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发展及中西对比

更新时间:2023-09-15 22:28: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恩格斯:大城市

——我国城市发展、中西对比及案例

一、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转换过程:

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三是地域的转换,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逐步完善的过程。

四是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转换,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二、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具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12.5﹪,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2.波动阶段(1958-1965年)

1958年的“大跃进”,使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了一次城市化高峰。可这与当时急转而下的经济形势相比,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3.停滞阶段(1966-1978年)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过程中,经济短期波动十分频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再次出现了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现象。 4.过渡阶段(1977-1981年)

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中央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使农村人员大规模返城,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5.乡村城市化阶段(1982-1991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空间转移,即进入城镇、进入集镇或就地转移。

6.快速城市化阶段(1992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化水平较低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而我国到2000年,城市化率仅为36.06%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表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

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城市数目增长快,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

3.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4.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相对减缓,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过剩,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另外,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交通问题、生态问题、文物保护等问题都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而且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四、本文中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阶级对立

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2.阶级冲突

简言之,即阶级与阶级间的利益博弈过程。资产阶级有钱人不断剥削廉价劳动力,工人阶级被动地被压榨。 3.贫富差距

资产阶级住在干净、整洁、宽敞的别墅里,而工人挤在肮脏、破旧、狭小的工人住房,生活被饥饿、贫穷、失业笼罩,人生无希望。豪宅与贫民区泾渭分明。

五、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对比 1.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

长期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影响,促使了西方城市富有弹性、相对较稳定的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而理性化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让西方城市更具生机,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而在我国,在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城市土地的使用通过征用和划拨得以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几乎在纯政府力推动下完成,造成城市自身调节机制的弱化,城市发展有着明显的行政、计划的痕迹。

2.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西方城市发展是在城市基本走完兴起、发展和成熟历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上看是城市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

而我国的城市发展是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背景下层开的。这种特定环境致使我国的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自我调控更新能力不足,新旧不衔接,更新周期缩短,更新成本增加,这反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3.社会参与、协调机制的差异

在西方70年代以后,公共参与城市发展的规划思想开始广泛被居民接受,通过居民协商,努力维护邻里和原有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出现了“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模式。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社会参与和协调一直受到忽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这一现象有所好转,社会中社会参与、协调机制日益形成。如:拆迁住户的同意率需要达到一定的百分比老房才可动迁。

案例1.单中心发展模式——北京

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亦称摊大饼式,即指城市的建设发展采用围绕一个核心,以同心圆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这种城市发展处于一种盲目的,无序的扩张状态。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 1.具体实例:北京

北京是典型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其城市结构和布局上明显看出,内环、中环、外环,同心圆式地向外拓展。其发展模式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同时问题也应运而生。 2.优点:

a.能够快速有效地扩张城市集聚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b.提升城市形象、吸引大批人才,如:中关村 3.缺点:

a.“单中心+环线”引发城市交通弊端; b.无限制扩展城市规模造成人口过度拥挤;

c.环境问题日趋恶化,有违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北京有名的沙尘天气); d.城市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治安问题突出

案例2.城中村——上海 1.城中村定义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2.城中村产生的社会问题

(1)人口杂乱,“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治安形势严峻。

(2)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 风景独特。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 (3)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

(4)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等。

3.具体实例:网友戏称上海最穷的地方——高家浜城中村

位落于上海徐汇区有一座有名的城中村,他叫“高家浜”,它由一条逶迤的长街和数条串联的巷子组成,是沪上为数不多的陈街陋巷聚集地。其原本是由两个自然村发展而成,北面叫乔家塘村,南面叫高家浜村。从2002年起,村改为

居委,隶属于徐汇区虹梅街道。

它被桂林路、漕宝路、苍梧路、田林路——四条路、四面墙包围着,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小区户籍人口有2000多人。但这里却聚居了4万人,最顶盛时这块地方住了6万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住着外来打工者,流动人口多,身份错杂。这里就像一个与现代城市隔绝的打工者世界,环境脏乱差,房子破烂,空间狭小,这片城中村乱象迭出。

参考文献

[1]姚文强.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1(8) [2]周毅.当前中国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0(1) [3]刘磊,杨雪伦.中西方城市更新对比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9) [4]万广华,朱翠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10(6)

[5]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w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