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 2

更新时间:2023-04-21 19: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单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我国有许多的诗人、作家都喜欢借这些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古今中外的借景抒情的名句或名诗、名篇吗?

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的自然风景?借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1948年,朱自清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写作背景简介

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课文赏析

(一)请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

(二)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然后分组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课文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线索。

第一段(第1自然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理由(想起荷塘)。(点明题旨)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夜游荷塘及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及荷塘归来。(偏重抒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诵读、鉴赏第4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4.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四)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

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再次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讨论回答:

1.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3.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布置

1.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谈谈与《荷塘月色》的异同点

2.请以一植物、景物等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突出某一特点,写200-300字的片段文字。必须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

3.请你根据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制作一个flash动画短片。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从题材、技巧、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指

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揣摩语句,概括提炼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

3.学习课文通过写景状物体现主旨的方法,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4.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

2.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教学难点】

1.本文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另外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了解两位文学家的精神内涵,这对学生又是一难点。

2.引导学生挖掘“朴素美”的内涵,把握文本的主观性和学生的个人体验的结合点,避免产生距离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问导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课前借助名著类书籍或上网查资料,以PPT的形式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这一主题作业,准备介绍给全班同学。

2.课前阅读或者欣赏影视: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阅读茨威格的《回望昨日的忧伤》等作品。

二、课堂导入(结合学生的介绍对托尔斯泰加以总结)

以《追梦人·神秘园》为背景音乐配以说明文字如下: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

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

的文学泰斗;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让我们怀抱最真挚的感情和作者一起瞻仰托尔斯泰灵魂的安息之地吧!(出示课题)

三、课文学习

(一)介绍阅读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疏通音义、理解内容、体味感情。朱熹说:“文须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四级阅读法:

音义读——文意读——情境读——美感读

(二)分级阅读

一级阅读(音义读)

1.词语积累

尘嚣chénxiāo 荫庇yīnbì 禁锢jìngù

飒飒sàsà 穹隆qiïnglïng 墓冢mùzhǒng

2.多音字

空空kîng地

挖空kōng

3.形似字

当 即jí

既jì 然

二级阅读(文意读)

1.速读课文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在文本中圈划出关键句、关键词)

(1)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明确:

①“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②“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③“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④“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坟墓特征——朴素

只有:长方形土丘、几株大树、开满鲜花、不关闭的木栅栏

没有:守护者、管理者、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姓名

2.跳读课文划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

明确: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②“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③“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 了。”

④“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⑤“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 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2)概括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也用文中的一个词)

总体评价——最美

(3)探究:联系两次阅读的结论,我们可以在“朴素”与“最美”之间替茨威格划上等号,那么你是否认同呢?请从以下的一些世界著名的陵墓与托尔斯泰墓的对比中去思考,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请同学简单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伟人的人格力 量。

明确:

坟墓的风格与主人的人格完美的结合——“返朴归真”之美

作者的思想与托翁的思想惊人的一致——“心灵相通”之美

开放的圣地与游人们的呵护配合默契——“世人认可”之美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级阅读(情境读)

1.要求学生以导游者的身份,根据课文的描写,向前来瞻仰的游客介绍托尔斯泰墓。

2.采用的艺术手法:对比(详讲)、排比(略讲)、白描(略讲)

排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

例如:“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暧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A: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B:墓地周围的自然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坟墓的朴素。C: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3.探究:作者是如何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到坟墓之美的?

明确:

对比的运用:

(1)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2)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3)瞻仰者的心情 --观赏者闲情

(4)尊严圣地 --孤寂冷清

(5)永为后人敬畏朝拜--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4.想一想:与几位伟人的坟墓的比较能表明什么?

明确: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伦墓穴和莎士比亚石棺的奢华美相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和“宏伟”,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5.品味语言:文字清丽简洁,行文朴素自然,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却蕴含作者深挚动人、油然而生的热烈感情。

四级阅读(美感读)

1.拓展阅读,体会感受。

(1)世间最美的坟墓——逼人的朴素

对有的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种生命体态,一副心灵表情。托翁墓便和其作品一样,为世间添设了最壮阔最优美的人文景观。这位一生都梦想作农民的人,终于有了一间朴实得可被称作“农舍”的茅舍,他睡在自己亲手种下的阴凉里,那阴凉将随着时间的飘移而愈发盛大

墓地——如果非要为生命留下遗址的话,那它应该是富有美感的,应充分体现“生命”特征(而非“死亡”特征),应注重地理节约、以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性为前提。如此,墓地将不失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

应以对生命的尊重态度对待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于生命居住的地方:干净、朴素、安谧、祥和、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因为,它是一个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生者为自己保存一段情感一场怀念的地方,是人间离上帝和天堂最近的所在。因此它最神性、最人道、最纯净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巨硕,如宫殿般豪华,却由于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并不感人。比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孝陵 凸起的都太夸张、太生硬,有意突出“业绩”反将生命格式化,强调权力至尊反使人格符号化,扎眼的体形,空荡荡捆着一团死气和历史瘴雾,太具表面的公共色彩和彰显意味,太具物质的膨胀力 总之,有一种疏远人世的工具味,让人觉得那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庙宇或殿堂,高高在上,流布奢华糜烂之感,虽威风凛凛,反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的温情,一点儿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

(2)《有的人》节选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2.总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三、介绍阅读散文的方法:

写景状物的作品

景 对比 情 志

(客观存在物) (主观情思)

情景交融、物志一体

例: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景语、情语融为一体,给人悲壮之感)

四、写作训练

谈“美”

以 最美的 为题进行写作。

可作以下点拨: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事物作评价。

2.描写运用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景物的本质特征。

3.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深远的意味。

五、拓展延伸

1.以《豪华落尽见真淳》为题,谈谈你对“朴素美”的理解。

2.阅读《回望昨日的忧伤》一文,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2.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方法。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感受不同艺术风格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

《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

1.从生活体验引入。对于文章涉及的美术理论也许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会,而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梅雨季节的南方人可能讨厌雨,干旱季节的北方人可能又盼雨如甘霖。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反复诵读其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之妙。

3.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

4.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示例:

一、课前准备

分组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收集印象派、中国画和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欣赏比较。

二、课堂学习

(一)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对中西画派的不同风格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1.先分别请学生展示几幅印象派画作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请大家欣赏比较,说说二者各自的特点。(学生只需从感觉上说说即可,不必涉及绘画技法。)

2.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与前二者比较,说说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画的风格。

3.请学生简介吴冠中的生平。

4.提出问题: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

1.作者喜欢画什么题材?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西洋画派对风雨题材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

3.作者选取表现对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作者画作的表现技法又有什么特点呢?

4.作者在文中说“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为什么“不很合用”?“相适应的技法”指什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什么主张?

5.结合全文说说,“阴”与“晴”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审美趣味?

(三)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

1.诵读第一、二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

⑴“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

⑵看到雨中美景,作者“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那么,你会立即记起哪些关于“雨”或“桃花”或“柳丝”的诗句呢?

⑶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引用了哪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⑷身为画家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写景之中大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⑸补充阅读吴冠中的另外一段写景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其充满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语言特色——喜以画为喻、侧重色彩的表达和画面的描述。

我们住到龙潭湖边的工作室,清静,远离社会活动,每天相扶着在龙潭湖边漫步,养病。可雨和于静从新加坡给我们两人各买了一件红色外衣,白发、红装,加上老伴的手杖,这一对红袖老人朝暮出现在青山绿水间,长长的垂柳拂年轻的情侣,也拂白发的老伴,我想起 钗头凤 中 满园春色宫墙柳 ,及陆游晚年的 沈园柳老不吹绵 ,不无沧桑之感。

……

龙潭湖边,隔着时空回顾自己逝去的岁月,算来已入垂暮之年,犹如路边那些高大的杨树,树皮干裂皱折,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的老树面对着微红的高空,那是春天的微红,微红的天空上飞满各色鲜艳的风筝,老树年年看惯了风筝的飞扬和跌落。我画老树的瘢痕和窟窿,黑白交错构成悲怆的画面,将飘摇的彩点风筝作为苍黑的树之脸的背景,题名《又见风筝》;又试将老树占领画幅正中,一边是晨,另一边是暮,想表现昼与夜,老树确乎见过不计其数的日日夜夜,但永远看不到昼夜的终结。

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

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

2.“画家们投靠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一句中,“投靠”一词原意是什么?这里意思是什么?“一味”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3.“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中的“大概”、“或者”有什么表达作用?“对付”一词能否换成“画”,为什么?

三、课后拓展

1.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用诗意的语言对画面加以描述。

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

建议二:采用研究性学习法

《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观点明确,学生没有大的阅读障碍。文中涉及的艺术理论,不但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学习本课,不必局限于文本,可以从文章涉及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文学、美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建议:

1.建议运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围绕文本,浏览、诵读,把握作者艺术观点,品味作者含蓄蕴藉又色彩明朗,极具画面感的语言特色。第二课时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讨,如中西画派的比较赏析、中西“风雨”题材画之异同、中西“风雨”题材诗歌之异同、文学中的阴晴等等。

2.教师要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条件和主观兴趣来确定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深广度。活动不一定求深求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师要充分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注意方法的指导。

示例:

一、导入

二、解读文章

(一)浏览文章,把握作者艺术观点。

(二)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之妙。

三、小组合作,拓展研究。

1.了解中西画派不同的风格,感受艺术之美。

学生查阅相关赏析文字资料,了解印象派油画和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不同风格;收集相关作品图片欣赏比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简评画作风格。

2.比较身为画家的作者与其他作家在写景上的异同。

如:比较几段写荷塘的文字

⑴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

⑵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 池花对影落 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季羡林《清塘荷韵》)

⑶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 清风徐来,绿云自动 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 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 水佩风裳无数 、 冷香飞上诗句 、 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 田田 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 冷香嫣然 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 奇景 ,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 花儿开啦 、 蜻蜓来啦! 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

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3.画里“阴”、“晴”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试将此说引入到诗歌领域,收集整理古典诗歌中体现“雄浑壮丽”和“婉约清丽”这两种风格的诗词,加以分析比较,以“诗中阴晴”为题,写一篇文艺随笔。

《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安排 一、导入 讲故事: 奥巴马——演讲助他进白宫。 让学生真正理 解演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演讲的兴趣。

实施思路

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一方面引

在 2008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一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并调动学 举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成为第 56 届美国总统,

也 生演讲与表现的欲望和积极性; 另 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精于演讲,只要 一方面使学生对演讲有初步的感 他在台上振臂一呼,台下往往听众云集,演讲现场,许 性认识。 多民众忘情地跟着他高喊口号,甚至有人会因过度兴奋 而昏倒,可以说,奥巴马能够竞选总统获胜,很大程度 上得益于他非凡的演讲能力。 二、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演讲的重要性,掌握演讲的基本 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思辨能力。 3.发展性目标: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文化素 养与理论水平,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三、演讲 演讲又称演说或讲演。它是指演讲者面对听众,就 某一个问题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社会活动。 学生阅读王周生的《我在美国修演讲课》 (一)演讲的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2.感人的艺术性。3.和谐的综 合性。 教学环节安排 实施思路 让学生对演讲有简明扼要的 认识。 让学生从书中找出关于演讲 的知识,并抓住关键词,锻炼学生 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分 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 学生首先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演讲的要求 1.内容—正确感人;2.语言—晓畅生动; 3.感情—朴实真诚;4.态势—自然得体。

能力、理解能力。 一个成功的演讲活动, 首先要 有一篇精彩的文本即演讲稿, 其次 是能通过恰当的方式把演讲的内 容表达出来或者说表演出来。 演讲的基本要求中,1 .内容

(三)演讲的过程

—正确感人; 2. 语言—晓畅生动;

演讲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 主体、 结尾。 3.感情—朴实真诚。这三点同时 1.演讲的开头 也可以看作是对演讲稿的基本要

演讲开头的方式很多, 常见的有: (1) 悬念式开头 (2) 求。 情景式开头(3)直入式开头(即“开门见山” ) (4)提 问式开头(5)幽默式开头(6)名言式开头 除此之外,还有“介绍式” 、 “即兴式” 、 “新闻式” 、 “赞扬式” 、 “故事式” 、 “实物式”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方 式作开场白,都要注意四点:① 形式力求新颖别致、巧 妙有趣,一下抓住听众,吸引听众;② 内容要有新意, 出奇制胜,使人耳目一新;③ 要有容量,意境深远,内 涵丰富;④ 要有声势,能先声夺人。 2.演讲的主体 主体是演讲最核心的内容。一般说来,对主体部分的 基本要求有三点:主题鲜明、结构灵活、高潮迭起。 3.演讲的结尾 俗话说: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对演讲来说

也是如 此。演讲最精彩的,往往在结尾部分。演讲的结尾方式有 多种,但都要注意做到:揭示题旨, “卒章显志” ;鼓起激 情,促进行动;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四)演讲的技巧

教学环节安排 演讲,是一项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以 讲为主、 以演为辅的演讲中, 要做到吸引听众、 打动听众,18

实施思路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演讲的语言,要准确、通俗并具有鼓动性。 2.演讲的体态,要大方自然,切合特定环境。 3.注意临场控制:演讲是面向听众的活动,演讲者 必须加强交际能力和心理自控能力。要充分准备,充满自 信,勇于战胜自我,做到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 四、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践来掌握演讲的要求 1.精读《我在美国修演讲课》一文,进一步体会演 讲的重要性,掌握演讲的要点。 (1)演讲的重要性:人生需要演讲,生活离不开演 讲,演讲是迈向成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2)演讲的要领:演讲有很多要领,但最关键的是 要放松,要有自信心,要吸引听众。 (3)演讲的材料:演讲要有切实的内容,根据演讲 的命题,材料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资料摘录,还可 以来自逻辑推理。 (4)演讲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写好演讲稿要多次 仔细修改,要把演讲稿背下来,要在正式演讲前反复试演 讲,正式演讲时要随机应变,控制演讲的节奏与氛围等。 2.案例分析:通过一篇演讲稿来看如何演讲。 《总有一种声音让你绽放光彩》 石班瑜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叫石班瑜,是一名普通的配音演员。周星 开门见山,引出主题。形式

驰, 想必在座的都知道, 我曾经给他配过音。 所不同的是, 新颖别致,吸引听众;内容使 如果他是一朵艳丽的鲜花, 我就是一片小小的绿叶。 现在, 人耳目一新,先声夺人。 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这片绿叶的成长经历。 我从小就是一个对声音很敏感的孩子,看动画片时, 剧中那些稀奇古怪、色彩纷呈的配音深深地吸引了我,令 结合个人的理想和经历展开演 我很开心。那时,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了能做一名配 讲,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 音演员,演绎各种使人感动或令人难忘的声音。19

力,做到了真诚感人,引人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vd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