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讲稿5-8

更新时间:2024-02-01 13: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儿童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认识儿童时期心理生理特点,把握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模式,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儿童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儿童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儿童时期心理生理特点,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自学内容: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课外作业:

1、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 2、儿童的需要有哪些?

3、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 4、儿童社会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5、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6、分析课本中案例。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1

案例:现在在有些城市的街头经常会看到一些流浪儿童在沿街乞讨,有的身患残疾的孩子更加令人同情,但估计你怎么也想不到,这其中的一些孩子竟然是被犯罪团伙以几千元不等的价格租来进行乞讨的。他们的残疾被当作博取人们同情以赚钱的工具。最近,深圳市公安局连续出击,打掉了12个这样的黑心团伙,解救出47名儿童。

被解救儿童王某今年只有11岁,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记者见到他时,他被暂时寄养在深圳市救助管理站。2005年,他被一个叫宫继兰的女人以2300元租用后,从安徽带到深圳。在被警方解救之前,王某在宫继兰的操控下,必须每天向路人乞讨,然后将讨来的钱如数上交给宫继兰。

被救助儿童:“要不到钱他打我。”

和王某在一起行讨的还有一个姓宫的孩子。经查明,他是被一个叫宫春备的人租用后又转给宫继兰的。两个小伙伴长期在一起,只有王某能听懂他含糊的语言。

被救助儿童:“他叫他妈,他说他想他妈妈。” 记者 申宇红:“他这个样子,怎么可以去讨饭呢?” 被救助儿童:“他讨不到了,打他的这个头嘛。”

一这些流浪儿童被犯罪嫌疑人以或租或买的形式逼迫他们进行乞讨。生活上得不到任何照料,身体上的疾病更得不到及时救治,许多孩子都有着同样的经历。 记者:“要不到咋办?”

被救助儿童:“要不到挨打。” 记者:“挨打?”

被救助儿童:“嗯。” 记者:怎么打呀?

被救助儿童:要不上钱的话,拿扫帚打头,打我的头,打我的脸呀。”

2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一、儿童的年龄界定与特点 (一)儿童的年龄界定

儿童”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词汇,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就这一概念并没有约定俗成的统一定义,不同科学领域、不同工作范畴和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与观点。就其具体年龄段来看,在美国是指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而其他西方国家是指12周岁-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 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多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这种界定主要基于下述考虑:第一,《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第二,各地妇女联合会工作对象中的儿童以及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的工作对象,两类儿童年龄界定规定的上限为14周岁以下。14周岁以上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对象,即一般意义上讲的青少年。

(二)儿童的特点 1、生理特点 (1)成长性。

儿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组织等也都处于成长之中,这样全方面的发展,只发生在儿童期。 (2)基础性。

儿童的成长为其今后的成年打下基础,并可能由于童年的某些经历,造成其成年后的问题。 2、心理特点

(1)发展性。儿童的心理与其生理一样处于发展期,人格基本成形,认识和社会化还处于雏形。

3

(2)依恋性。儿童对其抚养者的依恋,不仅基于情感上的需要,同时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应。

(3)可塑性。儿童的心理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抚养环境。 3、行为特点

(1)探索性。由于儿童是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尚有欠缺,其有很多行为,表现出探索的性质,其过程和结果,也是增加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2)模仿性。通过这种模仿性,人们可以采取控制示范行为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的需要 (一)生存的需要

儿童生存的需要不仅表现在其要获得足够的物质以满足生命延续和身心成长方面,还表现为这些需要的满足,不能依靠其个体实现,必须由其家庭或者社会来满足。有时需要社会政策层面介入帮助,亦可上升为法律的强制性要求。 (二)爱的需要

儿童在家庭或者机构中生活需要爱,以使他们的情感也能够获得发展,使他们在成年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正常相处。儿童社会工作者在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具体实务中,有一部分就是要重构对儿童爱的供给,或者是帮助儿童建立起爱的代偿机制。 (三)学习的需要

儿童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使其今后成年步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和家庭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四)游戏的需要

儿童需要游戏,这是由其天性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地认识了解社会。当前由于游戏治疗的放松性和疗养作用,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及各类社会群体的社会工作直接实务中,但这还是有别于儿童对快乐的自然而然的需要。

4

(五)社会化的需要

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角色,掌握道德规范。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的社会化,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儿童群体的整体需要。 (六)被保护的需要

既要保护儿童使他们获得健康成长,又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儿童社会工作既要努力通过合适的途径去增进社会对儿童的保护,还要教育引导儿童学会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儿童成长各阶段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

儿童成长各阶段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

成长阶婴儿期(0~1岁) 段 新生儿离开母体建神经系统快速发育,运动功能大生理机能进一步发幼儿期(1~5岁) 学龄期(6~14岁)

立个体生活,但对大增强,能够无障碍地使用语言育,心理、智力、学特征 外界适应能力很弱 交流,并简单地运用文字 习能力不断增强 开始学习今后进入社会所需的各方面任务 完成初期的快速生情感培养、心理培育和智力发展长发育目标,开始与身体成长并列成为这一时期认识身边的亲人和的主要任务 感知环境 除了生理发育方面的问题外,婴儿期的儿童会有分离焦虑,而处面临问如何避免疾病困扰

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念,同时保持身心的正常发展 可能会出现学习性5

题 以及保障生命安全于儿童早期的儿童会出现恐惧:问题,如厌学、焦虑等,主要是生理层害怕环境中出现陌生物体或新等 面的 事物或新面孔;害怕黑暗;害怕睡觉。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四、儿童社会工作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

195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会议把儿童社会工作曾经定义为:凡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均称为儿童福利。儿童社会工作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

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它以处于特殊困难境地的儿童为对象,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如孤儿、弃儿、残疾儿童、流浪儿、被虐待或被忽视的儿童、行为偏差或受情绪困扰的儿童等。

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包括国家与地方为保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其中主要有:能增进儿童健全发展的各种措施;能防范危害儿童的保护措施;能保障儿童福利的措施;能协助儿童处理成长和适应过程中的难题与措施以及能激发儿童发展潜能的措施。也就是说,一切针对全体儿童(青少年)的,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潜能最佳发展的各种方式与设计都属于儿童社会工作的范畴。

(二)特点

1、儿童社会工作具有普遍性,是面向全体儿童的福利事业。

2.儿童社会工作具有发展性,以帮助与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

6

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3、儿童社会工作具有社会性,需要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运用社会化手段。 五、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法律基础 (一)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有关对儿童和权益保护的阐述条款如下。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十九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二)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旨在建立保护儿童的国际标准,以防止儿童被忽视、受剥削和虐待。公约规定:确保儿童得到保护;确保儿童享有其幸福所必需的保护和照料;确认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确认残疾儿童有接受特别照顾的权利;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儿童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儿童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以及无论种族、肤色、性别、国家和地区,儿童都应该同等享有上述的权利。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生物学

与儿童发展有关系的生物学理论主要是遗传学说。遗传学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规则的自然发展过程,差异是因为DNA的差异造成的。它指示社会工作者在对儿童问题进行评估时,要考虑生物性因素。 (二)儿童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儿童发展,主要是对儿童的知觉、认知、情感、人格等

7

方面发展规律的解释。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熟练运用社会工作技巧的基础。

1.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心理分析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应该考虑或重视将儿童当前的状况与过去的成长经历密切地联系起来。

2.心理社会发展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他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每一阶段或多或少均以同一性危机的概念来贯穿。

(1)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生命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需要得到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指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对自己的信任感。对那些受到适当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们常常要试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在大人介绍自己时用手捂住自己脸的孩子,就是缺乏自主性的儿童。

(3)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8

在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但他们有时候采取的目标或活动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冲突的,这些冲突可能使他们感到内疚。成功地解决这些危机要求达到一个平衡:儿童保持这种主动性,但是要学会不侵犯他人的权利、权益和目标。

(4)变得勤奋阶段(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希望通过自己勤奋的活动以获得成功,这一阶段属于学龄期,儿童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这一阶段儿童经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如果很勤奋,儿童获得社会和学习技能,从而感到很自信。不能获得这些技能会使儿童感到自卑。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9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更多的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的整合起来,个体将会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如果发展得较顺利,找到比较满意的配偶,那么将会体会到亲密感,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将会体验到一种孤独。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或共有同一性)。没有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会使其感到孤独或孤立。

(7)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兴趣扩展到下一代。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成人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殖。他们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繁殖”的标准是由文化来界定的。不能或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会变得停滞或自我中心。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

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很充实,没有虚度,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认为自己的

9

生命周期与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如果说达不到这种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苦短,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3.行为或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举例来说,儿童模仿他人的处事的能力,也以模仿而习得结交朋友与应对压力的方式。长期下来,儿童可能被制约成对特定的情境有特定的回应,但这些回应可能是适当或不适当的。直到儿童接触了其他的反应、情境与环境,他才会知道什么反应是适当的。

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食物的香味和父母准备晚餐的声音,可能是引起儿童饥肠辘辘的刺激。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此外,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 (三)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儿童成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因此社会学家按照儿童发展的过程对儿童的社会化进行了研究,比较重要的理论有:

1.自我发展理论

米德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动,发展成为社会存在的。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为社会工作者说明了儿童进行玩耍、游戏的内在意义,并为游戏形式的儿童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的。认知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如下。

(1)儿童在某一年龄范围或发展阶段具有他们特定的思考方式。在开展儿童社会工作过程中运用会谈、评估及介入的方法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心智特点及其与

10

成人的差异。

(2)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范围 (一)一般儿童社会工作

一般儿童社会工作是指以全体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主要包括: 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

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政府在儿童福利、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敦促政府在儿童营养、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并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提出更多关于儿童福利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

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进对儿童的良好的养育。首先是保证儿童的营养;其次是保证儿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

包括:推动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宣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心理;指导儿童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活;教会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等。 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环境

游戏和娱乐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为儿童开展好游戏和娱乐活动提供条件。 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

一是妇婴保健,即减少婴儿死亡率;二是学校卫生工作,即通过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等方法促成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提高其身体素质。

6.开展儿童家庭服务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二是针对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方面的服务,使父母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愉快、友

11

好地相处;三是在社会上建立对个别“问题”儿童的服务机制等。 7.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

通过流浪儿童救助、辍学失学儿童助学、发展偏差儿童矫治、残疾儿童康复等手段,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即对危害儿童健康的行为予以打击;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等方法实施对儿童的保护。 8.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

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评估国家、社会采取的儿童福利措施,认识儿童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此外,儿童社会工作还存在于公共关系层面上,即宣传儿童权利、解释儿童福利与服务的需求。

(二)特殊儿童社会工作

特殊儿童是指生理、心理、智能、情绪或适应生活上遭遇到特殊困难的儿童。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残障儿童、问题儿童及特殊身世(孤儿、弃儿、受虐)儿童提供救助、教育、医疗及机构照料、家庭补助、收养和寄养方面的服务。

1.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的救助

这一层面的服务一直是儿童社会工作的重点所在。一般而言,这类儿童服务可分为支持性、保护性、补充性、替代性四种类型。

支持性服务是指通过个案、团体或家庭咨询等方式,提高家庭的功能,强化父母的责任,促进儿童福利;

保护性服务则讲求最小程度地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发展过程的稳定;

补充性服务则是对儿童生活的基本生活状况作必要的改善,但仍有部分保留;

替代服务指完全用替代性的措施改变其生存环境,此类服务是最底线的保护措施,针对需要短暂地或永久解除亲子关系的家庭。

2.对孤儿、弃儿的救助

12

从社会工作角度,救助方式主要有家庭寄养、收养、儿童福利院安置等,家庭寄养的服务对象是孤儿、弃儿或因故父母无法照顾的儿童,选择能够为儿童提供健康全面发展的条件,及在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生活水平、教育程度诸方面都是适宜的家庭,经社会工作者联系协助并予以督导,逐渐使双方能和谐相处。收养服务是依据法律通过正常手续确立抚养关系的一种方式。 儿童福利院安置可以为孤儿、弃儿提供合乎卫生的饮食以及正常生活的充分照顾,还可提供医疗保健和教育,必要时有及时的个案工作,是一种普遍的、常用的方式。

3.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

为残疾儿童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身体的康复、接受正常教育、接触和适应社会等,来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

行为偏差儿童是指在行为上脱离预定轨道,异于正常儿童的个体。有时也特指在行为上有违法或犯罪特征的儿童,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社会化辅助、心理辅导、环境建设等专业手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实施影响。 5.对青春前期儿童的辅导

儿童末期一般进入青春发育的初期,儿童心理方面会出现许多“青春期困扰”,这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给予及时、正确的辅助和引导。

三、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一)家庭

一个人出生的家庭的环境以及儿童所受的熏陶,使儿童在其今后的生活中,很难褪去其家庭的印迹。 (二)学校

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在某些情况下,其影响作用甚至会超越家庭。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其接受的第一种正式教育过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孩子们的自我期望影响巨大。班级间的关系,又使儿童形成了集体观念。

13

(三)同辈群体

儿童在其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因年龄、兴趣、就读学校、家庭住址等因素的一致,而逐渐地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固定交往群体。同辈群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这种关系通常在儿童期结束后还发挥着持续重要的影响,其中有些会成为成年时的朋友。 (四)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生活。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儿童和大众传媒间的关系更加接近,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愈加深刻。

案例6-1:案例分析:

小龙是一年级的学生,一直由奶奶带着张大。小龙的母亲在他三岁时被车轮夺去了生命,父亲张先生爱子心切,始终没有再娶,但是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对小龙的教育方式以简单粗暴为主。有一天,小龙在学校和同学李天打架,把李天的牙齿打掉了好几颗,李天当场鲜血直流,学校班主任将小龙的父亲张先生叫到学校,警告张先生要回去好好教育子女,如果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将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罚。回到家后,小龙遭到了张先生的一顿毒打。从此以后,小龙乖了很多,打人的坏习惯一直没有再犯,但是渐渐地,班主任老师发现小龙上课时常常走神,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经常做错,甚至发展到经常找不到作业本。 问题:

1、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可采取的救助有哪几种类型? 2、在上述案例中,小龙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14

3、针对小龙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等,都可以运用于对儿童的保护、教育和救助工作中。 (一)儿童个案工作的方法 (1)目标

儿童个案工作,一方面,直接启迪儿童发展的需求,帮助其调整心理情绪状态,激发发展的潜能,辅导其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向儿童提供社会资源,改进其遭遇和社会处境,促进儿童的改变和成长。 (2)经常使用的儿童个案工作的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面向儿童的个别谈话。这种谈话式的个案工作一般随意性较大,专业技术的运用也不明显,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另一种是面向儿童的咨询服务。例如,医疗机构、热线电话、专业课程等。 (二)儿童小组工作 (1)定义

儿童小组工作是以儿童团体(小组)为对象,运用团体动力程序与团体活动过程设计技术,使团体中的儿童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实现儿童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儿童小组工作的种类

如幼儿园和小学里各种课外兴趣班、少先队小队、课外补习小组、假日服务小队等,只要在这些小组加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手法,就可以展开儿童小组工作服务。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招募手段来组成儿童小组。

15

(3)儿童小组工作的要点

①活动安排要新颖有趣,符合儿童好动活泼的性格,但要注意安全; ②多利用示范来讲述活动的安排和小组规则; ③避免空泛的道理和讲述过于复杂与抽象的问题;

④社会工作者的态度是亲切和蔼的,应该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善于与儿童交往;

⑤社会工作者无论是在空间位置还是在心理距离方面,都应该带给小组中的儿童一种平等的感觉。 (4)亲职教育服务

指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向家长提供诸如沟通、孩子教育、家庭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活动。亲职教育服务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沟通技巧、环境设计技巧、孩子行为技巧、家长训练、家庭改变技巧等。亲子沟通平行小组是亲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可以定义为两个分开但同时进行的小组,通过实践练习、互相配合的小组内容和进度,联合活动等,改善亲子的关系。其优点在于父母参与的中介角色对子女学习各种技巧有很大帮助。 (三)儿童社区工作

儿童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和引导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对象,动员一切社会资源,服务于儿童,促进社区健全发展。

社会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从直接的物质性建设目标入手介入社区;从非物质的、教育性服务入手介入社区;从社区儿童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儿童为中心的突发事件入手介入社区;从动员组织社区内综合服务的力量入手介入社区;从建设社区相关社会舆论入手介入社区;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几个特殊整合方式 (一)家庭支持与寄养、收养 1.家庭支持性服务

最主要的是家庭补助。家庭补助主要是为贫困或单亲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援

16

助,以使儿童能够享受家庭的温暖。另外还有其他辅助性服务,家庭服务通过协助治疗父母亲,增进其亲子功能以服务儿童。家庭服务机构及儿童辅导机构是儿童家庭服务的主要支持性机构。 2.家庭寄养

即儿童的亲生父母仍有监护权,而保护权则转向寄养家庭。寄养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在家庭内提供照顾;其次是非机构的替代照顾;最后,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寄养,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寄养家庭有收容之家、免费寄养家庭、工作式寄养家庭、受津贴寄养家庭和团体之家之分。这些寄养家庭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家庭寄养的安置过程包括接案、安置、探视、再安置、结案五个步骤。 3.收养

以收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为标准,可将收养服务分为亲属收养与非亲属收养(机构安置、独立安置)两类。

在有社会福利组织介入的情况下,收养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审查及会谈、家庭访视、配对、试养安置、正式收养、结案、追踪诸项。 (二)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建设 1.儿童福利院的种类及建设原则

儿童福利院是儿童服务的主要社会福利机构,其服务对象包括孤儿及由于各种原因必须从家庭中移出的儿童。福利院的教养方式可分为家庭模式和团体模式两种,前者指一群年龄大小不一的家庭模式;后者则是由一群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儿童居住在一起,一切生活起居、作息时间皆以团体行动方式展开的模式。 2.儿童福利院的安置过程 (1)安置前的准备阶段。

运用个案手法,努力维系儿童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必须要安置时,要取得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了解儿童的背景资料。 (2)安置期间。使儿童适应院内生活。 (3)安置结束期。

第一,进入法定从业年龄的儿童,对其提供职业咨询或职业技能训练;第二,

17

问题基本解决的儿童,可以返回原家庭或安置于寄养家庭庭等。上述两种情况都需要机构提供必要的追踪服务,确保出院者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3.对儿童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辅导 (1)少年法庭里的儿童社会工作

是通过建立专门审查少年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帮助犯罪儿童得到教育和指导。需要专职的少年法庭法官和正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参与。 (2)为有轻微犯罪行为的少年儿童提供的教育机构中的儿童社会工作 它是在少管所、工读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的、旨在为儿童提供新的社会气氛,充足的营养和有利于健康的活动,帮助有轻微犯罪行为的少年重返社会。 (3)社区服务中的儿童服务

主要包括:①为儿童提供各种服务;②干预社区闲散儿童,帮助其脱离原有生活轨道;③矫治有轻度犯罪行为的问题儿童,提高问题儿童的转化率。

第六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把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青少年时期的特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自学内容:社区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课外作业:

1、什么是青少年,其特点有哪些?

18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4、分析案例,制定服务计划。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生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指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从心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是指心智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且情绪较趋稳定者;按照社会学的观点,青少年开始于性成熟之时,何时结束由社会标准所决定。当青少年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社会认可时,就结束青少年期进入成人阶段。

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1995)中规定青年为15-24岁的年龄组。同时指出,“关于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情况有波动而不断有所改变”。

19

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成年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的年龄规定在25岁以下。共青团的年龄规定为14-28周岁。综合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成熟的年龄、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要年龄范围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我国将青少年界定为14-30岁的群体,并将这一年龄群体的青少年作为青少年工作的主要对象。

二、青少年的特点 (一)从生理发展角度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发育期,其特点表现为体型迅速变化、身体内部机能迅速健全、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性成熟。 (二)从心理发展的角度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因此从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性格、性意识、成长和发展性需求等方面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的统一等等。

(三)从文化角度

有学者将青少年文化分成四种类型,也可以作为青少年行为及特点的一种分类:

第一,正直青年。指那些循规蹈矩的青少年,他们似乎不需要经历什么冲击或反叛行为便可过渡至成年期;

第二,问题青年。指那些有越轨行为甚至犯罪倾向的青少年。他们不守纪律、爱游荡,、性滥交、吸毒、惹是生非的行为被视为社会问题;

第三,文化叛逆青年。这类青少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特的文化或生活品位,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第四,政治偏激青年。他们好打抱不平,认同并采取激进的行动,以追求某些理想或社会取向。

三、青少年的问题与需要

20

(一)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网络犯罪行为等)。 3.青少年犯罪问题(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和吸毒贩毒等方面)。

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 第一,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 第二,家庭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 第三单亲之家,家庭结构不完整等)。 5.失学失业问题

学历低、缺少工作技能、自我认知偏差、就学就业动机低等。 6.其他方面

道德品格、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弱势青少年群体权益保障等。 (二)青少年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及类型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

21

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青少年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个案辅导服务)、中观(家庭和小组社会工作服务)、宏观(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三个层面。

(1)微观层面一般指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而开展的个案辅导服务。

(2)中观层面指家庭和小组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背景的青少年群体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3)宏观层面指社区社会工作和相关组织,或者是针对法规或政策而进行的倡导或改变性工作。如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进行青少年法规、政策或制度的修改及倡导工作等。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

(一)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

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条件是能尊重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不能由青少年的一项行为而完全否定他的个人价值。 (二)接纳与关爱青少年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很多缘于家庭缺失。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对于青少年充分地接纳与关怀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动力。接纳可具体表述为接受青少年是一位有价值、尊严、积极向上与向善发展可能的人。关怀则是关心、接近与重视青少年的各种学习与生活状况,并能与青少年共享成长的喜悦,共同分担失落的痛苦。

(三)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每个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制订个别化的服务计划。 (四)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社会发展脉络,配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需要,通过给予青少年必要的辅导和协助,帮助他们建立适应社会的能力。 案例4-1

22

李某,自小因为脑瘫造成残疾,走路有不便。小李容易以主观臆断判断并决定一些事情,他内心世界丰富,但自我防护意识过强,且有很多抵触情绪和偏激想法。2003年年底,小李因参与盗窃而被学校开除。小李父母关系不和谐。父亲从事机床工作即将退休.有较多主观想法,母亲已经退休在家,较维护儿子。父母平日欠交流在儿子教育问题上分歧较大,尤其是父亲从来不愿听取和采纳母亲的建议,家庭氛围对小李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2004年年底时,社会工作者曾针对小李的情绪状况开展了个案服务,在2005年春因达成服务目标而结案,小李的情况一直很稳定且改善明显。不料,在2005年夏的某次小组活动后.小李在家里制造了一起强奸未遂案,小李后来的解释是,制造该事件是因为父亲要让他回原先的学校读书.他内心极不情愿,故想制造一些事端吓唬和对抗一下父亲。

从法制角度看,小李可能会触犯法律,也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受害者角度看,由于受害者权益和精神受到损伤。提出了赔偿要求;从父亲的角度来看,父亲对小李的行为感到痛心万分,但也明白这是小李的惯用伎俩,他想狠狠教训小李,却有心无力。有关政府部门认为小李是一个道德败坏的青年,应给与严厉的教育与惩处。社会工作者所在的机构接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指令,要求社会工作者做出对小李的处置方案,并要求社会工作者反思个案服务的成效性。社会工作者个人情感上无法接受小李的行为,但又十分理解小李事件背后的挣扎思想与过激行为。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青少年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群体,社会工作者在开展青少年服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选择,如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服务机构的价值要求、青少年自身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价值偏好,以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价值两难,始终是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该案例的社会工作者经过认真思考,从小李的现状和困惑出发,制定了如下服务计划:(略)

服务总目标:

23

帮助小李走出困惑,解除个人制造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困扰,改变现阶段平衡失调状况,健全心智,形成完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强化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并制止极端行为,逐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服务目标:

1.教导小李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他人的危害性及其自身行为的错误性和极端性。

2.改善迷茫无助的情绪状况,学会换位思考,建立积极负责的态度。 3.进一步健全小李的心理状况,改变其极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的本质是其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激发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由此,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一、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设计的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指能够发展社会资源和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生活能力得到增强的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青少年闲暇场所;

②举办并设计各种活动,使青少年学习并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事负责任的态度、领导及创造能力;

③提供国内外时事信息的服务,使青少年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并明确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

④提供青少年发展中的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知识性辅导服务,增进人际关系、法律常识、性教育、生理保健的知识与能力;

⑤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服务,以拓展青少年的就业能力等

二、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状而开展的预防性青少年

24

社会工作服务。

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 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改善青少年家庭生活环境,为青少年家庭提供服务,提供青少年父母亲职教育机会,以增进父母教导青少年的技巧;

②改善青少年学校生活环境,加强学校对不适应学业之学生的学业辅导、技艺训练、发展补充性课程及相应活动;

③改善青少年社区生活环境,加强社区各组织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合作,整合各类社区资源,为青少年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④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⑤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等。

三、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治疗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治疗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功能。治疗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以帮助有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正常成长; ②提供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的保护服务;

③提供安全保护、收容服务及不适合家庭居住的青少年安置服务; ④提供在身体、情绪、精神等方面功能失调,以及社会人际适应不良等方面的治疗性服务;

⑤提供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少年的矫正服务,尤其注重社区层面的服务提供。

案例4-2

某社区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社区内居民经济收入低,住房拥挤,服务设施简陋。社区内青少年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他们结帮成派,经常在社区内闲荡,

25

认识自我的价值观;

了解自己于不同环境的角色及表现; 初步认清自己对将来的目标. 成员对象: 招募方式: 程序:共分7节

第一节:相互认识 时间 活动目标 活动名称 内容 工作员物质 角色 5分钟 相互认识 欢迎成员 相互介绍 25分钟 热身,创造轻松成员自我介个人以动作作出一种水果来代鼓励者 气球 心情 绍:“水果的表自己,然后由各成员估计是什自述” 么水果。成员解释水果代表自己的原因 25分钟 透过游戏让成游戏一:传成员随着音乐而传球,当音乐停鼓励者 员建立好的关球 系 止,成员要介绍任何一位成员,协助者 谈对他的初步印象,各种给予鼓励。 10分钟 让成员更清楚了解团体 向成员讲述团体的内容、目的及提供咨 了解团体 未来动向 询者 糖果 20分钟 了解成员对团成员对团体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笔、椅、钱包、协助者 书签 体的期望 的期望 照片等,联想出对团体的期望。完成后以书签作鼓励 5分钟 这次活动的总总结 结及下次活动的预告

31

第二节:认识自己的喜好 第三节:了解自己的性格 第四节:认识自己的价值观 第五节:认识自己的角色 第六节:了解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七节:露营

目的:协助成员反省自己在整个小组中的个人所得,反思个人性格、长短处等,将所得带到生活中。

预计困难及应对措施 小组评估方式 预算

三、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一)社区工作的内涵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有能力、更和谐的社区。

社区工作包含了以下特点。第一,以社区为对象,包括地域社区和功能社区。第二,以结构导向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个人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社区环境、制度、政策影响了人们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调整各种关系。第三,介入的层面比较广泛,既要针对社区居民的功能改善做出相应的服务介入,也要针对制度、政策和环境的改善开展一些社会倡导工作,还要在整个社区层面开展社会意识提升以及社会资源的重整工作。第四,强调居民的参与。第五,社会资源的广泛运用。 (二)青少年社区工作主要内容

32

一是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二是将社区内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发展,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提升青少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4-5

东方社区信息苑主要承担上海社区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的建设,直接建在社区,面向社区居民的新型信息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拥有以公共上网和公益培训为主的基础功能服务,以及VPN宽带专网内容服务、公益活动服务和社区增值服务等功能项目。2004年5月,首家社区信息苑在X街道社区青年中心成立,街道团工委与社会工作者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青年中心的信息苑资源优势,合作开着呢青年就业培训,共同开发青年就业岗位。通过半年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社会工作通过充分调查后制定了整合资源、促进就业的社区服务计划。

其次,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工作。如张贴海报、电话访谈、家访等。

再次,社会工作者加强了与信息苑的沟通联系。社会工作者与信息苑工作领导充分说明青少年就业服务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社区青少年的主要特点,在获得信息苑的了解与支持下,共同制定并形成了社区青少年就业培训和共建计划。

最后,社会工作者组织青少年与信息苑工作人员共同座谈,大家就就业培训共建计划展开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分清彼此的职责,约定必要的规范。

通过以上的沟通和交流工作,社会工作者与社区信息苑建立了相互合作支持的网络关系,给社区青少年提供包括就业培训、就业技能辅导等多方面的就业辅导服务。

四、社会工作行政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把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包括行政人员一领导者一与所有其他职员一下属或团队成员。社会行政的基本过程通常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

33

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面的工作。

①根据青少年发展需要以及青少年政策要求,制订青少年服务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

②把规划和政策化为具体的青少年服务活动,同时根据实际服务过程归纳经验并修改机构服务规划和政策。

③建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机制和程序,保证青少年服务的正常有效进行。

五、社会工作研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研究是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可以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①青少年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②青少年需求调查和服务设计研究;③服务过程研究;④社会服务与政策改善研究;⑤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伦理性的社会活动和过程,因此社会工作研究对于社会工作目标的达到具有重要作用。

六、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具有整合性特征。 (一)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的成长性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行为、交往、社会适应等各个层面。对应青少年需求而开展的服务,也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整合。 (二)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社会功能的社会性,反映在他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发挥其功能。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察看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发展的要求,也要看个人环境中的资源情况。他们十分重视青少年环境处境中可得到的资源和阻塞资源的障碍,社会工作者会根据需要,积极地整合各类资源,去促进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与提高。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由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社会工作专业十分强调通才实务工作观。这一基本前提促使社会工作专业朝着拥有全面性、综合性知识基础的方向发展,尊

34

重多元价值体系,推崇拥有广博的专业技巧。

第七章 老年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老年人的特点,把握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老年人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老年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老年人的特点、需求、存在的问题,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自学内容:中国的老年社会工作

课后作业:搜集空巢现象、空巢老人的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空巢现象的状况及其出现的原因,分析我国空巢老人的问题和需要,并形成报告提交。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35

案例:

李奶奶今年已82岁了,老伴去年去世。李奶奶共生有二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大儿子15年前留学美国,一家人现在美国定居;二儿子1969年到江西插队落户,早在1978年就上调县城工厂,娶妻生子,现在夫妻俩都被选拔在县政府当干部;小女儿从戏剧学院毕业当了演员,结婚后住在婆家,经常出外景拍戏。现在老房子里就李奶奶一人“留守”着,前几年李奶奶身体还算硬朗,这两年每况愈下,特别是老伴撒手人寰后,李奶奶总感觉到“下一个该轮到我了”。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需要,比如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或心理、社会需要等,案例中的李奶奶即是一例。那么什么是老年人,他们面临着哪些普遍的问题和需要?以老年人为工作对象的老年社会工作及工作内容和基本原则是如何?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

一、老年期

对老年人的界定,一般是以生理年龄为依据的。一个人算不算是老年人,首先看的是他的年龄。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有两种年龄标准,分别是60岁和65岁。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65岁作为老年人口的年龄界限,而发展中国家多采用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

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

36

二、老年人的特点 (一)生理的老化

老化是指当人的各种器官达到成熟期后,会逐渐地丧失其功能的现象。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老年除了代表生理年龄的增加,也表示人体渐渐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

(二)心理的老化

心理学意义上的老化指老年人个人的感官过程的变化。包括知觉、智力、解决问题、理解过程、学习及再学习过程、内驱力以及情绪等方面能力的降低,并由此而产生的反应迟缓现象。 (三)社会的老化

角色理论是有关较年老的人的角色变化和角色丧失的影响的理论。当个体经历老化过程所带来的变化时,他们会丧失象征中年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这一理论认为成功的老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角色变化和角色丧失的调整适应。 三、老年人的需要 (一)健康维护

老年期是疾病多发期,健康维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渴望满足的需要。 (二)经济保障

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依靠子女提供经济供养,基本没有后顾之忧。现代社会中,在延期支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下,老年人关心的是有没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能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领到的养老金够不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等。 (三)就业休闲

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还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和需要,希望发挥专长;也有许多老年人过去忙于事业无暇休闲,现在闲下来打算好好享受生活,因此养花、养宠物、书法绘画、外出旅游等成为他们的新需要。 (四)社会参与

老年人要贡献社会,需要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深度参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37

(五)婚姻家庭

老年人有维持和向往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权利。伴侣和家庭支持系统对于老年人获得良好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居家安全

家居条件的改善、居住环境的安全,是老年人所关注的。 (七)身后事宜安排

许多老年人十分关心自己身后事宜的安排,包括子女的生活、财产的处置、目的的购置、后事的操办等。 (八)一条龙照顾服务

伴随老化过程,老年人在各阶段会有不同的照顾需要,可能需要接受居家养老、社区照顾、院舍照顾等不同类型的服务,需要不同类型的照顾之间有良好的整合与过渡。 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还有外围人群或组织机构。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年社会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价值观问题

社会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社会工作者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社会工作者要对年龄歧视问题保持敏感,防止把社会的不当价值观带入自身工作中。 (二)自我意识与督导

社会工作者应当敏锐地体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早发现工作耗竭的征兆,并采取减压措施,可以通过找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咨询和督导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支持小组充电对社会工作者十分重要。困难的个案可以争取通过建立工作小

38

组来解决。

(三)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

做老人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培养团队工作能力。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前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后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人的这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老人适应情形,因为老人所面对的情形是无法改变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老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观察老人是否有抵触情绪。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

包括:第一,老人珍惜生活非常重要。第二,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建构生命的意义。第三,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第四,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和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缺憾。最后,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社会工作者要把握这些,开展相应的工作,在精神上关怀老人。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一)正式支持

39

1、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

主要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组织机构构成。 2、主要支持内容

涉及贫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机干预、老年人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依据的是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福利与服务、老年卫生、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老年人权益保障以及老龄产业等多方面内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非正式支持

1、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

(1)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老支持; (2)亲属(兄弟姐妹及远亲、姻亲等)对老年人的支持;

(3)非亲属对老年人的支持,如邻居、朋友、同事、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等。

英国学者婉格尔等根据可利用的社会网络资源(当地有无近亲成员,与家庭、朋友、邻居交往的密切程度,与社区和志愿者的互动水平)归纳了五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家庭依赖型、社区整合型、自我涵括型、社区依赖型和自我局限型。 2、主要支持内容

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对老年人来说,家庭是社会救助的主要来源。 (三)家庭思维

指把老年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有效动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求社会工作者应具有家庭思维。

家庭体系的工作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1、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2、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并根据需要拓展新的技能; 3、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次序;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四)社会融合

社会隔离对于老人有显著的危害,社会工作者要通过为老年人设计不同类型

40

的活动方案,制订不同年龄段人共同参加的社区活动项目,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

五、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 1.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健康衰退。 主要介入措施包括:

(1)保护老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 (2)提供支持性辅导。 (3)发展支持性服务。 (4)改变和调整环境。 2.丧亲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老人濒临死亡时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提供情感支持。

(2)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确保医护人员能敏锐地体察和理解老人及其家人的需要。 (3)提供相关资讯

(4)做丧亲辅导。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丧亲视为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系列调整过程,使其有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此外,还有一些支持性服务。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老年人个案工作

(一)老年人个案工作的独特之处

41

1.在接案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跟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社会工作者要在见老人前准备好一些辅助工具,如老花镜、助听器、纸、笔等,并鼓励老人在跟自己交流的时候使用这些辅助器械。要放慢谈话的节奏,给老人时间思考、处理信息。除了语言上的交流,社会工作者也要注意观察,以便发现老人没有谈出来的问题。要运用老年方面的知识,判定老人的问题是否紧急,有时问题可能很严重,而老人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2.在预估阶段要特别注意老人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状况。 老人的身心状况常常是老人能否参与介入行动的晴雨表。身体上的限制也是下一步制订介入计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会影响到老人自由的选择。全面性的评估由于内容较多,比较耗费时间,在运用于老人群体的时候要作适当的调整。

3.在制订计划阶段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即便是身体孱弱的老人,也希望能尽量掌控自己的事情。

如果能参与到制订计划中,老人就会更有动力配合工作,也有助于形成自我效能感。除非老人失去了行为能力,否则不应让他人代为决定老人的事宜。吸收老人的家人、邻居、朋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参与制订计划也很重要,因为在执行计划阶段常常需要这些人的贡献。此外,干预计划还要乎衡好老人独立生活与依赖他人两方面的需求,要有弹性,可以根据老人的情况加以适当的调整。 4.在介入阶段要定期追踪进展情况。

老人可能会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或者生活里有其他变故而难以落实制订好的计划。及时追踪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计划。此外,老人问题的处理常常涉及第三方或者更多方,一些老年服务对象自己可能难以做协调工作,需要社会工作者出面解决。

5.在评估阶段要重视老人的主观评价。

评估阶段的测量工具和指标要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老人的主观评价很重要。结案后的追踪对于开展老年人个案工作也十分重要。 (二)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1.缅怀往事疗法

42

是指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痛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老人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此方法对于老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 2.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人对人生历程一的感悟,使老人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在实施人生回顾疗法时,特别注意前测(建立评估基线)和后测(评估介入的效果)两个环节。

3.老年人个案工作的注意事项

①营造适宜于跟老人沟通的环境。

②对有沟通障碍的老人应尽量多方求证老人的问题。

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老年服务对象特别需要得到社会工作者的尊重。 ④给老人自决权,尊重老人的选择。

⑤要有耐心,做好花较长时间处理个案的准备。 二、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一)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独特之处

1.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老人在身体上的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 2.还领者自始自终都要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 3.老人小组工作的节奏要比年轻人的小组慢许多。 (二)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1.现实辨识小组

现实辩识小组的成员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的老人,通过环境中的一些提示,帮助他们确认时间、方位或者是人。现实辨识小组一般是在护理院、医院或者成人日间护理设施中开办。 2.动机激发小组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老人。小组活动是通过愉悦的活动,帮助老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麻烦的状况。

43

3.注意事项

包括:尊重老人的自决权,平衡好对小组和个别组员所负的责任,尊重保密权,对老人造成伤害时采取介入措施等。 三、老年社区工作

(一)老年社区工作的重点目标人群 1.独居老人

独居老人由于缺乏近在咫尺的支持体系,所以降低其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有关研究显示,独居老人对精神需求非常强烈。其次是健康医疗需求,特别是突发疾病时的救治。再有就是对家务协助、生病时的照顾等也有较高需求。 2.高龄老人

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逐渐下降,较大比例的老人不能完全自理,他们绝大多数都和家庭成员一起居住。高龄老人往往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多重服务需求,高龄老人的家庭也常常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提供支持性服务。 3.伤残老人

进入老年,机体功能的下降、疾病、意外事故等成为导致老人伤残的重要因素。富于支持性的生活环境、康复服务、角色与心理的调适等会为这些老人带来独特的挑战。而早年就已伤残的老人进入老年后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年轻时累积的问题到老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样的老人也常常有多重服务需求,需要提供个案管理服务。 4.困难老人

这类老人包括经济贫困老人、因遭遇重大生活事件而面临生活转变的老人以及因其他问题而陷入困境的老人。他们可能需要短期与长期服务,社会工作者可能要提供从危机干预到日常照料、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 (二)老年社区工作方案 1.目标

老年社区工作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安排社区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与其需

44

求相匹配的优质服务,提高老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2.类型 (1)居家服务。

居家服务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各类围绕居家生活的支持性服务,尽可能延长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时间,同时通过适当的工作安排防范各种风险,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 (2)社区中心服务。

社区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中心内的多种服务和延伸性服务。它的优势是可以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老人的多种需要;同时,又能将中心的服务辐射到整个社区,使社区资源在良好整合的基础上用于整个社区的老人。 (3)社区入住设施服务。

这类服务起到了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接受照顾的作用,便于老人继续使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人住设施还能为家庭提供缓解服务,使家庭能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得到支持,或者在长期的照顾工作中有机会暂时放下照顾责任,得到休息和调整。 3.工作内容

老年社区工作方案包括增进老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各项服务的规划与传输。它要对社区老人群体的需求作出恰当的评估,为老人提供涉及生活照顾、健康教育、志愿者工作、法律援助、精神健康、出行以及各类涉老信息方面的服务等。 4.工作原则

老年社区工作基本的原则包括:采用优势视角;曾权;统筹规划;资源链接与整合

四、老年社区照顾 (一)老年社区照顾的特点

1.提供优质的社区照顾需要了解本社区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包括宏观层面的这一特定年龄群体的需求以及具体到每个个体的需求,基于对这些需求的了解再制订相应的服务方案,落实服务方案并追踪和评估服务的结果。

45

2.与微观层面的服务不同,社区照顾涉及宏观层面的需求评估。它要摸清所需特定社会服务的总量,并规划服务资源的使用。

3.社区照顾方案通常都是综合性的,兼顾社区中不同状况的老年人的需要。 (二)老年社区照顾的服务内容

老年社区照顾服务体系的内容通常包括:咨询与转介、志愿者与代际融合项目、教育项目、老年中心与娱乐、就业项目、收入项目、营养与餐饮项目、健康照顾与生活安康、心理健康服务、法律服务、交通服务、住房服务、个案管理、居家照顾、照顾人缓解服务、长期照顾服务等。

五、老年机构照顾

(一)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特点 1、养老机构的类型

养老机构的类型通常按照老年人生活需要协助的程度来区分,从不需要任何协助的老人的入住设施直到需要24小时监护的老人的入住设施。许多老年公寓都属于不需要任何生活协助的老人的入住机构,而临终关怀机构则大部分都是需要深度护理的老人的入住机构。 2.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特点

(1)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生活、娱乐都在同一个地方,交往的都是同一群人,所有日常活动都有日程安排。

(2)机构中老人在生活中容易丧失自己的身份和对日常生活的控制。 (3)老人受到非个人化的对待,因为他们在入院时被剥夺了个人财物。 (4)老人与外界间有设置的障碍,使他们丧失了通常在外界扮演的角色。 (5)老人依赖工作人员来得到身体照顾和情绪支持。

(6)失去自身的角色和与他人的交往,加上大的生活变化,使老人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

(7)老人可能会由于缺少隐私和在机构中社会关系有限,而在他人面前掩饰自己对一些想法和行动的感受。

(8)为了适应养老机构和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退出一些活动,或远离

46

一些场合。

(9)为了适应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有意向工作人员挑衅,或不与他们合作。

(10)老人可能接纳养老机构建立的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环境,他们即使有时有心要返回社区,也没有信心适应外面社区生活的挑战。 (二)照顾质量 1.不同照顾模式及其特点

关于照顾质量这一概念有两个不同的模式,即“园艺模式”和“仓储模式”,它们各自有其目的和目标。在“仓储模式”中,照顾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延长人的寿命,重点是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合适的饮食、良好的健康和医疗服务。而在“园艺模式”中,首要任务是满足老人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开发老人的能量和未得以实现的能力。 2.提高老人照顾质量的措施 (1)承认和尊重老人的隐私。

(2)应该通过让老人自己安排日常生活来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感受。 (3)应该鼓励老人参与社区的活动,与朋友和亲属保持接触。

(4)工作人员和老人,以及老人与老人之间应该建立起积极的关系,使老人能始终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47

第八章 妇女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了解妇女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掌握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妇女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妇女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妇女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妇女的特点、需求、存在的问题,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性别分析、赋权以及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自学内容:

课后作业:反思自己的社会性别意识。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8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案例:

小琴结婚10年,婚后经常受到丈夫的暴力,丈夫限制小琴与邻居交往,也不让小琴会娘家,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拳脚相加,小琴经常带着孩子到处躲藏,也向村妇代会主任王主任寻求帮助。王主任劝说小琴,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女人要能够忍,要顺着丈夫的意思。但这并没有帮助小琴,小琴遭受的暴力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重。

上述案例中的案主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不是个别现象,妇女群体里仍有很多弱势群体,对待妇女问题的处理上,一些工作人员仍是传统的想法和做法,不关注妇女的真正需要,并不能真正帮到妇女群体。而妇女社会工作以强调助人自助,真正促进妇女自身的发展,本章即介绍妇女社会工作这一领域。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一、 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一)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在12~14岁之间,称为情绪发展的困难时期,女孩在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发展快,自尊心强、自卑感强、性别角色开始发展以及注重同伴的友谊等。

女孩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早恋,开始参与冒险的游戏(如抽烟、喝酒),甚至过早怀孕、流产等,对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易患神经性厌食症(对体重增长有强烈的恐惧感);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这段时期也是性别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进行性别敏感意识的教育。 (二)青年和中年期

49

女性在青年和中年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与男性相比具有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包括:第一,工作和家庭双重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二,职业成就动机弱,面对成功有恐惧心理。 (三)更年期

指从生育年龄过渡到老年阶段的时期(45~55岁)。此时妇女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发生暂时性紊乱,并引起月经紊乱、心悸、耳鸣、头晕、血压波动、失眠等生理症状,同时也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烦躁不安、抑郁、挫败、孤僻等心理症状。此阶段的女性可出现适应变化的困难,萌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抑郁消极等情绪。但此阶段妇女结束了生育的任务,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逐渐减退,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们是社区工作的中坚力量。 (四)妇女的“四期” 指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和哺乳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第二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二、妇女的需要 (1)生殖健康的需要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关于女性工作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体现了对妇女“四期”特殊保护的重视性,但女性的生育健康权利仍旧受到严重的侵害和忽视。 (2)权益和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

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其他各个法律中对妇女权益的维护是当前妇女社会工作的艰巨任务。 (3)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呼吁和宣传全社会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倡导将社会性别敏感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为妇女创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xd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