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学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Microsoft Word 文档

更新时间:2023-07-21 07: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语文小组学习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涿鹿镇白塔寺中学 许冬梅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体 课堂教学 自主性 能动性 创造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但在三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对“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

1.教学设计充其量停留在课前预案上,即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一些教师备课为备课而备课,为检查而备课。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同行中复制一个或上网下载一个了事,还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有了教案,上课照搬,全然不顾学生的感觉,从来不对具体学情作具体分析,或圈养,或放养,课堂教学中不作中设计,课后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后设计。

2.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用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做题目,逐题交流,出示答案,整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出示问题和答案。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

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一任学生自由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只站在课堂一角,以示这是我的课,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他(她)始终不融入其中,更不可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3.对课堂氛围理解片面,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对个性化阅读理解有失偏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强调个性化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然而,是不是作品中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是不是对肤浅的层面化的问题解答要作一味的无原则的肯定

呢?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很遗憾地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虽能想到一些东西,发现一些问题,但由于表达不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可惜教师没有抓住这种契机,尽到指导学生精练地、规范地解答的责任,点石成金,只是一味作廉价的肯定、鼓励,表面看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实际上正是这“伪主体”的凸现,使学生迷失了方向。课堂上,我们允许分歧的存在,反对给学生标准答案,但必须达成一个临时性的共识,当然它比标准答案要宽泛。

5.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实际操

作中我们更多见的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往往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草草收场,由几位优等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在这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许多教师把合作教学单一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合作,不论有否必要,是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效果如何,都能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因此,如何巧妙地安排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互动?如何深入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又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上种种,笔者以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充分发掘非智力心理因素,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著名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赞可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等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应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方式,并能够独立交流,教师应予以尊重、信任、指导,让其自己“自由”发展,教师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

2.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

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中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3. 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4.培养自主能力,养成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

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5.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z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