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2011-06-04

更新时间:2024-05-28 09: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 1972年斯德哥摩会议召开,并在《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 2、 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墨西哥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

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3、 环境管理:

广义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狭义环境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施加给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影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5、 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关系:

(1)环境规划的含义: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管理的含义: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 ,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3)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相互关系: ①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②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③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6、 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目的(略)

7、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8、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任务: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方式。 9、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①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②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③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④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10、 持续发展战略: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1、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包括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五个方面。

12、 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

教育手段。 1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理与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2)、流域水环境规划 (3)、城市环境规划 (4)、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 (2)、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 ①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制定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步发展方针。 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2、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内容(略) 3、 我国的环境管理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和“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环境经济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颁布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的专项环境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行业环境管理政策、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大致可分为经济优惠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和排污收费政策。 5、 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

果。

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三种。

2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6、 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

法律责任。 7、 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

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8、 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法、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构

成犯罪时,应当依法承担的以刑法为处罚方式的法律后果。

9、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1)、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2)、环境保护基本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资源单行法;分为:环境保护单行法和资源保护单行法(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

(4)、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5)、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法令、法规和条例 (6)、环境保护地方行政法规; (7)、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10、 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并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作出规定的,由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按照规划和管理的不同要求,可以分为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规划行政法律制定两类。

11、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11.1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11.2、排污收费制度:指对排放污染物得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11.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1.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11.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1.6、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11.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方式是针对分散控制的问题,改变过去一家一户治理污染的做法,把有关污染

源汇总在一起,经分析比较,进行合理组合,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处理措施的污染控制方式。实践证明,推行集中控制,有利于使有限的环境保护投资获得最佳的总体效益。

11.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系指对超标排放的污染源,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作出必须在

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达标的决定。这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制度。 12、 环境规划法律制度包括:环境保护计划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13、 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14、 环境标准分类: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两级组成。

五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以及其他标准。两级,是指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3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15、 环境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16、 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第三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 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略)

2、 管理的本质具有二重性,具有双重的性质:它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两种基本职能:一方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基本职能,它与资本主义企业理没有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具有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职能,这个特殊职能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有本质区别。 基本职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管理部门。 3、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简单地说,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最大负荷量)。 环境容量M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容量R。前者可以通过环境质量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其定义式如下:M=K+R 4、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5、 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1)资源供给指标(2)社会影响指标:(3)污染容纳指标: 6、 工业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 或副产品,是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 7、

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社会经济活动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不仅能取得近期的直接效果,又能取得远期的间接效果。 研究内容:(填空或者论述)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②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③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④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基本理论:①经济效率理论;②外部性理论;③物质平衡理论;④自然环境价值理论;⑤排污交易权理论。 方法:①环境退化的宏观经济评估;②环境质量的费用效益分析;③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④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 8、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合原则; (2)、系统的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原则; (3)、管理的弹性原则 (4)、管理的反馈原则。

第四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 列表法和图示法是表示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

2、 根据数据特征数据可分为:位置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和分布形态特征数。

4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3、 位置特征数

(1)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 (4)调和平均数 (5)中位数:样本数据依次排列(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居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正中两个数的平均值。只有当数据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中位数才代表这组数据的中心趋向,近似于真值。 4、 离散特征数

(1)级差(全距) (2)①差方和 ②样本方差 ③样本标准差 (3)变异系数: 5、 分布形态特征数

(1)偏态系数 (2)峰态系数 6、 异常数据的剔除: 7、 数据误差分析:

8、 环境数学模型:就是在对真实的环境系统进行观察,通过试验或实际的监测调查取得大量数据,并对环境系统变化规律取得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经抽象简化和数学模拟而得到的一个数学方程式的集合,它能够描述环境系统中各种变量及参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环境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方法

1、 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项目包括:

(1)环境特征调查; (2)生态调查; (3)污染源调查; (4)环境质量调查;

(5)环境保护措施效果调查; (6)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2、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收集资料法; (2)现场调查法; (3)遥感的方法。

3、 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评价、社会经济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评价等。

①自然环境评价:通过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相关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确定环境区划和评估环境的承载力。

②社会经济评价:评价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5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人口、经济活动和城市基础设施三大方面。

③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正确认识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环境质量的地区差异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环境质量评价突出超标问题,以明确环境污染的时空界域为主要环节,指出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潜在的环境隐患等。

④污染源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排序,确定评价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源评价还应酌情涉及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污染源分析等。

4、 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自然环境评价的方法普遍采用生态图法。 社会经济评价的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分为单要素评价、单要素综合评价和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污染源评价的方法 5、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得规定。 6、 环境目标的类型(P90) 7、 确定环境目标的常用方法:定量环境目标、定性环境目标、半定量环境目标。 8、 环境规划与管理类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指标、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情况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9、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0、 环境统计的调查方法有: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业调查。 11、 环境统计的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 、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推新法 。 12、 环境审计: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目的一般是将潜在的、可能出现的环境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13、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类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指标、排污费征收和适用情况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14、 环境质量预测:是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以及分布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由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内容: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水环境质量预测、国体废物环境质量预测、噪声环境质量预测。

第六章 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1、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略) 2、 环境规划工作程序(略)

3、 环境目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期望达到)的环境状况和

标准。 4、 环境目标的层次

6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1)总目标:规划区域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状况。

(2)单项目标:根据环境要素,环境功能和环境特征所确定的环境目标。 (3)环境指标:体现环境目标对单一因子的要求。

5、 环境目标的类型

(1)按规划内容分:

A、环境质量目标: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目标等; B、环境建设目标:反映环境改善程度;

C、污染控制目标:提出污染物削减量以及治理率、达标率等; D、环境管理目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等

(2)从时间上划分:短期、中期、长期;年度:五年、十年、二十年目标等。 (3)从空间上划分:国家、省(自治区)、城市县、经济区、流域环境目标等。

6、 环境规划指标是指能直接反映环境对象及有关事物,用来共同描述环境规划目标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7、 环境调查

环境信息采集信息源主要包括:

①先前的环境规划、计划及其基础资料 ②统计部门历年的统计资料; ③有关部门的规划和背景资料; ④环境科研部门保管的文献资料;

⑤环境监测部门的有关资料和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⑥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情报; ⑦为规划编制或专门进行的实地考察、测试所得资料等。 8、 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评价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特殊价值地区及生态环境等。

(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 在对社会调查基础上,开展包括生产力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分析、社会人口状况分析、社会意识状况分析等内容的区域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3)污染评价 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通过单项评价,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排队,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9、 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 (1)、规划区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和依据; (2)、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城镇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能源、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行业发展规划。 环境预测的内容; (1)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 (2)污染产生与排放量预测 (3)环境质量预测 (4)生态环境预测

(5)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10、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城市环境功能区、空气环境功能分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城市声学环

境功能分区。 详细:(1)城市环境功能区——分为12区;

(2)空气环境功能分区——将空气环境分为三类区: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7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3)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将地表水环境划分为五类水域; (4)城市声学环境功能分区——分为四类 1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

(1)因地制宜,紧扣目标。 (2)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

(3)遵循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法规。

12、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1)分析调查评价结果。 (2)分析预测的结果。

(3)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 (4)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5)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第七章 流域水环境规划 1、 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特点:一是涉及地域宽,跨多个省域、市县区域;二是河流(或湖泊)水文条件复杂,变化;大三是同一水体兼具多种功能; 2、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1)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 (2)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 (3)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4)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 (5)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3、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1)进行流域水环境规划时,应对水环境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并查明根源所在。一般情况下需获得如下资料:地图、规划范围内水体的水文与水质的现状数据、污染源清单、流域水资源规划、可考虑采用水污染控制方法及其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资料。 (2)确定规划目标 (3)选定规划方法 (4)拟定规划措施 (5)提出供选方案 (6)规划实施 4、 水体功能区:是指水体使用功能所占有的范围。 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水体不同区段的自然条件、区域内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对水体不同区段按其功能加以划分,并确定其相应的环境质量目标。 5、 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3)优质水优用及低质水低用; (4)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量; (5)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

(6)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 (7)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 (8)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等。

8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6、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方法和步骤:

1 提出水环境保护目标2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3 现状功能可达性分析确定主要人为污染源6 负荷分配工程规划7 政策协调5 污染控制技术和经济7、 水环境容量指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析行政决策措施分综合分析 量4 建立排污与水环境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分类 按水环境目标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或规划)环境容量。 按污染物性质分类:①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含量;②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含量;③重金属的水环境含量; 8、 水环境容量设计的条件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排污条件、目标条件和约束条件等。 9、 ※(水)环境保护目标:是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通过一系列环境环境保护指标来体现。 水环境目标通常包括水环境质量目标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两类。 环境质量目标:是依据水体功能分区,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的具体要求,确定各水域的主要水质指标。 总量控制目标:是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确定水域内可接受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 10、 水环境污染防治途径主要两种: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 11、

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 ①清洁生产工艺:定义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战略,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②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量之目的。 ③总量控制:指依据某一区域和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容许排放总量。 总的控制可划分为三种:容量总量排行、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④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是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应考虑采用的重要措施。准确估算污水处理费用是评价污水处理措施的关键环节。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①人工复氧:是改善河流水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借助于安装增氧器来提高河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人工富氧的费用可以表示位增氧机功率的函数。 ②污水调节:在河流水量低的时期,用蓄污池把污水暂时蓄存起来,待河水流水量高是释放,可以更合理地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来提高河流的水质。其费用主要是建池费用,缺点为占地面积大,有可能污染地下水等。 ③河流流量控制:实行流量控制可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也可以新建水利工程。

12、 水污染控制单元:是指源与水域组成的可操作实体。

9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第八章 城市环境规划

1、 城市环境:就是指与城市整体发生关系的各种人文现象、自然现象的总和。

2、 城市环境规划的任务: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

提出和实现城市环境目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控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4、 城市环境规划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城市生态规划和城市污染控制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要改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必须从城市生态的结构人手,而合理布局则是调控城市生态结构的关键环节。

城市污染控制规划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5、 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6、 城市水污染控制规划 城镇水环境预测包括排污量预测和水环境质量预测两方面的内容。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有两种: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功能要求的区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是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并有效利用环境容量。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是根据区域环境容量要求,把允许排污量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保证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7、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论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选址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选址是一个复杂问题,既有搜集路径与处置选址的运输成本问题,还有地域适应性问题。下面以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予以说明。 填埋场选址的基本思路:根据当地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方法:⑴填埋场与城市的距离: 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多种途径对城市造成影响,因此,离城市距离较远为好。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500 m以外。并特别注意不得建于以下地区: 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②居民密集居住区; ③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④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 ⑤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 ⑵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一般由两个因素组成:运输距离及可能采用的运输工具(水运、路运或铁路运)。当然,运输距离越近越便利。一般要求距离公路、铁路和河流不超过500 m。

⑶环境保护条件:一般要求场地面积及容量能保证使用15~20年,在成本上才合算;对地表水造成不污染或污染的可能性很小,一般要求距离任何地表水距离大于100 m,垃圾的渗出液不排入土地或农田,垃圾最好不要堆放在河流岸边;尽可能地利用废弃土地或使用便宜的土地或荒地;要远离机场,要求距离大于10 km。

⑷场地建设条件:地形越平坦越好,其坡度应有利于填埋场和其他配套建筑设施的布置,不易选择在地形坡度起伏变化大的地方和低洼汇水处;原则上,地形的自然坡度不应大于5%。

⑸地质环境条件:场址应选在渗透性弱的松散岩层或坚硬岩层的基础上,填埋场防渗层的渗透性系数K≤10-7cm/s,并具有一定厚度;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 m;隔水层黏土厚度越大越好,一般要求大于6 m;与供水井的距离至少大于300 m,远离水源地500 m以上。

10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

1、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 生态规划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3、 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生态规划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任务: (1)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础设施密度限值。 (3)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4、 生态规划的步骤:生态调查——生态评价——决策分析 5、 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5.1、生态调查的内容:自然环境状况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生态调查的手段通常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社会调查遥感技术的运用四类。 5.2、生态适宜性分析: 5.3、生态敏感性分析: 6、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土地利用规划; ②、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③、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④、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⑤、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7、 生态产业园: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 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不同产业,按照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 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

1、 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

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2、 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在危害发生后再进行净化处理的环境战略、政策和措施,

11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有很大的局限性。

①废弃物排出后的净化、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 ②在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管理、投资、科技等工作之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缺少对面临全球系统的环境威胁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③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金之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比原来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④“污染控制”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部分企业(公司)养成了一种“污染排放后才控制”或“达标排放”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泛实行污染预防的障碍因子。 3、 基于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涉及以下四个相关问题:源削减、废物减量化、循环经济、

污染预防层次。 4、 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 。 5、 ISO14000标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审核、环境标志和生命周期评定等。 6、 以防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决策的全过程控制、物质流通领域的全过程控制 、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第十一章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1、 产业生态学:是关于技术组织及其资源使用和潜在环境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它们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 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3、 环境绩效评估:环境绩效评估是由独立的考核机构或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估活动。 4、 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 5、 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环境行为评估、选择评估指标、数据收集及转换和报告沟通、审查和改进评估程序。 6、 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并称为“3R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7、 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又称杜邦模式。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

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又称DSD模式。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8、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①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循环经济理念;②依靠科技创新,加

12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③强化环境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④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广示范典型;⑤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9、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人们在环境保护战略上改变过去的被动反应为主动预防的新思想和新

观念。

清洁生产的定义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寿命和服务领域持续地应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增加生态效率,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10、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的内容: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清洁的

服务。 11、 清洁生产审核具有以下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 (2)完整的系统性。 (3)突出预防性。 (4)符合经济性。 (5)强调持续性。 (6)注重可操作性。 12、 环境审核为:“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该组织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 13、 环境审核的步骤: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过程分为审核准备、审核实施、审核报告、纠正与预防措施和跟踪审核四个部分。

第十二章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 1、 产品生态设计:系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环节都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设计改进,使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为最低,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 2、 产品生态设计战略:①生态产品概念开发战略;②易于清洁、维护和维修 ; ③产品的模块化设计;④尽量利用再循环原料及材料; ⑤致力于产品体积的最小化和质量的最轻化。 3、 产品生态设计过程分为:产品生态识别、产品生态诊断、产品生态定义和生态产品评价4个步骤。 4、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总体核心是:生命周期评价是对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即所谓从摇篮到坟墓)——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的环境因素及其潜在影响的研究。 5、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目的与范围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 6、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界定系统范围

(2)、定义产品系统和系统边界 (3)、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4)、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7、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

13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发展环境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它通过两个具体步骤得以实现:一是通过环境标志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二是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竞争,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使企业环境保护行为遵守法律法规,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8、 环境标志通用原则(省略)

9、 产品环境标志的目标:①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②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③促进销售;

④推动生产模式的转变;⑤保护环境。 10、 产品环境标志的类型:

(一)类型Ⅰ即批准印记型 这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类型,其特点是:①自愿参加;②以准则、标准为基础;③包含生命周期的考虑;④有第三方面认证。 (二)类型Ⅱ即自我声明型 (三)类型Ⅲ即单项性能认证型 11、 实施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方法: (一)确定授予环境标志的产品类别 (二)确定授予标志的标准和尺度 (三)制定标准图形 12、 中国的环境标志制度:目前优先开展认证的六类产品如下。(1) 国际履约类:(2) 可再生、回收类:(3)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4) 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5) 保护人体健康类:(6)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类: 13、 环境标志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成效,可以从三方面评估:①消费者行为的改变程度; ②生产者行为的改变程度;③对环境的好处。 第十三章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 1、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指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清洁生产要求及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运用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申报、排污收费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对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 2、 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一般分为建设项目的确立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阶段三阶段来进行。 3、 城市环境管理 (一)城市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城市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利用和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相应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超过了城市及其周围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在发展中忽视了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致使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不尽合理和极不完善。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做法和措施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制度。 4、 农村环境管理

(一)农村环境问题及其来源: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上。 (二)农村环境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 1. 制定合理的农村环境规划

14

段国永2008级3班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笔记

2. 发展生态农业

3. 加强农村地区环境法制建设 4.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5. 抓好乡镇工业限期治理,坚决关闭“15小”

5、 流域环境管理方法和途径:①确立流域环境管理核心,进行全流域合理规划。②实施流域污

染综合治理;③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6、 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和方法:①环境规划领先,严格实行规划环评。②与

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强化企业内部科学化管理相结合。③遵照整体化、系统化原理,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 7、 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x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