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型工业化调研提纲(定稿)

更新时间:2024-06-16 16: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全力推进我市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于我市发展农村新型工业化的调研报告

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

党的十六大总结国内国际尤其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战略决策。2007年省委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进程的决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市农委组织力量深入区、县(市),围绕我市农村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发展现状及趋势开展了专题调研。我们深深感到,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城乡分割状态和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业与工业分隔、农村与城市分离、农民与市民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这两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轮”一快一慢、一大一小。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于扭转二元经济结构,从更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铺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必是时不我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新型工业化悄然兴起:

新理念带来新变化 新模式带动新发展

1

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分割和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决定了中国工业化应包括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这两个相互联机、相互推动的方面。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2007年我市乡村人口(511.9万人)占全省(1762.9万人)近1/3,耕地面积(164.5万公顷)占全省(1151.6万公顷)1/7,粮食产量(97.5亿公斤)占全省(397亿公斤)1/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3亿元)占全省(1468.4)近1/3。有着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农产品加工业相对发达的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和目标,我市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并确立了“走新型工业模式,发挥集群经济优势”的思路,不断把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向深入。

(一)农业工业化理念逐步深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工业化,近几年我市紧紧抓住中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时机,坚持“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快速发展、四个日益提高”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数已达148,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达95家。其中,省级39家,市级56家。年实现销售收入225.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出口创汇8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在各级各类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5000万、利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31家,

2

销售收入超10亿、利税超亿元的2家。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 78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6个。三是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快速发展。2007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发展到83.25万户,比上年增加3.05万户,增长3.8%,占农户总数的63.55%;全市新增产业化生产基地40万亩,总面积达到1396万亩,比上年增长3%,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1.7 %。尚志市的食用菌、五常的山野菜、木兰的草柳编、香坊的巴西菇、平房的三黄鸡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四是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日益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数已达140家,比年初增加15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达到88家,其中省级39家,市级49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8%;实现利税9.2亿元,比上年增长43.8%。2007年,延寿县亮珠米业公司继续实施紧密型利益联结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对农户带动能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辐射带动水稻基地20万亩,联结水稻种植农户已达1.2万户,农户增收1600万元。五是农户组织化程度

3

日益提高。呼兰区大用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是集绿色食品原料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农机合作经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今年这家企业继续采取多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吸引了周边3个乡镇1.4万亩土地加入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各地十分注意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大力培育专业协会、专业合作服务组织,依靠这种新的组织资源充当企业和农户间的桥梁和纽带,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六是农业标准化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已达2967.9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30.6%。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229个,产品2072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0.5%。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24个,产品1762个;绿色食品企业78个,产品189个;有机食品企业27个,产品121个。预计到年底,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可突破1500个,加工总量可突破283.6万吨,销售总额可突破97.07亿元,上缴税金2.8亿元,税后利润3.53亿元。七是产业链利益联结日趋紧密。各地在利益联结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紧密型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哈尔滨大众食品、正大集团,哈高科等龙头企业分别与10个县(市)的农民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五常市绿风优质米集团公司,通过合同与8个乡镇上万户农民形成紧密的联结关系,农民成为公司一员,公司对农民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水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木兰县哈哈木兰

4

米业有限公司,在与农民利益联结上,通过农民自发组织的4个协会与1600户农民签订4.6万亩水稻收购合同。

(二)新型工业模式的农产品加工业迈出坚实步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经历了以农产品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的阶段。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朝着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迈进。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多,农产品产值明显提高。我市食品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大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粮、油、屠宰、肉食加工、啤酒、饮料、乳品、婴幼儿食品、方便食品和果品加工等行业相继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企业。其中,我市大豆加工行业在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能力上有明显优势。相继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大豆分离蛋白设备、浸油设备及精炼设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乳品行业有哈尔滨市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技术支撑,使我市乳品行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我市开发区食品园已投产食品企业涵盖了植物油加工业、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粮食加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软饮料制造业、酒制造业、焙烤食品制造业、营养保健食品制造业等八大类别,9个项目开工、投产,预计食品园新建项目年产值达18.1亿元。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上好佳薯片、北大荒米业、可口可乐、美康、统一、康师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额均在1000万美元以上。县(市)在招商引资和建设开发区过程中,纷纷把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特别是双城

5

市开发区引进了国内外知名雀巢、旺旺、娃哈哈、南京雨润、汇源、江苏菊花、山东富荣等的一大批食品加工企业。 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约束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循环经济茁壮成长,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排污设备和技术,达到了工业污水循环使用的目标;节能减排整体推进,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从2006年起实施对重点耗能大户的监控,依靠科技进步,上大压小,加强管理,强化法治,全民参与,整体推进的节能减排的势态逐步形成;新能源产业初露端倪,目前我市生物能利用方面的车用乙醇生产和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技术正在推广应用。三是品牌优势凸现,农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我市食品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争名牌、创品牌,创闯出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特色商品如哈尔滨红肠、哈尔滨啤酒、完达山、金星、龙丹奶粉、五常大米等等,共荣获50个国家食品行业名牌产品、12个省级名牌产品和12个市级名牌产品称号,其中“龙丹”、“金星”、“五常大米”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完达山”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其中:呼兰龙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实现总产值1.4亿,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全年上缴税金3000多万元。

(三)集群经济发展模式向纵深推进

集群经济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竞争优势是推动农村新

6

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我市近几年在壮大主导产业发挥集群优势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园区为依托农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食品加工业产业链和基地建设正在逐步壮大。这种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是以经济园区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依据农业产业功能定位,利用现有的区域农业产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的布局形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阿城工业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

双城市依托双城新兴工业园区及双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乳制品、饮料、玉米深加工产业;宾县依托宾西开发区重点发展建材、食品、玉米深加工产业;五常市依托牛家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大米深加工产业;尚志市依托尚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乳制品、山特产品、果蔬加工、纺织、木制品产业;延寿县依托同福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果蔬产业;巴彦县依托兴隆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大豆和玉米加工、生物质发电产业;木兰县依托奉贤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柳编、大米深加工产业;通河县依托通河工业小区重点发展大米深加工产业;方正县依托方正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木制品、大米加工产业。

二是以经济区划的农产品产业链条逐步壮大。近年来,我市经过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导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链条明显增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以经济区划的大力8大主导产业链。即以双城雀巢有限公司、蒙牛乳业尚志有限公司、黑龙江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7

企业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产业链;以黑龙江宾西牛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汉德食品有限公司、哈尔滨常浩清真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肉牛加工产业链,以哈尔滨大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鸿福养殖有限公司、哈尔滨义利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生猪屠宰加工产业链;以黑龙江新胜禽蛋批发市场、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宏伟牧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富荣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哈尔滨市香坊幸福种鸡场等企业为龙头的肉鸡屠宰和蛋制品加工产业链;以哈工大集团玉米淀粉公司、黑龙江化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菊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玉米产业链;以五常绿风优质米有限公司、延寿亮珠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方正松南米厂等企业为龙头的水稻加工产业链;以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明达油脂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三乐源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大高新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大豆加工产业链;以尚志珍珠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嘉峰食品有限公司、特绿特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链。三是以有机食品加工业为主导的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寒地黑土、山青水秀、土净田洁的优势,把有机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加快制定我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四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即:以五常市为重点,打造有机米生产基地;以尚志蒙牛为重点,打造有机奶生产基地;以

8

大众肉联为重点,打造有机肉生产基地;以郊区为重点,打造有机菜生产基地。

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壮大食品加工业 构造农业新格局

我市是农业大市、粮食大市、畜牧大市,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5家,年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利润达41亿元,在对县域财政贡献上占有较高的比重,食品工业利税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和牵动全局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市在发展农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必将选择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道路。

(一)壮大食品加工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先决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要靠产业带动,食品产业就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食品产业作为我市极具优势的产业,他的发展壮大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食品产业将会极大的带动我市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促

9

进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进而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更会带动我市农村向更高的层次和方向发展。

(二)壮大食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食品工业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是

“乘数效应”,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粮食种植大省河南省,近十多年来发展食品加工业,全省肉食制品、味精、面粉、挂面、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花生奶等,产品总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河南省国有及限额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 1677家,总产值达700.8亿元,销售产值达688.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达87.2亿元。位居各工业行业之首,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

(三)壮大食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我市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少,尤其是后者,是制约我市农业综合素质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发展深加工产品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如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达

10

350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化工、纺织、印染、造纸等各个领域。我市玉米深加工产品只有十几种,并且生产规模很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制约着整个农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要克服这些不足,也只有通过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来解决。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我市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四)壮大食品加工业是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市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市原料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

11

(五)壮大食品加工业是是促使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的大都是一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所需活劳动量大,工艺相对简单,因此适合于乡镇中小企业生产。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在全国出口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日本经济发展初期的1952年和195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到全国的87.9%和84.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这些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对扩大就业范围,解决城乡就业人员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将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重引导抓服务 搭建平台促发展

食品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市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产值的二分之一。我们下一步的目标要逐步提高食品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按照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坚持市场机制原则,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重点推进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粮、乳、肉等食品工业。

(一)加强政策性扶持力度为食品产业发展壮大创造宽松环境

12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政府的职责是做好宏观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市的食品产业要上新的台阶,已经到了政府主动助他们一臂之力的时候了。一是严格落实各项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金融、财政、出口、土地、培训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为食品加工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着力营造经济软环境,尤其是加强产业链构建的经济软环境。如在贷款政策上,消除所有制歧视性政策,让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同等待遇获取银行贷款支持。要在税收和财政政策上,对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食品加工企业,可以给予一些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增加食品加工企业的上市数量,允许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等。三是全力打造领军企业。组建食品产业的大型“航空母舰”,并全心全意地为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保驾护航”。同时,对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传统食品加工作坊,也要鼓励和扶持发展。

(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许多农产品都可以加工成多种工业加工品。例如,棉花、油料除了加工成棉纤维、油脂等主产品外,还可以开发生产高蛋白饲料、多种维生素和卵磷脂等产品。玉米可以加工成食品、饲

13

料、化工、医药、造纸、纺织品等产品达500种之多。玉米加工成葡萄糖、果葡糖浆、酒精、赖氨酸、味精、木糖醇、山梨醇、环化糊精、胶化淀粉等多种变性淀粉,其加工增值率可达96%—210%。当务之急是扭转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问题。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与此同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国际资本实行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从本质上讲,食品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将变化了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部门协作与软硬件系统整合在一起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应用信息技术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构企业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运作控制,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目前,我国的许多龙头食品企业都按照这样的理念,适时地强化信息化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如:河南双汇集团大力推进信息化,成立了软件公司,自主开发了商业连锁配送系统,实现网上订单,网下配送,确保物流的畅通无阻,优化整个公司的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在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管理整体最优化,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作出了

14

有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都为我市加强企业信息化探索了有益经验。

(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在发展食品产业过程中应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农业是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者。鉴于我市目前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能适应加工业要求的现状,应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在生产区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形成局部富有特色的种植和加工优势。

(六)提高规模化水平

我市目前称为“集团”、“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企业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在全省看来,可能是“大”了;但放开眼界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变得“小”了。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世界50家势力最强的农业食品集团,其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相当于30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市大型食品企业集团中,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龙头食品企业,组建生产规模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竞争力更强的龙头

15

企业集团,任务已十分紧迫。建议:一是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上规模的食品企业要增加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有重点地实施技改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技术入股、技术协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同科研院所的联姻与合作,提高“产、学、研”合作能力和绩效。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信誉最大化的关系,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企业诚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二是做大做强龙头食品企业,是资产重组、产业整合,提高企业集中度的过程。要运用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资本运营、强强联合等战略,实现资产、品牌、经营的整合,使企业不断提高规模化水平。很多知名的龙头企业都有一本资本运营、资产整合,成功地实施企业低成本扩张的业绩史,因此,上规模的企业要重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扩张企业规模。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食品工业的调控、协调和扶持力度。食品工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食品企业主要分属于轻工、商业、农业等系统中,目前,管理上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缺乏较统一的监督协调机制,不能形成合力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加强政府调控、协调和扶持的力度,对推动龙头食品企业做大做强极为重要。

(七)加强食品龙头企业与流通和物流业的互动,积极开

16

拓国内外市场

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是新食品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在实际运作中,要“贸”字当头。一是重视开拓市场。高度重视国内外市场的开拓,重视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近几年许多龙头食品企业都作出了有成效的探索。二是注重企业销售模式的革新。如双汇集团提出了用21世纪新型的肉类连锁和物流业态整合中国肉类市场的思路。他们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的经营模式,以“生鲜十便利”为宗旨,在省内外建设了400个肉类连锁店,把公司生产的生鲜肉和肉制品直接配送到店。既方便了消费者,确保了肉制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安全性,还推动了整个肉类营销模式的进步。

(五)培育名牌产品

要实施以绿色知名品牌食品为核心的确保安全、突出质量的名牌战略。主要在绿色上下功夫作文章:一要营造和优化绿色生态。围绕食品原料基地,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建立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机制,努力实现食品原料基地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二要研究和发展绿色产品。以绿色产品的标准体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推广体系等的建设为标志,成规模地开发和营销真正无公害、无污染、质量稳定、营养结构更加合理的绿色产品。三要创立和永葆绿色名

17

牌。强化品牌意识,发展规模经营,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道路,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树立信誉度。四要推广和普及“绿色营销”。通过现代物流配送、网上交易、替代营销等先进手段,以绿色营销拓市场,以市场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五要提升和规范“绿色管理”。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为基点,时时处处体现绿色,为了使这项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可先行选择食品安全示范县、试点县、示范企业,逐步形成食品安全基地市,以期实现食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绿色生态化,成品优质化、安全化。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v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