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05:54:0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第四节 小儿生理特点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第二节 初生儿期保健

第三节 婴儿期保健 第四节 幼儿期保健

第五节 学龄前期保健 第六节 学龄期保健 第七节 青春期保健 第三章 儿科临证概要

第一节 儿科病因特点 第二节 儿科病理特点

第三节 儿科诊法概要 第四节 儿科治法概要 第四章 初生儿病证

第一节 胎怯 第二节 胎黄

第三节 硬肿症 第四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第五章 时令疾病 第一节 麻疹 [附]奶麻 第二节 风痧 第三节 丹痧 第四节 水痘 第五节 痄腮 第六节 顿咳 第七节 小儿暑温 第八节 夏季热 第六章 肺脏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肺炎喘嗽 第四节 哮喘 第七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鹅口疮 第二节 口疮 第三节 泄泻 第四节 厌食 第五节 食积 第六节 疳证 第八章 心肝病证

1

第一节 夜啼 第二节 汗证 第三节 紫癜 第四节 缺铁性贫血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六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 第七节 惊风 第八节 癫痫 第九章 肾脏病证 第一节 小儿水肿 第二节 遗尿 第三节 五迟、五软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附录] 小儿推拿疗法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

2

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m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重望诊,对 “面上证”、“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捉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订儿科治则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约为主,切合临床应用。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厂-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们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主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视凋理脾胃。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

3

元代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活幼心书》。曾氏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他议证论候翔实,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均沿用至今。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善采众长,著《保婴撮要》。薛氏发扬五脏辨证学说,每篇首引钱乙辨证论治纲目,继陈张元素五脏相关之阐述,旁证博引,演绎成篇。他们重视脾、肾二脏,治脾宗陈文中而偏温,治肾既宗钱乙养元阴滋生化源,又效陈文中温元阳阴中求阳。《保婴撮要》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达70种以上,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施,对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儿科专著《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片玉心书》等。他就不同阶段的儿童,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在朱震亨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他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凋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此外,明代还有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病的药、方。鲁伯.嗣《婴童百问》,详究儿科病源与证治,论述平达,切合实用,,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内容广博。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朝廷组织编写的儿科专书,条理分明,立论精当,适用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足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汜载厂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活血化瘀治法,介绍了该法在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幼幼集成》除采用脏腑辨证外,更重视八纲辨证在儿科的应用,陈氏创制厂集成八方,沿用古方,还大量收录各类简便方,使该书更具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他鲜明地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酌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论小儿温病,六气病因,三焦分证,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相辅相成。

明清寸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儿科在产;生大量痘、麻专著的同时,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㈠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4

清朝后期,随着西医传人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就在传统四诊之外,引人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便路等的变化。民同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寻求古训,融会新知,救治了大批患儿。例如,在治疗重症热病时,徐小圃擅用温阳药物回阳救逆,奚咏裳善取寒凉药物清热保津,就是这一时期外感病寒、温两大学派的杰出代表。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儿科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 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上生教育,八十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这种现代的完整教育体系,不仅为中医儿科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保证。

建闷以来,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发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就中医儿科学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丰富了传统四诊内容,在四诊客观化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脉图分析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而月。尝试把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现代技术方法取得的微观辨证资料,与应用传统四诊手段取得的宏观辨证资料相结合,发展了儿科辨证学。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古代养胎护胎的经验得到总结推广,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孕妇服药,预防新生儿胎黄、胎怯等的发病,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整体质,增强脏腑生理功能,减低,厂反复呼吸道感染儿和脾胃虚弱儿的发病率,延长了哮喘、肾病综合征等复发性疾病的缓解期。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应用,对增强体质,保护易感儿,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临证医学方面,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诊疗水平大为提高。应用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提高了生长发育速度,增强了体质,降低了死亡率。对哮喘、肺炎喘嗽、泄泻、癫痫、胎黄等儿科常见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厌食、儿童多动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出了规律;对肾病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成果。一批儿科新剂型药物,如口服液、注射液等投入临床使用。在临床科研中引进了实验手段,通过临床检验、动物实验,不仅证实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说明了药效学原理,而且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筛选方药、改革剂型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源于传统中医儿科,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各现代科学学科自然衔接、协调发展的全新理论和实践体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科学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是其基础工程。相信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5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儿童生命活动的开始,起于阴阳两精相合而形成的胚胎c新生命产生之后,就不断生长发育,直至成年。儿童与成人的年龄界限,现代一般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说:“当以十四以下为小儿治”,将14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

儿童阶段的不同时期,小儿的形体精神、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养育保健、疾病防治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为了儿科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儿童阶段再按年龄分为若干时期。

现代一般将小儿按年龄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胎儿期

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

胎儿在孕育期间,寄生于母体之内,与其母借胎盘、脐带相连,依靠母体的气血供养,在胞宫内生长发育,因而与母体休戚相关。胎儿的健康成长,依赖于孕母的调摄,我国自古称之为“养胎”、“护胎”和胎教。

胎儿尚未成熟,如草木未萌,嫩芽易伤。尤其在妊娠早期重2周的胚胎期,从受精卵细胞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妊娠中期15周,胎儿各器官迅速成长,功能也趋成熟;妊娠晚期13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后两个阶段胎儿若受到伤害,易造成早产。先天之本,一生之基,做好胎儿期保健,使胎儿形神咸备,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会为儿童出生后的健康发育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国际上还将孕期满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生(产)期。围生期小儿死亡率高,重视优生优育,必须抓好围生期保健。

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开始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新生儿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内外环境的突然变化,机体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但是,新生儿的脏腑功能未曾健全,精神发育未曾成熟,处于稚嫩状态,机体调节功能不足,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故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这一时期的保健护理工作也就特别重要。

三、婴儿期

6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婴儿已经初步适应了外界环境,显示出蓬勃的生机,生长发育特别迅速。1周岁时,小儿的体重增长到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长到出生时的1.5倍。由于生长迅速,机体对水谷营养的需求特别旺盛,而婴儿脾胃未充,运化力弱,因而需要重视乳食喂养,预防脾胃病发生。同时,婴儿肺脏娇嫩,表卫未固,来自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又未能健全,御邪能力弱,造成时行疾病和肺系疾病的发病机会大为增加,必须加强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幼儿期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是在体格发育方面。此期小儿学会了走路,活动范围扩大,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智力发育比较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同时,感邪患病的机会也较前增加。小儿的饮食已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乳牙渐次长齐,在脾胃功能逐渐增强的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脾胃病的发生。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至7周岁为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趋于完善。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包括增强体质、生活习惯、思想品德、早期教育等。学龄前期儿童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对在这一阶段仍然经常发病未愈的患儿,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疳证、厌食等,应抓紧调治,以免将这些疾病迁延至学龄期。

六、学龄期

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l岁,男13岁)称学龄期。

学龄期一般处于小学学习阶段,此期小儿在体格方面仍稳步增长,乳牙依次换上恒牙,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此期儿童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为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增强,能适应正规的学习生活。要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一时期儿童的发病率进一步下降,但肾病综合征、哮喘、过敏性紫癜、风湿热和类风湿病等疾病好发于这个时期,预防工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

七、青春期[/color]

青春期的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青春期开始阶段仍属于儿童范围。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其显著特点是肾气盛,天癸至,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女孩乳房发育、月经来潮,男孩精气溢泻,体格生长也出现第二次高峰,体重、身长增长显著,心

7

理变化也较大。近几—卜年来,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从成胎、初生到青春期,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小儿生长发育主要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先天因素与种族、父母、胎儿期状况等有关;后天因素与社会条件、气候、地理、营养、作息、锻炼、疾病、药物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是形与神的同步增长。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对于指导儿童保健,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的开始,起于受精怀孕。关于胎儿成长发育,《淮南子·精神训》说:丫一月而膏,二月而肤,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卜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其中“三月而胎”指3个月胚胎完成,胎儿形成; “七月而成,,指7个月器官组织完成,此后出生的胎儿可以存活;10个月为足月,受气已足,俟时而生。

出生后小儿的发育主要包括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两方面,中医学变蒸学说是古代医家总结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

一、体格生长

关于小儿体格生长,现代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和统计,得出了各项生理常数,可用来衡量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并为某些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一)体重

体重是小儿机体量的总和。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新生儿体重约为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氏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1-6个月体重(kg)=3+0.7X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X(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X年龄

体重测定可以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并作为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均值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

(二)身长

8

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一般3岁以下小儿量卧位时身长,3岁以上小儿测量身高。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

新生儿身长约为50em。1周岁内以逐月减慢的速度共增加约25cm,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长约2.5em,后6个月每月增长约1.5cm。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身长:

1-6个月身长(em)=50+2.5X月龄

7—12个月身长(em)=65+1.5X(月龄—6)

2周岁以上身长(cm)=85+7X(年龄—2)

身长主要反映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长在均值减2个标准差以下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从耻竹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关系密切,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关系密切。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三)头围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测量头围时用软尺,医生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绕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读取测量值。测量时小儿应脱帽,长发者应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上下分开,软尺紧贴皮肤,左右对称,松紧适中。

新生儿头围约为34em,出生后6个月增长约9em,7-12月增长约2cm,1周岁时45cm,第2年增长约2e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四)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其测量方法为测对边中点连线距离。

后囟约25%儿童在初生时已闭合,其余也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前囟应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囟门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囟门早闭并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等。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五)胸围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小儿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L.?取

9

立位。被测者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侧或前方,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测量时软尺应松紧适中,前后左右对称。

新生儿胸围约32em。l岁时约44e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一般营养不良小儿由于胸部肌肉、脂肪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则提前。

(六)牙齿

新生儿一般无牙。通常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牙。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乳牙20个约于2-2。5岁出齐。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6岁后开始乳牙脱落,换出恒牙,直至12岁左右长出第二磨牙。婴幼儿乳牙个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4(或6)

(七)呼吸、脉搏、血压

小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而血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小儿呼吸、脉搏、血压易受发热、运动、哭闹等影响,测量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

小儿呼吸频率:新生儿乎均40—45次/分,1岁以内30-40次/件,1-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18—20次/分。

小儿脉率:新生儿乎均约120—140次/分,l岁以内110—130次/件,1-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70-90次/分。

小儿血压:4岁以内小儿的血压约为11.5/8.0kPa。4岁以后收缩压约为(10.5+0.27X周岁数)kPa,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

二、智能发育

智能发育是指神经心理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在婴幼儿时期大量地反映于日常的行为之中,故有时也称为行为发育。了解小儿智能发育规律,可以适时开发智力、及早发现异常,有利于做好儿童保健和治疗。

(一)感知发育

视感知的发育:新生儿短暂地注视和反射地跟随近距离内缓慢移动的物体;3个月头眼协调好;6个月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9个月较长时间地看3—3.5m内的人物活动;1岁半能注视悬挂在3m处的小玩具;2岁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跟踪落地的物体;4岁时视力20/40(srleHerl表)。

10

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数天后就能听到50-90分贝的声响;3个月转头向声源;4个月听到悦耳声音时微笑;5个月对母亲语声有反应;8个月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个月能寻找来自不同高度的声源;1岁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听觉发育已完善。

(二)运动发育

小儿运动发育有赖于视感知的参与,与神经、肌肉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小儿粗细运动发育的进程:2个月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扶着两手或髋骨时能坐,能握持玩具;7个月能独坐片刻,能将玩具从一手换至另一手;8个月扶栏能站立片刻,会爬,会拍手;10—11个月扶栏独脚站,搀扶或扶推车可走几步,能拇、食指对捏取物;12个月能独走,弯腰拾东西;18个月走得较稳,能倒退几步,能有目标地扔皮球;2岁能双足跳,能用杯子饮水,用勺子吃饭;3岁能跑,并能一脚跳过低的障碍,会骑小三轮车,会洗手;4岁能奔跑,会爬梯子,基本会穿衣;5岁能单脚跳,会系鞋带。

(三)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想、意识的一种方式。小儿语言发育除了与脑发育关系密切外,还需要有正常的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小儿语言发育的进程:1个月能哭;2个月会笑,始发喉音;3个月能咿呀发音;4个月能发出笑声;7个月能发出“妈妈”、“爸爸”等复音,但无叫喊亲人之意;10个月“妈妈”、“爸爸”成为呼唤亲人之意,·能开始用单词;12个月能叫出简单的物品名,如“灯”,能以“汪汪”、“咪咪”等代表狗、猫,能指出鼻子、耳朵;15个月能说出几个词及自己的名字;18个月能指出身体各部分;2岁能用2—3个字组成的名词表达意思;3岁能说儿歌,能数几个数字;4岁能认识3种以上颜色;5岁能唱歌,并能认识简单的汉字;6—7岁能讲故事,学习写字,准备上学。

(四)性格发育

性格是意愿、毅力、是非判断、对周围人物与事物适应能力的情绪反应等特征的总称。

性格发育在婴幼儿期常称为个人—社会性行为发育。性格发育主要包括情绪反应、相依感情、游戏、违拗性等。

新生儿就已表现出不同的气质,在活动度、敏感、适应性、哺乳、睡眠等规律性方面表现出个人特点。婴儿的活动及面部表情很早就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对于哺乳、搂抱、摇晃等具有愉快反应,不愉快则常表现为啼哭。随着月龄增长,不愉快逐渐减少。6个月以后已较能忍耐饥饿,9个月后能较久地离开母亲。真正的脾气发作见于3-4岁的幼儿。

婴儿与亲人相依感情的建立是社会性心理发育的最早表现。亲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婴儿生理需要作出及时、适当的满足可以促使相依感情的牢固建立。婴儿在5—6个月时有畏陌生·表现及8-9个月拒让生人抱,10-18个月表现最为明显地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情绪都与相依感情有关。

小儿性格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表现和发展。5-6个月时开始知道与别人玩“躲猫猫”;9—10个月可玩拍手游戏;l岁小儿多独玩;2-3岁多各玩各的玩具;3岁以后多两人对玩;4岁以后开始

11

找伙伴玩;3-4岁时开始参加竞赛性游戏;5-6岁时能自由地参加3人以上竞赛性游戏;学龄儿童中可出现以强凌弱的带头人和以理服人的带头人。

婴儿1岁前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予以满足;1.5—2岁小儿已有一定程度的自立感,故2岁左右小儿常表现出明显的违拗性;3岁后又可出现喜爱纠缠亲人;4岁后依赖情绪逐渐减弱。正确认识小儿发育过程中的违拗性,对于小儿性格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变蒸学说

变蒸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间生理现象的一种学说。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形体、神智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卜,枚称变蒸。

变蒸之名,始见于西晋王叔和《脉经》。《诸病源候论》等医籍关于变蒸的记载认为:小儿自初生起,32日一变,64日变且蒸,10变5蒸,历320日,小蒸完毕;小蒸以后是大蒸,大蒸共3次,第1、2次各64日,第3次为128日。合计576日,变蒸完毕。小儿变蒸时,机体脏腑功能逐步健全完善,也就反映为表现于外的形、神同步协调发展。

变蒸学说总结出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这样一些规律: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伹每经过一定周期,则显示出特殊的变化发展;在小儿的周期性生长发育显著变化中是形、神相应发育、同步发展的;变蒸周期在320日内为32日,以后延长为64日、128日,说明婴幼儿生长发育经历着一个逐步减慢的过程;576日后不再有明显的变蒸周期。

变蒸学说揭示的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是符合实际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今天我们认识变蒸学说,要摒弃某些古籍中关于变蒸时有体热、汗出等症状的说法,取其精华,仿其思路,应用现代方法,进一步总结出现代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当代儿童保健服务。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四节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一直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小儿有其生理方面的特点,了解这些生理特点,对于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指导儿童保健、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充满生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是幼小的儿童,表现越是突出,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的速度越快。

《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纯阳指小儿先天禀受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因而成为后天生长发育的动力,使儿童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迅速地发育成长。 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即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攻伐;嫩:柔嫩。形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肌肤筋骨、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充,指充实。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都未曾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

12

小儿初生之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赖先天元阴元阳之气生发、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才能逐步生长发育,直至女子二七14岁,男子二八16岁左右,方能基本发育成熟。因此,在整个小儿时期,都是处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状态。而且,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是幼小的儿童,表现越是突出。

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看,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表现尤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小儿肺脏未充,主气功能未健,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肺气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因而称肺脏娇嫩。小儿初生,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而小儿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显示脾常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甫生之时,先天禀受肾气未充,需赖后天脾胃不断充养,才能逐渐充盛,这又与儿童时期迅速长养的需求常显得不敷所求,故称肾常虚。

清代医家吴鞠通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从阴阳学说出发,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可以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这里,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阴稚阳学说进一步说明,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娇嫩和未曾完善的,必须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才能不断地趋向于健全和成熟。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男女媾精,阴阳相合,一个新的生命就开始了。先天之本,一生之基,胎儿保健,对于后天体质强弱、智力高下、疾病寿天,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保健,应当从受孕怀胎开始。

我国古代《大戴礼记·保傅》关于“文王胎教”的记载,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已有做好胎养胎教能使小儿健康聪慧长寿的实例;《素问·奇病论》对“胎病”的记载,说明当时已认识到不注意胎儿护养可造成小儿先天性疾病。所以,胎儿的强弱,禀受于父母,特别是胎儿在腹,与其母相互依存,孕母的体质、精神、营养、起居、疾病、环境等,均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儿保健,首先要从择偶婚配开始。近亲之间,血缘相近,不可通婚,否则会使后代体弱而且患遗传性疾病的机会增多。男女双方应在适当的年龄结婚生育,男子三八,女子三七,肾气平均,发育完全成熟,所以,男子24—32岁,女子2l-26岁,才是婚育的最佳年龄。结婚之前,应作婚前检查,查明有无不宜婚育、可能影响后代健康的疾病。父母身体健康,阴阳和畅的情况下婚配受孕,才能为胎儿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养胎护胎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饮食调养

胎儿的生长发育,全赖母体的气血濡养。孕妇气血充养,依靠脾胃仓廪化源充盛。孕妇的饮食,应当富于营养,清淡可口,易于消化,进食按时、定量。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最重要的营

13

养素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必须保证供给。禁忌过食大冷、大热、甘肥粘腻、辛辣炙爝等食物,以免酿生胎寒、胎热、胎肥等病证。

对于不同孕期的饮食安排,北齐徐之才提出,在妊娠的第1、2个月,要“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卒之味”。就是说,妊娠早期要有全面的营养,按孕妇的口味涧配饮食,不要吃可能加重妊娠反应的刺激性食品。4个月以后,要“食稻麦,羹牛羊,调五味,食甘美”。妊娠中期胎儿迅速增长,必须多进富含各种营养成分的食品。妊娠后期是胎儿生长的高峰期、脑发育的关键期,也需要营养丰富,同时要防营养过度。

饮食调养还包括嗜好有节。孕妇最好戒去烟酒。酒对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都有伤害,因而可使受精卵发育障碍,造成流产、先天性畸形或智能低下等。孕妇吸烟过多,也会伤胎而造成流产、早产,或胎怯、弱智、先天性心脏病等畸形。

二、寒温调摄

妇女怀孕之后,气血聚以养胎,卫气不足,多汗而易于为虚邪贼风所乘。怀胎十月,要经历3-4个不同的季节,;气候变化很大,孕妇要比常人更加重视寒温的调摄,顺应气温的变化,天凉则添衣,天热则减衣,天暑宜降温,天寒宜取暖,出门避大风,雨雪勿外出,减少气候骤变对人体的伤害。室内空气要流通,保持空气新鲜,勿去空气污浊、环境污染的场所,避免为其所害。

三、防感外邪

孕妇在调摄寒温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感受外邪。我国隋代《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列举妊娠时气“重者伤胎也”,妊娠温病“热搏于胎,皆伤胎也”,妊娠热病“多致堕胎也”等,已经明确提出妊娠期间感受外邪会损伤胎儿,或造成流产、早产等。现代研究表明,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包括风疹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肝炎病毒等,都可能导致先天性畸形、流产或早产。妊娠早期胚胎形成,器官分化,最易受到损害。例如,孕妇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小头畸形及智力发育障碍等,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四、避免外伤

妊娠期间,孕妇要防止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外伤,以保护自己和胎儿。孕妇要谨防跌仆损伤,如攀高涉险、提挈重物、摸爬滚打、跳跃颠簸等。要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受到挤压和冲撞。进入现代社会,无形损伤的机会更是日益增加,噪声会损害胎儿的听觉,放射线能诱发基因突变,造成染色体异常,可能产生流产或胎儿发育畸形。

妊娠期间要控制房事,节欲保胎。房事不节,易于伤肾而致胎元不固,造成流产、早产,也易于因交合而酿成胎毒,使孕妇及胎儿宫内感染的机会增多。特别是妊娠头3个月和最后1.5个月,应当禁忌房事。 五、劳逸结合

生命在于运动,孕妇也必须保持经常而有适度的活动,才能使全身气血流畅,胎儿得以长养,生产顺利。古代医家就告诫过逸对于母子的危害,《小儿病源方论·小儿胎禀》说:“怀孕妇人,……饱则恣意坐卧,不劳力,不运动,所以腹中之日胎受软弱。”《万氏妇人种·胎前》说:“妇人受胎之后,常宜行动往来,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则气血凝滞,临产多难。”当然,孕妇也不可过劳,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运动,

14

以免损伤胎元,引起流产或早产。

孕妇应当动静相兼,劳逸结合。一般说来,妊娠1-3个月应适当静养,谨防劳伤,以稳固其胎。4-7个月可增加一些活动量,以促进气血流行,适应此期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

妊娠后期只能做较轻的工作,体力劳动者要有工间休息,不做夜班,脑力劳动者要保证每天仍有一定的活动。足月之后,又转入以静为主,等待分娩,每天只安排一定时间的散步。分娩前两周应停止工作。

六、调节情志

七情为人之常情,尽皆有之,但若情志过极,便能伤人致病。孕妇情志过极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而且因气血逆乱,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素问·奇病论》已经提出:“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所以,孕妇应当精神内守,情绪稳定,喜怒哀乐适可而止,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才能安养胎儿。

“文王胎教”的经验还提出,妇女妊娠期聆听优雅的音乐,有利于胎儿的孕育成长。现代研究表明,胎儿具有听觉、感知和反应的能力,胎儿可以对音乐产生反应。现代已经推广胎教音乐的实际应用。

七、谨慎用药

我国历来主张对孕妇用药应当十分审慎,无病不可妄投药物,有病也要谨慎用药,中病即止。古人提出的妊娠禁忌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毒性药类,如乌头、附子、南星、野葛、水银、轻粉、铅粉、砒石、硫黄、雄黄、斑蝥、蜈蚣等;破血药类,如水蛭、虻虫、干漆、麝香,瞿麦等;攻逐药类,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皂荚、藜芦、冬葵子等。这些药物使用于孕妇,可能引起中毒,损伤胎儿,造成胚胎早期死亡或致残、致畸等。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二节 初生儿期保健

小儿初生,乍离母腹,如嫩草之芽,脏腑柔弱,气血未充,全赖悉心调护,若稍有疏、忽,易致患病,甚至夭折。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一生最高峰,因而,初生儿期保健值得高度重视。

新生儿有几种特殊生理状态,不可误认为病态。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会于数周或数月自行消失,不可挑刮。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l-3天自止者,是为假月经,一般不必处理。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螳螂子”,有助吮乳,不能挑割。还有新生儿生理性黄疽等,均属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一、拭口洁眼

15

小儿出腹,必须立即做好体表皮肤粘膜的清洁护理。应用消毒纱布探入口内,拭去小儿·口中秽浊污物,包括羊水、污血及胎粪等,以免小儿啼声一发咽入腹内。同时,要轻轻拭去眼睛、耳朵中的污物。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马上拭去。但皮肤皱折处及二阴前后应当用纱布蘸消毒植物油轻轻拭擦,去除多余的污垢。

二、断脐护脐

胎儿在腹,脐带是母体与胎儿气血经络相通的纽带。婴儿降生,啼声一发,口鼻气通,百脉流畅,小儿开始独立生存。婴儿出生后随即需要断脐。我国古代已认识到,新生儿断脐护脐不可不慎,若处理不洁会因感受邪风而患脐风。新生儿娩出1-2分钟,就要结扎脐带后剪断,处理时必须无菌操作,脐带残端要用干法无菌处理,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若在特殊情况下未能保证无菌处理,则应在24小时内重新消毒、处理脐带残端,以防止感染及脐风。

断脐后还需护脐。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让脐带断端在数天后自然脱落。在此期间,要注意勿让脐部为污水、尿液及其他脏物所侵,洗澡时勿浸湿脐部,避免脐部污染,预防脐风、脐湿、脐疮等疾病。

三、祛除胎毒

胎毒,指胎中禀受之毒,主要指热毒。胎毒重者,出生时常表现为面目红赤、多啼声响、大便秘结等,易于发生丹毒、痈疖、湿疹、胎黄、胎热、口疮等病证,或造成以后好发热性疾病的体质。

自古以来,我国有给初生儿祛除胎毒的传统方法,给小儿服用少量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液,可以减少发病。常用的方法有:

1.银花甘草法银花6g,甘草2g。煎汤。可用此药液拭口,并以少量给儿吸吮。

2.黄连法黄连1—3g。用水浸泡令汁出。滴汁人儿口中。黄连性寒,胎禀气弱者勿用。

3.大黄法生大黄3g。沸水适量浸泡或略煮。取汁滴儿口中。胎粪通下后停服。脾虚气弱者勿用。

4.豆豉法淡豆豉10g。浓煎取汁。频频饮服。

四、洗浴衣着

初生之后,一般当时用消毒纱布拭去体表的血迹,次日绐小儿洗澡。洗澡水要用开水,待降温至与小儿正常体温略高时使用,也可在浴汤中加入一枚猪胆之汁以助解毒。洗浴时将小儿托于左手前臂,右手持纱布,蘸水后轻轻擦拭小儿体表。不要将小儿没入水中,以免浸湿脐部。洗毕后可在体表涂以少量消毒花生油或鱼肝油。第3天再给小儿洗浴,称为“三朝浴儿”,浴毕将全身拭干,皮肤皱折潮湿处扑以松花粉或滑石粉。洗浴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冒受风寒。

小儿刚出生,必须注意保暖,要防止着凉或受暑。新生儿衣着要适宜,衣月啦柔软、宽松,容易穿换,不用钮扣、松紧带。临产前应将给婴儿准备的衣服取出吹晒,藏衣服的箱子里不可放樟脑

16

丸。我国传统上给新生儿夏季只围一只布肚兜,既凉爽又护腹。天冷时将婴儿包人襁褓,包扎松紧要适宜,过松易被蹬开,过紧则妨碍活动。尿布也要柔软而且吸水性强,尿布外不可加用塑料或橡皮包裹。

五、生后开乳

产妇分娩之后,应将小儿置于母亲身边,给予爱抚。一般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给小儿吸吮乳房,鼓励母亲按需哺乳。一般足月新生儿吸吮能力较强,吞咽功能基本完善。早期开乳有利于促进母乳分泌,对哺乳成功可起重要作用。开始2-3天乳汁分泌不多,但也可能满足婴儿的需要,若婴儿有明显的饥饿表现或体重减轻过多,可在哺乳后补授适量糖水或牛奶,但切不可以糖水或牛奶取代母乳。为了保证母乳喂养成功,必须坚持哺乳,代乳法不利于泌乳的建立。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三节 婴儿期保健

渡过新生儿期,婴儿的自立能力已大为增强。婴儿期生长发育特别快,脾胃常显不足,合理喂养显得特别重要。婴儿期保健,要做好喂养、护理和预防接种等工作。

一、喂养方法

婴儿喂养方法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

(一)母乳喂养

生后6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为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最适合婴儿需要,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营养丰富,最适合婴儿的生理需要;母乳易为婴儿消化吸收;母乳含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母乳喂哺最为简便而又经济;母乳喂养利于增进母子感情,又便于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料护理;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早日恢复,推迟月经来潮不易怀孕,哺乳的妇女也较少发生乳腺癌、卵巢癌等。

母乳喂养的方法,以按需喂给为原则。第1、2个月不需定时喂哺,可按婴儿需要随时喂。此后按照小儿睡眠规律可每2-3小时喂1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1 次,夜间逐渐停1次,一昼夜共6-7次。4-5个月后可减至5次。每次哺乳约15-20分钟。根据各个婴儿的不同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吃饱为度。每次哺乳前要用温开水拭净乳头,乳母取坐位,将小儿抱于怀中,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哺乳完毕后将小儿轻轻抱直,头靠母肩,轻拍其背,使吸乳时吞人胃中的空气排出,可减少溢乳。

母亲患传染病、重症心脏病或肾脏病,或身体过于虚弱者,不宜哺乳。乳头皲裂、感染时可暂停哺乳,但要吸出乳汁,以免病后无乳。

断奶时间视母婴情况而定。一般可在小儿10-12个月时断奶,若母乳量多者也可延至1.5—2

17

岁断奶。断奶应逐渐减少以至停止哺乳,不可骤断。若正值夏季或小儿患病之时,应推迟断奶。

(二)混合喂养

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时,称为混合喂养。混合喂养的方法有两种:补授法与代授法。

1.补授法每日母乳喂养的次数照常,每次喂完人乳后加喂一定量代乳晶,直到婴儿吃饱。这种喂养方法可因经常吸吮刺激而维持母乳的分泌,因而较代授法为优。

2.代授法一日内有数次完全喂牛、羊乳代替母乳。使用代授法时,每日母乳哺喂次数最好不少于3次,维持夜间喂乳,否则母乳会很快减少。

(三)人工喂养

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别的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1.乳制品根据当地习惯和条件选用动物乳,其中牛奶最为常用。

牛奶所含营养成分与人奶有差别。所含蛋白质较多,但以酪蛋白为主,在胃内形成凝块较大,不易消化。含乳糖较少,故喂食时最好加5%-8%的糖。婴儿每日约需加糖牛奶100”120mL/kg,需水每日150raL/kg。例如3个月婴儿,体重5kg,每日需喂鲜牛奶550mL内加蔗糖44g,另需加喂温开水、果汁200mL。一般小儿全日鲜牛奶喂哺量以不超过800mL为宜,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增补辅助食品。小于5个月的婴儿喂牛奶宜适当加水稀释,2个月以内加1/2水,3—4个月加1/3水。

全脂奶粉是由鲜牛奶浓缩、喷雾、干燥制成。按重量1:8(30g奶粉加240g水),或按体积1:4(1匙奶粉加4匙水)加开水调制成乳汁,其成分与鲜牛奶相似。

鲜羊奶成分近似于牛奶,使用方法可参照牛奶。

2.代乳品大豆类代乳晶营养价值较谷类代乳晶为好。制备时应补足所缺成分,可用作3-4个月以上婴儿的代乳晶。3个月以下婴儿因不易消化,最好不用豆类代乳晶。豆浆用500g大豆制成豆浆约3000ral。每500g豆浆加食盐0.5g、乳酸钙1.5g、淀粉10g、糖30g,煮沸20分钟,待温喂用。开始喂哺时可加1倍水稀释,如无消化不良可逐渐减少水分。豆制代乳品如5410代乳粉也适合婴儿使用。

米、面制品如乳儿糕、糕干粉等,大多含碳水化合物高而蛋白质、脂肪过少,所含必需氨基酸也不完善,一般只宜作为辅助食品。使用时要加入一定量豆粉、蛋粉、鱼蛋白粉或奶粉及植物油,以增加其营养价值。

(四)添加辅食

18

无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都应按时于一定月龄添加辅助食品。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不能同时添加几种,需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添加辅食的顺序可参照下表。

表2—1添加辅食顺序

月龄添加辅食

l-4个月菜汤水果汁维生素A、D制剂

5—6个月米汤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豆腐

7—9个月粥烂面碎菜蛋鱼肝泥肉末饼干馒头片窝窝头熟土豆芋头等

10-12个月粥、软饭、挂面等各种饮食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等.

二、婴儿护养

婴儿期间生长发育迅速,护养方面除了要合理喂养之外,必须根据这一时期儿童的特点安排起居作息。阳光及新鲜空气是婴儿成长不可缺乏的,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天和暖无风之时,将小』啪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小儿肌骨强健,耐受风寒。婴儿衣着不可过暖,人秋后要缓缓加衣,以锻炼耐寒能力。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发育。古人有头要凉、背要暖、腹要暖、足要暖等说法,可资护养参照。婴儿要有足够的睡眠,同时要掌握婴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的生理特点,在哺乳、戏耍等的安排上,注意有利于使之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婴儿期是感知觉发育的重要时期,视觉、听觉及其分辨能力迅速提高,要结合生活的实践,教育、训练他们由近及远认识生活环境,促进感知觉发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三、预防接种

婴儿时期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易于发生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和时行疾病。要调节乳食,使婴儿的脾胃功能逐步增强,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降低脾胃病的发病率。婴儿时期对各种传染病都有较高的易感性,必须切实按照我国卫生部制订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规定的免疫程序,为1岁以内的婴儿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四节 幼儿期保健

进入幼儿期,小儿的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虽然体格生长、智力发育,但仍易于发病,需要做好保健工作。

一、饮食调养

19

幼儿处于以乳食为主转变为以普通饮食为主的时期。此期乳牙逐渐出齐,但咀嚼功能仍差,脾胃功能仍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每日还可给予1-2杯豆浆或牛奶,同时进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荤素菜搭配。每日3次正餐,外加1—2次点心。要培养小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以满足小儿这一时期生长发育仍然很快的需要。

二、起居活动

幼儿1-1.5岁学会走路,2岁以后能够并且喜欢跑、跳、爬高。与此同时,手的精细动作也发展起来,初步学会用玩具做游戏。幼儿学走路时要由成人牵着走,防止跌跤,又要为孩子保留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引导孩子的动作发育。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时间,从14小时渐减至12小时,夜间睡觉为主,日间午休1次1.5-2.5小时。2岁开始培养其睡前及晨起漱口刷牙,逐渐教孩子学会自己洗手洗脚、穿脱衣服,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进餐。1岁让孩子坐盆排尿,1.5岁不兜尿布,夜间按时唤醒小儿坐盆小便,平时注意观察小儿要解大小便时的表情,使小儿早日能够自己控制排便。

三、疾病预防

幼儿生活范围增大,患病机会增加。要训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耐心教育,纠正其不良习惯,如吮手、脏手抓食品、坐在地上玩耍等,饭前便后要洗手,腐败污染的食品不能吃,衣被经常换洗。幼儿的肺系疾病、脾胃疾病发病率高,要防外感、慎起居、调饮食、讲卫生,才能减少发病。还要继续按免疫程序做好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幼儿好奇好动,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差,应注意防止烫伤、触电、外伤、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五节 学龄前期保健

学龄前期儿童活动能力较强,智识已开,求知欲旺盛,虽然随着体质增强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也要根据这一时期的特点,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体格锻炼

学龄前期小儿一般进入了幼儿园,也可能散居。要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小儿体质。要有室内外活动场所,幼儿园要添置活动设备,如摇船、摇马、滑梯、跷跷板、转椅,以及各种电子活动设备,作操用的地毯、垫子,有条件的还有戏水池、小型游泳池、运动场等。安排适合该年龄特点的锻炼项目,如跳绳、跳舞、踢毽子、做保健操,以及小型竞赛项目。各种活动和锻炼方法轮换安排。要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二、早期教育

学龄前期儿童好学好问,家长与保育人员应因势利导,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尽可能给予解答。要按照小儿的智能发育特点,安排适合的教育方法与内容。幼儿园有规范的学前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在游戏中学;家庭中也可通过讲故事、看学前电视节目、接触周围的人和物、到植物园动物园游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孩子增长知识。不能强迫孩子过早地接受正规的文化学习,违背早期教育的规律,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三、疾病预防

20

这一时期的儿童发病率下降,要利用孩子体质增强的时机,尽可能根治某些疾病。防病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要调摄寒温、调节饮食、避免意外、讲究卫生。对幼儿期患病未愈的孩子要抓紧调治,如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辨证调补,改善体质,减少发病;哮喘缓解期扶正培本,控制发作;厌食患儿调节饮食,调脾助运,增进食欲;疳证患儿食疗、药治兼施,健脾开胃,促进生长发育等等。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六节 学龄期保健

进入学龄期,儿童已经入学读书,生活规律和要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龄期保健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身心健康,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

学龄期儿童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长和教师要言教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既不能娇生惯养姑息放纵,也不能操之过急打骂逼迫,要努力让孩子沿着正确的培养目标发展,使之造就目标远大、道德高尚、有责任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自强自重的优良品质。

要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疾病预防

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进一步降低,但也有这一时期的好发疾病,须注意防治。近年来,小学生中近视眼、龋齿发病增多,有必要加强眼睛、口腔保健教育,矫正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养成餐后漱口、早晚刷牙、睡前不进食的习惯,配合眼保健操等锻炼方法,加以防治。一些免疫性疾病如哮喘、风湿热、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在这一时期发病率高,要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感染、避开污染环境、避免过敏原,减少发病。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的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生。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七节 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生理、心理变化大,保健工作也就有其专门的要求。做好青春期保健,对于顺利完成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使之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生理保健

青春期女孩月经来潮、男孩发生遗精,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出现第二次高峰,要保证充足的营养、足够的休息和必要的锻炼。既要学好知识,也要提高动手能力,手脑并用,劳逸结合,全面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好发疾病,如甲状腺肿、高血压、痛经、月经不调等,要及时检查和治疗。

21

二、心理保健

青春期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同时,生理方面的不断变化可能造成不安或易于冲动,环境改变接触增多也会带来适应社会的心理问题。要根据其心理、精神方面的特点,加强教育与引导,使之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哪些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避免过分紧张;认识客观,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顺利地融人社会,发展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章 儿科临证概要

第一节 儿科病因特点

小儿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成人有同有异,具有儿科自身的特点。小儿外多伤于六淫及疫疠之邪,内多伤于乳食,先天因素致病是特有的病因,情志失调致病相对略少,意外性伤害和医源性伤害需要引起重视。

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指小儿出生前已形成的病因。

遗传病因是先天因素的主要病因。调查表明,约1.3%的婴儿有明显的出生缺陷,即有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谢异常,其中70%-80%为遗传因素所致。父母的有害基因是遗;传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现代社会又增加了工农业及环境污染·,导致新的致畸、致癌与致突变的机会。已被认识的遗传性疾病达3500种以上,其中相当部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或需要终生进行饮食及药物治疗。对于有碍优生的遗传性疾病基因携带者应劝其不结婚或不生育,这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措施。

怀孕之后,若不注意养胎护胎,也易于造成先天性疾病。诸如孕妇营养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当、感受外邪、接触污物、遭受外伤、房事不节、患有疾病、用药犯忌等等因素,都可能损伤胎儿。分娩时难产、窒息、感染、产伤等,也会成为许多疾病的病因。《格致余论·慈幼论》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说明了胎养因素与小儿健康的密切关系。 二、外感因素

小儿因于外感因素致病者最为多见。外感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 风性善行数变,小儿肺常不足,最易为风邪所伤,发生肺系疾病。风为百病之长,它邪常与风邪相合为患。风寒、风热犯人,常见外感表证,正气不足则由表人里。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气阴;暑多夹湿,困遏脾气,缠绵难解。风寒湿或风湿热三气杂至,合为痹证。燥性干涩,化火最速,易伤肺胃阴津。火为热之极,六气皆从火化,小儿又易于感受外邪,故小儿所患之热病最多。

疫疠是一类有着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特点。小儿形气未充,抗病力弱,加之气候反常、环境恶劣、食物污染,或没有做好预防隔离工作等原因,均可造成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疫病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甚至造成大批伤残。 三、食伤因素

22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或家长喂养不当,易被饮食所伤,产生脾胃病证。

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往往小儿幼稚不能自调饮食,挑食偏食,造成偏嗜作疾,饮食营养不均衡,或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辛伤肺、甘腻伤脾、肥厚生痰,少进蔬菜成便秘、某些食品致过敏等。生活无规律,饮食不按时,饥饱不均匀,如饮食质、量的过度,小儿脾胃不能耐受而遭损;饮食质、量的不足,小儿气血生化无源而虚怯。又有因家长缺少正确的喂养知识,婴儿期未能用母乳喂养,或未按时添加辅食,或任意纵儿所好,都易于造成脾气不充甚至受损,运化不健,好发脾胃病证。进一步因脾胃生化乏源,还会引起肺、肾、心、肝诸脏不足而生病。

饮食不洁也是儿科常见病因。小儿缺乏卫生知识,脏手取食,或误进污染食物,常引起肠胃疾病,如吐泻、腹痛、肠道虫症,甚至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四、情志因素

小儿思想相对单纯,接触社会较成人少,受七情六欲之伤也就不及成人多见。但是,儿科情志失调致病也不容忽视。例如,婴幼儿乍见异物、骤闻异声,易致惊伤心神,或使已有的肝风惊厥发作加剧;所欲不遂,思念伤脾,会造成食欲下降,产生厌食或食积;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儿童忧虑、恐惧,产生头痛、疲乏、失眠、厌食,或精神行为异常;家庭溺爱过度,社会适应能力差,造成心理障碍;父母离异、再婚,亲人丧亡,教师责罚,小朋友欺侮等,都可能使儿童精神受到打击而患病。近年来,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五、外伤因素

小儿缺少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对外界的危险事物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识别与防范,加之生性好奇,常轻举妄动,因而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婴儿蒙被受捂,或哺乳时乳房堵住口鼻,可造成窒息;小儿碰翻热汤热水,或误触火炉水瓶,会被水火烫伤;家用电器安装不当,可能被小儿误摸触电;小儿在水边玩耍,或儿童无人保护下水游泳,容易溺水;幼儿学步摔倒,或遇交通事故,或小孩互相打斗,可造成创伤骨折;蛇咬、虫螫、猪狗咬伤,造成意外伤害;误食有毒的植物、药物,发生中毒;误将豆粒、小球放人口鼻,因气道异物而呼吸道梗阻。凡此种种,在儿童均比成人更为常见。 六、医源因素

进入现代社会,儿童的医源性损害日益受到重视。

儿科感染性疾病较多,对住院患儿要尽可能按病种类别安排病室,对传染病患儿更要做到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小儿的检查、护理动作都要轻柔,注意无菌操作,与患儿讲话要亲切,减少其抗拒,防止对儿童带来身体、心理的伤害。

儿科用药应当谨慎,因小儿气血未充,脏腑柔嫩,易为药物所伤。凡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以及攻伐、峻烈、毒性药物,皆应慎重使用,中病即止。治疗热病要顾护阴津,治疗虚证要顾护脾胃,急当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失治误治,药过病所或损伤正气,则使旧病未去又添新病,加重病情。

某些西药的毒副作用较多,如糖皮质激素的柯兴氏征,阴伤火旺证候;一些抗生素的胃肠道反应、抑制造血功能、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毒副作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二重感染;免疫抑制剂导致脏器损害、骨髓抑制、生殖毒性等等,都为临床所常见。 第三章 儿科临证概要

第二节 儿科病理特点

小儿在病理方面,也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在生理方面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物质和功能均未发育完善,称之为“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不仅容易被外感、内伤诸种病因伤害而致病,而且一旦发病之后,病情变化多而又迅速。

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幼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所以,年龄越小,发病率也越高,

23

病情变化也越多。从新生儿、婴幼儿,到学龄儿童,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也是在年龄越幼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

小儿发病容易,尤其突出表现在易于发生肺、脾、肾三系疾病及时行疾病方面。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白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与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显得和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饮食失节、喂养不当、食物不洁,病从口人,犯于脾胃,则发生呕吐、泄泻、腹痛、食积、厌食、疳证等脾系疾病,这类病证目前占儿科发病率的第二位。

肾为后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因而称“肾常虚”。儿科五迟、五软、解颅、遗尿、尿频、水肿等肾系疾病在临床上均属常见。

小儿腠理不密,皮毛疏松,肺脏娇嫩,脾脏薄弱,各种时邪易于感触。邪从鼻人,肺卫受邪,易于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痘等时行疾病;邪从口人,脾胃受邪,易于发生痢疾、霍乱、肝炎、小儿麻痹症等时行疾病。时行疾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互相染易,造成流行。 小儿不仅易于发病,既病后又易于传变。小儿发病后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邪气的盛衰而言,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小儿患病,邪气易盛而呈实证,正气易伤而呈虚证,因正不敌邪或素体正虚而易于由实转虚,因正盛邪却或复感外邪又易于由虚转实,也常见虚实夹杂之证。例如,小儿不慎冒受外邪而患感冒,可迅速发展而成肺炎喘嗽,皆属实证,若邪热壅盛,正气不支,可能产生正虚邪陷,心阳虚衰的虚证变证。又如阴水脾肾阳虚证,若是不慎感受外邪,可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阳水实证证候,或者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候等,均属临证常见。

寒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证候属性。小儿由于“稚阴未长”,故易见呈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寒热和虚实之间也易于兼夹与转化。例如,风寒外束之寒实证,可迅速转化成风热伤卫,甚至邪热人里之实热证。若是正气素虚,又易于转成阳气虚衰的虚寒证或者阴伤内热之虚热证。湿热泻暴泻不止易于产生热盛阴伤之变证,迁延不愈又易于转为脾肾阳虚之阴寒证等。

认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要在临床上充分意识到小儿发病后证情易于转化和兼夹的特性,熟悉常见病证的演变转化规律,特别是早期预见和发现危重病证的出现,防变于未然,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与治疗的有效率。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易于发病,既病后又易于传变,这是小儿病理特点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小儿患病之后,常常病情好转也比成人快,治愈率也比成人高。例如,儿科急性病感冒、咳嗽、泄泻、口疮等多数好转比成人要快;慢性病哮喘、癫痫、紫癜、阴水等的预后也相对好于成人;即使是心阳虚衰,阴伤液竭、惊风神昏、内闭外脱等危重证候,只要抢救及时,能够挽回危急,进

24

而顺利康复的机会也大于成人。

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儿科疾病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

明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我们对儿童患者的治疗康复要更有信心。危急重症要当机立断,慢性病证要耐心缓求,绝不要轻易放弃对任何一名患儿的救治努力。 第三章 儿科临证概要

第三节 儿科诊法概要

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

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

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

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

25

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面色青,因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多见于惊风、寒证、痛证、血瘀证。惊风欲作或已作,常见眉间、鼻梁淡青,唇周、爪甲青紫,是为肝风。寒证分虚实,青灰晦暗为阳气虚,乍青乍白为里寒甚。痛证色青多见于腹部中寒,常伴啼哭不宁。血瘀证色青见口唇青紫、面色青灰,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

面色赤,因血液充盈面部皮肤络脉所致,多为热证,又有实、虚之分。外感热证,表热常见面红目赤,恶寒发热;里热常见面赤气粗,高热烦渴;虚热常见潮红颧红,低热绵延。

若病重者见面红如妆或两颧艳红,多为虚阳上越的戴阳证。小儿也有因衣被过暖,活动过度,日晒烤火、啼哭不宁等原因而面红者,不属病态。

面色黄而非常色者,常因脾虚失运,水谷、水湿不化所致,多为虚证、湿证。黄疽属湿证,黄而鲜明如橘色是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是寒湿。面色萎黄,是脾胃气虚;面黄浮肿,是脾虚湿滞;面色枯黄,是气血枯竭。有因过食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食物或阿的平等药物而面黄者,当另作判断。

面色白,是气血不荣,络脉空虚所致,多为虚证、寒证。外感起初,面白无汗,是风寒外束;阵阵面白,啼哭不宁,常为中寒腹痛;突然苍白,肢冷汗出,多是气阳暴脱;面白无华,爪甲苍白,多为营血亏虚;面白色滞,肢面浮肿,多属阳虚水泛。若小儿少见风日,面肤白皙,又当别论。

面色黑,常因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所致,主虚寒证、水饮证、血瘀证。小儿面色青黑,四肢厥冷,是阴寒内盛;面色灰黑暗滞,多是肾气虚衰;面唇黧黑,多是心阳久衰;唇指紫黑多是心阳虚衰,血脉瘀滞;面黑浅淡虚浮,常是肾阳亏虚,水饮内停。若因经常日晒风吹,肤色红黑,不属病态。

2.望形态

望形态,指望形体和望姿态。通过神、色、形、态的望诊,可以初步推断病证的性质。

形,指形体、外形,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筋骨、指趾等。从小儿外形的壮弱,可以测知五脏的盛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凡小儿身高正常,胖瘦适中,皮肤柔嫩,肌肉壮实,筋骨强健,身材匀称,毛发黑泽,是先天禀赋充足,发育营养良好的外形表现。若形体矮小,肌肉瘠薄,筋骨不坚,毛发稀细萎黄,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的发育营养不良表现。头大囟开,颈不能举,常为肾虚水积之解颅;鸡胸龟背,筋弱肢软,多为肝肾亏虚之弱证;面浮肢肿,按之凹陷,是为水湿潴留;形体肥胖,躯脂满盈,是为痰湿郁滞;皮肤松弛,肌肉不实,是为脾胃气虚;肌肤干瘦,肤色苍黄,是为气血两虚;四肢枯细,肚腹膨大,是为脾虚夹积。

26

态,指动静姿态。动静姿态反映人体脏腑阴阳总体的平衡协调状态。多动少静为阴亏阳盛,多静少动为阴盛阳虚。

凡坐卧不宁,烦闹不安,是肝阳心火内盛;嗜卧少坐,懒动无力,阳虚阴寒内盛。身体蜷缩,喜偎母怀,常为风寒外感;仰卧伸足,揭衣弃被,常为热势炽盛;鼻煽气喘,端坐难卧,是肺气上逆;喘促气短,动则喘甚,是肺脾气虚或肾不纳气;伏卧抚腹,睡卧不安,多是积滞腹痛;身振目直,四肢抽搐,是为肝风;撮空循摸,谵语妄动,是为心神蒙蔽;背曲肩随,转摇不能,行则振掉,肾气将惫。将患儿具有的动作能力与该年龄组儿童应具备的动作能力相对照,可以及早发现五迟之类发育迟缓的病证。

3.审苗窍

苗窍指五官九窍。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脏腑病变,每能在苗窍上有所反映。儿科疾病,有些有苗窍的特别表现。

(1)察舌:正常小儿的舌象表现为舌体灵活,伸缩自如,舌质淡红而润,舌苔薄白。

小儿舌常伸出口外,久不回缩,称为吐舌;舌反复伸出舐唇,旋即回缩,称为弄舌。吐舌常因心脾有热,弄舌可为惊风先兆,二者又皆可见于先天禀赋异常、智能低下者。

正常舌色淡红。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绛红为热入营血;舌红质干为热伤阴津;舌质紫暗为气血瘀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称杨梅舌,常见于丹痧。

舌苔由胃气所生。新生儿多见薄白苔,少数舌红无苔者常于48小时内转为淡红舌,长出白苔。舌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食积内停;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便秘腹胀者,称“霉酱苔”,为宿食内停,中焦气机阻滞。小儿常有因服药、进食而染苔者,如吃橄榄、乌梅、铁剂等可使舌苔染黑,服青黛可使舌苔染青,吃牛乳、豆浆可使舌苔染白,吃橘子水、蛋黄可使舌苔染黄等,不可误认为病苔。

(2)察目: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眼睑张合自如,是为肝肾精血充沛。眼睑浮肿,是风水相搏;眼睑开合无力,是元气虚惫;寐时睑开不闭,是脾虚之露睛;寤时睑不能闭,是肾虚之睑废。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白睛发黄,是湿热熏蒸;目赤肿痛,是风热上攻。目眶凹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是正气衰亡。

(3)察鼻: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邪;鼻流黄浊涕,为风热客肺;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为肺经郁热;鼻衄鲜血,为肺热迫血妄行;鼻孔干燥,为肺热伤阴。鼻翼煽动,气急喘促,为肺气闭郁。

(4)察口:口,包括口唇、口腔、齿龈、咽喉,舌象已另作专论。

唇色淡白为气血亏虚;唇色淡青为风寒束表;唇色红赤为热;唇色红紫为瘀热互结。环口发青为惊风先兆;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丹痧征象。

27

口腔内要全面诊查。粘膜色淡为虚为寒;粘膜色红为实为热。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毒。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按摩腮部无脓水流出者;为痄腮,有脓水流出者为发颐。

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牙齿萌出延迟,为肾气不足;齿衄龈痛,为胃火上冲;寐中磨牙,是肝火内亢;牙龈红肿,是胃热熏蒸。

外感时咽红为风热;色淡多风寒。咽部疱疹色红,为外感邪毒;咽部滤泡增生,为瘀热壅结。乳蛾红肿,是肺胃热结;乳蛾溢脓,是热壅肉腐;乳蛾大而不红,称为肥大,多为阴伤瘀热未尽或肺脾气虚不敛。咽喉部有灰白色伪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常为白喉。

(5)察耳: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耳壳薄软,耳舟不清,是先天肾气未充的证候。耳内疼痛流脓,因风热犯咽传耳或肝胆火盛上炎;耳垂周围漫肿,乃风温邪毒传于少阳经络之痄腮。

(6)察二阴:阴囊紧缩不弛,为外感风寒或肾气不足;阴囊弛而不张,为气虚体弱或外感热病。阴囊睾丸肿大不红,照之透红,为鞘膜积液之水疝;阴囊肿物时大时小,上推可消,为小肠下坠之狐疝。阴囊通体肿大光亮阴凉,常见于阳虚阴水;阴囊肿痛阴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

肛门周围粘膜皮肤色红为热,色淡为虚。肛周灼热燥褐为阳明里热伤津;糜烂潮红为大肠湿热下注。肛口弛而不张为元气不足;直肠脱出肛外为中气下陷。肛门瘙痒,会阴部搔痕潮湿,常是蛲虫病。

4.辨斑疹

斑疹见于皮肤。一般说来,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者,称为斑;点小量多,高出皮肤,压之褪色者,称为疹。斑疹在儿科多见于外感时行疾病,如麻疹、奶麻、风痧、丹痧、水痘等,也可见于内伤疾病,如紫癜。

斑分阴阳。阳斑指热毒阳证发斑,多见于温病热入营血,其斑大小不一,色泽鲜红或紫红,伴发热等症。阴斑多因伤或者伴有外感而发,色淡红者多气不摄血,色淡紫者多阴虚内热,色紫红者多血热夹瘀。

疹有疱疹、丘疹,以疹内是否有液体而区分。疱疹内液色清,见于水痘;疱疹内液混浊,见于脓疱疮。丘疹细小暗红,先稀后密,面部尤多,常见于麻疹;疹细稠密,色如玫瑰,热退出疹,常见于奶麻;疹点稀疏,色泽淡红,身热不甚,常见于风痧;肤红如锦,稠布疹点,、身热舌绛,常见于丹痧;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常见于荨麻疹。

5.察二便

新生儿生后3—4天内,大便呈粘稠糊状,墨绿色,无臭气,日行2-3次,称为胎粪。

母乳喂养之小儿大便呈卵黄色,偶带绿色,稍有酸臭气,稠度均匀,日行3次左右。牛乳、羊

28

乳喂养为主者,大便色淡黄,质较干硬,有臭气,日行1-2次。小儿饮食过渡到与成人相同时,大便亦与成人相似。

大便性状变稀,次数、数量、容积增加,是为泄泻。大便稀薄如水,色黄夹粘液,气味臭秽,为湿热蕴结肠腑;大便质稀色清,夹泡沫,臭气轻,腹痛重,为风寒湿滞大肠;大便稀薄色淡,夹乳片,气味酸臭,为伤乳积滞泄泻;大便稀薄色黄,夹未消化食物残渣,气味腐臭,为伤食积滞泄泻;大便质稀溏,夹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泻,为脾虚食滞不化;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滑泄不止,为脾肾阳虚失煦。便泄赤白粘冻,伴里急后重,多为湿热下痢;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系胆道阻滞。

小便清澈量多为寒,包括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小便色黄量少为热,包括邪热伤津或阴虚内热。尿色深黄,为湿热内蕴;黄褐如浓茶,见于湿热黄疽。尿色红或镜检红细胞增多为尿血,可由多种病证引起,大体鲜红为血热妄行,淡红为气不摄血,红褐为瘀热内结,暗红为阴虚血热。

6.看指纹

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婴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显露,故儿科对于3岁以下小儿常以看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

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气关,第3节为命关(见图)。小儿指纹看指纹时,要将小儿抱于向光处,检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按推几次,使指纹显露。

指纹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浮指指纹浮现,显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纹沉伏,.深而不显,主病邪在里。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邪内滞,如食积、痰湿、瘀热等。三关是就指纹长短而言,纹在风关,示病邪初人,病情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人里,病情较重;纹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可能提示病情危重。但需注意到,指纹诊应当结合患儿无病时的指纹状况,以及患病后的其他各种临床表现,全面加以分析,才能准确辨证。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嗅觉诊察病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语等,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大小便臭气等。

1.啼哭声小儿的啼哭,有属生理现象,有因某种不适,也有是各种病态的表现。

新生儿刚离母腹,便会发出响亮的啼哭。若初生不啼,便属病态,需紧急抢救。婴儿也常有啼哭,正常小儿哭声清亮而长,并有泪液,无其他症状表现,属于生理现象。

婴幼儿有各种不适时,也常以啼哭表示。例如:衣着过暖。温度过高或过低,口渴,饥饿或过饱,要睡觉,要抚抱,包扎过紧妨碍活动,尿布潮湿,虫咬,受惊等。不适引起的啼哭常哭闹不止,

29

但解除了原因后,啼哭自然停止。

病理性啼哭,若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细弱无力者多为虚证;哭声尖锐惊怖者多为剧烈头痛、腹痛等急重症;哭声低弱目干无泪者多为气阴衰竭危证。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哭声响亮,面色潮红,注意是否发热;哭而骤止,时作惊惕,须防惊风发作;吮乳进食时啼哭拒进,注意口疮;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咽喉急症;夜卧啼哭,睡卧不宁,为夜啼或积滞;哭声绵长,抽泣呻吟,为疳证体弱;哭声极低,或喑然无声,须防阴竭阳亡。

2.呼吸声正常小儿呼吸平稳、均匀,声音轻柔。呼吸气粗急促,是肺气失肃;气粗有力,多为外邪袭肺;气急鼻煽,多为肺气闭郁;气喘痰鸣,为痰壅气道;鼻息稍促,张口呼吸,可能鼻塞;呼吸急迫,面青不咳,须防喉风;呼吸声弱,是为肺气虚弱;呼吸微弱,声低不续,间歇如泣,防肺气将绝。

3.咳嗽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初咳、声咳、咳声不扬为肺气失宣;剧咳、连咳、咳兼喘憋为肺失肃降。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多为外感风邪,涕清多风寒,涕浊为风热;干咳无痰,咳声稍嘶,为燥热伤津;咳声重浊,痰多喉鸣,为痰浊阻肺;咳声嘶哑如犬吠,须防喉风、白喉类疫毒攻喉之症;久咳声哑,为肺阴耗伤;久咳声轻无力,为肺气虚弱;久咳而发作时连咳难止,面红目赤,气急呛咳,涕泪皆出,咳毕回声、作吐,日轻夜重,是为顿咳。

4.言语声正常小儿的言语声应当清晰,语调抑扬顿挫有度,语声有力。妄言乱语,语无伦次,声音粗壮,称为谵语,多属热扰心神或邪陷心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神志不清,称为郑声,多属心气大伤。语声过响,多言躁动,常属阳热有余;语声低弱,断续无力,常属气虚心怯。语声重浊,伴有鼻塞,多为风寒束肺;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毒结咽喉。小儿惊呼尖叫,多为剧痛、惊风;喃喃独语,多为心虚、痰阻。

5.嗅气味;正常小儿口中无臭气。口气臭秽,多属脾胃积热;口气酸腐,多属乳食积滞;口气腥臭,有血腥味,多系血证出血;口气腥臭,咯痰脓血,常为肺热肉腐。

大便臭秽为肠腑湿热;大便酸臭为伤食积滞;便稀无臭为虚寒泄泻。小便臊臭短赤多为湿热下注膀胱;小便少臭清长多为脾肾二脏虚寒。矢气频作臭浊者,多为肠胃积滞。

(三)问诊

儿科问诊通常以询问患儿亲属或保育者为主,年龄较大的患儿也可以作为问诊的对象,但对其所诉是否可靠要加以分析。儿科问诊要注意询问一般情况和个人史。

1.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病史陈述者、节气等。其中年龄一项,对百日内婴儿要问明天数,3岁内问明月数,较大儿童问明几岁几个月。了解患儿的实际年龄对于判断其生长发育状况,计算体重、饮食量、用药量等,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2.问个人史个人史主要包括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生产史与婴儿疾病诊断关系密切,要询问胎次、产次,是否足月产,顺产还是难产,出生时情况,出生体重等,必要时还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家族中遗传病史等。喂养史包括婴儿期喂养方法、添加辅食情况、平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s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