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文大赛

更新时间:2024-01-12 05: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

们所称赞。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2、真实基础上的夸张;3、作者不作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4、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5、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6、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7、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对比;白描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②。《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

惺元退士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③《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如:马纯上取

1

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再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等等。似乎是作者夸大的结果,其实不然。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的。范进发疯时的一举一动作者只要将他如实地描摹下来,就能形成尖锐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虽然建筑在严肃的现实生活中,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作者也作了些许夸张,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又觉得他仍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④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的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的一段情形: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胡屠 户凶神似的走到眼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

2

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通过对周进、范进这两件事的夸张描写,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引诱和逼迫读书人落入统治者的圈套,把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中,结果丧失了是非观念,丢掉了理想抱负,陷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

又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 作者不做主观的评论,白描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 这种讽刺手法是一种比较冷静的讽刺风格,是指作者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不落一字褒贬,对人对事,纯以白描出之。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比如,第二十回,匡超人对这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过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这种口气越是随便冷静,在读者的心目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作者在描写假“名士”杨执中、权勿用、景兰江、支剑峰等人时,通过几次“名士”聚会的集中描写以及其他分散的漫画式的勾勒,暴露了他们自命风流、帮闲帮凶和招摇撞骗的丑态。

3

三、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

在《儒林外史》中大多数篇章在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时于嘲弄之中饱含着辛酸的泪。以王玉辉为例。他前后自身言行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的冲突”。⑤作者通过对他前后言行矛盾的描写,讽刺了像王玉辉这一类深受理学毒害的人。

王玉辉是个老秀才,不仅深中八股之毒,而且深受理学之害。他在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教条的熏陶下,居然鼓励和赞美自己的女儿自杀殉节:

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亲家再三不肯。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向老孺人说了。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他,怎么倒叫他死?这是甚么话说!”王玉辉道:“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到亲家家去了。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又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三女儿的死给县令、缙绅换来了风光,王玉辉的笑声则充满了凄

4

绝和惨痛。当“制主入祠,门首建坊”,众人祭奠时,王玉辉却“转觉伤心,辞了不肯来”,并且决定要到外面去散散心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但当他一路上却是触景生情,悲悼女儿起来。特别是看到“一个年少穿白衣服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终于“那热泪直滚出来”。这与他之前劝女儿自杀殉夫的言行是矛盾的,毕竟他还没有完全泯灭内心深处的人性。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不需要任何评论,王玉辉就已经处于一个自我嘲讽的地位,达到讽刺的目的。 四、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这种手法又有几种表现方式:

(1)、进行场面描写时运用突转造成极不协调的手法,造成讽刺的效果

比如说,范进中了举人之后,作为举人的范进,因“先母见背,尊制丁忧”,在酒席上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比换了“白颜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状。但是吃起来,他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建了个大虾元子松在嘴里。”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遗。很显然,范进以前所坚持的都是假的,在饭桌上的他才是真实的。作者运用了一个“但是”突转,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吃相。他的虽然一个微小的动作与当时的酒席的气氛却是严重不协调的,毕竟不是喜事。

(2)、用喜剧或闹剧形式来表现庄重的内容,从而达到讽刺这些庄重内容的目的

5

吴敬梓的讽刺态度是极为严肃的,不是出于“私怀怨毒,乃逞恶言”的挟私情,泄私愤,而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锋芒指向造成种种社会弊端的黑暗政治,指向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

这种讽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写范进得知中举后发疯的场面的描写。范进的发疯虽然像一个作者特定的闹剧,但是恰恰是这一发疯的举动,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给文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伤害。当渴盼已久的成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已经无力承受了,他只有发疯,以此向社会发出愤怒和警告。总之,这一特点也是吴敬梓讽刺艺术的一个独特之处。 五、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吴敬梓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各种 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王冕、虞育德、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学理想。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以及权勿用、杨执中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贪图

6

名利,竟冒名牛布家,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作者以针针见血的笔锋,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

地主盐商的丑恶言行与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的对比,显得泾渭分明。严监生和胡三公子,他们食而无厌地聚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宣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只要一个诉呈,打通关节,立即就能取得诉讼的胜利。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的奇人: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管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都不是科举场中的人物,但他们自食其力,品格高尚,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 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批判。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些贪官劣绅,是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鞭挞。如王惠出任南昌太守与前任太守的儿子蘧景玉的一次对话:

蘧公子见他问的都是鄙陋不过的话,因又说起:“家君在这里无他好处,只落得个讼简刑清。所以这些幕宾先生,在衙门里都也吟啸自若。还记得前任臬司向家君说道:“闻得贵府衙门里有三样声息。”王太守问道:“是哪三样?”蘧公子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王太守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的紧。”蘧公子道:“将来老先生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三样声息。”王太守道:“是哪三样?”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王太守送到城外回来,果然听了

7

蘧公子的话,钉了一把头号库戥,把六房书办都传进来,问明了各项内的余利,不许欺隐,都派入宫,三日五日一比。用的是头号板子,把两根板子拿到内衙上秤,较了一轻一重,都写了暗号在上面。出来坐堂之时,吩咐叫用大板,皂隶若取那轻的,就知道他得了钱了,就取那重板子打 皂隶。这些衙役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这一对话和王惠就任太守后的所作所为,充分暴露了这个贪官酷吏的丑恶灵魂和狰狞面目。而对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的王玉辉的讽刺,则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作者的讽刺,有时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如范进中举以前,处境相当可怜,作者对他的讽刺,主要是同情;中举以后,做了官,行为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转变,而采取了辛辣的讽刺,由此可见吴敬梓的讽刺艺术,是恰如其分的,是富有针对性的。他将矛头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主义和教育意义的。再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尤其是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

8

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儒林外史》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在小说史的发展中,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我国新文学的旗手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杂文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都受到《儒林外史》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卧闲草堂刻本评《儒林外史》[A]

4、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郭预衡 《中国文学史》[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sl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