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对策浅析

更新时间:2023-05-15 22: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省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对策浅析

目录

1绪论 (2)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2茶产业发展概念及理论基础 (4)

2.1 相关概念 (4)

2.1.1 产业 (4)

2.1.2茶产业 (5)

2.1.3产业发展 (5)

2.2相关理论基础 ..........................................................................................

2.2.1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5)

2.2.3 核心能力理论 (5)

3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6)

3.1恩施州简介 (6)

3.1.1 自然环境条件 (6)

3.1.2 经济社会条件 (6)

3.2 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历史 (7)

3.2.1 清末以前 (7)

3.2.2 民国时期 (8)

3.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8)

3.3 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8)

3.3.1 茶叶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8)

3.3.2 名优茶生产势头良好 (9)

3.3.3 产品外销实现突破 (9)

3.3.4 品牌效应显著增强 (10)

4 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0)

4.1 茶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 (10)

4.2 茶企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 (11)

4.3 茶叶品牌众多但品牌效益不够 (11)

4.4 茶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11)

4.5 茶产业消费市场有待深入拓展 (12)

5 促进恩施州茶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12)

5.1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12)

5.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13)

5.3 重视品牌建设和经营 (14)

5.4 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 (15)

5.5 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 (15)

6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6)

摘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物产丰富,尤其是茶叶在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实际上,追溯恩施州农业发展状况,茶产业一直是作为传统优势产业而存在,对于恩施州的经济而言,茶产业占据半壁江山。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也开始逐渐重视到恩施州的茶产业地位,并开始提供系列的政策倾斜。但是,现实中的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存在诸多的弊端,比如尽管该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悠久,且面积较大。但是其茶产业发展却并不是强州。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就需要有学者对于恩施州的茶产业进行系统全面分析,从中挖掘其发展的优势之处,从而扬长避短,从其中的关键因素突破进而为恩施州的茶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叶;茶产业;发展对策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国种植并饮用茶叶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根据新中

国成立后的数据显示,茶叶在农业出口品中有着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融入到世界市场中,我国的茶叶出口有了更为广阔的经济市场。数据显示,已经有21个省的8000多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工作,并逐渐将其打造为优势农业。凭借世界市场的红利,中国的茶叶出口产量直线上升。强劲产业的背后是劳动力需要的加大,特别是茶叶的种植地一般以山地丘陵地区为主,而这些地区的传统农业物发展比较弱势,且工业基地也很难发展起来。但是围绕茶叶形成相关产业,能够构成完整的劳动力需求链,进一步吸纳滞留在山区地区的劳动力人口。这对于山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进而使农村开辟新的创业之路,这是一个社会课题,也是国家发展和三农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恩施州的茶叶种植有着的悠久历史,它是我国著名的贡茶产区之一、蜚声中外的“宜红茶”核心产区。但是,恩施州茶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规避类似问题,从而为开辟恩施州经济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本文在梳理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历史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济现状,进而为其茶产业发展贡献若干可参考的经验,为恩施州的茶产业发展予以合理规划。

1.1.2 研究意义

在理论视角下,通过对恩施州的茶产业发展进行模式与经验总结,对于我国在不同地区开展特色经济提供了一定借鉴,同时恩施州茶产业发展路径也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经济案例,在对当地产业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形成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的理论体系。

在现实层面,通过带动现实中的恩施州茶产业发展,,为恩施州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建议,就整个地区而言,可以推动山区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转型,为其发展模式在类似地区进行推广提供了数据参考。

我国现实中存在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其中恩施州就其中的典型代表,而通过恩施的茶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的道路,进而将其推广到整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中,同时也为茶产业发展开辟新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茶产业的研究现状

Elizabeth A Williamson,David K Harrison,Mike Jordan 等学者(2004)以印度为例,进而考察其茶产业的发展状况,并总结出在印度茶产业发展中存在

独特问题,提出系列对策[1]。Pratap K.J.Mohapatra1,Madhab C.Bora,Kailas C.Sahu 等(2012)尽管同样是选取印度的茶产业为研究视角,但关注到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这两点同样提出了发展对策,进而推动了改过茶产业的发展。[2]。Ma?gorzata Matyja(2016)则是将农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企业利润率与之相关的观点,并尝试探究资源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其发展寻求策略。[3]。Owuor P.O,Kavoi M(2010)则是以肯尼亚的茶产业发展为例,剖析该国家在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议[4]。

1.2.2 国内关于茶产业的研究现状

陈宗懋等(2002)[5]则是从茶叶出口贸易量为研究数据,并解释了绿茶和乌龙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又面临着国际市场匮乏,且难以开发的现状。另一方面,红茶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国内的红茶竞争优势较低,另外在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茶叶种植与出口也对国内的茶叶品牌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比如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使得仅有的绿茶市场也不断被瓜分。

徐长兴等(2001)[6]对于中国茶叶发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其技术、资源和人力等方面都尚处于优势地位,由于中国的种植茶叶历史较远,因此在采摘过程中工业也比较成熟,借助于现代技术,在对茶园的管理上也不断现代化,生产能力提升,形成一整套的茶叶经营体系,能够在出口过程中提供品质较高的茶叶。传统的茶叶种植技术逐渐被淘汰,有更多具有现代知识的人才融入到茶叶种植与经营环节,为该产生的整体技术含量带来了较大的提升。因此中国占据了全球绝大多数的绿茶市场,深受国内外好评。

姜爱芹(2003)[7]则是对于影响中国茶叶竞争力的因素做出分析,并将贸易竞争指数、市场占有率、价格与生产成本等参数作为评价质保,最终在引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中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评估工作。2茶产业发展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

一般只有在具有较高一致性和类似属性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体,可以概括为产业。作为一种中观经济,其是与宏观和微观进行比较得出的。在具体含义上,

产业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在不同的时期具体含义各不相同。[8]

2.1.2茶产业

茶产业主要是指从事茶叶相关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从种植,采摘,加工紫再到销售都属于茶产业。这一产业在进入到销售的环节时候,具有明显的市场倾向,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茶农是这一产业的最低环节,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方式从中获得利润,这一过程也会形成相应的合同,整体来看,在这一茶产业中涉及到的主体不包括生产方,销售方以及处理方,相互之间密不可分,且利益层层分割。一般形成茶产业要具备四个条件,首先是为生产基地,其次是为名优品牌,和龙头企业,最终形成相应的服务体系。

2.1.3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必然是要以产业的出现、精华为基础。这种发展不仅包括总体规模的发展,还涉及到产业的升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进化。具体可以分为,从事该产业的企业数量,产品质量以及相应的服务质量等,从国家层面来看,还涉及到产业的整体升级和结构调整。最终的发展方向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这种发展既包括生产量的飞跃,也涵盖了质的提升。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最早出现在大卫·李嘉

图名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可并强调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并认为在不同国家的生产经营中,在这种生产技术差异会影响到国家的具体进出口产品选择,比如一般会选择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自行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达到出口的目的。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也是经济学的一种,不过更多的集中与产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其中具体的经济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在本研究中笔者选用的是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恩施茶叶产业发展的优缺点,为恩施茶叶产业的实际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2.2.3 核心能力理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著作中对于核心能力的概念进行定量解释,也就是长期性在企业中形成更的常识,而且这些常识也会涉及到诸多生产中的技术知识和企业资源等。由于核心能力的形成复杂的过程,因此涉及到多种技术之间相互整合,属于技术集合体,而且常常是企业内部非显性的知识。

3.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3.1恩施州简介

3.1.1 自然环境条件

在地理环境上,恩施州谓语湖北省,具体属于西南部地区,其中于湖南、重庆等省(市)交界。在省内与宜昌市和重庆市相邻,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距离较近,其还与神农架地区相接。被称为“川蜀咽喉,荆楚屏障”。自治州下辖有两个县级市还有六个县,一共有8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共有2554个村。占地面积达到了2406026.47公顷,比较广阔。其次改地区处于山区,地貌复杂,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可以将其地貌概括为阶梯状地貌发育。尽管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但受到山区的影响,该地区的冬天很少有严寒,且夏季气温比全国大多数地区较低,常有大雾,因此降水量十分丰富,从而该区域内的水资源也比较充足。日照时间更为充足,在稀有资源上,硒资源丰富。因此恩施州被称为“世界硒都”,这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测算,恩施市硒矿储量达50 多亿吨。

3.1.2 经济社会条件

人口与民族。在2018年的时候,恩施全州已有人口402.04万,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分别为52.1%和47.9%,其对应的人口数量为209.54万人和192.5万。在该年的年末,常驻人口达到了337.8万。而根据户口分类,城镇人口为151.54万人,占据总人口接近一半。按照民族来看,主要涉及到汉族、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共29 个民族,其对应的比例分别为45%、46%、 6.5%。

图1 2015-2019年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

Fig.1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urban population in 2015-2019

数据来源:恩施州政府网

经济发展水平。在2019年的时候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9.37亿元,这一数额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6.6%。其中第一产业为180.9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第二产业数额为299.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5%;第三产业的数额为679.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这三类产业在结构上的比例为15.6:25.8:58.6。按照当年的人口总数和生产值,其平均的生产总值达到了34259元,其比上一年增长了6.1%。这一数据主要是依据经济普查结果得出的,其中201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082.31亿元。

3.2 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历史

3.2.1 清末以前

东汉时期(公元25-220)为恩施州饮茶制茶历史记载的最早时期,《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根据史料,在唐朝时期,恩施地区的茶叶成为贡品,恩施州为此甚至直接打造了专门的茶叶园。甚至开始创新制茶手艺,比如并蒸青团茶制法。后来在茶叶园中种植的真香茗和雾洞茶逐渐成为贡茶品牌。因此,明成祖朱棣专门为此题诗。而到了光绪时期,诸多茶商在此地聚集,并且创办了一系列的“泰和合”、“谦慎安”茶号,但大多数是以生产红茶为主,并且出口方向以欧美地区为主。

3.2.2 民国时期

而到了民国初期的时候,我国的茶叶出口方向开始转向到俄国,并且销量不断增加,恩施州茶叶生产随之得到恢复。后因鸦片泛滥,茶叶发展受到巨大阻碍,茶农不得已毁茶改种粮食。在内战时期,由于物价飞涨,茶农也无力负担起种植和生产成本,一些地方开始放弃种植茶叶,甚至直接荒废。历史数据显示,在1949年的时候,仅荒废的茶叶面积就达到了3.83万亩,总计产量1.64万担。

表1民国时期恩施州各茶厂情况表

Table.1 Tea factories in Ensh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厂名厂址建立时间资金(千元)生产箱额

恩施实验茶厂恩施五峰山民国27年800 1800

芭蕉分厂恩施芭蕉民国28年在总厂内在总厂内

朱砂溪制茶厂恩施朱砂溪民国28年在总厂内在总厂内

庆阳坝制茶厂宣恩庆阳坝民国29年在总厂内在总厂内

鹤峰联合茶厂鹤峰城关民国30年100 702

鹤峰制茶所鹤峰城关民国30年

资料来源:鄂西农特志编撰组,鄂西农特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09 页.

3.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49年后,在新的政权下,全国局势稳定,各地纷纷着力于发展经济,因此恩施传统种植茶叶地区不断发展茶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该地区开始大力建设茶叶生产基地,并逐步推广茶叶种植的先进技术,成为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也是恩施茶叶发展历史中最迅速的一段时期。目前,恩施州的茶产业已经开始逐步从数量密集型产业专项质量技术型,茶产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单纯种植,而是不断延长茶叶的产业链。

3.3 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3.3.1 茶叶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在湖北地区,恩施州的茶叶产量相当大的地区,作为四大茶叶产地之一,恩施州的主要经济情况也依赖于茶产业。以最新的数据现实,在2019年,恩施州种植茶叶的面积达到了169.9万亩,比上一年增长了11.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全省的31.8%。放眼全国也达到了31.8%。尽管该地区的面积仅为2.4万平

方公里,但茶叶种植地非常之多,在所有的地级市中种植茶叶的面积达到了第四名。

表2 2010-2018年恩施自治州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表

Table.2Tea planting area and output of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2010-2018年份面积(万亩)产量(吨)

2010 85.5 46000

2011 94.5 53000

2012 107.8 60800

2013 110.4 64400

2014 120 75300

2015 136.7 88900

2016 147.3 95300

2017 158.8 103000

2018 162.6 107348

数据来源:2018年恩施州统计年鉴

3.3.2 名优茶生产势头良好

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恩施州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和重视力度,特别推出了名优茶培养计划,最终成效颇丰,推出了“恩施玉露”、“咸丰乌龙”、“皇恩宠赐”和“鹤峰茶”等茶叶品牌,并逐渐走出省内,迈出国门。受到这些品牌的激励,恩施州茶产业不断推出更多的品牌茶叶,先是在2009年的时候,“恩施玉露”获“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此后,鹤峰“翠泉茶”、宣恩“伍家台贡茶都先后获得省级荣誉。恩施市“金星玉毫”又捧得第五届‘鄂茶杯’金奖产品”。数据显示在2019年,恩施的茶产业发展相当迅速,产量达3.2万吨,增长13.1%。

3.3.3 产品外销实现突破

除了在做好自身提升茶叶的品种外,还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比较有名的品牌,还可以借助扩展交易渠道的方式,积极向国际市场拓展。尤其是在出口的过程中,延长茶产业的经济链,充分发挥茶产业在清朝时期已有的品牌名誉,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恩施的茶产业已经成名,而在新中国成立恩施的茶叶品牌同样相当著名。其生产的珠茶珍眉茶系列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声誉,比如欧

洲和非洲等飞去,在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其销量也是累年增加。根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4月,恩施州的茶叶销量已经达到了2700余吨,并且占据全国茶叶销量的总共七成,为产业外销又创新高。

3.3.4 品牌效应显著增强

“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等品牌不仅在湖北获得了诸多荣誉,比如“湖北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十大名茶”品牌,还在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美誉。特别是“恩施玉露”成为湖北历史上最为优质的茶品牌,而在2012年“恩施富硒茶”同样加入成名,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品牌”。就数据显示,当前恩施玉露品牌价值 6.81 亿元,而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 6.01 亿元,两者都在全国有较高的排名。

4 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茶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恩施州茶产业的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其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手段都得到了一定进步,但当地茶叶的产值与茶叶的产量、茶叶的种植面积关系十分紧密,基本成正相关关系,茶叶本身不能来更多的附加值,同时在种植模式上属粗放经营,土地利用的效率较低。究其缘由,主要有:茶园实行粗放的管理模式。但是当地茶叶产值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量、面积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当地的茶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仍属于粗放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茶园在管理上松散。在恩施州,其茶叶主要产自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园恩或者是在原来茶园的基础撒花姑娘改建的,茶叶产量远落后于新建的茶园,加上绝大部分茶农文化素质较低,在管理上不讲求效率和质量,随意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茶园在管理上较为麻烦,难以生产出高品质的茶叶,农药残余量较高,产品价值不高。

其二是茶叶加工能力、效率较低。现在在恩施州有1000来家加工工厂,大型的加工企业占总数不到2%。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类似小作坊,这种加工厂缺少资金、技术等,厂房数量较少,加工设备老化,导致了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较低。其三是科技层次不高。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出能够增加茶叶的附加值。当前,恩施州主要进行茶叶的初级加工,同时也销售部分茶叶原料,成品的生产较少,本州生产销售的茶屈指可数,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其四是生产的组

织协作化程度较低。州内的几个茶叶合作社、协会还处在初步的发展阶段,生产规模小,仅有少量的茶农加入,同时也缺少同企业之间的联系,难以带动和影响当地茶叶产值的发展。茶农和加工厂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缺少大的加工厂、集团,难以形成合力,不能提升当地茶产业的对外竞争力。

4.2 茶企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

由于茶叶行业门槛低,大多数企业可以自由进入该行业,导致茶叶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规模通常较小,实力较弱,当地缺乏大规模、资金雄厚的大企业集团,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难以形成当地的具有竞争力的品牌,缺少来自外部的投资,无法扩大自身的规模,没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较为混乱,当地的茶叶生产上下游之间缺少该通,整个茶产业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新兴的技术、种植方法等推广困哪,生产的茶叶质量水平层次不齐,不正当竞争和产品严重同质化等情况的出现。

4.3 茶叶品牌众多但品牌效益不够

恩施州的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品牌较多,但是多为缺乏知名度的小品牌,品牌效应不足,缺少经营管理。如今在恩施州有超过600个茶叶品牌,但是没有一个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认证。恩施州的茶叶品牌数量多,种类全;数据表示,已经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茶叶商标有46个,但在知名度比较低;在全州的品牌中有6个曾今获得“湖北省十大名茶”荣誉,同时也获得过100多种省、部级别的奖项,但都是小规模较小的品牌。在包装方面,过分统一、千篇一律,大部分的包装都没有原创的设计或是久久不更新,缺乏美感的包装消费者无法感受到产品的档次。因此,不管是在当地还是其他地区,“恩施茶”的知名度、购买力均较小。近些年来,恩施州已经逐步开始开展品牌资源的整合工作。明确将“恩施玉露”作为主推品牌进行推广;同时,宣恩县也在开展“伍家台贡茶”的整合。在目前来看,完成恩施州茶叶品牌的资源整合,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4 茶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恩施州下的各县长期以来经济较为落后,属国家级贫困县,各类人才均流往发达地区,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当前,尽管恩施州已经有了较为齐备的种植茶树、加工茶叶、销售差产品的团队,但是长时间以来不重视培训茶叶的专业人才,

在当地有能力、较为专业的管理茶园、茶叶品质管理、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等相关人才严重不足。依据恩施州茶叶协会的调查,可以知道,在恩施州极少有农户接受国茶生产的专业指导。

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不强,80%的恩施州茶叶生产企业都没有自己的茶叶产品研发机构。一些新的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以落实在茶树的生产和种植中,茶叶加工技术也难以提升,产业链短,茶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生产链较为单一。当前茶产业在不断的调整升级,科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创新也越来越重要。而恩施州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利于恩施州的茶叶产业进步。

4.5 茶产业消费市场有待深入拓展

恩施州茶产业销售范围较窄,从线上与线下的方式看,线上相比于其他地区品牌差距很大。在茶叶公用品牌榜上,恩施州的茶叶品牌无一上榜。在企业品牌排行榜上,恩施茶企也无一上榜。由此可知,恩施州茶叶线上销售能力实属不强。线下多以恩施州内实体店,在外地鲜有恩施茶叶实体店。销售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宽。同时,恩施州茶产品相比于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等品牌,产品影响能力有限。由于缺乏龙头企业、茶品牌效益不够以及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限制发展的因素,导致恩施州茶产品影响能力小,使茶产品没有走出恩施,走向世界。

5 促进恩施州茶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5.1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5.1.1 实施茶叶智能化物联网建设

向外吸收先进的茶园管理方式,实时监控茶园的适度、光照量、病虫害等状况,对茶叶的种植、加工、生产、营销等各个步骤,都要一一进行关注,实现茶园农业技术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5.1.2 控制茶园面积,发挥现有产能

各个茶叶生产园区应该更新观念,改变简单粗放的茶叶发展方式,既要扩大茶园的面积,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引起重视,改变原来的单一帮扶方式,转变帮助的重点,将其由单一的扩大茶种植量向精细茶叶产品加工、打造品牌效应等方面转变;技术改造原来茶园的茶叶品种,做专业化标准化的改造,加快良种化进程,更好的提高茶叶质量;以标准化、无公害化建设为目的改造老旧茶园,种

好、管理好现有茶园,增强茶园内部的运营管理水平,提升茶叶的产量和价值,最大限度的提高茶园、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5.1.3 创新茶园的复合生态生产模式

在对当前的茶园面积不做大幅度改变的条件下,从茶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入手,改变原来粗放单一的生产模式,采用“大茶业”、“立体式”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每一片茶园,每一块土地,提升茶园的生产效率。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和上下游产业进行合作,造“茶叶加工速溶茶粉-茶渣添加入动物饲料-饲料养猪-猪粪提取植物肥料-肥料种植茶叶”等产业闭圆,推行“猪-沼-茶”、“茶叶=绿化苗木”这类型的生态立体循环模式,构建生态茶园,扩宽茶园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5.1.4 完善生态标准化茶园建设

秉承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推广和引进科学先进的生态控制、生物预防控制、理化诱导等相关生态技术,创造功能完善的茶园环境,如茶园沟渠、喷灌、防护林等,让茶园实现生态绿色的功能;根据当地土壤中的成分含量等实际条件选择相应的肥料和肥料用量,让整个茶叶生产更加高效和安全;让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等生产模式成为当地的现实,发展绿色、无污染的茶叶生产模式,提高茶叶相关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重视增加茶园景观林和防护林,让整个茶产业的生产更加生态、标准和环保。

5.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5.2.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目前,恩施州的茶产业不够发达,不管在茶树中职、茶产品生产开发还是营销上都与其他茶叶产区相差甚远。当地政府部门和茶产业需要引起重视,做好招商引资的宣传,加强和外部的沟通联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专业人才、销售运营方法、品牌管理方法等,提升恩施州的茶产业水平。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该要组织专门的茶产业发展部门,对当地的茶叶资源做好充足的调研,结合当地的茶产业发展实际,做出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外的宣传工作,通过引进外资,来扩大本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规模,帮助建立大型的茶叶企业。其二茶叶企业自身要引起注意。规模较大的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号召力,带动当地的中小企业,深入市场调研,打造恩施地区的茶叶品牌,形成企业合力。其三是

要组建茶叶互助合作社。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共享种植、生产、销售知识。其四要加大对现有大规模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帮助其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推广产品、打造品牌,帮助当地的大规模企业成为改善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的主要力量。

5.2.2 建立严格的茶叶企业准入制度

建立严格的茶叶企业准入制度,规范其进入该行业的要求和水准,避免形成多而小,小而杂的行业形势。在政府的支持下,恩施州应集中力量支持龙头、规模企业发展,突出重点品牌打造,对于违反茶叶生产规范的企业、加工厂进行取缔,规范茶叶生产市场秩序,借助融资、企业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壮大企业的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从培养中介部门、设计合理的契约模式、培养当地的核心企业、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方式等来增强恩施州的茶叶生产组织专业化程度[9];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信息的渠道可以是网络、同行、销售信息等,建立成熟的信息反馈机制,关注国内外茶叶市场需要,增强企业抵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选择当地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整合其资源,着力发展和打造一两个国内甚至世界知名的品牌[10]。

5.3 重视品牌建设和经营

品牌自带力量,对于茶叶产品来说也是如此,品牌就是其软实力,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比较能够为消费者所选择。同时品牌推广较全面、形象优良的企业具备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恩施州在推广和销售茶叶时应该要做好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明确品牌的定位,受众人群等,创立恩施州独具特色的品牌,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品牌形象闯出自己的消费市场。

5.3.1 加强公用品牌建设

做好公用品牌的建设,可以选择“以大带小”的方式,集中力量推广“恩施茶”这一大品牌,带动恩施州内各个小品牌共同发展,“一个产业、一个品牌、一致对外”的发展方向,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改革当前恩施地区品牌数量多、类型繁杂、规模小的情况,树立几大实力品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自己的地区优势。同时,政府和企业合作,加大对本地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扩大恩施茶品牌知名度,打造出国际大品牌。

5.3.2 建立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

品牌的创立不容易,对品牌的维护更需要长期坚持。为此,需要建立高要求的品牌管理制度。在选择加盟的企业时,要提高准入门槛,优先选择生产能力、质量较高的该企业。在当地,不乏一些小规模茶企、作坊等位了追逐经济利益不以次充好,这将给恩施的茶叶品牌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叫停不合规范的生产和销售,加强对茶叶上市检测,颁布相关的恩施硒茶品牌认证,只有经过认证的茶产品才能够进入市场销售。整治没有通过检测或者不符合生产标准的企业。

5.4 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

5.4.1 加大科研投入,走科技兴茶之路

政府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工作,在当地推广新的茶树种植、茶叶生产技术,做好茶叶的种植、生产等研究巩固走,转变茶叶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要发展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同时加大技术的投入,研发和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茶叶品牌,重视对无性繁育的宣传力度;在茶叶协会等平台宣传推广新的的技术,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和管理茶园的新方法,增强农民茶叶种植的水平,科学管理茶园。要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个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培养懂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的专业人才。

5.4.2 重视人才引进机制建设

人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才支持在产业发展的过程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人才的持续引进,恩施州茶产业的发展将受到巨大的阻碍。加强茶产业的科技研发,推进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茶产业的科技化和现代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借助安家费、奖金、建立研发平台等方式,引进相关人才,吸引其来恩施州工作和发展。

5.5 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发挥其优势,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扶持茶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好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如乡村道路的修建以提升物流配送的效率,让物资能够快速流通起来;其次针对当地的茶产业发展,制定合理的政策法律,改变混乱的生产、销售局面,禁止不良的市场竞争行为;然后应该建立规范的种植、生产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对茶产业从业者进行种植、生产、销售的培训,提

高茶叶的产品质量;建立相关的茶叶生产质量管理部门,加强对茶叶生产、销售等过程的监督;提供政策支持、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入外部投资。

6 结论

恩施州在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气候土壤适宜茶产业的种植,同时恩施州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能力,更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条件。但是,恩施州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对恩施州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境进行分析尤为重要,由此提出解决应对方案,帮助当地的茶产业向前发展,提高茶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增强当地企业的竞争力。本文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对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建议,期望能够为恩施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在对恩施州的茶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发展出现了以下的问题。一是茶产品标准化层次较为低,二是茶企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三是茶叶品牌众多但品牌效益不够,四是茶产业专业人才匮乏,五是茶产业消费市场有待深入拓展。本文分析了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针对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加快生态茶园建设,以促进恩施州茶产业的高效全面发展,提高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先锋,带动整个恩施州茶产业的发展。三是重视品牌建设和经营,强调品牌的影响作用,以大品牌带小品牌的方式,使恩施州茶叶品牌走向世界。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科技与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大力发展恩施州的科技与人才,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恩施州茶产业的发展。五是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利用政府的公权力的支持,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A Williamson,David K Harrison,Mike Jordan,et 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with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4,(24):375-385.

[2]Pratap K.J.Mohapatra1,Madhab C.Bora,Kailas C.Sahu,et al. Incorporating Delphi

results in system dynamics models : A case of Indian tea

industr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25(2):159-177.

[3]Ma?gorzata Matyja. Resources based factors of c 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J].Management,2016,20(1).

[4]Owuor P.O,Kavoi M.M,Siele D K,et al.Factors impeding tea production in

smallholder sub-sector of the Kenya tea industry:an assessment extension staff awareness of existing technologies[J].Tea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enya,2010,21(2):101-110.

[5]陈宗懋, 赵红鹰. 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对策[J]. 茶叶科学, 2002,

22(1):1-6

[6]徐长兴,王先宏.加入WTO后我国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

学(6):39-40.

[7]姜爱芹.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J].茶叶科学,2003(2):

34-35

[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陈富桥,姜爱芹.我国茶叶产业组织整合:理论、现状与方向[A].国家茶叶

产业技术体系首届茶产业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63-72.[10]钱杭园,杨小微,沈学政,等.浙江省茶叶品牌构建的实践探索[J].安徽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50-5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vy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