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要走出七大误区

更新时间:2024-04-08 0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要走出七大误区

时间: 2005-4-5 来源: 中国化工网

多年来,为了缩小江苏省南北经济的差距,该省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苏北工业化进程并不理想。通过解剖苏北工业化所走过的?弯路?,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必须走出七大误区。 误区一:欠发达地区将产业发展定位为资源加工型 从200多年来全球以及我国20多年来的工业化发展历程看,凡是人力资本先导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多是成功的,而资源先导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几乎都是失败的,苏南的工业化过程也是如此。

江苏省发改委研究所所长顾为东博士认为,资源丰富并不是对所有的国家都是件好事。很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它们甚至比那些资源储备相对匮乏的国家还要贫穷。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一方面,这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发利用资源的效率不高,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虽然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吸引外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潜力,但也存在着本地资源被他人控制的危险。这一问题现在正以?资源的诅咒?之名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丰富的资源往往会束缚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思路,而资源的贫乏更能激励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积聚发展的动力。众所周知,新加坡国内

自然资源匮乏,人才几乎是这个国家惟一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对人才资源的开发特别重视。与此同时,新加坡抛开自然资源稀缺的劣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新加坡外汇储备已突破1000亿美元。同样的例子还有日本和韩国。

苏南地区资源市场?两头在外?,但创造了苏南模式,而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以及铁路、港口等交通资源相对富集的苏北地区并没有发展起来。

此外,从价值链角度分析,资源加工型产业也不利于类似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大程度地参与利润分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融入全球产业链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资源开发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无法抓住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在整个利润链条中只能分享到很少的稍稍高于成本的微薄利润。以对资源的简单粗加工为利用资源的主要方式,将使欠发达地区长期沦为发达地区的原料仓库,难以将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既不利于优化本地的产业结构,也难以带动居民增收。 案例:东海县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资源丰富,迄今已发现和查明的矿种有37种,其中水晶总储量达30万吨,石英储量3亿吨,储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是闻名中外的?水晶之都?。此外,东海县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东海县在大力发展资源产业的同时,其经济的发展却处于困境之中,与江苏省其他县市相比,仍处在

经济发展的后进队伍中。2004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68.7亿元,在全省54个县市中排名第39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排第40位。以资源加工为主的产业定位,使东海县在推进工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结论:工业革命以来,凡是资源先导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几乎都是不成功的,而人力先导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往往是成功的。

误区二:港口发展必须要有经济腹地支撑

一般来说,港口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需要强大的经济腹地作为依托,因为腹地经济的发展是港口发展的充分条件,它可以为港口生产带来强有力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在高速发展的经济腹地的支撑下才能建设港口。苏北至今没有大型港口就与这种认识误区有关。

港口的建设有腹地支撑更好,但港口建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专为其腹地服务。?有港口,就等于有煤矿、粮仓和油田?,港口不管大小,都应该将全球视为自己的腹地,凭借其大运量、大吞吐量的特点,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群、临港产业带。现代港口经济凭借其缩短时间、空间距离的巨大优势,已成为支持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港航业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港口在全球资源流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临港工业是依托港口资源或依托与港口相关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它将港口码头纳入工业生产线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无缝连接,最大

限度地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如石化工业、电力工业、木材加工业、船舶工业、水产品工业等。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重化工业项目临港布局已成为一种潮流,是海岸地区利用发达海运业发展大型基础工业的主要形式,也是世界公认的发展大工业的成功路子,如日本的?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内海)、新加坡港、鹿特丹港、法国福斯港、韩国釜山港。我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也与临港工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案例:高雄出口加工区

高雄市为台湾省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整个临港工业群仅外籍员工就达5.2万人。高雄的船舶制造、拆船业、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发达,造船厂年造船能力为150万吨,拥有长达950米,可同时建造44.5万吨级油轮两艘的船坞。这个船坞是世界十大船坞之一,仅次于日本长崎三菱香烧船厂拥有的990米长的船坞,居世界第二位。另外,高雄石油化工厂、高雄炼油厂和高雄造船厂以及中钢、中铝厂等均是在台湾同行业中最大的工厂,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85%以上的产业与资本和台湾经济无关,是直接通过高雄港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换言之,有了港口,就等于有了腹地,全球资源都成为其?腹地?。

结论:港口建设不是必须为腹地服务,亦可通过发展临港工业群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误区三: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自主的核

心技术

区域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有的、能支撑本区域或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区域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核心竞争力也逐渐向着多维的方向发展。对技术、市场、人才、资本的整合能力,已成为区域或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快速成长的关键。只有提高整合能力才能够形成区域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2003年在美国硅谷召开高层次IT人才座谈会时,到会的9位专家中有6位华人、2位印度人,还有一位是美国人。可见,美国缺乏出色的IT行业人才,但它却善于整合中国、印度等地的人才为其所用,为确立其在全球IT行业的领先地位服务。美国在整合全球资源方面确实走在世界的前列。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是区域或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缺乏核心技术并不意味着丧失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戴尔公司没有个人电脑方面的核心技术,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戴尔进入中国不到四年,就成为中国销量第四的个人电脑厂商,其毛利高于中国联想集团50%以上。这是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合了全球对应的物流体系并进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案例:我国是淡水珍珠产量大国,却是淡水珍珠产业小国 2003年,我国淡水珍珠销售量1200多吨,占世界淡水珍珠产量的95%以上,可以说我国是世界淡水珍珠产量大国。可是,2002年全球淡水珍珠的销售额为50多亿美元,而我国仅为4亿

多美元,只占8%,所以我国又是淡水珍珠产业小国。产量大国与产业小国的巨大反差令人深思。国际市场珍珠商整合了我国的淡水珍珠资源,把淡水珍珠经过加工,贴上自己的商标,变成自己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之产生了极大的附加值,获得了巨额利润。因此,我们在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和构筑国际制造业基地时,应学习国际市场整合中国珍珠资源的成功经验,拓宽视野,充分考虑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基地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产业链,成为国际化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结论:核心竞争力应是区域或企业对全社会资源、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

误区四:发展装备等重工业要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 装备工业是反映一个地区工业实力的标志之一。与其他重工业类似,装备工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技术密集度高,同样的投资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较少;二是主要产品是投资品,同时也产生对投资品的需求;三是能源消耗较大;四是需有较长的产业链为其配套。因此,发展装备等重工业往往会在工业基础和设施配套能力上对某一地区提出较高的要求。 江苏省盐城市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汽车是工业之王,盐城没有发展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配套能力也远远不如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但盐城市政府充分发挥临近韩国的区位优势,积极采用国际化的外向扩张战略,适时抓住机遇,

开发汽车工业,并在发展重装备工业的进程中,妥善处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2004年盐城年产小轿车13.7万辆,中大双层客车项目已经投产,产品供不应求,与日本合作的全国第一家城市清洁车项目也已启动。未来几年间,盐城将成为一个年产豪华客车1万辆、专业城市保洁车5000辆、轿车35万辆的现代汽车工业城。 案例:盐城悦达汽车的发展

2002年8月,?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在盐城市宣布成立,目标是将其建成国内一流的经济型家用轿车生产基地。随着东风悦达起亚以及中大汽车两个龙头企业在盐城的投产,一个庞大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到2008年,东风悦达起亚的总投资额将达6.48亿美元,产能则会提升到40万辆。目前悦达、中大两个企业拥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300多户,但在盐城落户的仅55户,占1/6左右。到2007年,盐城市内整车制造企业的地方配套率可达50%;通过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全市可培植配套企业100家左右;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因此,盐城市的汽车发展将兴起一个以整装车为龙头的高竞争力、高附加值的汽车产业集群。

结论:重装备工业可以在一个缺乏良好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的欠发达地区异军突起。

误区五: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工业基础薄弱地区的企

业难以做大做强,更难以融入全球产业链

如何抓住经济国际化的各种机遇,将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区域经济发展,对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成为若干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是某几个环节。鼓励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开发和生产适合本地区发展和全球产业链体系要求的产品;鼓励区域内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供应链的某一环节,通过战略性合作分享全球市场利益。

欠发达地区要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主要形式有:孤岛入链、成链进入和区域入链等。孤岛入链是指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成链进入是指沿海经济带中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共同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段;区域入链是指在孤岛入链、成链进入的基础上,最终推动区域产业承载地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如江苏省最近通过省级鉴定的《盐城市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其目的就是要将盐城建设成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从而成为淮河流域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窗口和纽带,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的目的。 案例:森达皮鞋

森达集团的前身不过是经济落后、交通非常不便的苏北水乡建湖县的一个镇办企业,为做强品牌,应对挑战,把目光直接投向全球市场,直接与国际知名制鞋商合作,采用?借船出海??孤岛入链?的方式成为国际鞋业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已与加拿大卧龙公司、英国其乐公司、瑞典旅行者集团、西班牙海燕92集团等36个国家的100多家国际鞋商建立起战略同盟,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成为以制鞋业为主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结论: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完全可以以?孤岛入链?或?成链进入-区域入链?的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

误区六: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梯度理论

苏南苏北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是以梯度理论为指导的,这在改革开放早期具有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日瑧完善,梯度发展理论的局限性正逐步显现,甚至成为阻碍苏北经济发展的羁绊。实践中,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多是优势产业的转移,其目的一是规避关税,二是降低劳动力成本,三是占领市场。但从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与上述目的相去甚远,多是一些没有优势的落后产业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续问题。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上海抓住时机进行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主动实施?壮士断腕?式的传统产业大转移,后果都不理想,包括从苏南和苏北的实践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活?到现在。另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省也曾开展过一场南北13对挂钩县轰轰烈烈的产业大转移,最终不仅以全军覆没而告终,还严重摧残了苏北工业基础。这些产业转移之所以没能成功,主要原因是转移的产品本身已难以适应市场,或因受环境容量约束,

这些企业在发达地区已难以立足,所以迁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GDP的观念比较弱,因而这种转移短期内可以迅速带动当地GDP的增长,但从中长期看,难以经受时间考验,使产业转移成为产业转嫁,不仅不能成为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发展的?脊梁?,还使人们的发展思维刻意模仿经济发达地区。

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说,南北挂钩这么多年,苏北的骨干企业和企业家却没有一个是苏南的,都是?土生土长?或者承接国外省外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而发展和培养起来的。比如盐城的汽车产业和森达皮鞋、淮阴的韩素轮胎和淮钢、连云港的恒瑞制药等。因此,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的战略选择上,不能再沿袭?梯度理论?的思路,被动地接受产业转移,而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的契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一是将苏南的产业转移变为苏南产业链的延伸与合作,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要按经济规律在更大范围内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二是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如引入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使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国际化。

案例:近代的苏州与上海、韩国、新加坡等

苏州的?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战略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为人津津乐道。所谓?大树?,指的就是上海。不过,历史上,苏州

也曾是上海的?大树?。开埠前,上海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再运到长三角各地。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苏州为?大树?。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与上海的发展相类似,二战以后,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致力于快速发展本地经济,纷纷采取各种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其中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

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欠发达地区应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误区七:无海岸线的地区,发展战略不同于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

苏北有许多县市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在沿海沿江开发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这些地区该如何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他们的发展战略与沿江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是否应该相同,还是应该另辟蹊径?事实上,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对于整个苏北地区而言,不仅是沿海市县,即便是非临海地区也将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苏北完全可以借用沿海沿江地区的发展思路,实施沿海发展战略,

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河道资源,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沿大运河、淮河建立若干个直接出口的国家二类口岸,将上海港、连云港的功能?拿?到苏北腹地,并与沿海港口形成战略同盟,成为其喂给港,构建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从整体上将两河流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内河航道大多利用天然河道加以改造,不需征用很多耕地,成本比建设沿海港口要低得多。内河集装箱运输则是一种低成本、大运量的运输方式。据调查,内河集装箱四级航道的苏南大运河,年实际货物运输量是同期沪宁高速公路的8倍,而每吨公里的运输成本仅为陆路运输成本的1/6。内河集装箱运输装载量大,一艘500吨级集装箱驳船,可装载28个标准箱,这对批量大的客户既可保证其快的需求,又能节约仓储费用。

荷兰鹿特丹只有一条高速公路与外界相通,却是服务于整个欧洲的著名海港。其集装箱的集散主要依托内河航道运送到欧洲各地。近几年来我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港口吞吐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沿海与长江?T?字型内贸集装箱运输大通道,以及珠江三角洲集装箱内河运输网。上海市规划,到2010年上海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要达到500万标准箱,而目前长江内支线运量为每年约120万标箱,京杭运河南段每年不足1万标箱。因此,未来几年,上海口岸间的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潜力巨大。

案例:淮安内河港口

淮安位于运河苏北段的中间,南连扬州市,北接徐州市,腹地有宿迁市、淮安市各区县,淮安沿苏北运河下行至六牙口入长江,水路160公里,航路开阔、弯道少,水深全年都在4米以上,全程为二级航道,是苏北运河的最优良河段,具有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不可多得的优越条件。

淮安的公路网络相当发达,淮宁、京沪、宁连、宿淮盐四条高速公路在淮安交汇,新长铁路也在淮安穿域而过,形成了独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为集装箱的集散和中转运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一个TEU从淮安经公路运达南京港运费需1500元,而水路为1000元;经公路运达上海港运费需3000元,而水路只需1700元。与公路相比,水运具有批量大、运费低、安全系数高,对环境影响小的优势,除市区短途中转,都应该大力发展苏北运河集装箱内支线运输。据调查,地处淮阴的江苏省运河公司迫切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在运河淮阴段建立国家二类口岸,该公司可发挥现有优势,迅速创建年运输量15万吨的集装箱内河港口,在成为上海港、连云港、南通港的喂给港后,将使苏北大运河两岸真正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为苏北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和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苏北这样河道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

实际上,苏北地区在推进工业化方面之所以走了一些弯路,

关键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就苏北谈苏北,没有把苏北地区放到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大背景下接受国际分工。像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只要突破推进工业化的种种误区,找准本地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应用对策,将区域经济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现实,而且并不遥远。

苏北,苏北!

苏北振兴是一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洼地崛起?的试验,一个活力迸发的新苏北,正在撞击着每一位关注苏北板块的人。不仅是江苏,包括广东、山东、安徽等很多省在内,都面临如何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隆起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担。苏北振兴10年实践,恰好提供了一个可学、可资借鉴的范本。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苏北振兴正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搅动起一场新的区域竞赛。作为同一个区域的不同板块,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具有经济禀赋上的相似性,因此,每一个参与或未参与的市县都在观察和注视着这里的改变。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苏北?苏北振兴又昭示着什么?所有这些,都在吸引着本刊把目光投向苏北。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关注苏北的最新动态,更是为了跳出苏北看苏北。尤其是苏北10年实践,是否蕴涵着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赶超的新方向?包括皖北在内的欠发达地区,将从苏北获得哪些借鉴与启示? 黑马苏北

■本刊记者 王运宝 数据也能?说话?。

47.6亿元:24.7亿元:2.3亿元,这是铜山、微山、砀山3县2009年的财政收入;71.2%:29.2%:17.9%,这是沛县、单县、萧县2009年的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

同样是苏鲁皖三省交界地区相互毗邻的县域,虽然县名只有一字之差,但经济差距却不仅仅只是一倍。

显而易见,苏北领先。尤其是进入2006年以来的5年里,邳州现象、灌云速度、沭阳起跳、突破睢宁、徐州振兴、淮安复兴、盐城崛起……当这些充满激情的词语叠加在一起时,就是苏北振兴10年来一串长长的脚印。其背后真正的实质,是苏北振兴?在状态?。

那么,其表现是怎样的?让我们从东陇海经济带上的一组城市说起。 争先进位?群马图?

不因小惧大,敢与高马比肩;不因小怠慢,敢与骏马比快;不因小示弱,敢与壮马比强。

不同城市之间的相互赶超,是经济变迁的一块?晴雨表?。

在苏鲁皖交界地区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徐州与济宁是经常被拿来作对比的两座城市。从地区经济总量来看,2004年济宁以1102亿元首次超越徐州,此后,从2005年一直到2008年,济宁一直领先徐州。2008年,济宁经济总量超过徐州115亿元。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的落后,曾经引来外界无数的争论,更是在网络论坛上引发出火药味浓烈的帖子大战。 转变在2009年发生,徐州地区经济总量反超济宁110亿元。同年,另一对?双城记?的主角连云港反超日照81亿元。这就是说,作为东陇海经济带上的双核,已经重新站在区域竞争的前列。对此,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信心十足,连云港表达信心和决心只有四个字,就是?后发先至?。从2007年开始的3年里,连云港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做到了

?三年翻一番半?。这是其反超日照的支撑所在。

相对于不同区域之间的起落升降来说,同一区域内部的竞赛,更能折射出苏北的状态,同样还是在东陇海经济带,邳州、新沂、东海三县之间的赶超,更值得回味。

点燃这场竞赛导火索的是新沂。2005年前后,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两年内4次视察新沂,要求新沂建设成为?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随即,新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招商、大工业、大城建。就在此时,新沂的近邻邳州已全面发力。早在2003年8月,邳州就提出?徐州率先、苏北领先、江北争先?的战略目标,到2005年,作为苏北发展典型样本的?邳州现象?开始频频见诸媒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使邳州与新沂对?东陇海第三城?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就在此时,新沂的东边近邻东海县同样不服气,毅然提出了?赶超邳州、洼地崛起?。而邳州则把眼光瞄准更高,提出?全面超东台、苏北争第一?。

东陇海线上3座县城的相互赶超,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连云港市内,尤其是灌云用3年时间实现锅底起跳,?灌云速度?一度成为媒体热议话题。

在苏北,与灌云同样?洼地崛起?的还有沭阳。作为曾经的全省末尾、苏北末尾县,沭阳从倒数第一到竞争三甲,仅仅用了4年时间。一组数据就能印证沭阳的改变:2005年,沭阳县财政收入跨过5亿元,到2007年一举突破15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从15亿元到2008年突破25亿元仅用了1年时间;2009年,沭阳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2.7亿元。 实际上,沭阳的财政收入在苏北地区还不是第一方阵,铜山、邳州、

东台、大丰都已经突破40亿元。

由此可见,整个苏北,已经呈现出一种争先进位的?群马奔腾图?,江苏省委研究室通过调研洪泽县得出一个结论:?不因小惧大,敢与高马比肩;不因小怠慢,敢与骏马比快;不因小示弱,敢与壮马比强。?你追我赶的状态,已在苏北全面形成。对此,对苏北县域经济进行过深度研究的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储东涛概括为?见强思超?,这四个字可谓精妙恰当。 经过10年磨砺,苏北的发展竞赛已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谁曾料想到,2200年前,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汉高祖刘邦吟唱的《大风歌》,竟然成为形容今日苏北发展状态最契合的一句话。 状态的改变,首先从改变思维开始。 ?三个跳出?

长期以来,苏北发展眼光向南,紧盯苏南对接帮扶,缺乏全国视野、全球视野,一旦跳出苏北看苏北、跳出苏南看苏北、跳出江苏看苏北,才开始出现涛走云飞气象。

在《西游记》神话故事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扮演?龙头?角色的连云港,如同踏上了经济腾飞的?筋斗云?,王建华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把连云港建成令人怦然心动的海滨城市。?

在苏北,让人怦然心动的绝不仅仅只有连云港。作为苏北腹地的淮安,其变化让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感觉?非常震撼?。在参加?淮安建设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高层论坛时,洪银兴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这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外资少,大企业不多,但是到了淮安发现这里的发展很快,

外资企业纷至沓来。让我吃惊的是这里台资企业云集,确实给人‘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感觉。?

同样是来自南京,今年2月,南京市六合区党政代表团到沭阳考察学习,一路走来,考察人员真的震撼了:一个昔日的苏北穷县不见了,一个开放的沭阳正在崛起,而且是大气魄、大手笔、大作为的领军式发展。六合区党政干部发出了这番感慨。

从这些感慨中,读出的是苏北变化对外界的冲击。然而,?真正改变的核心是苏北的思维和观念。?江苏省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告诉《决策》。

变化,还要从数据说起。统计显示,2004年—2009年,苏北累计吸纳国内外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一万个,总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苏南对口市(县、区)向苏北各地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400多个,项目总投资500多亿元。如果将上述两个数字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苏南产业转移仅仅占到苏北承接总量的1/10。 那么,另外的9/10,是从哪里来的?

事实胜于雄辩。以邳州为例,2001年,邳州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亿元,2004年攀升到50多亿元。2003年,邳州把招商引资的区域重点转向浙江,邳州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队跑遍了浙江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城市;2005年,全国第一家县级浙江商会在邳州成立。同样,沭阳与睢宁,这两个曾经在江苏省排名倒数第一的县,都把招商引资的重点瞄准浙江,其成效也都是有目共睹。

因此,对苏北有着22年深入研究的顾为东,概括为?三个跳出?:跳

出苏北看苏北、跳出苏南看苏北、跳出江苏看苏北,就是?东向发展、拥抱海洋,融入全球?。从本质上说,东向发展、拥抱海洋是苏北人思维观念根本改变的标志,更是对外界传统认识的冲击。

东向发展直接带来了眼界上的改变,让苏北尽显涛走云飞的气象。长期以来,苏北发展眼光向南,紧盯苏南对接帮扶,缺乏全国视野、全球视野。实际上,在长期紧盯苏南的过程中,苏北经济不仅没有提速,反而丧失了主动抢抓机遇的主动性,?更关键的问题是思维观念放不开,在发展思路和方法上没有创新性。?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对《决策》分析说。但要改变传统思维观念并不是一件易事。采访中,顾为东举例说,他有一次去苏北做了一场关于经济国际化的专题报告,苏北一个大市的副市长就对顾为东说,讲经济国际化要到苏南去讲,苏北还是本本分分地发展,讲国际化太超前了。对此,顾为东感触很深:?苏北开发思路是关键,思路错了,永远发展不起来。因此,经济大发展必须先有思想大解放。?

改变是在苏北振兴政策密集出台的2005年,一场专题报告会引发的大讨论,席卷了整个苏北。

是年2月20日,顾为东在宿迁市宿豫区做了题为?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要走出七大误区?的报告。主讲人顾为东用问题导引的方式,将苏北发展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度剖析。两天后,专题报告的内容要点在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上刊登,?一文激起千层浪?,苏北各地纷纷打电话到《新华日报》询问这篇文章,同时,如何才能走出七大误区成为苏北各市县讨论的焦点。两个月后的4月21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专门针对此文做出批示:?这篇文章不错,可发给苏北的市县领导看一看。?在这

场大讨论中,苏北以及省直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苏北如何加快发展的观点发生了巨大改变,进而为苏北开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每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必然需要经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顾为东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沭阳当年冲破禁区卖掉的不是企业和医院,卖掉的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 比真金白银更宝贵的是什么

洼地崛起、跨越赶超,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是持续不断地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

?邳州的干部群众一扫多年不如人的窝囊气。?江苏省委研究室调研报告中的一句话,虽然很朴素,却蕴含着邳州乃至整个苏北人的最大改变。 如今的邳州,早已是跳出苏北看邳州。2008年,被外界称为?欠发达地区洼地崛起的示范模板?邳州,在全市开展?工业经济学江阴、外向型经济学昆山、城市建设学扬州、旅游业发展学无锡?活动。前两个是江苏省乃至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域,后两个则是明星地级市。2009年,邳州又提出确保实现?八个全省领先?,包括主要指标增幅全省领先,开发区环境和承载力全省领先,工业投入增长全省领先等。如果只是简单列举?八个全省领先?没有实际意义,其背后的核心是,一个原本落后的苏北县级市,敢于把自己放在江苏全省,与经济发达的苏南县域同台竞争,其底气显而易见。

从邳州扩大到徐州市,徐州的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正成为千亿级产业版图上的?四大名旦?。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大项目强力拉动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徐州从历史上的兵家必

争之地打造成商家必顾之地。再从徐州扩展到整个苏北5市,盐城的汽车、风电,淮安的盐化工、IT、特钢,连云港的装备制造、新医药、港口等,近20个千亿级产业势头迅猛,拉开了苏北未来的经济布局。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千亿级产业是公认的?经济火车头?,就是动车组的牵引车,是一个区域经济最大的支撑力。现在的苏北敢于提出发展近20个千亿产业,表明苏北工业经济发展的状态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在5年前,这样的大手笔在苏北是绝少看到的。

因此,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经济学会联合调研报告总结认为:苏北的实践,可以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赶超,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是持续不断地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这才是比真金白银更宝贵的东西。对此,储东涛对《决策》总结说:?苏北人在思想和行动上打了一个翻身仗。?

苏北为什么?能?

■本刊记者 王运宝 ■章 华

?苏皖边界中等工贸旅游城市?、?冲进宿迁第一方阵、跨入苏北十强行列?,这是2006年以来,泗洪县的奋斗目标。在争先恐后的苏北,这些都为泗洪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实现目标,泗洪创新城市经营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

到2009年,泗洪的城市框架达到52平方公里,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说,泗洪真的?长大了?,感觉那些路网如同城市的年轮,一年多了一圈。实际上近5年来,泗洪的城市年轮足足长了五圈。泗洪县委书记冯岩说,到2010

年,泗洪要建成为园林式、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和苏皖边界有较强集聚力、辐射力的工贸旅游城市。

泗洪挺进苏北十强,只是2006年以来苏北提速的一个缩影。对整个苏北来说,又是如何被激活的呢? 工业化?杠杆?

由一个项目拉出一条产业链、再做出一个产业园,最后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板块,苏北进入了?大项目时代?。

?苏北振兴的第一方略?,这是对推进苏北工业化的高度概括。 苏北各地长期落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共性的原因之一是工业化进程滞后。认识都是一致的,关键是如何做到工业化提速?区域经济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对财富资源的争夺。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没有钱怎么办?苏北的答案是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作为唯一的突破口。 进一步来说,招商引资早已是各地的共同选择,苏北难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苏北在招商引资上有两个主要的?秘笈?。其一是?唱好三首歌?。具体来说,一是?唱国歌?,主要是来自江苏省的支持,同时也注重对接央企。二是?唱国际歌?,即吸引外资,特别是世界500强等著名跨国企业。三是?唱民歌?,活力四射的民营企业是苏北振兴的内在力量。截至2009年末,苏北地区民营企业达19.73万户,注册资本3532.6亿元。这个注册资本数已经超过了从2001年到2009年苏北实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额。?苏北发展的内生活力已经充分激发出来,政策扶持是重要的,但内生力量才是苏北振兴的根本,是内因。?长期对苏北有着深入研究的盐

城市副市长朱传耿对《决策》分析说。

另外一方面,就是苏北的实干。穿梭在苏北的市县采访,?事在人为?是苏北推进工业化留给外界最大的印象。?不落实就落空,实干比思路更重要?,这是灌云县坚持的信念;睢宁则流传这么一句话:?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为了一切企业?。盐城汽车产业更是苏北实干的一个活样本。 ?早在1983年,盐城就成立了‘汽车工业办公室’,专门围绕汽车产业开展工作。?盐城市发改委副主任朱如万告诉《决策》。9月中旬,记者在盐城采访时看到,盐城汽车工业办公室的门牌,仍然挂在盐城市政务办公中心大楼。地处苏北的盐城发展汽车工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奇迹,而已经整整走过27年的这份执着,在全国的产业发展中也着实不多见。也正是凭借这份执着,一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从零起步,在盐阜大地上成为现实。由此,盐城汽车工业,成为苏北振兴中一个最高亢的工业音符。 理念+实干,带来了苏北招商引资的质变。

2001年到2005年,苏北5市累计承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4770个,总投资1175亿元,实际引进区域外资金486亿元。从2001年—2009年,向苏北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达14976个,总投资6483亿元,实际引资额3102.4亿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前5年平均每年900多个项目,而后5年平均每年增加到2000多个项目。

?总投资22亿美元的富士康落户淮安,意味着苏北‘大项目时代’的来临。?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说,招来一个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就相当于招来了一条产业链。波司登转移到常熟泗洪工业园已经催生出近百家配套

企业,光是给波司登做拉链,一年都能有上亿元。由此,在苏北开始流行一句话:配套商最初都是骑着摩托车来送货,现在开着宝马来签约。 产业转移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大项目落户形成产业链,产业链的集聚又造就出一个千亿级产业板块。一个看得见的良性循环就是,产业板块的形成,反过来又成为吸聚资本的强磁场。采访中了解到,?中能加速度、世界新硅都?,就是徐州由一个项目拉出一条产业链、再做出一个产业园,最后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板块的真实写照。

江苏中能硅业2006年落户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与之配套,徐州专门规划了一个5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将多晶硅生产延伸至下游产品和终端产品,一个以中能硅业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集群浮出水面。

短短3年,徐州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太阳能电池产量坐拥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多晶硅产能位居亚洲之首。据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介绍,到2012年,多晶硅及光伏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如果说工业化是一根?杠杆?的话,要撬动苏北,还需要一个支点。在苏北振兴的过程中,筑起这个坚强支点的,是一套政策体系。 政策支点

2006年成为苏北经济的转折年,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了江苏省的平均水平。 ?苏北政策年?,这是媒体对2005年的概括。

这一年,重大决策与振兴政策格外密集。2005年3月31日,在盐城市召开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工作会议,一个月后的5月8日,在徐州召开东陇海线开发工作会议。与此同步,关于加快苏北振兴和南北产

业转移的意见相继出台。

但苏北振兴政策的原点,是2001年11月苏北区域发展座谈会的召开,省级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苏南与苏北市县?五位一体?的挂钩帮扶体制得以确立。到2002年7月,江苏省提出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仅在2002年,苏北协调小组先后组织了近百个单位、百名企业家、数百名专家赴苏北开展科技信息咨询、项目对接、学术报告等活动。一时间,苏北振兴风生水起。 时间推进到2006年,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在连云港召开,做出了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重大决策。以此为标志,从单向扶贫、五方对接、四项转移到南北共建开发区,江苏省南北挂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实际上,南北挂钩的成果可谓真金白银。

2004年,苏南5市对口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73个,总投资65.7亿元。在政策密集出台的2005年,江苏省内外共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2120个,项目总投资769.2亿元,苏北实际引资额321.3亿元。2005年引入项目首次超过2000个,从此,每年都没有低于2000个。 ?看得见的是项目,看不见的是项目背后的发展理念。?曾担任苏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的宿迁市副市长沈小鹰介绍说,苏州工业园首次将软件整体打包对外输出就是苏宿工业园,新加坡最先进、最成熟的经验在这里繁衍。同时,?共建园区的确成为干部的摇篮。?沈小鹰说,先进理念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执行这些理念的人才。在苏宿工业园,新进员工一律先送到新加坡培训,他们享受苏州工业园区的?无差别待遇?。

另一方面,即使把苏宿工业园的土地用完,满打满算,也只是为宿迁增加40亿元的GDP,这对于宿迁的经济发展不过是?给了一个馒头?。而共建园区带来的发展理念和培养出的人才,恰似揉入一团?酵母?,对当地发展环境和要素起到了催化作用。最终实现的,是资金的滚动增值。 与项目和园区共建同步,江苏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也在逐年增加。作为起始年的2001年,仅有7.68亿元;2003年增长到51亿元;到2005年,向苏北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131.6亿元,比2004年增长37.5%,苏北平均每个县得到的补贴达到2.5亿元左右。2007年猛增到160多亿元,平均每个县得到5亿元,除去基础建设项目投资,也相当可观。统计显示,2004—2009年,江苏省级向苏北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000多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总计600多亿元。

由此可见,苏北彻底走出了2000年之前政策塌陷的阴影,成为苏北区域发展的政策高地。正是在这些产业项目转移和真金白银的共同作用下,2006年成为苏北整体经济的转折年,苏北在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上的增速,都超过了苏南和江苏省的平均水平。从此,苏北五市在江苏经济增长统计表中竞相?挑头?成了平常事。

到2008年,苏北就进入政策完善年,江苏省?苏北办?副主任黄建东介绍说,苏北政策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一市一策?的政策体系开始形成,比如针对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连云港?东方大港?建设出台专门政策。2009年,则可以概括为?发展平台提升年?,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两个国家级战略的政策叠加,苏北发展有国家战略的?天时?、综合交

通体系和资源优势的?地利?、奋勇争先与风正劲足的?人和?,苏北开始进入下一个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采访中,江苏省?苏北办?概括10年帮扶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制度化?。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双重作用下,南北挂钩终于?芝麻开门?。可以说,南北挂钩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窗?,让闭塞的苏北以开阔的眼光看世界;产业转移更像是一块砖,敲开了苏北直通世界的开放之?门?。 花钱与办事

对一个地方来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就永远上不去;有多少事就投入多少钱,才能奋起直追!

统计数据显示,2001-2009年,江苏省级向苏北地区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3171.8亿元,其中省级对苏北财政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累计1466亿元。这个?1466亿?是什么概念呢?记者通过查阅地方统计公报显示,这个数字超过了2009年中西部绝大多数省份全年的地方财政收入。 如果把这1466亿元平均分配到苏北5市24县,平均每个市县能够分到近50亿元。再按照10年计算,平均每年是5亿元。对于苏北各县市来说,一年5亿的资金,又能撬动起多少亿的社会投资?

从苏北的实践来看,把钱花在能生钱的地方,主要是用于产业集群的增长能力培育和城市化推进上,走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之路。 首先,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的滚雪球效应,苏北的做法是用?软环境?弥合硬件的先天不足。吴江恒力集团落户宿城经济开发区,基础建设需要60万石方。宿迁境内没有石头,宿豫区委书记杨明强冒着酷暑,

陪着企业老总爬遍了徐州的每个山头,一个月内全部到位。?书记找石头?感动了恒力,恒力集团总裁陈建华说,宿迁基地建设的规模要比总部大、设备比总部好。

红豆淮安工业园本来定位为纺织服装加工生产基地,随着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台湾富士康、明基电子等IT巨头先后入驻,红豆集团将工业园重新定位成了科创园。按照红豆总裁周海江的思路,将赋予科创园区域研发、新品生产等功能,最终成为苏北科技研发企业总部。 其次,钱能生钱的更重要地方,是新城经营,苏北城市化正大踏步迈进。

行走苏北,记者发现从东边的盐城到西北的徐州,从北边的连云港到南边的淮安,城市新区正在高速扩展中。以盐城为例,以内港湖为核心的盐城城南新区,从2007年实质性启动以来,已经是再造一个新盐城。而盐城西边的邻居沭阳县,早已是城市建设的范本,被称为?市级县?。 ?政府有钱能办大事,没钱也能办大事?,邳州在科学运营城市之路上的这句话,说出了苏北县市共同的心声。城市化也是生产力,对于城市化中的钱能生钱,江苏省委研究室在?突破睢宁?的调研报告中,用一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今天投入的?本金?变成明天发展的殷实?存折?。 今年2月,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在与南京市六合区考察团交流时坦诚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就永远上不去;有多少事就投入多少钱,才能奋起直追!?这也正是苏北活力的内在因子之一,而要让这些活力因子迸发出能量,则需要有人来做。

苏北干吏

■本刊记者 杨 敏

?ECFA?,随着9月12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生效,苏北腹地淮安市的干部们,就经常把这几个英文字母挂在嘴边。 吸引台资企业52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60亿美元,连续3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不沿边、不靠海的淮安,短短几年成为继东莞、深圳、昆山之后的又一台资集聚新高地。

淮安的这些变化,离不开市长高雪坤?腾挪?运作的功夫。5年前的9月,身为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高雪坤,调任淮安市副市长、淮安经开区工委书记。此后5年,富士康、台玻、达方电子、旺旺、康师傅等大批台企尾随而至,陆续落户淮安。

高雪坤与淮安,是观察苏北嬗变的一个很好的视角。这个视角放大出来的镜像则是,在生产要素以横向流动为主的今天,区域竞争的本质已经演变为招商引资的竞争,而区域竞争的核心,则从人才竞争升级为领导人才的竞争。

领导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要素资源,它在苏北的配臵是如何改变区域竞争力的呢? 能员北上

?我对你们发展最大的支持,就是给你们配一个好干部?。

在现任苏北5市党政正职中,高雪坤并不是唯一的北上干部。《决策》记者在查阅10位书记、市长的简历后发现,有5位来自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的干部调任苏北的时间,都集中在2005、2006年。

2005年6月,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王建华调任连云港市委书记;

8月,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一平北上连云港,担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3年之后,担任市长一职;

9月,昆山市委副书记高雪坤履职淮安;

12月,南京建邺区委书记李强走马上任盐城市委常委、盐城市副市长,不到半年转为正职;

次年6月,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赴任徐州,担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3年之后转任徐州市委书记。

苏南能员干将,如过江之鲫,密集调任苏北,究竟原因何在?

《决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轮的苏北干部人事布局,正是服务于2005年江苏省全面部署加快苏北振兴战略之需。3月31日的盐城会议,用江苏官方表述是?加快推进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动员会,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而5月8日,在徐州召开东陇海线开发工作会议,也是苏北振兴的另一个节点性事件。

显而易见,2005年不仅仅是苏北振兴的政策年,也是稀缺的领导人才资源在苏北得以优化配臵的关键之年。是年,江苏省的一位主要领导在苏北调研时对老百姓说,我对你们发展最大的支持,就是给你们配一个好干部。

把?好干部?配给苏北,那么,什么样的干部才算?好干部??苏北5市党政?一把手?的配备,从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江苏省委的用人导向。

《决策》记者发现,苏北现任10位党政正职中,具有县区领导工作经验的多达6人,除了曹新平、王建华、李强担任过县区委书记,盐城市委书记赵鹏也曾经担任过盱眙县委书记。

在苏北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中,从省直部门?空降?的极其罕见,除了今年初张敬华从江苏省环保厅厅长转任徐州市市长,其他3位具有省直部门工作背景的书记、市长,也多在市一级磨砺过多年。以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为例,1996年,他就开始参与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工作,整整10年一步步走上书记岗位。

注重?一把手?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说是江苏省委最鲜明的用人导向。对于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利益多元、矛盾凸显,对于主政一方的?一把手?来说,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两副重担,他们熟悉基层、具备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这一轮的苏南干部上苏北,给当地带来哪些改变?

如果说2001年—2003年苏南干部上苏北,给当地干部带去的更多是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层面的观念冲击,那么,2005年之后这一轮人事调整,苏南干部带来更多的是思维创新。

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范朝礼在接受《决策》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这种思维创新首先体现在苏北5市开始从地域思维转向全球思维。

?以前,苏北接受产业转移过多地盯着苏南,如果避不开这个陷阱,必然出现片面追求招商成果而大量承接苏南劣质产业转移的局面?。而现在苏北5市,都能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去整合全国甚至全球资源。

以连云港为例,这个以前一直对日照港崛起难以释怀的?东方大港?,开始以全球眼光规划自身发展,市委书记王建华、市长徐一平频频出访,东到韩国,西至巴西,为胃口渐长的连云港?找食?,连云港面向大海,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企图心越来越明显。

在范朝礼看来,苏南干部带给苏北的第二个思维创新则是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以前苏北很多地方发展是就事论事,没有项目找一个工业项目,没有资金去找点资金,没有技术去争取技术,谋划本地发展缺乏中

长期考虑,但是现在苏北5个市都有系统化的战略谋划?。在他看来,淮安立足于?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市委书记刘永忠提出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五大建设?,就是很好的战略支撑。

本土型的?搅动者?

与仇和一样,民意的拥趸和舆论的?棒杀?为他们卷起仕途的两朵?浪花?,尽管在外界一度饱受争议,但是在省内仍然能够得到重用。

如果说在苏北5市,更多看到的是苏南干部施展才干的身影,那么,县一级就是苏北本土干部一展抱负的舞台。

2003年前后,第一批苏南干部北上担任县委书记,其中以新沂周玉龙、睢宁蒋国星、涟水蒋洪亮备受瞩目。彼时,他们带给苏北的更多是工业化、城市化思维的?火种?。2006—2007年,随着这批干部陆续离任,搅动苏北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本土干部。

《决策》记者在搜集苏北24个县党政一把手简历后发现,47个县委书记、县长中(沛县县委书记兼任县长),有苏南、苏中工作背景的不足5人,可以说,80%以上的县委书记、县长都是苏北本土成长起来的。

24个县委书记中,80%担任过县区长,50%以上是从当地的政府一把手

提拔为县委书记的。这两项数据看似不起眼,实际上传达了一种用人导向,既让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看到上升空间,也强调了从班子团结的地方选人用人的原则。

?不干预?、?少干预?,可以说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县域发展最具含金量的用人政策。在采访中,一位苏北干部讲的一个故事非常具有说服力。2001年,仇和刚刚主政宿迁,省领导曾问他:?宿迁是江苏最穷的市,你想要什么帮助??仇和想了半天,回答:?我不要钱、不要物,我就要个政策。?

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第12号文件,文件中说,?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这为他的?闯?,争取到了?护身符?和?挡箭牌?。10年后的今天,以仇和为代表的?闯?的精神早已落地生根,内化成为苏北干部的执政风格。

?后仇和时代?的苏北,县委书记群体中的铁腕干部层出不穷,原邳州市委书记李连玉、灌云唐铁飞、睢宁王天琦、灌南吴立生……一个个都把当地搅动得风生水起。这些搅动者共同的特点是敢言、敢试、敢闯。与仇和一样,民意的拥趸和舆论的?棒杀?为他们卷起仕途的两朵?浪花?,尽管在外界一度饱受争议,但是在省内仍然能够得到重用。

或许,正是江苏省这种宽容的政治生态,让更多的县委书记、县长具备释放激情、施展才干的空间。

从张家港调任的徐州市委常委、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秦景安,从一个苏南干部的视角评价说,?如今的苏北干部有点像当年的苏南干部,思变、求进的心态很迫切,都在拼命干,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也越来越多?。

?不论先干?、?一切立足于把事干成?,苏北的县域竞争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研究?标兵?,比学赶超,睢宁学沭阳,东海赶邳州,泗洪追滨海,沛县则将与周边县区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编印一份《周边发展启示录》的小册子,发放到每一位领导干部手中。

于是,近年的苏北县域经济考核,落后的?帽子?被一次次甩出去。对此,泗洪县委书记冯岩感触颇深:?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少;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标兵跑得越来越快,追兵追得越来越紧。看到一些原本基础与泗洪相差不多的兄弟县市近年来发生的巨变,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县域竞争压力,反映在日常工作上,就是苏北干部抓项目犯了?红眼病?。沛县一位干部的话就很有说服力:?现在在一起开会,如果哪个书记县长没有来,自己的心里就会犯嘀咕,是不是又去招商去了?然后千方百

计地打听,如果别人真的在招商而自己在开会,心里立即有一种负疚感,恨不得马上也去招商。另外,苏北干部对项目大多有灵敏的嗅觉意识,经常是自己在客商的屋里谈,邻县的县长就在屋外等?。

县域经济说到底是典型的压力经济与责任经济,但压力并不必然产生动力,两者之间还需要良好的机制去做保障。那么,如何让压力经济拥有动力机制?如何让责任经济具备分担机制呢?

逼出来的?三型干部?

苏北干部摸高、瞄远、取大的心气特别高,在其他欠发达地区干部看来,他们的很多发展目标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笑话,苏北干部却说,?要用神话打破笑话?。

沭阳一位干部认为,?县一级,虽然在体制上创新空间有限,但完全可以在机制创新上大有作为?。在苏北,正是一种倒逼机制,逼出了动力足、有担当的?三型干部?。

山东平度市,是明确提出?学习苏北?的地方之一,2009年7月底,平度干部在考察苏北5个县市之后,将苏北的干部概括为吃累型、会干型、抗压型的?三型干部?。

平度代表团在灌云考察时听说的一个故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灌云新城区建设,设计修9条路,但是县财政没钱。于是,县委书记唐铁飞召集县直部门一把手开会,把要修什么路、什么样的标准交待清楚,然后给各部门下达任务。

但是,钱从哪儿来?唐铁飞说:?我没钱,有钱还用你们干?各家想办法吧,完不成就辞职!?军令如山倒,短短5个月,9条路齐刷刷地建起来。至今,灌云新城区的一些工程还以包干的单位命名,如?国土路?、?建设路?、?环保路?等。

如果说灌云修路的故事是以结果倒逼办法的话,?沭阳速度?就是以时间倒逼程序。沭阳创下了以5个月建成占地近400亩的梦溪植物园,这150天,一位县领导每天24小时吃住在工地;沭阳还以4个月时间建成城市地标建筑沭阳文化艺术中心,一位副市长百余日为此消瘦了5斤。沭阳的发展奇迹,就是这样一件件逼出来的,2003年,沭阳还没有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但是沭阳工业从零起步,到2009年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了520家,2010年作为沭阳的?亿元大项目推进年?,实现了平均一周引进一个投资亿元的项目。

现在的苏北干部,摸高、瞄远、取大的心气特别高,在其他欠发达地区干部看来,他们的很多发展目标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笑话,苏北干部却说,?要用神话打破笑话?。依靠干部拉练法,睢宁创造了星星电器百日投产的

奇迹,当地干部感慨地说,?还是这个地方,还是这些人,但是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很多去苏北考察的外地干部都说,在苏北当干部真累。招商引资任务,月月通报,季季考核。东海县有一个让干部坐不住的流动?红黄旗?制度,睢宁有一项给干部紧弦上劲的?工作拉练法?,沭阳的单位?一把手?实行代理制,完不成年度招商任务的代理一年,以观后效。

倒逼式管理、挤压式发展,苏北干部已经习惯于?五加二、白加黑?,?白天基本不开会,晚上基本在加班,休息日基本不休息?的工作节奏。或许正是苏北干部这种强大的执行力,支撑着苏北县域的高速发展。2010年8月,全国百强县评选结果公布,在全国8个新跻身百强的县当中,苏北就有沛县和建湖两县入围;今天,?落后的?苏北已经有了6个全国百强县。

事在人为,苏北的改变说到底是人的改变。?决策必须是民主的,执行必须是铁血的?,仇和的话言犹在耳。10年后的今天,苏北仍能看到这位?搅动者?的影子。

沭阳传奇

■本刊记者 贺海峰

9月中旬,《决策》记者赶到沭阳县的时候,恰逢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

新东旭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开工典礼。据称,该项目规划总建设面积达17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4500个。对此,沭阳官员坦言已经习以为常:?今年1-8月份,全县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8个,其中15亿元或6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

曾经?江苏第一穷县?沭阳,何以奇迹般地成为众多客商纷至沓来的投资热土?何以在举步维艰下一跃而起,迅速跻身?苏北三强??沭阳洼地隆起的支撑点在哪里? ?市级县?

1500万元的?政府小投入?,却撬动了数十亿元的?市场大要素?,手法之高令人折服。

站在18层高的大江国际饭店顶楼,鸟瞰沭阳城区,林立的大厦、繁华的街道、大片新型商住小区尽收眼底。目前,沭阳城区规划实施的560栋12层以上楼房,已有238栋建成、62栋在建、260栋即将开工,标志着沭阳城市建设已进入?高层时代?。而被称为?江北第一高楼?的财富广场,建筑主体44层,高166米,全面竣工后将成为沭阳的地标建筑。 ?沭阳县城是我们苏北地区包括整个江苏县城面貌变化最大、最快的城市之一,已经是个像样的城市了。?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如是评价。外界更是惊叹:好一座?市级县?! 沭阳县城的变化,始于改革家仇和。

1996年,仇和履任沭阳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发育严重不良的小城镇:城市化水平仅为7.5%,城镇人均楼房面积不足1平方米。从全国宏观经济背景看,当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正面临着难得机遇,并

且稍纵即逝。仇和果断地把1997年、1998年确定为?小城镇建设年?,这比中央提出?小城镇、大建设?早了将近2年。截至2000年底,沭阳城镇新建楼房面积420万平方米,是1996年底拥有总数的38倍;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4.5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很多人是手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仇和是想办多少事,就千方百计地找多少钱。这也许就是仇和大变政策魔方、玩空手道的真经。?当地一位官员慨叹。

2005年,是沭阳的又一个历史性节点。沭阳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打造江北最大、最美的县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作为?十一五?时期的突破口、主攻点和总抓手,?东扩南延?,迅速拉开城市框架。 当时,沭阳大手笔规划了500栋12层以上楼房,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2006年早春,县城东部一片产量很低的果园,吸引了主政者的目光。3个月后,一座集生态式、园林式、休闲式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公园虞姬生态园拔地而起,赢得市民一片惊叹。很快,沿虞姬生态园周围的土地急剧升值,39栋12层以上高层楼宇横空出世。1500万元的?政府小投入?,却撬动了数十亿元的?市场大要素?,手法之高令人折服。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建设中,沭阳实施?精品?工程,与一般县城比规模、比体量,与大中城市比特色、比品位。对老城改造项目和新上城建项目一律实行?四个不准?,即不准拉围墙、不准建传达室、不准安装防盗窗、不准搞零散附属设施,全力促进城市在长大、长高、扮靓中彰显现代气息。

另外,时任县委书记莫宗通还力主实施?低房价战略?。他认为,表面上看这是?退?,其实是?进?——房价越适应广大群众购买力,需求就越

旺;需求越旺,开发就越多;开发越多,城市化进程就越快,从而形成一种持久的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城区多层和高层楼房均价分别为2155元/平方米、2225元/平方米,比周边市县低30%以上,堪称整个江苏的?房价盆地?。2010年1-8月,在全国楼市一片萧条的背景下,沭阳商品房销售量高达98.56万平方米,与很多地级市相比毫不逊色。

高成本时代背景下的低房价,推动了各种资源要素加快向沭阳汇集。最近两年,?新沭阳人?(进城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外来人员)每年递增5万,大批商贸龙头纷纷涌现,商业辐射半径越来越大。沭阳也由此而成为江苏3家?全国文明县城?之一。目前,全县城区面积已经扩大到了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剧增到了45万。根据规划,2011年底,沭阳城区面积将达到80平方公里,集中居住非农人口达到80万。 ?大项目压倒一切?

沭阳两个县直部门实施整体搬迁,把1.7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主动腾给软件企业。

在沭阳县,一组数据启人深思: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跨过5亿元大关到2007年一举突破15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从15亿元到25亿元仅用了1年时间。2009年,全县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7.55亿元,同比增长40.1%,在江苏县域中居第19位,比2008年上升了4位。

?沭阳速度?从何而来?答案在于?工业航母?的强势引领。10年之前,沭阳几无工业可言。直到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然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沭阳县委、县政府当机立断,提出实施以项目推进为主体,以全员招商、全民创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2005年,提出实

施?大项目推进方略?,坚持外引和内培并举、扩量和提质并重,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沭阳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

短短三五年间,沭阳初步形成省级经济开发区、软件产业园、昆沭工业园、沭城工业园、花卉苗木综合开发示范区等5大发展主体。2009年,全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9家,总数达577家,销售超亿元企业32家,比2008年翻了一番。

以沭阳经济开发区为例,在27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经承载各类项目59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3个,投产企业362家,用工10.3万人,建成丝袜、画材、包覆纱、针织毛衣、手机扬声器、电动车蓄电池、单缸机活塞、天然VE等8个全国?单打冠军?。

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案例是,沭阳?无中生有?,在苏北县级城市中率先建立软件产业园。

软件产业是当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成本提升、用地紧张等因素影响,北京、广州、深圳、佛山等软件重镇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纷纷将区域中心乃至总部迁移到国内二三线城市。沭阳敏锐抓住这一契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明显突破:2008年5月,每天流量达260万、国内最著名的软硬件信息发布平台——华军软件园将北京总部搬至沭阳;6月,广州小聪软件集团华东基地落户沭阳;9月,用易软件集团迁入沭阳……

2009年3月,沭阳县经济开发区、招商局两个单位实施整体搬迁,把1.7万平方米的机关办公大楼主动让给软件企业。大楼刚一腾空,马上就有5家国内知名软件研发企业入驻。如今,随着89家软件企业的进驻,江北

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已经跃然而出。2009年,实现税收1.05亿元;2010年1—8月,实现税收1.02亿元,令人刮目相看。

其实,建立软件产业园仅仅只是第一步。按照沭阳县主政者的设想,未来几年,在扩大传统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和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科技、软件和服务外包等5个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主营收入5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60%。

2010年,沭阳推出?1512?工程,即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为确保完成招大引大工作目标,全县猛烈发起?首季开门红?、?大项目攻坚战?、?亿元大项目推进年?等一波又一波凌厉攻势。仅第一季度集中开工的两批46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总投资就高达171.06亿元,这在苏北24县极为罕见。

在更高举起?大项目压倒一切?大旗的同时,沭阳还千方百计做活广引外资、激活民资、策应扶持、金融信贷、政府投入、上市融资?六大投资?文章。例如,沭阳目前居民存款余额高达125亿元,人均超过7000元。这些民间资本一旦激活,对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将不可估量。又如,为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力争在宿迁县区第一个拥有上市公司,3年内企业上市力争达到5至8家。 招商?组合拳?

当年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一把手?实行代理制,一年之后仍无实绩的予以调整。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团结一心、务

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仇和当年留下的巨幅标语,依然伫立在沭阳最为宽敞的街道两侧。尽管已离开沭阳10年,但仇和?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政治理念,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沭阳官员。

例如,在招商引资考核大会上,先进单位和落后单位?一把手?同时上台领旗。不同的是,先进单位领红旗,落后单位领黄旗,以示警示鞭策。当年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一把手?实行代理制,代理期限整整一年,一年之后仍无实绩的予以调整。据说,职务前加上?代理?二字的?一把手?官员已有10多位,其中还包括一名副处级干部。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为此而被诫勉谈话和全县通报批评,并在县电视台公开向全县人民作表态发言。

高压政策确实锤炼和壮大了一支敢见大客商、敢谈大项目、敢做大买卖的专业招商队伍。原沭阳县第5招商局局长、桑墟镇镇长吴锋就因招商实绩突出,被擢拔为官墩乡党委书记。

2009年4月,吴锋得知浙江瑞安客商林先生有外出投资的意向,专程远赴浙江拜访,双方相见甚欢。年底,林先生父子驱车赶往山东烟台分公司处理事务时,顺便到沭阳实地考察。?当天气温陡然下降,我看到林总父子衣着单薄,利用午休时间,专门为他俩每人买了一件羊毛衫。?林先生穿上衣服幽默地说,?这件衣服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当天,林先生便决定在沭阳投资11.2亿元建设汽车标准件项目。

?招商引资工作细致而繁杂,我个人的感受是:一要注重细节,始终为客商着想,想客商想不到的事情;二要讲究诚信,以人格魅力和高效的办事水平感动客商,赢得客商的信赖。?吴杰深有感触。

另一个经典案例是,有位客商的孙女在沭阳过生日,政府听闻之后马上派人送去生日蛋糕。服务贴心、细化到了这种程度,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验证了细节的力量,那么,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则是沭阳的又一制胜法宝。

2006年,在义乌招商时,沭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伟结识了当地客商李先生。当时,李先生并没有外出投资的意向,即便如此,魏伟仍然经常邀请他来沭阳考察,介绍沭阳的变化,让他感受沭阳大开发、大建设的浓烈氛围。2009年,李先生的企业出现用工短缺,打电话向魏伟求助。在短短几天内,魏伟就将100多名工人送到他的企业。李先生十分感动,很快就在沭阳投资了15亿元的项目。

2009年4月,时任沭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涛转任北丁集乡?代理?书记。为了拿掉头上的?代理?二字,马涛日思夜想如何招引项目、发展经济。一天晚上9点,他获知有位浙江老板想来沭阳投资,于是连夜赶到浙江,第二天早上就出现在了老板的办公室,最终把项目?抢?到了北丁集乡。2010年2月,马涛终于顺利拿掉?代理?二字,但他并不轻松:?‘代理’制如攀岩,稍一松懈就会掉下来,重回‘代理’。?

?地区发展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一个项目引进上的差距、一项工作启动时间上的差距。尽管是一步之差,但这一步,实质上就是思想解放程度和综合能力的表现。?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说,?新时期的党政干部,关键时候要敢于亮剑,敢于招商,敢于落实,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接受批评。在招商引资上,可做不能说的,大胆做。不敢冒风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铜山密码

■本刊记者 贺海峰

9月27日,铜山撤县设区的大幕正式拉开。?徐州市区行政区域将从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3位,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调整前的2.6倍和1.7倍,将极大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夯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

铜山之于徐州的确举足轻重。2009年,铜山县生产总值高达330亿元,财政总收入高达47.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高达19.6亿元,在苏北稳居第1位,在全省位列第15位,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66位。

而这笔巨额财富的创造者——铜山2000多家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601家,年均递增110家。让人艳羡的是,短短几年时间,美驰车桥、爱斯科耐磨件、约翰迪尔、肯纳金属4家全球500强企业先后入驻,成为拉动铜山乃至徐州经济的强劲引擎。 再造一个?徐工?

?世界500强企业提的条件非常苛刻,甚至连一台空调都必须由他们选。?

早在1992年,铜山就建立了自己的开发区,还产生了苏北第一个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和村。

不过,铜山的工业真正驶上快车道,始于2003年。当时,依托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全国最大工程机械基地的产业辐射,铜山瞄准工程机械制造产业,不声不响地?利用别人的树籽造出了自己的林子?。为此,他们舍弃了很多诱惑,包括一个投资20多亿元的造纸项目。?不符合产业定位的项

目,再大也不能要。?

徐挖机械有限公司是生产挖掘机的主机企业,为保证该企业的产品原材料供应,铜山经济开发区主动帮助他们引来了15个上游企业。现在这条产业链转得飞快,挖掘机产销量在国内民营企业中迅速跃居行业首位。出色的业绩很快吸引了全球500强企业约翰迪尔机械有限公司的目光。2008年,约翰迪尔公司以9000万美元入股,共同投资40亿元兴建徐挖-约翰迪尔工业园,有望形成1万台挖掘机的生产能力、8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 美国肯纳金属有限公司的入驻,则更具传奇色彩。在谈判时,肯纳金属首先提出,他们只进来设备,由铜山方面负责建造厂房,造价标准必须达到2400元/平方米,而当时厂房平均造价仅为1000元/平方米。参与谈判的铜山经济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冯遵介告诉《决策》:?提的条件非常苛刻,甚至连一台空调都必须由他们选,一定要大机子。前后谈了将近一年时间。?据说,还有一个企业更为苛刻,要求厂房造价标准达到3300元/平方米,仅此一项,铜山就花费了9000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铜山奇迹般地成为数百亿元资本竞相流入的洼地,全球500强企业纷纷来此?攻城掠地?,六大新兴主导产业迅速崛起。铜山更被誉为?全国工程机械制造之都?。2009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86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221.4亿元,增长了22.5%,总量位居江苏全省第12位。

这些世界顶级企业为何纷纷落户铜山?在接受《决策》专访时,铜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卫东认为,关键在于铜山已经走出了一条?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基地?的产业发展新路。如今,全县装备制造业已发展到300

余家,从工程机械的整机,到结构件、液压、耐磨件、车桥、轮胎,到发动机缸体,在铜山都能生产,都能配套。

仅以工程机械、专用车辆制造为例。2010年,铜山的市场占有率就将达到8%,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徐工?。到2015年,铜山将形成从零配件到整车制造更加完整产业链的制造业基地,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将达20%,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届时,铜山将实现三个‘90%’: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90%,亿元项目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90%,项目进园入区率90%。这在苏北乃至整个江苏都不多见。?吴卫东说。 铜山?智造?

?今天,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行业的话语权?,在铜山装备制造企业中,铜山已经有38家企业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芯片目前在国内新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50%,并将进一步扩大。安装这种智能芯片的调节器价格在100元左右,我们的成本只有60元,而进口的调节器价格则超过700元,市场空间很大。?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承儒语气中透着自信。

云意电气原先是一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后来组装加工,如今开展汽车核心部件的研发。转型升级给企业带来了甜头。蔡承儒说:?以前客户需要什么来找我们,现在则是我们主动向客户推荐优质产品,我们正站在转型的关键点上。只有在行业内占领高端,企业才能取得长远发展。? 一场更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铜山乃至整个江苏铺开,云意电气只是一个缩影。

在吴卫东看来,推动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此,铜山县决策层非常清醒,也舍得大投入、舍得下血本。比如,县财政每年都拿出6000万元扶持资金,奖励设立研发中心、实施新品开发和引进高端人才的企业。

现在,全县9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都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起各种方式的联系,有13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实施全方位合作。全县已建立徐挖机械研发中心、环球锻压研发中心、云意电气研发中心等22个省级研发中心,在苏北率先建成院士工作室。

铜山迎来了科技进步的春天。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17.85%。在铜山装备制造企业中,已经有38家企业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跨入行业第一梯队,有6家企业还是组长单位。徐锻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高速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也是高速数控车床标准的制订者。原因何在??今天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行业的话语权。?徐锻集团老总一语中的。

为化解这些企业的融资、土地、人才等瓶颈,铜山更是不遗余力。比如,最近两年,先后引进建行、工行、交行等18家金融机构落户,组建各类投资公司50余家,这些金融机构仅2009年就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贷款30多亿元。另外,县政府还牵头组建了苏北第一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现已放贷4亿元,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机会窗口?

?主攻外资?,在铜山被演绎得风生水起,开发区的干部,言必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tr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