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时间实验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31 05: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8 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定方法及数据的处理方法;

2.通过脉冲示踪法测定实验反应器内示踪剂浓度隨时间的変化关系;

3.求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停留时间分布数学特征值——数学期望和方差,并和多级混合模型或轴向扩散模型关联,确定模型参数——虚拟级数N或Pe。

二、实验原理

由于连续流动反应器内流体速度分布不均匀,或某些流体微元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及内部构件等原因,使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在反应器设计、放大和操作时,往往需要知道反应器中返混程度的大小。通过停留时间分布测定能定量描述返混程度的大小。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有一定的地位。

停留时间分布可用分布函数F(t)和分布密度函数E(t)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为:

F(t)??E(t)dt (2-8-1)

0tdF(t)E(t)? (2-8-2)

dt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阶跃示踪法和脉冲示踪法。 阶跃法:

C(t)F(t)?C0脉冲法:

(2-8-3)

E(t)?UC(t)Q? (2-8-4) 式中:C(t)—时间t时反应器出口的示踪剂浓度。Co—阶跃示踪时反应器入口的示踪剂浓度。

U—流体的流量 Qλ—脉冲示踪瞬间注入的示踪剂量。

1

由此可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t)函数;而采用脉冲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t)函数。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

本实验采用脉冲示踪法分别测定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管式反应器、滴流床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是在不存在化学反应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流程见图2-8-1、图2-8-2和图2-8-3。

图2-8-1 三釜串联实验流程图

图2-8-2 单釜与三釜串联实验流程图

2

图2-8-3 管式反应器和滴流床反应器

图2-8-4 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计算机界面图1

3

图2-8-5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装置

图2-8-6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装置

4

四、实验步骤

1.开启高位槽的上水阀,当高位槽出现溢流后再开启各组实验装置分阀及流量计上的阀门,并将流量调为规定值,保持高位槽溢流状态,使流量稳定;

2.接通搅拌器电源,慢速启动电机,将转速调至所需稳定值; 3.接通各电导率仪电源,调整电极常数与电极上标出的数值一致; 4.检查数模转换器联线,接通电源;

5.启动计算机,在Windows桌面上双击图标启动本采集软件,计算机界面图见图2-8-4 。

6.用针筒在反应器的入口快速注入一定量的1.7N的氯化钾溶液,同时单击“开始实验” ,此时由计算机实时采集数据;

7.待反应器浓度不再变化后,单击“退出”以结束采集。接着退出 “组态环境”进入数据计算与分析”,可浏览实验结果,最后可打印出计算结果与图形。

五、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列于表8-2-1和表8-2-2。

表8-2-1 实验条件

反应器类型 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 三釜串联反应器 流量(L/m) 示踪剂注入体积(ml) 反应器装水体积(ml) 管式反应器 滴流床反应器 注:每人做一种类型实验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u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