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_杂文收录

更新时间:2023-12-10 17:25:01 阅读量: 论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他告诉我们,人心产生思想要用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清楚,于是文章形成而文采鲜明,这就是文章形成的法则。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读者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循文思质,研读文本外核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探究写作的缘由,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其交流,感悟文本内核,进行思想沟通,实现内化作者的语用经验,生活经验和语感经验,完成精神的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道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中学语文的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拟定为,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正确形式,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逐级提升,力争达到正确解读、准确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本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文本大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悟诵读是进入对文本的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的手段,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美感和风采。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对都市闲人的描写,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的融入到作者营造的情境中:故都中的两个都市闲人,在一层秋雨过后,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学生可以品读出一份闲适,一份潇洒。都市闲人简短的对话,可以设定角色的朗读,让学生模仿京腔京调朗读,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的模仿,感受到都市闲人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而这样的韵味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更直观也更彻底的体悟。

准确解读,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词语的含义与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分不开,学生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其基本义,从而确定其含义,把握其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对整个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解读出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或感情。读懂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悟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闻一多的诗歌《死水》中的"丑恶"的理解?黄药眠先生解释为:“在闻先生看来,这绝不是美的所在,这都是丑恶的伪装,闻先生深恶痛绝这种丑恶,但是对这种丑恶他也

没有办法,只好气愤地说: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就是说“丑恶”用的是它的本义。臧克家先生解释为:“《死水》是客观的象征,它既如此腐朽,如此令人绝望,不如索性让另一种力量来开垦它,看它将开辟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作者心中一个未可知、未能知的渺茫的希望,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希望理解为革命?”也就是说“丑恶”代称的是"革命"。从黄药眠先生的本义理解到臧克家先生象征意义理解,都没有脱离集体的文段和背景,都是准确的。而这种在不同的角度理解,让文章的主题思想变得更丰富。

有创意的解读,就是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体悟文本中的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新一轮课改积极倡导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这无疑是符合语文阅读规律的,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有力矫正。但什么是个性解读呢?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人有这么一句口头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句话很好地为个性解读做个定性。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载体,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体现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特征。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如何才能做到个性化解读?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来对文本进行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要求老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参与,共同发展,但教师参与又不应该是一般的普通的参与者,教师应该是所有参与者的核心和灵魂。教师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允许有个性化的解读,允许有民主地对话,但这种对话应由首席来引领。文本阅读教学首先应该开放,但同时还要做到回归。开放是说,每位读者可以凭直觉或语感解读文本,文本所具有的可能性始终对每位读者开放。由于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的不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即便是对同一文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但开放应有个度,当超过一个度的时候,我们就要回归。回归就是说,无论怎样的解读,都要回归文本本身,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脱离文本而进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的解读,如果简单的把他定型为自私、冷酷、奸诈、唯利是图,这样就太平面化的理解人物。周朴园也有人性真实的一面,即他对鲁侍萍的感情真实的一面。几次婚姻的不如意,繁漪的反抗性格,工厂的压力,家庭的矛盾,时时漾起他对年轻温柔的梅小姐的美好回忆,把侍萍关窗的习惯保持了30年之久,这些都是感情的真实体现,也说明他内心也有软弱和温暖的地方,也说明他曾经爱过侍萍,或者说她现在还爱着曾经的侍萍。但我们不能过度的夸大理解他是一个为爱执着的人,忽略他的自私、冷酷、奸诈和唯利是图。要回归到文本的整体中,全面正确的解读。

吕叔湘先生常说:“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文本的解读

同样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有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也有需要个性化创造。只是这解读的艺术之路还需要我们更虚心的寻觅探讨。

篇二: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写作提纲

前言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

1、 要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构成情况,应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 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3、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

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性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四、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1、指导学生抓做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2、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并细细感受阅读整体内容的原则。

3、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总结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生动语言、认真领悟语感的原则。

五、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1、针对阅读课文的内容可以采取美文美读的办法,提高阅读效果。

2、根据报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精要略读。

3、根据阅读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默读和精读,增强自身阅读的实践技能。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央电大重庆铜梁分校周美霞

内容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十分常的教学方法。因为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通过学习、交流和探讨、让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握一些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出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为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不断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方法问题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学习和感知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近年来,在

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是不管怎么改革创新,尽管各师各教、方法百出,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已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中的语文教学中,任何层级的语文教师,总离不开“阅读”教学这个方法。这是为什么?

一、先谈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其阅读教学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它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撑握文学知识,受到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塑造中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力量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其营养。它能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老师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的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要使中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一定要授之以渔。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声情并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闪光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那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当前一般采取哪些基本方法呢?

二、再谈谈自己在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此基本方法问题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自己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一般是:

(一)要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构成情况,应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善于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

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1」因为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的各自个性特点,建立起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为了有效建立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首先善于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善于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文时,就可以给学生再介绍鲁迅同时期的其它的一些精典作品,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2、根据学生的成绩差异,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也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可以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要善于在任教班集体中营造起全班喜欢阅读的氛围。一个有浓厚阅读氛围的学生班集体,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因此,一个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必须努力营造学生的语文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开展一些有益的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提进步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 二)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学,还是高中语文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都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中毕业年级或 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

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2」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引导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当然,一个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对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对探究式阅读的效果就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显出来。

(三)、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 ,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要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二是指导学生要能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是善于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四是要善于给学生挞达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阅读效果,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要求教师要有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注重总结,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

篇三: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获奖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

一。但是有些教师认为语文阅读内容多,不好指导,许多学生觉得语文阅读头绪杂,不好把握。我认为我们的失误是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灌输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更多时间是放在辨析错误答案上,却没有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生最终也未能掌握阅读分析语文的有效方法。怎样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有了具体有效的方法,才能实实在在减轻学生负担。下面谈谈我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感悟。

一、语文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

这些东西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教师的任务是规定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有些资料可能学生难以找到,那老师再做相应的补充。不少教师对这个问题,往往是把自己总结的相应资料直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缺少了主动性。上课时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不得其解,有时候学生根本无心去听,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相反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不仅使他们积累了资料,而且加强了他们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基础知识的积累训练

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

字词的注音、认读,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之后必须有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以便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一般文章结构的划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此时教师做的是:一让学生说明自己这么分析的理由依据;二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结果的合理性或不足处。教师在参与

此过程中要做的是点评和指导,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三、教师要认同学生的阅读感受和认知的表述。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行为、思维都套上了枷

锁,丧失其独立精神的创新,这无异于扼杀生命。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应该通过课堂而“得法”,这个“法”即学生阅读方法的架构。不同文章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感知:读议论文读出什么?看记叙文有何感受?读小说要悟出什么?读诗歌品味到什么?读戏剧发现什么?以有限的课堂,给学生一个自学语文的天地,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实中学生面对不同文体,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搜集

的资料和个人体验,表述自己的看法了,虽然要经过一番思索,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知道如何去分析了。教师

此时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意识,调动了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体阅读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培养学生提取准确信息、正确分析理解文意的能力。 分析理解文意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读了文章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向学生提问题: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文章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特点是什么?给读者什么启发?之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问题去分析,去总结去归纳出答案。还要记住不可只说方法而不去训练,否则只能是空谈理论,学生阅读能力就难有提高。

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检测之一。教师一定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积累、整理、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思考作答,逐步培养好的思考习惯。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有不少是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如何准确、精练、到位、全面的回答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点。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不论教学生什么方法,一定要通过实践

训练,让方法逐步形成为操作习惯,哪怕多几次专题训练,也要达到学生能自然操作的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学生才不至于“眼高手低”。

五、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依据文体特点和考试风格设计问题。

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考查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有时候,有些教师习惯设置许多问题,整个课堂带有“满堂问”的嫌疑。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重点。一篇文章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不少,但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而把握重点,这样才不至于学生看完文章不知道究竟要学会什么。其次,要体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色,问题设计当然不可能脱离文体。教师要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各自的特点、重点,在设计问题时应有鲜明的文体特色。还要注意题目的设计要带考试风格。教学中有很大成分是为了应备考,不能等到接近考试才去适应考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技巧势在必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时俱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wz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