤8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测3个断面 全站仪:纵、横向各测2点 水准仪:测5点 尺量:每个检查 2m直尺:顺盖梁长度方向每侧面测3处 检查方法和频率 3混凝土墩、台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2)应无建筑垃圾、杂物和临时预埋件。 8.6.4台背填土

1台背填土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台背填土应采用透水性材料或设计要求的填料,严禁采用腐殖土、盐渍土、淤泥、白垩土、硅藻土和冻土块。填料中不应含有机物、冰块、草皮、树根等杂物及生活垃圾。 2)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顶层路拱合适。

3)台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时方可进行填土。 4)拱桥台背填土应在承受拱圈水平推力以前完成。 5)台背填土应按设计要求的方式与路基搭接。 6)台背填土的防、排水应满足设计要求。

台背填土实测项目 项次 1? 实测项目 压实度(%) 规定值或允许值偏差 高速公路 ≥96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B的方法检查,没桥台没压实层测2处 2 填土长度(mm) ≥设计值 尺量:每桥台测顶、底面两侧 3台背填土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填土表面不平整、边线弯折的累计长度不得超过总长度的10%。 2)不得出现亏坡。 8.7.1就地浇筑梁、板

1就地浇筑梁、板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支架和模板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2)预计的支架变形及支承的下沉量应满足施工后梁体设计高程的要求,需要消除 承不均匀沉降、非弹性变形的支架应进行预压。

3)预埋件的设置和固定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就地浇筑梁、板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轴线偏位(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10 按附录D检查 全站仪:跨测5处 检查方法和频率

23

3 梁、板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每跨测5处,跨中、桥墩(台)处应布置测点 4? 断面尺寸(mm) 高度 顶宽 箱梁底宽 顶、底、腹板或梁肋厚 +5, -10 ±30 ±20 +10, 0 +5, -10 ≤5 ±0.15 ≤8 尺量:每跨测3个断面 5 6 7 8 长度(mm) 与相邻梁段间错台(mm) 横坡(%) 平整度(mm) 尺量:每梁测顶面中线处 尺量:测底面、侧面 水准仪:每跨测3处 2m直尺:沿梁长方向每测面每10m梁长测1处×2尺 3就地浇筑梁、板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2)应无建筑垃圾、杂物和临时预埋件。 8.7.2预制安装梁、板

1预制安装梁、板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拼接粗糙面的质量和键槽的数量、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2)在吊移出预制底座时,混凝土的强度不得低于设计所要求的吊装强度,预制件不得受到损伤;在安装时,支承结构(墩台、盖梁、垫石)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安装前,梁、板应检验合格,墩、台支座垫板应稳固;就位后,梁、板两端支座应对位,梁底与支座以及支座底与垫石顶应密贴,临时支撑应稳固。

4)梁段之间接缝填充材料的种类、规格和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接缝填充密实。 梁、板或梁段预制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梁长度(mm)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总长度 梁段长度 3? 断面尺寸(mm) 其他梁、板 高度 宽度 箱梁 顶宽 底宽 干接缝(梁翼缘、板) 湿接缝(梁翼缘、板) 箱梁 其他梁、板 顶板、底板、腹板或肋板厚 4 平整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5, -10 0, -2 ±20(±5) ±10(+5, 0) ±10(±3) ±20 0, -5 ±5 +5, 0 ≤5 2m直尺:沿梁长方向每侧面每10m1处×2尺 5 6 横系梁及预埋件位置(mm) 横坡(%) ≤5 ±0.15 尺量:每件 水准仪:每梁测3个断面,板和梁段测2个断面 7 斜拉索锚面 锚点坐标(mm) ±5 全站仪、钢尺:检测每锚垫板,测水平及相互垂直的锚孔中心线与锚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每梁顶面中心线、底面两侧 尺量:每梁测3个断面板和梁段测2个断面

24

垫板边线交点坐标推算 锚面角度(°) 0.5 角度仪:检查每锚垫板与水平面、立面的夹角,各测3处 注:项次3箱梁宽度括中的数字适用于节段拼装梁段的预制。 项次3对应干接缝的其他梁、板宽度括号中的数字适用于组合梁桥面板的预制。 项次7仅适用于斜拉桥预制梁段。

梁、板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1 检查项目 支承中心偏位(mm) 2 梁 板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5 ≤10 ±10 水准仪:每跨测5处,跨中、桥墩(台)处应布置测点 3 相邻梁、板顶面高差(mm) L>40m ≤15 L≤40m ≤10 尺量:测每相邻、板高差最大处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每跨测6个支承处,不足6个时全测 梁板顶面高程(mm) 8.12桥面系和附属工程 8.12.1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防水层

1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防水层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防水层材料之间应具有相容性,并应至少有不低于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使用年限的寿命,具有适应动荷载及混凝土桥面开裂时不损坏的性能。

2)混凝土与防水层的黏结面应坚实、平整、清洁、干燥,无垃圾、尘土、油污与浮浆,表面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3)应按设计要求的工艺施工,施工环境条件应满足防水材料的要求。预计涂料表面在干燥前会下雨,则不应施工。施工过程中,严禁踩踏未干的防水层。防水层养护结束后、桥面铺装完成前,行驶车辆不得在其上急转弯或紧急制动。

4)防水层与泄水孔、护栏、路缘石等衔接处的防水构造应满足设计要求。

5)卷材、胎体长度及宽度方向的搭接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得出现横向通缝。

防水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现定值或允许偏差 1? 防水涂层 厚度(mm) 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平均厚度≥设计厚度,85%检查点的厚度≥设计厚度,最小厚度≥80%设计厚度 用量(kg/㎡) 2? 3 防水层黏结强度(MPa) 混凝土黏结面含水率 满足设计要求 在合格标准内 满足设计要求 按施工段涂敷面积计算 按附录N检查 含水率测定仪;当施工段不大于1000㎡时,每施工段测5处,每处测3次,取均值;超过1000㎡时,每增加1000㎡增加处 测厚仪;每施工段10处,每处测3点 检查方法和频率 3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陶水层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涂层防水应无漏涂、气泡、脱皮、胎体外露。

25

2)卷材防水应无空鼓、翘边、褶皱。

3)防水层与泄水孔进水口、伸缩装置、护栏、路缘石衔接出应无渗漏。 8.12.2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铺装

1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铺装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水泥混凝土桥面应符合本标准第7.2.1条的规定,沥青混凝土桥面应符合本标准第7.3.1条的规定。

2)桥面泄水孔进水口附近的铺装应有利于桥面积水和渗入水的排除,泄水孔数量不得少于设计要求。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 1? 2 混凝土强度(MPa) 厚度(mm) 在合格标准内 +10,-5 按附录D检查 水准仪:以同桥面板产生相同挠度变形的点为基准点,测量桥面铺装施工前后相对高差:长度不大于100m每车道测3处,每增加100m每车道增加2处 3 平整度 σ(mm) IRI(m/km) 最大间隙h(mm) 4 横坡(%) 土0.15 水准仪:长度不大于200m时测5个断面,每增加100m增加1个断面 5 抗滑构造深度(mm) 0.7-1.1 铺砂法:长度不大于200m时测5处,每增加100m增加1处 ≤1.32 ≤2.2 ≤3 3m直尺:半幅车道板带每200m测2处×5尺 平整度仪:全桥每车道连续检测,每100m计算σ、IRI 检查方法和频率 注:1.表中σ为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差;IRI为国际平整度指数;h为3m直尺与面层的最大间隙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 1? 压实度 ≥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6%(*98%) ≥最大理论密度的92%(*94%) ≥试验段密度的98%(*99%) 2 厚度(mm) +10,-5 水准仪:以同桥面板产生相同挠度变形的 点为基准点,测量桥面铺装施工前后相对 高差:长度不大于100m每车道测3处每增 加100m每车道增加2处 3 平 整 度 4 最大间隙h(mm) 渗水系数 (mL/min) 5 横坡(%) ±0.3 水准仪:长度不大于200m时测5个断面,每增加100m增加1个断面 6 抗滑构造深度(mm) 满足设计要求 铺砂法:长度不大于200m时测5处,每增加100m增加— SMA σ(mm) IRI(m/km) ≤1.2 ≤2.0 平整度仪:全桥每车道连续检测,每100m 计算σ、IRI 3m直尺:半幅车道板带每200m测2处×5尺 渗水试验仪:每500㎡测1处 按附录B检查,长度不大于200mn时测5点增加100m增加2点 检查方法和频率

26

1处 注:1.表中压实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选用2个标准评定,以合格率低的作为评定结果;其他 等级公路选用1个标准进行评定。带*号者是指SMA路面。

2.表中σ为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差;IRI为国际平整度指数;h为3m直尺与面层的最大间隙。 3.小桥(中桥视情况)可并入路面进行检验。

4.当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与路面相同时,压实度、渗水系数可并入路面进行检验,压实度可 在路面上取芯。 8.12.5支座垫石

1支座垫石和挡应符合下列基本要:

1)施工缝处理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2)支座垫石和挡块与墩台帽或盖梁的连接处混凝土应密实、无裂缝。 支座垫石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轴线偏位(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5 按附录D检查 全站仪、尺量:测支座垫石纵、横方 向,抽查50% 3 4 断面尺寸(mm) 顶面高程(mm) 顶面高差(mm) 垫石边长≤500mm 其他 5 预埋件位置(mm) ≤2 ≤5 尺量:测每件 ±5 ±2 ≤1 尺量:测1个断面,抽查50% 水准仪:测中心及四角 检查方法和频率 注:表中顶面高差允许偏差仅适用于直接安放支座的垫石。

挡块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平面位置(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5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全站仪:抽查30%,测中心线2端 3 断面尺寸及高度 ±10 尺量:抽查30%,每块测1个断面尺寸,2处高度 4 与梁体间隙(mm) ±5 尺量:抽查30%,每块测两侧各1处 3支座垫石和挡块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2)挡块应无大于3mm的连接错台。 8.12.6支座安装

1支座安装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支座的类型、规格和技术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的规定,具有产品合格证,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2)对先安装后灌浆的支座,灌浆材料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灌注密实,不得出现空洞、缝隙。 3)支座上下各部件纵轴线应对正。当安装时温度与设计要求不同时,应通过计算设置支座顺桥向预偏量。

4)支座不得发生偏歪、不均匀受力和脱空现象。滑动面上的四氟滑板和不锈钢板不得有划痕、

27

碰伤等,位置正确,安装前应涂上硅脂油。

5)支座与桥梁上、下部的连接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6)支座钢构件及连接件表面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处理。

支座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检查项目 支座中心横桥向偏位(mm) 支座中心顺桥向偏位(mm) 支座高程(mm) 支座四角高差(mm) 承压力≤5000KN 承压力>5000KN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2 ≤5 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5 ≤1 ≤2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测每支座 尺量:测每支座 水准仪:测每支座中心线 水准仪:测每支座 注 :对直接安放于垫石上旳支座,表中项次4不检查。 3座安装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座表面应无污损及灰尘,支座附近无建筑垃圾和其他杂物。 2)支座防护层应无划伤、剥落。 3)防尘罩应无缺失、无损坏。 8.12.7伸缩装置安装

1伸缩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伸缩装置种类、规格及技术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具有产品合格证,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2)伸缩装置两侧混凝土的类型和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预埋锚固钢筋定位准确、无缺失。 3)伸缩装置处不得积水。

伸缩装置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检查项目 长度(mm) 缝宽(mm) 与桥面高差(mm) 纵坡(%) 一般 大型 5 横向平整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2 ±0.5 ±0.2 ≤3 3m直尺:每道顺长度方向检查伸缩装置及锚固混凝土各2尺 6 7? 焊缝尺寸 焊缝探伤 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按焊缝质量二级 量规:检查全部,每条焊缝检查2处 超声法:检查全部 尺量:测每道 尺量:每道每2m测1处 尺量:伸缩装置两侧各测5处 水准仪:每道测5处 检查方法和率 注:1.项次2应按安装时气温折算。

2.项次6、7应为工地焊缝。

3伸缩装置安装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伸缩装置无渗漏、变形、开裂。

2)伸缩缝及伸缩装置中无阻塞活动的杂物。

3)焊缝无裂纹、焊瘤、夹渣、未焊透、电弧擦伤。

4)锚固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8.12.8混凝土小型构件预制

1混凝土小型构件预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连接粗糙面的质量和键槽的数量、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2)构件上的预埋件、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28

混凝士小型构件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m) 断面尺寸(mm) 长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5 +5, -10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测2个断面 尺量:测中线处 抽查构件总数的30% 3混凝土小、型构预制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2)应无建筑垃圾、杂物和临时预埋件。 3)梁段接缝胶结材料不得存在脱落和开裂。 13桥头搭板

1桥头搭板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桥头搭板下的地基及垫层或路面基层强度和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桥头搭板与桥台的连接应满足设计要求。

桥头搭板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枕梁尺寸(mm) 高、宽 长 3 板尺寸(mm) 长、宽 厚 4 顶面高程(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20 ±30 ±30 ±10 ±5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每梁测2个断面 尺量:测每梁中心线处 尺量:各测2处 尺量:测4处 水准仪:测四角及心附近5处 3桥头搭板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2)搭板接缝充填应无空洞、虚填。 8.12.14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护

1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护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防护涂层应与浇筑混凝土时所用的脱模剂相容,表面防护施工应在验收合格、龄期28d或设计要求的龄期进行。

2)混凝土构件表层应坚固、清洁,无灰尘、油迹、霉点、盐类析出物等污物和松散附着物,含水率应满足涂层材料的要求。

3)施工环境条件应满足涂层材料的要求,按设计要求的涂装道数和涂膜厚度进行施工,上道涂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涂层施工。

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1 检查项目 涂层干膜厚度(μ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平均厚度≥设十厚度,80%点的厚度≥设计厚度,最小厚度≥80%设计厚度 检查方法和频率 测厚仪:每100㎡测10点,且不少于10点,7d后检查 2 涂层附着力(MPa) 设计要求满足,设计未要求时≥1.5 附着力测试仪:每200㎡抽检3处,且不少于3处 3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护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构件表面应无漏涂、剥落、起泡和裂纹。

29

2)针孔、流挂、橘皮、起皱的最大面积应不大于2500m㎡,在任何1㎡范围内不得多于2块。 2涵洞总体

9.2.1涵洞总体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完成全部施工项目。 2各结构构件应无异常变形。

3各接缝、沉降缝位置应正确,填缝应无空鼓、开裂、漏水现象。对预制构件,其接缝应与沉降缝在同一平面内。

9.2.3涵洞总体外观质量应合下列规定:

1涵洞内不得遗留建筑量圾、杂物,进出口、洞同身、与的槽有接处无阻水 2锥坡不得出现墙陷矿亏坡。

涵洞总体实测项目

项次 1 检查项目 轴线偏位(mm) 明涵 暗涵 2 流水面高程(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20 ≤50 ±20 水准仪:测洞口、中点和其他四分点附近5处 3 4 5 涵底铺砌厚度(mm) 长度(mm) 跨径或内径(mm) 波形钢管涵 其他 6 净高(mm) 明涵 暗涵 +40, -10 +100, -50 ±2%D ±30 ≥设计值-20 ≥设计值-50 尺量:测洞口及中心共3处 尺量:测5处 尺量:测中心线处 尺量:测5处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全站仪:测中心线5处 注:1.D为管涵直径,计算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时以mm计。 2.实际工程未涉及的项目不检查。 9.3涵台

3.1涵台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地基承载力及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设计计要求。 2沉降缝应竖直、贯通,填缝密实、饱满。

3砌块应错缝、坐浆挤紧,砌块间嵌缝料和砂浆饱满。 4勾缝砂浆强度不小于砌筑砂浆强度。

涵台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或砂浆强度(MPa) 断面尺寸(mm) 片石砌体 混凝土 3 4 竖直度(mm) 顶面高程(mm) 规定值或允许值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20 ±15 ≤0.3%H ±10 铅垂法:测3个断面 水准仪:测5处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或附录F检查 尺量:测3个断面 注:H为台高,计算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时于以mm计。

9.3.3涵台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表面不应存在本标准附录P所列限制缺陷。

2砌缝开裂、勾缝不密实和脱落的累计换算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1.5%,单个换算面积不应大于0.04㎡,且不应存在宽度超过0.5mm、长度大于砌块尺寸的非受力砌缝裂隙。换算面积应按缺陷缝长度乘以0.1m计算。

30

3砌缝应无空洞、宽缝、大堆砂浆填隙和假缝。 9.4.1混凝土涵管安装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涵管与管座、垫层或地基紧密贴合,垫稳坐实。 2接缝、沉降缝填料应嵌填密实,表面平整。 3不得安装破损的涵管。

4管座沉降缝应与涵管接头平齐,无错位现象。 5每节涵管底坡度均不得出现反坡。

6防渗漏的倒虹吸涵管应做渗漏试验,渗漏量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9.4.3混凝土涵管安装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涵管线形不应出现反复弯折。

2接缝不得出现脱落、间断、空鼓及宽度超过0.5mm的裂缝。

混凝土涵管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检查项目 管座或垫层混凝土强度 管座或垫层宽度、厚度 相邻管节底面错台(mm) 管径>1m ≤5 管径≤1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设计值 ≤3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测5个断面 尺量:测5个接头最大值 9.5盖板安装 9.5.1盖板安装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盖板、涵台及支承面应检验合格。 2盖板与支承面应密贴。

3板与板之间接缝填充材料的品种和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填充密实。 4接缝应与沉降缝在同一平面内。

盖板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支撑中心偏位(mm) 相邻板最大高差(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0 ≤10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每孔抽查3块板 尺量:抽查20%,且不少于6块板,测相邻板高差最大处 9.5.3盖板安装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填缝不得出现脱落及超过0.5mm的裂缝。 2吊装孔应填塞密实。 9.10一字墙和八墙

9.10.1一字墙利八墙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地基承载力及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设计计要求。 2沉降缝应竖直、贯通,填缝密实、饱满。

3砌块应错缝、坐浆挤紧,砌块间嵌缝料和砂浆饱满。 4勾缝砂浆强度不小于砌筑砂浆强度。

一字墙和八字墙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检查项目 混凝土或砂浆强度(MPa) 平面位置(mm) 顶面位置(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50 ±20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或附录F检查 全站仪:测墙顶内边线3点 水准仪:测3处

31

4 5? 坡度(%) 断面尺寸(mm) ≤0.5 ≥设计值 铅锤法:长度方向测3处 尺量:测2个断面 结构物台背回填 1. 基本要求 (1)桥头、涵侧填筑前,须先进行原地基碾压及灰土挤密桩原地基处理,再分层填筑,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30cm,压实度不小于96%,从原地基向上每填筑1.2m,采用36KJ高速液压夯进行补强压实。

(2)涵洞施工完成后,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5%时,方可进行涵侧回填。

(3)涵侧及桥头两侧锥坡须对称填筑,以防止涵洞及桥台单向受力,造成位移。

(4)桥头、涵侧回填区外路基如先于回填作业时,须严格控制桥头、涵侧回填范围、撒线控制,并分层预留台阶。挡土墙背回填须在每层砼墙体完成浇筑拆模后,及时跟进。 (5)路床以下回填材料均采用5%石灰土。

(6)分层碾压须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小型夯实机具与重型振动压路机结合的方式,每层铺料整平后,先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小型夯实机具对重型振动压路机作业死角压实处理,表面无明显夯痕后,重型压路机振动碾压。

(7)重型振动压路机作业时由专人指挥,避免对砼构件造成损害。 (8)挡土墙墙背回填尽量与该段路基填筑作业保持同步。 2、桥头涵侧填筑

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的不均匀沉降,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桥梁、涵台背两侧路基采用5%石灰土填筑路桥过渡段,桥头过渡段底部长度按2H+10m控制(H为台背路基填土高度),涵侧过渡段底部长度按2H+3m控制。挖方段桥台后填筑C20片石混凝土桥台两侧填筑5%石灰土,与碎落台顺接。

(1)计算确定每层填料用量控制备料,石灰土须在取土场完成拌和,工地试验室现场制灰剂量、含水率、拌和均匀性。

(2)人工配合机械摊铺、整平后,须按工艺试验要求,确定控制层厚度对应小型机具、重型压路机的碾实遍数。

(3)每分层填筑1.2m时须用36KJ高速液压夯补强处理。液压夯夯点采用梅花形布置,夯点中心间距按小于1.5m控制。夯击前须在经整平、压实的填筑层表面放样、定位夯点,开始第一遍夯击,每夯点以最后3击的累计夯沉量不大于15mm为准控制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次数。第1遍夯击完成后,在其每3个夯点形成的三角形中心设置1处夯击点,进行补强夯击。 (4)暗涵涵顶50cm范围内严格控制分层厚度,禁止重型压路机强振碾压。

(5)桥头涵侧填筑压实度按不小于96%控制。每层表面应适当设置横纵坡,及时碾压,确保不积水。

(6)为确保台背回填及锥坡填土压实效果,便于机械作业,填方路段台背回填、锥护坡填筑、台前土方填筑应与路基填筑分层同步进行,满填满压。肋板式桥台填筑台背时,肋板两侧应对称填筑碾压,肋板台台帽必须在桥头路基填筑完成后进行浇筑施工。为便于台背路基填筑施工,立柱式桥台应采取先填后钻的方法进行施工,台帽必须在桥头路基填筑完成后进行浇筑施工。(7)当桥梁的施工工序采用先填筑路基后施工桥台时,压实路基必须留台阶:当施工顺序采用先施工构造物后填筑路基时,对于大型机具难以压实的地方,应采用小型的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薄层碾压。对涵顶50cm以内填料尽量采用轻型静载压路机压实,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标准。 路面工程

透层和粘层的施工基本要求

(1)下面层与基层之间必须洒布透层油,透层采用PA-2型高渗透阴离子乳化沥青;沥青面层之

32

间及护肩、路缘石与沥青混凝土接触面之间必须洒布粘层油,粘层采用PCR型快裂洒布型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

(2)透层洒布前须采用带钢丝刷的强力清扫车对洒布基面强力清扫,以消除上基层表面“镜面现象”。粘层洒布前须采用带硬质纤维刷的强力清扫车对沥青混合料下面层、中面层表面强力清扫,以清除表面泥浆等杂物,加强沥青混合料层间粘结。

3)强力清扫车清扫过后须用大功率鼓风机彻底将微尘清除,基层表面须采用高压水枪冲洗,以利透层乳化沥青充分下渗。粘层洒布基面视其表面洁净程度决定是否采取高压水枪冲洗。 (4)喷洒作业采取等宽洒布,以保证洒布均匀性。洒布前,须选取300长路段作为试验段,并根据洒布车最大喷洒宽度、设计洒布宽度及幅间重叠宽度确定单幅洒布宽度及其他各项控制参数。 (5)洒布时,须定速行驶、定压力喷洒,以保证洒布均匀,洒布量符合要求。 (6)刮风、下雨、环境气温低于10℃时,禁止乳化沥青洒布。

(7)乳化沥青洒布、破乳、表面水分完全挥发后,下道工序须及时跟进,以防止表面尘土污染。

透层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PA-2) 检查项目 破乳速度 粒子电荷 筛上残留物(1.18mm)% 粘度 标准粘度C25.3(s) 恩格拉粘度E25 与粗集料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 蒸发残留物性质 残留物含量(%)不小于 针入度(0.1mm)(25℃) 延度(15℃) 溶解度(三氯乙烯)(%) 储存稳定性(%) 1天 5天 技术要求 慢裂 阴离子(-) ≤0.1 8-20 1-6 2/3 50 50-300 ≥40 ≥97.5 ≤1 ≤5 第一批检测,有怀疑时检测 每车进场后检测 检验频率 第一批检测,有怀疑时检测 黏层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破乳速度 粒子电荷 筛上残留物(1.18mm)% 粘度 标准粘度C25.3(s) 恩格拉粘度E25 与粗集料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 蒸发残留物性质 残留物含量(%)不小于 针入度(0.1mm)(25℃) 延度(15℃) 软化点(℃) 溶解度(三氯乙烯)(%) 储存稳定性(%) 1天 技术要求 快裂 阳离子(+) ≤0.1 8-25 1-10 2/3 50 40-120 ≥50 ≥20 ≥97.5 ≤1 第一批检测,有怀疑时检测 检验频率 第一批检测,有怀疑时检测 每车进场后检测 7.3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

7.3.1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33

1基层质量应符合规范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表面应干燥、清洁、无浮土。

2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拌和的加热温度。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无花白、无粗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

3应按规定要求控制碾压工艺,严格控制摊铺和碾压温度。

7.3.3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裂缝、松散、推挤、碾压轮迹、油丁、泛油、离析的累计长度不得超过50m。 2搭接处烫缝应无枯焦。 3路面应无积水。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 1△ 压实度(%) ≥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6%(*98%) ≥最大理论密度的92%(*94%) ≥试验段密度98%(*99%) 2 平整度 σ(mm) IRI(m/km) 最大间隙h(mm) 3 4 弯沉值(0.01mm) 渗水系数(mL/min) SMA路面 其他沥青混凝土路面 5 摩擦系数 满足设计要求 摆式仪:每200m测1处横向力系数测定车:全线连续检测,按附录L评定 6 7? 厚度(mm) 8 9 10 宽度(mm) 11 12 13 14 构造深度 代表值 合格值 满足设计要求 总厚度:-5%H;上面层:-10%h 总厚度:-10%H;上面层:-20%h 20 ±15 ±20 不小于设计要求 ±0.3 满足生产配合要求 满足生产配合要求 满足生产配合要求 水准仪:每200m测2个断面 T0725,每台班1次 T0722、T0721、T0735,每台班1次 T0709,每台班1次 全站仪:每200m测2点 水准仪:每200m测2个断面 尺量:每200m测4个断面 铺砂法:每200m测1处 按附录H检查,每200m测1处 ≤1.2 ≤2.0 - 不大于设计验收弯沉值 ≤120 ≤200 按附录B检查,每200m测1点。核子(无核)密度仪每200m测1处,每处5点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检测,按每100m计算σ、IRI 3m直尺:每200m测2处×5尺 按附录J检查 渗水试验仪:每200m测1处 检查方法和频率 中线平面偏位(mm) 纵断高程(mm) 有侧石 无侧石 横坡(%) 矿料级配 马歇尔稳定度 注:①表内压实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选用2个标准评定,以合格率低的作为评定结果;其公路选用1个标准进行评定。带*号者是指SMA路面。

②表列沥青层厚度仅规定负允许偏差。H为沥青层总厚度,h为沥青上面层厚度;其他公路厚度代表值和合格值允许偏差按总厚度计,当H≤60mm时,允许偏差分别为-5mm和-10mm;当H>60mm时,允许偏差分别为-8%H和-15%H 7.7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

7.7.1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34

1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石灰应充分消解,矿渣应分解稳定,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2路拌深度应达到层底。

3石灰类材料应处于最佳含水率状态下碾压,水泥类材料碾压终了的时间不应超过水泥的终凝时间。

4碾压检查合格后立即覆盖或洒水养护,养护期应符合规范规定。 7..3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应无松散、无坑注洼、无碾压轮迹。

2表面连续离析不得超过10m,累计离析不得超过50m。 逢宽均匀,勾缝密实,线条直顺

3槽底基础和后背填料应夯打密实。

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 基层 1? 压实度(%) 代表值 极值 2 平整度(mm) ≥98 ≥94 ≤8 底基层 ≥96 ≥92 ≤12 3m直尺:每200m测2处×5尺 3 4 5?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mm) 代表值 合格值 6 7? 横坡(%) 强度(MPa) -8 -10 ±0.3 满足设计要求 +5, -10 +5, -15 水准仪:每200m测2个断面 尺量:每200m测4点 -10 -25 水准仪:每200m测2个断面 按附录G检查 按附录H检查,每200m测2点 按附录B检查,每200m测2点 检查方法和频率 满足设计要求 7.10.1 路缘石铺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 水泥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 安装应砌筑稳固顶面平整,缝宽均匀勾缝密实,线条直顺。 3. 槽底基础和后背填料应夯打密实。

路缘石铺设实测项目

项次 1 2 预制 铺设 检查项目 直顺度(mm) 相邻两块高差(mm) 相邻两块缝宽(mm) 宽度(mm) 3 顶面高程(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5 3 ±3 ±5 ±10 检查方法和频率 20m拉线尺量:每200m测4处 水平尺:每200m测4处 尺量:每200m测4点 尺量:每200m测4点 水准仪:每200m测4点 7.10.3路缘石铺设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缘石不应破损。 2平缘石不应阻水。 7.11路肩

7.11.1路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路肩表面应平整密实,无积水。 2肩线应直顺,曲线圆滑

35

路肩实测项目

项目 1 检查项目 压实度(%)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不小于设计值,设计未规定时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B检查,每200m测1点 2 平整度(mm) 土路肩 硬路肩 3 横坡(%) 4 宽度(mm) 7.11.3路肩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肩应无阻水、无杂物。

不小于90% ≤20 3m直尺:每200m测2处×5尺 ≤10 ±1.0 水准仪:每200m测2个断面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mei200m测2点 36

路肩实测项目

项目 1 检查项目 压实度(%)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不小于设计值,设计未规定时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B检查,每200m测1点 2 平整度(mm) 土路肩 硬路肩 3 横坡(%) 4 宽度(mm) 7.11.3路肩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肩应无阻水、无杂物。

不小于90% ≤20 3m直尺:每200m测2处×5尺 ≤10 ±1.0 水准仪:每200m测2个断面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mei200m测2点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0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