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第三版 超强总结
更新时间:2024-05-09 2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pdf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闻学概论笔记 第三版超强笔记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新闻事业的功能: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通过新闻,评论和广告)
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实施)
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三、实施舆论监督
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一、 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二、 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三、 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四、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五、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的巨大功能给社会带来的实际影响有利有弊,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运用它。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一、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它决定一家新闻媒介的选择、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风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而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则是该新闻媒介的实际主持人主观决定的。当然,这种主观决定能否成功,则另当别论。
二、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5种):
1、 信息+宣传+盈利型的新闻媒介(即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介)
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 2、 信息+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基本不直接发表见解,数量多,有许多亚类: (1)提供各种各样全面的信息 (2)以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 3、消闲+服务+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大众化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晚报、都市报。娱乐性、趣味性、服务性新闻及消闲性副刊。 4、 知识+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中国大多数的科技报 5、 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
世界上所有的对外广播电台
三、决定功能定位的因素:
从新闻媒介内部讲,主要是新闻媒介主持人所制定的方针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外部讲,主要是一个区域内媒介构成和受众的状况。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一、定义: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二、西方学者对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过三个时期,即 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第一阶段: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观点:“魔弹论”或“靶子论”。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
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
观点:“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例证:约瑟夫.克拉珀 《大众产播的效力》(1960) 中的说明:
1、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
2、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背景:40年代末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人差异研究,社会学中的社会类型及其行为研究。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
观点:主要来自于崛起与英国的批判学派
1、 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2、 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背景: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三、目前,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效果的研究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三个角度。 1、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魔弹论:
早期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映”论(S-R)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2)选择性理论:
主要观点: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包括:首先是有选择地接触;其次是选择性理解;最后是选择性记忆。 (3)使用与满足模式:
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效果完全不同。
研究者对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的类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概括和论述。如下是日本学者的归纳,较有典型性。
1) 解闷消愁
a.逃避日常生活的种种制约 b.逃避劳苦和烦恼 c.解放情绪 2) 人际关系
a.同节目中的人物结成假设的社会关系 b.获得有利于日常社会关系的效用 3) 确认自我
a.寻找确定自己位置的坐标 b.学习应付现实问题的方法 c.强化价值 4) 监视环境
2、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二级传播理论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2)含义论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
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第一个是客观世界真实,第二个是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第三个是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四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3)模式示范论
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也就是说,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议题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议题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3个:
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2)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
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2)创新扩散理论
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4个阶段的说法。
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 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决策:个体从事于导致对采纳或拒绝创新作出选择的行动。 证实:个体谋求加强他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结论:上述理论模式都是在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的,都有其成立的合理性,但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才会显示出它们的实际效应。
第五节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事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任务。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有些是一贯的,有些作用和任务是随着党的工作总方针、总任务的改变而变动,或有所侧重。
当前以及今年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
1、 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通畅,并用来指导
人民的思想、工作。
3、 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纠正官僚主义、特殊化,揭露种种腐败行
为,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 4、 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5、 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6、 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7、 做好对外报道和宣传工作。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注意结合课本,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以解答实际问题)
一、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定义:
媒介的生态环境: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意义在于: 1、 决定媒介制度; 2、 决定媒介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媒介的整体规模与媒介产品的质量) 3、 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4、 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5、 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二、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媒介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属于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基本定位。媒........介系统的主要资源是信息,主要功能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媒介最基本的职能)。
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基本作用) 这是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基本作用,作为新闻媒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新闻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
1)收集信息。基本要旨:全面和准确 2)制作信息。基本要旨:真实和客观 3)发布信息。基本要旨:迅速和有效 总之,媒介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宗旨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 .............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1)媒介系统是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是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
2)媒介系统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将其传播给大众
3)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1)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2)报道和反馈功能是大众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3)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技能 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媒介在个人社会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理解。理解自我:媒介提供信息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身。理解社会:媒介通过传播将社会的真实境况告知个人,并帮助个人处理外界信息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2)导向。行动导向:个人依据媒介传播的信息决定采取某种行动。互动导向: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的互动,个人可能依赖媒介内容处理人际关系
3)娱乐。单独娱乐:个人单独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社交娱乐:即多人一起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
4、促进社会整合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2)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补充:
一、当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开放性、市场化
二、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适应总系统、实现系统总目标、整合总系统内部 三、媒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具有很轻的社会性。
原因在于: ..1、由媒介的功能所决定的。媒介的基本功能使传播信息,传播对象是社会大众,旨在满足社会各个系统的共同需求。
2、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社会整体需求量大大增加,现代人对媒介以来大大增强,这不仅表现在人们需要获知媒介传播的信息,也同时体现为利用媒介传播符合自身利益的信息。这就导致了社会各种力量对媒介的渗透。
3、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媒介作为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终结,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机构,它必然处于整体社会制度的制约之中。 四、大众传媒与其他信息媒介的根本区别: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插入了一个中介,且这一中....介是一种制度性安排。
五、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不同的特点:制度化、专业性、社会化、非定向性、非强制性 .....六、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化特征,使得它成为社会整合的最佳工具之一,它能最有效地进行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之间的沟通。一方面,政府可利用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制造有利于自身的舆论,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公民可利用媒介间接地参与国家事务与政府决策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政治
一、现代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 2、新闻体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媒介所有制。
3、新闻体制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媒介、政府以及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基本面貌是由政治体制决定的,新闻体制只是将其明确地体现出来。
4、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影响体现在:将大众媒介作为最重要的宣传工具。 5、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1)发布政治信息。(政府成为现代新闻业最主要的消息来源) (2)宣传政治主张。
(3)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 (4)进行舆论导向。
(5)除此之外,一些非制度化的、非常规性的政治活动也可能对媒介产生重大影响。 (6)总之,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政界(主要是政府部门)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
要的新闻来源之一
2)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 3)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二、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OR ,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1、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现代民主政治中,大众媒介是最为重要的中介机构。
大众媒介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手段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参与政治决策
政治参与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
(1)政治参与的主体:公民或公民团体,即非专业的政治从业者 (2)政治参与影响的对象:政府活动
(3)政治参与的方式:直接与间接两种。差异在于,参与者介入政治过程中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大众媒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介机构。公民或公民团体可利用媒介间接地参与影响政府的活动。
(4)政治参与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参与政治决策。
(5)政治参与的作用:确定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分配社会的利益;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同时,增强公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6)大众媒介参与政治决策的主要方式:沟通信息和影响舆论。 (7)大众媒介参与政治决策首先表现在: .....
1) 通过提供媒介对客观世界的报道,影响人们对客观环境判断。其中媒介传播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重要程度是最为主要的两个主要变量。 ........
2) 大众媒介不仅可以影响人们获知的信息量,还可以决定人们对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
3) 大众媒介能够通过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 因为大众媒介对舆论有引导作用,所以公民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利用媒介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张,阐明自身利益,并努力使政治觉得符合自己的意图。 3、塑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关于政治体系或体系内人们的态度、信仰和感知,也包括关于政治目标的知识和信息。
政治文化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变化的认可程度,对于议政参政的热情程度,人民对自己与公共权利的关系,以及由此而确定的自身权利的认知度。
一个国家政治民主所能实行的程度,政治目标能否顺利推进,政治改革的容忍程度最终取决于政治文化。而大众传媒在塑造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或者说,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塑造政治文化实行的。 4、进行舆论监督
1)对权力的监督范围包括:权力的产生过程、权力的运行状况、权利运用的结果。其中,权力执掌者是监督的中心环节。 .......2)大众媒介在实施舆论监督是扮演了一个中介的角色。它将公众的监督传达给政府,同时也将政府的所作所为呈现给公众,以便政府接受公众的监督。 3)大众媒介并非只是被动的传声筒,它同时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性。它不但能反映舆论,还...能影响甚至制造舆论。有时,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甚至与公众舆论冲突。
三、 媒介发展与民主进程
媒介发展与民主的关系: 1、媒介形态与民主状况密切相关。
2、媒介发展促进了民主的进程
3、媒介的未来发张将改变现代民主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一、 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1、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要素: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三个决定性要素中,经济是其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活力的。
2、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大众传媒的快速扩张是依靠经济增长来支撑的,这种支撑最直接表现在2方面: ..1) 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的广告,使得大众传媒得以维持日常运转和不断发展 2) 为大众传媒提供大群消费者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二、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
1、首先表现为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大众传媒对经济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主要以刊载经济新闻的形式实现。经济新闻的特质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因而现代经济新闻总的趋势表现为解释与分析性的加强(如,解......释性报道——最早出现于20C30年代美国)。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3、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刊载或播出商业广告是目前大众传媒主要的收入来源。
商业广告对现代社会经济的运作有着非常积极而重大的意义(P165)。
4、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
美国,大众传媒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10大产业 中国,位列15
三、 中国大众传媒走向市场之路 1、中国媒介市场化的主要特征: ....(1)承认媒介事业的产业属性,
(2)在社会效益与传播职能优先的目标下, (3)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中国传媒走向市场的主要举措: ....
(1)着力扩展广告经营
(2)调整媒介产品形态:扩容(扩时);外办大众化通俗报纸,以进一步贴近受众、贴近生
活。
(3)自办发行 (4)多元化经营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一、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 1、文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的规范秩序合法化 ....2、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
3、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是多元的,价值观同样也是多元的。其中,总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称之为主流价值观(或基本价值观),其他的则处于胁从的或对立的状态。主流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
4、在世界各国,主流煤体是主流价值观的支柱,是社会的共识。
5、在美国和西方,教会和大众传媒成为维护西方各国主流价值观的两大精神支柱。
6、20C70年代开始,世界传媒学界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达成了共识: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即适度效果论或宏观效果论。
7、在中国,主流媒体除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尽管近十年来有所减弱,但它依然存在。
二、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的原因: 1、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
(1)大众文化最根本特点在于:其对象再也不是局限在某一狭窄的社会阶层中,而是基本失去阶层差别的大众
(2)大众传媒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就在于,它实质性的拓展了传播的范围。大众媒介的革命性成就:冲破了传播领域内的垄断局面,废除了传播活动中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使得大众能在毫无外在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地享用大众媒介。
(3)大众媒介的的特点无疑为传播大众文化准备了最充分的条件 2、大众媒介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
(1)大众文化在内容方面基本特征:易于普及,及时消费
(2)大众传媒传播内容:期望为大众所接受、偏好适合大众口味、能为最多人理解、接受、欣赏的内容。
(3)大众传媒的特点:追求时效
(4)时效性最强、受众面最广的大众传媒,最适宜传播大众文化(例如,电视文化) 3、某些大众文化的新诗多追求感官刺激,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所长。
三、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促进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肯定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时,不能忽略其消极影响。
1、 首先,大众传媒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大众文化传播的极度自由,导致了
大众在接触其他形式文化方面的不自由。) 2、 其次,大众传媒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大众文化取消了对现实的怀疑、排斥与超越,
其中包含的社会变革因素也就十分有限了) 3、 再次,大众传媒影响并控制大众的需求。(成为抑制大众自主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人类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需要和欲求。
(1)需要:是由人类的生物本能派生出来的,它是人类延续自我生产所必需的。 (2)欲求:从生理层面进入心理层面,因而是无止境的。
欲求和需要的最大区别是它的不确定性和无节制。 ....消费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欲求的实现而非需要的满足。
4、 最后,“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也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考虑的现象。
文化霸权的形成,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宣传,主要是无意识状态,其中最大的驱动
力是商业原则。
四、帝国主义文化
1、“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近又增添了更复杂的社会背景。在文化传播中,作为载体的大众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集中的焦点,也正是文化的国际性大众传播。
2、此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在传播领域中,确实存在着传播者之间的不平等问题,由此引发出关于信息流通社会后果的研究。
3、信息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有其特殊性,因为它们有文化意义甚至意识形态色彩,属精神产品类。“文化帝国主义”:特指发达国家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
4、这一理论的提出基于一些基本认知:
1) 世界传播模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力量结构密切相关
2) 由国力相差悬殊的国家为主体形成的世界力量结构,显然不可能是强弱均等 3) 在此影响下的世界传播模式也必然呈现某种倾斜态势,也就是发达国家在传播中的主导性与发展中国家的被动性
5、文化霸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有意识的宣传外,有很多是出于无意识状态,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商业原则。无论是大众文化产品的制造,还是大众媒介的构建运作方面,发达.....
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国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6、“文化帝国主义”并非刻意针对某个国家,其要点主要指向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 ..其可能产生的范围: ..
1) 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文化传播;
2) 少数民族与所在国主要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3) 土著社会与外来文化的文化传播“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关注的,是那些处于劣势的一方在传播过程中遭受的负面影响。
7、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文化帝国主义”意味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内容大都与本国传统文化相冲突。因此,如何在承受发达国家文化传播的巨大冲击力的现实情形中,保持并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燃眉之急。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一、概念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
一、定义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本质事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
二、从新闻学角度看,弄清几组和新闻真实直接有关的概念: 1、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 3、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
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
① 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
③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④ 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三、实际情况中,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5各方面: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5.因果不符
四、新闻失实按性质分2类:
1.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2.故意性失实: 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其原因比较复杂,有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 ①记者、编辑队伍中的作风问题是造成新闻失实的突出原因。
②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人想利用新闻来自我吹嘘,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欺上瞒下。
五、为维持新闻真实性不懈地努力
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新闻失实呈现如下特点和趋势: ....
1.新闻失实趋向常态 2.故意性失实比例增大 3.新闻失实入侵公共领域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对新闻真实
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定义)
六、坚持唯物论,维护真实性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定义)
第二节 新闻指导性
一、定义
新闻指导性: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新闻指导性不是指挥权,而是道义上和思想上的影响。
二、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新闻指导性对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7方面:
1.鼓舞: 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战线上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成绩来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
2.示范: 向亿万群众提供一个个值得仿效的榜样,向社会提倡一种先进的思想、革命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指引前进的方向。
3.论证: 用典型的、新鲜的、生动的事例来论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可行性,从而使人们坚定信念,提高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启发: 介绍先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经验、生产措施,从而给人们新的启发,指导人们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举一反三,开创本地、本单位工作、生产的新局面
5.解释: 对于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评估,分清事情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善恶,阐述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意义,从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并作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策
6.预测: 从概括当前的中种种变化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来预测社会或某一系统、某一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7.警戒: 提供各种典型的案例,向人们敲响警钟,防止腐朽的思想,生活方式对我们的侵蚀,警惕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以及其他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迅速的在受众中引起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潜移默化长期的影响。
三、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1.在指导性新闻中,指导性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或说指导性寓于何处?有3种流行的提法: ①寓指导性于知识、趣味之中(不是主要基础) ②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不确切)
③ 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太狭隘)
那么,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哪?指导性寓于何处?
答:新闻指导性的基础: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称为指导性新闻。新闻事业以向社会提供信息作为生存的依据,新闻事业最主要的社会使命是传播信息。因此,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是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的。即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及时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说就是:
① 指导性新闻要具备新闻的特点,有一定信息量,能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② 新闻中的观点和事实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的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③ 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指导性新闻存在的问题:片面强调指导作用而忽略新闻的特点新闻不新新闻缺少信息量最突出的毛病还在于失实
四、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有不同操作要求 (1)。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基本特点:报纸指导一切,重点是指导工作 ..(2).计划经济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基本特点:多侧面的印证:印证党和政府各种举措、方针的合理性 ..(3).市场经济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特点:阐释信息的意义 ..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证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围绕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致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
五、纠正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1)、纠正图解政策的做法
(即根据意图找材料,先有观点,后有事实,违背了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妨碍了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使得报道一般化、概念化) (2)、改变公报式、命令式的做法 (3)、防止片面性、简单化
片面性、简单化的具体表现:
1)、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某一项政策、规定时,往往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真理往前多走一步,便变成了谬误。
2)、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党的方针政策,而是孤立地静止地宣传党的某一项具体政策、规定,造成宣传上的左右摇摆。
3)、脱离具体的条件,脱离历史的环境,简单地肯定一切,否定一切。 4)、在先进典型的宣传中,往往强调革命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一、新闻事业群众性的三层含义:
1、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2、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3、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满足群众需要是我们的天职 1.我国新闻事业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2.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
3.满足受众需要包括什么内容: (1)、全面地、及时地、准确地了解一切与受众有关系的、引起他们关心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 (2)、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起受众关心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正确地分析和解释 (3)、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和建议,运用新闻媒介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 (4)、了解新的知识 (5)、得到娱乐、丰富业余生活
我国新闻事业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我国新闻工作路线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具体含义: ....1、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2、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3、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4、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一件改进报纸工作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一、定义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利益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倦地探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性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新闻事业战斗性的表现:
1、揭露、打击一切敌对阶级分子妄图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等等不法行为
2、大胆揭露在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经济部门内极少数人利用职权贪污盗窃、索贿行贿、失职渎职、为非作歹的种种腐败行为以及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大胆揭露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的种种劣迹
3、及时地发觉和批评在党政机关、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思想理论界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4、鲜明、及时地提出人民内部的各种问题,从而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重视并着手研究、解决
三、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原因: 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2、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干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四、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
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五、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1.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新闻媒介公开揭露、批评(舆论监督)的特点: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视社会效..果
六、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
1、 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地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1)事实要核对清楚,不但包括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还包括有关的细节 (2)实事求是,还包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所作的分析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 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1)适时,就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 (2)适量,就是批评稿的数量要适当控制
(3)适宜,就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宜于大众新闻传播工具,就是要引起群众的共同关注。所以,批评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紧迫性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1)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为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投书者代为保密;批评者如受到打击迫害,新闻单位应给予支持,为之伸张正义,知道事情得到合理解决
(2)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辩权利:对批评稿中的失实部分马上更正,如果基本事实失实,报纸就应该公开赔礼道歉,并和有关单位一起,做好善后工作,必要时应刊登被批评者的申辩文章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七 、坚持战斗性,减少杀伤力
1、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深受群众欢迎。但是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阻力很大。批评报道是所有新闻媒介遇到的难题。
从新闻单位的实践来看,有3难:
2、新闻评议组织的基本职能:
对报业及其他传媒的表现进行评议,并对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件作出不具法律效力的裁决,一般不受理违法案件。 3、人员构成
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是由新闻界与其他各界代表共同组成,也有的仅有新闻代表而无其他社会各界代表,或仅有社会各界代表而无新闻代表。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l 、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1) 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献身的精神。
2) 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在现阶段,新闻工作者要熟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5) 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2、 专家型记者(学者型):既有广博的知识,又在某一专业有一定的造诣,成为行家里手。
正在阅读: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 超强总结05-09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学习方法及识字08-27
统计学专科试卷11-08
精选2022年小升初语文学习六大学习方法03-30
2018年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趋势分析(目录)10-17
ROS的虚拟双线教程03-22
采购商务谈判计划书06-08
万景国际2#楼施工组织设计06-24
施工组织设计03-29
安同力综合简历03-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新闻学
- 概论
- 超强
- 总结
- 超声波电动机
- 《酒店管理概论》授课内容1 - 图文
- 2016-2022年中国溶解木浆行业发展格局及十三五未来趋势研究报告
- 培训班课程安排表
- 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高端品牌旅行社私人定制项目创业策划书
-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汇编)(500字)
- 心理学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 怎么选购马桶刷与马桶刷怎么用-实用word文档(2页)
- VRV空调设计
- 基于VHDL的出租车计费器设计毕业论文
- 太阳能电池极板材料的研究方向及性能对比
- 国网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方案、标准、规范等内容(客观题题库)
- 最美相思诗词50首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八年级下
- 小学课外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
- 小组合作学习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精品试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