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评课稿模板(共7篇)

更新时间:2023-12-10 05: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高中政治说课稿范例(原创) 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政治组第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xx政治第x课第x框。此框是从···过渡到···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讲好····,能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根据新课改精神和政治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本着新课标精神,本框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我再从教法、学法上来谈谈。 四、说教法与学法

政治课教学,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充分认知、体验,并最终产生践行的愿望,因为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对于·····,我采用讲授法。因为基础知识教学不存在取巧之道,必须为学生夯实理论。

(2)对于导言和具体细节,我采用实践法、演示法,最大限度的激

发学生兴趣,避免将理论讲得过于死板,同时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政治学科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学习它是为了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我们经常讲“教是为了不教”,学也理应由“学会”到“会学”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1、采用热点、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热点问题,并设置问题) 导课依据:a、所选两例均能联系到·····知识,知识迁移,温故知新,同时告诉学生,各模块之间不是截然断裂而是有联系的,教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培养学生关注热点,关注生活,这是政治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知、形成体系

在讲授过程中多邀请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当然学生的所答可能是零散的,没关系,教师可以适时补充总结,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3、引导学生归纳知识。 (2) 活动设计:(设计几个活动或探究题)

这个活动设计是有梯度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评议,总是有话可说的,否则课堂就变成了少数评论家发表见解的场所,多数学生则成了听众,这是有悖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的。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邀请学生参与本节课的课堂小结,将课堂知识尽量转化为学生能力,点 出重难点及其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5、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纲目清晰,内容明了,系统直观,书写主干知识,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

6、课堂训练

分层训练,呈现梯度,便于因材施教。

课堂结束后及时做好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和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篇二:高中政治说课稿 高中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

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二、说教法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四、说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两会: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能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执政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a.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有哪些?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治团体?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是什么关系?

b.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政党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

小组以选派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政党制度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西方多党制,各党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腐败。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也不容许实行多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提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中国不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五、说板书设计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三:初高中政治说课稿模板——圆您教师梦!

初高中政治教师招聘说课稿模版及其解说——希望能帮助更多热爱

教育事业的朋友! 《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初三、高一等)第 单元第 节第 框题的内容,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作了铺垫,学好本框题对以后的政治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框题也是今后中考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2能力。

3,逐步树立。 三、说教材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确立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好 ,等。 2

生平时接触较少,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等。 四、说教法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该激发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兴趣,从而付出实践。考虑到我校学生的现状,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分组讨论法等。 五、说学法

现代社会的文盲已经不只是那些不懂文字或者不懂计算机的人了,更应该包括那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主要有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 1、导入新课(3—5分钟)

复习旧知识,温故而知新;引出新知识,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材开头情景创设,使学生明确本课主要内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2、讲授新课(25—30分钟)

a、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演示解决导入新课所设疑问 b、活动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生主体作用。

c、集体、分组讨论法,集体或分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培养学生组织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3、课堂小结(3—5分钟)

简明扼要,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课堂总结很重要,它可以把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素质,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练习突破,布置作业(3—5分钟)

练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很快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布置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结合本科内容,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 5、板书设计

由于时间问题,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要强调一点:板书要重点、及时的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以网状格式板书出来,全面体现教材内容并且突出各个内容之间的结构联系。 七、说教学反思

虽然还没有真正地上课,但是可以预设本课成功之处和遇到的难题。

成功之处: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遇到难题:本课教学设计活动性很强,教师可能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我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吃透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最后,各位评委老师,本课我立足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附:模板解说——说课的技巧(非说课稿组成部分) 技巧综述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让说课活动上档次,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新时期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开展了题为“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就说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必须深入研究、全面分析,说课才能说出品位、道出精彩。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说课内容将越充实、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且看一例: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1(必修)》(鲁科版)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的。因此,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上述分析显然不够厚实。“教材的地位”,不仅仅是指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更包含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该内容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因此,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分析: 1、该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安排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描述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编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才把它安排在这里。具体说来,它应该包括:(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作为该内容的基础;(2)本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该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有怎样关系或者该内容在后续学习将得到怎样的深化等。

2、该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训练哪些方面的技能或者科学方法、发展他们哪些方面的能力和建立怎样的情感、养成怎样的态度和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等。 3、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只有分析透这些内容,教学目标的制订才有基础,否则教学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说“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后,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监控作用。说课时,如何科学描述教学目标呢?先来看看某老师在《硝酸及其应用》说课中的描述: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

上述表达是否合理呢?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后促使学生达成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目标表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必须明确说明对象——即学习什么、掌握什么;(2)必须用可以检测、或者能够评价的词语来界定目标属性,如“说出??的名称”、“用

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或“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这样的要求,规范的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1)谁?(行为主体);(2)做什么?(行为动词);(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当然,在具体描述中,通常①(学生)和④(在学习、实验等之后)被省略而突出②和③。

分析上述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其行为主体定位是错误的。因为,该目标隐含的真实意义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主体变成了教师。相比而言,另一位老师的表述则高明多了:

通过观察硝酸溶液及相关实验,准确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氧化性),并能从硝酸的组成特征上对其化学性质进行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

这样的目标陈述,和前一案例相比,可以发现:不仅仅是描述方式上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扭转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学习上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但是,说课时有没有必要人为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方面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三维目标往往是融为一体、并在同一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加以描述,会不会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说“教学重点、难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强调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活动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要确定重点、难点,就必须搞清什么知识是重点、分析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的内容。从化学学科来看,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核心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化学用语书写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和核心的思想观点(微粒观、运动观、分类观)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初中化学《绪言》一课的说课内容:

《绪言》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化学课,本课的学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动机等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概念是今后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它将直接影响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化学变化,它是化学研究的核心,贯穿化学学习全过程,因此这一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此外,本节学习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的,实验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而认真、有序地观察是实验的关键,因此借助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是本节课的第三个重点。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头脑中的感性材料积累是有限的,这就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了障碍,要准确理解两种变化的区别、正确判断两种变化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准确判断某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该案例不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价值准确定位了教学重点,而且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分析了教学难点,因而成为说“教学重点难点”中较为成功的范例。 一些有特色的说课,在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的同时,还分析了教学关键点。所谓关键点,指的是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分析这一内容很有意义,因为关键点往往是学习与研究其他知识点的枢纽,是众多学习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教学关键点往往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进的时间序列。换句话说,它就是教学活动如何引入、如何展开以及如何结束等。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

过程,教学流程先后顺序一般为导入新课、新课研习、课堂小结、巩固训练等。当然,新课研习包含多个环节在其中,说课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来进一步的细化。 阐述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因为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等,都是通过这个环节来实现的,而且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必须通过它来体现。那么,如何在说课活动中阐述教学流程呢?

1、根据学习过程的要求来阐述教学流程内容。学习过程经历了定向、活动、反馈与调控阶段。定向阶段,则要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活动阶段,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而反馈与调控阶段,则要获取(测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调整学生学习活动等。因此,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说明以下主要内容:(1)教学活动在怎样的情景下开展、怎样体现新课导入和结课的呼应;(2)怎样呈现相关材料、怎样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加工、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内容的整合、怎样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并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整合与内化等;(3)采用怎样的手段来测量或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何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等。

2、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阐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在教师活动的设计方面,包括设计怎样的情景导入新课、如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实验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辅助设备、如何进行讲解、设计怎样的问题或练习供学生使用、如何进行归纳小结以及怎样板书等;在学生活动方面,围绕教师引导、指导,开展哪些有效的学习活动(如阅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开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反馈、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等)。

此外,由于教学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开展的,而教学的关键又在于突破难点。因此在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就如何突出重点和如何突破难点上多作文章。此外,学习者学习热情和兴趣制约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高低。所以,教学设计的阐述也要体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等内容。 说“教学反思”

说课活动中,如何进行反思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或视角,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省与批判;对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坚持。所以说课时说教学反思,无非是剖析自己在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特别是教学设计等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包括:

1、教学预设中的成功之处。例如,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有哪些独到之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准备了哪些调控措施;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落实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监控;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有哪些过人之处等。

2、教学预设中尚存在的不足或难以把握之处。具体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特别是隐性目标(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存在哪些困惑;学情分析还有哪些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哪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

篇四: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 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

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 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 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

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

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

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

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

独立探索性得

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

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 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

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

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

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

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

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

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

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

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

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

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

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

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

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

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

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

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

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

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

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

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 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

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

觉悟。 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等。

三、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

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四、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确立它为难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抽象,人们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二的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五、教材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这套政治教材,内容上更具可读性,材料上更具新颖性,版式上

更加活泼,更贴近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实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

对于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我说课的第二个内容是说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多处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事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对这些事例,学

生能“知其然”,但从哲学角度讲,肯定不能“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准备采用“读—议—讲—练”的方法。即让学生

先读书,自学,充分讨论,然后由老师予以点拨,最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与老师两方面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三个内容是说程序

1、用巧妙的导语帮助学生突破概念关。

巧妙的导语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此,我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板块是导语入境——

分析“鸡蛋变成小鸡”这个经典事例。在学生分析这个事例时,导出内因、外因两个概念。

2、用精辟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原理关。

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边的知识的基础。学习这一知识,主要依靠在分析大

量事例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阐述,籍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用适当的教学延伸帮助学生突破应用关。 我本人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本上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身边

的事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说课的第四个内容是说教学手段

鉴于目前的教学装备已大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日益普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出了一

套cai教学软件,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起点,哲学应当从整体上研究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就需要对人

自身予以说明,而本课正是对人的特点予以说明,通过这一说明,为认识论提供理论基础,所以本课是认

识论的基础尤其重要。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应深入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一概念。2、能力方面:初步理解为

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分析与原理相结合的能力。3、觉悟方面:提高学生重视自身能力的自

觉性,增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信心。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首先: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理解上有

难度,其

次,这三个表现为后面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2、难点: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表现,因为这里涉及一个到

底是先想后做,还是先做后想的问题。四、教学方法采用:

本课的理论在第二课中有部分涉及,所以在方法采用上,可以启发诱引式主为,辅之以讨论、阅读,

特别是在重难点突破上,要运用以前的知识加以启发诱导,可做到事半而功倍。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活动的动画的播放引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导出本课第一个问题:

[一、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是什么?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人与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具有 主观能动性,又叫自觉能动性。那么,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它又包含哪些内容呢?引导学生复习(第 二课的相关内容:(发挥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指导实践,按规律办事),从而引出第二个问题。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板书)],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 [1、想问题(板书)] 。它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回答,找出关

键词“表现在”和“还表现在”概括出想的两点,一是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人

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在此,还可用美国在对台湾问题、反恐问题的双重标准这

一现象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利益这一本质,可用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行分析人类认识的预见

性与创造性。那么“想”的目的是什么呢,过渡出第二点。[2、做事情(板书)]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

力及结合第一课主观能动性与第二课规律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引导。着重讲清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正确

地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这里,可以运用“三峡工程”修建这一事件加以分析说明。再通过过渡引出第三个问题。[(板书)人具有的精神状态]。3、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

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板书)。此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分析,强调决心、 意志、干劲的重要作用,以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觉悟,最后总结。教师可以以“‘自信心’在学习

中的作用”为题组织学生讨论,结束全课。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的试用修订本高三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第一课第二节第一框题的第二部分:当代

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本课是上节课政体及其与国体的关系的继续,同时

又是下一课继续学习我国政体的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改精神,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的智力、知识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重 点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识记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各政体类型的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教学

中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常识的热情,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教学重点:政体的基本类型及其重要特征。 教学难点:各类政体的特征。 教法学法

教法:举例分析法、启发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学法:自学讨论法、探究发现法、比较分析法、谐音记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法法的运用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政体的内容,学生在理论上几乎一无所知,但对于国王首相总统等称谓却比较熟悉,因此,根据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自1975年以来,美英法日德意加七国每年都举

行一次政府首脑会议,1998年俄罗斯也加入进来,可是,同样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一样,其中,法美

俄称总统,英日称首相,德意加称总理,为什么同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相同呢?这就涉及到各国的政

体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1)这一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授。

第一个知识点: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国

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我采取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找出关键词世袭和选举。这一设计会锻炼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

统制民主共和制。接下来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这三种具体的政体形式的特征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也

是本课的难点。我总体上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典型国家为例的举例分析法。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征

可概括为: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没有实权是虚位。为说明这一形式的特征,根据学

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我以英国为例。分析之前,我设置了几个小问题采取抢答方式由学生回答:谁能说出英

国的国家元首是谁?英国的政府首脑是谁?英国的下一个国王有可能是谁?英国议会有几院组成?这些

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中能回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回答不出的问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此

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材料:(3) 材料1 计算机软件之王比尔·盖茨在白金汉宫接受了英国女王授予的

骑士勋章。 英国女王对外国人的荣誉奖励由英国外交部建议,女王首肯。(4) 材料2 在英国任何议案如未经议会同意都不能成为法律。

材料3 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须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

学生阅读后提问: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权力如何?2、议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全书共分“生 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和“面对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

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从消费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首先,从日常生

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

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

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框包括三个目题。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本目是这样展开的:由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入手,

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在思考中让学生明了,货币是为了克

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得以出现的。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面对神秘的货币,人们

自然会追问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本目分析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同时让学生了解什

么是价格。明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么货币在执行其职能时以什么形式流通最合理呢? 第三目:纸币。本目通过叙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引出纸币,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

规律、纸币的优点。 (三)教材特点

选取了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适当调整,高度浓缩;淡化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了生

活逻辑。新教材强调生活逻辑,又形成理论逻辑,旨在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学生的体验、归纳、

形成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因此,新教材“生活——探究——理论——生活??”的编

写思路,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让

学生们乐于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

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公式。商品

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

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

1、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

本课时属高中《思想政治》第一册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书的

核心,与第一课共同构成全书的理论基础。本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学,使学生

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这些内容地位十分重要,理论也比较丰富,教材着眼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且体现

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生产

力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和创新精神。 【明确目标、素质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

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

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

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重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

重点。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难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 在理论上,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由公有制决定的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在实践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也经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某些情况可能比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严重。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又实实在在地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这就要引导学生

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设疑、阅读、讨论、引导、事例说理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同时采

取实例分析,图片分析,数据分析及指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做学 生的引路人。

主要教法是:情境问题训练法、案例教学法。四字(读、讲、议、练)三段(学生阅读、师生讲议、

小结反馈、巩固提高)教学法

依据:①设计教法要从学出发。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课内活动多,思维密度

大。 ②是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要求。

确实采用四字三段教学法能紧扣目标,以训练为主线,使主要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三次成象。(读、讲

议、小结)以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思政思维能力,从而当堂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当堂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当堂实现德育的渗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说学法及依据

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让学生通过事例分析理论,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从教学目标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

学法:①阅读教材、材料--紧扣目标有针对性地阅读,并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寻求解决问

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②口头回答--通过对讲议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培养表达能力。

③讨论--培养分析能力。 其他,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家人或亲戚中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来 调动学生

的主体参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教学的布局结构: 1.新课导入:探究实践:

李颖家昨天晚上看电视短片《走向世界的东莞经济》时引发了一场争论:

奶奶叹息着说:唉,这社会变资本主义喽!爸爸说:您呀,尽不懂瞎说,这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可是两回

事。奶奶却说:文革时,就因为把自家的母鸡卖给了邻居,爷爷就被打成了走资派。现在是市场经济、又

引进外资,这还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名字罢了。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这样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加深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也有

助于他们养成关心家乡,关注社会发展问题的良好习惯。 2.新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按着教材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

(1)教师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促使学生思考,然后教师作适当点拨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阅 读能力。

(2)教师选择恰当的辅助资料。例如课件、图片、录像和数据等,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加以分析说明,这

样做能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如对必由之路问题,向学生展示特区、深圳、文革服装 等画面。

(3)设置讨论题,有人说:文革时,没有收入差距,才象社会主义。你认为呢?有人认为,只要市场经济必

然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也不例外。你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能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吗?如何解决收入差距问

题?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化理解。

(4)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归纳和强调,同时渗透德育功能。

以上教学也就是通过设疑――阅读――启发――归纳的方法教授所学内容。 3.归纳总结:

首先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由学生进行总结,然后教师用投影打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表。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反馈练习:

训练题要精心选取,力争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考查学生对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主要巩固本

节课的理论基础,检测学生的识记能力,简答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主要环节的启发、设问、引导、训练及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具体设计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要体现现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构建学生学习主体为主要教学目标取向,自觉为学生

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具体设计如下:教师通过课件、图片、录像等材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接受知识创设新情景,并

通过设疑、阅读、引导、归纳分析等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设置思考题,讨论题启动学生思维。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 养学生阅读、分析、表达等能力。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力求清晰,结构清楚,使学生通过板书能总结并回忆起本节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 的一种有效工具。

3.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设计:利用多媒体显示录像、图片、课件,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集中学生

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利于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训练题的功能:

训练题以夯实基础为前提,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主要针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

行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篇五: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经济生活必修一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承,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途径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2、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容易混淆。 二、 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具体地说,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七: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老师们,大家早上好! 我叫俞艳慧,来自瓜州榆林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根据对说课活动的认识,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框题在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十课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这是创新的实质之所在,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就是树立创新意识,因此,本框题在哲学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这部分内容,下启第四单元“我们如何认识社会,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将为学习以后的哲学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本框题包含的一些哲学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根据本教材的知识结构特征以及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结合我们民办学校生源差、底子薄、差生面大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通过优生和老师的点拨,使学生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我认为,就本节课教材而言,只有掌握了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才能理解和把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观点。因此,我把“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本框题预设的学习目标,我采用的是我校应用的 “目标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该节课我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将学习目标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点拨学习 、目标检测等环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目标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1.出示目标

运用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通过齐声朗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候课时,我已将学习目标板书在了黑板的右上角,便于回归目标环节时使用,弥补课件的不足。

2.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我又用多媒体展示自主学习任务——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学生通过5分钟的自主阅读、思考,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利用2分钟的时间口头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效。 3.合作学习

本框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合作学习。创新对社会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通过乔布斯的创新成就引出本课的探究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邓小平的创新成就引出本课的探究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创新成就引出本课的探究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学生分配了具体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享这些名人的创新成就,并且各小组相互比较、竞争举出更多类似的事例。我又用课件对学生所举事例进行梳理归纳,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概念,从而

理解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为加深记忆,我还设计了填空练习。完成学习目标1。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0分钟。 4.点拨学习

为完成学习目标2,我设置两个质疑、提升的问题:一是任何创新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吗?二是青年学生应如何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先由学生质疑讨论,再由我引导学生

分析归纳,进一步点拨,解除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创新的重要性。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5.目标检测

为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也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置3道选择题,1道材料题,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6.回归目标

对照之前板书在黑板右上角的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明白人。 板书设计:

我本着直观、系统的原则进行板书设计,集中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板书:附件1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差异,我进行了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后作业:必修四《创新方案》第十课第二框p65—p67的填空题、选择题、材料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t9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