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1-15 10: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1、 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 东 到 西 。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低→ 高 → 低 。影子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 西 到 东 ,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长 →短→长 。

2、太阳钟也叫( 日晷 )是测量 时间 的工具,它是根据 太阳 下影子变化的规律制造出来的。

3、地球自转 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 托勒密 提出来的,他认为 地球 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而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 提出了“ 日心说 ”,他认为_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5、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 娥眉月 → 上弦月 →凸月 → 满月→ 残月 → 下弦月 → 娥眉月 →新月。

6、刺猬 、 蛾 、 猫头鹰 等动物是在夜间活动的, 公鸡 、 蝴蝶 、 蜜蜂 等动物是在白天活动的。 牵牛花 是凌晨开放,_芍药花_是上午开放, 万寿菊 花是下午开放, 昙花 是晚上开放的。(这个题目答案不唯一)

7、昼夜长短会改变动植物的 生活习性 比如: 减少光照时间 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 延长光照时间 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8、 林奈 根据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的现象,编排出了一个“ 花钟 ”。

二、选择题

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C)。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乌云的遮盖 C地球的自转、

1

2、月相的周期变化是(B)

A 一年 B 一个月 C一周 3、新月是指天空中出现(C) A月牙 B满月 C不出现月亮 4、一天中影子最短是在(B )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5、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 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6、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 A)

A早晨——下午 B中午——晚上 C傍晚——早上 7、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C) A立晷 B地平日晷 C赤道日晷 8、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大都是(C) A上午 B下午 C夜晚 三、问答题:

1、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在北京召开,想一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间收看?(举出几个例子,不要求学生写具体发的时刻。)

2、写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学生的自己的实际情况)

3、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

答:(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的高度。

四、画图并回答问题(

1、根据自己对月相变化的观察,画出三个月相图,并写出大约上农历什

2

么时间的月相。(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就可以了)

2、你在观察月相时纪录了哪些内容?

答:除了画月相外,还要纪录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到的月亮所在的方位,当时的天气情况以及观察的心情和感受等。(还有些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五、实验题

1、设计试验证明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答: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第二单元测试题

3

一、填空题。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 直线 行进的。

2、凸面镜使人看起来变 ,凹面镜则使人看起来变 。 3、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 4、越 光滑 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5、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 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 凹透镜 。

6、凸透镜能使光线 会聚 ,凹透镜能使光线 分散 。 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 红、橙、黄 、绿 、蓝 、靛 、 紫七色光。 8、凸透镜具有 放大、聚光 、成像 的作用。 二、判断题。 (12分)

1、小孔所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 ( √) 2、我们可以用面向太阳喷水的方法制造彩虹。 ( √) 3、一个水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 )

4、光线从两种透明物体之间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 ) 5、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绿衣服仍然是绿色的。 (× ) 6、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 ( √) 三、选择题:

1、牛顿通过( 1 )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①三棱镜 ②凹透镜 ③凸透镜 ④平面镜

2、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2 )正确。

①铅笔向上折 ②铅笔向下折 ③铅笔变细了 ④铅笔变长了 3、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B )

A. 白光 B. 绿光 C. 红光 4、有关光的行进说法正确的是(C ) A、S形 B、曲线 C、直线

4

5、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C )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6、下列光源是自然光源的有(C、E )

A、日光灯 B、萦光棒 C、阳光 D、蜡烛 E、萤火虫 四、问答题:(18分)

1、小孔成的像是左右颠倒的吗?为什么?

答:是的,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

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3、为什么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

答:因为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的形状相同。

五、画图题

1 .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本题学生自己画图进行解释

2 .怎样设计一个可以不用回头就能看见身后景物(或后脑勺)的潜望镜?请画出原理图。 本题学生自己画图进行解释

六、实验题:

1、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5

A、一节电池 B、一根导线 C、一个灯泡

7、下面哪些物品中,不能接触磁铁的是( )。 A、透明胶带 B、磁带 C、塑料贴片 8、人体吸进和呼出空气的途径( )

A、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B、鼻腔→喉→支气管→肺→气管→鼻腔 C、鼻腔→喉→肺→气管→肺→鼻腔

9、下面的说法中,属于事实的是( ),属于解释的是( )

A、苹果表皮渗出了水 B、苹果表面的细菌在繁殖 C、闻起来有异味

四、连线。把科学家的人名与他们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毕达哥拉斯 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 柏拉图 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亚里士多德 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托勒密 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阿尔哈曾 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 五、问答题。

1、避免触电有哪些方法? (至少写出3条)

26

2、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

六、观察实验题。请你设计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请选择一个因素填写)

我的假设 需要的材料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我的发现和结论 小学五年级科学参考答案

一、每空1分,共10分。

1、地球自转 2、林奈 3、会聚、分散4、指南针、司南5、心脏、血管 6、20、80

二、每题1分,共8分。

1、√ 2、√ 3、× 4、√ 5、× 6、× 7、× 8、√ 三、每空1分,共10分。

1、B 2、C 3、A 4、 B 5、C 6、C 7、B 8、A 9、AB、C 四、每连对一条线得1分,共5分。

毕达哥拉斯 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

柏拉图 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 眼睛

27

亚里士多德 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托勒密 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阿尔哈曾 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 五、第一小题3分,答出三条得全分。第二小题4分,根据回答情况得分。 1、(1)不要在电线上晾晒衣服(2)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3)不要用湿毛巾抹电器(4)不要把多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2、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和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通过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只有心脏不停地跳动,血液才能不停地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六、本题共10分,每答出一空得2分。

以下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的实验,还有其他实验方法(如与电池的数量、铁钉的粗细等因素有关),只要合理即可得分。 我的假设 需要的材料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我的发现和结论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电池2节、铁电池数量、铁钉线圈匝数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吸起的回形针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吸起的回形针少,磁力小。 钉、导线若干、粗细等 数有关。线圈匝回形针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xj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