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19 00:38: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寻找大师的桃花源

——解读《端午日》,感受人文美

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文。 题目叫——《端午日》(板书)作者是谁呀?(沈从文,板书) 你们了解这位文学大师吗?比如课文注释里提到他有哪些的小说?《边城》,《长河》,还有散文《湘行散记》。(把这些划出来)湘是哪里,知道吗?湖南,是沈从文的家乡。他写了很多很美的关于家乡的文章。今天我们学的《端》写的湖南——茶峒。(茶峒)

那茶峒和沈从文是什么关系? 其实,茶峒只不过是个偏僻的小山城,当年沈从文只是作为一名文书随军由湖南到四川去,曾在此小住,具体的日子据当地的老者说不过是几天,但这匆匆的一瞥竟使茶峒成了沈老理想的国度、诗意的世界、心中永远的桃花源。那是什么理由让文学大师喜欢这座偏僻的小山城呢。

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好,昨天布置同学们读了课文?读了吗?读了几遍?满3遍的,举举手? 你们读过以后,觉得边城茶峒美吗?好好想想,说实话。 认为美的举举手?有多少?

(都认为美,看来感受美的能力很强,我原以为有些同学会认为不美,因为课文确实写茶峒美好风光的语段没有,所以还给同学们找了张梯子来认识,看来不必要了,要不要来赏析一下)

很多同学都觉得很美。那没举手的,就是觉得茶峒不美。你来说说,你觉得茶峒怎样才美?

对的,我觉得认为不美的同学很诚实。因为端午日这段节选部分确实没有茶峒优美风光的描绘。但老师在读边城的时候,还是看到很多的。想不想来看看。

那我们也不随便看,要抓住课文,课文中提到了湘西独特的建筑——吊脚楼。看《边城》选段

怎么样,能领略这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的美吗?它依山而筑,临水而立,采集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透露出一种古朴,自然的气息。和我们现在都市的钢筋水泥的碉堡式的建筑相比,不言而喻。

再来说长潭,茶峒的水。(也来读一个文段)

怎么样,这方水土美吗?这里有(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翠色逼人的细竹,那桃源深处的人家,一切都透露着那明净而又清丽的美。

这就是沈老笔下的那个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桃源世界。同学们觉得美吗?希望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好好去读读这篇《边城》。

接下来呢,我们要好好来感受《端午日》这篇课文中的美了。好,下面我们要来问问刚才认为美的同学。没有那些自然风光,你们觉得茶峒的什么美呀?

风俗,是的美在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当地过端午的社会风俗画”。

那都写到那些风俗?(读读课文,找找齐,告诉你有5个,把它们划出来)

明确习俗。有穿新衣,画额,吃鱼吃肉,还有赛龙舟;追赶鸭子。 好,课文当中我们都找到了。 那我在这里想考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家乡过端午都有些什么异同的习俗吗?哪位同学来说说。这是留给大家的预习题。

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一些。那你们知道为啥端午节会有这样一些习俗啊? 对了,是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纪念屈原的日子。那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习俗和屈原又是什么关系?

其实,屈原一说是后来的说法,还有更早的。比如,看大屏幕,百科百度中提到了一个富有人文内涵的节日。,

确实,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风俗里其实包涵着厚重的历史感,你想,距今有3000年了;也包涵了一个地域丰富的人文(传说故事)。而小城能保存这端午日历经千年,保留着这些古朴、“没被文明玷污过的”纯净的风俗,真的能让我们感受到茶峒的人文的风俗美。正像我们校园满是字画,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是吧。

好,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的一个节日,当地的人是怎样对待的? 参加的人多不多?参加的有哪些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莫不,(处出来)莫不是什么意思?对,“没有一个不”,是“都”的意思,为了强调…既然是强调就要我们读的时候重读这个词,对吧。

三个莫不,看似轻描淡写,却把茶峒的老老少少,城里城外,高官百姓那河边看划船的热闹场面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言简意赅、意蕴丰富。

活动的时间长不长?可以说从早到晚。 找一下文中时间的短语。方是文言文,可以解释为“才”读读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人多,时间又长,确实体现当地人过端午的热闹,也表现出对端午日的重视。其实我们从刚才找出的端午习俗中也能看出。

(穿新衣,吃鱼吃肉)

我们重视吗?其实我们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中秋,过春节,包括鲁迅写的江浙地区的社戏,也无不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古老文化。这是我们的财富。好好过节,不要留下这样的遗憾:2004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结果一举获得成功。从这一年起,世界上的人们知道,端午节是韩国的文化遗产。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努力。

对了,说到“吃鱼吃肉”一句,我有疑问。我读这句的时候,很诧异于一个“必”字,你们重度一下这个字,读读是什么意思?是“人人肯定可以“

对照当时的社会背景,家家户户能吃鱼吃肉不大可能,是不是作者搞错了?后来,我还是回归边城,终于找到了答案,看这样一段文字。

可以了解一下当地的生活,更多的是给“桃花源”来作个更深的理解。桃花源,就是一个没有战乱的,人们生活(吃啊 穿啊)无忧的理想国度。美啊。

好。我们再来看看2个剩下的风俗,就是课文最后提到的2个竞赛,一个是…一个是…。那同学们比较一下,觉得哪个竞赛更加精彩一点。

赛龙舟,那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精彩?我们来重点研读这一部分。 能读出头绪来吗?我觉得作者把河上赛龙舟能写得这么精彩,主要有两点原

因。

1、材料安排条理清晰;2.细节刻画生动形象。

先说说条理层次,刚才说了按时间,先写河边看划船,再写了赛前准备,有人的准备,有船的准备,然后就写了船上赛手的配置,接着写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最后写胜利者领赏。

(用双竖线划分表示)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条理清晰,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那我们再来认识第2点——细节刻画。 尤其是龙舟比赛的细节。我们可以来细读。看看怎么可以写的这么生动形象?主要抓住什么来写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我们来看桨手、带头的,擂鼓打锣的,怎么来刻画他们的?

桨手,是什么形象?那你能来模仿一下吗,假如这教鞭是桨,你是桨手,同学们看看他模仿得对不对?

(持,是体现力量的)

来一个,比他模仿得更好,带头的

还有擂鼓打锣的,一起来 对,“动词”那我们先来找一下有哪些动词。

动词使用要准确。还看看高潮部分,那气氛是怎么营造出来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如写声音。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运用联想(虚写)

所以这个习俗写得如此精彩传神,全得益于嗯,我们都找来了。有桨手的,带头的,擂鼓打锣的,鼓声、呐喊助威,还有这样一个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就出来,是吧,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一下。在脑海里,能不能形成这样一个比赛的激烈场面了。

激烈的比赛中,每一个小伙子肯定都奋勇争先。那么他们是为了胜利的奖品吗?不拘一词可以看出不在乎这些?他们在乎什么? 是为了显示“合作努力”。可见当地的人非常崇尚“合作努力”的精神的。

最后,我们来看追赶鸭子这个习俗。作者没用太多笔墨。读读这个习俗,它有没有像赛龙舟那精彩的场面描写?那重点写了什么?他写了设计追鸭子活动的目的,参与的人员。那它想突出什么样的风俗人情?你感受到吗?

“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平等和谐的情感,难道不也是桃花源的美丽之处吗?

小结:风光美、风俗美、风情美,这就是…。如果让大家生活在这样桃源世界,你们愿意吗?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有着自然、明净的风光,有着古朴纯净的风俗,有着努力合作、与民同乐的风情的有呵呵

布置一下作业

(看来,沈老笔下的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桃源世界深深吸引了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w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