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皖审稻水稻品种

更新时间:2023-05-15 15: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宣粳糯1号

选育单位: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类型:粳型常规糯稻

申请人: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粳糯120-5(来源于江苏武进稻麦育种场)/99-25(江苏早熟粳糯品系)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0.8厘米、亩有效穗24.4万、每穗总粒数109.6粒、结实率88.4%、千粒重27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11.6%)。全生育期13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5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

5.00),抗稻曲病(病指2.3),感纹枯病(病指47),抗白叶枯病(病指2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18),中抗稻曲病(病指4.6),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1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2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38%(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9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6.63%(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34.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0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20-25日播种。2.播量(密度):每亩播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4公斤,地力差的田块要适当增加栽插密度。3.施肥:每亩大田总施纯氮20公斤,并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4.灌水:适时搁田,茎蘖高峰苗控制在30万内,生育后期的水浆管理应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成熟前7天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草害。6.注意事项:抽穗期如遇低温或寒露风,要灌深水增温,以防影响结实率。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胜优2号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类型:籼型常规水稻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早造135天,株型好,科高100~105厘米,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亩有效穗19.1万,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85%~90%,千粒重25.9克,稻米外观品质为早造三级,稻瘟病全群抗性比75%,白叶枯病3.5级为中抗。

产量表现:1992~1993年早造参加省区试,亩产452.26~431.65公斤,比对照三二矮增产12.83%~10.8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适宜范围:适宜我省非稻瘟病区作早、晚造种植,粤北地区早造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1)插足基本苗,亩插基本苗8~10万;(2)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控制在插后19天左右达到计划穗数,最高分蘖数30万左右,插后28天左右幼穗分化前几天,如茎叶株色顺调,施用速效氮肥,孕穗期间,禾苗生长正常,适施速效氮、钾肥;(3)采用“前浅露,中露晒,后湿润”排灌措施;(4)注意防治稻瘟病。

皖稻187(丰两优4号)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张国良; 徐继萍; 高前宝; 汪华春; 陈祥付

品种类型: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丰39S×盐稻4号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3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1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芽鞘、叶鞘绿色,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4.8厘米,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80.6粒,结实率79.7%,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0.3%,长宽比2.9,垩白粒率21%,垩白度2.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5%(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6.5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4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4%,增产点比例9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秧龄30天为宜,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6.7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每亩大田需肥总量纯氮14-18千克、磷肥40-50千克、钾肥15千克,总用量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千克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千克尿素作穗粒肥。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每亩达18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控苗。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黄华占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周少川

品种类型:籼型常规水稻

南粳9212(宁9212)

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510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宁9212”,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粳13/关东194杂交,于2009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64.2公斤,比对照武运粳23增产1.7%;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5.3公斤,比对照武运粳23增产5.1%。株型集散适中,群体整齐度好,生长势旺,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穗型较大,半直立穗,后期转色好,成熟期秆青籽黄,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5万,每穗实粒数124.9粒,结实率92.9%,千粒重27.4克,株高92.1厘米,全生育期157天,比对照武运粳23早3天。病害鉴定:穗颈瘟损失率5级、穗颈瘟综合抗性指数5.0,中感白叶枯病,抗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2年检测:整精米率73.6%,垩白率30%,垩白度3%,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3.0 公斤。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基本苗6万-8万。水育秧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旱育秧秧龄以25天为宜,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5-18天。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8-20公斤,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适时施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上掌握前期浅水勤灌,足苗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收割前一星期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秧田期重点抓好稻蓟马、灰飞虱的防治,大田期重点做好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防治,搁田前后及时防治纹枯病,破口期综合防治稻瘟病、螟虫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稻瘟和纹枯病的防治。

·镇稻16号(镇稻671

来源与类型:原名“镇稻671”,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丰源种业有限公司以镇稻88/武粳15,于2006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适应范围: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

产量水平:2009-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31.9公斤,较对照宁粳1号增产7.7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1.70公斤,较对照宁粳1号增产6.10%。

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淡绿,后期灌浆快,熟色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4万,每穗实粒数111.7粒,结实率90.9%,千粒重27.9克,株高100.4厘米,全生育期161.0天,与对照宁粳1号相当。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感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9年检测:整精米率73.3%,垩白率29%,垩白度

2.0%,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4%,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3.0 公斤。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旱育秧秧龄以25天为宜,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8-20天。中上等肥力田块每亩栽1.6万穴左右,基本苗5-6万;肥力较差的田块栽1.8万穴左右,基本苗6-8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在中期稳健的基础上,适时施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当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宁粳2号(W262)

品种来源:南京农业大学用武运粳7号×晚粳9707,经系谱法于2001年选育而成的常规晚粳品种。

品种试验情况:2003-2004年安徽省双季晚籼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439.8千克和524.3千克,比对照种M1148分别增产9.5%和4.6%,均达极显著,2004年安徽省双季晚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6千克,比M1148减产1.3%。

特征特性:株高75厘米,株形紧凑,叶色淡绿,叶姿挺直;分蘖力偏弱,平均每穗总粒数100粒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8克以上,易脱粒,米质优,12项指标中有11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28天左右,较M1148早熟3天。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作双晚栽培,6月20号以前播种,秧龄30天;大田栽插密度13厘米×20厘米,每穴2粒种子苗。注意防治稻瘟病。

适宜范围:安徽省双季稻区作双晚种植。

中嘉早17(04YK-1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0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叶片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6万穗,株高88.4厘米,穗长18.0厘米,每穗总粒数122.5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7%,长宽比2.2,垩白粒率96%,垩白度17.9%,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中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4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0.5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6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12%,增产点比例91.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4.7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塑料软盘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每亩大田用种量4.5-5千克。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直播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时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抛秧一般在3叶1心至4叶1心期,每亩抛栽2.5万株、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并每亩配施钾肥7.5-10千克。合理管水,抛秧后应轻搁田1-2天促扎根立苗,抛、插秧后约5天施用除草剂并保持

4-5天水层,当每亩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开始多次露田控苗促根,成熟收获前4-6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uu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