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药用_固体发酵_上游工程建设基本研究方法

更新时间:2023-07-26 04: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真菌药用_固体发酵_上游工程建设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食用菌2009,28(4):8—9,14

EDIBLEFUNGIOFCHINA

CN53-1054/Q

ISSN1003—8310

真菌药用“固体发酵"上游工程建设基本研究方法

毅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2.江西中医学院菌物药研究中心,江苏南昌330029)

摘要:真茵药用“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也是历史上诞生最早的一类生物制药技术,并已发展走向“固体发酵系列工程”。固体发酵的上游工程建设,特别是发酵组合的优选、发酵工艺的制定等,对决定所产“茵质”的性效有重要影响。据研发槐耳、槐芪、灵雷3种“茵质”的经验、体会。提出几项基本研究方法,供业内各方参用、改进,以使达规范化。

关键词:固体发酵;真茵药物;回选试验;比较茵质;目标茵质

中图分类号:¥6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3—鼬10(2伽眵)04-11008.由3

现代生物制药内涵丰富,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都有重要作用。但生物制药技术在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传统范畴内。曾被应用、发展的唯有真菌药用的“固体发酵工程”一项(液体发酵属近代引进工艺)。它在中国古代可统称为“制曲工艺”。是用各种植物性材料在适宜条件下经自然或引导真菌等生长、发酵后产品供药用,唐《药性论》记“神曲”,由北魏时期已开始制作,用麦麸、赤小豆、杏仁(去皮)、面粉等碎粉与鲜辣蓼、青蒿、苍耳等浆汁碎屑混合后.经酵母菌等多菌种自然发酵而成,味甘辛、性温、归脾胃经,功能清食消积健脾胃.沿用至今已l500余年历史.应是历史上最早的生物制药,其后较长时期内又曾制作了“红曲”

(元)、酱

制成真菌药物,将成为“菌物药”的重要支柱。

任何“固体发酵”上游工程,都由发酵菌种与发酵基质共同构成“发酵组合”,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发酵的工程,除尚在探索的特困发酵外,其它固体发酵的发酵条件通常是适宜的温度、光照等,大多属于真菌生态的常规需要,其中有生命活动的发酵菌种常占主导。不同性质与配比的发酵基质是影响菌质性效的重要基础,因此,优选合理、有效的发酵组合是研发目标菌质的工作前提。

当发酵组合与发酵条件被确定后.还要研究能阐明发酵周期(时间)与正确判断其发酵终点的方法,这都需要进行多项预备性试验研究。与引进工艺“液体发酵”相比较,“固体发酵”除采用固态基质外,目前仍应用分散的发酵瓶内发酵的生产方式,它有发酵速度较慢、周期较长等特点,研究工作有一定困难。为此探索试验了有关建设其上游工程的几种常用研究方法。被试用于研发槐芪菌质昂嘲与是雷菌质【日等,取得较佳效果,应继续完善,以使规范化。

(梁)、酒酿(清)等品种,其发酵菌种与材料渐趋于单一。延伸至近代,由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进入“固体培养”时期。将一种特定真菌接种在发酵瓶内.即已经过灭菌处理的由农副产品组成的培养基(料)上,经培养生长大量菌丝体.称为“培养物”.一般被认为它与同种子实体有相同的药效作用。其生产工艺已有明显改进并已有初步的下游工程,产品如猴头菌片等。

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固体发酵"nI】时期。初期是真菌在由农副产品组成的“营养基质”上进行“普通发酵”产生“药用菌质”.它较适用于研发新品种的真菌药物。曾研发了槐耳菌质与槐耳颗粒(抗癌)闭。此后又为研制真菌类药材新资源开创了“双向发酵”131.在发酵基质中应用或掺用具有活性成分的中药材为“药性基质”。发酵后产生“药性菌质”,如槐芪菌质B(抗病毒)、灵雷菌质(免疫抑制等)等。21世纪又开始探索“多菌发酵”、“特因发酵”等,应用不同生产工艺产生各类“菌质”.研

l发酵组合三层优选法(3+1优选法)

研制槐苠菌质R:以槐耳TrametesrobiniophilaMurr为发酵菌种,作为药性基质的初选药材多达101种,而“灵雷菌质”的发酵基质已定为雷公藤.其供初选的发酵菌种也有22种,应用“发酵组合i层优选法”能较迅速、正确的选定有效发酵组合。1.1第一层初选

以组合的发酵性状为指标.由供选菌种或基质。与已确定的另一方所构成的不同组合。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试验,如能正常发酵,并在适当时间内产生合格“菌质”,即双方能相互适应,此发酵组合即通过初选,否则即被淘

作者简介:庄毅,研究员,现任中国药学会天然药物分会药用真菌专业组顾问、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顾问等。收稿日期:2009-05—13

万方数据

真菌药用_固体发酵_上游工程建设基本研究方法

第28卷第4期庄毅:真菌药用“固体发酵”上游工程建设基本研究方法

汰。应注意观察纪录,如各试验组菌种和基质的种类、来源、生长年限与性状、品质等各种基本资料.在生长发酵后菌丝体色泽、生长速度、长势、生长达到半瓶期及全瓶期时所需的天数及日期等,以资比较。研发槐芪菌质B初选汰除率达25%,灵雷菌质达28%.即还有16种菌种的菌质进入复选,其菌丝体生长的全瓶期最短13d一17d.。旺盛度3+;最长16d~加d,旺盛度l+,平均26d。由本项试验看来。大多数情况下菌丝体生长速度与旺盛度呈正相关趋势,如3号、4号菌种的全瓶期都是20d,菌丝体旺盛度3+。对入选组合的菌质要计算、记录它们由基质发酵成为菌质的转化率、消耗率及干燥处理后的折干率等。

1.2第二层复选

主要根据各种有关成分的分析试验方法,分析比较各参选菌质的化学成分.如采用薄层色谱法等对各组菌质提取物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所显示的斑点、色泽、位置及R厂值等的异同情况对各组菌质进行分型归类。

雷公藤除l号一16号共16组复选菌质外.又增设对照组CK。(雷公藤药材):分析结果表明CK,色谱显示6个斑点,只有16号菌质色谱与CK,相似,可能与其发酵

性状最差有关。其它15种按其斑点色泽、位置及Ⅳ值等

与CK,比较后,可基本归纳出A、B、C、D4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包含了3个一5个试样。

根据各种真菌的作用及发酵性状等.从4种类型中各

选一种为代表。即A4号、B一8号、C—10号、D—14号,

经重复及其它辅助试验确认其差异后,此4组菌质(复选菌质的1/4)进入决选。复选采用的化学成分比较法应根据样品性质试验决定。1.3第三层决选

一般情况下.决选多以与临床治疗目标紧密相关又较方便的药效试验为指标,例如优选抗慢性乙肝药物,可试用以血清IFN诱生为指标等,然而用双向发酵进行雷公藤解毒持效研究。却要求菌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重,因此在决选中安全性以急毒预试LD∞为主,结合HPLC检测雷公藤甲素含量变化,而有效性因雷公藤有多个药效方向,决定先从第一方向免疫抑制人手。另根据需要增设CK2(已经灭菌处理的雷公藤药性基质)。试验结果为毒性以CK。最强,小鼠死亡率达100%,毒性稍大于CK2,其它供试各组的毒性都有下降,其强弱顺序为8号>14号>10号>4号.4号灵芝菌种组菌质的小鼠死亡率最低,3个剂量组均为0.HPLC测定雷公藤甲素下降规律与毒性下降情况相应。各组供试材料进行免疫试验,各试验组都有不同程度免疫抑制倾向。其不同剂量组间有差别,从体液免疫抑制与细胞免疫抑制等全局来看,4号灵雷菌质的作用全面、良好,灵芝就成为首选菌种。IA回选试验

为确保优选可靠.决选后还需再加1次回选,故又称3+1试验,即从首选菌种所产菌质(4号)所属同一类型(A型)中再选择另一组“比较菌质”,即与3号所用的槐耳菌与4号灵芝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二者的作用基本相

万方数据

同,说明优选正确,又经反复比较。3号槐雷菌质在“解毒”方面、4号灵雷菌质在“持效”方面各稍占优势.最后参照其它有关冈素选定灵芝作为发酵菌种。比较菌质也可选用1种已被充分证实有效的菌种.于同样基质上发酵所产生的菌质.如曾用云芝Coridusveuicolor代替槐耳与含黄芪的全性基质组合发酵成“云苠菌质B”,作为“比较菌质”与槐芪菌质£进行比较后,确认槐芪菌质E被优选。

综观3+1优选法.初选是基础。复选是核心。决选是关键。回选是保证,都有重要作用而意义有所不同。目前看来它对发酵组合的优选是有益的.但在此基础上更待改进完善。

2复方基质成分配比用量标准优化法

对应用复合成分(由多种不同材料组成)的营养基质、药性基质或全性基质。其配方中的各种材料成分的配比、用量等需进行合理优化.例如研制“槐芪菌质E”对其全性基质的配方,优化方法是根据槐耳菌质已知的适宜临床剂量,推算出其营养基质的用量,即在其中添加中药黄芪的常规用量(如每人每日15g),同时扣除等量营养基质就成为全性基质供试配方的标准组,根据此再设立黄芪的半量组、倍量组等不同梯级组,接种槐耳菌种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对各组菌质进行药效、成分比较,从而选定其全性基质的最佳成份、含量配比,才能成为此发酵基质(全性基质)的标准配方。可参照此法用以制定各类有关发酵基质的标准配方。发酵组合才完全优选成功。

固体发酵过程基质、菌质成分药效动态比较

在发酵组合优选及优化基质配方成功的基础上。需建

要立一套科学的产品生产工艺。能阐明发酵周期和正确判断发酵终点的标准和方法。可试用“发酵过程动态比较法”。

以灭菌后的基质作为发酵0d.以接种发酵菌种的当天起至菌丝体长满全瓶(全部基质)作为菌丝体生长期,其时间因菌种类别、接种体与基质性状、环境条件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有时即使在看似相同条件下。同一组合的不同发酵瓶间菌丝体的全瓶期也会有差异,就有可能会影响瓶问菌丝体的菌龄和以后同期出料菌质的性效.因此在产品研发时期.发酵周期的计算不宜由真菌在接种后开始生长起计算.而更适宜从菌丝体长满全瓶基质时开始计算.即从全瓶期也即生长期结束起作为发酵的第l天,因此各试验瓶间的发酵起始El期有所不同.这使它们虽有相同的发酵周期,但到达发酵终点的日期仍有不同,直到预设的发酵终点期为止,在此全程内定期(一般隔5d~10d左右),对瓶内经过不同生长或发酵时间的基质(菌质)无菌操作出样,进行成分与药效检测。以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阐明最合理的发酵周期、正确的发酵终点及其判断方法。在产品投产工艺已稳定后,也可将菌丝体生长期+发酵期作为总发酵期.比较方便实用。总发酵期满后菌质经出样检验合格即可全面出料、应用。

(下转第14页)

3.1发酵周期

真菌药用_固体发酵_上游工程建设基本研究方法

14

中国食用菌

EDIBLEFUNGl0FCHINA

V01.28No.4

上。畦间行距为40cm,便于采菇操作。经5d一8d休整后熟培养使断裂菌丝得以恢复,生物酶活性增强;8d后开袋.挖掉菌袋袋口两头老化菌种,并进行搔菌,把菌袋朝上的料面梳理整平。保持菇棚相对湿度80%~85%,温度为18℃.20℃。’前期需氧量不是太大,每天适度通风lh即可:当菌袋袋口菌丝较为浓密时。进入催蕾管理,此阶段菇棚的空气相对湿度85%~90%,温度8℃~18℃为宜,实施变温刺激,一般温差为10℃为宜,可促进原基形成,此时加强通风,每天适度通风3h左右;1周后当幼菇蕾长

到1cm左右.此时空气相对湿度85%一90%,温度保持在

害。低温时,喷雾到菇面。高温时,只向空气中喷雾化水.原则上少量多次。当菇体长大时,菇柄长3cm。茹柄粗l

cm~2

cm一8

cm时,菇体已达八分熟。一手握菌

柄,一手抓住菌袋,轻轻旋转即可采下。第一潮菇采后,停止喷水1d一2d。一般情况下每袋可采3潮一4潮菇.生物学效率可达85%。

【参考文献1

【1】刘月廉,谭树明.野生洛巴伊口蘑菌株分离与鉴定【J】.食用菌学

报.2001,8(2):19—23.

【2】王琛.鸡腿菇WP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咖.食用菌,2008。

22—24.

15℃。18℃.进行育菇期培养。高温育出的菇菇质较差,贮藏时间短,低温反之;应依据菇体生长情况,及时掌控通风量,菌盖太小,菌柄粗短,说明通风太少;菌盖太大.菌柄细,说明通风太强。一般每日2h,.菇棚内的光照强度以能看报纸为宜。菇棚湿度太大则易引发细菌性病

(4):

【3】华秀红,宋金娣,刘超.棕色蘑菇的栽培特性阴.中国食用菌,

2008,27(1):25—26.

(上接第9页)

3.2成分测定

此外应注意研究.发酵过程成分药效动态变化与菌质的生物量变化间的关系,探索其适用方式与应用价值。4结语

发酵过程中基质一菌质成分的测定.最好用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如灵雷菌质的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变化,或用发酵后新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成分变化为指标进行测定。槐耳菌质发酵过程成分的动态变化,是根据糖与蛋白的含量变化【q.要掌握有关成分的消长变化规律。3.3药效试验

药效动态变化是根据临床目标而确定,如槐芪菌质B系用血清IFN诱生、槐耳菌质采用对小鼠S1帅的抑瘤率。在取得全部数据后以成分含量、药效作用为纵坐标,发酵时间为横坐标画出成分与药效的波动曲线,可基本确定发酵周期及终点。如槐耳菌质,其营养基质的多糖含量大于

80IIlg g一。而蛋白质含量约为200mg g一,从接种槐耳菌

现代各类生物制药T程中唯有真菌药用“同体发酵工程”的历史悠久,其在中药传统范畴内始于北魏时期,以“制曲工艺”制作中药“神曲”起沿用发展至今已有l500余年,并延伸发展经“固体培养”时期进入“固体发酵”时期。现已从“普通发酵”、“双向发酵”走向“固体发酵系列工程”,道路宽广、前景良好,固体发酵所产菌质的性质、效果.首先决定于其上游工程所采用发酵组合的优选、确定和合理生产工艺的建设,根据研制槐耳(药用)和槐芪、灵雷(药性)3种菌质的经验,试提出一套用于固体发酵上游工程建设的基本研究方法。希望能继续完善,以求能规范化。加速菌物药的发展。

起菌丝体生长期约20d一25d.试验设定到发酵终止总计

100

d。经按时出样测定,发现前期45d内因发酵时间的

【参考文献】

【l】庄毅.药用真菌的固体发酵【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2):

80—82.

延长,其多糖含量明显下降。蛋白质含量上升,其抑瘤率由0起也相应提高。当总发酵期达到45d左右,蛋白质与多糖的升降均已达顶点,其多糖含量小于13mg g-1、蛋白质大于350mg g~.而抑瘤率高达54%。此后各项指标均开始稳定下降,到100d时多糖含量已约10Illg g_I,蛋白质也降至小于300mg g一,抑瘤率下降到2l%。注意到由接种起到45d左右(总发酵期)。也是菌丝体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阶段,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槐耳菌质合理的总发酵周期(即从接种后开始计算)应在45d左右,而发酵期如从菌丝体生长期过后(即已达全瓶期)开始计算应约25d。如药理试验也证实多糖蛋白PST是槐耳菌质的有效成分之一.可根据其含量变化等制订槐耳菌质的发酵质量监控指标,判定菌质的发酵终点,也是所产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2l庄毅.抗癌新药槐耳冲剂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8,8

(12):540-543.

【3】庄毅.药用真菌新型(双向性)固体发酵工程们.中国食用菌,

2002,21(4):3.6.

【4】庄毅.药用真菌发酵工程与槐芪菌质E的研发叨.中国药学杂志,

2004,3(29):175—178.

【5】庄毅.药用真菌双向发酵的起源、发展及其优势与潜力【J】.中国

食用菌.2007,26(2):3.6.

【6】庄毅.真菌抗癌药物槐耳颗粒的研制叨.中国肿瘤,1998,8(12):

5“卜543.

万方数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y4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