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简介

更新时间:2024-02-19 13:0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各朝各代简介

夏 朝

夏朝(公元前2029年——前1559年),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相传禹治水成功,奠定了夏族在中原文化区的中心地位。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先在阳城(今山西境内)定都,后迁至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创立,使夏由一个部落之称而成为国名。

从夏禹算起,到夏朝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约四百七十年。夏朝距今已经四千年之久。

商 朝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在“鸣条之战”后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公元前1559年——前1046年),成为中国史上第二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商朝前后相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延续五百多年。商朝开国距今约有三千六百多年了。

周 朝

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在“牧野之战”后被周武王姬发击败而丧国,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即成为中国史上第三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周成王姬诵在洛邑修建国都;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通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划分,史学界尚不统一,基本存在三种争议。

当周王朝推翻商朝时,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于是,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大批政治实体。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后来只剩下七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名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管仲、屈原等,并著有一批经典文献,对后世颇有影响。 周朝共传三十代、三十七王,共计为七百九十年。周朝距今约有三千多年了。

秦 朝

秦王嬴政(秦始皇)率军打败其它“六国”,统一中国,在咸阳建立了秦王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期间,商鞅变法,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巩固专制的中央集权采取了不少强硬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防

御匈奴南侵,筑起了扬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然而,秦朝的残酷统治以及“焚书坑儒”等暴行,也为其埋下了短期内就遭灭亡的火种。

秦朝统治仅有十五年时间,秦三世便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建立王朝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了。

汉 朝

刘邦与项羽交战,刘邦在韩信、张良、萧何等人辅助下,取得胜利,进入咸阳,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定都长安。由于刘邦及其后的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徭役、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史称“文景之治”。因而,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通过对匈奴的作战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但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朝(公元8年12月——公元23年),至此西汉灭亡。东汉(东汉23年——220年)初期的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引发了黄巾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东汉年间,蔡伦发明造纸术,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后人称为“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迁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流传千年。被联合国天文组织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的张衡也出生在这个时期。

唐 朝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618年——907年),定都长安。“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为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治国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美称。唐高宗李治病逝后,皇后武则天取得帝位,定国号为周(690年——705年)。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各民族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事件。这一事件前后长达七年之久,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激变的结果,对唐朝后期的影响颇大。随即,唐朝便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终于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唐末的黄巢,王仙芝起义,严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唐诗闻名天下,流传千年不衰,而李白、杜甫等一批诗人更是人人皆知。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成为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

唐朝衰亡后,各地藩镇自立为国,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即称为“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实际就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五代(907年——960年)十国(891年——979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统治者多重武轻文。这时期经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事件,战乱不停,内乱不止,使得契丹国具有南侵机会,辽国(907年——1125年)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此时期经历七十二年。唐朝统治总共延续了二百八十九年,距今已约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宋 朝

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赵在陈桥驿发动政变,手下将领把黄袍披到赵的身上,即登基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称为宋太祖,定都开封(当时叫作汴梁、东京)。赵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十国”,统一了中国本土地区。

宋朝(960年——1279年)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之后,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中期,为了强化统治,发展经济,王安石实行变法。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末年,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众多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逼上梁山,反抗暴政。尤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加之北宋长期与辽、夏、金争战不休。

与西夏战事刚止,金军又大举南下,终于在靖康元年金军攻占开封,史称“靖康之难”,废除宋帝,北宋灭亡。

金军灭亡北宋之后,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即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宋高宗赵构在江南的统治稳固后,加强了川陕防御,建立了以长江中游地区为重点连结淮东的江淮防御体系,阻挡金军进攻。同时,南宋还重视发展军事技术,加强军队建设,国防力量有所增强。但是,赵构昏聩无能,任用佞人,排斥贤相,改积极抗战方针为消极防御。结果造成临安卫军政变,金军亦乘机南下,宋高宗航海走避,南宋险些亡国。南宋以妥协求和,极大地抑制了领兵将帅才能的发挥。尤其是解除三大将兵权、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缩编军队等,自毁长城。结果,南宋逐步走向衰弱。

在北方,蒙古、西夏、金三国形成激战对峙局面。蒙古兴起,当西夏和金相继灭亡后,蒙古军队强攻南宋,南宋被迫应战。元军攻克临安,守将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广东重建小朝廷,南宋终于彻底灭亡。

宋朝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方面,还是在生产技术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商业市场十分繁荣,大小城镇贸易兴盛,特变是纸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个阶段开发应用的。陆游、辛弃疾的词作流传很广,朗朗上口,家喻户晓。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耗时十九年。内容涉及16个朝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朝经历三百一十九年,从北宋起距今约有一千多年。

元 朝

蒙古统治者忽必烈率军灭了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定国号为元(1206年——1368年)。称为元世祖。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

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较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元朝的戏剧创作进步较快,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并出现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大批小说名著。 元朝统治一百六十多年,距今约有八百多年。

明 朝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终于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即失去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着,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王朝(1368年后——1644年)。明朝前期,朝廷仍是强化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朱见深设立西厂。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又修筑了北边的长城,并派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往来。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明朝名医李时珍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二十七载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世界享有盛名。

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腐朽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占领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仅在京城称帝一天,即被清兵追逐,起义最终失败。明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距今约有六百四十多年了。

清 朝

皇太极定国号为清,清兵经山海关直逼北京城,击败李自成后建立了清朝(1616年——1912年),后顺治(福临)登基称帝,定都北京。清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还增设了南书房、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就设置了台湾府,同时还击败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些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清朝的文化发展很快,出现了如《红楼梦》、《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施公案》等长篇章回小说。 清王朝前期气势不错,曾有“康熙乾隆盛世”之说,后逐渐走向腐败。同时,清王朝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坤。

晚清时期,朝廷腐败无能。英帝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东亚病夫”由此产生。民众强烈要求禁烟。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英国对此不满,即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但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导致战争失败。英国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觉悟之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国从此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侵华战争。美、俄两国坐收渔人之利。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又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随之,定都天京(现在的南京),又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了天京事变,损伤了元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固然,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却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协性一面。

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新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法国及日本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并在中国

篇二:张衡

从容说课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张衡一生依次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然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鲜明。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四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但却注意详略剪裁,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而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而对其他的介绍则较简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和效果。此外,教授时还应强调诵读,通过各种诵读的方式品味课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作品,听录音朗读正音正字;组织学生齐读、组读、个读和自由读。依据书下注释疏通课文,重点串讲第四段,教给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地动仪的了解。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堂上文言阅读练习,学会文言知识点的课外迁移。

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的全貌认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推进新课

【作者与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我国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他少年勤奋好学,阅读大量经书史籍,善写文章,通晓音律,历任秘书丞、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初年,彭城太妃卒,范晔夜中酣饮,开北窗听挽歌为乐,被贬为宣城太守。因不得志,便专心著述。他搜集有关后汉的各种史料,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编写历史名著《后汉书》。他擅长写论赞,《后汉书》的一些传论,被誉为名篇。

师 请大家认真听课文的录音朗读,将生字词注音注在原文上。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文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文言的断句。

(提示学生读全文,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词的读音)

(1)衡少善属文(zhǔ) (2)妙尽璇机之正(xuán) (3)著《灵宪》《算罔论》(wǎnɡ) (4)下有蟾蜍(chán chú)

(依据书下注解,学生同桌间互译,教师予以及时指点) (要求学生口译下列句子)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5)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6)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明确:(1)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虽??而)

(2)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注意“奇”的意动用法) (3)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

到提升。

(4)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注意宾语前置)

(5)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6)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整体感知课文】

师 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生 “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生 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刺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

生 其才高于世,表现在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 生 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 生 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 生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师 同学们都能紧扣课文回答问题。那么,除传中介绍的事迹外,同学们对张衡还有哪些了解? (课前布置预习题:我了解的张衡的情况) 生 张衡很有文学天赋,作过《归田赋》《四愁诗》等。 生 候风地动仪比18世纪欧洲人用水银溢流测报地震早1700年。

生 小学时候我们学过课文《数星星的孩子》,可见张衡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

师 全文共六段,主要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生 文学成就(第1段)。

生 科技成就(第2、3、4段)。 生 治国才能(第5、6段)。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第三部分(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精读课文】

师 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 生 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 师 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生 “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 师 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 生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 生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研核阴阳,妙尽??”“言甚详明”。——执著专一,治学严谨。(原因之三)

师 东汉书法家崔瑗给张衡写的墓碑说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应闲》里说“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又说“君子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可以看出他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品格,也印证了以上分析的三方面原因。 (引导学生自读第4段,给“员”“尊”“饰”“形”“首”“隐”“际”“所在”等词语作注)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明确译文:阳嘉元年,他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种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间隆起,形状酒樽,外面用篆书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起来。里面有一根总的铜柱,铜柱的旁边延伸出八条槽道,并装置枢纽,用来发动机件。仪器的外面雕刻有八条铜龙,每个龙头上都衔有一个铜球,龙头下面又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正可接住铜球。那些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都隐藏在“酒樽”中,覆盖严密,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了地震,“酒樽”就震动着铜龙,机件拨动,(龙头)吐出铜球,蛤蟆衔住它。震动的声音清脆响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虽然一条铜龙拨动机件,而另外七个龙头不动,循着龙头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地震的实际情况来验证它,完全符合,灵验如神。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曾有一次,一个龙头机件拨动了,而人们没有感觉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不灵验。过了几天,驿使来到,果然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都叹服它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才命令史官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内容分析】

师 本小节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

生 第1句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 生 第2句写了地动仪的外形。 生 还有地动仪的制造材料。 生 介绍了地动仪的构造。 生 写了地动仪的作用。

生 地动仪预测地震的精确度。 生 交代地动仪正式使用。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④功能和作用(6、7、8句);⑤精确程度及效果(9、10句);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

师 史书载从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我国北方共发生大地震26次,张衡研制地动仪,测报地震,正说明了不计名利、为民造福的品格是他在科研上成功的因素之一。

(自读第5、6段,注释文言词语:“出”“共为不轨”“整法度”“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师 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哪两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 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

生 另一件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 师 “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 生 说明张衡很懂得政治手腕。

师 评价非奸非恶的人请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学生笑) 生 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师 正是,张衡并非书呆子,这一句恰恰证明了张衡的政治智慧。

师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 说明张衡政绩显著,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 【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通“圆”) (2)形似酒尊(通“樽”) 2.古今异义

(1)寻其方面(古义:方向;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

(2)衡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课堂小结

师 学习文言文必须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识记文言字词。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课下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推进新课

【总结要领,引导思维】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1)人物传记的写作要领。 (2)品味课文凝练平实的语言。

师 从传记中可看出张衡一生经历了几位皇帝?

生 经历了三位皇帝:和帝、安帝、顺帝。 生 应该是四位,还包括章帝。 板 书: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和帝→安帝→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师 由此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在介绍人物时正是以时间为经线,时间虽长,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

师 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的? 生 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 师 (小结人物传记写法)①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②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人物传记特点:

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课文属评传,既记叙了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师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生品读圈画)

师 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就绪摩拳擦掌了,谁先谈谈? 生 第4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的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构造特点时(念原文“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 我想接着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

师 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字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简洁有力。

生 在第1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才德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 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学生鼓掌) 生 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著,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师 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没有一句赘言。也惟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师 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后讨论发言)

生 品德和人格是任何人在学业上成功的基础。

生 要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民族自信心。 生 学习要注重社会实践。

生 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像张衡这样全才的人虽然少有,但若能善于发掘我们自己身上的潜能,我们也能在各种领域中有所建树。

师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善于机械,又能洞察当时的社会世情,真是“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写法,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在今后的人物传记写作中借鉴。 布置作业

师 郭沫若曾经评价张衡是个“全面发展”的人,可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发展对人们学业“专”的要求越来越高。请结合我们的现实环境,想一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是否有必要,并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

2.剪裁详略得当。

3.语言凝练平实又不乏情致。 活动与探究

1.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组织学生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并评出最佳口才奖。 2.课文在剪裁上,重点写了张衡的科学成就,请学生上网搜寻资料,了解张衡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更多而具体的成就,并思考张衡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课题仅供参考: (1)罕见的科圣——张衡 (2)张衡的成才之路 (3)张衡若在今天 (4)张衡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v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