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中语文广东中考模拟考试真卷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更新时间:2023-10-19 21: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年初中语文广东中考模拟考试真卷【22】含答案

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七 八 九 总分 得 分 一、选择题

1.对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几天前,我来到乡下,欣赏到一派乡村的春色:①绿油油的稻田衬托着金黄的油菜花,波光粼粼的水塘倒映着袅娜的垂柳,淡淡的绿荫掩映着朴素的白墙黑瓦,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美丽。轻轻走入田野,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②温暖的阳光下,斑斓的蝴蝶调皮地追随着行人上下飞舞, 是那样地让人留恋。③四月的乡村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简直就是一首生意盎然的田园交响曲。三月之初,这里还下着大雪,想不到春色还是如约到来,而且比往年更美丽、更妖娆,④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和幸运吗?

A.①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从多个方面描绘出春天的乡村清新、美丽的特点。 B.②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阳光下蝴蝶翻飞惹人留恋的情景。 C.③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乡村生意盎然的特点。 D.④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到来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第4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问。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扒窃(pá)取缔(tì)迥乎不同(jiǒnɡ) B.嗤笑(chī)呵责(hē)寻章摘句(zāi) C.窥伺(cì)迸射(bènɡ)顶礼膜拜(mó) D.瘠薄(jí)推崇(chónɡ)风雪载途(zài) 【答案】D

【解析】 A.取缔(dì) B.寻章摘句(zhāi) C.顶礼膜拜(mó)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名人传》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书中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崇高风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B.《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章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

过他的命运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是我国第一篇关于农民战争的历史文献。

D.“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就是这种文体的代表作之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通史。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稍不留意就会被绳子来缚住。那么,在俗世里,绳子指的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是,都是。

B.“李老师,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李老师说,“快十二点了。”

C.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A中金钱和权利后面要用顿号;B中句号放在引号后面;C中改成《申报》副刊。D正确,故选D。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振耳欲聋 沧海桑田 锐不可挡 目不暇接 B.韬光养晦 巧妙绝伦 一文不明 纵横驰聘 C.浮想连翩 荡然无存 妇孺皆知 顾名思议 D.言简意赅 大庭广众 惨绝人寰 融会贯通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A项“振耳欲聋”写作“震耳欲聋”,“锐不可挡”写作“锐不可当”;B项“一文不明”写作“一文不名”;C项“顾名思议”写作“顾名思义”。 评卷人 得 分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分)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6.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2分)

无动于zhōng

释义:

7.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3分)

8.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4分)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9.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3分)

10.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

6.衷(1分) 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说出大意即可,1分)

7.答案示例:(大约)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

8.答案示例:⑴“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1分)。⑵“据《汉书》记载”说明烽火一天传递千余里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分)。

9.答案示例:不能。因为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1分),第⑦段解释其原因(1分),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分),所以不能调换。

10.答案示例1: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1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1分)。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答案示例2: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1分)。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如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韵母的区别。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笔划要清楚,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根据所学积累判断词义即可。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题目中的答点“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梳理有关信息,注意文中表示朝代的词语,在其提示下,按照要求简要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题从说明文语言的风格和特点方面来考虑。“悄悄地说”带有拟人手法,是生动地说明。而“据《汉书》记载”是如实的引用资料,是平实说明。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本题要从说明的顺序来考虑。首先了解两段文字的内容,说明⑥段是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而第⑦段解释其原因,按照逻辑顺序来判断,两段是不能对调的。要点明两段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从说明方法的使用和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方面来考虑。根据题目的要求,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故事”“引用诗句”是怎样说明问题的,点明说明方法,分析其在表现文章生动性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卷人 得 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

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②③

孔子闻之,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书:这里指史册记载。②宣子:即赵盾。③恶:这里指蒙受冤屈。 1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伏 甲 将 攻 盾 ② 故 为 弑 易 1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盾遂奔( ) ②伏甲将攻盾( ) ③ 赵盾素贵( ) ④反不诛国乱( ) 13.翻译句子。(4分)

①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 ②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14.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的理由是什么?从中可见董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r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