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作业材料
更新时间:2024-04-28 08: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中国饮食文化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22222222222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独具特色和个性的一个分支。从50多万年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目录
石磨的普及 肉类开始加工 八珍的出现 四大菜系诞生 吃在汉唐 茶食在辽金 忽必烈的涮羊肉 宫廷的奢靡 北京的宫廷菜 官府菜的演变
满汉全席大餐石磨的普及 肉类开始加工 八珍的出现 四大菜系诞生 吃在汉唐 茶食在辽金 忽必烈的涮羊肉 宫廷的奢靡
北京的宫廷菜官府菜的演变满汉全席大餐展开编辑本段石磨的普及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编辑本段肉类开始加工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编辑本段八珍的出现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编辑本段四大菜系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目前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编辑本段吃在汉唐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为典型。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当时的长安,胡人开的酒店也较多,并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学士常入这些酒店,唐诗中有不少诗篇提到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编辑本段茶食在辽金 随着茶叶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辽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礼中,
都以摆上茶食为正规。而所谓茶食,只不过是先进一种像汉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类的大软脂、小软脂的食物,次进一盘蜜糕。只有待整个宴会结束,对待来参加婚礼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叶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饮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 编辑本段忽必烈的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编辑本段宫廷的奢靡
明代的宫廷饮食奢靡无度。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枞,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 编辑本段北京的宫廷菜
全国各地的风味菜,多年来在北京汇集、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京菜。过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巨商大贾和文人雅士,由于社会交往、礼仪、节令及日常餐饮的需要,各色餐馆应运而生,宫廷、官府、大宅门内,都雇有厨师。这些厨师来自四面八方,把中华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充分施展发挥。宫廷菜是指清朝皇宫中御膳房的菜点,也吸收了明朝宫廷菜的许多菜点,尤其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多次下江南,对南方膳食非常欣赏,因此清宫菜点中,已经吸收全国各地许多风味菜,和蒙、回、满等族的风味膳食。宫廷菜已享誉海内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誉。北京烤鸭,是宫廷菜中一种,风味独特,名扬四海。 编辑本段官府菜的演变
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过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讲求美食,并各有千秋,至今流传的潘鱼、宫保肉丁、李鸿章杂烩、组庵鱼翅、左公鸡、宋嫂鱼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谭家菜颇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谭宗浚家,后由其家厨传入餐馆,称为“谭家菜”。近年出现红楼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风味,因此烹调手法极其丰富,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熘烧燎,蒸煮汆烩,煨焖煸熬,塌焖腌熏,卤拌炝泡,以及烘焙拔丝等等。 编辑本段满汉全席大餐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2005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了。
333333
分餐制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早期。那么为什么在原始社会采用分餐形式呢?其背后的必然原因是什么?均分而食:原始社会生活条件恶劣,人们没有能力获取足够的饮食物,因此对饮食物平均分配是人类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围火而食:就餐时,火塘就扮演这今日餐桌的角色,人们围绕火塘而坐,火塘之上架置炊器,待炊器中的食物熟化以后,即由特定的人分食给大家。席地而食:很早以前是没有桌椅的。在没有桌椅板凳等食案和坐具前,分餐是必然的。
隋唐五代时期,在进餐方式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分餐制向现在的合餐制过渡,至北宋时期社会普遍采用了形式如今的合餐制。进餐形式总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发展。人类文明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进餐形式也必然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进化到更高级的方式。
那么你一定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分餐制演进为合餐制的呢?”是因为分配方式的演进、住宅建筑的演进、餐食加工的演进、食物多样化的演进、餐食家具的演进、作息时间的演进、进食餐具的演进;这样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分餐到合餐的过渡和演进,不是单一因素改变造成的,而是社会文明在创造出上述种种条件以后,才培育出的新形式,它是社会文明和文化整体进步所催生的。因此你是不是也同意:合餐取代分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
分餐与合餐优劣之比较:如果合餐制是社会文明的进步,那怎么理解许多社会人士特别是知名人士对它的批评?为什么这些人士还会主张将合餐改变为分餐?究竟是分餐好还是合餐好呢?
批评合餐制而赞同分餐制的人,不外乎有如下三个理由:首先是批评合餐制不卫生。分餐是由厨师将做好的食物在后厨分配给食客,合餐是由厨师将做好的食物摆放在餐桌上,有食客自行分配。无论哪种餐制,如无公用的餐具来分配食物,都是不卫生的,反之如有公用的餐具,则都可以是卫生的。但是,毕竟不能从近一两百年的落后推断出中国从来就是不卫生的结论。公用餐具并非现在才有,古人早就注重对卫生的讲究。比如明代田汝成的《西湖志余》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其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此所谓“别箸”、“别匙”者,就是公用餐具。
有人认为分餐不会浪费,个人吃完个人的东西。这一点实在牵强得很,它关系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问题,而无关分餐与合餐。真正懂得节俭的人,无论是分餐还是合餐都不会浪费。
也有人认为分餐可以培养个人的独立性。难道合餐而食的人就没有独立性了吗?就不会自己夹取食物了吗?谁能够证明宋朝以前分餐而食的人比较独立,而宋朝以后合餐而食的人就不那么独立了呢?
这样看来,分餐的这三个优点,反过来说是合餐制的所谓缺点,既无法以证实方法证明,也不能以经验方法来证明。其实如果把分餐制和合餐制的比较,深入到社会文化层面上研究,则会发现合餐的好处很多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同的进餐方式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养成了人们不同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
亲密关系:回到餐桌上想一想,合餐恰恰体现了君子的内涵,大家围桌而坐,团团圆圆,同盘而食,互敬互让。而各人吃什么、吃多少,又不必苟同,不必强求。相反,分餐制就实在有点象小人的作风,上倨下恭,道貌岸然,人各一份,断无差别;但是却是在各吃各的,然后各付各的帐,各走各的路,不能和睦相处。所以说,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顾全他人:合餐时每个人都整体中的一员,对于饭菜的选择不会单纯依据个人的
口味,而是自然而然地兼顾他人。与别人同盘而食,你会不会把好吃的东西让给他人?这便体现着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以及谦让的美德,也使你变得温润如玉,进而增进了互相间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促进合作:合餐而食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促进了相互了解,增加了合作机会。
解决争端:合餐增加了人们相互之间的和谐。围桌共食是用来解决矛盾和争端的一种模式。
多样选择:合餐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选择性。
情深意浓: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了一种极大的情趣,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机体的热量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聚餐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三五好友,雪夜围炉,举杯痛饮,共涮一锅;或老少家人,春日围桌,觥筹交错,共叙家常。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浓浓。
万事通融:合餐而食养成了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大家一起到餐馆吃饭,总是商量着点什么菜。我有时想,这不就是标准的民主训练课程吗?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同意:我们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分餐制历史阶段,合餐方式是晚至宋朝才最终形成的;从分餐转变为合餐,是社会整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合餐制比分餐制具备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民族性情和民族文化,我们的行为特征和文化特征都可以从合餐制上进行解读。所以,我们不能够改回分餐制,因为那需要先改变我们的文化;我们不应该改回分餐制,因为那将是历史的倒退。
444444444444444
中国饮食文化的时代主题与中国餐饮业全新经营理念
一、 中国大众餐饮的积蕴和中国餐饮业的历史局限
中国是人类文明史上文字记载“饭店”出现的最早的国家,也是都市餐饮
业曾经最发达的国家。这种都市餐饮的兴旺繁荣,自汉唐以下,在漫长的中世纪时代都是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这种势头甚至一直维系到20世纪30年代,其后的约近半个世纪,中国都市餐饮业尽管仍拥有历史文化的辉煌,但都无法拓树时代文明的品位,是明显落后了。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国内餐饮业市场结构地位、社会作用方面,更重要是比较世界餐饮业发展的进程和自身在世界大餐饮市场中所处的态势地位。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都市餐饮业的兴旺繁荣是传统的,是民族饮食文化的;但从社会角度审视,它则不是大众意义的民族食生活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餐饮业服务的对象中,是基本上没有占民族人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以上的农民群体成员的,中国历史上社会性食文化层次的基础层次“果腹层”是广大农民为主群体的。不仅如此,甚至“小康层”中的成员也很少成为都市餐饮业中的消费者。以上两个群体中的成员基本上是与都市餐饮业无缘的,偶或有之,亦是例外,并且是非常消费。作为中华民族主群体的农民是固守田园,难得步出乡里,更很少远离自己赖以活命的土地。他们之中的人是很少会出入于饭店酒馆的。他们的生产是分散的和独立的,他们与自己耕种的土地的结合是紧密的,他们的食料来自于自己耕种的土地和大自然,尽可能靠自己的双手直接解决肚子问题,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都远离城镇,城市是他们一生都难得一去的地方。他们既没有客观条件,也没有主观意愿到饭店里去“破费”和“奢侈”,这是他们从家庭和社会代代相因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也是几乎久远得失去源头的传统心理。
但饭店酒馆恰恰是中国历史上餐饮业的主体,它们一般都位于各类城埠或交通要津,至于那种乡间山区的“集”、“墟”(圩、虚)则只是临时性的食摊而已。因此,中国历史上的餐饮业,首先是城市的,尤其是大都会和中心城市的;其次是以中层以上社会成员为基本消费者的。这种仅为城市和高层次消费者的餐饮业,不能视是大众的。
中国历史上餐饮业结构的大改变,大约是11世纪以后,尤其是15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心城市的发达,以商业和各类手工业、服务业或曰历史上的“第三产业”业者为主群体的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实力的不断壮大,使得以中层及其以下社会中的定居市民、中长期居留者、各种流动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各类中低档食店有了蓬勃发展。事实上,企业结构意义上的中低档食店,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并且在汉代的都城长安和唐代的大都会还具有了相当的数量。但中产以下的广大市民群体并没有成为举足轻重的外食消费者。直到20世纪末,中国餐饮业基本上是自15世纪以来的传统模式。我么这样说,不仅是因为“手工操作、经验把握”的中国式烹调传统没有根本改变,更重要还在于基本消费群体中“普通民众”的比重仍然很小。诚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规模与功能),今天与历史是决不能同日而语了。但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民生经济发展的迟滞和政府的低工资与抑制消费政策,从根本上限制了社会餐饮业的正常发展。统购统销政策厉行了几十年,粮票制直到80年代初才逐渐取消,约近30年时间“干部”、“职工”出公差都会给家庭收入平衡带来紧张的后果。出“公差”者按政府规章得
到的每天最初三角,后来逐渐增至几元钱的“伙食补助”是无法弥补他们每天在“职工食堂”、“招待所”、“工农兵”或“人民”、“大众”一类普通饭馆里低标准消费的亏空的。那时整个社会在普通职工干部层面上“廉洁”得没有免费“招待”、“接风”、“欢送”之说,与现在盛行了的接送宴请之风相比,真的是判然而别的两个不同世界。
20世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心城市的高星级饭店到一般城镇的普通餐馆,一夜之间迎来了千载未遇的生意兴隆时机。中国餐饮市场在充分解放的政策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恣肆发展,以大中城市为先导的民众饮食生活和民族饮食文化率先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和社会文化的其它领域步入了深刻变革的时潮旋涡之中。中国餐饮业20余年的红火兴旺不仅是国人有目共睹的,而且是举世瞩目的,以秦俑出土的惊喜和原子弹上天的振奋来“弘扬”“中国烹饪”,正是与中国餐饮业的这种勃兴繁荣相表里的。但是,我们不难透过餐饮业的鼓噪宣传和免单食客的鼓吹文章所营造的烹饪或饮食文化泡沫看到这样一个严酷事实:所谓“烹饪王国”桂冠之下的中国餐饮业基本上仍在传统的经营理念中运作,“中国烹饪”并没有跳出数百年甚至二千余年来的结构框架。根本原因,是因为消费群体的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服务对象主体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是公务款待、礼节酬酢、庆娱享乐等传统式的特殊消费类型,一个根本特点是,所有这些消费类型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并不在个人钱袋的常规工资额上。于是,盛奇奢华便自然成了这种特殊消费类型在人类营养卫生食事意义之外或勉作之上的意向特征。我们可以从这一期间无数菜谱类书的竟倡精美珍异,饭店酒楼的标榜豪华大宴,各种煤体的“吃文化”和“吃艺术”张扬,以及大量见诸报端的批评奢侈糜费、公款吃喝类文章中知其大端。对中国餐饮业的这一时代特征,日本学者在广泛和深入调查研究后曾非常正确地指出:“了解当代中国大众饮食,不能以饭店中的菜谱为主要依据。”说这种观点正确,是出自以下两点考虑:首先,饭店(不是粥铺类小吃店)服务的对象只是民族人口比重中极其少数的特定消费群体;其次,饭店中的菜肴等食品在原料(主料、副料、调料)、工艺、风格、风味上与大众家庭日常饮食迥异。因此,从基本特点上说,它仍然是传统的继续。
以上我们讲的只是基本倾向,是民族文化秩序思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态势,它反映的是当代中国社会食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和民众饮食文化的一般理性水平。这种由数万年,甚至更长历史时间延续下来的饮食文化秩序,是由民族食生活方式与民族饮食文化的传统积累而成。但这并不是说最近20多年的中国餐饮业与民族饮食文化完全是承传传统与习俗的简单重复。当然不是这样,事实是在传统维持、旧秩序未改的运行状态中,变化、发展同时存在。不过,这种变化和发展尚未突破旧的模式,因此,大众餐饮业正在以潜流形式积蕴成长,但它还没有形成主流。
5555555555555555555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
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
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国餐饮礼仪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而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12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中西餐饮礼仪作为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入座的位置
中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2.上菜顺序
中方: ①汤②主食③餐酒④水果
西方: 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3.餐具
中: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
西: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 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4.表示停餐方法
中: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西: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5.用餐的细节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而西方,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6.入座的方法
中: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西: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7.餐巾
中: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 西: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8.喝酒的方法
中: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 西: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9.餐具的使用方法
中:如何用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西: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
最后,我还要提到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出现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正在阅读:
中华饮食文化作业材料04-28
金华山景区简介12-10
《论语》十二章 - 教学设计201-02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05-31
温泉服务流程情景剧05-12
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6-22
化妆品代理协议书范本12-12
一起干式高压电流互感器爆炸事故案例分析05-05
论非营利部门的市场化运作05-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饮食文化
- 中华
- 作业
- 材料
- 初级会计电算化理论标准化预测参考答案
- CQC签约检测机构一览表
- 杨军_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
- 健身房减大腿的方法
- 新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 CRC算法原理
- UDG酶和UNG酶
- 2017版中国电影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
- 信捷触摸屏数据采集导出的方法 作者: 康养科
- 视听元素问答题
- Photoshop完全教程及使用技巧 - 图文
-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1)
- 蜗轮壳体说明书
- 教育培训机构法律风险要点
- 智能竞赛抢答器设计 - 图文
- 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小学三年级体育测试题
- 07级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试卷
- 2014年最新审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