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习题 最终版 打印docx
更新时间:2024-05-27 16: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作业多怎么办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作业习题
目录
作业习题 ................................................................................................................. 1
本学期本课程主要讲授了哪些内容,开展了哪些教学活动,其中对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1
高频 ................................................................................................................. 1 绪论 ................................................................................................................. 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9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 9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13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19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21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21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 25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7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28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28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3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35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37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 37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40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44
本学期本课程主要讲授了哪些内容,开展了哪些教学活动,其中对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高频
1.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故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2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没有说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抹煞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属于二元论观点。
绪论
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错误的。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个观点是锚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在马恩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得到了继续发展,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即列宁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错误。社会客观历史: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是经济根源,实践根源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这些提供了时代和实践的基础;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对人类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这个观点是锚的,马恩是杰出人物、是无产阶级领袖,他们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无 产阶级革命需要这样的领袖人物产生,\时势造英雄\,是当时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结果。
但只所以是马恩又有其偶然性,他们恰好生于那个时代,他们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条件使他们成为这样的伟大人物,因此不能说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
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改造。
正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2.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
3.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1.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2.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3.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 1) 2)
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
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3) 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错误(2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
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正确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只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正确。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瞄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试结合课程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革命领袖,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导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的科学思想哺育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他所揭示的\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的严谨科学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举世公认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至今为止,一切社会现实的发展不仅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在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由于资本主义在二十世纪末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仍然具有当代性。(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结论?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上四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何理解这一段话?
这句话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试结合上述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材料题
材料1:“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材料2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3:“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而又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 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材料1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摘自新华网)
材料2 我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摘自《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335页)
材料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在于记住它的一切结论和细节,而在于把握它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摘自《求是》2009年3月9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1、2、3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材料1 、2 、3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实践的发
展而发展。因此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僵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行动路线也应随时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对理论、纲领和路线根据变化了的时代条件进行相应调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魄力,始终站在时代高度,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融入新思想、新观点,不断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2)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的情况在实践中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永保马克思主义的青春和活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辨析题
哲学就是世界观。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确(2分)。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 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映形式的可能性。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刺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而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列宁的上述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的抽象出来的”。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也是物质。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正确的。
1)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意
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者是错误的反映。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意识,即使是十分荒谬的社会意识,也能找到它的现实依据。
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字眼,可以理解为,可以认为物质存在,也可以意识存在,因此这个命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具有明显的折中调和的特性,实质
是一个二元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统一性,明确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
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因为:
(1) 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 2 )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3 ) 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 4 )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问答题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 1 )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2 ) 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
① 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 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要点: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如何理解“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简述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
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为什么说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因此,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合乎逻辑的。(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3)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才得以形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领域。(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是在改造自然、处理相互关系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这段话揭示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原理或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 然N 原理。人类世界是在自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其间,科学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任何孤立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点,任何忽略科学技术在使自然不断人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材料题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斯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十八世纪末一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1)材料1 属于二元论观点。笛卡尔公开讲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的本原。而杜林 则采取模棱两可折衷主义的手法表明二元论的观点。两位哲学家的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2)材料2 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 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3 )材料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 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 个问题之间具有
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 2 )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 3 )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聋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月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辨析题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现象,所以是不需要条件的。
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新生事物的存在是永恒的。
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旧事物反而比较强大。但是暂时弱小的新事物必然会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
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2.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
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合理的因素,并增
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
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4. 此外,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谓过程,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成有毁,都有它产生、成长和灭亡的历史,世界上没有
永世长存的事物。坚持这一思想,我们对现实事物就要采取科学的批判态度,就要认识到任何现实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所以,把事物存在看成是永恒的是不成立的。
新事物就是内容重新更新、形式更为新颖的事物。
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存在意义不大。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错误。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理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否定就是扬弃。 错误(2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否定是一种扬弃,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但是,形而上学则把否定看作是一种全盘抛弃,一笔勾销,否定就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因此,不能笼地否定即扬弃。
凡是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现象。
错误。
(1)原因和结果确实具有时间的顺序性和前后相继性,原因总是在前,结果总是在后。但并非具有先后相继现象的事物之间都是因果关系。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就不是因果联系。
(2) 因果联系除了事物之间具有先后相继之外,还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只 有同时间的顺序,性相联系的由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必然联系,才是因果联系。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偶然性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仍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索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演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错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现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
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
2. 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
3. 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解释所谓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他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二者是不能混同的。
问答题
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对于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在于: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相互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其他范畴和规律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钥匙。第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哪里?
材料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 ~iJ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 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 认为它不是现实的, 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 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 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
材料1 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3 的错误在于: 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1)材料1 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对立面相互斗争、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阻塞禁止, (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 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 的观点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中共同获得发展。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共同得到发展。各种文明是有差异和矛盾的,但不同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每种文明都可以通过吸取他种文明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2)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如何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和谐世界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反对箱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和民主化;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树立新安全观,建立和睦的世界;有利于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建立包容的世界。
总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突出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快”与“好”的关系,但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自新华网《如何理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9月29日))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是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在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基础上,追求质与量、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
材料:万有引力是人类在17世纪发现的。人类为什么能够在这一世纪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认为是因为在1642年诞生了它的发现者牛顿。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讴歌牛顿:“世界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按照这种逻辑,如果历史上不曾诞生牛顿,或者牛顿小时候得场伤寒夭折了,人类就会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没有哥白尼,我们直到今天也弄不清太阳系的结构;没有达尔文,我们直到今天也不懂得生物进化论;没有哥伦布,美洲在什么地方欧洲人直到今天也稀里糊涂。
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是有契机的。传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苹果落地给他的启示,瓦特发明蒸汽机是沸腾的热水产生出的蒸汽顶开了壶盖给他的启示,鲁班发明锯是一次带齿的茅草划破了手指给他的启发??这些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其逻辑是真实的。有人据此说道:“我之所以没有做出伟大的发明或者发现,是因为没有遇到机遇。可是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发现。”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请回答:
(1)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牛顿、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的历史贡献进行解析。
(2)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剖析路易·巴斯德的“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一命题。
材料1 辩证法就是对非统一性的一贯认识??矛盾是统一性掩盖下的非统一性??否定一个否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定得不够彻底。??这种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再一致了??相反,它怀疑一切统一性。(摘自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
材料2 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摘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材料3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其根本区别,并说明应如何理解“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的含义。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1)材料1 中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否定观。阿多诺把矛盾完全看成是斗争性,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 把辩证法完全看成是对斗争性的认识,而否认辨证法同时也是对同一性的认识: 把否定看成是绝对否定,而没有看到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是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2)材料1 中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否定观,材料2 中的观点是辩证否定观,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形而上学否定观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内在联系,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而辩证否定观则把否定看成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是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即“扬弃”。\没有动摇的否定\是指在否定时对于事物中的合理因素要大胆吸收,为我所用,对于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也要大胆否定,而不要动摇不定: \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是指在否定时应客观、辩证地对事物进行分析,该吸收的吸收,该抛弃的抛弃,而不能折衷主义地随意温合。
(3 )材料2 和3 都是辩证否定观。这种否定观认为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肯定和否定、保留与克服的统一。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外国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它既吸收了外国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又排除了外国文化中的糟柏,是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文化。对于外国文化甚至是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许多合理的内容,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发扬,而对于外国文化中的各种糟柏,如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我们则应该加以抵制、批判。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肯定一切的全盘西化的错误,二是否定一切的盲目排外的错误。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辨析题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运行的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运行的结果,所以说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错误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地,内在地稳定联系.而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的目的而服务,所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用规律。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错误: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既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 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问答题
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包含什么哲学思想?(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或任意性。)
简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
材料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 上述材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
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
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
万能论飞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辨析题
“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误(2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则是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2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真理 错误。改造世界,指导实践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错误(2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之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熟知起源于真知(或熟知即真知或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问答题
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如何理解“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
为什么有时候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能动的反映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材料题
材料1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材料2 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作—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
材料3 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
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
材料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2)分析材料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分析材料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为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为什么?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
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辨析题
“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以及在大多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真理总是近似正确的认识。
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因此,绝对真理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终极真理。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提出的新方针、新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问答题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时候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材料题
材料1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非命上》)
材料2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材料1: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是完全愚蠢的。”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的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材料2: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材料3: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各种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请回答:
(1)如何评价材料1中“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判断?
(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观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有何联系?
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又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并运用该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辨析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正确(2分)。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其次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辨析题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错误(2分)。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宗教产生和发展是宗教教义欺骗人民的结果。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错误(2分)。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仓廪实必知礼仪。
错误(2分)。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二者是矛盾的。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错误(2分)。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⑴ 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因而是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人类社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经济体制是一种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因此,它与经济基础没有直接的关系。
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2分)。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问答题
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⑴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马克思
主义具有原创性的唯物史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
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⑶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
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请分析他的观点。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前提性因素。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产方式。(2)孟德斯鸠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3)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⑴ 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⑵ 药、指南针、印刷术带来了科学复兴,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必然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的预告。
⑶ 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将促成了上层建筑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精神发展。(本题为教材中的思考题,见教材P136)
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并用以阐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试述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并用以阐明我国现阶段抵御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必要性。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并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并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材料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的主张: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而,许许多多人们的选择都完全或基本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请回答: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怎样理解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辨析题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因此,可以说,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的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成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阶级是一个政治思想范畴。
阶级斗争根源于思想观念或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权转移是社会革命成功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因此,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必须通过革命运动来推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问答题
社会历史过程本身也正是“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本题考查的是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历史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社会发展前进的基本矛盾、科技革命、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以及精英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各自作用等观点,其中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历史本身的发展有复杂过程,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合力造成了现在的历史。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
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埋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材料题
材料: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他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对马克思的以上观点加以论述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
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结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
料1 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材料2 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3 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回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
材料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结合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的共同点。
(2)比较材料3、4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 (3)依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辨析题
人之初,性本善。 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每个人意志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它的创造活动是不受任何历史条件限制的。
问答题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这一观点与坚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是否矛盾?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简述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评价杰出人物的正确原则。
材料题
材料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 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试论述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试论述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试论述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指出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材料1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2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80年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材料3 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以权谋私;“情为民所系”,就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请回答问题:
(1)上述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
(2)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据媒体报道,2001年1月1日,美军终于将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打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从高层指挥机构到低端的战术单位乃至单个武器平台和单兵,都采用了数字化的通信装备。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传统的战争中,人们把敢于举炸药包、用身体堵枪眼的军人尊为英雄。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战争正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期,原有的作战手段、作战形式、交战模式等在信息、知识浪潮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变化,时代呼唤“知识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官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是“军事知识分子”,是“有文化的勇士”。
世界军事领域的这些变化对我军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把世界作为“参照系”,用宽阔的“世界眼光”来审视我们在军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技强军的战略方针,抓紧培养知识型人才,培养出更多像“上天能驾机,下海能驱舰”的硕士舰长柏耀平那样的“知识英雄”。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知识英雄”在当代的出现,有何必然性?
(2)从历史创造作用的角度,如何看待案例中“知识英雄”与普通战士的关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辨析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主要有:一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成。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的货币。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必然是商品。
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种”劳动创造出来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并增殖。
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生产一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就越大。
错误(2分)。其错误主要在于混淆了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个别劳动时间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并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如果商品价值量由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话,那么同种商品就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量,而且,这样也意味着生产条件越差、技术越不熟练的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其价格也越高,这就不能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因此不能说生产一件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就越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无利可图。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相交换的比例则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错误(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土地、资本以及科技、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正确)。
问答题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包含什么意义。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所以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运用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1)以上观点是错误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2)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知晓和认识;知识可以影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进而影响价值的创造。知识对价值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其一,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使劳动者从事复杂程度更高的劳动,进而在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二,知识可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单位时间里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3)总之,知识可以推动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但它不能替代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
材料题
材料1 “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然而,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2 “如果生产各种商品所必需的各种劳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商品的相对价值也会是固定不变。但是,其实不然。生产一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是随着所用劳动的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劳动的生产率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劳动的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为什么马克思说“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2)根据材料2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A7) 以下材料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或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3)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辨析题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正确(2分)。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出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错误(2分)。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它能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所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
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错误(2分)。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可以说,技术和科学成为了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是资本家省吃俭用,实行“节欲”的结果,是他们为社会进步作出的一种牺牲。
资本积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
正在阅读:
作业习题 最终版 打印docx05-27
《LOGO语言1-2单元内容复习课》(教学设计 - - 高闸中心 - 马小03-27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姓名05-24
神奇的大自然作文300字07-09
10-11农病试卷A评分标准答案06-24
4、重点城市环境统计06-30
自主招生自荐信要求及范文12-29
木模板专项施工方案(DOC)12-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习题
- 作业
- 最终
- 打印
- docx
- 深圳地铁7号线站后工程策划2014.2.15 - 图文
- 2012年度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 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30.诗词五首
- 合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
- 国家开发银行诚信教育学习资料宋光辉
- 监理部总控制计划
- HEIDENHAIN五坐标编程CHAP2
- 传递岩梁假说
- (目录)中国稀土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目录) - 图文
-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条例、登记管理办法
- 桥涵水文复习题
- 银行内控工作计划
- 软件评审流程要点
- 高考物理专项训练 - 力的合成与分解1
- 系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 杰克伦敦英文简介
- 浅谈企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 社会学概论(笔记)
- 施工员习题集
- 公共基础知识:典型例题解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