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目录》

更新时间:2024-06-02 1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十三种新近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05年5月底6月初隆重推出“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干、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

1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第一分册《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 康乐、彭明辉主编

(一) 反思与前瞻

1. 余英时,〈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回顾与展望〉,《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1-29,约18,000字。

2. 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6(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263-285,约22,500字。

3. 陈弱水,〈传统中国史研究与台湾史的未来〉,《当代》,111(台北,1995.07): 104-113,约8,000字。

4. 林正珍,〈台湾五十年来「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汉学研究通讯》,20.4=80(台北,2001.11): 6-17,约14,000字。

5. 王泛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学》,14.4(台北,2003.12): 177-194,约12,000字。

6. 王明珂,〈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新史学》,4.2(台北,1993.06): 95-120,约18,200字。

(二) 方法与方法论

1.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绪论》,《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5),1-20,约13,000字。

2

2. 刘子健,〈史学的方法、技术和危机〉,《新史学》,1(台北,1990.03): 79-9 5,约12,750字。

3. 李弘祺,〈试论思想史的历史研究〉,收入:杜维运、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431-468;约20,000字。 4. 张玉法,〈心理学在历史研究上的应用〉,《历史学的新领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95-134,约24,000字。

5. 古伟瀛,〈历史量化的反思〉,《新史学》,2.2(台北,1991.06): 109-122,约8,400字。

6. 蔡彦仁,〈中国宗教研究──定义、范畴与方法学刍议〉,《新史学》,5.4(台北,1994.12): 125-139,约12,500字。

7. 杜正胜,〈历史研究的课题与方法──特就宗教史的研究论〉,收入:杜维运、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517-534;约12,000字。

8. 刘翠溶,〈近二十几年来欧美历史人口学之发展──兼论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学〉,收入:杜维运、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555-576,约14,000字。。

9. 彭明辉,〈五四史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意识〉,《台湾史学的中国缠结》(台北:麦田出版,2002),1-65,约39,000字。

10. 黄俊杰,〈战后台湾关于史学方法论的研究(1950-1980)〉,《战后台湾的教育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29-99,约42,000字。

(三) 历史解释

1. 沈刚伯,〈史学与世变〉,《史学与世变》(台北:水牛图书公司,1989),1-14,约8,400字。

2. 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3(台北,1962): 351-370,约12,500字。

3. 逯耀东,〈经史分途与史学评论的萌芽〉,《大陆杂志》,71.6 (1985.12): 1-7,约9,000字。

3

4. 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7),339-382,约32,000字。

5. 陶晋生,〈边疆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边疆史研究集──宋金时期》(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1-15,约11,300字。

6. 汪荣祖,〈西方史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解与误解〉,《史学九章》(台北:麦田出版,2002),135-161,约15,000字。

第二分册《制度与国家》 黄清连主编

1. 廖伯源,〈秦汉朝廷之论议制度〉,《秦汉史论丛》,台北:五南,2003,页155-200。(约25, 000字)

2. 劳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3,37。(约40000字)???年代???

3. 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学博士的出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4:4,1983,(字数待查)。

4. 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1953),页1-68。(约65000字)

5. 黄清连,〈唐代的文官考课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2分,1984年。页139-200,约60,000字。

6. 戴炎辉,〈论唐律上身分与罪刑的关系〉,《台大社会科学论丛》11(1961),页1-39,约38,000字。

7. 姚从吾,〈说辽朝契丹人的世选制度〉,《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6(1954),页91-135,约44,000字。

8. 黄宽重,〈福建左翼军──南宋地方军演变的个案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约44000字)

9. 萧启庆,〈元代的宿卫制度〉,《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4(1973),页

4

43-95,约36,000字。

10. 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军役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页1-53。(约50000字)

第三分册《政治与权力》 王健文主编

1.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5:1,1984,约17000字。

2.杜正胜,〈「编户齐民论」的剖析〉,《清华学报》新24卷2期,1994,约26000字。

3.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九州岛学刊》。收入: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约68000字。

4.王健文,2000,〈学术与政治之间:试论秦皇汉武思想政策的历史意义〉,《清华学报》新30卷第3期,2000年9月(实际出版日期:2001年11月)。约43000字。

5.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1964,约18000字。

6.张嘉凤,黄一农,〈天文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以汉相翟方进自杀为例〉,《清华学报》新20卷2期,1990,约13000字。

7. 傅乐成,〈荆州与六朝政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4,1952,约16000字。 8. 康乐,〈从西郊到南郊──拓跋魏的国家祭典与孝文帝的「礼制改革」〉,《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页141-168。收入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约30000字。

9. 毛汉光,〈五朝军权转移及其对政局之影响〉《清华学报》,新8卷1/2期,1970,约35000字。

5

10. 张荣芳,〈牛李党争中史官与史学的论争〉,《中西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约29000字。???年代???

11.甘怀真,〈「旧君」的经典诠释──汉唐间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 新史学》13:2,2002-6。约35000字。

12.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阴影下的孝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7:3,1986,约37000字。

13.林丽月,〈「击内」抑或「调和」?-试论东林领袖的制宦策略〉,《师大历史学报》,第14期(1986.06),页35-56,约20000字。

第四分册《思想与学术》 陈弱水、王泛森主编

1. 黄俊杰,〈孟子后学对身心关系的看法: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为中心〉,氏着,《孟学思想史论》第一卷(台北市:东大图书,1991),页69-89。(约20,000字)

2. 戴君仁,〈董仲舒不说五行考〉,《戴静山先生全集》第二册(台北:戴顾志鹓,1980),总页929-944。(约12,000字)

3. 林丽真,〈论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40(1993年6月),页25-52。(约20,000字)

4. 罗联添,〈论唐代古文运动〉,氏着,《唐代文学论集》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89),页3-32。(约17,000字)。

5. 陈弱水,〈柳宗元与中唐儒家复兴〉,《新史学》5:1(1994年3月),页1-48。(约35,000字)

6. 陈芳明,〈宋代正统论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从史学史的观点试探宋代史学之一〉,《食货月刊》复刊1:8(1971),页16-28。(约17,000字)

7. 张元,〈马端临对胡寅史论的看法〉,《宋史研究集》22(台北市: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委员会,1992),页329-359。(约25,000字)

8. 朱鸿林,〈《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与王阳明从祀争议的意义〉,杨联升等编,《国史释论》下册(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页567-581。(约19,152字)

6

9. 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郝延平等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页3-52。(约58,112字)

10. 王泛森,〈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年7月),页679-712。(约35,805字)

11. 黄进兴,〈清初政权意识型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页87-124。(约28,800字) 12. 杜维运,〈清干嘉时代之历史考据学〉,氏着,《清代史学与史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页271-315。(约23,520字)

13. 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香港《二十一世纪》,4月号(1994年),页29-39(约12,000字)

14. 林毓生,〈鲁迅思想的特质及其政治观的困境〉,《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页235-275。

第五分册《社会变迁》 邢义田、林丽月主编

1.杜正胜,〈从村落到国家〉,《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1992)页99-132。约30000字。

2.许倬云,〈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史语所集刊》34(1963),页559-587。约28000字。

3.陈盘,〈春秋列国风俗考论别录〉,《旧学旧史说丛(下)》,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页545-602,约35,568字。

4.严耕望,〈战国时代列国民风与生计--兼论秦统一天下之背景〉,《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1991,页95-112,约14,700字。

5.刘增贵,〈汉魏士人同乡关系考论〉,《大陆杂志》84:1 (1992),页14-24、84:2(1992),页281-296。约40000字。

6.萧璠,〈东魏北齐内部的胡汉问题及其背景〉,《食货月刊》 6:8(1976),页

7

1-19。约15000字。

7.康乐,〈孝道与北魏政治〉,《中研院史语所集刊》64:1(1993),页51-87。约36000字。

8.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汉唐史论集》,《大陆杂志》25:8(1962),页209-226。约12200字。

9.黄宽重,〈割据势力、经济利益与政法抉择——宋、金、蒙政局变动下的李全、李璮父子〉,《台大历史系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6),页87-106,约20,000字。

10.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东方文化》11卷1期(1978)。约4300字。

11.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1989)。约30000字。

12.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额问题的一些考察〉,《师大历史学报》20期(1992.06),43-73。约33000字。

13.陈国栋,〈哭庙与儒服:明末清初生员层的社会性动作〉,《新史学》3:1(1992.03),页69-94。约9600字。

14.巫仁恕,〈明清城市民变的集体行动模式及其影响〉,《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时五岁祝寿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页229-258。约18000字。

15.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近代中国城市手艺工人集体行动之分析〉,《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6)。页411-429。约11000字。

16.吕芳上,〈另一种伪组织:抗战时期的家庭与婚姻问题〉,《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3期(1995.08),页97-121。约13000字。

第六分册《经济脉动》 陈国栋、罗彤华主编

1. 陈良佐,〈从春秋到两汉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兼论《管子‧轻重》

8

著作年代〉,《新史学》,2:1 (1991), 页1-49。共49页。约38,000字。 2. 许倬云,〈汉代的精耕农作与市场经济〉,原载《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收入许倬云,《求古篇》(台北:联经,1982),页543-559。共17页。约15,000字。

3. 刘淑芬,〈三至六世纪浙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史语所集刊》58:3 (1987)。收入《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北:学生,1992),页195-253。共59页。约40,000字

4. 严耕望,〈天宝荔枝道考〉,《大陆杂志》57:1(1978)。收入《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史语所专刊83,1986),页1029-1037。共9页。约7,400字。

5. 赵冈,〈唐代西州的布价-从物价看古代中国的棉纺织业〉,《幼狮月刊》46:6 (1977),页5-6。共2页。约3,900字。

6. 罗彤华,〈唐代和籴问题试论〉,《新史学》15:1 (2004),页45-92。共48页。约34,000字。

7. 梁庚尧,〈南宋的社仓〉,《史学评论》4 (1982)。收入《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台北:允晨文化,1997),页427-473。共47页。约26,000字。 8. 王德毅,〈李椿年与南宋土地经界〉,《食货月刊》复刊 2:5(1972),页20-39。收入《宋史研究集》(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 7。共20页。约26,000字。 9. 赵雅书,〈宋代以丝织品作为赋税的收入与支出情形〉,《台大历史学报》10,11(1984),页139-170。又收入《宋史研究集》(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94)17。约36,000字。

10. 萧启庆,<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食货月刊》,复刊1:12 (1972年3月),页609-619,共11页。约14,000字。

11. 林丽月,〈《蒹葭堂稿》与陆楫「反禁奢」思想之传衍〉,中国明代研究学会主编,《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页**-**。共**页。约26,000字。

12. 徐泓,<明代中期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2 (1975),页139-164,共26页。约33,000字。

13. 张彬村,<美洲白银与妇女贞节:1603年马尼拉大屠杀的前因后果>,收

9

入朱德兰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 》第八辑(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2),页295-326。共32页。约25,000字。

14. 刘翠溶,〈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经济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8:1 (1980),页1-31。共31页。约29,000字。

15. 陈国栋,〈论清代中叶广东行商经营不善的原因〉,《新史学》(台北:新史学杂志社),1:4 (1990),页1-40。共40页。约32,000字。

16. 王业键、陈仁义、周昭宏合着,〈十八世纪东南沿海米价市场的整合性分析〉,《经济论文丛刊》(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30:2 (2002),页151-173。共23页。约25,000字。

第七分册《城市与乡村》 梁庚尧、刘淑芬主编

1.许倬云,〈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约24,000字。

2.邢义田,〈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汉学研究》1:2(1983),约24,000字。

3.刘淑芬,〈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新史学》5:4(1994),约35,000字。 4.罗彤华,〈唐代的伍保制〉,《新史学》8:3(1997),约34,000字。

5.梁庚尧,〈南宋官户与士人的城居〉,《新史学》1:2(1990),约29,000字。 6.黄繁光,〈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实况──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考察中心〉,《淡江史学》12(2001),约35,000字。

7.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与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5:2(2004),页331-377。约39,000字。

8.张彬村,〈十六七世纪中国的一个地权问题──福建省漳州府的一田三主制〉,《食货月刊》复刊14:2(1984),约18,000字。

9.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经济论文》14:2(1986),约40,000字。

10.刘石吉,〈明清时代江西墟市与市镇的发展〉《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会议论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z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