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2 07: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县级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模式

黄 丹

(国电南瑞农/配电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61)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农网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建设工作的推进,以提高农网电压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农网电网管理水平为研究目的,探索一种适合县级供电企业未来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即县级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模式。

关键词:农网;调控一体化;配网;配网自动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电力需求增势强劲,农村电网面临供电压力。农村电网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电网是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坚强、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是新时期下新的目标任务,也是实现农网与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农村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是采用独立的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独立的集控站系统或独立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居多。进入新的时期,在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在未来智能电网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需求下,一种新型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被提出,即调控一体化模式。县级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其特点将调度自动化、变电站集控、配网自动化、电网管理四大功能融合到一套系统中形成调配集管一体化系统,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各模块数据库、图形、应用的共享,并在统一平台下进行信息分层分流,将调度、配网、集控信息进行过滤采集和处理,满足三者对系统需求的侧重点,使得信息反馈更具针对性。一方面,由于用户只需维护一套系统,因而

降低了维护难度和费用。另一方面,调控一体化在电气化村,电气化镇建设方面的应用(中低压电网的降损节能,无功补偿设备的安装选址等)必然带来县局配网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为坚强智能电网打下坚实基础。

1 需求分析

1.1 管理模式转变

电网调度管理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调度中心+变电站”模式,一种是“调度中心+集控站+变电站”模式,另一种是“监控中心”模式。几种调度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调度中心+变电站”模式要求变电站运维操作人员数量多;“调度中心+集控站+变电站”模式需要建设的集控站多,且调度主站系统与集控站系统相对独立的,建设投资巨大, 系统日常维护繁杂;“监控中心”模式下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大的监控中心,下设若干运维基站,监控中心负责监控所有变电站,运维基站负责本作业半径范围内的变电站的设备巡视、消缺等工作。该模式较前面两种模式虽然大大节约了系统建设投资成本,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配网不在监控范围,因此只适用于变电站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地区,如地市局,不适应于县级农网运行监视。

综合上述,建立一种能够满足县级电网调度、集控、配网功能的,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电网管理水平的,使各种资源集约化配置的“一体化”模式成为必然。

1.2 配网自动化需求

配网自动化建设公认是提高和改善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手段,而县级农网恰是一个最大的配网。我国配网自动化建设较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在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电五大环节中,配、用电环节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遇到发展的瓶颈。随着农村电网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加强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配网建设逐渐显得尤其重要。目前配网自动化以试点形式进行建设,由点到面逐渐铺开,而模式是采用单独建设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形式,这增加了用户系统的建设投资,加大维护成本,而且造成与调

度自动化系统数据共享的困难。因此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升级改造时应该按照《农村配网自动化典型设计规范》和<农村配网自动化典型应用模式>综合考虑调度、集控、配网和管理四大功能的一体化设计。

2 实现方式

2.1总体思路

县级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应该结合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未来智能电网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县调“调控一体化”工作,实现调度运行与运行监控业务的融合,以缩短业务流程、强化电网运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电网事故快速处置能力,使电网调度运行控制适应电网快速发展和“两个转变”的工作要求。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施应遵循“统一规划、优化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规划应“以覆盖全部配网设备为基本考虑,以信息交互/功能整合为重要手段,以支撑智能电网管理为实现目标”。系统设计应“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构架和数据模型;可以对超量实时数据进行准确可靠的处理;具备基于配电拓扑的分析应用和实用功能;采用信息交换总线实现与相关系统的互联。”调控一体化系统应结合本单位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和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相关信息,扩大系统监测范围,现阶段着重解决配网调度信息量不足(“盲调”)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远方控制能力,为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推广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2.2系统建设

(1)机构设置

各县局统一采用调控一体化模式,将县级调度机构的调度班组改建成立调度控制中心,除承担原有的电网调度职能外,同时承担电网的运行监视和遥控操作职能,负责对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及需实时处理的告警和异常信息的监视,以及对限定条件下电气设备的远控操作。调度管辖范围和监控管辖范围基本不变。调度

控制中心人员均属于调度运行建制,调控中心负责人一般应由县级调度机构分管领导担任。

(2)人员配置

县级调控中心人员配置数量应依据电网规模、调控工作量合理制定,并根据电网发展情况适当超前配置。调控中心的新进运行人员原则上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经过半年以上的调度和变电运行培训和实习,具备一定的调度值班和变电站现场运行经验,并经调度部门考试合格。 (3)调度范围与监控范围

县级调控中心负责所辖电网调度管辖范围内设备的调度运行管理。 县级调控中心主要负责监视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直接相关的运行信息。监视范围为接入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设备状态量、相关告警信息和事故信息,包括有功、无功、电压、电流、开关闸刀位置、保护动作、设备异常、告警信号等。现场视频信息作为调控中心了解现场情况,以及故障和事故等情况下分析、判断的辅助手段。监控信息应根据对电网直接影响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分类分级,使调控人员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电网及设备运行状态。

县级调控中心进行遥控的操作业务:无需人到现场即可完成的停送电操作;为满足电能质量进行的无功电压调整,包括电容器投退、主变档位及无功补偿装置调整;远方投退备自投功能,重合闸根据运行需要具备远方投退功能;事故情况下为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防止事故扩大,对调度管辖范围内设备进行紧急遥控开关的分合操作,以及具备远方操作的二次回路软压板的投退;事故情况下为满足地区中性点接地个数要求而进行的主变中性点调整等。

2.3调控一体化支持系统

2.3.1 系统功能

图表 1 调控一体化系统总体功能框架

(1)数据采集及处理

数据采集数据源主要是各远方RTU、FTU、DTU、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抄系统、配电子站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同时接收用户控制命令,通过向远方终端下达控制命令实现对远方站的调控功能。数据处理具备模拟量处理、状态量处理、非实测数据处理、计划值处理、点多源处理、数据质量检测、自动旁路代替、自动对端代替、自动平衡率计算等功能。

调控一体化系统针对对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等多应用的需求进行了整体设计,支持多种通信方式(模拟、数字、拨号、网络)和通信扑结构(点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r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