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更新时间:2024-05-25 2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民网评:关注留守之痛不要只在人伦惨剧发生之后 留守母亲手刃熟睡中的亲生孩子,刚刚发生在重庆梁平县的惨剧令人震惊,尽管这位母亲有精神病患之嫌,然而如此惨绝人寰的事件,却又一次警示我们:农村留守人员问题,亟待引起更大的关注。 这几年,有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去年湖南留守女童小梦茹,独守奶奶尸体7天无人发现的悲剧,更是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然而,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方能获得一时的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壮甚至悲哀。要知道,单单一个梁平县,就有近29万外出务工人员,这背后有多少个留守家庭?而放眼全国,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多达2.5亿,在他们电话的那一头,又有多少牵挂和呼求?

“村里人都外出打工了,余下的386199部队。谁来种地?谁来管理村庄事物?谁来调解邻里纠纷?谁来承担九连增的重任?谁来负责建设新农村?谁来照顾老人?谁来教育孩子?谁来帮助妇女挑起肩膀上的扁担?”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的一条微博,切实道出了当下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隐忧。

中国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男性青壮年,他们进入城市,走入工厂,建起了高楼大厦,制造了琳琅满目的产品,提供了各种社会服务。然而,尽管这比耕作的收入多了许多,但代价却是一家人分隔两地,孩子得不到呵护、父母缺乏关爱、而妻子更要在操持家务、照顾家人的

同时,忍受孤独寂寞缺乏安全感的生活。这样的窘境,时时威胁着农村家庭的稳定和谐,甚至敲打整个社会有些脆弱的公共秩序。近些年来曝出的一系列留守人员问题,莫不与此有关。

这背后,直指发展的痛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与城市的狂飙突进相比,农村的发展亟待突破。对留守人员给予更多关怀和照顾,加强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增加对留守老人的福利,自然是题中之义,然而,这些措施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留守家庭的问题,虽然已成社会问题,但最终还须家庭来化解。

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拿出更多的办法,让这些离散的家庭重新聚首,通过家庭的亲情温暖,来消融留守之痛。务工人员流出地,要加快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的人员能够回流,离土不离乡,既能安心工作,又能照顾家人。而务工人员流入地,也应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区隔,在就业就学、医疗福利方面,给予更多地平等,让这些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工,能够留得下,住得好。须知,一个占人口比重很大的社会群体,生活在焦虑、流离之中,对于这个社会的祥和氛围是有很大影响的。打破城乡二元区隔,给予务工人员更多的福利关怀,既是对他们贡献的回报,更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谐的必由之路。

人民网评:青少年极端生命惨剧敲响生命教育警钟

草长莺飞的时节,几个年轻生命的凋落让人惋惜。山东东营一位年仅14岁的中学生因为不愿按学校要求剪去长发,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最终不治离世。类似的极端事件,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并非个案。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成了不少青少年心理上无法逾越的门槛。

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经历各种酸甜苦辣甚至是磨难,才能算完整。生在尘世,我们总会经历艰难险阻。可是,为什么这些年轻的孩子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遗漏了什么?

生命重于一切,胜过成绩、胜过头发、胜过别人的赞扬或者冷眼,等等。新生代缘何轻生,因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还不到位,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还太单薄,在逆境面前他们无力抵抗。有学者认为,目前小学教育中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未够,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保护自己,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应该补上这一课,让学生除了有一个好的成绩外,更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强大的心灵,胜过一切成绩和赞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刚刚公布了《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比起美国、日本、韩国的高中生,中国高中生有着最强的国家意识,和最为务实的人生观,80.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

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中国教育成功的一面。我们的青少年积极向上,有责任感,有担当,这是好的。可是,频发的极端惨剧,也让我们无奈的发现,青少年若只是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而自己的肩膀却很脆弱,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又如何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呢?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少了逆境的锤炼,脆弱也就如影相随。我们无权责备那些逝去的年轻的生命,但是我们有责任反思,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杜绝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增强他们对抗逆境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他们的抗逆力。学校不妨增设类似的课程,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因势利导,让孩子全面成长。学校和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鼓励他们自立自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学校和父母都应尊重,但是我们必须要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爱生命。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他们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进而把生命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

应该让青少年应该明白,任何美好或者崇高的理想,都奠基于我们的生命之上,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奢谈。我们经历的荣辱困苦,都不过是生命的一个小小注脚,一切艰难都将会被克服,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的坚韧,磨炼自己的意志去承担更多的责任,都应该是我们

青少年的必修课。希望青少年自杀的悲剧不要再发生,希望我们的社会真正关爱他们,这份关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者纵容,而是结合实际,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在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可以坚强面对。

人民网评:“工业明胶”发癫,监管不能总是最后才来! 4月15日,媒体曝光多地厂商用废旧皮革为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企业。经检测,13种胶囊产品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多达90余倍。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修正药业等药企的13种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目前,河北、浙江警方已介入调查。

发生药品安全事故,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使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药品产品的信誉也面临严重危机。为什么会频发药品安全事故,并形成公共危机事件?缺乏事前、事中的监管、监测,没有完善的前瞻和预防机制是重要因素。仅仅关注事后的检查程序,稍有疏忽,就会使许多问题成为“漏网之鱼”,从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售假药致多人死亡、山西麻疹疫苗等事件的发生中,可见一斑。

监管不该也不能总是最后才来。提高和完善全方位的监管,将工作做在“事故前”,是当下重建消费者药品安全信心的最可期待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该迅速行动起来,以公众利益为最大关切,排除关联利益的干扰,加强药品安全的管理。

一要严格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日前,国务院已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加强药品生产监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严格药品流通监管,完善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体系。完善药品流通体系,规范流通秩序。这些工作,需要药监部门从生产、流通、使用的环节,强化责任、层层把关、贯彻落实。

二要加强药品安全的风险分析。即科学的评估、风险的管理决策以及风险信息与外界的交流,以求防微杜渐,让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

三要建立健全药品生产风险监管体系。尽早建立前瞻性检测体系,对国内药品危机的情报进行鉴别分析,捕捉危机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估,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启动危机处理程序。

药品安全再也伤不起了!从现在开始,从工业明胶开始,强化药监的全程管理,将有效管理做在事故发生之前,不能再是丢一次羊补一个洞了!

人民网评:抛开“有色眼镜”,为青年成长提供更加宽容的环境 李大钊曾经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青年人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

建设与发展重任,可谓希望之所在。

尽管青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社会上对青年一代,却还存在种种非议和消极评价,诸如“蜜罐子里长大”,“缺乏责任感和吃苦精神”,“眼高手低”等评价,几乎伴随着80后乃至90后一路成长到今天。而青年一代在发展道路上,也因种种消极评价,面临不少障碍:在一些地方,论资排辈现象突出,青年人才空有一片热情,却毫无施展空间。偶尔有个青年人脱颖而出,又会被质疑“有背景”、“拼爹”,这些“有色眼镜”无疑都在阻碍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

当然,对于有损公平正义的违规行为,我们应当鼓励和肯定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精神。诸如“火箭干部”、“萝卜招聘”等丑闻,以及不久前刚刚发生的“湘潭神女”、“长治神童”事件,一次次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让社会对于提拔青年人存在种种非议,“逢提必疑”几乎成了通例。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个案,而去否定青年人才的价值。

那些极端的个案,之所以被人诟病,其关键并不在于年轻与否,而在于是否符合程序,是否公开透明。同样是提拔年轻人,甘肃的焦三牛起初也被频频质疑,但经媒体和地方澄清解释之后,公众立刻对其转为大力的支持,并对他能够献身西部发展表示了由衷的赞叹。这说明,只要公开透明,公众也并不会完全对青年人才成长缺乏信任。

须知年轻可能意味着没有经验和阅历,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没有能力,让青年在广为重要的岗位上经受锻炼,不也正是要让他们经受工作的考验,提升经验和阅历,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吗?

现在一些地方,或者由于论资排辈的体制弊病、或者由于任人唯亲的行业陋习,抑或由于外界频频的质疑,在任用和提拔年轻人的方面总是迈不开步子,不能让真正有才能的青年走上重要的岗位,这对他们的发展是不利甚至是不公平的。

对此,全社会包括青年自己在内,都应形成明确共识:要扭转人才观念,创新用人机制,为青年的成长创造条件和环境,鼓励和帮助他们发展,而青年自己也应当牢记时代赋予的嘱托和重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曾专门就青年问题谈到:“青年始终是一支进步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变革的力量、爱国的力量,广大青年要继续成为这四种力量,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世情、国情、民情的变化发展,我们更应对青年充满信心,抛开“有色眼镜”,让他们能够在宽容的环境中发展成长,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干。

个人信息“裸奔”,打击信息犯罪要抓住“七寸”

个人户籍信息15到20元一条,车主信息四五十元一条,房产信息好几百元一条,本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如今在市面上被肆无忌惮的任意贩卖,姓名、电话、住址、单位一览无余,普通民众在信息犯罪分子面前,变成了毫无遮挡的“透明人”,个人信息“裸奔”,变成了随行就市的“商品”,短信诈骗甚至暴力犯罪接踵而至,这种严重危害信息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的行为,早已为公众所痛斥。

针对这种恶行,最近各地公安机关集中行动,截至目前,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挖出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38个,摧毁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平台和“资源大户”161个,打掉从事非法讨债、非法调查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非法调查公司”611个,狠狠打击了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嚣张气焰。

与以往有所不同,此次行动中,着重从个人信息泄漏源头展开治理,这无疑是抓住了个人信息犯罪的“七寸”。众所周知,个人信息本是隐私,除了持有者自己之外,只有与其有业务委托关系的相关政府单位或商业机构知晓,如果不是这些单位向外泄漏个人信息,垃圾短信、电话诈骗等个人信息犯罪根本就不可能如此肆无忌惮。

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到某些银行、医院、通信网点或是网站注册账户,头一分钟输完个人信息,没过一会垃圾短信就及时送达手机,效率之高,令人瞠目结舌。这其实早已说明,这些机构与贩

卖个人信息的不法机构,早已建立了成熟严密的信息和利益输送渠道,个人信息犯罪,不仅不是零星的问题,甚至已成为一个行业的通行惯例,这无疑是一件性质非常严重的问题。

而公安机关的查处结果,也说明这一点:此次专案行动查获的源头中,既有工商局,民政局等部门的公务员,也有各大电信运营商的职员,还有来自银行、民航、保险等行业的员工。有如此庞大多元的信息源头供给商,难怪个人信息犯罪会呈现如此高发的状态。

正因如此,公安机关此番主动出击严厉打击这类恶劣行径,博得公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对犯罪源头进行“定点清除”,不仅斩断整个信息犯罪的利益链条,更有利于将系统犯罪的各个环节逐个击破,实现个人信息的安全。

当然,在打击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个人信息的管理还有待完善,对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尚不够明确,量刑和惩处也有模糊和力度不足之虞。因此,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个人信息屡遭侵害的问题,还人民群众以隐私和安全感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靠什么管住补习班?

越贵越补,越禁越补,这种看起来很不理性的集体选择背后,存在着扭曲的分数逻辑

又到了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各地的补习班又开始频频冒头,价格更是屡屡冲高。近日媒体报道,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有的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

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补课费用,一方面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补令”,但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行政命令,都挡不住众多家长、学生奔向补习班的急切脚步。补习课堂的“魅力”何来,又是什么力量让“补课市场”如此兴旺?

越贵越补,越禁越补,这样看起来很不理性的集体选择背后,却存在着非常“理性”的个体选择。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考分成为决定性指标的背景下,单考课堂内的那些基本内容,区分度有限,而要体现区分度,就要加考一些更偏更难的内容,学生为了提高分数,补习班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坦言:在考分决定一切的现实下,即使教师不想补,家长也要追着补。

扭曲的分数逻辑误导下,人们对补习班趋之若鹜,一些培训机构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不惜以“漏题”等方式体现补习“效果”,取得家长和学生对补习班的信任,使得本应作为附加教育手段的补习班,变成了家长拼学费、孩子拼课外时间、老师拼失德的“三拼班”。

不可否认,补习班有其存在的市场需求。补习班可以有,关键是

规范发展。现在不少补习班鱼龙混杂,游离在教育、物价、工商等系统之外难以监管,一些在职教师“走穴”进行有偿补课,某些培训机构借补课高额收费,种种乱象助长了教育的商业化、畸形化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治理。

当然,补习班红火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也不能忽视。“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的从众心理,往往刺激了补习市场的需求,也对补习价格的高涨推波助澜。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认识“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的教育之道,摆脱分数逻辑的影响,显然需要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方面努力。

更深一步看,如果考试分数作为“通行证”的单一性不改变,如果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现状没有缓解,如果“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反差没有消除,补习班就有生长的土壤,违规操作也难以根绝。治本之策,还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并促进分配公平,改革创新教育体制以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校长在一所世界名校门口遇见一位女孩,她正准备迈入大学生活。而在此前的一年里,她必须拿出一份足以说服学校的社会调研,她的母亲则利用周末时间在一旁忙着发放问卷。

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想到,假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能将社会实践、综合素质与考试分数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结果又会怎样?如果从教育部门到家长都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全面成长上,补习班还会有“疯狂”的砝码吗?

人民网评:学生营养餐还有多少问题在困扰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会有距离,只是人们并不希望这个距离太遥远。特困地区孩子上学午餐多难保证,国家推出3元营养餐计划,就是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能够有基本营养保证。这个理想并不宏阔,在一些地方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未免令人遗憾。

云南镇雄县3月份一小学因食用免费营养午餐出现问题后,4月初另一小学300余学生又因吃“发臭豌豆”等而出现腹泻、腹痛、发高烧等症状。孩子说:“不吃不行,要被罚款,老师说不吃,一次要罚10元。”此前还有媒体报道有的地方蛋糕中发现鸡毛。如果说这是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话,那么,3元营养餐到学生嘴边就只剩2元、零食代替了营养餐、面包加鸡蛋式营养等等,则涉嫌从孩子口中夺食分去一杯羹。

说来就是让孩子吃一顿有基本营养的午餐这点事,实现起来怎么总有这诸多让人放心不下的不如意事?

说到底,无非是一个利益问题,一个责任问题。利欲熏心,则会使一些人想方设法克扣孩子营养。比如有的摊厚营养餐成本,有的增加中间销售环节,最终使到孩子口中的营养变少。无责任心,则对孩子食物不细心,导致一些不健康、不卫生食物入口。

这种时候,严厉的制度和规范要求,仍然是推行学生营养餐必要的防护网,但同时,道德良知的呼唤也很有必要。道德良知如血肉,能填补制度防护网之间的细缝。

世间事,有心和无心效果大不一样,有德与无德结果亦有云壤之别。不知实施学生营养餐的人,抱持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想想家中亦有小儿,望着那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为人者必萌生爱与良知之感。奸滑者又怎忍心从小儿口中夺食?忠实者又怎能不认真仔细,竭尽全力保证3元营养都吃到孩子嘴里,让他们成长之路上少些羁绊与忧伤?

真真不愿意再见到学生营养餐出问题的新闻,真心希望相关人等多扪心为孩子尽到责任,让孩子们吃得卫生、健康、营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没有“埋头”哪有“出头”

有位地方领导在谈到“不求短期成效、重在长远”时说:一定不要怕“无作为”的误解,舍得时间、舍得面子、忍得住寂寞。

非洲草原有种尖茅草,半年里只长一寸高,堪称“草中最矮”,人们几乎看不到它在生长。但半年后雨水到来的季节,三五天时间,它便会由一寸蹿到一两米,成为“草中之王”。其实,尖茅草前半年长得并不慢,只是在往下生长,其根系可长到28米左右。营养和能量积蓄充足,后来居上就不奇怪了。但向下生长再快,也不为人所见,很容易被人误解成“无作为”。

经济建设也有尖茅草现象。南京有个区以软件产业快速崛起而闻名,软件销售年收入近300亿元,5年增长了30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考察后说,这要归功于决策者的观念和眼光。当年他们舍弃了土地回报,割舍了大量财税,不惜血本为软件企业生长营造良好环境,终于有了超常收获。试想,若是当初顶不住压力而不肯转型升级,又哪能有今日喜人景象?

任其职必尽其责,有职责就应有作为。不过,一切都得遵从规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根系扎不深,根本无法支撑又好又快生长。向下扎根,属于“地下工作”,难免被人视作“无作为”。此时,就得像尖茅草那样,不眼馋身旁有草暂时领先,不为眼前面子和利益所惑,不因“说三道四”所困,坚信“出头”先要“埋头”,与左邻右舍比看谁能笑到最后。

有种现象令人担忧:“勇争第一”变了味。目标高远,力争上游,本是好事。但在有些地方,“勇争第一”似乎已异化成急功近利。刚给母鸡撒了把米,马上就要看下了几个蛋;只要任上面子足,就力排众议硬干盲干。“集中力量办大事”,往往演变成投入越多损失越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也越严重。这和心浮气躁有很大关系。忍不住暂时阵痛、忍不住暂时速度放缓、忍不住暂时财税减少,所谓转型升级,也往往沦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

顶住压力,贵在一个“顶”字。这种“顶”,并非“上面说东我偏向西”,而是坚守科学发展这个总导向,敢于把正确的事坚持做下去。在许多时候,这尤其需要“舍得面子”。舍,不是绝对不要,而是说不能光要面子、不要里子。希望政绩好看些,属于人之常情。然而,面子要靠里子支撑。不肯做好基础工作,没有里子支撑,面子迟早要被撕破。“里子工程”做足,最终才会如同尖茅草,因又好又快生长而风光无限。“无作为”之类的误解,也就自然化解了。

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人家像尖茅草那样培根固基时,很多人往往“看不见”;等人家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且把自己甩到后面时,又感到有些“看不懂”;等回过头来学习人家,已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作为决策者,应多些战略眼光,把竞争前移到“里子工程”阶段,切实对长远发展和人民利益负责。

只靠免费,门前可能依然冷落(文化博客)

尽管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3年多,尽管近八成文化文物部门博物馆已向社会免费开放,但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免费”这个稍显陈旧的理由仍是不少博物馆祭出的王牌。

免费曾经让冷清的博物馆界“爆棚”。比如浙江省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第一年参观人次较之以前增长了四倍;福建省博物馆还曾因为巨大的参观量而造成展品损失,不得不闭馆调整……

但是,这样的热潮在不少人看来并非常态,随着新鲜感的日渐消弭,观众的参观动力不足,博物馆或许又回归冷清之地。

相比于许多发达国家的市民平均每人每年3—5次的参观次数。目前,我国每五六个人里头才有一个人、每年有一次走进博物馆。

在“后免费时代”,免费的口号已经略显单薄,“为免费而来”还是“为文化而来”,质疑声此起彼伏,直指国人心态,一种尚不成熟的公共产品使用心理。而另外一种担忧,有着更浓的环境决定论色彩,在这片没有博物馆传统的土地上,靠“免费”的浇灌,能否滋养出繁荣的博物馆文化?

免费是件昂贵的东西。无需自掏腰包的公共产品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引致极其负面的效果,成为“公用地的悲剧”:每一位牧羊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蓄养更多的牲畜,结果就是耗尽了这片公共草地,所有人都无法从中得益。而在中国,这样的悲剧或许不是因为过度使用,而是过度闲置。 所以,对于公共产品,光打上免费的标签是不够的,没有相匹配的国民素养和社会意识,那么“公用地的悲剧”往往在所难免。

因此,博物馆的教育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更应该是意识和习惯的塑造;不仅是教育好进入博物馆的观众,更要致力于培育下一代合格的参观者。

要发挥教育功能,博物馆不能像文物那般静默在玻璃罩内,应当主动融入社会、接近民众。对于一群似乎不太热情的观众,在布展主题上多花些心思、在呈现方式上多变些花样,电影院可以让观众掏钱进场,其实博物馆也可以有这样的魅力。另外,博物馆还可以将培养的起点前置,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联合第一课堂学校,使博物馆成为孩子们愿意去的地方,让博物馆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新芽。

免费,只是文化平等的起点,到达终点,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

深港通关,细节中有差距(热点解读·调查)

“每到周末都得排很长时间的队”,“服务态度能否好一些”……有读者向本报记者反映,在通关高峰期,从深圳各口岸出入香港的通关时间较长,且部分关口服务质量和细节有待提高。

通关到底难在哪里?出入境边检、海关等工作部门效率如何?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关高峰时,排队常需数小时

5月19日,是一个周六。上午9时许,深圳罗湖口岸入境大厅,共开放了19条供出境的人工通道,每个柜位前都排着20多名旅客。 据了解,出入香港共有4条主要通道:皇岗/落马洲是游客进出香港最重要通道,深圳湾口岸是汽车往来深港最便捷的通道,港澳码头则是香港往返澳门的海上门户,而罗湖口岸则客流量最大。 在罗湖口岸,每逢周六上午9时到11时,内地游客进入香港达到高峰。即使边检部门开足马力验证放行,平日一般只有几人排队的人工边检通道前,也会出现二三十人的“长蛇阵”。

在深圳皇岗口岸,记者看到,早上9点,口岸大厅外,头戴各种颜色旅行团帽子的旅客摩肩接踵。由于出境大厅容量有限,口岸管理人员只好限制人流,安排旅行团在门外排队,每隔15到20分钟逐批放入。黑压压的队伍绵延数十米。

25岁的导游李先生,经常带旅行团进出皇岗。他说,从开始排队到香港出关,淡季花两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遇上长假旅游高峰,等候时间常常达四五个小时。

连接深港两地的深圳湾口岸,因其“一地两检”(一次性完成深港两地验证、海关和检验检疫)的独特优势,让深港“西部通道”成为真正的“快车道”。据了解,一名旅客最短数十秒内就可完成深港两关验证和通关手续。

但每逢周末上午9时前后,深圳湾口岸也是人头涌动,大批“一签多行”和“自由行”旅客聚集在出境厅。

据记者现场观察,走人工验证通道排在蛇形队伍末端的旅客,可以实现在半小时内完成验证手续。下午5时后,则是返程高峰期,香港入境深圳方向又现长龙,高峰时间持续超过3个钟头。 节假日人流大且相对集中,通关压力巨大

记者了解到,节假日出入香港通关时间较长,主要还是因为人流大且相对集中。

比如,今年4月29日是“五一”假期第一天,香港入境处统计显示,当天有13万内地旅客入境香港。内地游客出入境总数达近23万人次。

出入人数最多的罗湖口岸,共有4万多名游客通过这里进入香港,几乎占到总数三成。香港入境处罗湖管制区指挥官梁建鸿介绍,罗湖29日的出入境人次比平日增长26%。

深圳罗湖边检人员介绍,内地旅客多是一次性出入境,使用自动通道者较少,逢周末和节假日,人工通道通关压力确实非常大。 在客流高峰期,深圳边检人员加班加点是常态。而每逢假期,香港方面也必须抽调入境处其他部门人手到口岸服务。

据介绍,目前约75%左右的香港旅客通过电子通关方式出入境。通关全程只需几十秒,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人力。 记者了解到,游客若仅仅持有内地通行证进出香港,长期以来无法使用香港的自助通道。但从2012年1月起,在罗湖、皇岗、深圳

湾等多个口岸,香港向经常访港内地游客(如“一签多行”旅客)和外籍游客开放“e—道”,即经过预登记可自助通关。 部分口岸的设施、标识及服务态度等有待改进

出入口岸,不光要通过边检,还要经过防疫、海关等检查。 在罗湖海关入境深圳时,记者看到几位结伴而行的男士,被一位手持对讲机的海关工作人员挥手拦住。这位工作人员伸出指头,指向其中一位男士,“说你呢!”喝令他开包检查。同行者想等他,遭到“快走!快走!”的呵斥。

离开海关区域后,一位男士对记者说,海关检查是必要的,大家都能理解,但工作人员的态度能否好一些?

也有经常通关的深港两地旅客反映,过内地边检方便,过海关难。因为旅客携带物品大多要过“X光机”查验。在节假日和周末,大量人流聚集于海关通道前,常常形成拥塞。内地海关人员并不主动疏导人流,任其乱成一团。

记者注意到,虽然深港两地各口岸在硬件设施、服务效率等方面已几乎没有差别,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依然有不小差距。比如,两边口岸洗手间往往气味大不同。香港落马洲口岸的洗手间,通风良好,还配备五六台电风扇,开足马力吹风换气。而对面皇岗口岸出境大厅的洗手间,臭味扑鼻,污水横流,甚至无处下脚。

除了洗手间,深圳口岸的一些设施细节尚待改进。比如,深圳福田口岸和对面的香港落马洲支线口岸,都可不出大堂即换乘地铁,福田口岸离地铁站还更近一些,但其指示牌不够明确。

粤港“直通车”,手续繁多办理难

挂粤港两地牌照、来往内地和香港的汽车“直通车”,是港人拥抱祖国的象征。不过,“直通车”诞生多年后,一辆新的“直通车”若想进粤,手续繁多重复,如果没有代理几乎“玩不转”。

据了解,香港牌照汽车要“直通”广东,首先要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发给广东车牌。取得交通管理部门的“准入”后,接下来要办理边检、检验检疫和海关手续。

根据海关网站上列明的办理手续,“直通车”入粤必须填写四张表,内容重复,而且许多项目语焉不详,让填表人不知如何下手;拨打咨询电话,但大多数时间无人接听;对于初次入境车辆来说,去海关“试通”就像进了“迷魂阵”……

在办理现场,记者看到,相互有说有笑的工作人员,面对办事者咨询,有时还会反问“为何不找代理,花钱买个方便?”

据了解,前来办手续的绝大部分是代理,而非车主。即使手续齐全,代理只是帮忙带路、填表,要价也在500元以上。另一个代理项目是拓印发动机和车架号码,又得花费400元人民币。

同样是“直通车”,内地牌照车辆“直通”香港则简单多了:车辆的牌照和准入一次性由运输署解决,一份国际通行许可证申请表、一份封闭道路通行证申请表,附带车的信息一并交上申核;海关唯一检查的,是过境人和车辆申报应课税物品。

《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人民时评)

范正伟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

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

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大自然的智慧

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

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于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颤动传递给蜘蛛,它也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若有多个俘虏撞网,一时吃不完,则用蛛丝捆绑起来,下顿儿再吃。要问这些本领和计谋是谁教它的?生物学家也无法仔细解答,只好笼统地说是蜘蛛的本能。其实,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奥秘知之甚少。聪明人不妨先学习大自然的智慧——我看编织鱼网就是从蜘蛛那里学来的。网,真是个改变人生的巨大发明呀!人类自从学会了张网捕鱼,至今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法网,关系网,通信网,互联网——天罗地网!只是忘了感谢蜘蛛。

亚马孙森林大蜘蛛的网可以缠住鸟雀,它使劲扑棱也挣不断这神秘的蛛丝。经测定,蛛丝的韧性强于钢丝,而且重量轻得多。已经有人在分析蛛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若能人工合成,可能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材料。

出于同样的想法,人们发现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可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相当容易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甲壳素也很容易获取,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这种新材料的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

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软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用途广泛。

荷花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我国文人以此比喻君子的品格。德国科学家则仔细审视莲叶的表皮,在显微镜下,这层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把炭粉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洁净如初。他们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制作出一种具有“自洁性能”的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就可以清除浮尘,节省了许多人工。

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燕窝、蜂房的结构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现代化的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军人的迷彩服,一如动物保护色。运动员阻力最小的游泳衣,仿鲨鱼皮。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巧夺天工。乌贼也许是施放烟幕的祖师爷。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纪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在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我写过一篇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突发奇想,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呢?此文获奖,是评委对敝人的同情。今天看来,学习蜗牛者大有人在。部队行军带帐篷。成吉思汗

远征军的马队带着蒙古包。美国兵带着睡袋,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钻进睡袋也冻不着,可惜他们聪明过了头,既学蜗牛又学蚕——作茧自缚,我们志愿军只需在睡袋外面帮他们拉上拉锁就足够了,抓个俘虏,举手之劳。

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又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儿水分、养料、阳光。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们的生存理念,偏要拥在闹市的雾霾下买高价房和天天堵车呢?世界大得很,好男儿志在四方,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吧,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

堵车的经济学解释(学者论学问)

北京市委党校 马相东 北京大学 王跃生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21日 07 版)

目前,北京的机动车已超过500万辆。一个时期以来,政府虽采取各种措施缓解交通拥堵,但堵车现象仍然严重。不久前曾在美国纽约驾车,亲身体验了当地的交通情况,发现纽约也有交通拥堵问题,但两地的交通拥堵却有差异,而差异主要来自人的行为。细思之下,觉得这一现象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

北京和纽约都是国际大都市,人口数量和密度大体相当,在两大城市开车,共同的体会是车流滚滚。北京、纽约都堵车,但纽约的行车秩序大大好于北京。在纽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打出并线信号灯,旁边的车就会让出一条道来,礼让已成为一种习惯。而在北京,争先恐后、见缝插针的抢道现象随处可见,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因此,尽管纽约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将近北京两倍,但交通拥堵程度远不如北京,在纽约开车的心境也好得多。 对于人们的交通行为影响交通秩序的现象,经济学者曾经做过各种解释,试图找出人们行为的经济学基础。最有名的解释就是用“囚徒困境”模型的非合作博弈论来解释。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告诉人们,如果每个人都出于个体理性的自私自利而采取为自己谋取

最大利益的行为,结果很可能损害自身利益,造成两败俱伤的“纳什均衡”,谁也得不到好处。如交通行为中,每个人都想快,争先恐后、你争我抢,甚至违反交通规则,其结果必然是交通秩序混乱,谁也快不了;而如果大家选择遵守规则、互利合作、礼让利他,反而会带来合作利益,使交通顺畅有序。

经济学家们试图用这样的道理告诫人们,在交通活动乃至各种社会生活中,应当讲道德、守规则。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交通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秩序都会大大改善。然而,任凭学者苦口婆心,这样的理论在现实中却并不起作用。交通参与者未必不知个中道理,但到了现实中依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难道是理论错了?

其实,不是理论不对,而是我们对理论理解不足、应用不当,将经济理论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了。譬如“囚徒困境”模型,出现合作博弈均衡的条件是同一些参与者进行多次重复博弈。只有同一些参与者经过足够多次的重复博弈,才有可能产生合作与利他的行为。而在具体的交通环境中,并不总是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合作均衡的出现还需要人们的理性、车与路的条件大致均衡。然而,在具体交通行为中,人们的理性不足,车与路有时严重失衡。这进一步降低了合作均衡出现的可能性。 进一步说,即使交通行为中具备了产生合作均衡的诸条件,现实中的合作均衡也未必就会出现。因为人的行为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单一理论可以完全覆盖。对于人们的交通行为,经济学除了可以用“囚徒困境”模型来解释,还可以用其他理论来解释,比如“劣币驱逐良币”理论。

“劣币驱逐良币”也是经济学中一个有名的定理,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成色不足的劣币如果能与成色充足的良币共同流通,那么谁也不愿意把良币拿出来用于交易,都会把劣币用于流通,于是劣币会将良币驱逐出流通领域,市面上流通的就都是劣币了。将这一理论引入社会行为领域,不良的违规行为如果能经常带来利益而不受到惩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私违规,终将把遵守规则的良性行为排斥掉。如果在驾车时加塞抢行泛滥、乘公交车上车时不守秩序,导致礼让守法的司机总是被堵被抢、守规矩排队的人总是上不去车,守规矩者就会越来越少,交通状况就会越来越差。这都属于劣币驱逐良币一类。此时,合作博弈的均衡就很难出现,出现的就是多败俱伤的“纳什均衡”。

偶然巧合,还是制度缺失?(深阅读)

——湖北利川人社局“萝卜招聘”调查

冯国栋

近日网曝的湖北利川市人社局“萝卜招聘”事件,被政府部门宣布招聘结果无效。

作为政府管理机构,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招聘,前两名竟然均为内部职工子女,这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制度的缺失?

面试结果备受质疑 今年4月24日,湖北省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其直属事业单位城乡居民保险管理局招聘两名工作人员,共20多人应聘,面试结果被网友在网上举报为“萝卜招聘”。利川人社局回应称招聘结果是“巧合”,招来网民更多质疑。

网友“被刷下的考生”发帖说,在20多名应聘者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7人。面试成绩第一名是该局医疗保险股股长张某的儿子,第二名是该局就业服务股股长黄某的儿子。

他认为,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只选干部子女,把“直招”变成了“自招”,不仅“自己人考自己人”,还搞“萝卜招聘”,最终变成了“世袭局”。

利川市人社局招聘一事引发社会质疑后,恩施州人社局和利川市政府组成调查组调查发现,此次招聘活动存在“资格审查不细致、测试组织不严密”的问题,决定取消结果,并要求按此前发布的《招聘公告》再次组织招聘,目前第二次招聘还没开始。

“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记者调查发现,利川市人社局此次招聘最终选出的两人确实均为人社局内部职工子女:一人是利川市人社局科主任的儿子,另一人是人社局下属二级单位一名职工的儿子,两人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和南京大学研究生。

据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部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共有7位来自利川市纪委、人大、政协、组织部以及人社局领导班子的人员参与面试。面试采取封闭隔离,题目由面试考官现场商议确定。

“结果是一种巧合,不存在徇私舞弊行为。”利川市人社局党组书记谭忠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网友反映,有一位考生虽然其他条件完全符合,但因原来有固定工作单位和编制,被拒之门外。对此谭忠友解释说,“有个考生报了名但是没有进入面试。因为这位考生在宣恩县工作过几年,有事业编制,所以不符合要求。这点我们已经在面试之前向考生单独解释,当面做考生思想工作,但考生仍无法理解。”

记者调查发现,按照人社部201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招考年龄设置的通知》要求,我国公务员招考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任何招录机关不得随意缩小公务员报考年龄范围。”然而,本次选聘对象年龄控制在本科生28周岁以下(1983年1月1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32周岁以下(1979年1月1日后出生),有“量身定做”之嫌。

“萝卜招聘”向谁问责?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黎民说,目前招聘中的暗箱操

作被披露得越来越多,公众很容易从“巧合”联想到暗箱操作,所以百姓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有专家认为,“萝卜招聘”事件,首先凸显了我国公务员招聘中问责制度的缺失。少数领导干部缺乏自律,行为失范,导致“萝卜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等荒唐事件屡屡上演。

但这些饱受社会诟病的事件,大多是通过举报而非自查的方式引起公众关注,也鲜见有关单位领导和组织者被问责,这暴露出我国公务员招聘存在监督监管制度不健全、力度不够等问题。

据了解,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公布《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其中对报考公务员

的考生作弊行为处理作出严格规定,但对考试组织实施方的责任没有明确划分。因此,有专家呼吁出台问责制度,依法依规制止公务员考试中的暗箱操作,并对责任人问责。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说,“因为政府是权力部门,在类似的招聘中是强势方,更应透明、避嫌。如果今后接二连三地发生类似事件,政府公信力将被扭曲、丧失。”

周运清教授建议出台干部子女就业规避制度。他说,干部子女也要找工作,有的也会参加公务员考试。政府层面要出台一系列措施,规定本地干部子女不能在同一地区参加招考,而是去别的地方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萝卜招聘”嫌疑。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郑维炜

文化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文

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立法总体上还不健全,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仍主要依靠规范性文件与政策性规定来保障。这就需要加紧完善文化产业立法,为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应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基本法律法规。把握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总体趋势,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分别研究制定相应的文

化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发布新兴文化产业扶持计划,投入奖励基金,特别是对一些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制定保护标准和具体保护措施。大力推动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行文化产品研究、创作、开发、生产和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企业经营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在进入市场前,应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作品和软件登记,以获得法律保护并依法正确使用。

构建有利于文化企业融资的体制机制。由于资金结构特殊、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文化企业在融资方面仍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完善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扶持措施。一是创新贷款模式。应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研究文化企业的经营特征和盈利模式,积极为文化企业量身定做贷款产品。二是拓展融资服务。建立包括信息披露、登记托管、资金结算、无形资产评估在内的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对接。三是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吸引和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企业的信用等级,增强企业的自主融资能力。四是建立融资担保机构。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建立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开拓多元化担保业务,把政府政策导向、财政适当投入与融资担保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逐步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完善文化企业的治理结构。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服务功能。在这方面,首先应建立文化企业重组并购机制。打破当前文化产业中存在的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充分整合文化资源,鼓励文化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跨行业、

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并购,建立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作、网络资源等跨行业文化产业集团,通过文化产业的跨行业经营,增强主要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不断完善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并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文化产权交易制度。从2009年开始,文化产权交易所在各省市陆续设立,通过产品评估、定价、挂牌、公开竞价等流程,使文化产权和风险资金、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实现了有效对接。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初步形成要求在法律层面形成相关配套制度,使文化产权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依法经营、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应进一步规范文化产权交易的价值评估制度,为文化产权交易提供法律标准,并大力发展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专业中介评估机构。制定文化产权交易挂牌管理办法。由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布挂牌公告,在挂牌公告规定的期限和场所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构确定竞得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的履约监督制度。通过设立履约担保金、交易者交易负责制等制度,尽可能减少交易者履约监督成本及经济利益损失后的索赔成本。

陕西日报:让全班幼儿打自己嘴巴,“掌

嘴”不是教育

据媒体报道,西安成长树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因中午吃饭前有小朋友说话,

让全班幼儿打自己嘴巴,而且必须用劲,否则老师就动手打。据报道,该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体罚幼儿。得知此事后,30余名幼儿家长聚集在幼儿园大厅,要求园方解释。园方称,当事老师已被解聘(中国日报网4月28日)。

或许,在西安成长树幼儿园的这名老师看来,孩子们被打得鼻青脸肿,才会

留下“难忘”的记忆,才会变得“听话”,才会“知耻而后勇”。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那响亮的耳光下,哪里还有一丝爱的踪影?这哪里还是教育,分明就是一种野蛮。

正是淘气的年龄,小朋友在学校“不听话”或犯错误是常有的事。对此,老师关键是应该如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非这种掌嘴式的教育。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情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诫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在老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作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需要的是阳光的温暖,而非耳光的痛楚;是雨露的滋润,而非冷漠的责骂。

多一把评价尺子 多一批优秀学生

何勇海

最近,在校成绩位居中上等的武汉市育才高中高三(8)班学生曲芸瑶,接连收到美国6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高一高二时文化课成绩平平的曲芸瑶,靠什么敲开了国外名校的大门?

据武汉的媒体报道,曲芸瑶曾于高一寒假期间和她的团队一起到医院,为农民工患者和癌症晚期患者进行看护服务,这一名为“天使的翅膀”的社区服务项目,后来被作为经典案例,选入湖北省《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教材;高二暑假期间,她和几个异地学友到湖南湘潭一所农村学校支教,“20天中只洗了3次澡”,其表现受到师生和家长好评;曲芸瑶还和她的团队做了个《身边的食品安全》的调查,其成果在全省新课改现场进行了大会交流。就是凭着这三份综合实践,使成绩平平的曲芸瑶,在美国6所名校面前“炙手可热”。

在以分数论高低的大背景下,曲芸瑶无疑是幸运的。她的幸运,

其实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她能被美国6所名校录取,靠的不是高分数,而是较强的个人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曲芸瑶的经历充分说明,高分生与优等生并不存在天生的等号。家长、老师和学校在评价孩子时,绝不应过分强调成绩,更不能唯成绩是论;而更要看重品行操守、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对那些成绩平平的“平凡”孩子身上的亮点,要更好地保护、引导并激发。正如专家所言: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孩子。

曲芸瑶的幸运,同样得益于湖北省全面进行高中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在内的综合实践,是湖北高中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曲芸瑶所在高中,作为该省高中新课改“样板校”,将新课改做出了“名堂”,所以涌现出了像曲芸瑶这样的“课改达人”。

6所美国名校同时向成绩平平的曲芸瑶抛出“橄榄枝”,是否也凸显了我国高校在人才选拔中的不足。在国外名校眼里,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只是一个入学的参考条件而已,它们更加看重的是考生是否拥有研究创新能力,社会交往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s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