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04 08: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期中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B.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2.据统计,雅典自由民中占有财产较多的第一、二等级公民仅4000人,广大自由民多属第

三、四等级。希波战争中主要由第三等级公民构成重装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邦中的

地位日益重要。这一变化

A.有利于协调公民内部矛盾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C.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D.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3.某兴趣小组对梭伦改革的措施进行研究后,认为梭伦改革从颁布“解负令”开始,符合改革的一般规律。这里所说的“一般规律”应是

A.改革首先要解决最紧迫的社会问题B.改革要立足于满足弱者的基本需求

C.改革必须以遏制革命作为首要目标D.改革必须首先打击旧有的利益集团

4.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1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B.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D.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5.马克思曾说: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的发展方向……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马克思意在强调梭伦改革

A.使希腊的传统经济濒临破产B.促进了希腊新经济的产生

C.奠定了梭伦在希腊的历史地位D.奠定了希腊民主制度的基础

6.战国时期,“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行、平等。这一变化表明

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B.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文化冲突

C.内近外疏的正统观念已经动摇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

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分封制下形成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商业上的表现是

A.“工商食官”制建立B.自由工商业者涌现

C.重农抑商政策出台D.商人跻身社会上层

8.商鞅变法时,大幅度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推动农业生产发展D.重视官商抑制私商

9.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10.《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一书中曰:“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下列内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11.“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2

12.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13.“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曲折。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B.设立三长制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

1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A.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15.以下三幅图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商鞅舌战图北魏孝文帝迁都A.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

B.改革者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C.改革者应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

D.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

16.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17.“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增加财政收入D.加强军事实力1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和保甲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3

19.《文献通考》载:“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此内容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20.“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

B.增加了国民财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D.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1.欧洲的中世纪,天主教会在封建制度中处于“万流归宗”的中心地位,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B.政治上,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贡

C.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

D.文学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2.罗马教廷官员质问马丁·路德:“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马丁·路德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上述对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因信称义B.建立本民族教会

C.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D.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3.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B.支持宗教改革C.主张圣像崇拜D.倡导信仰自由24.人们普遍认为:马丁·路德主张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提出的“信仰得救”,都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

A.《圣经》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了教皇的地位与特权D.肯定了世俗皇权的地位

25

4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题(本题共3题,26题22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改革性质有何不同?(4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改革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

(4)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2分)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rg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