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临习方法
更新时间:2024-06-22 08: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一、《曹全碑》简介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
二、临习《曹全碑》应注意的问题
1.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结构方面应
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2.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
3.临习初期以忠实于原作的特点为主,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认真的体会,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的比较训练上。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训练要正确地把握其特征,不可马虎了事。
4.在临摹时必须有钻探精神和攻坚毅力,先约后博,再由博返约,才可获得成功。千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根基未固,却忙于创造,此乃学书之大忌。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写好《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
其次,观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第三,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幽”字内的两个“幺”,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
舒展来体现的。如图六“刊”字左放松,右收紧,“揖”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5.笔断意连。如图七“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又如“禄”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如图八“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图一 图二
图三
《曹全碑》拓片(局部)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竖画在字中起着稳定重心、支撑骨架的作用。因此竖画要写得挺拔,以使其在字中起到承重、支柱的用。《曹全碑》中的竖画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1)尖尾竖。《曹全碑》中的竖画多用圆笔尖收,逆锋起笔,逆势铺毫下行,使笔毫与纸摩擦,用力要均匀,收笔时笔锋渐提微尖,于空中虚势收锋,线形呈锥状。这种竖画不同于楷书中的悬针竖,它是在书写熟练后,空中回锋、虚势收笔的结果,要比悬针竖饱满,有含蓄蕴藉之意。如图一“秉”、图二“绅”等字。这种竖的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右下驻,回中后直下,在出锋前再稍向下按,然后轻起,使竖画的两头稍粗,中间略细,线条圆浑饱满。如图三“殷”、图四·叶”、图五“年”等字竖画,它们的具体写法是逆势藏锋入纸后下行,至尽处轻起,笔画形态由
粗渐细,线质丰润舒展。(2)圆尾竖。这种竖法与尖尾竖不同的是其收笔的地方。它收笔时笔锋实回,笔画末端浑圆,有点类似于垂露竖,但又不是像楷书的垂露竖的写法,它比尖尾竖更浑厚有力。如图六“平”、图七“枝”字中的竖画。
(3)短竖,如图八“除”、图九“陆”等字中的竖。它藏头、护尼、盈中,点画粗细一致,头尾显圆,线条更为温润含蓄。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右驻,回中直下,注意匀速行笔,最后至收笔处收笔上回。
(4)并列竖。当一字之中有多竖出现时,则应注意其有相向和相背的差别,以及长短参差和粗细、直斜与收笔的变化。如图十“国”字的两竖呈相向的姿态,图十一“商”字的两竖呈相背的姿势,图十二“前”字的两竖一长一短、一正一欹,于平整之中显现灵秀、生动之态,让人回味无穷。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曹全碑》的笔法变化丰富多样,近代姚华先生以为“其用笔多圆劲如篆势,所以虽瘦而腴,且如锥画石,此中锋之最显著也。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断而续行者相参。皆因势而宽严为之,至纯用转笔者,殆极罕见,故能遒丽独出也。又,结体有与寻常相反而见美者,如'月’字左撇势促,而又直竖行而下,行若悬针,偏旁亦往用之,舒敛皆与常相忤,而势能相救,由此可悟其变”。这就要求临习者仔细体会笔法的变化,即或起笔形态,或收笔形态,或长短、粗细,或走向中的一种在变,也可能几种都在变。笔画组合而能变化,表现在笔画上,显得多姿多态;而在书写的人,则说明已掌握了多种不同的用笔方法,才能写出千姿百态的笔画。能有意识地写出千姿百态的笔画是我们临习的目的之一。否则,如果笔画写不准,则无法进入结构临习,就无法把笔势在笔下表现出来。
1.点的写法。点是笔画的基础,其他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在隶书中,点又是其他笔画的短缩。《曹全碑》的点多变化,笔笔劲健而不含糊。其用笔是逆入平出,略露锋,然后提笔收出。人们认为此碑中的点是字之眉目,全藉它们以显顾盼精神,故其点虽属平画,但均有向背,随字异形。此碑中的点画主要有以下几种:(1)竖点。竖向的点,宛如竖画的头部,实际上它就是竖画的短缩。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稍驻,再提回中直下。如图一“乾’字的竖点。
(2)垂点。该点是上尖下圆,势态由上而下,收笔处形似垂露,故称垂点。写法是向上轻微逆入,然后下驻,笔腹着纸后向右上边行边提,挑起轻收。如图二“寺”字的点。
(3)撇点。其形态与平撇类似,故称撇点。实际上它也是平撇的短缩。其写法是逆锋起笔,向右下稍驻,向左下行,兼行兼提笔出锋,注意出锋不宜太直率,宜含蓄。如图三“从”字左上的撇点。
(4)捺点。其形似捺画的短缩,故称为捺点。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行,至将尽处轻驻再右上轻提,边提边收。如图四“分”字的捺点。
(5)挑点。该点画是向右上挑起,故称挑点。其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一驻即起,回中后向右上兼行兼提,轻挑后缓缓收起。如图五“北字左边的下点。
(6)横点。该点画形似短横。其写法是轻轻一驻入纸,即向右平行,至收束处又轻驻。书写该点时宜求精巧。如图六“商”字的上点。
(7)曲头点。该点画形似横折的短缩,写法是先藏锋起笔写短横,至折处稍驻,接着向下行笔。如图七“郎”字左部的上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挑画是从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笔画,用力由重而轻,力贯始终。在隶书中挑画较短,起笔向左下逆入,略顿,随即转锋向右上行.缓行缓提,行笔不宜快,收笔敛锋提起,要有险劲之势。如图一“政”字的挑画。应注意的是,挑画形态单一,其变化主要在粗细、弧直、平斜之中,但要有短箭上弩、千钧待发之姿。
折画是两种笔画交接的拐角,是两种笔画的组合。它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折。如图二“石”字的横折笔画,是横与竖的拼接,分两笔完成。先藏锋逆入写横画,再向右缓行,至转折处笔画另起,藏锋逆入,向下写竖,最后缓缓提锋收笔。写这类折画时手腕翻转要活,衔接宜自然,写竖画时抬笔不能过高,以免出现“耸肩”的败笔。再有一种横折是在折处不重新起笔,而是提笔顺势向上再向下行笔。这种折画的横画上弧,竖画或外弧或内弧,自然而有生态。如图三“竟”字的横折。
(2)椭圆折。这种折必须注意在由横画折向竖画时,采用转法,转折处圆匀不留折痕,一笔而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在转弯处仍有微小的提按调锋动作,如图四“朐”字的第二笔折画。对此,临习时千万要仔细分析、观察。
(3)竖折。如图五“世”字的竖折,是由竖画和横画组成的折画。具体写法是,先藏锋起笔写竖画,至转折处略提锋换向,笔锋稍驻再问右行,在转折处要写得方峻利落。这种折画在此碑中的穿插运用,使《曹全碑》在秀丽之中增添了几分遒劲。
(4)横折撇。这是横画与撇画组合而成的,如图六“反”字的横折撇。具体写法是,先藏锋逆入写横画,至换向处稍驻,然后向左下写撇。但在写图七“服”字的这一笔画时应注意是先驻落笔后向左挑行,离纸重入换向,顺势横入再换向左下送去。写此折回时务求点画轻盈灵动。
(5)横折折撇,如图八“乃”字的横折折撇。先藏锋逆入起笔后即作上弧缓行,至换向处右下驻,顺势左下行,再换向,硬转后作有弧,再圆转向左下缓缓写出,注意要写得厚重圆润,不能轻滑。在作此画时须留意方圆变化,行笔缓缓送去。
(6)撇捺折。它是由撇画与反捺组成的折画,如图九“女”字撇捺折。具体写法是,先起笔写斜撇,但不出锋收笔,在撇尾调转方向,向右下写反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曹全碑》中的钩画,各有其独特的形态。有的钩画类似撇画,有的钩画近似捺画,有的钩画宛如点,有的则省略其钩头,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具体的钩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竖钩,如图一“扶”字左部的竖钩。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直下,过半后渐向左送,至将尽处上引,回锋收束。
(2)撇钩。隶书的钩总的来看,其钩形向左,类似于隶书中撇的写法,如图二“宁”字的撇钩。其写法是,起笔藏锋写竖,转弯处提笔,稍顿后折锋略方,笔锋向左铺毫,逆势向下稍弧,收笔方切,宜写得粗壮结实。
(3)横钩。其写法是,先写横画,至末端提笔离纸,顺势向上回锋入纸,转锋略向左下行,最后提锋收笔,形微尖。《曹全碑》中这一钩画的写法一般分为两笔完成,但宜写得形断意连,如图三“宗”。“室”等字。
(4)捺钩。楷书中的戈钩、竖弯钩、背抛钩、心钩等在隶书中向右弯,形状、用笔形同捺挑,故也叫捺钩。如图四“民”字,长钩开张,统领全字。其写法是,逆锋向上稍驻入纸后向右下行,过半后渐按,至下三分之一处重卧后平拖,露锋送出。“完”字的竖弯钩,起笔方折,行笔兼行兼提,至换向处笔已离纸,再轻驻轻入,向右下渐按,至收笔处渐重,平拖右上出锋,使之意态悠远。再如“风”字的
背抛钩。其横画略弧,至尽头渐提,转折稍顿,随即斜向下行,行笔至中稍提,再转向右下铺毫,由按渐提,收笔含蓄。
总之,隶书中的钩画有两类,即左向钩和右向钩。左向钩尽管有长短变化,尚有钩的意味。而右向钩则形似捺画,两者常混淆,不易辨识。在《曹全碑》中,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右向钩在运笔的过程中还有明显的变化:要么在笔画中部略有凹陷,宛如一叶扁舟;要么中部较平直或微上拱,有一波三折之态,这样,就变成了楷书中的捺画或心钩等笔画。
图一
图三
图二 图四
《曹全碑》中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如直撇、斜撇等皆为隶书的经典之笔。副笔摘画一般不作大的发挥变化。同时一字中若有多撇组织在一起时,则其主次变化不太明显,其倾斜方向、角度大致也相近,有一种秩序感。具体写法如下所示:
(1)斜撇。这种撇画已初具楷书撇的雏形,但在汉碑隶书中应用不多,如图一“功”字的撇画。其书写方法是,逆锋起笔稍驻,
回中后顺势向左下行,宜用侧笔中锋,笔尖靠左,笔身右倾,行笔宜慢,取涩势,渐提收笔,力送锋尖,可避免瘦弱轻浮之感。
(2)直撇。如图二“易”字首撇。其具体书写方法是,一驻入纸后左下斜送,至尽处一驻即起。临习此画时注意起收笔宜缓,而行笔宜疾,务求敏捷挺劲,如迟疑犹豫则易失之弱。
(3)钩形撇。其写法是藏锋逆入,稍驻后向左下行笔,至尽处笔锋稍挫,扭锋向上,其收笔可出锋、可回锋,钩或大或大小。这种撇画在行笔中间往往笔锋要作一定提按及笔向改变,因此形态有一波三折的起伏感,且劲健有力,如春风摆杨柳,似出水芙蓉花。此画不能写得太畅,畅则乏力,如图三“开”、“右”等字的钩形撇。
(4)短平撇。其写法是藏锋逆入后稍驻,中锋向左缓行缓提,最后朝左露锋平出,撇尾尖圆,笔力内含,如图四“重”字首撇。
(5)竖向撇。如图五“咸”字的第二撇,它在形态、方向上已没有撇的原形,状如短竖。其起笔与其他撇相似,只是行笔时应注意竖直匀速下行,收笔可出锋亦可回锋。
(6)方尾撇。如图六“德”、“收”等字的方尾摘。这种撇画是隶书点画中较明显的特征,其收笔处呈方形。这种撇在该碑中应用较多,也较难写,故在临写时应多体会。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向左下徐按徐行,至中段左送,收束处上提右驻呈方形。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挑画和折画
挑画是从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笔画,用力由重而轻,力贯始终。在隶书中挑画较短,起笔向左下逆入,略顿,随即转锋向右上行.缓行缓提,行笔不宜快,收笔敛锋提起,要有险劲之势。如“政”字的挑画。应注意的是,挑画形态单一,其变化主要在粗细、弧直、平斜之中,但要有短箭上弩、千钧待发之姿。
折画是两种笔画交接的拐角,是两种笔画的组合。它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折。
如“石”字的横折笔画,是横与竖的拼接,分两笔完成。先藏锋逆入写横画,再向右缓行,至转折处笔画另起,藏锋逆入,向下写竖,最后缓缓提锋收笔。写这类折画时手腕翻转要活,衔接宜自然,写竖画时抬笔不能过高,以免出现“耸肩”的败笔。再有一种横折是在折处不重新起笔,而是提笔顺势向上再向下行笔。这种折画的横画上弧,竖画或外弧或内弧,自然而有生态。如“竟”字的横折。
(2)椭圆折。
这种折必须注意在由横画折向竖画时,采用转法,转折处圆匀不留折痕,一笔而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在转弯处仍有微小的提按调锋动作,如“朐”字的第二笔折画。对此,临习时千万要仔细分析、观察。
3)竖折。
如“世”字的竖折,是由竖画和横画组成的折画。具体写法是,先藏锋起笔写竖画,至转折处略提锋换向,笔锋稍驻再问右行,在转折处要写得方峻利落。这种折画在此碑中的穿插运用,使《曹全碑》在秀丽之中增添了几分遒劲。
(4)横折撇。
这是横画与撇画组合而成的,如“反”字的横折撇。具体写法是,先藏锋逆入写横画,至换向处稍驻,然后向左下写撇。但在写“服”字的这一笔画时应注意是先驻落笔后向左挑行,离纸重入换向,顺势横入再换向左下送去。写此折回时务求点画轻盈灵动。
(5)横折折撇,如图八“乃”字的横折折撇。先藏锋逆入起笔后即作上弧缓行,至换向处右下驻,顺势左下行,再换向,硬转后作有弧,再圆转向左下缓缓写出,注意要写得厚重圆润,不能轻滑。在作此画时须留意方圆变化,行笔缓缓送去。
(6)撇捺折。
它是由撇画与反捺组成的折画,如“女”字撇捺折。具体写法是,先起笔写斜撇,但不出锋收笔,在撇尾调转方向,向右下写反捺。
钩画
《曹全碑》中的钩画,各有其独特的形态。有的钩画类似撇画,有的钩画近似捺画,有的钩画宛如点,有的则省略其钩头,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具体的钩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竖钩
如“扶”字左部的竖钩。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直下,过半后渐向左送,至将尽处上引,回锋收束。
(2)撇钩
隶书的钩总的来看,其钩形向左,类似于隶书中撇的写法,如“宁”字的撇钩。其写法是,起笔藏锋写竖,转弯处提笔,稍顿后折锋略方,笔锋向左铺毫,逆势向下稍弧,收笔方切,宜写得粗壮结实。
3)横钩
其写法是,先写横画,至末端提笔离纸,顺势向上回锋入纸,转锋略向左下行,最后提锋收笔,形微尖。《曹全碑》中这一钩画的写法一般分为两笔完成,但宜写得形断意连,如“宗”。“室”等字。
(4)捺钩
楷书中的戈钩、竖弯钩、背抛钩、心钩等在隶书中向右弯,形状、用笔形同捺挑,故也叫捺钩。如“民”字,长钩开张,统领全字。其写法是,逆锋向上稍驻入纸后向右下行,过半后渐按,至下三分之一处重卧后平拖,露锋送出。“完”字的竖弯钩,起笔方折,行笔兼行兼提,至换向处笔已离纸,再轻驻轻入,向右下渐按,至收笔处渐重,平拖右上出锋,使之意态悠远。再如“风”字的背抛钩。其横画略弧,至尽头渐提,转折稍顿,随即斜向下行,行笔至中稍提,再转向右下铺毫,由按渐提,收笔含蓄。
总之,隶书中的钩画有两类,即左向钩和右向钩。左向钩尽管有长短变化,尚有钩的意味。而右向钩则形似捺画,两者常混淆,不易辨识。在《曹全碑》中,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右向钩在运笔的过程中还有明显的变化:要么在笔画中部略有凹陷,宛如一叶扁舟;要么中部较平直或微上拱,有一波三折之态,这样,就变成了楷书中的捺画或心钩等笔画。
撇画
《曹全碑》中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如直撇、斜撇等皆为隶书的经典之笔。副笔摘画一般不作大的发挥变化。同时一字中若有多撇组织在一起时,则其主次变化不太明显,其倾斜方向、角度大致也相近,有一种秩序感。具体写法如下所示:
(1)斜撇
这种撇画已初具楷书撇的雏形,但在汉碑隶书中应用不多,如“功”字的撇画。其书写方法是,逆锋起笔稍驻,回中后顺势向左下行,宜用侧笔中锋,笔尖靠左,笔身右倾,行笔宜慢,取涩势,渐提收笔,力送锋尖,可避免瘦弱轻浮之感。
(2)直撇
如“易”字首撇。其具体书写方法是,一驻入纸后左下斜送,至尽处一驻即起。临习此画时注意起收笔宜缓,而行笔宜疾,务求敏捷挺劲,如迟疑犹豫则易失之弱。
(3)钩形撇
其写法是藏锋逆入,稍驻后向左下行笔,至尽处笔锋稍挫,扭锋向上,其收笔可出锋、可回锋,钩或大或大小。这种撇画在行笔中间往往笔锋要作一定提按及笔向改变,因此形态有一波三折的起伏
感,且劲健有力,如春风摆杨柳,似出水芙蓉花。此画不能写得太畅,畅则乏力,如“开”、“右”等字的钩形撇。
(4)短平撇
其写法是藏锋逆入后稍驻,中锋向左缓行缓提,最后朝左露锋平出,撇尾尖圆,笔力内含,如“重”字首撇。
(5)竖向撇
如“咸”字的第二撇,它在形态、方向上已没有撇的原形,状如短竖。其起笔与其他撇相似,只是行笔时应注意竖直匀速下行,收笔可出锋亦可回锋。
(6)方尾撇
如“德”、“收”等字的方尾摘。这种撇画是隶书点画中较明显的特征,其收笔处呈方形。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2) 竖画
竖画在字中起着稳定重心、支撑骨架的作用。因此竖画要写得挺拔,以使其在字中起到承重、支柱的作用。《曹全碑》中的竖画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1)尖尾竖。《曹全碑》中的竖画多用圆笔尖收,逆锋起笔,逆势铺毫下行,使笔毫与纸摩擦,用力要均匀,收笔时笔锋渐提微尖,于空中虚势收锋,线形呈锥状。这种竖画不同于楷书中的悬针竖,它是在书写熟练后,空中回锋、虚势收笔的结果,要比悬针竖饱满,有含蓄蕴藉之意。
秉”、“绅”等字。这种竖的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右下驻,回中后直下,在出锋前再稍向下按,然后轻起,使竖画的两头稍粗,中间略细,线条圆浑饱满。这种竖法与尖尾竖不同的是其收笔的地方。它收笔时笔锋实回,笔画末端浑圆,有点类似于垂露竖,但又不是像楷书的垂露竖的写法,它比尖尾竖更浑厚有力。
如“平”、“枝”字中的竖画。
(2)短竖。“除”字中的竖。它藏头、护尼、盈中,点画粗细一致,头尾显圆,线条更为温润含蓄。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右驻,回中直下,注意匀速行笔,最后至收笔处收笔上回。
(3)并列竖。当一字之中有多竖出现时,则应注意其有相向和相背的差别,以及长短参差和粗细、直斜与收笔的变化。“国”字的两竖呈相向的姿态,“商”字的两竖呈相背的姿势,“前”字的两竖一长一短、一正一欹,于平整之中显现灵秀、生动之态,让人回味无穷。于平整之中显现灵秀、生动之态,让人回味无穷。
点画的写法
《曹全碑》的笔法变化丰富多样,近代姚华先生以为“其用笔多圆劲如篆势,所以虽瘦而腴,且如锥画石,此中锋之最显著也。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断而续行者相参。皆因势而宽严为之,至纯用转笔者,殆极罕见,故能遒丽独出也。又,结体有与寻常相反而见美者,
如'月’字左撇势促,而又直竖行而下,行若悬针,偏旁亦往用之,舒敛皆与常相忤,而势能相救,由此可悟其变”。这就要求临习者仔细体会笔法的变化,即或起笔形态,或收笔形态,或长短、粗细,或走向中的一种在变,也可能几种都在变。笔画组合而能变化,表现在
笔画上,显得多姿多态;而在书写的人,则说明已掌握了多种不同的用笔方法,才能写出千姿百态的笔画。能有意识地写出千姿百态的笔画是我们临习的目的之一。否则,如果笔画写不准,则无法进入结构临习,就无法把笔势在笔下表现出来。
1.点的写法。
点是笔画的基础,其他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在隶书中,点又是其他笔画的短缩。《曹全碑》的点多变化,笔笔劲健而不含糊。其用笔是逆入平出,略露锋,然后提笔收出。人们认为此碑中的点是字之眉目,全藉它们以显顾盼精神,故其点虽属平画,但均有向背,随字异形。此碑中的点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竖点。
竖向的点,宛如竖画的头部,实际上它就是竖画的短缩。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稍驻,再提回中直下。如“乾’字的竖点。
(2)垂点。
该点是上尖下圆,势态由上而下,收笔处形似垂露,故称垂点。写法是向上轻微逆入,然后下驻,笔腹着纸后向右上边行边提,挑起轻收。如“寺”字的点。
(3)撇点。
其形态与平撇类似,故称撇点。实际上它也是平撇的短缩。其写法是逆锋起笔,向右下稍驻,向左下行,兼行兼提笔出锋,注意出锋不宜太直率,宜含蓄。如“从”字左上的撇点。
(4)捺点。
其形似捺画的短缩,故称为捺点。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行,至将尽处轻驻再右上轻提,边提边收。如“分”字的捺点。
(5)挑点。
该点画是向右上挑起,故称挑点。其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一驻即起,回中后向右上兼行兼提,轻挑后缓缓收起。如“北字左边的下点。
(6)横点。
该点画形似短横。其写法是轻轻一驻入纸,即向右平行,至收束处又轻驻。书写该点时宜求精巧。如“商”字的上点。
(7)曲头点。
该点画形似横折的短缩,写法是先藏锋起笔写短横,至折处稍驻,接着向下行笔。
如“郎”字左部的上点。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3)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直”、“登”二字
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学”字,小者如“冈”字,
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幽”字内的两个“幺”,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如“刊”字左放松,右收紧,“揖”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
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5.笔断意连。如“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又如“禄”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如“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曹全碑》的结构特征(一)
隶书结构是临习中必须掌握的一种书写规律,它的基本原则是:重心稳定、分布均衡、疏密得宜、收放有致。
关于独体字
独体字因笔画较少,空间空隙较大,所以笔画搭配要纵横得势,跌宕生姿,在整齐中见参差。《曹全碑》的结构总体特征是内密外疏,每个字主笔明显,字体内部笔画间疏密对比、轻重变化以及空间结构都有规律可循。
1、左右互相支撑的结构,如“匆”“少”“人”“之”:要注意撇、钩、捺、点等不稳定笔画的搭配(注:这种结构恰恰是我没有很好地掌握的结构)。
2、中部构成一个稳定的扁型结构,如“片”“石”“心”“五”:要注意其它笔画则在此基础上各有伸缩。
3、以竖笔或竖向为基准的结构,如“年”“车”“平”“里”:要注意横画纵向排列,横画间距离均匀。
4、在上面或下面有一长横的结构,如“西”“两”“上”“山”:要注意另一部分略窄,且保持左右对称平衡。
5、中部构成一个横平竖直的稳定结构,如“曲”“白”“生”“耳”:要注意然后加上一笔较张扬的笔画以求变。
6、上下、左右对称的方型结构,如“目”“曰”“日”“口”:要注意通常左右两竖都往中间斜。
7、中间有长竖或长横的结构,如“共”“古”“干”“出”:要注意其它笔画以长横、长竖为中心,左右基本对称。
8、以竖钩为主笔,撇、捺开张的结构,如“来”“本”“不”“东”:要注意通常左右对称。
9、以撇、捺为主笔的结构,如“犬”“太”“天”“文”:要注意通常撇、捺开张,底部略有高低变化。
以上摘自浙江古籍出版社新版《曹全碑隶书部首一百法》,例字就自己练了。
《曹全碑》的结构特征(二)
关于复合结构
隶书的复合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曹全碑》中的每一种结构都会有轻重、疏密、大小、长短、宽窄的变化。而字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又是让就呼应,在茂密中显宽舒。既要顾盼朝揖,相互关联,又要各个独立,自成体势,若即若离,有疏有密。正是这些变化构成了《曹全碑》笔意遒秀俊朗的精神。
1、左右平衡结构,如“村”“封”“敢”“歌”:要注意左右两边笔画数、长短、大小基本一致,以达到平衡。
2、左收右放结构,如“杯”“辟”“冰”“采”:要注意左边的笔画数量明显少于右边,左边或短或少于右边,以突出右边的体势。
3、左放右收结构,如“别”“朝”“和”“离”:要注意右边的笔画数量明显少于左边,右边或短或少于左边,以突出左边的体势。
4、上下平衡结构,如“粟”“圣”“空”“乐”:要注意上下两边笔画数量、长短、大小基本一致,以达到字体的平衡。
5、上收下放结构,如“安”“差”“长”“楚”:要注意上边的笔画数量明显少于下边,所以上或短或窄于下。
6、上放下收结构,如“昏”“皆”“雪”“音”:要注意下边的笔画数量明显少于上边,所以下或短或窄于上。
7、左中右结构,如“街”“潮”“翻”“陇”:要注意左中右三部分紧凑,有长短、宽窄的变化。
8、上中下结构,如“常”“蕙”“尽”“旧”:要注意上中下三部分紧凑,有长短、宽窄的变化。
9、全包围结构,如“国”“园”:要注意通常左右两竖左短右长,且有弧直变化,横略细于竖。
10、半包围结构,如“暗”“边”“栽”“度”:要注意不管包围在哪方面,中间部分与外框总是呈收放对比关系。
临写《曹全碑》就像唱着一首动听的歌.那遒秀俊朗的笔意是它跳动的音符,那变换的结构是它优美的旋律.我们带着一种音乐的情感书写《曹全碑》,以表达出飘逸的韵律.
正在阅读:
曹全碑临习方法06-22
爱护眼睛知识讲座08-30
201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十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05-20
抽油机现场维护保养及操作流程10-10
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试题03-08
常用低压开关电气07-28
六年级上册句子总复习一 - 缩写和扩写03-04
总论现代文秘(管理文秘)论文05-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曹全
- 临习
- 方法
- 自考秘书学概论历年问题集合
- 2018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大学生体育彩票消费本科毕业论文
- 2015-2016学年牛津译林英语第一学期五年级期末考试卷
- 2018年毕业论文工作总结(精选多篇)-优秀word范文 (16页)
- 2015信贷考试全量题库
-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制度
- 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管理制度
- 国防教育 Micr osoft Word 文档 国防教育(14)
- 资产评估章后计算题答案
- 六、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 北京联合大学2011年高职升本科
-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2012级
-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
- 化工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年产2万吨稳定剂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注册管理
- 蓝装家博会614年度大促来袭开启全民购物盛宴
-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生字表二组词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公务员读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