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更新时间:2023-12-03 17: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

【内容提要】:叶甫盖尼·涅金作为“多余人,,群像的鼻祖,在俄罗斯文学形象的画廊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关于这一形象的争议却一直绵延至今、从未停止。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入手,以人物形象为重心,分析并描述出了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的波动轨迹,以期获得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思想价值,典型性。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然而.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这段话是普希金对主人公奥涅金的“判词”,同时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别林斯基说《奥涅金》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热情,小说里有着诗人的种种幻想、喜怒哀乐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诗人的整个生命、全副心灵和他所有的爱;因此说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闷的原因和思想出路并不为过,可以说,奥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认为奥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实写照。②

奥涅金和南方叙事诗篇中的“俘虏”、阿乐哥等一样,都是贵族先进阶层的代表,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闷。他出身贵族,从小受到

良好教育,以他的家业、财产、才智、社会关系和仪表风度而论,他在贵族圈子里可以说是个“天之骄子”。然而这个“骄子”却在时代的先进思想影响下成了“不肖之子”。他像拜伦笔下的英国贵族青年哈罗德一样,孤独优郁、到处漂泊,出于对社会的不满而产生苦闷彷徨的心理······一方面.他在上流社会鬼混,每天出入舞会剧场,到处寻欢作乐;另一方面,他又认真研读亚当·斯密、卢梭等先进思想家们的著作,力图用知识来弥补自己的空虚无聊。这两方面的互相冲 突,造成了奥涅金思想上的极大苦闷。正是这种苦闷导致了他改革庄园摇役制为地租制的壮举。这次改革不仅体现了奥涅金自身价值的存在,是一次自我实现的努力,而且改革本身是对现有封建农奴制的冲击,涉及到社会制度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我们不能因为奥涅金最终没有走上革命道路而称他为‘聪明的废物’,更不能把他归入高尔基所说的那一类‘多余的人’的行列中去”。③因此,改革是奥涅金思想价值的基点和起点,自此他的思想价值出现了拔高的趋势。

按照作者最初的构思,“女主人公的形象应该是对奥涅金形象提出的间题的回答,体现着贵族人物解脱精神矛盾的出路”。④达吉雅娜具有高尚而纯洁的灵魂、善良而纯朴的天性、真挚而深刻的情感等等。这些性格优点都来源于纯朴而自然的俄罗斯乡村生活环境。在普希金看来,这就是奥涅金克服精神矛盾的出路。达吉雅娜对塑造奥涅金形象有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诗人试图通过达吉雅娜来解脱奥涅金在精神上的矛盾痛苦;其二,通过达吉雅娜与奥涅金的精神矛盾,反映贵族先进人物脱离人民群众的认识。这样,在达吉雅娜与奥涅金相互比照中,奥涅金形象的内涵就显得更加充实、丰富了。

达吉雅娜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奥涅金的村居生活中,一次是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舞会上。作为纯朴幼稚的乡村少女的达吉雅娜向奥涅金求爱而遭到拒绝,作为雍容华丽的贵妇人的达吉雅娜被奥涅金追求而反过来拒绝了奥涅金,这前后两种关系的倒置变化,应作何解释呢?

奥涅金为什么拒绝达吉雅娜的求爱?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在肯定奥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前提下,认为“奥涅金当时正在探索一条正确的生活道路,他十分珍惜自己的自由,不愿以对妻儿的义务来约束自己,他尊重达吉雅娜”,⑦因而这一行为连达吉雅娜本人也承认是“高尚而正直的”,;另一种观点在肯定奥涅金是“多余人”的前提下,认为“他的心

灵己未老先衰,无力进发出相应的回报感情”,这一行为及其所作的解释“实际上不过是用来掩盖感情枯竭的遮羞布。”⑧且看奥涅金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在他给达的求爱信中):一、不敢贸然相信达的爱,“在您眼中我发现柔情的火花,可是我不敢贸然相信”。二、为了不丧失自由而宁愿过独身生活。在奥涅金心目中,自由高于一切,他离开莫斯科到乡下生活不正是为了这种神圣的自由吗?他声称:自己是拿幸福去换取自由的宁静,这铸成大错,因而受到了处罚,任凭达吉雅娜怎么处置。奥涅金的解释与第一种观点基本上相符合。希金在叙述了奥拒绝达的求爱之后立即转入对庸俗的朋友和庸俗的家庭生活的抨击,奥拒绝达的爱其真正原因似乎是“奥涅金出于对某种社会理想的朦胧追求而不相信达吉雅娜的爱会给他们双方带来幸福。”⑨

奥涅金的性格十分丰富,普希金是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他的性格的,既有对奥涅金思想行为的发展过程地直接描述,也有诗人直接的抒情擂笔;既从达吉雅娜的角度去观察和剖析他的言行举止,也从连斯基的角度去陪衬和深化他的性格矛盾。奥涅金为什么与连斯基结成朋友而又亲手杀死了他?作者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连斯基这一形象,对于刻画奥涅金的性格及深化其矛盾有着重要作用。 奥涅金与连斯基的性格截然相反,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冷静如冰,但是“时代的先进意识和对周围生活所持的批判态度把他们连结在一起了”。奥涅金企图克服空虚无聊的情绪,振作精神,想从连斯基这个受过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熏陶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上复活自己“远去的理想”和“爱好自由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说,连斯基的幼稚和狂想、爱好自由、喜欢幻想正是对奥涅金性格的补充,连斯基就是奥涅金青春理想的化身。可是十二月党人的历史悲剧使普希金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动,“他在这一惨痛的教训中看到整个贵族先进阶层的历史命运”。这位充满幻想的天真的浪漫主义诗人连斯基或者摆脱不了十二月人的悲惨命运或者成为“多余的人”,在俄国都是一事无成的,因而普希金借奥涅金之手杀死了他,连斯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死也象征着普希金抛弃自己从前的浪漫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奥涅金杀死连斯基于扼杀了自己的青春理想,等于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因而,与连斯基决斗这一行为便成了奥涅金思想价值波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将这一转折点纳入奥涅金思想价值波动的总进程中来看,我们将看到:奥涅金在经历了庄园制改革和恬静的乡居生活直到拒绝达吉雅娜的求爱时,其思

想价值呈上升趋势,而从舞会上报复连斯基到与连斯基决斗,其思想下降,回到甚至低于起始水平,—首先因为他杀死了连斯基无异于扼杀了自己的青春理想,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和友谊,精神上陷入更加孤独苦闷的状态;其次,决斗这一行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意味着贵族阶层中的死要面子和毫无意义的“虚荣”,奥涅金在决斗之前也为自己在舞会上捉弄连斯基的过分行为“深深地悔恨”,内心极为矛盾,但他终于害怕社会舆论的耻笑和为了保持自己的体面,射出了罪恶的子弹。

决斗之后的奥涅金,要么沉浸在失去朋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永远消沉下去,要么否定自己的一切努力而再度回到莫斯科上流社会的淫乐生活中去;要么外出游离,体验下层人民的疾苦,更深刻地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脱离人民群众正是十二月党人失败的主要原因)。他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在(奥涅金的旅行<片断>)中,诗人描绘过这样的情境;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奥涅金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苦闷;看到乡下受苦受难的下层人民,联想到自己半生的跋涉奋斗及其失败,他能不苦闷吗?“一种强烈的热情在我心中苏醒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苦闷又充塞着我火热的胸膛!”“我需要另一种景色:黄沙漫漫的山坡,小木房前的两株花揪树,栅门坍倒的栅栏,空中飘过的一片乌云,场院前的干草和垂柳浓荫下的一乱池水、一群小鸭的任意嬉戏。”这诗一般美的生活也许正是奥涅金早年改革和以后追求的理想境界吧。这一切都是他三年游离的收获。

从以上简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波动的大概轮廓:改革—拒绝求爱—决斗—追求。 [注]:

① (外国文学研究)(人才复印资料)1988年第10期,第122—123、122页。 ③⑦⑨⑩周敏周敏显《先进贵族青年的典型—论奥涅金),见戈宝权等著普希金创作评论集》,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169、173、172、170页。 ④⑤⑥⑧刁绍华((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形成)戈宝权等著《普希金创作评论集》,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195、202、202、197、197、205页。

09语文教育5班

赵 晶 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yo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