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想文化
更新时间:2023-07-19 07: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第二章大圣归来小说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二章 思想文化
教学目的 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思想;掌握儒家、道家、
法家、墨家经典的文化内涵;明确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精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说思想及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易,变化也。
《易·系辞上》:“生生之谓 易 。”
《易》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周易》的经和传:
《周易》这部书由两部分组成:骨干是“经”,血肉是“传”。经为主,传为辅,传是阐释经义
的,
2.《尚书》的“永恒”观念
尚书》是古代的历史文献,记录从尧、舜开始,到夏、商、周三代的资料。其中有些篇章的
真伪受到质疑,但是大体而言,仍可展示古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观念与实际作为。
以下介绍《洪范》中的主旨。
先就其大纲来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
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
六极。”以下分别说明其详细内容。
(一)五行
所谓“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这是人类在大自然中所见的五种素朴的材质。人类
的生存要靠五行来支持,所以必须明辨其性质,如“水向下渗透,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
伸直,金可以随意屈伸,土可以生产百谷”;由这五行还牵连出人类的五种味觉,分别是:
咸、苦、酸、辛、甘。换言之,自然界的五行在人类的感觉与理解中,会显示特定的性质,
由此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让人类在文化上继续创造发展。
(二)敬用五事
“五事”是指人的五种本能,如“容貌、言语、视察、听受、思虑”。这些本能的表现有一定的
要求,譬如,“容貌要恭敬,言语要有条理,视察要清楚,听受要聪敏,思虑要通达”。只要
符合上述要求,则效果必佳,分别是:“表现严肃,办事顺利,明辨一切,谋事成功,成为
圣人(古代的 圣人 是指无所不通的智者)。”换言之,这里所谈的是人类世界的基本条件,
是期许人人由其特殊本能,表现恰到好处的作为,以便融入群体生活,共享幸福。人是社会
性的动物,除了个人具备基本修养之外,需要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否则无法保障其福祉,
以下第三项、第四项即是此意。
“农用八政”之意是切实办好八政。八政是国家施政的八大领域,就是:“管理粮食,管理财
物,管理祭祀,管理住行,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一个政府的主要
部门大致如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祭祀”,古人所祭的对象有三:天或上帝,自然神,以
及祖先。它代表宗教信仰的仪式,要让人民知道人生不是当下的刹那生灭,死亡也不是沦入
未知的虚无。人类活在世间,借由定期的祭祀,可以与生命的大源、自然界的母体,以及自
己的祖先,保持适当的关系。
(四)协用五纪
“协用五纪”之意是调和阴阳,要用五纪。阴阳是指自然界的动力而言,其变化显示于天象,
作用于人间,所以要由“天官”来观察及记录有关“岁、月、日、星辰、历数”五纪的一切细节。
在农业社会中,五纪直接影响人民的作息。
(五)建用皇极
“皇极”即是大中(至大谓之“皇”,至中谓之“极”),亦即最高正义或绝对正义的原则。这是
整篇《洪范》的精神所在。人的社会向来极不单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各种有心或无意
所造成的恩怨可谓层出不穷。因此之故,人人心中所企盼的正是“绝对的正义”。谁来代表天
意而维持大中呢?就是天子。 二、儒家思想文化
(一)儒家的基本思想
1.孔子学说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礼乐思想
孔子重视礼,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儒家将礼与乐相结合,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精神层面,用礼
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的感情,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其他思想
认识论上,孔子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强调“学而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
实精神。
方法论上,提倡“中行”“中道”,处理事务上要“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
孔子在思想方法上宣扬“中庸”思想。他认为,维持和巩固他所谓“道”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中庸
的方法。所谓“中庸”,即“允执其中”,也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要求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
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不然,就不能成为
德性高尚的君子,而会沦为偏激的小人。孔子提出,在运用这种中庸方法时,还需要把握好
全面而又灵活的原则。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
速则速”,孔子要求无时不中、无事不中的灵活运用,具有一定的辩证法的精神。当然,孔
子这种中庸的灵活方法,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的原则。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思曾专门加以发
挥,到宋明时期,更为理学家所宣扬和崇奉,成为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心。
伦理思想方面,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慧、幼
顺,君仁、臣忠,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
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教育和学术方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的发展。 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
一、服务于国家政治;
二、根植血缘基础;
三、强调伦理本位;
四、重视主体能力;
五、抑制个性欲望。
总之,他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人的价值。
2.孟子学说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山东邹县)人。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孟子
的性善学说、仁政主张,都与孔子思想有渊源关系,并对孔子思想有新的发挥。
孟子学说思想
孟子学说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主张“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
答: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首先,孟子反对法家商
鞅主张积极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占有土地等变革措施,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
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
主,即所谓“分田制禄”。然后,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他把这种“八家皆私百田,
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就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可以使农民有
恒心耕种土地。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与此同时,孟子还提倡“薄赋敛、深耕易耨( nòu )”、要人们“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
其次,孟子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他认为,用“力”不能使人心服,只有
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公开地反对暴力,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同时,孟子
也激烈地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他认为,平等“兼爱”和“为我”这两种
思想都是破坏封建阶级的统治基础的。
不过孟子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
当时来说,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3.荀子学说思想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荀子的思想已突破了孔孟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综合法家.道家学说的新儒学。 荀子学说思想
性恶论: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
他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肌好愉悦,是皆生于人性情也。”
——《荀子 性恶》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 ——《荀子 天论》
荀子学说思想
天人相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礼法并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二)儒学的历史演变
1.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2.理学的建立
3.儒学的流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名儒,中国思想史 上影响重大的第一位经学
大师。 其代表作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春秋决事》(已佚)儒家思
想的第一次改造是在汉代,其代表人物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1)董仲舒对儒家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建立了一套神学化的儒学体系。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
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
王权神授,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披上神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
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
2.理学的建立
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著名理学家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南宋是理学进一步
发展以及朱学(朱熹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的阶段。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它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
它以“穷理尽性”为口号,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以及为封建政治服务的自觉性
等特点。
2.理学的建立——创始人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道州营道(湖南道县)人。精于《易》学, 将《易》揉于《老
子》和道家学说,认为有象有形的万物均出于绝对的实体 “太极”而“太极”就是无象无形的
“无极”。把《老子》的“无极”、《周易》的“太极”和《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融为
一体,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以非物质的“太极”为宇宙万物的起源。这是唯心
主义理学的基本范畴。代表作有《太极图说》、《易通》和《爱莲说》。
2、理学的建立——“关学”的创始人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是关中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同时具有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
主义社会观双重因素。他提出物质的“气”是世界最基本的形态,但“气”又具有“神”的变化功
能。著作有《正蒙》和《易说》等。
2、理学的建立——“二程”的贡献
程颢 、程颐 为同胞兄弟,河南洛阳人。 二人同师于周敦颐 ,又同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说
称为“洛学”。他们发展了周敦颐和张载的学说,首先提出“理”的命题,主张万事皆出于“理”,
“理”是宇宙的本体,它先于一切事物存在,而且永恒不便。他们认为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
夫妻关系也是“天理”的体现,将封建纲常由道德论上升到本体论,形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
义体系。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勾勒出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
基础。他们的言论收入《二程全书》。
2、理学的建立——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江西)人,生于福建。他继承了二程学说,明确
地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指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是第
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先于“气”,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太极即“天
理”。他主张通过“格物”(追求事物之理)、“致知”(获得知识),以天理为准则去认识客观
事物。提出“存天理,去人欲”,从而把“理”和封建伦理关系进一步联系起来。朱熹在北宋理
学的基础上,又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
论成为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这是说,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
是创造万物的材料。其次,他认为,对于具体事物而言,理与气两者不能分离,“天下未有
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从根源上来讲,却应当说理在气先。这种所谓在先,可以
说与近代西方哲学所谓的“逻辑上的在先”,不是“时间上的在先”相似。再次,朱熹还认为,
一切人、一切物都是由理与气所构成的,人物禀理以为性,禀气以为形。
理学的建立——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
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朱熹对周
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的学说作了总结和改造,从他们的体系中吸吮了大量的思想养料,
又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和观点代表
了理学的典型和成熟形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知识界判断是非正误的标
准;其著作《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和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籍,具有与五经同等重
要的地位;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而步步声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
2.理学的建立——陆王心学
陆九渊(1139年—1192年)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他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
格外感兴趣,并以孟子理论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流派。他提出“心即
理”的命题,认为“心”是客观世界的本源。他反对格物致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
宇宙”说,创立了主观唯心主部义体系。陆九渊心本论的创立,使理学思想体系发生了重大
分化。南宋时心学与程朱理学并存,互相影响。至此,理学已发展到高峰。
2.理学的建立——陆王心学
明代的王守仁(1472年—1528年),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建立了“心学”体系。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成为宋元以来主观唯心
论的集大成者。
3.儒学流变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1)儒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在封建社会中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从而避免了全社会
陷入宗教迷狂。
(2)儒学从先秦到宋明,历经改造,通过与其它学说的融合,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完
成了其自身的哲学化,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
三、道家思想文化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1.老子学说思想 2.庄子学说思想 3.老庄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道学的历史演变
1.黄老之学 2.玄学 3.道教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1.老子学说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属河南 省鹿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 道
家学派创始人。他曾在周王 朝藏书室任职,掌管史册籍, 50岁后离周赴秦,在涵谷著
成《道德经》,然后隐居秦国。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卷上(《道经》)、卷下(《德经》)。全书五千多字,
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及社会政治观。围绕“道”这一中心概念,阐明老
子关于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与解决方
式,充满辩证的逻辑力量与深邃美妙的诗意。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在《老子》中有三种用法:
第一,指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第二,指自然规律;
第三,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法则。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1.老子学说思想
(1)“道”是万物的本源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四十二章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1.老子学说思想
(2)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思想
第一,“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第二,“恒”与“变”的对立统一
第三,“无为”与“自化”的对立统一
第四,“相反相成”与“物极必反”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1.老子学说思想
(3)“无为”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第四十二章※简述老子的为道与为学思想
答: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从此可以看出,老子把世俗
知识看成是人修身向道的一种负担,从而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在老子看来,一般
的学习,总是要不断地增加知识,可是知识的增加也就是欲望的增加,知识的减少,欲望也
才可能减少。这样,修身向道就是要使知识、欲望减之又减,以至于最后对知识、欲望无所
追求,无所作为了,于是就达到了精神上彻底解放的最高境界。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2.庄子学说思想
庄子(前360?-前280?),名周,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一说在今安徽蒙城)人,与孟子同
时,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任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
子》33篇,其中内篇7篇,乃庄周自作,外篇15及杂篇11,或以为庄周后学所作。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2.庄子学说思想
(1)庄子全面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观,并且在本体论和道与物的关系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
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集释·大宗师第六》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2.庄子学说思想
(2)庄子的社会观同老子基本相同,从根本上主张治国以道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
则伦矣。虚则静,静别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
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天道第十三》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2.庄子学说思想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主要渊源于老子,但在老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1)继承老子“道”是万物的根源之说。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为主
观论。他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尽量夸大主观精神作用。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2.庄子学说思想
(2)继承老子“无为”思想。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
他劝说人们不要为世所用,无用就是大用。在政治思想方面,庄子比老子更消极。他主张“无
己”,他认为最完美的人应当做到忘记自己。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3.老庄学说思想与传统文化
(1)老庄学说思想对传统人生观的影响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3.老庄学说思想传统文化
(2)老庄学说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首先,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
其次,老庄在思想上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是构成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之一;
再次,老庄哲学体现了极高的民族智慧。
※ 试述庄子的人生观
答: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人生观。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不能在个人精神上达到
绝对自由的境界,其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由于自身
肉体的束缚。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有待”和“有己”。所以,当一个人能够摆脱外界条件
的限制和束缚,同时摆脱自己的肉体乃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即做到“无待”和“无己”时,
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由此庄子提出“坐忘”的办法。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通过坐忘,人能够达到一种无私无虑、无生无死,
精神上彻底自由的境界。 ※比较老子和庄子的道的思想
答:首先,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神秘主义的实体“道”,而这种“道”既不
能用感性来觉察它,也无法用理性认识来把握它,而只能靠主观直觉去体会它的存在。
就这点来讲,庄子与老子有相同之点。其次,庄子不同意老子“有生于无”的说法,认为
这种说法不够彻底,因为说世界有“有”,有“无”,那么在有“有”和有“无”之前,应该说
是没有“有”和“无”。如果再往上推,那就是连没有“有”和“无”也没有,因此,在庄子看
来,关于世界存在的问题,根本是个不可知的问题,所以即使像“有生于无”这样的话也
不能说。这样,庄子就陷入了绝对的怀疑主义。
(二)道学的历史演变
1.黄老之学 2.玄学 3.道教
1.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战国、汉初道家的一个学派,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为道家的创始人。黄
老之学从《老子》出发,倾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福祸、融合道、法兼采用
儒、墨、名和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老子的“无为”。
2.玄学
魏晋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阶级内部残杀不断,主张仁义、道德的儒家学说受到严重挑战,依附于传统阶级的知识分子深感地位不稳,于是他们便去钻研《老子》、《庄子》、《易经》。这三部书曾被称为“三玄”,“玄”是深奥、玄妙之意。魏晋士人因去解释、发挥这些玄妙的学问,故他们的学说被称之为“玄学”。魏晋玄学以“三玄”为本,解经求义,阐述宇宙、社会、人生之道。
代表:何晏、王弼、向秀、郭象。
3.道教
道教,顾名思义是宣“道”之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的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有的宗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精神。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态,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
道教综合了古代的民间信仰、神秘传说和老庄思想,并融合了佛教和儒教的教义,是中国文化诸要素的复合体。
四、法家思想文化
(一)法家学派
1.管仲和子产——法家的先驱
2.李悝(魏国)、吴起(楚国)、商鞅(秦国)、申不害(韩国)在各国的变法
3.韩非——集前期法家之大成者
※ 简述韩非的法治观
答:首先,韩非综合了前期法家各派的学说,提出了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他认为,“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这些条文由官府公布,实施办法要让民众都知道,遵守法令的就赏,违反法令的就罚。但韩非认为,仅有“法”还不够,同时还需要术与势,“术”就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则是统治者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韩非认为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韩非为了论证他的法治思想,对孟子的颂古非今、宣扬“仁政”的政治历史观点也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社会情况随时代而变化,措施要适合于社会具体情况,以此主张变法改革。
(二)法家的基本思想
1.法家思想与专制政治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虽然都在探求各自的治国良策,但是完全考虑政治思想的,唯有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以力服人,鼓吹强权政治,推行专制主义,为君主独揽大权服务。
2.法家思想与“法治”
这就是说,治国治民只能用法治的手段,人们的言行,除法以外不能有任何标准。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以彻底否定礼制、专讲法治为特色的,它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新兴的封建制度,适应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3.法家思想与社会改革思想
(1)富国强兵 (2)重本抑末——富国以农
(三)法家人格及其境界
法家的处世原则是遵守法令和法律,不靠他人袒护生活,以自己的力量争得人生的地位。
继承和发展性恶论,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人际关系唯有物质利益是真实的,因而法家重视实际,不崇尚空谈,倡导变革。
五、墨家思想文化
( 一)墨家学派
1.墨子的学说思想
(1)在伦理思想上,墨子主张“兼爱”。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核心思想。
(2)在政治思想上,墨子主张“贵义”。
(3)在哲学思想上,墨子否定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2.墨家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1)有组织、有纪律,且工学并重,富有牺牲的
人文精神。
(2)提倡扶弱济贫,见义勇为,吃苦耐劳,
重信义,集体中成员之间互助友爱等思想和价值观。
(3)长于理论,扎根实践,讲求实效的科学精神。
※ 比较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思想
答: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有很大不同。首先,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即人人相利为具体内容,注重实际效果,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则以恢复周礼为仁为根本目标,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恕为仁的标准。其次,墨子的兼爱主张无贵贱之分,人人平等相爱,而孔子主张“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也就是爱人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否则则与克己复礼为仁以及孝悌思想相矛盾。
正在阅读:
第二章 思想文化07-19
浅谈蒸汽加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裂缝防治措施03-10
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三10.1交通运输方03-18
小学生六年级班干部竞选稿08-22
2012山东省各地高三一模理科数学分类汇编3:导数09-09
最新人教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带拼音-直接打印版04-26
云南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10-02
过中秋作文350字06-30
《现代教育思想》2018期末试题及答案10-25
计算方法习题集及答案06-1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思想
- 第二章
- 文化
- 联通3G品牌店招标书
- 酒店西餐厅服务员实习日志(41)篇
- 九年级化学知识要点: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 七年级上道法6、7课教案
- 职业卫生档案台账及目录
- 2011--2012上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 汽车运输挂车参数
- 2015年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调查家乡的环境教学设计
-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3册答案1-5单元
- 农林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省委办公厅2012年面向全省公开遴选主任科员及以下公务员公告
- 和谐社会视角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及其治理
- Ubuntu 10.10设置Samba服务器
- 机电工程职称答辩题库(电线电缆专业)
- 各级给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 股票交易二十五大绝招(内参口诀+图解注释)
-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复习部分
- 120急救指挥中心指挥系统
- 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财税政策探讨——以吉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