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栽培讲义(农学09级修改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4 1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章 花生 (Peanut)

第一节 概述

一、 发展花生生产的意义

花生又称落花生、长生果、土豆、番豆等。是我国四大食用油料作物之一(我国四大食用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芝麻)。

花生仁脂肪含量50%~58%,蛋白质含量约30%,还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其中VE最多,其次是VC,再次是VB1、VB2和VB6,但不含VD),所以,花生仁是食品工业和油脂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

花生油品质良好,营养丰富,气味清香,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据测定,花生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左右,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含量33.3%~61.3%,亚油酸18.5%~47.5%,但不含亚麻酸),酸值也较低(4以下),是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优质食用植物油。我国的华北、东南沿海和一些大城市居民偏好花生油,目前,我国花生油年产量230万吨左右,供给缺口达60万吨以上(2008年)。花生油除供食用外,工业上还可作乳化剂、油漆、润滑油(机)和甘油原料。医药上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花生榨油后的饼粕,南方各省(区)称它为花生麸,其蛋白质含量高达50%左右,还含有7%左右的脂肪和24%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可加工成食品或饲养牲畜的精饲料。同时,花生麸还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据测定,花生麸含有机质85.6%,含氮7.56%,含P2O5 1.37%,含K2O 1.5%,作有机肥使用,100kg的花生麸相当于16.4kg的尿素,9.7kg的过磷酸钙和3kg的硫酸钾。

1

花生茎叶干物质中含蛋白质12%~14%,脂肪2%,含氮约4.5%,含P2O5

约0.8%,含K2O约0.23%,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所以花生茎叶不但是优质的饲料,而且也是优质的绿肥。

花生根系有根瘤菌与其共生,能固定空气中分子态氮,变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固氮酶

N2+8H++8e+nMg.ATP ---------→2NH3+H2+nMg.ADP+n H3PO4

根瘤菌固定的氮素,除少部分供自身利用外,大部分(约占2/3)供花生植株吸收利用。此外,根瘤菌固定的氮素还约有1/3左右残留在土壤里,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花生是一种良好的养地作物。

综上所述,发展花生生产和开发花生的综合加工利用,对改善和丰富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出口创汇,加强农业生产后劲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世界花生的生产概况

花生遍布世界各地,但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亚洲种植面积约占世界花生总面积的55%~60%左右,非洲约占35%~40%,美洲约占5%,欧洲和大洋洲总计不到1%。近20年来,亚洲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而非洲和美洲则呈下降趋势。世界花生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的变化情况如表9-1。

表9-1:世界花生生产概况表

单位:万公顷、kg/hm2、万吨 年份 面积 单产 总产

1950 1139 813 926 1960 1559 820 1278 1970 1929 931 1796 1980 1819 935 1701 2

1990 2014 1156 2328 1999 2454.87 1313 3221.9 2004 1452 2007 1490.3 2460.7 2281.1 3572.3 3485.6 2007年世界上花生种植面积最大是印度(670.0万公顷),种植面积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苏丹、印度尼西亚、缅甸、塞内加而、美国、乍得、加纳,10个国家的种植面积1794.2万公顷,占全世界总面积的78.1%。

2007年花生总产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304.75万吨),总产派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尼日利亚、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阿根廷、越南、苏丹、乍得,前10位生产国总产合计为2981.1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85.5%。

世界花生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单产一直保持6000kg/hm2以上的水平,其次为马来西亚、塞浦路斯,其花生单产水平均在4000kg/hm2以上,但这些国家的花生面积非常小。在花生种植大国中,产量水平较高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和中国,美国2007年单产为3509kg/hm2, 阿根廷为3369kg/hm2, 中国为3302kg/hm2,位居主产国的前三位。《摘自世界农业2009年第2期》 表9-2:世界花生主要生产国生产概况

单位:万公顷、kg/hm2、万吨 国家 全世界 印度 中国 尼日利亚 印度尼西亚 缅甸 美国 越南 阿根廷 巴西 南非 10国合计 占全世界% 2004年 种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国家 1452 967 3004 1020 2065 1233 3427 1744 2499 2255 1790 全世界 印度 中国 尼日利亚 苏丹 印度尼西亚 缅甸 塞内加尔 美国 乍得 加纳 10国合计 占全世界% 2007年 种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2460.7 3572.3 672.0 650.0 472.5 1438.5 288.0 293.7 70.2 145.0 58.0 71.5 56.4 193.3 25.9 45.1 16.8 41.9 9.8 22.1 7.2 12.8 1676.8 2913.9 61.8 81.6 2281.1 3485.6 1490.3 670.0 468.6 223.0 92.0 70.0 66.5 60.7 48.4 48.0 47.0 1794.2 78.7

3

三、我国花生的布局和生产概况 (一)、我国花生的布局

我国花生生产布局特点是:既相当分散,又相对集中。除西藏、宁夏和青海外,我国各地都有花生生产。但主要分布在北纬8~40度、东经100度以东的亚热带与温带地区。据统计,全国种植花生的县(市、区、旗)中,种植面积不到667hm2(1万亩)的占60%以上,而这些县(市、区、旗)的播种面积和总产,还不到全国种植面积和总产的10%,可见我国花生生产布局相当分散。而种植面积667hm2(1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旗)占总数不到40%,但其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90%以上,说明产区相对集中。

花生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分和适宜的生育期,一般年平均气温11℃以上,生育期积温超过2800℃,年降雨量高于500mm的地区,才适宜花生生长。

河南、山东、河北、广东、四川、安徽、江西、湖北、广西、吉林、辽宁、江苏、福建、湖南是我国主要的花生产区。

我国花生区划: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和今后发展趋势,我国花生生产可划分为7个自然区域。

我国7个花生自然区域新旧名称对照表

区域名称(旧) ①北方大花生区 占全国总面积 50%以上 区域名称(新) 黄河流域花生区 占全国总面积 50%以上 ②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 31% ③长江流域春、夏交作区 16% ④云贵高原花生区 ⑥东北早熟花生区

东南沿海花生区 20% 左右 长江流域花生区 15% 左右 云贵高原花生区 2% 左右 黄土高原花生区 0.5% 左右 东北花生区 4% 左右 西北花生区 1% 以下 4

2%左右 1% ⑤黄土高原花生区 0.4% ⑦西北内陆花生区 0.3% (二)、我国花生的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花生主产国之一,“十五”期间(2001~2005),我国花生年种植面积在450~500万公顷之间,总产在1400万吨以上,单产在3000公斤/公顷左右。2007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394.48万公顷,总产1302.75万吨,单产3302公斤/公顷,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总产居世界第一,单产居世界第九位,比世界平均水平(1350kg/hm2)高1倍以上。

2009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150万亩)的省(区)有河南、山东、河北、广东、四川、安徽、湖北、辽宁、广西、江西、吉林、江苏等12个,此外福建、湖南种植面积也接近10万公顷。2009年这14个省(区)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3.30%,总产占全国的95.98%(详见表9-3)。 表9-3近年我国花生生产统计表

省(市、区) 全国 河南 山东 河北 广东 四川 安徽 湖北 辽宁 广西 江西 吉林 单位:万公顷、万吨、公斤/公顷 2007年 2009年 种植面积 总 产 单 产 种植面积 总 产 单 产 394.48 94.78 79.01 39.15 30.25 23.78 17.27 13.78 9.87 13.62 15.21 10.02 1304.75 373.60 325.55 130.68 76.66 50.96 61.76 48.60 25.00 32.04 38.27 22.00 3302 3942 4121 3338 2534 2143 3576 3527 2533 2352 2516 2196 3536 2418 2320 424.58 95.67 80.05 40.99 31.41 25.62 19.45 17.60 14.83 14.52 14.20 12.69 10.16 9.60 9.34 1428.61 384.59 337.09 140.07 80.53 59.00 77.86 57.50 45.07 35.38 36.79 34.99 35.57 23.95 22.73 3365 4020 4211 3417 2563 2303 4004 3267 3039 2436 2592 2758 3502 2494 2434 9.75 33.84 江苏 9.06 21.91 福建 7.38 17.13 湖南 14省区合计 372.75 1257.99 占全国% 94.5 96.4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2009

5

396.13 93.30 1371.12 95.98

2009年种植面积最大和总产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单产最高是山东省。 (三)、广西花生的分布和生产概况

广西是我国主要花生产区之一,属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现称:东南沿海花生区)。花生在广西分布较广,全区各县均有种植,但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的西江及南流江和中部的柳江两岸的丘陵地带。全区以北海市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贺州市,贵港、梧州、来宾和防城港市再次。2007年以前,广西花生种植面积在24万公顷上下浮动,由于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等市甘蔗与花生争地,花生种植面积大小决定于甘蔗与花生的效益比较。2007年以来广西的花生种植面积锐减。广西花生种植面积、总产、单产概况如表9-4。 表9-4广西花生生产概况表

单位:万公顷、万吨、公斤/公顷 项目 1985 1995 20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7 2009 24.37 13.62 14.52 55.13 32.04 35.38 2262 2352 2436 种植面积 17.15 20.84 24.06 23.35 总产 单产 21.95 39.17 49.55 48.09 1280 1879 2059 2060 22.80 23.65 48.14 51.45 2112 2176 广西花生单产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状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9

年广西的单产为2436公斤/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4%(全国单产3365kg/hm2)。

广西花生低产原因分析:

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花生生产条件差:广西主要花生区土壤瘠薄,缺少灌溉条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6

②自然灾害严重:广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和倒春寒发生,常造成严重缺苗;夏旱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春花生的开花和结荚;夏季高温逼熟造成养分积累少,百果重低;秋旱严重影响秋花生产量。

③科学普及工作差,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④栽培技术落后: A、良种普及率低:

B种植密度过稀:仅1.0—1.2万粒/亩; C施肥不足或不施肥

D管理粗放,严重缺苗,草荒严重。 提高广西花生单产的关键技术:

①推广良种,提高种子质量(采用秋植种) ②合理密植:播种密度2.2——2.5万粒/亩

③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氮、磷、钾、钙合理配施。 ④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全苗。 ⑤提倡喷化学除草剂,防治草害。

⑥条件好的地方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和垄(畦)作栽培。 四、我国花生生产和花生栽培科研的成果及展望(自学) (一)、 我国花生生产和花生栽培科研取得的成就 1. 花生单产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花生栽培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单产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7

1949年:1020kg/hm2 (68kg/亩)

1965年:1050 kg/hm2 (70kg/亩),比1949年提高2.94%; 1980年:1514 kg/hm2 (103kg/亩) 比1965年提高44.19%; 1991年:2095 kg/hm2 (139.7kg/亩) 比1980年提高38.38%; 2005年:3076 kg/hm2 (205.1kg/亩) 比1991年提高46.83%; 2009年:3365 kg/hm2 (224.3kg/亩) 比2005年提高9.40%; 2.花生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①早期的花生清棵蹲苗技术解决了花生壮苗问题,一直沿用至今; ②20世纪70年代初,“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经过国内专家论证认为:“花生虽属于C3作物,但其光合效能接近同等条件下玉米等C4作物,而且花多、针多、结实潜力大,只要创造条件,加强栽培管理,相对解决花多不齐、针多不实和果多不饱等自身生育规律的矛盾,产量定能突破。”在此理论指导下,1972年小面积突破了6000kg/hm2 (400kg/亩);1979年突破7500kg/hm2 (500/亩),80年代相继突破9000kg/hm2 (600kg/亩)和10500kg/hm2 (700kg/亩);1991年创下11784kg/hm2 (785.6kg/亩)的高产栽培纪录,使我国花生单产很快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③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引进技术,已成为一向非常重要的花生增产技术,被称之为“花生白色革命”;

④花生配方施肥技术已在全国花生生产中普遍应用; ⑤花生、小麦双高产栽培规律及配套技术研究;

⑥花生连作障碍及其对策研究等,对提高复种指数,解决花生连作减产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8

(二)、 我国花生生产和花生栽培科研的展望(内容详见教材P222,自学) 1.面积稳中有升: 2000~2005年之间,种植面积在450—500万公顷之间徘徊(2003年面积最大达505.7万公顷);2006~2009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至396-438万公顷,预计到2030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00—550万公顷(见教材P222和中国花生栽培学P14)。

2.单产将更快地提高 :我国“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花生总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提高。今后,我国花生单产将更快地提高。2009年达到3365kg/hm2;预计至2030年单产将达到4500kg/hm2以上。 3.花生栽培科研方向:

(1)、加强基础研究:其中包括花生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花生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研究。

(2)、加强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开发,以及花生智能化、精确化栽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加快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花生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进程;

(4)、加快有机花生生产理论与技术发展。

9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 花生的起源及类型

(一)、花生的分类及起源

花生是豆科(Leguminosea),蝶形花亚科(Papilionaceae),落花生属(Arachis)的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到目前为止,已正式命名的落花生属植物已达到22个种(教材为21个),另外至少还有50个未正式发表命名的种(见《花生科技》1990.1.p30)。其中只有一个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L.),其余均为野生种或半野生种。

栽培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L.)为异源四倍体或区段异源四倍体,是由二倍体野生种杂交而来,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x=40,包括A、B两个染色体组。而野生种多为二倍体,染色体数2n=2x=20,少数为四倍体。

花生栽培已有几千年历史,许多学者通过考古学、地理起源、人种学、语言学等学科综合研究认为,花生最早起源于南美洲。但起源于南美洲的什么地方,目前尚未有定论。

以前许多植物学家认为,花生属的起源中心可能在巴西紧靠大班奈尔的马托哥罗索(MataGrosso)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花生属的每一个分类学上的代表类型;栽培花生是在巴西南部的大查科(Gran Chaco)的地方驯化的。但研究这一属的权威分类学家阿根廷科学家克拉波维卡斯(Krapovickas)认为:“花生栽培种更像是起源于东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麓或山麓小丘”。也有学者认为花生可能最早种植于秘鲁。

关于我国花生的栽培历史,《中国花生栽培学》的编者认为:“元末以前(1368年前后)我国已有花生栽培,到明末清初至少已传播至江苏、浙江、

10

广东、福建四省”。而《中国作物栽培史稿》的编者认为:“花生于十六世纪初(1530年前后)由闽粤侨商在葡属摩麓加(今印尼马鲁古群岛)经商者,将葡人从巴西带到东印度群岛的花生种子传入中国苏浙闽粤沿海地区,十七八世纪安徽、江西、云南颇有种植,十九世纪时推广至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从以上资料看,我国花生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400~600年的历史。

(二)、花生的类型(栽培类型)

花生栽培种内的类型,1960年克拉波维卡斯根据开花型不同,通常把栽培种花生分为密枝亚种和疏枝亚种两个亚种;每个亚种又按荚果及其它性状各又分为两个变种。这一分类方案的基本要点已被国际所公认。其分类系统如下表5:

表9-5:花生的亚种与变种及栽培类型

中名 栽培种花生 密枝亚种 (交替开花型) 1、 密枝变种 2、 茸毛变种 学名 Arachis hypogaea.L. Subsp.hypogaea Var. hypogaea. Var.hirsuta Kohler Subsp.fastigiataWaldron Var.fastigiata Var.vulgaris Harz 国际所称类型 栽培种花生 弗吉尼亚型 Virginia type 秘鲁变种 Peruvian type 瓦棱西亚型 Valengcia type 西班牙型 Spanish type 我国所称类型 栽培种花生 普通型 龙生型 多粒型 珍珠豆型 疏枝亚种 (连续开花型) 1、 疏枝变种 2、 珍豆变种 国内对花生栽培类型的分类,195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孙大容等,根据花生品种的荚果形状、开花型及其它综合性状,将我国花生分为:普通型、龙生型、多粒型和珍珠豆型四种类型。近年来因类型间杂交利用,

11

还出现了一个中间类型(或称其他类型,如珍珠豆型×普通型,或普通型×珍珠豆型的后代均属此类)。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能根据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经济性状类描述各类型。(四种类型的特点详见教材P223)。

1、普通型 本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交替开花,荚果为普通形,果较大。果壳较厚,网纹平滑,含种子2粒。花期较长,主茎不着生花。分枝性强,能生第三次分枝。生长期较长,春播145~180天。种子休眠期长,一般50天以上。普通型又分有直生型、半蔓生型和蔓生型三种株型。

2、龙生型 本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交替开花,荚果为曲棍形,有明显的果嘴和龙骨状突起,网纹深,含种子3~4粒。主茎不着生花。分枝性很强,有3次以上分枝。生长期长,春播150天以上。种子休眠期长。抗逆性强。蔓生型株型。

3、多粒型 本类型的主要特征是连续开花,荚果为串珠形,果壳薄,含种子3~4粒。主茎着生花。分枝性弱,没有第三次分枝。生长期短,春播120天左右。种子休眠期短。直立型株型。

4、珍珠豆型 本类型的主要特征是连续开花,荚果为茧形或长葫芦形,果较小。果壳薄,含种子2粒。花期短而集中,主茎可着生花。分枝性弱,很少有第三次分枝。生长期短,春播120~130天。种子休眠期短或无。直立型株型。

以广东省农科院为代表的南方分类方法,根据花生的株型、收获方式、荚果大小和生育期长短等特性,将花生栽培种分为:直生型、半蔓生型和蔓生型三个类型。其特点是比较接近生产实际,通俗易记。

12

13

14

栽培上通常还将以上类型,根据其生育期长短再细分为:晚熟种、中熟种和早熟种。

晚熟种:春播全生育期160天以上; 中熟种:春播全生育期130~160天; 早熟种:春播全生育期130天以下。

按种子的大小又可分为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 大粒种:百仁重80克以上; 中粒种:百仁重50~80克; 小粒种:百仁重50克以下。

二、花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点

(一) 根系 1.根的构成与形态

花生根系属直根系的圆锥根系,由主根、侧根和次生侧根组成。主根由胚根发育形成,初生侧根从主根上发生,呈四列十字形排列;侧根3出或2出。花生根系发达,主根入土深度可达2m左右,但一般主要分布在土表以下40—50cm的土层中;侧根的分布范围直径可达1.5m。花生的根由于有次生生长和根颈部易发生不定根,故抗旱力较强。

(根的形态由实验课完成) 2.根瘤的形成与固氮作用

花生的主根和侧根上长有瘤状结构,称为根瘤。花生根瘤上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合成植物可利用的铵态氮,供植物利用。一般每公顷花生能固定氮素37.5~75.0公斤(2.5~5kg/667m2),其中2/3左右供给花生

15

正常供水,对产量仍无影响。“团棵期”以后,土壤含水量下降至相当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下,花芽分化便受到影响,产量下降。整个苗期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就会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地上部生长瘦弱,影响开花结果。

(3)光照 花生是短日照作物,短日处理有促进花芽分化和提早开花的作用。据中山大学试验,春花生每天给予8小时的短日照处理,从出苗至始花仅需27天,比自然光照处理(32天)提早5天,比24小时光照处理(34天)提早7天。因此,幼苗期应给予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短日条件,枝条生长才健壮,节间短,花芽分化多。相反,若阳光不足或田间荫蔽,植株分枝少,枝条节间长,花芽分化少,开花迟缓。高产栽培此期不允许出现草荒。 (4)矿质营养 花生幼苗期对N、P、K三要素的需求量不多,分别只占总量的 N:4.7%~7.1%;P2O5 6.3%~8.3%;K2O 7.4%~12.3%。但养分不可缺少,尤其是氮素养分。适施氮肥对促进分枝发生、根瘤菌的繁殖和根瘤的形成以及花芽的分化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产花生栽培要求幼苗肥追施氮肥。

(5)氧气 幼苗期根瘤的形成和根系的生长都要求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水分过多(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或土壤板结,土壤的供氧量不足,花生根系纤弱,根瘤数量少。

(三) 开花下针期

1、划分标准:从50%植株开始开花至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即盛

花期 )这段时间称为开花下针期,简称花针期。 珍珠豆型花生主茎长至8~9片真叶,普通型和龙生型花生主茎长至9~10片真叶时开始开花。

26

2、历时:南方花生区春播花生的花针期一般22~25天,秋播花生的花针期15~18天。

3.开花下针期的生长特点

花针期是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比较快的时期(仅次于结荚期)。此时期,花生一方面大量开花、下针,而另一方面营养体迅速生长,干物质大量积累。

(1)花针期的营养生长

花针期是花生的营养生长比较旺盛(仅次于结荚期)的时期。

根系的生长:主根长达60cm以上,第一次侧根达160条以上,同时发生第5次侧根,侧根的条数接近最大值。主根上形成大量有效根瘤,根瘤菌固氮能力不断增强(但仍不是最强时期),根瘤菌与花生植株的营养关系为共生关系。

茎的生长:主茎和侧枝的生长都很迅速,各个侧枝的生长先后超过主茎,分枝长度达总长度的70%~80%。

叶的生长:叶片数不断增加,出叶数达到总叶片数的50%~60%,全田开始封行(约在10叶期),高产田的叶面积指数珍珠豆型达1.8~2.0,普通型达1.8~3.0。

干物质积累量:约达到最大干物质重的40%左右。 (2)花针期的生殖生长

花针期的生殖生长主要表现为大量开花和形成果针。开花数通常占总花量的50%~60%,形成果针数占总果针数的30%~50%,并有相当多的果针入土。花针期所开的花和所形成的果针有效率高,饱果率也高,是将来产量的

27

主要组成部分。

①开花顺序:为自下而上,由内向外依次开放。同一侧枝基部节位上同一花序的两朵花开放时间相隔约1~2天;同一侧枝相邻节位上两花开放时间相隔3~4天至7~8天;愈晚开的花彼此相隔时间愈长。

②开花特性:“花期长 花量大,不孕花多,有效花少”是花生开花的主要特性之一(详见表9-7)。

表9-7 不同类型花生的花期、花量比较

品种类型 珍珠豆型 普通型 花期 (天) 50~70 100~120 单株花量(朵/株) 正常 50~100 100~200 最高 >200 >1000 占总花量的% 不孕花 30左右 30左右 果针 50~70 50~70 荚果 15~20 饱果 10~15 花生的花期长,花量多,花期中出现几次开花高峰,但一般只有在始花后15~20天内第一次开花高峰开放的花才有效,以后的几次开花高峰开放的花多为无效花。因此,生产上经常出现“花多果少,秕多实少”的现象。

( 原因分析:第一次开花高峰开放的花多集中在第1对和第2对侧枝基部4、5节以内以及第一对侧枝的第二次分枝基部几节上,这些节位的花开花早,节位低,果针容易入土,多数能形成饱果。而后期开放的花,开花迟,节位高,果针不能入土,或勉强能入土,也因时间太迟或子房生活力减弱,只能形成秕果,不能形成饱果。)

③花生下针特性:花生的果针有向地性生长把子房送入土中结果的特性。果针向地性伸长并把果针送入土中的过程称下针。花生开花受精后,花即凋谢,一般开花后3~5天就可以看见果针;开花后5~10天,低节位的果针就可以入土;果针入土后子房柄停止伸长子房开始膨大,当子房膨大形成鸡头

28

状幼果时开花下针期结束。 2.开花下针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开花下针期花生对环境条件的反应最敏感,需要适当的高温,湿润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肥水条件。

(1)温度 花生的开花数量与温度高低关系密切。据观察,开花的适宜温度为日平均23~28℃,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开花量越多。当日平均温度降至21℃时,开花数量显著减少;若低于19℃时,则受精过程受阻;但日平均温度超过30℃时,开花数量也减少,受精过程受到严重影响,成针率显著降低。

(2)水分 开花下针期是花生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需水量占全期需水总量的50%以上。这一时期土壤含水量相当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75%为宜,若低于50%,开花数量显著减少,甚至开花中断,但超过80%,也会造成茎叶徒长,开花减少。

花生果针入土除要求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外,还要求有适当的空气湿度,湿润的空气有利于果针伸长和入土。据日本涩谷常纪试验: 空气相对湿度(%) 100 77 0.32 57 0.02 果针日伸长量(cm/d) 0.62 (3)日照 花针期适当的短日(8~9小时日照)条件不但能提早开花,还可提高花生的花量。

花针期日照的强弱对花生的开花和植株生长也有显著的影响。光照充足,植株正常生长,节间紧凑,分枝多而健壮,花芽分化良好,花量增加,花期相对集中,有效荚果数增多,容易取得高产稳产;而光照不足,主茎增长,

29

分枝少,易徒长,甚至倒伏,开花延迟,花期不集中,花势弱,有效荚果少,秕果多。因此,花生高产栽培,要求封行不宜过早(主茎10片真叶时封行比较适宜),花针期的叶面积也不宜过大(珍珠豆型始花时的叶面积指数1.8~2.0,至大量下针时3.0左右为宜)。

(4)矿质养分 花针期营养体迅速生长,同时大量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下针,对矿质养分供应要求较高。植株对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别占吸收总量:N 17.0%~58.4%, P2O5 20.8%~58.0%, K2O 22.25%~74.7%,早熟品种吸肥已达高峰。但此期根瘤菌固氮能力逐步加强,提供的氮素养分越来越多。因此,此期适当追施P、K、Ca肥,能提高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增加花生有效花数。

(四)、结荚期

划分标准:果针入土后,子房膨大,发育成为荚果,这个过程叫结荚。花生从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即盛花)至50%植株上出现饱果为结荚期。南方珍珠豆型花生的结荚期,春播20~25天,秋播20天左右。 1. 结荚期的生育特性

结荚期是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1)结荚期的营养生长

根系的生长 :结荚期根系继续伸长、加粗,并不断产生新侧根。至结荚期末,主根长度和粗度基本定型,直立型品种侧根数达到一生最大值。此期,根瘤菌的固氮能力达到最强的时期。

茎的生长:在结荚初期生长速度最快,约在结荚末期或稍后达高峰。 叶的生长:叶面积系数在结荚初期达3左右,约在结荚中期达最大值,南方珍珠豆型品种叶面积系数在5.0左右,北方普通型大花生4.5~5.5,并维

30

持到结荚末期;以后由于下部叶片衰老脱落而迅速下降。

干物质积累量: 也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值,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50%~70%。

(2)结荚期的生殖生长

结荚期是荚果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正常情况下,开花量逐渐减少,大批果针入土发育成幼果和秕果,荚果也开始显著增重。此时期所形成的荚果数,一般占总果数的60%~70%,有的甚至达90%以上;荚果的增重量可达最后果重的30%~40%,有的可达50%以上。

花生的结荚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具体表现在①结荚时间不一致,有早有迟,早入土的果针早结荚,迟入土的果针迟结荚,因此,收获时,成熟荚果和非成熟荚果共存,成熟度很不一致。②荚果的质量不一致,收获时荚果中有饱果、秕果、幼果;有双仁果、单仁果、多仁果;有大果、中果、小果,因此,果与果间的含油率、蛋白质含量、果重等相差很大。如何克服结荚的不一致性,提高整齐度,是花生高产、稳产、优质栽培的重要研究课题。 2、花生结荚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荚的作物,荚果发育对环境条件有特殊的要求。据许运天的盆栽试验和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花生荚果发育需要的条件主要有 :黑暗、机械刺激、水分、温度、氧气、结荚层的矿质营养以及有机营养供应等。

(1)黑暗 黑暗是花生结荚的首要条件,受精子房必须在黑暗的条件下才能膨大。在大田条件下,果针必须入土才能膨大,悬空的果针因缺少黑暗条件始终不能膨大形成荚果。即使入土的果针子房已开始膨大,但因人为措

31

施使子房已膨大的果针露出土面后,子房便停止进一步发育,不能形成荚果。生产上通常见到在培土前进行除草时,不慎把早入土的果针或幼果露出土面,以后即使培土再将它们埋入土中,这些果针或幼果再不能继续发育。 (2)机械刺激 也是荚果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刺激,即使其他条件均满足,子房能膨大,但荚果发育不正常。试验指出,将花生果针伸入一暗室中,并定时喷洒水分和营养液,使果针处于黑暗、湿润、有空气和矿质营养等条件下,子房虽能膨大,但发育不正常。如果将果针伸入一盛有蛭石的小管中,并提供以上相同条件,荚果便能正常发育。说明蛭石、土壤等机械刺激是荚果发育的条件之一。

(3)水分 结荚区的土壤含水量对荚果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的影响。结荚期结荚区干燥时,即使根系能吸收足够的水分,荚果也不能正常发育,荚果小或出现畸形果,产量明显下降。据报道,根部区土壤水分适宜,结荚区土壤干燥时,荚果产量和籽粒产量仅分别为结荚区湿度适宜的32.9%和23.5%。

结荚期结荚层的土壤含水量相当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70%,水分过多,容易烂果;<40%荚果膨大受影响。

(4)氧气 荚果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如果土壤水分过多,荚果发育缓慢,甚至出现烂果烂柄。结荚期结荚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此外,土壤过于板结,也不利于荚果发育。

(5)温度 荚果发育所需时间长短以及发育的好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荚果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5~33℃(教材为25~30℃),低于20℃发育缓慢,低于15℃停止发育,但温度高于37~39℃荚果的发育也

32

受影响。据试验,荚果区土温保持在30.6℃时,荚果发育最快,体积最大,重量也最重;若高达38.6℃时,则荚果发育缓慢;若低于15℃时,荚果则停止发育。广西春花生荚果发育阶段正处于高温期,温度过高不利于荚果的发育,百果重较轻,据我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试验,徐州68-4在南宁的百果重只有119~143g,而在山东的百果重则有200~217g。如果单位面积的饱果数相同的情况下,山东的单产比南宁高52%~68%。。

(6)矿质营养 结荚期是花生对矿质营养吸收最旺盛的时期。其中吸收的N占全生育期的23.7%~53.8%;P2O5占全生育期的15.5%~64.7%;K2O占全生育期的12.4%~66.3%。吸收的养分集中供应荚果发育的需要。 除了根系能吸收养分外,果针和荚果也具有吸收矿质营养的能力,现已证明,N、P等大量元素可由根、茎等运向荚果,但结荚区缺乏N或P,对荚果发育仍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结荚区土壤矿质养分供应状况与荚果发育有密切关系。结荚区缺Ca,不但秕果增多,而且会产生空果。Ca45示踪证明,根系吸收的Ca绝大部分保留在茎叶中,运向荚果的数量很少,只有果针和幼果吸收的钙才能满足荚果发育的需要。

(7) 有机营养供应状况 据广东省农科院试验,在结荚期人工剪叶,剪叶1/2时减产42%;剪叶3/4时减产65%;全部剪叶时减产73%。由此证明碳水化合物等有机营养的供应状况对荚果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结荚期有机营养供应不足或分配不协调是造成荚果发育不良的原因之一。保持后期绿叶不早衰和植株不徒长,是提高花生饱果率、提高花生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33

(五)、饱果期

划分标准:饱果期又称饱果成熟期,从50%植株出现饱果至荚果饱满成熟收获这段时间为饱果成熟期。南方花生区的饱果成熟期约30天左右。

1、饱果成熟期的生育特性

饱果期茎叶的增重接近停止,绿叶面积迅速减少,叶面积指数迅速下降;根瘤停止固氮,茎叶中的营养元素大量向荚果运转。荚果迅速增重,饱果数大量增加,是花生生殖器官大量增重时期。这段时间所增加的果重一般占总果重的50%~70%,是花生荚果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

荚果的发育过程:花生荚果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荚果膨大阶段和荚果充实阶段。

①荚果膨大阶段(主要在结荚期完成):从形成鸡头状幼果至荚果大小基本定型这段时间为荚果膨大阶段。主要表现为荚果体积急剧增大,荚果基本定型,但荚果的含水量多,内含物多为可溶性糖,油分很少,果壳木质化程度低,前室网纹化不明显,荚壳光滑,白色,籽仁尚无经济价值。据观察,珍珠豆性品种,果针入土后4~5天,即形成鸡头状幼果,果针入土后第6~20天荚果体积增大最快,果针入土20天后荚果大小已基本定型。

②荚果充实阶段(在饱果期完成):从荚果大小基本定型至干重增长基本停止增长这段时间为荚果充实阶段。主要表现为荚果干重(主要是种子干重)迅速增加,糖分减少,含油量显著提高,外观上果壳亦逐渐变厚变硬,网纹明显,种皮逐渐变薄,显现出品种本色。珍珠豆型品种约从果针入土20天后开始至在果针入土50~60天停止,在这段时间为荚果充实阶段。

种子的发育过程:稍后于荚果的发育,珍珠豆型品种的种子在果针入土

34

后第10~ 35天这段时间增长最快,以后很缓慢,主要是种子内养分的积累变化。

2、饱果成熟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与结荚期相同

四、花生产量的形成

花生产量一般指单位面积内荚果的重量。

花生产量(kg/667m2)=(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果数×百果重)×10-5 单位面积株数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数,主要受播种量、出苗率和成株率影响。(播种量因品种、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肥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而异)。

单株荚果数是一个最不稳定的因素,变幅很大,少者只有3~5个,一般10~20个,多者几十个。主要受第一、第二对侧枝发育状况,花芽分化状况以及受精结实率的影响。

果重主要决定于荚果内种子的粒数和粒重。其中粒重与果针入土迟早和结荚期、饱果期营养的供应有关。

五、 花生品质的形成

花生的种子含油量(含脂肪)50%~58%,蛋白质约30%。花生品质的形成实际上是种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积累过程。

据研究,花生荚果发育10天后,有一小部分不溶性有机物开始贮藏;到30天左右,种子的增长基本恒定,渐次进入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等不溶性有机化合物大量转化积累时期。此后,糖类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干物质和脂肪积累迅速增加。至50天左右,含油率达到高峰。(见表9-8)

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在果针入土12~16天内,蛋白质含量很低;20~40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z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